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中上游民族关系史研究

2022-09-11

1 红水河中上游民族概况

红水河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上游, 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河流之一, 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族走廊。贵州省南部望谟县、罗甸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乐业县、天峨县属于红水河中上游地区。北岸贵州省主要分布着布依族和苗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居住着壮族和瑶族, 汉族与各族人民交互杂居。其中望谟县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0%, 罗甸县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80%, 乐业县少数民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2%, 天峨县壮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0%。

在明清以前, 贵州南部、广西北部的民族结构为“夷多汉少”。明清以后, 随着中央王朝统治的深入, 大量的汉族人口迁入, 他们占据着县城、集镇等条件较好的地方, 形成与少数民族相互杂居的局面。“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乌江以南、红水河以北这一区域, 即贵州南半部。”自称“布依”、“布越”、布夷, 是古越人的后裔, 秦汉以后, 中央王朝对南方统治不断深入, 部分越人向北迁徙进入贵州, 与当时云贵高原上的濮人杂居。布依族是最早居住于贵州的民族之一, 在贵州境内先后经历了“僚”、“蕃”、“仲家”的称呼。苗、瑶原属于同一民族集团, 即南蛮。“到了隋代, 苗、瑶逐渐分开, 形成两个单一的民族。”苗族主要聚居于湖北、湘西以及和黔东, 最后不断向西、向西南迁徙, 散居于各地。瑶族主要聚居于湖南和两广的山区之中, 最后有部分进入贵州。红水河中上游南岸的壮族, 与北岸的布依族语言能够相通, 两者应属于同一民族集团。他们也自称“布越”、“布雅依”、“布壮”, 史书上以“僮”或“撞”称之, 《桂海虞衡志》中:“庆远、南丹溪峒之民呼为僮。”乐业县曾隶属于庆远府程县, 说明“僮”是这一区域壮族的先民。

2 红水河中上游历史中的民族关系

2.1 明代民族关系

明朝, 中央王朝在红水河中上游实行土司统治, 利用岑氏土司统治泗城州, 随后将统治势力深入贵州西南地区, 其辖地包括今天贵州西南部的罗甸县、望谟县、册亨县、贞丰县和广西北部的凌云县、乐业县、天峨县、隆林县、凤山县、百色市等县市的全部地区和部分地区。虽着辖区的扩大, 岑氏土司在原来设置的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分甲设亭, 在统治的辖区设置了众多的亭目, 由所属头目世袭管理, 亭目以下又设把事、头人, 统称为亭目制度。“历史上, 亭目制度盛行于桂西北和黔西南, 即广西、贵州、云南、三省毗连的红水河地区, 包括广西的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白色、凤山及贵州的贞丰、册亨、望谟、罗甸、安龙等地, 红水河以南为壮族分布区, 以北为布依族分布区, 故称壮族布依族亭目制度。”土司、亭目统治下的辖区属于封建领主经济, “亭目即是封建领主, 依靠占有土地对农民进行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强制而生活;对上级土司或官府负有‘催粮、解科、守土、应征’和调解处理民间纠纷案件的责任。”亭目剥削百姓名目众多, 在土地占有上, 设有“印田”“私庄”“把事田”, 劳役农民为其种田;在人身依附关系, 亭目家中还有“私庄百姓”和家奴。同时, 在处理民间纠纷时还借机勒索, 收取“规案银”。因此, 处于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各族人民饱受剥削, 矛盾不断尖锐。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由于封建领主统治下的人地关系日益紧张, 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元末, 白莲教盛行于红水河中上游, 罗斛布依族人王乃以其为掩护, 领导红水两岸农民进行起义, 争夺土地。明初, 王乃及其部众仍活跃于此地, 明洪武十一年 (1378) 七月, 在罗斛地又发起了抗捐抗税起义, 史书上称“白头蛮作乱”, 中央王朝命令黄毅、王杰率兵渡红水河北上平定, 几番交战后, 王乃兵退望谟县桑郎。明洪武三十二年 (1399年) , 王乃又率领布依族人民反攻白龙 (今罗甸县城) , 杀尽守军。之后, 中央王朝加大兵力征剿, 起义军最终以失败告终。王、黄土官因征剿有功, 获封世守其地, 王氏世守长雹十甲 (桑郎) , 黄氏世守罗斛八甲三亭, 王、黄二姓对后世罗甸、望谟的民族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 王乃领导的农民起义也叙写红水河中上游地区农民反抗战争光辉的篇章, 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罗甸县城周边的王乃山便以其名命之。

2.2 清代民族关系

土司制度始于元朝, 盛于明朝, 衰落于清朝, 清朝的改土归流对土司制度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泗城州经历元、明两代的发展, 辖地日渐扩大, 到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 黄佐《广西通志》记载:“泗城州, 东至东南界二百里, 西至上林长官司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田州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永宁界一千里。”清顺治十五年 (1658年) , 中央王朝因泗城投清抗明有功, 将泗城州改为泗城府, 任继续任用岑氏土司世袭统治。“清朝仍继续以改土归流为中心, 增设、府、厅、州、县, 同时改置、归并卫所及划拨疆界以‘归并事权’, 从而是流官统治进一步扩大、深入和严密。”鄂尔泰任云贵总督后, 上书罗列土司之种种恶行, 改土归流势在必行。雍正五年 (1727年) , 清王朝接受鄂尔泰之建议, 将广西泗城西隆红水河以北的长坝、桑郎、罗斛等16甲以及罗烦、册亨等4甲划归贵州, 于长坝设立永丰州, 罗斛、册亨分设州同、州判, 增设南笼府管辖黔西南地区。至此, 长期处于泗城州、府管辖的红水河中上游地区逐渐分化。

清王朝对红水河中上游地区的改土归流是不彻底的, 在地方上仍继续使用亭目进行统治, 于是便形成了“土流并治”的局面。同时, 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 汉族人口迅速增加, 导致的结果是这一区域的百姓受到流官、亭目、汉族地主的三重剥削, 最终爆发农民反抗战争。嘉庆元年 (1796年) , 南笼布依族人王囊仙、韦朝元打着“驱逐汉民、夺回苗地”的口号领导布依族人民起兵, 将斗争矛头指向地主、土司和官府。罗斛州、册亨州、永宁州长寨厅等地“诸仲苗尽反”, 各族人民纷纷响应王囊仙、韦朝元领导的起义, 起义军最终在官军、土司和汉族地主的武装联合下被镇压下去。但本次起义规模大、参与的民族多、涉及地域广泛, 对红水河中上游地区封建统治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致使统治阶级被迫对这一区域各地苗民进行政策调整。

2.3 近代民族关系

1840年的鸦片战争, 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鸦片战争以后, 清王朝屈服于外国统治势力, 繁重的巨额赔款使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变本加厉, 处于土司制残存地区的红水河中上游地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贵州南部, 各族人民纷纷响应杨元保领导的布依族人民起义, 但起义军节节失利, 广西天地会获悉派数百人渡红水河北上增援起义军, 但被罗斛州判刘升平击退回广西。在广西, 受鸦片战争影响, 众多农民纷纷迁入广西, 造成了严重的“土客之争”。但同时, 在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 广西壮族、瑶族以及汉族人民纷纷加入太平天国运动进行反封建、反帝国战争。随后, 因太平天国集团内讧, 曾光依率部于咸丰十年 (1860年) 偷渡红水河进入贵州, 太平军在贵州所到之处, 都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而在广西的反帝斗争涉及红水河中上游的有著名的“西林教案”。

3 红水河中上游民族关系的特点

3.1 政治因素是影响红水河中上游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红水河中上游地区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在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央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随着泗城州的建立, 红水河中上游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中, 中央王朝在此实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 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 泗城州到明末清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成为桂西北最大的土司。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 将泗城府部分划归贵州, 在原泗城府辖区内设置了众多的州、县。但由于改土归流的不彻底性, 在地方上仍继续任用小土司和亭目进行管理, 致使红水河中上游地区的各族人民处于“土流并治”的二重统治之中, 在部分地区这种现象一支残存至新中国成立前期。

3.2 红水河中上游民族关系对贵州西南部、广西北部民族格局影响深远

在未实行改土归流以前, 红水河中上游处于泗城州、府的统一管辖下, 各族人民相互杂居于其中。改土归流以后, 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 这一区域民族迁徙频繁, 形成了布依族主要居住在北岸, 壮族主要居住在南岸, 汉、苗、瑶等民族相互杂居的分布格局。同时, 随着汉族红水河中上游地区的迅速增加, 在望谟、罗甸、乐业、天峨各县又形成了“各家住场坝、布依住田坝、苗瑶住高山”的居住特点。除此之外, 现在罗甸、望谟两县汉族、布依族人民多数以王、黄二姓居多, 其中不少苗族、布依族为岑姓, 这与当时泗城岑氏土司以及王、黄二姓世守红水河北部分地区有密切联系。

3.3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红水河中上游地区, 形成了和睦相处的民族关系

在政治上, 统治阶级利用土司、亭目管理地方, 土司、亭目成为衔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 使红水河中上游地区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中, 推动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在经济上, 在红水河中上游地区开设了众多集市, 在地方称为“赶场”, 各族人民互通有无, 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罗斛地区“市场一, 以戍为期。各亭皆有小集, 远者百余里, 并责亭目约束。”[8]在文化教育上, 各州、县皆有办有学堂, 各地土司、亭目子女可入学。同时随着汉族人口的增加, 汉文化逐渐在此传播, 促进了红水河中上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4 结语

红水河中上游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交界的民族聚居区, 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明清时期, 这一区域行政区划时常变更、冲突时有发生、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但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 这一区域民族关系仍然以友好交往为主流, 各民族之间的排斥和冲突只是其漫长民族关系发展史中支流。同时在排斥和冲突中, 各民族与统治阶级之间联系不断紧密、各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与融合,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不断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以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政策的实施, 红水河中上游地区各族人民现已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

摘要:红水河流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族走廊。红水河中上游地区居住着汉、布依、壮、苗、瑶等世居民族, 属于民族聚居区, 对红水河中上游民族关系史的梳理将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民族政策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红水河,少数民族,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1] 侯绍庄, 史继忠, 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9.

[2] (宋) 范成大, 撰.胡起望, 覃光广点校.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6.

[3] 史继忠.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比较研究 (之四) —封建领主社会[J].贵州民族研究, 1989 (4) .

[4] 贵州省编辑组.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6.

[5] (明) 林富, 修.黄佐, 纂.嘉靖广西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上一篇:浅议运用礼仪歌谣优化幼儿教学的策略下一篇:试论生态化课堂的建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