高等数学重点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高等数学重点范文

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同济)复习重点

高数重点

1、 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

2、 隐函数的求导公式(隐函数存在的三个定理)

3、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多元函数极值和最值的概念,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

和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

4、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多元复合函数求导,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5、 全微分(全微分的定义,课微分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6、 偏导数(概念,二阶偏导数求解)

7、 二重积分的计算法(利用直角坐标、极坐标求二重积分)

8、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

9、 齐次方程

10、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一、

1、夹逼定理

2、连续(定义证明函数连续,判断间断点类型)

二、

1、导数(证明函数是否可导)连续不一定可导,可导不一定连续

2、求导法则

3、求导公式,微分公式

三、

1、微分中值定理!!

2、洛必达法则

3、泰勒公式,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4、曲线凹凸性,极值

5、曲率公式 曲率半径

四、积分不定积分

1、两类换元法

2、分部积分法(注意加C)

3、定积分定义、反常积分

五、定积分的应用

极坐标求做功求面积求体积求弧长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 牛 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汉代太学、唐宋书院。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

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

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

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

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

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

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社会价值:

1、社会化

2、社会选择

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辨析概念: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为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思想及实践模式,自由教育最古老概念,强调心智的训练,人文教育出现近代,以发展人的理智为根本目的;普通教育产于现代,对人实施一中共同的理智 训练,以获得基本观念的共同基础。

高等教育的载体——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

(一)大学走近社会中心的历程:经济形态制约着大学的地位: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二)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大学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

1、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2、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库”和“思想库”;

3、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与整个社会及其他子系统的活动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1、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2、社会制度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3、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广泛影响;

(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1、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3、为文化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是物质前提、环境提供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教育起主导作用;

(二)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1、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

2、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指向大学生发展

3、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提供大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概念辨析: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概念不同,教育方针为国家或政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为政治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性概念;第二层次不同,教育方针为最高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而培养目标为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三稳定性差异,教育方针不同时代不同,教育目的较稳定,培养目标更不稳定;联系在于教育目的为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的依据,教育目的为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集中表现。 2002年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最科学最完善: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依据:

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理论依据:教育规律

2、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

1、自由教育目的: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出。

2、职业教育目的:培养专业人才,养成特长或专长为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美国推行最广。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做事和做人并重。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层次标准)

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政治标准)

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时代标准)。

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1、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内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

2、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的组成1)面向全体学生2)全程培养学生3)全面发展学生。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以美国为代表: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专才教育(以前苏联为代表)

我国:主张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四种: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3、不分专业模式;

4、产学研结合模式。

确立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依据。论述:假如你是一位大学校长,你认为应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依据:

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2、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

3、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

4、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高校培养目标取向:通才化,专业化,职业化,基础化,复合型化,素质化,个性化。 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宏观结构:层次结构(水平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微观结构。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国外:重点关注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我国:重点关注科类和专业结构、形式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1、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第四章:高等学校基本职能

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关注标志性事件与人物)

(一) 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

(二)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柏林大学提出科研的新智能)

(三) 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美国《莫里尔法案》求实精神,威斯康星思想)

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及其关系

1、培养人才:本体职能

2、发展科学 :附属职能

3、服务社会:派生职能

4、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创造新职业、国际合作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阶段性特征: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到发展性学习转变期;高年级:发展新学习。

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相对应)

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质:

1、专业知识

2、科学基础

3、教育智慧(内涵)

(二)心理素质:

1、情感品质

2、意志品质

3、个性品质

(三)道德素质:

1、热爱学生

2、为人师表

3、学而不厌

4、团结协作

(四)能力结构:

1、教学能力

2、科研能力

3、组织能力

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定位:

(一)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

(二)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

(三)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教师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而形成,并影响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

1、教师中心论:代表赫尔巴特

2、学生中心论:代表卢梭、杜威

3、主导—主体论

4、双主体论。理解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 论述: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

1、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1、民主与平等

2、交流与理解

3、自由与宽容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学

概念辨析:学科:是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专业:广义上是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指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的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

学科分类:

1、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学科层次分类)

2、我国学科门类:13大类;专业设置与调整:2012年调整为基本专业352;特设专业 154 专业设置原则:

1、超前性原则

2、灵活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结构优化原则

5、宽口径原则

6、发展特色原则

课程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隐性课程课程内容的外延,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可自行修订教学计划(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是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依据。

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学科人物目的,内容范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是编教材,教学考试评估依据。

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六条原则):1.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2.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地位作用及任务;3.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4.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5.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6.文字精炼,语言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内容选择、组织的原则:内容特点:

1、专业性强;

2、系统性强;

3、理论性强;

4、应用性强;

5、变化性大。选择原则:

1、适时增删原则;

2、完整构建原则;

3、个性发展原则;

4、知识拓展原则;

5、调动师生积极性原则。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等教育法》)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唧唧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师生相互促进的发展活动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学习主体性逐步增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相长规律2)教学科研互动规律3)教学的发展性规律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备课、课堂教学、检查评定

1)备课的四个步骤:钻研教材;处理讲稿和教材关系,教学法准备,重温讲稿。

2)课堂教学的四项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保证科学性;体现思想性;理论结合实际。 教学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的原则;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交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特点:

1、由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

2、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3、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举隅:(每一种方法含义、步骤)

1、发现教学法

2、问题教学法

3、研讨式教学法

4、掌握学习法

5、学导式教学法6.个性化教学法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

1、含义:教育实践者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

2、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首先钻研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教学风格:

1、含义:教师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效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2、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1)学校领导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民主精神,鼓励教师创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独具慧眼;教学风格为衡量指标。2)教师自己应有独特的自觉追求,发挥个人优势,形成个性色彩的教学风格:培养“乐教”积极精神,掌握教学基本规律,刻苦锻炼基本功,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定向发展,有意识的进行锻炼和提高;继承发扬,学习和创新结合。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1、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向

2、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

3、教学趋向个性化

4、教学管理活性化

5、倡导自主性学习

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

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

2、促进教学规范化;

3、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6、改革教学管理。

第七章:高等学校科研

高校科研的意义:(1)内部意义:1.人才培养;2.学科建设;3.经费筹措;(2)外部意义:1.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水平;2.服务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意义;3.解决国际学术难题。

高校科研的任务: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关键项目的任务;2.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高校科研的类型:

1、课题来源分类:自主研究;立项研究;

2、课题性质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理论性研究、实践性研究)

高校科研中的课题申报:两个环节:

(一)科研选题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

(二)项目设计:项目设计的内容:

1、申报项目命题

2、项目组成人员

3、合作单位选择

4、项目研究基础

5、项目立项依据

6、项目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7、项目意见填写。

高校科研的原则:

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

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科研的组织:

(一)

高校科研的一般流程(四个阶段)

1、科研准备阶段

2、科研实施阶段(是科学研究的实质阶段)

3、研究结果结题、评审、报奖阶段

4、推广应用阶段

如何推动高校科学技术成果转移及产业化:1.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效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2.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3.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4.推动高校与企业在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第八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起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标志:1862年林肯签署《莫雷尔法案》 孕育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美国高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模式一:美国都市大学;模式二:专业发展学校

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

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一)教学服务(直接服务中最简单的一种):满足单位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服务,岗位培训;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

(二)科研服务:科技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转让;科技咨询;科技人才输入。

(三)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参与社会问题讨论,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提供图书馆体育馆等场地,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高校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传播做贡献。

(四)其它综合性服务。

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三种类型:

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南朝鲜,中国;

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体制:美国市场化;

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英国。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 1995年开始建立“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1)扩大省级部门对地属高校的统筹权;2)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构成:

1、高等学校的校长(学校的法人代表)

2、高等学校的决策权力机构:1)董事会;2)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3)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模式:

1、科层制模式(如美国)

2、学术团体模式(如法国、日本)

3、双重组织模式(如英国)

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1、从功能划分:决策领导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

2、从管理层次划分 :校、系两级;校、院、系三级;校、系、教研室三级 高等学校的系统特性:

1、组织目标上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2、组织结构上的学科性和国际性

3、成员活动上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

4、产出成果上的文化性和效果迟滞性。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 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

2、管理过程应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

3、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

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

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

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威)

3、管理结构的多样性

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

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

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容的传统分类

1、 人力资源管理

2、教学管理

3、科研管理

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1、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3、高等学校教学基础建设

4、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针对性、含义的理解、如何贯彻)

1、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

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

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建设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每种结构的含义)

1、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

2、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

3、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

4、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

5、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

6、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

确立三大理念作为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理念:

1、“教师为本”的办学观,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

2、“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广延国内外名师;

3、“中西交融”的师培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学科(专业)建设方略:

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1)重点建设主干学科;2)扶持培植基础学科3)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

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

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

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重视课程管理

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校园文化的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层、观念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目标

2、启迪智慧

3、塑造人格

4、规范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1、共创校园精神

2、发展智能结构

3、培养健全人格

4、丰富业余生活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马丁•特罗)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1、办学主体多元化;

2、高教结构多样化;

3、专业设置多样化;

4、民办高教规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高等学校的各主要职能之中的过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2、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3、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4、人员的国际交流;

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6、国际化的教育评估 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的表现:

1、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

2、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

3、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4、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高等学校学制: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

三级学制系统: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独立的专业学院、研究生院

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

(一)全日制高等学校:

1、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院)

2、职业高等学校

(二)成人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方式:

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

2、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日本)

4、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

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改革:

1、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

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第三篇: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管理办法

附件:

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江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规范重点学科管理,保证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和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学科是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财力许可,择优遴选并进行重点建设的学科。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形成高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提高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高校综合实力。

第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大力改造传统学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建设一批优势和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建设人才和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第四条 重点学科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在建设”的原则。

第二章 主要任务和目标

第五条 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使之在研究专长、学术水平上不断提高,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等方面不 1 断优化。

第六条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保证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七条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承担横向实用型科研课题,产生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八条 以“江西特色、国家水平”为建设目标,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使我省重点学科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缩小与国家重点学科的差距,使部分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一些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九条 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形成开放型的能接受国内外同行学术骨干进修及学习深造的教学、科研基地。

第三章 申报条件和办法

第十条 申报重点学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学科点具有较强的特色和优势,对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

(三)学科带头人(指第一学术带头人,以下同)必须是高校在编在职的教授,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思想品德好,教学科研水平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凝聚力,身体健康。

(四)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和稳定的队伍,且在研究方向上分布合理。

(五)具有能够支持重点学科发展需要的图书文献资料和仪器设备,有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能够为本学科点进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十一条 重点学科按学科点申报、学校推荐、网上申报材料公示、专家评审、评审结果公示、省教育厅批准等程序进行。

(一)申报学科点实事求是地认真填写《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申报书》。

(二)学校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划,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研究推荐申报学科。

(三)材料公示。对各校推荐的学科点申报书进行网上公示。

(四)专家评审。通过审阅材料和评审答辩,形成专家评审意见。

(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学科布局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省教育厅批准。

第四章 建设和管理

第十二条 重点学科每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五年建设期满重新参加下一轮遴选。

第十三条 重点学科采取省教育厅、学校、学科点三级管理,以学科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一)省教育厅负责全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政策规定、总体规划、评估检查等宏观管理及划拨建设经费。

(二)学校负责制定全校学科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订有关管

3 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落实学科建设配套经费,进行日常管理,实施督促检查,保证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

(三)重点学科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以及本学科的省级重点学科申报书,制订本学科点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完成学科点建设各项任务。

第十四条 省教育厅对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抽查、中期评估、终期验收:

(一)对抽查、中期评估不合格的学科点,省教育厅可以采取要求整改、停止拨给建设经费、撤消重点学科称号的办法进行处理。

(二)对终期验收不合格的学科点,省教育厅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该学科点参加下一轮重点学科申报遴选的资格。

(三)对取得明显建设成效的学科点,给予表彰,并作为下一轮重点学科的遴选依据。

第五章 学科带头人的主要职责

第十五条 重点学科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带头人的主要职责有:

(一)负责组织制订并执行本学科点建设期内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计划,实现各项计划目标,特别是科学研究目标。

(二)负责本学科点学术梯队的组建、培养,明确学术梯队成员的职责。

(三)制订本学科点分建设经费使用计划并报学校批准执行。

(四)组织科研攻关、培养学科点自身发展能力。

(五)向学校报告本学科点工作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执行情况(包括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经费使用等情况),重点报告科研情况,对重要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必须有专门的简要介绍。

(六)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章 经费投入和使用

第十六条 重点学科所在学校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主体,应保障重点学科建设配套经费的投入不低于财政安排的资金。

第十七条 各重点学科应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部委、江西省和企事业单位的重大项目,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努力提高学科的总体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率。

第十八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只能用于与学科点建设密切相关的开支。经费开支范围主要包括:

(一)仪器设备的购置、运行、保养、维护、更新等。单价在5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须提供论证报告,并报学校批准。

(二)期刊、图书资料购置。

(三)师资培训、进修及人才引进。

(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

(五)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支出。

(六)学科建设需要的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及其它相关支出。

第七章 经费管理与监督

第十九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是指明确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由学校重点学科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学校财务部门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学校审计部门进行监督审计。

第二十条 重点学科经费开支必须有学科带头人签字。学科带头人应自觉遵守国家的财经纪律,各项支出按国家有关规定与本学科计划执行。

第二十一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应接受上级主管部门、财务及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纳入绩效考评范围。

第二十二条 学科经费的规划和分计划由学校分管部门会同各重点学科带头人共同协商制订,报经学校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成果以及购置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统一标注为: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第二十四条 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学术和技术成果归学校所有,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规范管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各高等学校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同时停止执行2005年制订的《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四篇:[高等教育]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问题提示2

《组织行为学》重点问题提示2 十

五、菲德勒认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菲德勒从1951年起,经过15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种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不仅在于他们的个性,而且还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和领导者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菲德勒认为,上下级关系对领导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职位权力与任务结构大多置于组织的控制之下,而上下级关系可影响下级对领导者信任和爱戴的程度,以及是否愿意追随其共同工作。

菲德勒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关心任务的领导者在“不利的”或“有利的”情况下,将是最有成效的领导者。但当情况仅是有些条件不利或是有利时,发现注重人际关系的领导者是最有成效的。

十六、个体决策因素

个体决策者是单个人,个人因素影响决策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问题的感知方式,二是个人的价值系统。

十七、对决策民主化的理解

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经济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决策的速度加快,决策内容越来越复杂。任何领导者都难于独立承担决策的重担,越来越转向决策的民主化——即吸收下级参与决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决策的质量和实施速度得到改善。

十八、怎样做才能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一)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

⒈要求领导者及时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取得协调一致。

⒉要求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发布的命令要一致,即实行统一指挥。

⒊要求领导者加强直接管理。

⒋要求领导者加强组织内外信息沟通联络,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

⒌要求领导者掌握激励理论,运用适宜的激励措施和方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⒍要求领导者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领导方法。

(二)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领导者的素质水平是影响领导活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领导队伍的现实状况,尽快地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水平,是整个领导活动中的关键一环。它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总体来说,提高领导者的素质不外乎两个基本的途径,即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

(三)领导者选聘

一个组织领导班子的素质对组织的兴衰存亡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要造就一个高素质、强有力的

1 领导班子,就必须抓好选聘这个关键环节。

⒈选聘的标准

⑴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⑵职位的要求

⒉选聘的途径

⑴从组织内部选聘

⑵从组织外部招聘

3.选聘的方法

(1)工作模拟法(情境模拟法)

(2)实绩考核法

(3)分解协调法

(4)面试

(四)领导班子结构

为提高领导的有效性,领导班子结构配备是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领导班子结构是指为了实现领导班子的预定目标,把不同类型的领导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比例进行有机的组合。领导班子结构是否合理,对一个组织的效能有很大影响。一个合理化的领导班子结构包括:梯形的年龄结构;互补的知识结构;配套的专业结构;叠加的智能结构;协调的气质结构。

(五)领导艺术

现代组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要求组织的领导者不但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工作,而且还必须依靠丰富的经验和直觉判断来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有高超的领导艺术。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它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有创造性的领导技能。领导艺术有随机性、经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⒈待人艺术,包括对待下级的艺术;对待同级的艺术;对待上级领导的艺术

⒉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

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领导艺术。国外不仅有专门的论著,而且有专门的训练班对领导进行提高工作效率的训练。要想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领导者必须干领导的事。

⑵任何工作都要问三个“能不能”。

⑶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

⑷提高会议效率。

⑸善于运筹时间。

⑹要精兵简政。

十九、影响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工作压力的因素是什么?

2 组织行为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工作压力,主要取决于知觉、经历、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是因为每个人所具有这四个因素的情况不同,所以压力的体验完全是因人而异的。

压力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因人而异,受性别、文化背景、遗传、环境和对付压力的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十、什么是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的构成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在企业中通常称它为企业文化。

组织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⑴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对企业来说,它一般体现在企业面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技术工艺设备特性、纪念物等方面。

⑵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又称为组织文化的内层。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员工和组织行为的要求,主要是指对组织员工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行动准则,主要包括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特殊风俗等。

⑶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深层,主要是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与原因。它的有无是评价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一般包括组织经营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道德和组织目标等。

二十一、组织设计的原则

建立一个开放体系的组织机构,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⑴目标明确、功能齐全。

⑵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⑶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

⑷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⑸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

⑹明确和落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二十二、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

组织变革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最初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变革和修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组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已发展到对全部组织进行有计划、系统的、长远的变革和开发,并形成了一整套开发和变革的战略、措施和方法,成为组织行为学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⒈ 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

引起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

⑵组织结构的改变

⑶组织职能的转变

⒉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

引起组织变革的外部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⑵组织环境的变动

⑶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二十三、组织柔性化特点的表现?

组织柔性化即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机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的团队是组织。其特点表现为两个方面:

1. 集权化和分权化的统一。 2. 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二十四、组织发展战略措施

为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可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⒈激发组织的创新

⒉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

⒊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

⒋知识管理

⒌工作生活质量

⒍创建学习型组织

二十五、领导权力及其分类

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要实施领导职能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力,权力分为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职位权力即领导者的职位所赋予其法定的权力。任何人只要处在某一职位上,就自然地获得了这种权力。这种权力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下级不得不服从。

个人权力,也可以说是非职位权力。它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的某些特殊条件才具有的。例如,领导者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善于体贴、关心他人,令人感到亲切、可敬、可信;领导者具有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和专长等等。这种权力不随职位的变化而变化,也不具有强制性。

如果细加分析,可将权力的基础分为五类:

1.惩罚权

2.奖赏权

3.合法权

4.模范权

5.专长权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属于职位权力,模范权和专长权属于个人权力。这几种不同的权力对下级产生的影响效果和个人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

第五篇:高等数学上册

《高等数学》上册

一、函数与极限

1.函数基本概念—了解

1. 集合及集合的运算

2. 数轴、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几何表示、区间 3. 常量和变量

4. 函数的定义和函数的表达方式 5. 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计算 6. 基本初等函数

7. 复合函数和初等函数 8. 分段函数

2.函数的极限及运算法则—理解极限的含义,会计算求极限的题目;涉及范围较广,高等数学上册下册均有求极限的题目,极限的方法是研究函数的工具。(不会涉及证明用极限定义证明极限的题目)

1. 数列及数列极限 2. 函数的极限

3. 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极限表示

4. 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关系及无穷小的性质(运算注意前提条件有限个和无限个的区别) 5. 极限的有界性定理及应用

6. 复合函数求极限(变量代换的方法)

3.两个重要极限(两个极限的运算法则的条件、推广和应用)

1. 第一个重要极限

2. 第一个重要极限的应用 3. 第二个重要极限

4. 第二个重要极限的应用(注意:单调 且有界是证明题的关键部分) 4.无穷小的比较

等价无穷小及其应用

重要部分!! 5.函数的连续性和间断点

1. 增量

2. 函数连续的两个定义 3. 左连续和右连续

4. 函数的间断点分类(重要,出小题)

5. 连续函数四则运算的连续性(运算法则的条件、推广和应用) 6. 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连续性

7. 连续函数的性质(注意: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重要,但一般不单独出题) 一致连续性不用看 练习题一

2.导数与微分(重要,小题必考章节!) 1.导数的定义和导数四则运算法则

1. 导数的定义(重要),

2. 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其中数一数二导数的物理意义;数三,经济意义、边际函数、弹性函数)

3. 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必需的!) 4. 求导公式表(必需的,熟悉到1+1=2!)

5. 函数导数的四则运算(必需的,熟悉到1+1=2!) 2.不同类型函数的求导法则及高阶导数

1.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必需的,熟悉到1+1=2!) 2. 隐函数的求导法则(必需的,熟悉到1+1=2!)

3. 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则(小题,理解!多元隐函数的求导) 4. 高阶导数(重要)

3.函数的微分及应用(理解,重要同导数必考,小题)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的基本公式和运算法则 4. 复合函数的微分公式

5. 利用微分进行近似计算(除去不用看) 练习题二

3.导数的应用(考大题 难题,重要章节!)

1.中值定理和洛必达法则(中值定理包括费马定理的应用及相关的证明题,必须会做证明题!)

1. 罗尔定理及几何意义

2. 拉格郎日中值定理及几何意义

3. 利用拉格郎日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

4. 洛必达法则(必考;泰勒公式及其应用,参照张宇的老师的导学或视频) 2.函数的极值和最值(考小题,单调性及极值点、最大值最小值)

1. 函数的单调性及判断 2. 函数的极值 3. 函数的最值

3.曲线的凸凹性,拐点及函数作图(考小题,单调性及极值点、凹凸性及拐点、渐近线的定义理解)

1. 曲线的凸凹性及判断 2. 曲线的拐点 3. 曲线的渐近线

4. 函数作图(会大致描绘图形帮助做题) 5.曲率

(了解即可) 练习题三

4.不定积分(重要!运算的基础知识。与数

一、数三相比,数二有可能大题。)

1.不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公式

1.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理解原函数)

2. 不定积分的定义(必需的,熟悉到1+1=2!) 3. 不定积分的性质(必需的,熟悉到1+1=2!) 4. 基本积分表(必需的,熟悉到1+1=2!) 5. 直接积分法(必需的,熟悉到1+1=2!) 2.换元积分法

1. 换元积分法的引入

2. 第一类换元法(必需的,熟悉到1+1=2!)

3. 第一类换元法的应用(必需的,熟悉到1+1=2!) 4. 第二类换元法(必需的,熟悉到1+1=2!)

5. 第二类换元法的应用(必需的,熟悉到1+1=2!) 3.分部积分法和不定积分技巧的综合应用

1. 分部积分法(必需的,熟悉到1+1=2!)

2. 被积函数和积分变量的选取(必需的,熟悉到1+1=2!)

3.有理函数的积分(重要,常见的一些题型,基本的运算方法的综合利用) 4.综合题举例(积分表不必看)

5.定积分(重要!非常重要,是多元函数的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线面积分的基础) 1.定积分的定义和基本运算

1. 定积分的定义(理解!)

2. 定积分的性质

3. 变上限的积分函数(理解!)

4.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各种题型的必需的,熟悉到1+1=2!

2.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若不定积分学好,这一部分涉及的计算应该1. 定积分的换元法 很简单! 2. 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3. 利用方程和数列求定积分

常见的各种类型的题目一定要熟悉,再熟悉,3.广义积分(理解!考小题) 再再熟悉,怎么熟悉都不为过!

1. 积分区间为无穷区间的广义积分 一元函数的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2. 被积函数有无穷间断点的广义积分(Г积分这是高等数学的基础,根本所在;然后多函数不用看) 元函数(二元函数)的类似运算,只要把定义4.定积分的运用(会应用) 相关推理过程理解了,则 自然会有 水到渠成1. 定积分的元素法 效果,难点不再难点! 2. 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面积

3. 利用定积分求体积(数三只看旋转体 体积)

4.曲线的弧长(数

一、数二公式记住,数 三不考)

上一篇:感恩党的恩情范文下一篇:感恩父母的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