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

2022-08-31

第一篇: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 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 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 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3、 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3.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

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4.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5.如何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 1.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 2.考虑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3.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4.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5.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 6.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7.还应做到“全面”。

6.如何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

1.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美、德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和目的的教育性;

3.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性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7.简述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课件)

1、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8.简述学前儿童游戏常规的主要内容。

1. 2. 3. 4. 5. 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学会整理玩具,不随便乱乱放或乱扔; 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活动时认真积极,不三心二意。

9.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环境因素。(课件)

1. 性别差异: A.男孩比女孩更经常地玩粗野嬉戏游戏,更多地使用室外空间。在攻击行为

中,男孩趋向于目的性攻击行为,女孩趋向于关系型攻击行为。

B.交往游戏风格上,女孩趋向于间接和隐含的方式,男孩更有决断性和支配性。 C.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主题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D.选择的玩具和是使用玩具的方法存在性别差异,女孩趋向建构性游戏,男孩趋向功能性游戏。

2 .个性差异; 3. 年龄差异;

4. 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10.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合哪些标准?

具有教育性;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艺术要求;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11.简述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

1. 兴趣性体验:是一种为外界刺激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

2. 自主性体验:是由游戏活动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所引起的主观体验; 3. 胜任感体验: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体验;

4. 幽默感:是由嬉戏、玩笑、诙谐等引起的快感; 5. 驱力快乐:是由身体活动所带来的生理快感。

12.简述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满足和鼓励儿童经常开展游戏,开设较稳定的游戏区、游戏角或兴趣中心。各游戏区有各种各样的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材料玩具和其他设备并注意在一定时期里进行变更是儿童感到新鲜有趣,以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儿童游戏的兴趣。

13.简述游戏教育实施计划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如何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并使之具体化;

2. 依游戏目标设置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同时考虑相应的指导方式; 3. 注意自选游戏与其他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的联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4. 对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

14.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 1. 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2. 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3. 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15.简述教师对学前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及教师的身份。 1. 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 2. 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3. 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双重身份:游戏伙伴,教育指导者。 16.简述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课件) 1. 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 2. 对物品的假象即以物代物

3. 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象(情景转变); 4. 内部规则。

17.简述结构游戏的基本结构。(课件) 1. 对结构材料的选择;

2. 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象; 3. 最后建构物的建构;

4. 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象与实现。

18.简述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课件) 1. 丰富并加深幼儿对活动和建筑物的印象; 2. 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

3. 针对个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 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筑成果;

5. 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19.简述幼儿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课件)

1.根据班上的教育任务和要求,考虑幼儿实际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或运动发展水平,选择和编制适合的有规则游戏。

2.教会幼儿游戏的玩法,教育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开展游戏。

20.简述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课件)

1.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作品——要选择便于幼儿理解、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且作品要有表演性;

2.帮助幼儿开展游戏;

3.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帮幼儿合理分配角色,鼓励幼儿自己用语言、动作生动、有感情的表演。

三、论述题

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基本观点:

1、活动在儿童发展心理中起主导作用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影响:把游戏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组织儿童开展游戏,这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研究的特色与长处。 2.结合所学原理,分析现实中一些人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种种误区,如“游戏就是瞎玩,没有任何意义”等观念。

3.试举例说明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课件) 答: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

一、家庭因素

(1)母子之间的早期亲子关系

1. 母子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不仅影响着游戏中社会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关系的建立。

2. 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她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 (2)家庭结构和气氛

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所构制的良好气氛是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儿童游戏发展的根本保障。 (3)父母育儿方式

1. 主要指父母的行为特定和个性品质造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

2. 一般分为四种:敏感型(过渡保护)、冷漠型(放任自流)、专制型(发号施令)、温和型(民主和谐)。

二、儿童伙伴

1. 儿童与儿童所结成的伙伴关系,构成儿童世界的人际关系。

2. 孩子有无伙伴,以及伙伴的熟悉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游戏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大众媒体

包括印刷、广播、电视、电脑媒体,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 (1)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 (2)该子每天所花的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

四、课程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课程分为高结构课程和低结构课程。一般来说,高结构的课程有抑制幼儿游戏的数量、水平的倾向。

4.联系实际分析在进行游戏教育作用评价时,衡量游戏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5.试述教师在游戏的现场指导中如何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

1.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脚步,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 2.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

3.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

4.要像平时放慢走路与说话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走路与说话的速度一样,以儿童的“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 “教”的速度。 6.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运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影响儿童的游戏。 主要包括:建议、描述、询问、提问、重述、评论等。 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性的或协商性的要求或暗示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如“你们想玩过节的游戏吗?”

询问:是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如“怎么回事儿?”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和建议。如“这个房子是你建的吗?真漂亮!” 7.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教师对学前儿童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应当把握的策略。

一、 指导以观察为依据

游戏指导是在游戏中对儿童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指导者的意图或意向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性质:

1、 正向的,即通过指导促进或肯定儿童的某种行为;

2、负向的,即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儿童的某种行为。

二、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通过细致观察儿童的游戏并确定了指导的必要性之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指导儿童,包括:

1、以自身为媒介

2、以材料为媒介

3、以儿童伙伴为媒介

三、确定指导的时机

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宜性以外,教师还要注意指导的时机。

儿童游戏活动开始时的兴趣和愿望的激发、启动,结束时的总结性评论,都是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

四、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1. 教师在班级中对儿童游戏的过程指导往往是以个别教育方式来进行,但必须立足于对全体儿童的游戏活动全面掌握和关注的基础之上,做到对个别儿童游戏的个别指导和对全体儿童游戏进行的一般性影响相结合;

2. 教师是在照顾全体儿童的同时,注重对儿童个体的影响。教师应注意避免单一性集体指导和整齐划一的要求(特别是在集体形式的教学游戏开展中),同时又需注意指导范围不能局限于某几个儿童身上,特别是在儿童的自由自选的游戏开展中,做到对指导对象范围的科学、合理的把握。

五、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1.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 2. 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

8.试述在我国家庭内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1.向家长宣传和说明游戏的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与学习的”传统观念; 2.家长应当民主的、平等的对待子女;

3.家长在游戏中应当培养与鼓励儿童的创造与独立性;

4.在开展亲子游戏的同时,鼓励与支持儿童的独立游戏以及与伙伴的交往与游戏,培养儿童独立游戏的能力与兴趣,培养儿童和伙伴交往以及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四、案例分析题

1.张老师在带领幼儿参观火车站时,介绍了火车、火车站、售票厅等事物,回去以后马上组织幼儿玩“火车站”的游戏,结果发现幼儿很没兴趣,游戏情节也很单调,只是进去摇动几下“车厢”,按了几下喇叭。第二次组织“火车站”游戏前,老师引导幼儿讨论了火车站上人们的活动及活动的意义,并亲自担任“火车站站长”,在游戏过程中以“站长”身份引导孩子们发展游戏情节,解决游戏中产生的矛盾。结果大家玩得非常投入,而且玩了很长时间。 试述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请你对比张老师两次组织“火车站”游戏的经历,运用角色游戏指导的原理分析第二次“火车站”游戏成功的原因。

2.某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软塑料块搭“大高楼”,另一个男孩(乙)在他旁边玩飞机。每当甲搭好了“大高楼”,乙的“飞机”就开过来撞倒了甲的“大高楼”。细心的王老师发现,乙的行为并没有引起甲的不悦,每当“大高楼”被撞倒后,甲就迅速地又搭起一座“高楼”,似乎在等待着乙的“飞机”的又一次到来。由此,王老师判断两个男孩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游戏,所以不但没有去干预,而是坐到甲的身旁,也拿软塑料块搭“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来搭一座不容易撞倒的大楼。”在老师的示范启发下,“高楼”越搭越结实,大家玩得津津有味。

结合教师在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策略的原理,分析王老师指导本次游戏的合理之处。

3.在“航海”游戏分配角色时,大多数幼儿都想当“船长”,这时王老师让幼儿回想自己曾看到或听说过的有关航海的情况,告诉他们,除了船长之外,船上还有很多有趣的职业,如船长助理、船员、无线电话报务员、领航员等,他们肩负不同的任务。讨论后,大家觉得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吸引力,在协商中完成了角色分配。游戏过程中,王老师发现“船长”主意多,会支配别人做事,但态度生硬,就以航海督察的身份提醒他说:“这个船长真能干,要是说话和气些,大家干活就更有劲了。”游戏结束时,教师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游戏的不足之处,表扬了游戏中的高水平的表现。

请结合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的理论,分析王老师在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合理之处。

答: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老师直接参加了游戏,扮演了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并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对“船长”进行个别教育。 在幼儿角色游戏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抓住游戏过程的主要环节,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组织和开展游戏,以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为前提进行科学指导。

(1)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一般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由儿童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硬性规定。

(2)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

儿童玩角色游戏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但在刚开始玩角色游戏时,儿童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帮助儿童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从而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了解儿童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等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了解情况给儿童以帮助或指导。

(4)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任务之一。教师可直接参加儿童的游戏,扮演其中的角色,即以游戏者身份或角色身份进行指导(这种方法在第六章有详细阐述),从而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运用这种指导方法需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特点和水平灵活把握。

(5)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并保持幼儿再做游戏的愿望 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是教师组织指导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掌握结束游戏的恰当时机,即在儿童的游戏兴趣尚未低落时结束游戏。

4.幼儿园大班“娃娃家”区,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家”非常专注地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陈老师认为“爸爸”没有积极的语言交流就是无所事事或“不务正业”,想把儿童引入其它活动。指导言行如下: 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 爸爸:什么人?(未放下手中活)

教师:我是你们家客人,快开门。(没有具体身份) 爸爸:我很忙,你等会再来。

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有礼貌,客人来了不招待吗?

爸爸:(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 教师:主人要给客人倒茶呀!

爸爸:(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倒茶,刚想过去) 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人管。 爸爸:我忙呢!娃娃让他睡会儿。 教师:你一点也不像一个好爸爸。

请结合有关游戏的现场指导理论中,关于教师如何把握好师幼互动节奏的原理,指出陈老师指导中的不足之处。

第二篇:学前游戏论作业(3)

第八章 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

角色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各种故事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对话、独白、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构造物体形象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二、选择题

1.老师问一个在玩“娃娃家”的男孩:“你在做什么?”男孩回答:“我煮它吃过了。”老师说:“哦,你把饭煮好,还喂娃娃吃过了。”这种语言指导策略属于(

D

) A.建议 B.评论 C.描述 D.重述

2.发展幼儿角色游戏的基础是(

ABCD

) 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B.提供适合的游戏场所 C.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 D.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中,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便于幼儿理解,并富有教育意义;二是(

D

) A.情节性

B.戏剧性 C.娱乐性

D.表演性

三、简答题

1、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有哪些? 答:

一、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二、借助游戏材料介入

三、借助语言介入

四、应用题

观察幼儿游戏,分析各类游戏开展过程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情况,并对教师的指导进行分析。 答:P65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好的材料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是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

一、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成为活动的颈瓶,根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我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困难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来自幼儿的“争抢玩具”现象、无人问津”现象、“游离游戏”现象、“喜新厌旧”现象、“无序活动”现象。

2.来自教师的“适时调整”问题、“取舍材料”问题、“盲区指导”问题、“无从下手”问题。

二、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幼儿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材料投放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平行游戏;材料投放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材料投放混乱,各种材料混合摆放,造成幼儿活动中的混乱。

2.从教师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材料投放源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投放材料,但也要考虑高于生活;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不能较好的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材料投放没有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帮助幼儿形成角色意识,确立角色行为责任。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对策

对策一:投放足够多数量的游戏材料,避免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 对策二:投放材料前要学会先和幼儿的沟通,避免“无人问津”的现象。

对策三:投放材料前捕捉孩子的游戏兴趣点,避免“游离游戏”的现象。

对策四: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避免“喜新厌旧”的现象。 对策五:投放材料重视材料角色的标示作用,避免“无序活动”的现象。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中出现的问题,也使我们看到,有些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迎刃而解的,甚至有些问题还是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老师。怎样培养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需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积累经验。

第三篇: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

选择:批判的吸收。

客瞧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答应带有价值偏见。

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瞧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

瞧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瞧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瞧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瞧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

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

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

足。

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

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的道德要求

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

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

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

境中往

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

自身发生变化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

纳进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往。

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

忆、不随意注重、情绪、冲动性意志等

心理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

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应水平是抽象

的、概括的,其实现过程是间接地,是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它起源于.,

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

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

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验的、有操

作材料的活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

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

来的功能特性。

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

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周

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

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

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特征,

以把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和使用方法

为结果的活动。

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

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

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内驱

动力,智力类和象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

发。

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和.性交往需要。

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

以.性交往需呀为基础。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拟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

形式的象征过程,用来反应四面生活的

一种游戏形式。

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实生活

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

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代替的物的名

称来命名当前物体。

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

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拟或假装

成他人或某一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

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成分,

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是根据过往感

知过事物的形象来模拟他人的行为。

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果,他

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所用

代替物及所用动作等方面的意识。

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知,主要表

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能清楚的意识

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立的操作玩

具的游戏。

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拟,操作相同或

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的游戏活动。

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相

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其共同的目标,没

有真正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活动。

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

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

组织,小组内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

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

.性(狭义):指个体在.交往过

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

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心

理倾向性。

广义的.性:指人在.上生存过程

中所形成的全部.特征的总和。

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

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

内心体验。

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是人们

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的。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熟悉活动、求知欲、

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要是否满足相

联系的内心体验。

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人格:指个体在需要、动机、爱好、态度、价值瞧念、气质、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的特质。

统一论:当学习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动机时,学习与游戏之间便实现了部分转化,通过转化,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收获,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

群体成员的.化:对儿童来说,在游戏活动中所展开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性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契机。

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实践设计

第一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原则

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其实质是游戏活动在激起并满足儿童情感需要的同时,激起并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使以情感为需要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能加强和帮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体活动与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让儿童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动,又要引导儿童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

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使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情感,又要引导和组织全体儿童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

广义的互动:指一切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狭义的相互作用:指在一定的.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模式瞧察学习:是儿童通过视觉活动而进行

的学习

操作学习:是以手的动作对物体的控制

而实现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操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和增加儿

童操作学习爱好,是儿童善于发现问题

并主动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和感知能

形成性操作学习:目的是把握知识、技

能及培养分析、综合、分类概括、理解

等智力

强化型操作学习:以动作技能的巩固和

把握为主要目的,带有练习性

模拟性操作学习:由演示、瞧察和再现

等操作环节组成

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前

老师为使其把握操作的基本程序而进

行示范的操作模式

指导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的

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操作情况予以知

道的模式

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

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操作

模式

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

作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

协作,依靠群体的力量获得知识的模式

倾听学习:儿童通过听觉器官对声音的

感知而进行的学习

两维学习:以符号或画面为内容的学习

三维学习:通过利用一定的工具或材料

形成或改变物体的空间、外形和状态的

学习

同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学习材

料没有预先安排,而是把他们放在一起

随用随拿

继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游戏材

料预先进行安排,然后才开始活动

关系中的学习: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

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些联系,如同

伴游戏、交流、合作、冲突等,这些联

系或关系本身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

这种学习对儿童个体来说是想他人学

习,对儿童之间来讲意味着互相学习或

共同学习,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

冲突: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在

思想、意见、做法等方面的不一致或不

协调,进而引发为语言或行为上的对抗

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

本要素

直接经验性:游戏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

儿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直接

经验

开放性:游戏活动的内容不仅限于国

内、身边,应更丰富、广泛,可供幼儿

自主选择的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

不同爱好爱好的幼儿的不同需要

生活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幼

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现代生活紧密

联系,通过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

并运用于生活

创新型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包含

着新的信息、心得经验、新的情景、新

的情感等新的因素

综合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以经

验为结构点,综合各领域、各类性能引

起幼儿外部身体活动与内部心智活动

的活动内容联系成有机整体

情景交往法:是教师为幼儿创造游戏交

往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亲、助、乐

的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交往情境,

引发幼儿产生交往愿瞧,让幼儿结伴参

与语言交往、情感交往、行为交往,使

幼儿在主动自主的游戏交往活动中获

得发展的一种方法

尝试成功法:是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

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通过自己

亲身的实践游戏活动,自己尝试---错误

—改正---再尝试----成功,获得成功体验

的一种方法

主动发现法:是在教师提供的环境材料

中,幼儿通过主动地动手、动脑、探索

等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出猜

疑、惊异、困惑的心里,从而主动主动

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自主选择法:是在教师创设的可选择性

游戏活动情境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由

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材料及活动方

式等,是幼儿在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

自主能力得到发展

点拨引导法:是教师在瞧察、了解幼儿

的基础上,在幼儿活动出现困难需要帮

助的时候,以引导瞧察、设计讨论等方

式,变教师的意图或教育目的为幼儿自

己主动、主动的学习活动,教师在顺应

教育中出点子、拨思维、引方向、导操作的一种方法

情趣体验法: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以符合幼儿情趣、需求特点的内容方法,调动幼儿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情趣氛围中展开的一种方法

有意设疑法:是教师根据幼儿有意注重的特点,在分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为完成教育目的、任务而在游戏活动活动前或实施过程中有意设置疑问,引导幼儿主动开动脑筋,创造性解疑的一种方法

延迟判定法:是教师了解指导幼儿的一种瞧察判定法,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瞧察,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的给幼儿留较多的时间、空间往思考、操作、讨论、探究、创造

评价学习法:是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自身的结果或学习活动后的评价、反馈,达到幼儿自主的调整学习或活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

差异教学法:是教师制定并实施符合每个幼儿特点、水平、需要的游戏活动计划,将教学内容做细致的分化,重视对每个幼儿的教学方法、教学切进点、突破点的设计,是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成功感和教育的效率感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

心理环境: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氛围

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治理

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p251

第四篇:09年1月学前游戏论

2009年1月学前游戏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剩余精力说B.生活预备说C.复演说 D.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福禄培尔B.柏拉图C.夸美纽斯 D.蒙台梭利

3.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是()

A.张雪门B.陶行知C.张宗麟 D.陈鹤琴

4.在我国,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的是()

A.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 B.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十年浩劫”时期 D.“十年浩劫”后至今

5.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的两种游戏理论分别是()

A.发泄论、认知发展论 B.觉醒论、元交际论

C.生活预备说、觉醒论 D.活动论、发泄论

6.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是()

A.经典学派B.认知发展学派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7.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象征性、规则性游戏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伯莱茵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8.早期的理论研究中,一直深刻影响后来人们对游戏的理解的观点是()

A.社会性本质观B.生物性本质观C.非自觉性理解 D.生物—社会性理解

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包括()

A.创造性、肯定的情感、内部控制、虚构性B.灵活性、内部控制、虚构性、内部动机

C.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内部动机D.外部规则束缚、肯定的情感、内部控制、虚构性

10.从角色扮演角度区分,不能说明儿童在游戏中的角色是()

A.互补性角色B.机能性角色C.本我性角色 D.想象或虚构性角色

11.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将之分为机能、想象、制作、接受等四种游戏的心理学家是()

A.帕登B.比勒C.戴伊 D.萨顿·史密斯

12.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的本体性游戏,也称之为()

A.目的性游戏B.工具性游戏C.结果性游戏 D.过程性游戏

13.“只有当人是最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说这句话的学者是()A.席勒B.皮亚杰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14.儿童成就性动机主要激发的是()

A.运动性游戏B.智力游戏C.合作性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5.影响儿童游戏的环境因素,从性质上可分为()

A.心理和物质环境B.物理和社会环境C.生态和社会环境 D.物理和心理环境

16.使用精美逼真的玩具进行游戏,更可能的是促使幼儿()

A.模仿B.记忆C.操作D.创造

17.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游戏的教育化和()

A.教学游戏化B.游戏化教学C.教学游戏 D.教育的游戏化

18.就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之间()

A.是异大于同B.是完全相同的C.是完全不同的 D.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9.提倡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自制玩具。这是玩具、材料选择与提供要求中的()

A.经济适用B.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C.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D.具有教育性

20.制定游戏计划过程中,将美工区的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幼儿美感和动手操作能力”,这违背了()

A.在确定游戏目标时,需考虑儿童年龄特点

B.制定游戏计划时,需结合对各游戏类型的教育功能特点的分析,确定侧重点不同的游戏目标

C.游戏的教育目标一定要有实际针对性,切忌过泛、过于笼统

D.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

21.给婴儿一些无法清洗或很难清洗的玩具、材料,这主要违背了()

A.安全标准B.符合婴儿年龄特点的要求C.卫生标准 D.考虑婴儿发展个别差异的要求

22.寻找声源(半岁前)属于婴儿游戏中的()

A.活动性游戏B.发展语言的游戏C.感官游戏 D.智力游戏

2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中,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便于幼儿理解,并富有教育意义;二是()A.情节性B.戏剧性C.娱乐性 D.表演性

24.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A.婴儿时期B.学前时期C.幼儿时期 D.儿童时期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5.纽曼的“三内说”

26.以物代物

27.角色游戏

28.亲子游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9.认识游戏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0.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1.简述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

32.简述如何贯彻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3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运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影响儿童的游戏。

五、案例题(本大题12分)

35.结合所学原理,分析现实中一些人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种种误区,如“游戏就是瞎玩,没有任何意义。”等等。

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认为()

A.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B.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C.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D.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

2.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

A.福禄培尔 B.格鲁斯C.蒙台梭利 D.斯宾塞

3.儿童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小兔子的家,大老虎在睡觉,小黄狗在看家,它不咬人„„”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4.儿童期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5.儿童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过程所遵循的途径是()

A.角色认知——角色意识——角色行为 B.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

C.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意识 D.角色行为——角色认知——角色意识

6.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

A.杜威B.比勒C.帕登D.皮亚杰

7.为小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

A.玩具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一定要充足

B.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以少一些

C.多设未成型的材料及废旧物品

D.应提供发展抽象思维的智力活动成分较多的玩具,如象棋、拼板

8.老师问一个在玩“娃娃家”的男孩:“你在做什么?”男孩回答:“我煮它吃过了。”老师说:“哦,你把饭煮好,还喂娃娃吃过了。”这种语言指导策略属于()A.建议 B.评论C.描述 D.重述

9.婴儿游戏的组织实施方式要注重()

A.以个别指导为主B.以小组指导为主C.以全体性活动为主 D.以集体指导为主

10.有规则游戏的几个基本因素中,核心因素是()

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玩法C.游戏的规则 D.游戏的结果

11.首先把儿童游戏作为一项单独行为类别,提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实际意义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12.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个过程是()

A.同化B.顺应C.平衡 D.协调

13.游戏的觉醒理论启示我们()

A.幼儿园的环境刺激越多,越能激发儿童的游戏活动

B.幼儿园的环境刺激越少,越能激发儿童的游戏活动

C.幼儿园的环境刺激处于适当、合理的中等水平,才能激发儿童的游戏活动

D.幼儿园的环境刺激与儿童游戏行为无关

14.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是()

A.剩余精力说B.生活预备说C.生长说 D.复演说

1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第三层次的需要即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层次需要包括()

A.身体活动的需要、基本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B.理解环境的需要和影响环境的需要

C.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敬(认可)的需要D.最佳觉醒水平的需要和探究的需要

16.按照玩具的功能特点划分,积木、积塑、橡皮泥、沙、雪等属于()

A.形象玩具B.智力玩具C.结构造型玩具 D.体育玩具

17.自选游戏也称作()

A.目的性游戏B.教学游戏C.手段性游戏 D.娱乐游戏

18.受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把幼儿园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娱乐游戏等,其划分的依据是()

A.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 B.按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按儿童的认知发展分类 D.按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表现分类

19.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这种游戏是()

A.单独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20.发展幼儿角色游戏的基础是()

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B.提供适合的游戏场所C.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 D.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代表人物有()

A.弗洛伊德B.维果茨基C.霍尔 D.格鲁斯E.艾里康宁

22.游戏性体验的几种主要成分是()

A.兴趣性体验B.自主性体验C.胜任感体验 D.幽默感E.驱力愉快

23.从伙伴关系角度看,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主要包括()

A.伙伴穿着B.有无伙伴C.伙伴的熟悉程度 D.伙伴年龄E.伙伴性别

24.关于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共同点,正确的表述是()

A.都是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B.都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C.都是创造性游戏D.都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的活动E.都是有规则游戏

25.有关幼儿园的游戏常规的描述,正确的有()

A.是对儿童游戏进行限制和束缚B.只能在组织和开展游戏过程中建立

C.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D.是有效开展儿童游戏活动的制度保证,也是培养儿童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E.游戏常规的建立与发挥儿童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矛盾的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非专门化玩具

27.以人代人

28.亲子游戏

29.角色认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

31.简述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3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

33.简述结构游戏的基本结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3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

36.幼儿园大班“娃娃家”区,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家”非常专注地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陈老师认为“爸爸”没有积极的语言交流就是无所事事或“不务正业”,想把儿童引入其它活动。指导言行如下:

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

爸爸:什么人?(未放下手中活)

教师:我是你们家客人,快开门。(没有具体身份)

爸爸:我很忙,你等会再来。

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有礼貌,客人来了不招待吗?

爸爸:(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

教师:主人要给客人倒茶呀!

爸爸:(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倒茶,刚想过去)

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人管。

爸爸:我忙呢!娃娃让他睡会儿。

教师:你一点也不像一个好爸爸。

请结合有关游戏的现场指导理论中,关于教师如何把握好师幼互动节奏的原理,指出陈老师指导中的不足之处。

第五篇: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学前教育史

1、 P17古代初步道德教育的内容:1.培养志向;2.教以孝悌;3.勤俭耐劳;4.诚实无欺;5.行善积德;6礼貌谦让;

2、 P31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局限:方法:1.游戏、2.体罚3.讲故事.

局限:长期的封建社会下,因为封建礼教的影响,很多儿童故事都是以孝悌忠信等封建道德为内容。提倡体罚是侮辱儿童人格、压制儿童的个性发展、违背自然原则的封建专制注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 P38三母制度:是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担任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4、 P67颜之推的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 及早施教、2.严慈结合、3.均爱勿偏、

5、 P76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提倡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待囚犯一样的办法对付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他揭露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的弊端

2.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教以人伦”以儒家教育道德为中心,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教为全面的发展,诗、书、礼、乐成为儿童的主要内容和课程。在各种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在道德、智识、身体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

3.顺应性情,激发兴趣

是自然教育论的集中体现,他把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基础和基本原则,他主张要顺应儿童性情,使其自然发展,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4.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

他认为儿童身体、智慧处于发展之中,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儿童知识不求多,而求精,让儿童自然消化,达到自得自美

总之:王守仁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论述儿童教育原则,突破传统儿童教育的方法,丰富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

6、 P104帝国主义在华培养幼教师资的主要途径:

1.办幼稚师范教育、2.吸引留学生、3.派师资任教于中国幼教机构。

7、 P105外国教会在华推行幼稚师范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学校,重视宗教教育与英文教学;

1..课程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外语、宗教等课

是适应外国在华办教育需要的,其中英语占学分最多。社会问题、宗教学、圣道教法等课程,都是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布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的

2.第二类是文化课如:国文、体育、生理及卫生、生物学、音乐

3.第三类:是专业课,如:心理学、学校管理法、实习、幼稚教法。

8、 P120“五四运动”我国儿童观的变化

1.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中国儿童的长期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批判旧教育是对儿童的摧残,儿童的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教育,而且受的是被摧残的,扭曲天性的教育。

2.儿童公育思潮3.平民化教育幼儿思潮.

9、 对比我国老区学前教育事迹,思考当前的服务方向和服务精神

1.学习老区的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崇高精神,有助于端正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思想,有助于让全社会尤其是工厂、企事业单位正确认识学前教育机构的价值和功能,;

2.学前教育的发展始终是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关心与支持,即使在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我国城市,继续提倡勤俭办园,因地制宜,不相互攀比。

3.继承老区保教结合的经验,从思想上认识保教合一的必要性,

4.老区保教人员一切为了孩子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我们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生动教材,有助于广大幼教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高度的责任。.

10、 P168张雪门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具体目标:1.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2.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3.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4.锻炼我民族斗争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努力。

11、 P171行为课程:张雪门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孩子们在幼稚园的生活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12.P185陶行知 幼稚园新大陆: “最需要幼稚园的地方是什么?最欢迎幼稚园的地方是什么?幼稚园应

当到而没有到的是什么地方?幼稚园还有什么新大陆可以发现?”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工厂和农村最需要幼稚园。

13. 陶行知 的创造教育的思想:1.)认识儿童的创造力;2.)培养创造力3)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1. 解放儿童的头脑2. 解放儿童的双手3. 解放儿童的眼睛4. 解放儿童的嘴巴5. 解放儿童的空间6. 解放儿童的时间

培养创造力 :1.需要成分营养;2.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3.需要因材施教;4.发扬民主

14、P198陈鹤琴认为幼儿的心理特点:1.好动、2.好奇、3.好模仿。

15、P212陈鹤琴幼稚园的课程理论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3.课程应实验“整个教育法”4.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5.课程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6

16、P212整个教育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相互连接不能四分五裂。

17、P214五指活动:陈鹤琴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活动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

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

18、P229简述新中国初期幼儿教育工作方针和发展重点。

方针:1割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城乡的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整顿中提高,在巩固基础上适

当发展。2.积极培养幼儿师资;3.在

三、五年内要着重短期培训和在职学习,

发展重点:

1、应该放在工业地区企业部门;

2、机关、学校及郊区农村,主要解决工农劳动妇女对孩

子教养问题;

3、鼓励私人办幼儿园并加强领导,作到公私兼顾

19、P231幼儿园教养原则:1.使幼儿全面发展;2.使教养内容和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3.使幼儿有独立活动完成简单任务的机会;4.使幼儿习惯于集体生活;5.使必修职业、选修职业以及户外活动配合进行;6使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

20、P247 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批判的教训

《幼儿教育工作指南》遭到否定性的批判,使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极度混乱,混淆了是非、正误。

此后在理论及实践工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口号化、成人化、形式化的错误倾向,尽管60年代初对

1958年的错误批判进行了甄别,但幼儿教育中政治化、成人化的现象却影响长久。

21、P249十年**学前教育领域全面发展教育方针遭到了怎样的曲扭

十年**,极左猖獗对新中国17年的教育,坚信了彻底的否定,并把学前教育视为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

典型,对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方针进行严重曲扭,斥之为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对四育的任务和内容全面的横加批判。

22、P255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的进步性

1.将1952年颁发的“教学纲要“改为“教育纲要“体现了幼儿园国际年龄特点,突出其主要工作是

“教育”而不是“教学”

2.吸取国内外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将关于幼儿大脑的研究成果,作为文件的第一部分,统帅其后的教育任务,内容等章节、使《纲要》的科学依据更加鲜明

3.教育内容扩展为生活卫生习惯、思想品德、基本动作发展、常识、语言、计算、美工、音乐等8项,加强了对幼儿习惯和品德的培养。

4.强调教育任务、内容、要求应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教育手段来完成,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

5.指明幼儿园要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大教育观增强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效应。

23、P261 分析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新特点

1.更强调其基础教育属性,而不仅仅为人小学做准备, 2. 改变了长期以来强调为“工作”,从不提为“学习”提供方便,这一点体现了时代的需要。3.体现了尊重和保护幼儿人格的重要意义。4.更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5.使家园两方面共育扩展为幼儿园、家庭 、社区、三方共育

24、P286《儿童权利公约》:是联合国大会1989年通过的,《公约》的四个基本原则:

1、是儿童最佳利益原则,

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3、尊重儿童观点观点与意见的原则、

4、无歧视原则

25、P297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的特征和原因

特征:1. 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是在家庭进行的,它随着家庭模式变化而变化、发展而相应得到改进与发展

2.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划分的,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这个时候的儿童是公养公育,,教育的目的的为了

整个氏族的生存和繁衍,教育是整个氏族生存斗争的工具,幼儿就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性质。

3. 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方式是同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的,其教育内容简单粗率,但几有多方

面性,在文化上学习更为局限。

4. 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还没有也不可能出现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老师,老年和成年女性是教育者,

家庭及周围驻地是自然的教育场所。

原因:. 史前社会末期,随着生产水平提高,氏族社会制度逐步解体,私有制萌芽,出现专门致力于脑力劳动的人逐渐增加,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一种新的社会、教育制度和幼儿教育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26、P321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比较

共同点:1斯巴达和雅典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2.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3.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4.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特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剥削阶级思想意识,5斯巴达和雅典的整个学前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

不同点:1.在婴儿生存上斯巴达是由政府官员决定,而雅典一般又父母决定。2.在培养目标上斯巴达是英勇善战的战士,雅典是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3.在教育内容上斯巴达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格的陶冶,雅典则还在横加初步知识和音乐欣赏;4.在教育方法上,斯巴达则强调简练、严厉和服从。雅典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

27、P321 柏拉图的优生优育:柏拉图主张任何人都得过集体生活,应使婚姻成为高尚的事业,明确婚姻的目的是生育优秀的后代,任何人无婚姻自主权,婚权在于执政者,执政者成为成人选择配偶。他认为这样才能一代胜过一代,在理想国中所生的子女都属于国家所有,父母和孩子都不知道谁是亲生的孩子和家长。

28、P333性恶论:

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鼓吹由于儿童是带有“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人人必须历尽苦难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才能净化灵魂。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敬畏上帝,实行禁欲;应当从幼年起就抑止儿童嘻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严厉措施来禁止这类表现。

29、P333预成论

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预成论的要点 时否认儿童预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30、《儿童教育论》:是意大利人文注意教育家维吉乌斯,与1945年写成,该书详尽论述了人道化和个性化的幼儿教育。

31、P354欧文的幼儿学校:英国从1816年爱伯特 欧文创办英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性格形成学院)幼儿学校是其中一个部门,当时解决:工人做工和其子女教育问题。

32、P361开发教育法:维尔斯平提出,包括五个方面1.激发好奇心;2.通过感觉教学;3.从已知到未知;4.是让孩子独立思考;5.把教学和娱乐结合起来。

33、P364奥柏林编织学校:1776年,奥柏林创设了编织学校。主要为所在地区贫民的子女提供教育(3岁以上的幼儿)。学校有两名指导教师,一名任手工技术指导,另一名任文化和游戏方面的指导。并挑选年纪大的还女孩作“助教”。编织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标准法语、宗教赞美歌、格言、绘画、地理、做游戏、观察和采集植物、听童话故事、传授缝纫及编织方法等;

34、P367柯夏的“托儿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柯夏托儿所的教育内容包括:宗教、读、写、算、集合、帝力、历史、博物、图画、体育等,这同当时的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在教育内容上有所差别,在方法上使用的是直观教学法,以实物教学为主。

35、P373巴乌利美保育所:巴乌利美保育所 巴乌利美社设施是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的一个保育所,它是一个救济贫民的设施而产生的,是为了让穷苦孩子的母亲们去安心去劳动,不用为了留在家中的孩子而牵肠挂肚设立的一个机构。

36、P384乌申斯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1.俄国是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教育制度,而应该从本国的教育实际出发,制定完全符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国民教育制度;2.要继承俄罗斯民族的文化遗产,重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

38、P412《爱弥儿》:是卢梭1762年发表,该书卢梭通过对他设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 进行教育的过程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自然教学法

39、P414:卢梭自然教育观和现实意义:

卢梭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这三种力量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教育的 目的。

意义:在西方教育思想上卢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成分自由发展的思想。

40、P423斯坦滋孤儿院的教育特色:斯坦滋孤儿院的教育有两方面最为突出

1、实施爱的教育,激发儿童的良心、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精神,使孤儿院的教育和生活家庭化

2、实施劳动教育,根据儿童年龄特点,组织儿童从事手工和农业劳动,使他们受到多方面的劳动训练,促进他们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从而获得生活所必须的劳动技能。

41、P440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42、P449福禄贝尔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游戏及恩物

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最好活动。使儿童通过游戏发展认识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体力,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恩物就是福禄贝尔为幼儿设计的一系列玩具。用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力,训练他们手的活动技能。

2.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作业

3.无论是游戏还是作业的过程中,成年人要注意结合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发展幼儿的语言。

43、P463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和措施,对我国有什么启发

一、1.政府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法国政府继续把发展幼儿教育看成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科技竞争、增强国力的重要严肃,予以高度重视。

2.措施得力:为了保证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法国采取了中央、省和市镇三级政府分摊经费的办法,保证了学前教育经费的稳定可靠的来源。

3.社会支持:民间组织能国根据不同家长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期限短,收费少,方便灵活,是政府学前教育机构的有效补充。

4目前:法国学前教育机构朝着小型、多样、灵活、家庭化的方向进行改革尝试。

.总之:. 政府重视、社会支持、措施得力使得法国幼儿教育在发达国家中始终位居前列。

二、对我国的启发(略)

44、P479开端计划:美国联邦政府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由财政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的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小学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数一年的保育。

45、P505杜威怎样论述教育本质?如果评价

杜威这样论述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 教育即生长:从生物化本能论的心理学出发,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即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使儿童本能生长。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儿童的本能活动,并把他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2. 教育即生长:从社会学观点出发,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应该利用儿童观现有的生活周围其学习的主要内容。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既然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

评价:杜威教育本质的论述,虽然有些合理的见解,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论述教育本质问题时,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教育的阶级性,没有把能正确阐明教育在促进社火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46、P506儿童中心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论的基本原则。批判传统教育弊端,实际上是说明教育要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来进行的理论。他提出,书本、教师应是儿童房屋的,主张把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

47、P516《蒙台梭利教学法》:是蒙台梭利于1909年出版的书,该书总结了自己的实际经验,全面阐述了她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48、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思维)发展的结果理论,其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出生后,认识是如何形成的、发展的、受那些因素影响和制约,其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等等。

上一篇:学前班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形容很会说话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