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研讨式备课《师说》提纲

2024-04-21

集体研讨式备课《师说》提纲(共4篇)

篇1:集体研讨式备课《师说》提纲

集体研讨式备课提纲

年级:

高一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杨建新 时间 2010-3-3 课题

《 师说 》

(第一课时)

设计的理由与意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根据三维目标确定此三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情感与态度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课标、考纲

要求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必要性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之、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还应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及方法,并且能够就课文中的一些疑难之处作一定深度的探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法、学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教法与学法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分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结合背景导入,理解文本知识

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诵读课文,注意句读 2、注意语气语速 六、合作探究,归纳文言现象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重点句子,教师点拨

2、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常识(1)师

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更好的理解课文

能够让学生做到熟读成诵,为理解 文 意 做 好 铺垫。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4)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b、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短语后置

被动句式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设计 九、板书设计

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 ,反馈矫正

朗读部分应在课堂加大训练力度

课时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借助语境理解,牢固把握。

作业设计(题)

1、背诵课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困惑与问题

“言”的教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本课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翻译及文言知识的整理掌握,因此,在朗读部分时间较为紧张。

篇2:集体研讨式备课《师说》提纲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葛芳娟

时间 2010-12-16

课题

必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书愤》

设计的理由与意见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过程

方法

通过诵读,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古代诗歌 在高中新课程中更是与者不可低估的地位,因此而定此目标。

课标、考纲

要求

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诗歌方法进行诗歌鉴赏在课标中和高考中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并积累知识,体会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教法、学法

自主阅读,学习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提示。

新课程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设想

1、预习、朗读背诵。

2、一课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兴趣。

主要教学

环节

时间分配

一、导课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十一月四日风月大作》 二、知人论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五,布置作业

是难点,也是重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的能力、分析能力。

反馈矫正

学生对诗人较为熟悉,抓住学生对此的浓厚兴趣,继续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时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律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业设计(题)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读后感

可选择而定,对自己较感兴趣的选一题即可。

困惑与问题

篇3:集体备课应突出五个“研讨”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 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分析学情、研讨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进行完善、修订, 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 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可克服教师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集体备课的核心是“研讨”, 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研讨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和评估的主要依据, 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框架和教学评价建议。所以, 在集体备课时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 掌握其所教学段的目标要求。只有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才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 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其次, 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 弄清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二、研讨教材结构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素材。教师必须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 明晰构成体系的各个部分以及各部分知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每章节的编排意图, 理清教材结构, 包括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 一册书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 去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 特别要把握知识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和易漏点, 然后将这些要素通过分析、理解、咀嚼和消化, 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思路或教学构想。

三、研讨学情状况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学效果。为此, 教师要根据针对不同的学情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如, 同一年级不同的班, 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会有所不同, 同样的内容和教法, 在一些班可能大受欢迎, 另一些班可能反映内容太浅, 信息量太少, 吃不饱。甚至有的问题部分教师主观认为学生是应该懂的, 于是备课、授课时不大重视, 但学生实际知识基础恰好在这方面有所缺陷, 因而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研讨教学环节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集体备课时, 要把研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研讨教学设计时, 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探讨每一个章节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教法, 注重对教材知识的“取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 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导学情景, 增强趣味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因而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改变学生“听中学”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创造“做中学”、“探究中学”、“体验中学”、“尝试中学”的机会,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和动脑思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使其能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让“课堂”成为“学堂”, 成为师生交流、沟通、探讨的场所, 在探究、合作、争论、创新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特长得到培养, 能力得到提高。

五、研讨作业设计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加强“有效训练, 分层作业”的研究。教师要精心选择, 精心设计, 做到课内作业主要解决课标要求, 课外作业满足学生差异自主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远离题海, 减轻课业负担, 真正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练习题在精而不在多, 因此, 教师要精选练习题, 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达到拓展思维, 发展能力的目的。

篇4:集体研讨式备课《师说》提纲

新课程实施以来,集体备课一直是各所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教师应“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由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及教材在设计、布局、选材诸方面已经有了突显的与以往课程教材不一样的特点与成就,教师的集体备课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走形式、不够深入、初备粗糙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语文学科“小组合作式”集体备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集体备课给教师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提供了平台,激活了教师资源,挖掘了文本资源,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可以说集体备课确实是一种最直接、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研究和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但是,在各地各校的操作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偏向。尤其是新课程深入推行后,语文的集体备课出现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三定”形式化。不少学校规定集体备课要“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往往是这“三定”的确做到了,或者说学校的制度保证了,但是“三定”后教师干什么就不管了,“三定”流于形式。二是内容粗放化。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无法做到“一课一备”,备课的内容也是粗线条地讲解,重知识轻教法、学法的研讨。三是形式单一化。以主备人讲解为主,其他老师只是没有实际内容的应和,不作深层次的讨论,几乎是“一言堂”。四是评价去教学化。许多学校对于集体备课几乎没有评价,即使偶有评价也是仅限于备课本身的气氛、合作的程度而言的,对于教学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可以说集体备课评价与教学几乎脱节。

二、对策的思考

集体备课产生诸多乱象的背后有制度的原因,也有思想的原因,甚至还有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如何才能让教师像重视课堂教学一样重视集体备课,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从教师心理因素上寻找对策。马斯洛需要层次告诉我们,人的自我实现即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集体备课只有成为教师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才能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在每个备课组成立骨干教师牵头合作组,完成最初的备课雏形,形成勇于讨论的初案。骨干老师作用的发挥,既能带动年轻教师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

从评价机制上解决问题。实行集体备课的初衷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使学生享受最广泛的资源。因此,在评价的机制上应更多地采取整体性、捆绑式评价:既注重在教师的个体层面上开展各种评优争先活动,更要在教师群体的层面上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在奖金的使用上,既注重对教师个体的直接奖励的份额,以保证班级教学的质量,也要增加对教师群体组织奖励的份额,由年级部、备课组对集体备课的成效进行再分配,强化组际之间的竞争力和组内成员的聚合力,以促进备课组成员的自主合作,共同进步。

从活动本身去寻求突破。集体备课从意义上说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长期、一贯、单一地去做会产生“审美疲劳”。封孝伦教授认为“审美疲劳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对集体备课本身的改变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这种改变包括改变单一的形式,优化集体备课的内容,突破“三定”的限制,让语文课走出校园等。

三、模式的初探

基于实际问题的思考,来自教学一线的调研,加强集体备课的指导和管理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教师群体的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开放性、活动效果的主体性等方面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小组合作式”集体备课模式。

首先,“合作备课组”初“备”。根据备课组的人数,在每一个备课组内成立“合作备课组”,合作备课组的组长由教师无记名推荐产生,推荐那些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骨干教师担任,再由合作备课组的组长组建备课团队,一般2—3人组成。根据备课组的计划安排,领回本组的备课任务,策划备课内容,组内分工,组长审核。这样,来保证初备的质量。

其次,小组预“备”,教案初次形成后,提前一天发送到备课组的公共邮箱或者以文本形式发送到其他合作小组,其他合作小组组织“预研讨”,形成初步讨论意见。这一环节的设置,表面上增加了老师负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大约花费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其实,这个时间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付出的,只是集中在一起了而已,起到了预习的作用,不至于在集体备课中出现教师对材料不熟悉、无话可说等问题。

再次,大组研“备”。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普遍、典型、复杂的教学问题,通过共同协商和参与,系统科学的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集体备课中,强调基于合作探究而寻求教学真义,强调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生共享,强调凝聚群体智慧生成和创造新的教学。在所有合作备课组熟悉材料的基础上,整个备课组按照“三定”的要求集中研讨,交流小组问题,形成教案。由负责初备的合作备课组进行最后的整理,发放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

最后,个人再备。“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个人教学,而不是限制个人教学;是为了形成个人风格特色,而不是弱化个人风格特色;是为了激发个性发展,而不是抹杀个性发展”,所以,尽管在此之前有多重备课,但我们还是特别强调教师有个性的备课。语文教学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人类活动,每位教师都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经验、教学风格和人生阅历,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再备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突显教师风格。

总之,集体备课在形式上似乎是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量,而实际上是分解集中备课的总量,使得每一个“小量”能够有效地提升“质”。最后实现集体备课总质量的提升。

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些集体备课安排在户外进行,例如在对地方课程进行拓展时,实地走访、调研考察,也是按照小组合作来准备材料的,这也是集体备课的一种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1]李瑾瑜,赵文钊.“集体备课”:内涵、问题与变革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徐武汉.集体备课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4,(05).

[3]胡玉龙.集体备课别被人为僵化[N].中国教育报,2010-03-17,(10).

上一篇:五年级关于温暖的话题作文下一篇:优秀建筑工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