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

2023-06-17

第一篇: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

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具备下述(1)-(4)中的任何一组(如不甚明确常需两个或多个症状)或(5)-(9)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

1) 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思维被撤走及思维广播。

2) 明确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想性知觉。

3) 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患者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幻听。

4) 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和能力。

5) 伴转瞬即逝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

6) 思潮断裂或无关的插入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语词新作。

7) 紧张性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8) 阴性症状,如显著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下降,但需澄清这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神经阻滞剂治疗所致。

9) 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2、病程标准:特征性症状在至少1个月或以上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肯定存在以上1~4症状至少1个,或5~10至少2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

3、排除标准:有三条。

(1) 存在广泛情感症状(抑郁、躁狂)时,就不应作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除非明确

分裂症的症状早于情感症状出现。(排除心境障碍)

(2) 分裂症的症状和情感症状一起出现,程度均衡,应诊断分裂情感性障碍。

(3) 严重脑病、癫痫、药物中毒或药物戒断状态应排除。

4、鉴别诊断:(举例)

1) 神经衰弱:病人的自知力是完全存在的,病人自己完全了解自己病情的变化和处境,甚至还对自己的病情做出过重的评价,情感反应强烈,积极要求治疗。

2) 强迫性神经症: 患者能认识到强迫症状源于自身,严重干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为此感到十分苦恼,并企图加以排除和对抗,迫切要求治疗

3) 抑郁症: 病人的情绪是发自内心的,并非受幻觉和妄想的影响,常伴有自卑、自责等,内心体验深刻,思维常是迟钝的,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可以伴有幻觉和妄想,但经过治疗,很快可以消失的。

4) 躁狂症: 情感反应活跃、甚至高涨、生动、有感染力,情感表现无论悲喜哀乐均与思维内容相一致 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与周围人接触主动、洞察反应敏捷,动作增加,思维奔逸。

5)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 妄想常较荒谬、离奇、泛化,常伴有幻觉,此外,情感反应不协调,起病年龄较早。无精神衰退是与精神分裂症最大的不同。

6) 反应性精神病: 在持久的精神刺激下,也可以出现以妄想为主要表现的偏执状态。主动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求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和同情,病态体验在逻辑推理上接近正常人,并且情感反应鲜明强烈。此外,病人接受心理治疗的态度是主动的,精神症状随着精神刺激的解除可逐渐减轻、消失。

注:其它诊断标准参考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

第二篇: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

ICD-9与ICD-10区别

首先,分类的名称由“国际疾病分类”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全书由二卷改为三卷。增加了分类章节,扩大了核心内容,由原来的l7章变为2l章。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病,各章的排列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其次,ICD-10首次引用了字母编目,由原来的“纯数字编码”改为“字母和数字的混合编码”。ICD-10另一个革新是在某些章接近末尾的类目设立操作后的疾病。再次,ICD-9每章开头的不包括“注释”,在ICD-10扩展用于解释各章的某些内容。ICE-10中将星号信息归纳为82个单纯星号的三位数类目中数供选择使用。

ICD的发展历史

ICD已有110年的发展历史,早在 1891年为了对死亡进行统一登记,国际统计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对死亡原因分类的委员会进行工作,1893年 该委员会主席Jacques Bertillon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法《国际死亡原因编目》,此即为第一版。以后基本上为10年修订一次。1940年第6次修订版由世界卫生组织承担该工作,首次引入了疾病分类,并强调继续保持用病因分类的哲学思想。1994年在日内瓦第10次修改版本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目前全球通用的 ICD-10.

ICD的分类原理

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当对一个特指的疾病名称赋予一个编码时,这个编码就是唯一的,且表示了特指疾病的本质和特征,以及他在分类里的上下左右联系。

ICD的使用方法

(1)ICD的分类编码查找

疾病分类编码的操作方法,基本上可分为4个步骤:

(1)首先要确定主导词,相当于在图书馆中检索时所用的主导词。

(2)确定主导词后,在字母索引中(第三卷)查找编码。

(3)把查到的编码在类目表中(第一卷)核对编码,看是否正确。

(4)对于肿瘤的编码操作,由于要求有两个编码,所以要再次操作。

(2)主导词的选择

主导词的确定是编码操作环节中重要的一步,其选择方法有以下几条:

(1) 疾病的主导词主要由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表现担任,常常位于诊断术语的尾部,如日光性皮炎的皮炎,子宫直肠瘘的瘘字。

(2) 疾病的病因,常常可以作为主导词。如结核性脑膜炎的结核性即为主导词。但“细菌”、“病毒”不能作为主导词,此时还应以临床表现为主导词,如细菌性肺炎,肺炎是主导词。

(3)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疾病或综合征,可以以人名或地名为主导词,如克山病、马方综合征。

(4) “综合征”可以为主导词,但修饰词不含人名或地名,如胫前综合征。

(5) 寄生虫病的主导词要以查“侵染”。

(6) 以“病”结尾的诊断,首先按全名称查(去除明显的修饰词),如果查不到,可以将“病”作为主导词。

(7) 第l5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是对其并发证的分类,从时间上讲分为三个阶段:妊娠阶段的并发证,以“妊娠”为主导词;分娩阶段的并发证,以“分娩”为主导词;产后阶段的并发证,以“产褥期”为主导词。

损伤的编码:如果指出了损伤的类型。以损伤类型为主导词。如脱位、撕裂等;如果指出是砍伤、穿刺伤,属开放性伤口,以“伤口” 为主导词;如果没有指出损伤的类型, 以“损伤” 为主导词,如眼损伤。解剖部位一般不能作为主导词,但当解剖部位前有修饰词时,可以作为主导词。如马蹄型肾、游走性睾丸等。

ICD使用注意事项

ICD一10时应注意的几点

(1) ICD一10使用的英文26个字母没有用U;在分类编码中注意I和0不要和阿拉伯数字1和0混淆。

(2) 星号及剑号在前,星号在事,例如:B26.1^C,02.0*;NOS为未特指,分类在9;NEC为其他(不可归类在他处)分类在8。

(3) 囊肿和息肉不是肿瘤性;高山病=高原病=高原适应不全,海拔30O0米以上称高原地区;剖腹产改为宫产;齿改称为牙,臼齿改磨牙,出牙称为萌牙。

(4) 瞬间死亡,指发病后几分钟内甚至几秒钟内的死亡;猝死,指24小时以内的死亡。

(5) 第20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不能作为主要编码,但可作为第l9章(及其它章)的附加编码,来说明损伤、中毒的外因。

(6) 第2l章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不能用于国际比较或作为主要死亡编码。

ICD的应用与意义

标准化:ICD使得疾病名称标准化、格式化。这是医学信息化、医院信息管理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基础。

共享性:ICD使得疾病信息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可以反映国家卫生状况,还是医学科研和教学的工具和资料。

有利于管理:ICD是医院医疗和行政管理的依据。

有利费用管理:疾病分类是医疗经费控制的重要依据之一。 ICD-10编码查询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第一章 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A00-A99.999 B00-B99.999

第二章 肿瘤 C00-C97.999 D00-D48.999

第三章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 D50-D89.999

第四章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E00-E90.999

第五章 精神和行为障碍 F00-F99.999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 G00-G99.99.999

第七章 眼和附器疾病 H00-H59.999

第八章 耳和乳突疾病 H60-H95.999

第九章 循环系统疾病 I00-I99.999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 J00-J99.999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K00-K93.999

第十二章 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L00-L99.999

第十三章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M00-M99.999

第十四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N00-N99.999

第十五章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O00-O99.999

第十六章 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 P00-P96.999

第十七章 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 Q00-Q99.999

第十八章 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R00-R99.999

第十九章 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S00-S99.99

9、T00-T98.999

第二十章 疾病及死因的外因 V00-V99.99

9、W00-W99.999 、 X00-X99.99

9、Y00-Y98.999

第二十一章 影响健康状态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 Z00-Z99.999

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具体内容

http://219.139.37.12:100/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0&ArticlePage=2

第三篇: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 赵晓斐

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然而,在这几方面原因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在现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任凭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让学生与社会生活相隔绝。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应先突出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

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干脆把德育拱手相让予社会;或者惟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放弃了应有的任务。

14-15岁的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然而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按统一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朝着升学的方向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不同的生活经历。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的使我们的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的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纠正。

二、个别教师素质差 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术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或本身不懂法,采用的方法本身就具有违法性,尤其教师的违法言行对学生影响十分巨大。例如有些教师体罚学生,将学生推出教室,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采取搜身和检查书包地方法来破获校内案件;有些教师私拆学生信件以杜绝早恋现象等,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对立、冲突,从而出现“反教育”的后果。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

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针对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的“经济人”,从心理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提出了“心理人”的概念,呼吁人们注重生活品质,注重心理感受和意义。从此“心理健康”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的,是指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学校还往往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问题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例如,学生逃学,教师往往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造成的,导致学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很少注意到学生逃学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障碍。

四、学校法制教育薄弱 学校中法制教育薄弱,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的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在没有接受法制教育以前,青少年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他们一般只有道德判断的标准。有的中学生犯了罪,被公安机关传讯,在他交代了犯罪经过后,竟若无其事的说:“我现在可以回家了吧?”有不少学生竟然把违法犯罪当作儿戏。

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根源都是社会生活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加强法制教育,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使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树立法制观念,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这就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实践:认真分析学生的整体环境;反思学校生活环境;探讨教育是学生生活的过程还是为生活做准备;讨论学校生活与学生**常生活之间的协调性和适应性问题等。从学校教育方面做好学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失范的防范工作。

第四篇: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ICD-10)

根据ICD-10[1],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特征分别如下: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基本特征为泛化且持续的焦虑,不局限于甚至不是主要见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即“自由浮动”)。如同其它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高度变异,但以下主诉常见:总感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紧张、出汗、头重脚轻、心悸、头晕、上腹不适。病人常诉及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这一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并常与应激有关。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成为慢性。

诊断要点 : 一次发作中,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数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要素:

(a) 恐慌(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忐忑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b) 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

(c) 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

儿童突出的表现可能是经常需要抚慰和一再出现躯体主诉。

出现短暂的(一次几天)其它症状,特别是抑郁,并不排斥广泛性焦虑作为主要诊断,但患者不得完全符合抑郁障碍(F32.-)、恐怖性焦虑障碍(F40.-)、惊恐障碍(F41.0)、强迫障碍(F42.-)的标准。 包含:焦虑神经症 焦虑反应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

如果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障碍,但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不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此时应采用这一混合性类别。若是严重的焦虑伴以程度较轻的抑郁,则应采用焦虑或恐怖障碍的其它类别。若抑郁和焦虑综合征均存在,且各自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不应采用这一类别,而应记录两个障碍的诊断。从实用的原因出发,若只能作一个诊断,抑郁则应予优先考虑。若只是存在烦恼或过度担心,而没有植物神经症状,不应用本类别。必须存在一些植物神经症状(颤抖、心悸、口干、胃部搅动感),哪怕间歇存在也可。如果符合本障碍标准症状的出现与明显的生活改变和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则应采用F43.2适应障碍的类别。

有这类相对较轻的混合症状的病人多见于初级保健机构,而更多的病例则存在于一般人群中,大部分人终生都不会就诊于医院或精神科。 包含:焦虑抑郁(轻度或非持续性的) 不含:持续性焦虑抑郁(恶劣心境)(F34.1) 焦虑状态 神经衰弱(F48.0)

其它混合性焦虑障碍:

本类别适用于以下障碍: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F41.1)的标准且同时具有(虽通常持续时间不长) F40-F49中其它障碍的突出特征,但又不完全符合这些障碍的标准。最常见的有:强迫性障碍(F42.-)、分离性障碍(F44.-)、躯体化障碍(F45.0)、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F45.1)、疑病性障碍(F45.2)。如符合本障碍标准症状的发生与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应采用(F43.2)适应障碍的类别。

DSM-III的最初版本定义GAD的病程标准为至少一个月,其特征是波动性焦虑症状如肌肉紧张、植物神经活动亢进、过分恐慌、失眠症等。

GAD看上去与抑郁障碍截然不同,尽管常可见重叠。虽然它同惊恐障碍的鉴别尚未完全建立,但一些有兴趣的临床差别已被报道。在同时伴有其它精神障碍时,GAD的诊断对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焦虑障碍的共性已经报道是情感障碍预后不良的前兆[2,3]。

GAD与抑郁症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症状常常相互渗透。原发性焦虑症可能发展为继发性抑郁症[4];而另一方面,焦虑症状可能是心境障碍的一种表现[5]。从焦虑症和抑郁症评定量表中,其症候群相互渗透,可以证明这种趋势。许多研究已经成功地根据症状和表现区分焦虑性神经症和抑郁症。 几项研究确定了一些可很好地区分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特殊表现和症状。忧郁心境、早醒、自杀念头和精神运动性迟缓是确定抑郁症患者的强有力的鉴别特征[5,6,7,8]。而惊恐发作的出现、广场恐怖和强迫特征则是焦虑症患者的最好鉴别依据[5,8]。

一些随访研究比较了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支持了抑郁症和焦虑状态之间的鉴别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焦虑可被视为一种情绪,躯体和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或一种特殊精神疾病。在GAD的诊断中,首要问题是区分是否病理性焦虑。GAD作为一个区别于“非精神障碍”的诊断,由于缺乏其质和量的行为表现指标,因此在诊断可靠性研究[9]中进行了观察。

Akiskal[10]认为临床焦虑症的诊断必须满足: a)焦虑情绪反复或持续出现;

b)这种情绪已不完全是由所受境遇引起,或发生在没有明显危险的环境中; c)患者充满无助感,或不能采取适当行动终止引起焦虑的境遇;和d)心理社会或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临床焦虑症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一般来说,与药物滥用(苯二氮卓类或酒精撤药)或中枢神经兴奋药(安非他明类、******、咖啡因)相关的症状与自由浮动焦虑症有一定的交叉性。在一些疾病,焦虑症是躯体疾病不可分离的一部分。10%-40%的焦虑和抑郁患者发现有躯体因素[11]。

第五篇:XXX街春季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专项行动工作小结

XXX街春季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肇事肇祸专项行动工作小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综治办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经街工委办事处的部署,我街从2016年3月中旬到5月31日开展了春季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专项行动,切实摸清我街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底数,掌握现状,加强管理,现将专项行动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3月初街道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就春季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专项行动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制定下发了《XXX街春季预防和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专项行动方案》,成立了XXX街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街工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陈涛任组长,街政法副主任闵加宁、XXX派出所教导员肖建明任副组长,街综治办、街民政科、街计生科负责人及各社区书记为成员,明确了综治办、派出所、民政科、计生科、各社区等部门的职责、摸排范围、工作流程及工作要求,并通过综治办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科室、社区,整合相关力量,形成合力,实行分类排查、分级稳控,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综治办,主要负责本次行动的指导、协调、检查、督查和信息收集、研判及报送等工作。

二、全面摸排,开展稳控

1、全面梳理人口信息,开展摸排和筛查。行动开始后,相

1 关科室、社区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筛查辖区范围内的精神障碍患者,逐人列出名单,制作报表上报街领导小组办公室。截止5月底,由派出所、民政科、计生科、各社区等部门上报筛查人口总数(?)人,参加随访人员数(?)人,精神障碍患者总数(?)人,其中0-2级患者(?)人,3-5级患者(?)人,住院治疗(?)人,居家治疗(?)人,易肇事肇祸患者(?)人,办理医保(?)人,纳入医疗救助(?)人,办理低保(?)人。

2、集中开展走访,掌控精神障碍患者动向。以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以及有潜在暴力倾向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重点,我街组织派出所、社区等部门开展全面深入的排查稳控。把责任落实到各社区负责人、责任区民警,分片包干进行排查,通过调查随访、入户走访等方式,核对本地区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信息,全面掌握本辖区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情况,落实了一人一档、随访监控、分级评估、排查稳控、分类送治救治,对有肇事肇祸行为或危险的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派出所依法及时处理,将患者及时送往市优抚医院救治,对有轻微滋事行为但无就医记录的疑似患者,社区网格员及时发现,及时与家属沟通,及时诊断,做好日常看护。

3、建立隐患预警机制,做好应急处置预案。街综治办负责及时掌握并共同界定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倾向的不稳定因素,督促社区、派出所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的监管工作。派出所负责采取强制措施,在社区的配合下,控制有肇事肇祸倾向或正在肇事

2 肇祸的精神障碍患者,联系民政部门办理相关入院手续,协助送往市优抚医院。社区负责摸排有肇事肇祸倾向重点患者,走访病人家庭,确定监控对象,掌握病情动态,落实监护人,做好亲属工作,实行“责任区民警、社区干部、监护人(信息员)”三级管控措施。

三、完善机制,确保长效

为了确保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有效控制,我街建立和完善了四项制度:一是定期排查机制。形成制度,坚持不懈。由街综治办牵头,每月排查一次,并及时通报总结,提出下阶段工作意见。二是部门衔接机制。由街综治办牵头,定期召集社区、民警、各科室等相关部门召开工作会议,通报情况、因病施治。三是严格保密机制。对于排查行动中掌握的信息,要求各社区、相关各单位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向与工作无关的人员传播扩散。四是责任倒查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出现问题严格倒查,进行责任追究。

上一篇:二模优秀满分作文下一篇:考研从985到211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