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上游地区流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2022-09-11

一、流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发展脉络

“经济一体化”概念最早被使用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1931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著作《重商主义》中,提出经济一体化是各国经济之间的贸易融合到一个更大区域的过程。流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指的是地区间依托于某一流域发展一体化经济。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发改委呈报件上批示:“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目前我国学者针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上:一是针对长江经济带中各城市圈、城市群的发展研究;二是针对长江流域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和区域协同合作的研究。在长江流域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方面,突出上海、武汉和重庆三个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以这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这三大区域的一体化进程[1] 。在区域间的产业差距及产业合作方面,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既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能够向西部传递发展势能,缩小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 。通过市场、行政、社会因素的一体化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部区域一体化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并提出具体建议[3] 。

二、长江中上游地区整体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与中国其他区域相比,长江流域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以及人口和城市集中度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优势。但与其优越的区位、资源和技术条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长江流域作为我国东西方向重要的经济发展轴,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贡献和作用。

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中上游沿岸五省一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257.98元,低于全国人均GDP为44577.84元(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公报)。除我国现有发展政策倾向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因素之外,出现这样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江流域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整体优势不明显。

由长江流域各主要省市的生产总值和人均总值来看,长江中上游地区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中上游地区的区域间总体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其中,中游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对上游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优势进一步增加。条块分割、产业同构、缺乏有效的产业关联与协作是中上游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加大的关键因素。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共同降低区域内外部监管与治理经济活动的成本,这就需要创造一个更大的能使得要素与资源低成本流动的环境,以至于此区域内的经济利益能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对两个主要二级区域经济一体化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是基于资源等要素大量流动的各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上升以及城市间产业同构系数下降。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为经济一体化提供更多助力,每个城市的人均收入都会有更多的增长机会。因此,本文分别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均GDP增长率为指标来衡量各次区域的一体化进程。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长江中上游地区已逐步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与以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这样两个主要的二级区域,目前它们的整合程度都较低。依据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一体化具体情况与目标,其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阶段:

首先是整个中上游地区会形成若干个二级区域,并以二级区域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不断实现二级区域自身的整合,最终实现二级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然后是在各二级区域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推进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整合,并通过不断的发展,最终实现长江流域经济的一体化。并且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进程的两个阶段在某一时间点可以同时存在。

1、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位于长江中游,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其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武汉为核心城市,黄石、鄂州为副核心城市。面积不大的武汉城市圈聚集了湖北省百分之五十的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的GDP,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

1)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其他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城市圈内外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显得较为薄弱,“九省通衢”的优势也渐渐变弱。武汉绕城公路东北段、武汉至襄樊高速公路、随州至岳阳高速公路、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和洪湖新滩东荆河公路大桥等重大项目以及武汉高速出口公路建设、荆岳长江公路大桥、黄石长江二桥前期工作还未进行,连接武汉周边城市、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还没形成,国省道、县乡公路改扩建和乡村公路建设还不够完善。

2)产业布局

武汉城市圈的范围较小,其都属于湖北省,其产业布局较为相似。由于武汉市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黄石、鄂州是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而潜江市是武汉城市圈中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的城市,因此,我选择了这四个城市作为代表来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比较这四城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可以发现,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布局同构现象严重,武汉拥有著名的武钢集团,黄石和鄂州也在大力发展钢铁产业,他们都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经济。如果不进行调整,以后武汉城市圈就会完全偏向于第二产业。

3)人均GDP增长率

从这四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可以看出,武汉正在走向极化,其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潜江的人均GDP增长率相对较高,但因其人均生产总值低,所以与黄石、鄂州还有差距。黄石和鄂州的人均GDP增长率较低,与武汉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够高导致的。

2、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为核心,包括重庆市的29个区县,四川省的15个市,沿江发展经济。

1)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成渝经济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还有待推进,区域发展支撑能力有待增强。区域内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及成渝、渝万、成绵乐客运专线的重点建设还在进行中。成都—重庆、重庆—广安、广安—潼南—荣昌—泸州、南充—大竹—梁平—黔江、雅安—眉山—资阳—遂宁、内江—遂宁等公路通道建设还未完善。航线网络结构还不够完整,万州、绵阳、乐山、泸州、南充、宜宾、达州支线机场建设有待加强。

2)产业布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和资本正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三次产业的这种转变,符合经济发展的长期变动规律。从两省市三次产业的占比可以看出,两省市的产业分布十分相似,成渝经济区形成了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3)人均GDP增长率。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重庆市和四川省的统计公报表可以看出,重庆市的人均生产总值比四川要高,其人均GDP增长率也超过四川,与四川省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这说明重庆市不仅没有起到带动四川省发展的作用,反而使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变慢。

四、结论

对于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的设计和构建,国内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仅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程度来看,当前的一体化水平还远没有达到上述第二阶段,总体上还处于第一阶段的整合阶段,还没有一个二级区域实现了一体化。

摘要:经济一体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江贯通我国东西部多个城市群,其流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实现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加强振兴中西部的经济,作为沟通中西部的长江中上游,其经济一体化也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上游地区整体经济一体化和两个主要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总结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有助于针对性措施的提出。

关键词:长江中上游地区,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 陈雯,周诚军,汪劲松,向俊波.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中游地区产业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3.

[2] 沈玉芳,罗余红.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0.

[3] 沈晗耀.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献议[J].上海经济,2007.11.

[4]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5] 辛文.从整体上研究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发展[J].天府新论,2001.

上一篇:制度环境、制度资源与企业非市场战略下一篇:适应新形势,改进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