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简答题答案

2023-03-29

第一篇:学前游戏论简答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3)在学生掌握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治、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 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特征: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位——课;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的进程;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缺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是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1.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教师掌握了教学手段,就能更好的发挥一个教育者、知识传递者、组织者和经验者的作用。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简明诡要地叙述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恰当地使用教学手段,能够优质高效地输送教学信息,使教师在课堂上摆脱大量的纯技术性工作,从而更多时间同学生一起从事创造性劳动。

2.为什么说应用与选择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的特点? 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象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教学艺术的情感性;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 什么是副语言? 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7.简述CIPP评价模式。

第一、背景评价;第

二、输入评价;第

三、过程评价;第

四、成果评价。 8.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第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打颤。 第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第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第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一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见的的互动,强调被评价的需要者成为评价者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诡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第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综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又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9.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CIPP模式;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 2

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但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计划、学科、教材为中介,与学生发生到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基理论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为实现他的主张,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的趋势有:(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随着研究的进展,课程评价从观念到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在功能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向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元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所有这些转变都表现出过程性与发展性的特点。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主要特点:(1)过程模式的教育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炙不同的主张。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相比,其课程设计的哲学、心理学基础都是大不相同的。(2)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活动时只要遵循了这些原则,课程就是有意义的,而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的。(3)对过程模式的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优秀点在于:第一,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第二,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第三,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第四,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第五,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泰勒课程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第二,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第三,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 3

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一人的因素。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第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设计步骤为: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具体表现:(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3)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说它新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其间知识、技能类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尝试类的过程性目标相结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四、简答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该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隐性课程的特点:1 )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 )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 )影响的持久性;4 )结果的难量化性。

(2)隐性课程的类别:1 )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 4

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它体现了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和超越,是与学科课程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特点。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为了有效地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一些认识或实际的问题:第一,变革教育的意识,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真正地把发展选修课程置于课程领域之一的高度。这是课程改革的大前提。第二,保障教育经费,逐步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第三,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变维评价“为多维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列入评价体系之中。第四,选修制度的学科构成及其运作比之必修课程更为复杂,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

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目前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形成了三种取向:忠实观——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课程的参与制定观——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

7. 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为使课程实施更加有效、不断走向成功,必须综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时间,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8. 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

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素养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管理与领导者以特定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特色,从而影响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是校本课程的直接服务对象。家长的支持是校本课程成功的重要支持力量;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者和帮助者。 9.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其开发、编制、实施、评价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 )需要评估;(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3、如何评价课程设计中泰勒的目标模式? 评价泰勒的目标模式:第一,目标模式是合乎逻辑的。第二,目标模式是合乎科学的。第三,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第四,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第五,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但目标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如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种模式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等等。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六、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什么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

5、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第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第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第四,提供有效的交互;第五,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第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第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第八,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第九,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十,扩大教育规模。

6、什么是教学?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7、什么是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8、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9、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认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10、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12、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

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目标分解(2)任务分析(3)起点确定(4)目标表述(以及目标层次化)

14、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15、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 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 促 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 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16、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一于教育领域。

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7、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1 )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 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 )影响的持久性。(4) 结果的难量化性。

18、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19、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①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 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20、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共有三种教学模式:

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

2、校园网:(1)计算资源;(2)辅助教育资源;(3)管理与办公自动化;(4)图书查询;(5)电子邮件;(6)使用Internet

3、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网络教学:(1)同步讲授式;(2)个别辅导式;(2)讨论学习式;(4)基于资源的探索学习式。

21、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 7

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22、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 )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2 )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3) 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4 )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23、简述教师如何影响校本课程开发。

首先,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起一种观念上的作用,它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系列行动的效果。其次,教师是否具有熟练的课程开发技术影响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第三,教师要具有精诚合作的精神。第四,教师的行动研究素养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4、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 )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 )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2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1) 多种取向的综合。(2) 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 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 )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26、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 )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 促 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27、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28、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1 )目标评价模式。(2 )外观评价模式。(3) C IPP 评价模式。(4 )自然评价模式。

29、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转变观念,注重体验;师一师合作,有效指导。 30、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 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1、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 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 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32、简述测验编制与实施中"试测" 的含义。

为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中需要进行试测,即:将初步设计出的题目,在与将来受测对象近似的群体中预先使用,取得有关参数,以此了解测验品质。

33、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34、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2) 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3) 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4) 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 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3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 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 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36、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目标分解(2) 任务分析(3) 起点确定(4) 目标表述(以及目标层次化)

37、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1) 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 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难量化性。

38、简述CIPP评价模式。

CIP P是由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是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课程决策分四类:设计决定—涉及终止、改变或维持某一教学过程;终结性决定—涉及改变课程的活动;实施决策;循环决策—得知变革的效果后,决策者必须决定变革是否纳人课程,抑或再次试验。这四种课程决策分别与CIPP模式的部分,即背景评价、输人评价、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3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 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 促 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 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0、简述教学模式要素与特点

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五个要素: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评价。其特点是要具有: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开放性和针对性。

41、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42、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 (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4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 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4、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 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②教学活动更加有趣;③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④提供有效的交互;⑤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⑥有利于个别化教学;⑦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⑧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⑨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⑩扩大教育规模。

45、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洗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4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47、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陈述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谁来完成这个行为,即要明确教学对象是谁;(2)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3)行为的结果,如一篇论文;(4)完成行为的适当情境或条件;(5)用来评价作品获成绩的标准。

48、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49、什么是教学?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50、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51、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52、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53、什么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54、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5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56、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57、什么是教学?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58、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 10

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59、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60、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简答题部分:

1、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

(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2、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3、简述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4、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答:课程概念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把课程作为学科,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晚近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之发展中,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包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5.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答: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针对当时“原罪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的种种约束、限制和惩罚而改变儿童的本性、根绝儿童的恶源的特点,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策略。因为在他看来,儿童的全部教育不是从外部灌输道德与知识,而是使其本性、禀赋、能力免受外界影响,得以自由发展。但这种自然发展并非与社会环境不相容,只不过前提是人的自然天性充分展开以后再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在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灵的自然发展依然可加速进行。

6、主动作业的内涵及特点

内涵: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特点:1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2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原理和事实。3作为科学的理解自然地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7、“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的追求。

8、泰勒原理中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有哪些?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9.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答:(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即教学的教育性原则。(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针对学生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从单个课题出发组织教学,但同时强调课题作为学科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相应学科中的其他课题有系统联系。(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把掌握知识和培养智力结合起来。(4-)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主体与作为客体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

10.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答:(1)基本性,它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要求选择的范例能包含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2)基础性,是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基础性原则要求范例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经达到的某方面智力发展水平出发,教授的基本经验是能促使其智力进一步发展的东西。(3)范例性,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它要求设计一种教学结构,使得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构化。

11.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答: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了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进行的基本保证。其中,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目标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的决定因素,又是开发评价程序和评价工具的规范。正因如此,“确立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核心。

12、赞科夫的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的教学原则。适当的高难度能开发儿童的精神智力。

2以高速度进行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各方面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智慧。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的原则。

13.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答: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它的基本特征如下:(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持排除各种有碍学习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它要求教学要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14.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总的来说,教育目的包含着教育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而教育目标又包含着课程与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因此,以何种教育哲学为依据,制定何种教育目的,就决定了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质与方向。然而,教育目的的提出都不过是一般的观念性的,虽对教育活动提出了一般的方向,但同日常的学校和班级中的教学实践并无直接的关系,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它必须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评价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目标,来指导教学实践。

15、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答:教育目标有五种功能:(1)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2)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3)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4)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5)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

16.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就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言,其功能主要包括四方面:(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和“什么方法最有价值”均应以课程与教学目标作为重要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把课程组织为怎样的类型,把教学组织为怎样的形式,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因此课程实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课程与教学评价即是用一种标准对课程与教学过程进行价值判断,而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是这种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

17、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答:(1)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目标分类学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较高级的目标建立在较低级的目标的基础之上并包含了较低级的目标。(2)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这样便于操作,也能够进行客观的交流与评价。(3)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不论哪一门学科,不论哪一年级,都可以把“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级结构作为框架,填入相应的内容。

18.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贯彻的原则是什么?答:(1)民主性原则。在将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这究竟是谁的需求?是社会不利阶层的需求,还是社会优势阶层的需求?在“大众主义”时代,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社会需求应体现社会民主和社会公平的原则。(2)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的原则。国际化时代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应具有国际视野,应把本社区、本国家、本民族的需求与整个人类的需求统一起来。(3)教育先行原则。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具有了新质规定,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句话,“教育先行”是新时期教育的新质规定。这意味着教育不仅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更主要的是超越当下的社会现实、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预示新的社会状态。这样,课程与教学目标就不仅只是反映当下社会需求,更主要的是反映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19.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答:大致包括四个环节:(1)确定教育目的。它是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的,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20.“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答:“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就是“超越论”的基本观点。

21.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答:概括地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大致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确定课程价值观,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2)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3)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即确定作为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三者之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取决于特定的课程价值观;(4)确定课程内容,即选择出与特定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

22.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么?答: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它的本质:(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也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虽然存在着“一般性教学方法”,从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对人的心理过程的认识中可以引申出教学方法的一般要素和规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要素和规范要真正对教学过程起作用,还必须与特定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反过来,教学方法也会影响教学组织。所以,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也是内在统一的。

23.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什么?答:课堂讨论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充满着“集体思维过程”的教学。在这里,学生不仅注意教师方面,学生之问也彼此直接联系而开展活动。在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因为,良好的讨论习惯与规范,既能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力与情感价值的讨论氛围,又能使讨论过程井井有条、保证效率。而且,它的建立也标志着一个班级的学生的社会性的发展水平。 24.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价值。答: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它的教育价值表现在:(1)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因为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学习的知识技能才能更深刻、更持久地保持。(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当学生面临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时,必然会一改游移不定的心态,执著于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学习习惯。(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在经常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养成的。(4)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因为它能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自然有助于消除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25.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应符合的要求。答: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对提示型教学、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自主型教学等方法做出取舍与搭配,以形成一个教学方法体系或结构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最起码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存在内在关联。第三,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26.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什么?答:科目本位课程是指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它有三个基本特点:(1)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并肯定科目固有的价值等级。(2)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3)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阶段相适应。

27.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答: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2)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28.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么?答:(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这是开发综合课程的首要环节。(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评估仍然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它必须能让学习者对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能深入地把握,又能够让学习者对不同学科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为未来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提供强固的基础。

29.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答: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它的特点如下:(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主体,每一个主体心灵的特性都是独异的,在同一个教育情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超出教育者预测的。(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3)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就在于如何发挥其积极教育影响,如何减少其消极影响。(4)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30.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班级授课组织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它的特点如下:(1)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2)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3)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4)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

31.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征。答:(1)以掌握为指导。(2)学生自定步调。(3)教师用少量几次讲课来激励学生。(4)使用指导性教材。(5)安排学生助理。

32.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答: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可具体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第二,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第三,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做出解释。第四,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3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的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表现在:(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做出改变。(2)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一个基本特性。(3)相互适应取向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4)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教师对预定课程方案的积极的、理智的改变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5)它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3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它的基本特征表现在:(1)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2)认为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3)认为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4)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课程创生的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5)在方法论上更倚重“质的研究”。

3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学区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答:它包括如下六个方面:(1)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一个学区先前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越久远、越积极,对一项新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2)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学区对一项课程变革所做出的人与物的规划质量越高。就越能适应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需要,对该课程变革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3)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学区对课程变革的“真正的”行政支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4)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越高、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5)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根据对课程实施的理解而对课程变革事件的时间安排越合理,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对课程变革的评价信息与学校或班级变革课程的需要的联系越密切,课程实施的程度也越大。(6)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二者的共同利益越大,越能够相互支持而非彼此争执,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

36.在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怎样的特征?答: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2)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因为课程在教育实践情境中是被忠实实施的对象,而不是被修改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动性的发挥就相当有限。(3)学生被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只是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和被加工的对象。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师的需要、兴趣开始进入并在其中得到实质性体现。(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他可以在与教师的直接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对课程的选择而与课程专家间接的交互作用中使自己的意志在教学中得以体现。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2)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3)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37.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需要评估。在一项课程计划拟订之前,应首先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这一任务可由评价来承担。此外,诸如教师对进修的需要、学生对某一时期和某一学科的需要等,都可通过评价来完成。(2)课程诊断与修订。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评价还可以诊断学生学习的缺陷,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3)课程比较与选择。对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别其价值,再结合需要进行评估,就可以对课程做出选择。(4)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对一项实施过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判定其结果,并通过对预定目标的比较对照,判断其达成目标的程度。(5)成效的判断。这种判断不同于上述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而是对效果的全面把握。

39.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答:量的评价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质的评价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40.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答:有三种基本取向: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过程取向的评价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41、 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答案:它包括如下七个步骤:

(1)建立目的和目标;(2)对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

(3)以行为名词表达目标,这一步还包括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

(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 (6)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7)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42.“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答:(1)在同样情况下人们会拥有同样的经验;(2)“实在”是由“多数”所支配的;(3)在情境理解中,“个别性”被忽略,即是说归纳是重要的,构成情境的每一个体的独特性则微不足道;(4)倾向于把主体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5)通过根除主观性与意识形态可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包括政治上的中立性)。

43.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答:主体教育观有两个基本内涵:首先,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任何年龄的、任何知识能力水平的任何人都是主体,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主体的关系”。教育即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共同体。通过师生之间的持续交往而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这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和内在价值。其次,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教育既然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共同体,那么它就是一种群体主体,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群体平起平坐,同为社会的群体主体。因此,教育不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而是社会中的一种主体。教育自然要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但这是主体的义务。教育不只是适应着社会生活,更根本的是对社会生活进行持续批判与超越。

44、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现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 3.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设置综合化课程

4.在课程类型方面,强化全国统一设置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 5.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6.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45.简述情境教学的涵义及实施环节。答: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它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包括:(1)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对学习者是真实的情境。(2)确定问题: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让学生去解决。(3)自主学习:每一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解决。(4)协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和交流。(5)效果评价: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场合驱动评价”,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只需要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46.简述支架式教学的涵义、实施环节及特征。答: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它的构成要素或基本环节包括:(1)进入情境:将学习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必要的工具。(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3)独立探索:在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所遇到的问题。(5)效果评价:这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仅用脱离问题解决过程的所谓“客观性测验”来评价这种教学的效果。它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

一、

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6、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8、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4、 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6、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4、简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5、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6、简述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7、试述夸美纽斯的教学论。

8、试述几种典型教学方法的关系。

1、“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1、简述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涵义及目的。

1、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1、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

1、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试述功利课程论的主要内容。

1、试分析“教学认识过程的本质是间接性,即是说儿童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向于儿童间接经验的学习” 。

1、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2、简述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及价值取向。

2、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 。

2、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2、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2、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2、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2、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

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2、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

2、“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

2、综合课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2、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2、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

2、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2、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2、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2、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1、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简述班级授课组织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1、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1、试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1、试述赫尔巴特教学论的贡献及局限

1、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1、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的职能是什么 ?

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1、举例阐述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策略的基本内容。

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1、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1、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1、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1、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1、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

1、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什么?

1、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值及局限性。

1、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1、简述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

1、教育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1、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不同,并谈谈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1、试述三代评价的缺陷及对我们的启示。

1、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的涵义及利弊是什么?

1、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征。

1、“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简述“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

1、试论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及其使用过程。

1、谈谈经验课程的优缺点。

1、简述课程理解与课程开发的关系。

1、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1、富兰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策略是什么?

1、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有哪些?

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1、试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取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四篇:《学前游戏理论指导》试题及答案

2009年下半年期末考试2010年1月 论述。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游戏理论指导》试题及答案2010年上半年期未考试2010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游戏理论指导》答案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一、填空题(每空l分,共l0分)

1、教师参与儿童游戏的方法: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

1、儿童游戏的特点是:快乐的、自愿的、充满幻想的、

2、人本主义学派的游戏治疗也称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序的。

治疗,其基本理论源自卡尔,罗杰斯。

2、

3、 4~5岁儿童对象征游戏的兴趣表现在以下内容:主性别差异、健康和情绪。

题角色游戏、主题构建游戏、看图搭建游戏、主题表演

3、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游戏。 具有重要作用。

4、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

1.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戏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阶段。 的。

2.追踪观察法:即定人法,观察者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2.宣泄: 一般是指内部积蓄的情感和精力的释放,游戏有为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的活动。 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

3.游戏治疗:游戏作为沟通工具,并通过游戏来进行疏导3.游戏环境:是指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或干预,达到治疗效果。 质环境、心理环境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变化? 1.象征性游戏为什么是学前儿童阶段的典型游戏?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教师是儿童游戏中的他人、教师的角色是动态的、教师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的知觉,以象介入儿童的游戏很重要。 征代替实物并学会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2.为什么在游戏中要重视对儿童游戏的观察? 2.如何理解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因为在观察中及时掌握儿童游戏的特点,加以[答案要点]`

指导和教育,对白己的教育教学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真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是足幼儿园活动课程实地了解儿童;

二、准确地预设游戏;

三、有效地指导的灵魂。

游戏;

四、及时有效地评价游戏。 3.简述游戏与发展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

3.象征性游戏为什么是学前儿童阶段的典型游戏?[答案要点]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交往能力、自控I答案要点] 能力。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的知觉,以象征代

四、论述题(共20分)

替实物并学会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很多,给我们实践工作带来哪些

4.谈谈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启示?

[答案要点]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交往能力、自控能力。 [答案要点]

四、论述题(共20分) 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举例说明游戏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 展开论述。

[答案要点]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社会环境

五、案例分析(15分)

等因素进行展开论述。 平平坐在幼儿园区角的地上,拿着一辆小汽车,在地

五、案例分析(15) 上推来推去, 口中喃喃自语。你认为平平在这一游戏中,

明明的妈妈告诉老师,明明的玩具很多,可是在玩的获得了哪些体验,有助于哪些方面的发展?

时候,他总是只玩枪棍之类的玩具,其他玩具不是当成“靶[答案要点]

子”,就是置之不理。你有什么建议吗?请给这位家长―平平体验了坐车的情绪以及相关交往体验,也观察个“爱心小贴士”吧。 了汽车的特点,有助于动作技能、语言、智力(感知能

[答案要点] 力)、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这几点展开论述。

教师要学会引导孩子玩各年龄阶段的有代表性的玩幼儿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种语言是幼儿在游戏过程具,话言引导,并编制好游戏的计划。从这些方面展开中思维和想象的外化。

第五篇:最新电大专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3)

最新电大专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3) 盗传必究 简答题 1.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说出我国提出的四条幼儿园健康领域总目标有哪些? 答:第一,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第二,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指导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第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2.体育锻炼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答:(1)体育锻炼有助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2)体育锻炼能调节和发展学前儿童的情绪;

(3)体育锻炼有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

(4)体育锻炼有助于幼儿完善个性的发展。

3.简述学前儿童疾病防御教育的目标。

答:疾病防御教育的目标是让学前儿童初步了解疾病防御的常识和技能,树立关心自己和他人身体健康的意识,纠正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学前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形成初步抵御疾病的意识,防治疾病侵扰对学前儿童的危害,保障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4.简述幼儿园选址的要求。

答:幼儿园的选址,要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学前儿童身体的影响,还应考虑包括大自然在内的周围环境,以及周围人们的劳动和社会活动与幼儿园的关联,要注意经济、适用,即满足教学、活动、生活等的需要,又要符合卫生要求,同时还要适合地区的特点,如较热的地区要考虑夏季的通风和降温设施,较冷的地区要考虑冬季的取暖和防寒设施。幼儿园应避开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源以及干扰精神的建筑物。

幼儿园选址还应便于家长的接送。

5.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步骤有哪些? 答:(1)目标的筛选与确定;

(2)确定课程;

(3)选择与分析材料;

(4)确定教学活动类型;

(5)制定完成课题的进度表;

(6)空间与环境的安排;

(7)教学策略的选择;

(8)确定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6.简述进行户外体育游戏的注意事项。

答:要充分保证儿童户外体育游戏和活动的时间,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儿童在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能少于1小时。

同时在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要注意儿童的安全;

确保场地的安全性;

确保游戏动作的幅度和速率不能伤及幼儿本人或他人;

加强对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指导,防止游戏活动的失控。如果户外游戏活动时间比较长,要注意安排儿童在整个活动中动静结合,防止儿童过度疲劳,同时要注意提醒幼儿上厕所。

答:学前儿童的文具包括蜡笔、色笔、铅笔、练习纸等、铅笔、蜡笔、绘画用的彩色笔等文具都不应含有有毒色素或其它有毒物质;

笔杆上的颜料表面应有一层不易脱落、不溶于水、不溶于唾液的透明漆膜;

练习纸的纸张要致密,纸质应比较结实。大班学前儿童学写字所用铅笔的笔芯应软硬适中。

7.简述学前儿童体育对跑的基本要求。

答:逐渐学会跑时躯干正直稍前倾,眼看前方。前脚掌着地自然跑,快跑时脚会用力后蹬向前奔跑,两脚左右距离不过宽。两臂屈肘子体侧,两手半所握拳,拳眼向上,随下肢动作前后自然摆动。

8.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 答:第一,要培养他们用鼻呼吸,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第二,要通过谈话,唱歌等,培养儿童均匀有节律地呼吸,增强呼吸的深度。第三,教育儿童不要用手指挖鼻孔,以防鼻腔感染或出血,同时要教会儿童正确地擤鼻涕,以防中耳炎。第四,要教育儿童每天携带手帕,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并且不要面向别人。最后,教师要言传身教,起表率示范作用。

10.合理的膳食有哪些卫生要求? 答:(1)膳食的营养成分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身体生长发育、调节各种生理活动、促进健康的需要。(2分) (2)食物必须新鲜,对人体无害。(1分) (3)食物的运输,储存,选配加工符合卫生要求,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营养素损失少。(2分) (4)膳食多样化,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和一定的饱腹感。(1分) (5)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进餐环境。(1分) (6)有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1分) 11.简述学前儿童体育对跑的基本要求。

答:逐渐学会跑时躯干正直稍前倾,眼看前方。前脚掌着地自然跑,快跑时脚会用力后蹬向前奔跑,两脚左右距离不过宽。两臂屈肘于体侧,两手半握拳,拳眼向上,随下肢动作前后自然摆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前游戏论简答题答案】相关文章:

学前游戏论简答题07-21

学前游戏论简答练习08-31

学前游戏简答题范文06-18

学前儿童游戏答案07-21

学前游戏论试题答案08-31

学前儿童游戏论答案08-31

学前游戏06-02

学前游戏论作业06-21

学前游戏论作业306-21

学前儿童游戏案例04-21

上一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下一篇:新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