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30

摘要:当前,微课如“集结号”般在各个学科开疆辟土。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学科内容以及学习环境等基本要素,分析微课在学科应用中的可行性,由此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差异性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差异性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篇1: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作支撑、合理分析使用教材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

[关键词] 提高;信息技术;有效性;课堂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5 . 049

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时期,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标准。任务驱动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这是一大进步,然而新的教学模式必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在当前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该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它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达能力的培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它还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而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需从任务的设计、教学手段选择、评价方式、课堂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来进一步探索。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地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

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表现出的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研究及通过跟同行的交流,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任务的完成差异性很大,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差的学生却无法完成任务;

学生提供帮助和接受帮助上缺乏主动性;

在自主探究性教学中,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有些学生对下一步设计心中茫然,教师该如何把握“引导”的恰当程度?

当课堂教学依赖于学生的进程而引起“旧技术”对“新技术”造成的瓶颈问题;

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

部分学生喜欢玩游戏,玩Q Q ,却不热忠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不会影响升学问题观念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等等。

以上所述问题处理得好,对课堂教学效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若处理得不好,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一) 熟悉学情,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1. 确定分层性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集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所以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同学设不同要求。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

2. 了解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是提高信息技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

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原有知识、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老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经设计了好的“电子报”,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三)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

1. 适时单独或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把任务驱动模式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教无定法,学法更加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

2. 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3. 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加强自主学生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应用或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教学指导、作品发布、教学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动态网络学习平台,更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栏目可以设置为:锦囊妙计、星级任务、教学指导、作品发表、资源素材、学习体会等。例如:“制作PPT”这一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各个栏目放置相应的内容,如教学要求、学法指导、教学演示,以及学生的作品与体会等。教学平台的建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延伸到课堂以外,在空间上延伸到了家庭;学习内容方面增加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学习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增进了交流。总之,网络教学平台的创设可以提高有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合理采用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半成品加工加工策略

半成品可以理解为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果(成品)的一种技术“留白”,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在形成“成品”中开展教与学,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信息需求为线索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举例来说,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之谜,要求学生在幻灯片中灵活运用自定义动圃,设置背景,建立按钮,教师可以在课前事先制作好数张幻灯片,在其中插入文字、图片、自选图形等基本媒体元素,然后由学生插入视频、声音,设置图片的动画效果,播放顺序,幻灯片的背景及幻灯片间的超链接关系。这样针对作品的部分进行讲解与实践,对作品进行深加工,可以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2. 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个体学习、结对学习、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各类不同学生完成信息技术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五) 合理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节课结束,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地认识;并做及时地反思、总结。同时,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评价呢?我们觉得可以从基础知识技能的评价、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协作能力的评价3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

(六)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本身课堂教学时间就不是很多,一星期1~2节课,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

2. 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却只喜欢玩游戏、玩Q Q ,而不热衷于学习。我们可以试着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有时会有良好的效果:(1)学生机安装还原卡;(2)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淡化他们的游戏情结;(3)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机的管理;(4)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玩游戏,但前提是先完成学习任务,等等。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性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把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会有更高的效率。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话题,需要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彩兰,李文光.新课程事业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信息技术教育,2007(1).

[2] 李锋,王荣良.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能力发展的方法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林晓东.利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反思:对科学教育的启示[C].“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2002.

[5] 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钱柳松

差异性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篇2:

因地制“微”,以“微”促教

摘 要:当前,微课如“集结号”般在各个学科开疆辟土。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学科内容以及学习环境等基本要素,分析微课在学科应用中的可行性,由此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关键词:微课;高中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近年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一系列伴随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普及而来的“微”生活方式接踵而来。正是在这种对信息需求由“繁”至“简”的“微”变化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1]进入教师的视野,并逐步得到推广。那么,微课能否解决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又如何将其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笔者从本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出发,谈一谈对微课应用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2]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信息技术课程还有一种特点就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内容更新换代太快,在课堂上我们是永远教不完这些知识的,所以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与可待续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个体能力差异无法避免

江苏省邗江中学的高一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城乡学校,以乡镇学生为主。一方面存在自身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受到各毕业校软硬件、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不同,有的从小接触电脑,对软件操作的领悟力很强;有的平时很少用电脑,打字都是“一指禅”,甚至出现惧怕心理,继而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得与内化。随之而来就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再加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时比较少,这使得教师要兼顾所有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会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及效果都不是很好。

2.学生自主探究无法到位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我校信息技术课多采用“任务”驱动。事实上,课堂的组织往往不由自主就走向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应试目标,抑或软件本身的使用。起初,学生的确学到一些使用技巧,可是,重复使用操作命令虽然巩固了知识,也消磨了热情,学生变成被动机械训练。一旦离开课堂所设置的任务,学生在自主创作时便无从下手,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学以致用”。信息技术课程初衷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息意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变了味,学生一看到学案任务头皮就发麻,毫无积极性。

3.学生知识技能的内化无法迁移

纵观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相对稳定的“识别与获取、存储与管理、加工与表达、发布与系统等”信息活动主线。但是,在这华丽的外衣之下,依然显现出信息技术软件操作教学散点式、技能化倾向。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停留在技术表面,在技术“相通性”的理解上搁浅。比如对于Photoshop“图层”的概念,其实在之前已接触过的Word或者Flash、PowerPoint中都渗透“图层”的思想,大部分学生却在学习本质相同的技术时难以做到理解互通。这样,学生无法体会到技术深处抽象的思想内涵,也就无法进行技术迁移,把生活中“变化着的问题”归为“同一”的技术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陷入技术的奴役而难成为技术的主人”。[3]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只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的基本实现,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更谈不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而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微课能否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综合微课的特点,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学科内容以及学习环境等基本要素,笔者分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可行性。

1.从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方面,人的注意力在学习最开始的十分钟是最集中的,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高中生的年龄基本在15周岁到18周岁之间,其注意力比较稳定而持久。这正好与微课时间简短的特点吻合,有助于保证微课效果的发挥。另一方面,高中生注意力已接近成年人水平,有意注意意识较强,并能长时间稳定地集中在毫无直接兴趣但有间接兴趣的学习任务上,所以通过微课学习时,学生能一定程度做好自我控制、自我监督,不容易被外界其它事物分散注意力,进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2.从教师能力分析

微课从设计制作到应用实施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对教师提出新的较高的要求。而我校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较为年轻,对于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都表现比较敏感,愿意并不断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略有优势,在微课的设计制作方面,教师能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学习理论和多媒体技术自主设计开发微课,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障碍。

3.从学科内容分析

依据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核组成,信息技术课程大致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而在实际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任务复杂度不同,有的是单一的聚焦点,如搜索技巧、网络拓扑结构,其本身主题明确专一,适合微课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有的是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的组合,如文字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可以分离处理成适合用微课呈现的子知识点。不管是哪一类,微课短小而针对性强,能够实现分步、分点讲解,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性地学习微课内容,从而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调节教学中讲解与探究的失衡。

4.从教学环境分析

在现阶段, 微课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 但毕竟其主流的播放媒体还是电脑。而信息技术课在网络教室里开展,同时我校还构建了自主学习的Moodle平台,这些都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支持,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网轻松访问。这种较为自由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乐于与同伴交流或者自己尝试探索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倾向,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其可行性和适用性。然而,微课并非“万金油”,要想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用好微课,最大程度发挥效益,缓解甚至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还是需要“因地制宜”。

1.因课而微

根据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四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4]其中,技能课所占比例较高,理论课比例很小,作品制作课中也会涉及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实验课则最为“年轻”,开设极少。而微课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也有多种类型,常用的有讲授型、操作型、答疑型、主题型。讲授型是对知识点的“讲解”,答疑型则偏重问题的分析“解惑”,操作型主要是对技能或实验的操作演示,而活动型着眼于项目、任务的调研、设计、探讨等过程。“不同的知识点需要不同类型的微课”[5],因此,我们应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进行开发使用。

以我校使用的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为例, 结合信息技术课中较为常用的四种类型的微课,可以看到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章节中的支持作用,如表1所示。

根据教学实践,操作任务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如“文本和表格数据加工”、“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等,操作型的微课可以作为动态的教学辅助,再现教师的操作细节,既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可以有更多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2.因人而微

正如前文所述,“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老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各自的发展。”[6]鉴于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所有学生都必须从基础内容出发,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继续难度的推进,少数学生进行拓展发展的提升。每一个层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指导,教师往往疲于指导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所以微课可以作为教师的数字化“分身”,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就感。

例如在处理“图像的加工”章节时,便于结构化组织微课和学生按需查阅,笔者以网页形式呈现内容。按照不同的操作难度设置了三档任务,并由此制作三档不同的微课。

如图1所示,第1级别的微课,以再现教师演示例子为主,即演示对象整体颜色的替换以及对象添加,强调的是选择工具、移动工具的使用;第2级别的微课是在第1级别的基础上,对对象的部分修改替换,涉及到图层与通道,如图2所示;而第3级别的微课重点是根据“资源链接”教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对象人物的丰富,如图3所示。三个级别不同的微课,指导着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在保证起点低的学生达到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让有能力的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我设计学习,有效解决了分层学习的问题。

3.因时而微

微课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但中外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迫于升学压力,学生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语数外等科目上,课前或课后很难也很少有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即使是为迎接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也多是集中突击。换言之,无论微课设计得多么完美,如果学习者没有时间或精力来学习,那么这样的微课便显得毫无意义。所以,微课在课堂上使用的可能性与频率远远超过课后。

首先,微课以课堂学习为主。章节中有许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只需要教师稍微点拨就可以明白。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部分录制成配有醒目提示语的指导性微课,由学生在课堂上点击观看。对于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在了解网络拓扑结构的优缺点时,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结合PPT动画,实现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态呈现动态化,枯燥结论生动化,进而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完成知识的建构。其次,课后学习为辅。基于微课的可重复性特点,当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或产生遗忘,或者做作业遇到困难时,可以在校内或校外访问我们Moodle平台的微课资源再次学习。

针对高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训练很重要。以我校的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为例,这部分理论内容难懂、抽象,部分内容平时用不到,学生遗忘现象严重。以“IP地址”为例,其涉及到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子网掩码、网关的作用,IP地址的设置等等,还有“非重点”的基础知识:二进制数,而二进制数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据此,我们可以把这个专题的相关知识节点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呈现,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典型题做成微课,推广至整个模块中所涉及可以利用微课的地方按章节、知识点等分类整理。这样,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复习、专题复习。学生在复习使用的时候,知识脉络流程,逻辑思路清晰,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微课,作为“微时代”语境下的新探索,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注入新的血液,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课堂。诚如上文所分析,微课可以弥补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中的缺陷。但课堂不能被微课代替,微课应用也不能生搬硬套。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基础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多人文性、综合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上生成和升华。所以,我们应该回归信息技术学科本位,结合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学科特点,精心打磨出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微课,真正彰显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江苏省教研室.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Z].2010.

[3]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0).

[4]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四种课型的界定[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 .

[5]韩庆年,柏宏权.超越还原主义:在线教育背景下微课的概念、类型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6]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

(编辑:鲁利瑞)

作者:金婧

差异性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篇3: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体验式教学合理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有利于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巧设探究任务以开发探究潜能、小组合作探究以实现共同进步,进而更好地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发展。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可以不断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日益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将其合理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实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文章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将探究式教学合理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期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一、 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被称为“做中学”,其核心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应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自行发现并掌握具体的知识和结论。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探索,在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決问题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和传统被动式教学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教师不再是权威、主导,而是成为学生的帮助者、指导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合作,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研究过程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成长。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探究性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亲身体验,学生以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为基础,对相关信息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以致用,进而不断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具体而言,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自主性特征。应该说,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理念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会开展自主性探究,从而逐步建立起个人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第二,开发性特征。应该说,每一个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是存在着差异性的,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过程、目标是多元的,每个学生得到的结论是开放的,进而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第三,合作性特征。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解惑,除了学生个人合作之外还包含整个班级层面的合作,在交流沟通中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 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较为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积极作用。

(一)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初中信息技术如果要想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探索,在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应该说,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二)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动力和目标,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意识。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自身见解,进而使自身创新思维潜能得以激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三)促进学生合作意识提高

合作精神,通常是指个体对共同行为(即团队合作)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个体合作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将学生置于具体合作活动中,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和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完成任务。在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发现、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探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高。

三、 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进而更好地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具体学情和个体差异,设计科学性、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开展探究。例如,教师在开展《图片的处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部分班级春游照片展示给学生,在看到自己的照片后都会激动不已。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就相片拍摄的效果、不足进行讨论,然后提问:我们可不可以利用软件来处理相片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相片变得更加亮丽、美观。在问题的诱导下,学生的探究兴趣被瞬间激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开始谈到自己熟悉的Photoshop、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等图片处理软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使他们踊跃参与课堂学习,进而顺利掌握了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二)巧设探究任务,开发探究潜能

任务是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探索活动是围绕任务展开的。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围绕任务展开探究,并以任务完成的效果来评价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探究任务,统筹兼顾探究任务的适度性、趣味性和目标性,以便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例如,教师在开展《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课堂教学时,立足具体学情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以下任务:第一,要求学生为演示文稿的文本对象设置合理的进入效果。第二,要求学生调整文本对象播放顺序,学会将几个不同对象以连续的方式进行呈现。第三,要求学生为叠加在一起的图片设置播放顺序和进出效果。然后,预留充分时间给学生完成任务,并且全程跟踪,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点拨,以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

(三)小组合作探究,实现共同进步

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日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很显然,能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结组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恰好可以很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日益得到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体验,深入推进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而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开展《主题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时,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整体性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与制作一个主题网站。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共同合作,以得出解决方案。可以说,在小组合作中,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必然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重视成果展示,开展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让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不断完善初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因此,教师应重视开展成果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梳理自己的作品,并且引入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要求每一个小组选送一幅较为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展示。然后,组织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点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在此基础上,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这一小组则评为本节课堂的“最美魔术手”小组。在评价完成之后,教师还应邀请获胜的小组成员上台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随后将班级学生创作的作品全部上传到网络平台,由教师进行客观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还可以有效提升初中信息技術课堂教学质量。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可以更好地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进而为初中信息技术带来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并将其合理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顺利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会平等交流、合作,切实地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傅洪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分析[J].华夏教师,2018(1):46.

[2]吴从军.初中信息技术体验式教学摭谈[J].新课程导学,2019(15):170.

[3]陈宏志.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9(18):49-50.

[4]赵福才.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24):85.

[5]桑盈盈.浅谈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策略[J].品位·经典,2019(10):110-112.

[6]陈亚媛.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途径探索[J].中小学电教,2020(5):44-45.

作者简介:

李乌缎,福建省南安市,石井厚德中学。

作者:李乌缎

上一篇:环境专业课程下的环境工程论文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