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历史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兵团最主要的高校,石河子大学历史学专业也应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第一篇: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

地方本科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刍议

【摘 要】本文以德州学院为例,分析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和必要性,针对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历史学专业应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适当压缩主干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学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以组织好师范生实习支教为切入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起更加合理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历史学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重点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作出的整体性设计和安排,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顶层制度设计,直接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自2002升本以来,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修订了三次,对升本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巨大变化,新一轮修订势在必行。

一、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開始实行大规模扩招。2000年,德州学院举办本科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其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今后10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确定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0年24.2%;2015年36%;2020年40%,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众化教育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大规模扩招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使同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迅速上升,有利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有利于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扩大招生规模后,生源的素质总体上呈递减态势,且相互间的水平差异和类型差异相对加大。在此背景下,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既面临机遇,也在招生和培养等方面遇到了新挑战。

(二)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等新形势对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在高校招生持续扩张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坚持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等等。为响应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教育部推动下,2014年4月,由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等单位牵头,全国178所地方本科高校齐聚驻马店,形成了“驻马店共识”,会议呼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将“树立全面合作、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利用校内外各种办学资源,实现高校与外部环境的通力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战略联盟,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双赢或多赢”写入指导性政策文件中。这就对德州学院历史学(师范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三)山东省教育厅作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部署为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了良好契机。2016年11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作出了《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应于2017年8月底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报教育厅高教处备案。通过近几年不断探索,德州学院确立了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厅的要求与德州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不谋而合。

二、历史学专业调研与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2008年和2013年,德州学院对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调整。其中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平台+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即第1-5学期进行以综合素质和学科基础为主的培养,第6-8学期进行专业分类的培养,形成了以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选修模块、公共选修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上可行,但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历史学在省内的布局和招生方面的问题。山东省内目前设有历史学专业的高校为16所,其2016年历史学专业招生计划如表1所示。

据表1,2016年,山东省历史学专业的招生数量为1230人,其中省内招生为879人,占总数的71.5%,省外为351人,占总数的28.5%;山东省老牌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数量为890人,占总数的72.4%;8所2012年上划的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的招生数量为340人,占总数的27.6%。所以说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还是山东省老牌师范院校。8所地方本科院校设置历史学专业,年均招生数为42.5,所占比例较小。德州学院2016年为35人,少于全省平均数,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问题。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培养原目标定位是: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历史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在文教事业、文博档案、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搜索引擎、实地走访等方式,笔者选择的省内高校为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与枣庄学院等5所:除了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承担高等院校历史学人才培养为特色,其他高校定位为中等学校的历史教师。结合教育部专业介绍中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德州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和其他学校没有太大的差异,培养特色尚不够鲜明;且“复合型”和“高级”的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斟酌。

(三)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德州学院主干课程有:中国古代史-1、中国古代史-2、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等专业主干课程,以及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國历史地理、中学历史教学论、史学论文写作指导等专业基础课程。

对比教育部文件和其他高校同专业主修等课程的设置,各校的主干课程是一致的,但专业选修课有些差异。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的专业课程要求,大部分高校在必修课的课时与学分进行了较大的压缩,如济南大学总学分最低分为150,其主干课程每门皆为48课时,3学分;而德州学院历史学主干课多为96课时,6学分。相对省内其他高校,德州学院总学分为182。在实行学分制收费的背景下,高出学校计划学分(为160学分)22分;专业主干课程数量和学分较多,课时和学分缩减的压力较大。此外,专业特色性的课程以及专业拓展类课程开设不够。

(四)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两条:一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课程作业、实验或古迹考察、见习;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通过与鲁东大学、枣庄学院等同行座谈,可以发现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些环节执行较好,比如古迹考察、课程作业、毕业论文等总体上完成良好;其主要问题是教育实习质量不高,一些实习学校对实习生不欢迎,实习经费紧张等,这是今后急需加强的地方。

三、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点

通过专业调研,笔者掌握了兄弟院校尤其是省内同类高校的有关制度、特色和优势。例如,聊城大学、鲁东大学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两所大学师资力量强大,中青年和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重较高。聊城大学历史学专业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19人(含兼职)、副教授15人,超过三分之二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扶持力度较大,支持历史学专业组建了运河学研究院和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条件。聊城大学还实行了大学三年级“考核分流”的方案。2015年,鲁东大学历史学专业在中国校友网发布的中国历史学最佳排行榜中,其历史学专业被评为四星级高水平专业。其学院重视教育实习,把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整整一个学期,实习单位大都为校友所在的学校,由学校统一支付一定的经费到实习所在学校等。这些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针对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定位特色不鲜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低、经费等投入不足等问题,进一步修订的重点如下: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合理定位,教学活动时间分配适当微调。把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系统的历史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满足生活和工作需要,可到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或能在中等、初等学校进行历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文博档案、新闻出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同时,通过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观察,其总学分和主干课学分仍然偏多等问题,遵照山东教育厅实施学分制的要求,今后适度压缩总学分和主干课学分各20余个;同时注意各个学期之间课程的衔接与课程数量;专业选修课的时间再适当提前。

第二,做好实习生支教工作,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着力促进科研促进教学与向应用型转变。完善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人文社科类专业要逐渐达到20%以上,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岗位,把接纳大学生从事教学实践作为培养人才、选用人才、发挥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实习是历史学(师范类)十分重要的环节。“凡参加2016年度我省统一组织的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完成不少于4个月实习支教任务,经实习支教师范生所在高校和实习学校及所属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认定……”师范生实习支教期间,承担指导任务的指导教师,接收实习支教师范生的中小学校、派出实习支教师范生的高校要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做好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对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实习支教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填写《师范生实习支教鉴定表》,于12月18日前经县(市、区)教育局审核汇总,报市教育局审核。利用好山东省统一组织师范生实习支教之机,切实搞好教育实习工作。

第三,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优异的创新创业学分替代某些公共选修课的学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提高。

总之,德州学院应以山东省教育厅统一组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为契机,构建起更为合理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大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建设力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对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更新的需求,向社会交上一份合格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夏美武,等.应用型高校联盟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基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分析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5(6)

[2]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剖析报告[R].2016-05-29

[3]德州学院历史学专业调研报告[R].2016-10-31

[4]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Z].

[5]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我省实习支教师范生教师资格面试工作的通知[Z].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GG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立胜(1972— ),男,山东宁津人,历史学博士,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 黎 原)

作者:张立胜

第二篇:兵团高校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历史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兵团最主要的高校,石河子大学历史学专业也应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虽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落后以及实践教学偏少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优化课程设计、适当地增加学科交叉融合,并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历史学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高水平毕业生,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兵团高校;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肩负着培养历史学人才的责任,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历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作为一所兵团院校的历史学专业,石河子大学自创建以来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为兵团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中学历史师资的饱和,使得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摸底调研和深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兵团,发扬兵团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历史学科的优势,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史学人才,为兵团历史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对兵团其他兄弟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1]。

一、我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通常地方綜合性高校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作为兵团高校石河子大学也不例外,主要为兵团中小学提供师资人才。目标范围较窄以及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会造成就业的困难,进而形成报考生源不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也会造成培养水平的降低,教师更多地从师范教育的角度入手,从而忽略了历史学专业技能的深入培养,使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降低,就业时就会处于劣势地位。

2.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目前我校历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在多年延续的基础上,逐年修订形成的,主要包含通史类课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法等课程,还有少量的专业选修课。总的来讲,对于历史学所需要的知识覆盖面还有所欠缺,整个课程体系还没能覆盖到社会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更新有时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滞后,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3.实践教学环节偏弱。不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小学教师,还是社会所需求的史学人才,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尤为重要。而我校地处偏远地区,社会资源较少,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也随之减少,造成实习时间偏少、实践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都对日后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二、我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做出的整体性设计和安排。这既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根据专业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历史学学科专业实际发展和就业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更新[2]。

1.培养目标方面。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能够获取到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有所应对。因此,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实行多层次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次培养体系,最终形成人才分流机制。设置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教师、学术人才、应用人才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学生适应社会的目标。

2.设置方面。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通常以理论课为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及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就需要设置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历史知识,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考古学、法律、文物等知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可以结合历史学的特点开设一些理工科相关的课程,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开设艺术类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精神,乐观积极向上,并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3.交叉与融合。人才培养需要改进过去以培养教师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更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现行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院式的历史教学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正规的、系统的历史学专业训练,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培养出具有扎实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人才,但学生的主观能动力、灵活思维力、实践动手力、社会适应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打破这种限制。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其实意思就是说历史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利用历史学科的优点,来实现史学知识和方法与其他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4.教学方面。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外实践也非常重要。通过丰富的实践环节将课堂上所学的各类知识综合应用,这样既能巩固课堂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4]。通过从课堂到社会再回到课堂的过程,可以达到对历史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双重效果。因此,可将历史学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尤其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设为必修实践,将技能延伸实践设为选做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2,3]。同时,由学校与当地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场所,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5],为学生提供单位实践的机会,既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就业去向。

三、小结

1.我校历史学的办学特点。不同的学校在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学科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作为兵团高校,首要任务是为屯垦戍边服务,为兵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尤其是兵团历史和兵团精神的传承。虽然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与其他高校差别不大,但在选修课环节可以进行区域性的实践和改革,考虑所在地区的现实情况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突出兵团特色,但不可急于求成,提出盲目自大的口号和目标。

2.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但这也是最困难的[6]。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养成,这都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整合,引导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把培养重心放在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目标上来。

3.历史学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要想使历史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达到就业率高、对岗位适应能力强的目标,就必须得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不同区域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更应该以“立足地方、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时,应按照适应性、前瞻性和特色性原则,要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为基础,突出特色,只有这样,培养的历史学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历史学专业也才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1):53-55.

[2]晁根池.新建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刍议——以新乡学院历史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31-232.

[3]杜志明.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4,(05):60-62.

[4]叶成勇.田野史学视野下的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76-180.

[5]张银玲.历史学专业(文化旅游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學报,2015,(03):118-120.

[6]刘敏,程丽云.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160-162.

作者:苏瑛

第三篇:研究型教学视域下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路径探析

摘 要 在高校教学改革持续走向深入的大背景下,研究型教学成为很多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革的目标导向,历史学专业也不例外。为了使这一创新模式落到实处,实践教学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前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使其往往流于形式而难以产生效用。唯有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同时发力,形成积极良性的互动,方能体现实践教学之真义,研究型教学才会成为可能。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 历史学 实践教学

Development Path of History Graduat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 Research Teaching Perspective

SHAO K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history; practice teaching

1 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在研究型教学中的地位

历史学是典型文科专业,在其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文科共性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知识性课程较多,方法论的课程很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多重科研而轻教学,教学内容陈旧等。这些包括历史学在内的文科专业所具有的通病,近些年来常常为学界所攻诘。毋庸置疑,在这种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极为堪忧。许多高校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断通过推动教学改革来扭转这种局面,力图将研究型教学落到实处。总体看来,业已形成的规范性认识将“研究型教学”定位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要有课题(专题、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引导而学生自主钻研;三是实现知识的“内化”,通过体验,提升素质和能力。①

基于上述特点,很多高校围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探索和改革,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是主要发力点。从教学氛围的培育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学主体的互动到课堂效果的评价;从教学过程的优化到教学手段的更新,探讨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细致。各高校管理者和相关研究学者,考古鉴今、兼收中西,形成了大量的极具智慧的研究和探索成果。相较而言,对于课外实践这一环节却长期疏于关照。古语有“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特别是对于历史这门偏于理论和知识的学科,更是需要注重实践,否则所谓研究型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自主钻研、自主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只通过课堂是很难实现的,实践环节不可或缺。人的能力总是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方能实现“知行合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于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5%,对于听且看到的信息能记住45%,而对于听到、看到且做过的事情则能记住70%。也就是说,虽然课堂有内外之分,但却不应割裂开来,唯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方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来讲,课外实践活动的实现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参加甚至主持课题研究,或者自发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即便是做一些兼职也可视为实践活动的一种。但上述方式均有局限性,课题研究从目前来看对于本科生而言机会还是比较有限,而自发参与社会活动或者兼职目的性不强且随意性很大,这都难以收到实效。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见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实上,历史学专业的管理者和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的。但是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种认知大都停留在理念上,以致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落到实处,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培养大纲要求,历史学本科专业在课堂教学之余,还设置有固定时间安排的实习活动,包括课程见习和综合实习两个方面。课程见习,顾名思义是针对于特定课程所安排的实习,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考古学通论、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一般要安排至少两天的单科实习。综合实习,又称为综合认识实习,即提供给学生一个较长时间(一般为7天)去校外开展实践活动。无论是课程见习还是综合实习,其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过重返历史现场、开展田野调查,将文本知识与现场实况互为映证,使枯燥乏味的文字变为立体形象的鲜活材料,从情感上和学理上更为深刻地感受历史背景、认知历史事件,进而将所学知识与身处的社会、自然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内化的体验。这样一种设置和安排,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一个平台。这样一个平台如若搭建规范完备,就能够将合作性、问题性、实践性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实习环节操作往往是流于形式,几无效果。析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传统教学理念的惯性作用,“重理论而轻实践”,高校管理层面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和支持,比如实习经费安排比较低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二是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课题、论文”至上的倾向依然比较严重,不愿意投入精力于实践教学;三是院系在运作中对于师生安全顾虑过重,往往简化甚至改变实习形式,当下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将实习活动完全交由旅游公司打理,从而规避责任,但实践活动却变成了旅游观光。

实践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毕业论文写作,其设置的目的在于检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将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学习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③但是近年来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声讨之声不绝于耳,有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废止这一规定,其原因就在于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论文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伤害了本科教育的形象。教育部曾多次下达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各高校也纷纷采取举措,力图改变这一现状,如进一步规范论文写作流程和制作要求,严格论文的考核和评估,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等。但从效果来看,似乎难尽如人意。就历史专业而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较低是有客观原因存在的。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论观点介绍,而方法论课程设置较少,加之大学期间又鲜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接触乃至写作科研论文,以致到大四阶段毕业论文写作时有手足无措之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严重不足,也就很难形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另一方面,大四阶段正是学生面临择业的关键时刻,考研、找工作成为核心内容,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很多学生在重重压力下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投入过多时间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往往只是抽出几天时间就草草完成,其质量也就可见一斑了。

3 研究型教学导向下历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研究型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勇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④这就要求在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搭建一座桥梁,以问题为导向,在师生平等而又积极互动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而又自由的探索空间。

正如前文所述,课外实践的全面开展和落实,主体环境尚不成熟和完善,目前有效的着力点就是抓好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活动。若要做好这一方面,需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合力。其一,高校层面。高等院校要自上而下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在目前实习补贴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免除师生后顾之忧;面对指导教师主动性不强的现状,高校可以将实践教学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或者可以通过课题等方式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针对于历史学的专业特点,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具有丰富考古经验或者田野调查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来,以优化师资结构。在毕业论文工作方面,高校要采取有效举措严把质量关,还可以结合实际进行适当变通,如将时间安排至学生在校的大四第一学期全部完成。其二,教师层面。无论是校外实习活动还是毕业论文写作,都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互动,可以说实践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以田野调查为例,一次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活动往往需要极为耐心和周全的准备工作。事先要有具体的运作方案,包括确定调查主题、遴选合适田野点、制定详细调查计划、准备充足经费、培训人员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调查期间,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好计划进展的节奏,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保护好师生的安全,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调查结束后,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资料的汇总和整理,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及后续的收尾工作。所以作为指导教师而言,既然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就要认真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其三,学生层面。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归根结底还是要由学生自主来完成,即使是方案和计划制定得非常完美,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进来,一切都只能是零。作为学生来说,应该珍惜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积极走向田野与社会,确保教学“情境化”的生成。⑤在经费相对有限、实习环境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学生要“吃得苦、耐得烦”,配合实习方案组织实施,积极参与互动,更要在这其中树立主体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才干,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湖南吉首大学教改项目(重点)“《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研究”(2011JSUJGA08)的成果

注释

① 董宇艳.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海导航(2001-2005督学撰写材料选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310.

② 刘凡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00-104.

③ 王文举,王传生,赵慧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509.

④ 罗秋明,梁美华,易斌.大学研究型教学:理论、方法与模式[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5.

⑤ 行龙,常利兵.历史课堂要“走向田野与社会”——关于区域社会史实践教学的一个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53-56.

作者:邵侃

上一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园林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