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研究

2022-09-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 1例, 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新生儿学术会议 (杭州) 修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就要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1]。均为经阴道分娩无麻醉、镇痛药应用史。2组均在出生后0.5~3h入院。91例分为观察组45例:男30例, 女15例;足月儿39例, 早产儿6例;体重4000g以上4例, 2500~4000g35例, 2500g以下6例;重度窒息29例, 轻度窒息16例。对照组46例, 男34例, 女12例;足月儿4 2例, 早产儿4例;体重4000g以上5例, 2500~4000g36例, 2500g以下5例;重度窒息31例, 轻度窒息15例。2组在性别、年龄、出生体重、窒息程度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5) 。

1.2 方法

2组均采用同样严格的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 包括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氧合, 维持适当的灌流, 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 及时控制惊厥及降低颅内压药物应用, 以及脑细胞代谢激活剂 (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 的应用等积极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加用纳洛酮每次0.1mg/kg加入5%~10%葡萄糖液30~40mL持续静滴, 6~8滴/min, 每日1~2次。直到患儿自主呼吸稳定, 神志清醒后, 逐渐减少用药次数, 至病情稳定后停药。一般用药5~7d。

1.3 临床观察及疗效判断

(1) 显效:临床观察指标均观察并记录患儿呼吸、脉搏、神志、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氧分压、瞳孔改变及前囟张力等。治疗3d,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7d,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2) 有效:治疗7d,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3) 无效:治疗7d,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或继续恶化 (包括放弃治疗或死亡) 。

2

结果 (表1)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 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儿童神经系统伤残、脑性瘫痪和癫痢的重要原因之一[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窒息缺氧时多发生在代谢最旺盛的丘脑和脑干核, 使该处的神经细胞自我破坏, 发生凋亡, 出现一系列脑干症状:惊厥、昏迷、呼吸抑制、循环障碍等。研究表明, 脑干症状的发生与血液及脑脊液中p内啡肽含量增高有关, 内源性阿片类物质 (内啡肽) 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和儿茶酚胺的血管效应, 抑制细胞ATP的代谢, 致使细胞膜离子功能障碍及细胞膜稳定性降低, 从而加重脑细胞水肿和受损和大脑血流减少和脑干结构血流增加[3]。

4 结语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 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 与阿片受体成专一结合, 亲和力强于吗啡或脑啡呔, 结合后能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所介导的各种效应, 可引起端脑的血流、氧合增加及脑干的血流减少, 从而抵消了维持脑干生命中枢血供[4]。我的经验对于诊断明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纳洛酮治疗是越早用越好, 可增强脑细胞抗缺氧能力, 控制脑水肿的进一步发展, 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值得提出的是纳洛酮属于剂量依赖性药物, 临床应用纳络酮的剂量并无明确标准, 一般认为, 在一定范围内, 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体会。方法 收集91例中重度HIE, 将其分为治疗组45例, 对照组46例, 2组均采用同样严格的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纳洛酮每次0.1mg/kg加入5%~10%葡萄糖液30~40mL持续静滴, 6~8滴/min, 每日1~2次, 用药5d。直到患儿自主呼吸稳定, 神志清醒后, 逐渐减少用药次数, 至病情稳定后停药。观察组总有效率88.9% (45/40) ;对照组总有效率74% (46/34)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果 2组预后比较, 治疗组预后不良2例, 对照组预后不良13例, 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HIE有较好的效果。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使症状消失时间缩短, 减轻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并发症, 使死亡率明显降低, 减少后遗症, 改善预后作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纳洛酮,治疗,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8) :584.

[2] 李秀兰.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28 (5) :84~85.

[3] 辛颖, 赵成广, 韩玉昆.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 2002, 17 (5) :196.

[4] 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5~127.

上一篇:深层网网络爬虫表单检测器设计下一篇:浅谈低年级写话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