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基础性和迁移性,从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构建教育资源的各种新途径,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摘要]阐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在普及的过程中,根据各地区差异和普及情况不同而使两个阶段的普及侧重点也不同。

[关键词]中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结构;资源建设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42—03

在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信息化是各国追赶的主题。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中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地区差异显著。各地区、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既存在着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又存在着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不同。特别是农村山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空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比较差,资金投入力度小。但是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满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缓解农村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数量不够和教育信息化不高的问题,使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充分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缩小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区。

2 教育信息资源的严重匮乏、重复建设、分类标准混乱等,给信息资源的检索、共享带来很大的难题。

3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跟不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专业化要求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2)由于地区发展差异,适合本地区和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教师只是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3)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评价机制刚刚建立,不成熟、不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

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阶段

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采取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科整合两条主要途径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根据普及的进程把它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搞好资源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第一阶段是以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以学科整合为辅进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普及的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课程改革现状。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门学科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努力渗透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在学科的整合和课程开设上由于信息技术普及的开始和教学理念的陈旧,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

早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脱胎于计算机技术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育逐渐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自从2004年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等四省进入实验以来,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确立。

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区,对课程标准解读各自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同。同时由于各基层学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课认识不足,出现随意删除、缩减课时,甚至不开设课程的现象,这就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质量大打折扣。基于这样的情况,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省份采取小面积进入高考,或者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这样最起码能够保证课程的开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采取自下而上(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山区采取自上而下(首先开设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条件成熟的学校再逐步往下开设),通过这样达到大范围的普及,形成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通过这个环境对中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社区起到环形辐射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优势促进其它学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

因为其它学科的教师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科的整合上,信息技术整体水平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教师,他们除了参加各级行政教育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之外,还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但是这一阶段大多数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只注重技术的应用,而没有关注教学内容和本质。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学习的环境比较好,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也比较好,甚至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同时普及信息技术。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对教学起正确的导向作用,虽然目前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为主,并且在短时期内还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评价机制,但是教学评价机制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减轻评价过程的操作复杂性。目前很多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就释放出教学评价机制探索的信号,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新的课程,各地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距离评价理念的实施还有一大段距离,所以课程实施困难程度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信息技术学科在实验区省份小范围纳入高考,或者是进行等级考试,但是这种评价机制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能不能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起良性导向作用呢?首先是涉及到信息技术评价系统的开发、实施,它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其次由于课程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绩效管理严重缺失,使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绩效无从体现,严重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许多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流失,学科评价建设困难重重。因此探索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实际情况的教学评价机制势在必然,在探索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教研,集结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探索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研究的平台。

2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急迫需要提高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刚起步,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低,这些严重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来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被推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舞台,本身既要谋求自身专业的发展,又要承担繁重的学校信息化杂务,尽管如此,在教师希缺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和讲座,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提升自我。如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和苗逢春博士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在这个论坛的学习、研讨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3 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

在农村山区和一些边远山区中教学资源缺乏尤为突出,一本课本教了几代人的现象是常有的事情。为了搞好资源的建设,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让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中小学都能上网。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的好坏是资源建设的关键,而资

源建设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瓶颈,因此学科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第一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同时让教师、学生、各类教研人员群体参与基础资源库的建设,甚至引入商业机构竞争来加快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因为没有基础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的时候就会没有具体的内容而停留在形式上。

在这个阶段很多教师也只是学会使用多种简单的信息技术工具,比如针对学科性较强的几何画板、物理画板等,一些教师沉溺于技术的应用,忽视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真正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他们制作的课件格式多样,个人风格太强,相互之间兼容性太差,可扩充性差,可移植性差,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相当低。

因此必须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工程化管理、模块化划分。信息教育资源单元是课程资源依据教育规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最小的信息资源单元。它具有不可分解性、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具有对外接口和可调用的功能。通过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形成信息教育资源库,兼容以前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减少资源的开发时间,降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难度,缩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周期。随着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和方便调用,加速资源的标准化和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进程,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让教师有效利用已有的资源,真正抽出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

4 更新传统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师生、生生交流方式相当单调,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新课程改革。自从新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课程系统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的开发,使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个技术平台上得到实施。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虽然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结构中它的优势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本原因是很多教师在传统的45分钟的课堂中很难组织与控制,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把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化了。所以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引入论坛、QQ等技术手段之后,可以进行师生、生生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和虚拟分组,凸显了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优势。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Moodle,它以其开放源代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建构吸引了各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研究。它把课程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集结在信息化系统的平台上,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快速交流和反馈,减轻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负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是这些能否给学科课程整合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呢?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不可盲目的迷信,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建设,即使你这个课程管理系统再先进,那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对这款国外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应该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教学理念的融合,否则会适得其反。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比如华南理工的远程教育网和浙江大学的远程教育网,课程界面友好,条目的设置都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来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结构。

第二阶段改变教学结构,实现学科的全面整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交流平台来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构建已经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门工具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有两个方案。

1 基础教育阶段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由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高端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研究,又利用高端信息技术研究成果不断促使信息技术工具大众化,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不依赖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来普及,而是依赖家庭、社会和学校特别是依据已经整合的学科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教育。要想使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必须利用高端的信息技术促使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简单、方便。虽然高端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是艰难的过程,学科的整合是渐进的过程,但是通过努力促使信息社会飞速的发展。

2 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把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提升到信息的宏观方法论上来,或者把高端的信息技术下放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下放高端的信息技术充实到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普及,而是为高端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普及的任务主要落实到了已经全面整合的学科,因为其它学科已经完全具备既利用信息技术为本学科教学的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

在这一阶段中,因为资源库建设的极大丰富,资源开发的方便,信息技术工具的极其简单利用,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所以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内化为人的素质,已经是人的灵魂和血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EB/OL].

[2]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1,(1):5.

[3]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10.

[3]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2—27.

[4]邓立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之我见[J].教育研究,2001,(4):52—54.

作者:邓 轶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摘 要: 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基础性和迁移性,从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构建教育资源的各种新途径,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教育资源 课程整合

对于信息技术,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时间里,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只有老师、学生都明白了计算机科学是什么,信息技术是什么,才会知道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什么,应该学什么。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定位

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点:(1)“基础性”,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2)“迁移性”,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二、构建教育资源建设的新途径

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对每个公民都提出了终身化学习的要求,如打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校园、学习型家庭。因特网为我们终身化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青睐,网络时代的博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网络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将学习中一点一滴的体会、心得记录在博客中,与别人分享、交流,一天一天地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条理清晰,查询方便。博客中使用标签技术,使得分类更加科学,方便教师的知识管理,如我们很容易通过博客与顶级专家取得联系,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博客使网络交流变得更加容易管理,别人对你文章的评价、留言全部存储在博客中,不需要再到其他网站中查询。其次,博客利用集体智慧,参与性强。有学习需要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博客,参加到资源建设中,且自己的心得体会、教育叙事、教育反思可能对其他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博客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自身的发展。博客圈(简称圈子)使得这些离散的博客像交际圈一样以物以类聚的方式组织起来。圈子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和交流话题,圈子的主题明确,学习方向一致,遵循相互协作的原则。圈子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文章,充分体现你文章的价值,你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再次,博客打破校际界限,使教育资源建设向区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1.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其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物理和化学,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3.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即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时间里,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焦怀仁

第三篇: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近期:将开办一所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的“虚拟学校”,通过卫星电视教育网和计算机网进行现代远程教育。

2000年:争取使千所以上中学联入Cernet;在8000所乡镇一级中小学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建立电视、数据收视点;使全国有10万所中小学、2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2002年:争取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使全国有15万所中小学、3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和较高质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础教育司将在全国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推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及目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这是对跨世纪时代特征的科学概括。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将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世界各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美国要求到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12岁的孩子都要学会上网;英国实施了1998“网上教育年”的计划;新加坡要求到2002年每个学校内所有教室及其他学习场所均连通网络,以获取学习材料和资源,所有教师和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均要拥有电子邮件账号。因此,国际互联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基础教育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这将有可能把信息技术真正与基础教育整合在一起,实现传统的教与学方法的改变。'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要求的需要,是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有力地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二、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策略。

在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下,教育部已经确定把“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作为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提出了《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正在组织实施。教育部提出,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坚持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统筹。中央负责组织建设全国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平台,并负责协助,协调接入地方公网;组织建设跨省的、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优秀资源的前提下,做好自己的规划,负责组织本地的现代远程教育。

根据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针,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社会参与,产业运作;协调发展,提高质量。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地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要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要有全局观.点,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我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方针、计划,分步推进,不能搞“一刀切”。在一个地区也要注意以点带面,先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做试点,建好实验区和实验校,使他们在当地起到实验性和示范性作用,带动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發展。

社会参与,产业运作: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拨出一定数量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保证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引入市场机制、产业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公司企业投入、参与和支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协调发展,提高质量t: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上,要注意协调发展,不要盲目攀比;在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上要更加注重质量;在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上要更加注重效益。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小学校数量已达到6万所,其中,高中、初中和小学各约占三分之一。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各地中小学拥有的各类计算机已达到近100万台,并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全国已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约6至7万名,全国每年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中小学生已超过1000万名。

约有1000多所学校建立了以简单局域网为基础的电子教室,约有300至500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络。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我们设想,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

1.到2000年,争取全国有10万所中小学、2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2年,全国有15万所中小学、3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2.到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到教育电视节目。在8000所乡镇一级中小学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建立电视、数据收视点,通过电视转播和网上学习,逐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努力办好教育电视节目,重点满足海岛、深山、林场等边远地区的教育需求,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3.要按照“培训在先,建库在先,然后建网”的原则积极发展网络化教育。到2000年,争取使千所以上中学联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met)。到2002年,所有配备计算机的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均应通过各种方式上网;所有重点高中、信息化教育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均要积极建设和发展校园网络。

4.要加快教育软件建设。到2002年,建设一批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重点研制开发一批工具型教学平台;开发一批中小学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及中小学教学管理系列软件;建立国家级的中小学软件开发基地。

5.到2002年,争取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初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在全国设立100所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和1000所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建立一批信息技術教育实验区。

6.到2010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和较高质量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大部分学科课程都能较高程度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大部分学科教师能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将融入基础教育中的各个方面,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们准备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近期将开办一所全国性的“虚拟学校”,通过卫星电视教育网和计算机网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虚拟学校”将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师,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向全国广大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提供最优秀的教学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的矛盾;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研究、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此推动中小学的课程和教材改革。我们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开办省级“虚拟学校”。

2.建设一批校园网示范学校;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建好校园网,用好校园网;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网络化教育,使学生拥有上网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近期将出台“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发展的指导纲要”。对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思想、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作用提出建议。

3.建设一批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建成“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重点研制开发一批工具.型教学平台;开发一批中小学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中实用的、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软件。

4.组织编写一套能反映国家级水平的学生用信息技术教科书。组织国内一流的信息技术专家编写一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大型信息技术教育丛书,包括文字图书、计算机教学软件、录像带、VCD等,开拓学生视野。

我们相信,在全教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就一定能在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上一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实验室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