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

摘要:日常生活中,死亡逐渐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人们渐渐地不再去思考死亡,而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领域,如何面对死亡却是服务的核心。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诞生便是为了协助临终者“善死”。在这一场域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缓慢消逝的过程,同时也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在走向死亡时或安详、或挣扎的死亡颜色,这是一幕极为震撼的场面。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是这一情景的亲历者,这使他们对死亡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此外,对死亡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哲学与文学领域,社会工作领域对死亡的探讨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揭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本研究通过访谈10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以现象学社会学为理论视角,聚焦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以现象学分析为方法,探究他们在服务中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悟。经过对访谈资料的整合与分析发现,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可概括为“由死观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第一,死亡认知与态度。死亡认知表现为三种,分别是作为客观现象、神秘现象、社会现象的死亡,死亡态度有两类,分别是接纳死亡和畏惧死亡。无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对死亡持何种态度,他们都可公开、深入地探讨死亡话题,将死亡正常化。第二,死亡价值,它是对理想临终状态的期待,主要包括无憾而逝、死得其所和精神财富。第三,死亡权,以安乐死和疾病告知与疾病隐瞒为例,具体阐述了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对死亡权的尊重与维护和临终者的死亡权现状之间的落差。第四,“善死”与“善生”,主要是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和人生的反思。最后,本研究试图探索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大众、儒家、道家、宗教的死亡观差异与联系,以及如何开展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与督导。

关键词:死亡观;现象学分析;临终关怀社会工作

学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死亡观的内容研究

1.4.2 临终场域内死亡观的经验研究

1.4.3 死亡观的干预研究

1.5 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理论取向

1.5.3 研究聚焦

1.6 研究方法

1.6.1 质性研究方法

1.6.2 研究对象选择及情况介绍

1.6.3 样本选取方法

1.6.4 资料的呈现与分析方法

1.7 研究伦理

第2章 死亡认知与死亡态度:正常化死亡

2.1 死亡认知

2.1.1 作为客观现象的死亡

2.1.2 作为神秘现象的死亡

2.1.3 作为社会现象的死亡

2.2 死亡态度

2.2.1 接纳死亡

2.2.2 畏惧死亡

2.3 小结

第3章 死亡价值: 对理想临终状态的期待

3.1 无憾而逝: 达致人生之圆满

3.2 死得其所: 实现人生之理想

3.3 精神财富: 留给后世之宝藏

3.4 小结

第4章 死亡权利: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4.1 生死自主权

4.1.1 安乐死的有条件支持

4.1.2 安乐死的实践困境

4.1.3 安乐死的标准界定难

4.2 临终话语权

4.2.1 理想中的疾病告知

4.2.2 现实下的疾病隐瞒

4.2.3 疾病告知的支持条件

4.3 小结

第5章 “善死”与“善生”:专业的追求

5.1 善死

5.1.1 何为“善死”

5.1.2 何以“善死”

5.2 善生

5.2.1 澄清目标规划人生

5.2.2 珍惜生命珍爱家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讨论与启示

6.1 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及其生成路径

6.2 讨论

6.2.1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大众的死亡观差异

6.2.2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儒家的死亡观异同

6.2.3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道家的死亡观异同

6.2.4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宗教的死亡观联系

6.2.5 小结

6.3 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启示

6.3.1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与督导

6.3.2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

6.4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消费者法律维权论文提纲下一篇:行政领导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