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式有效备课初探

2022-11-23

教师的备课就是充分的预设, 预设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 预设课程可能生成的意外。如果教师没有充分的预设, 课堂上只能是蜻蜓点水, 或是草率处理学生的疑惑, 或是探究毫无价值的问题, 或是偏离了的文本方向, 或是走向了错误的价值观, 何谈达到三维目标?因此, 作为学校课改领导, 务必将教师的备课作为重要的课题来抓。

然而, 每次“六认真”教学常规检查到备课这一项内容时, 都让人头疼。我们发现, 教师的备课存在以下现状:一是“拿来主义”, 年轻教师手写教案, 完全照抄照搬, 年长教师就拿出一本打印成册的教案摆在面前, 一看, 也完全是网上批量下载。毫无思索修改的痕迹, 应付了事, 甚至对所抄写和下载的内容也毫不知情。二是“复制粘贴”, 面对学校模式的框架, 将自己下载的内容复制粘贴于相应的板块中, 看外观, 有学校特色, 模式显现, 看实质, 却不伦不类。三是“资源共享”, 一个年级几个教师的教案完全一样, 美其名曰“集体备课”, 实则一人下载, 大家共享。四是“备上两张皮”, 教师的备课基本上都没有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执教, 而是进入课堂后想当然地、凭着自己的经验实施。于是, 对于不熟悉的文本内容,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偷偷地浏览一番。

究其原因, 有“三不”:一是教师认识不到位, 有的教师认为对教材比较熟悉, 小学教材内容简单, 根本就用不着备课, 不如留出时间多改几本作业, 多给学生作些辅导。同时, 错误认为“备课=教案”, 其实, 备课则要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案, 是为教学实施做好一切准备。二是学校引导不得力, 学校检查备课一般也不过看看教案的各个栏目是否齐全, 并不大关心内容, 平时对教学过程缺乏跟踪, 导致教师也跟着学校的指挥棒疲于应付。三是备课时间不充沛。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各级各类活动纷至沓来, 老师们在学校除了上课, 就是批改作业, 或是辅导后进生, 很多时间为完成学校交办的比赛、实践、参会等任务, 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备课, 慢慢地就养成了不备课的坏习惯。

那么, 如何组织教师开展备课活动才有实效呢?为此, 我尝试了“213”式有效备课管理,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即两次自主备课;“1”即一次集体备课;“3”即三个质量保障。

“2”—两次自主备课

一备, 书上批注:学科教师自主熟悉教材, 解读教材, 结合课程标准、年段目标、单元要求和该课题等内容及特点, 充分解读好教材, 必须在课本上批注, 并对习题进行下水作业, 认真分析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勾画批注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如语文主要针对特点鲜明的词句、初次见面的词句及含义深刻的词句, 完成课后习题等;数学主要是找到关键点, 总结规律, 完成课后习题等。这样做, 目的在于让教师自己充分熟悉教材和解读教材, 就不会出现自己对教材都不熟悉就进教室盲目地开讲。同时, 在课本上做上批注以及完成课后习题, 有助于教师在课堂实施时清楚明了, 并能正确引导, 节约时间。而且, 这里的备课是离开教学参考书的, 是教师自己首先对教材的个性化阅读和理解, 这有助于教师的创造性工作。

二备, 梳理流程:教师首先参考教师用书, 结合自己的理解, 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分析学情, 整理思路, 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根据教师的基本情况确定教学设计的详略, 重在创造性劳动。同时, 在探究环节要深入思考, 设置什么样的探究问题, 在拓展环节要思考补充什么样的练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零乱的理解理成一条线, 解决我们的课堂“去哪儿?”、“怎么走?”的问题。

“1”—一次集体备课

有了前面两次备课之后, 接下来的集体备课才有价值, 就不会出现主讲者“头头是道”, 参与者“摸不着头脑”, 也只有教师自己熟悉教材并有一定的思考之后的集体备课, 才有大家的思维碰撞。小组集体备课, 小组教师采取坐庄的方式, 开学前组内分配任务, 各自准备一个或几个单元, 在实施本单元教学之前, 由主备者进行教材解读, 解读教学目标、重难点、探究问题设置、拓展内容选定等, 同时讲解自己的设计。非主讲教师听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突出设计的有效性和新颖度。大家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相互借鉴, 并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 既有集体的智慧, 又有自己的创造。

“3”—三个质量保障

一是“洗脑”:为了防止教师“拿来主义”“复制粘贴”“资源共享”“备上两张皮”现象, 学校管理者要正确引导, 在思想认识上要统一, 告诉教师, 充分备课是为了轻松上课, 事半功倍, 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同时, 通过分享名师备课经验, 学习名师经典教学设计。

二是“保时”:确保集体备课时空, 保证教师足够的备课时间, 每周两次集体备课, 每周一、三上午第一节为数学集体备课时间, 周二和周四第一节语文集体备课时间, 周五上午一二节为综合学科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就在教师办公室, 同年级几个老师每次研讨1—2课, 并且超前备课。

三是“督导”:一是学校行政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 蹲点学科组, 深入学科组参与集体备课, 有了自己的亲自参与, 就能够了解到教师的备课效果如何, 在集体备课前是否已经有了自主备课, 同时也在方向上、关键问题上给予引导。二是随时深入课堂, 长期开展“推门课”听课活动, 在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同时和教师一起研讨这节课的设计, 成功和改进之处, 引导教师及时写下教学反思。这样将备课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 就不会出现“备上两张皮”的现象。

摘要:“213”式有效备课的含义:“2”即两次自主备课 (书上批注、梳理流程) ;“1”即一次集体备课;“3”即三个质量保障。这种备课方式解决了教师备课流于形式、备上两张皮现象。

关键词:备课,现象,原因,213式,有效

上一篇:线性系统理论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下一篇: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压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