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生源“出身”的相关性研究

2023-01-22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从事多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 工作中发现, 有的导师非常在意考生“出身”问题, 即看重生源本科毕业院校, 认为本科毕业院校与生源质量直接相关, 有时要求优先录取来自重点大学的考生, 或要求招生政策对来自重点大学的考生作倾斜, 有的甚至直接申明不招非名校毕业生。那么究竟重点院校毕业生是否更适合进一步深造, 在研究生招生录取过程中应有所倾斜呢?作为招生工作者, 非常希望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 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得知两者间有否相关性, 以期对研究生招生工作作些参考。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综合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质量的标志性成果即为学位论文质量。所以, 要考察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成绩是比较客观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考察因素。而生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笔者曾经以经过全国统考或推荐免试或单独考试等不同的入学方式录取的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成绩作过实证研究, 发现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免试入学的考生学位论文成绩最高、统考次之, 单考最低[1]。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统计分析方法对本科毕业院校与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关性作一实证研究。

本次研究共选取国内一所重点大学640位硕士生作为样本, 追溯其入学前本科毕业院校, 列出其院校类型、所处排名, 对照因素为该640位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成绩。样本主要分布在工学及管理学门类, 由于该两学科均采用严格规范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 并全部采用匿名评审, 论文评表标准详实, 每个样本均经3位导师评阅, 成绩分档次评定的依据规范明确, 可信度高。所有样本中论文成绩最高分为12分, 最低分为6分, 众数为9分。样本总体分布具有正态分布特征,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

3 研究内容与结果

3.1 根据“研究型与教学型”院校分类法的实证分析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在2 0 0 2年, 对合并重组后的中国大学连续两次作了重新分类。其中按科研规模划分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种类型。按照这一分类, 在2004年统计的中国普通本科大学中, 有36所研究型大学, 77所研究教学型大学。

根据此种分类法, 640样本中, 有297人来自研究型大学, 9 9人来自研究教学型大学, 244人来自其他类型大学, 按三种类型统计其学位论文成绩平均成绩, 论文平均得分为9.69分、9.56分、9.70分 (见表1) , 组间差异并不大。

再应用SPSS软件对不同大学类型的论文得分作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2。由于P=0.639>0.01, 可知不同的组间其学位论文成绩没有差异 (根据统计学知识, P<0.05才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3.2 根据网大排名法的实证分析

追溯硕士生入学前的本科毕业院校, 依据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法一一列出其排名, 与学位论文成绩作散点图1及相关性分析, 得出结果如表3。

由于总体上来说没有任何相关性, 其结果令人颇感意外。令人想进一步分析原因。所以下面将院校排名分段进行有关统计分析。

如表4所示, 将毕业院校根据排名分成七档, 第二列为本档内所含人数, 第三列为本段内论文成绩平均得分, 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从第1至第7档排名的论文成绩, 没有相应从低到高的趋势, 在前100位的院校毕业生其学位论文成绩也没有优势, 反而排名在300~400位的院校毕业生论文成绩稍高一些。

考虑到不同的学科可能存在差异, 再根据学科统计分析。

管理类315名硕士生分段统计情况见表5, 工学类325名硕士生分段统计情况见表6。

从上表可以看出, 分学科情况统计与总体大致一致, 但工学类不同于管理类, 毕业院校排名在前50的论文平均分最高, 但总体都没有相应从低到高的趋势, 反而排名在300~400位的院校毕业生论文成绩平均分一致高一些, 将总体与管理及工学类根据院校排名的论文得分趋势制成折线图, 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结果, 最上一条为工学类学生论文得分折线, 最下一条为管理类学生论文得分折线, 中间为总体样本走势。三条折线走势有着某些程度的相似。

4 结果分析与启示

通过两种毕业院校分类法, 都无法得出本科毕业院校与学位论文成绩有一定相关性的结论, 来自排名靠前的院校的学生其论文得分不一定高, 而来自排名在300~400名院落校的学生其论文平均得分比较高。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深思的结果。

名牌大学往往历史悠久, 师资力量雄厚, 学科专业齐全, 学术风气和文化氛围比较浓, 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高。不可否认, 名牌学校产生人才的概率会大一些。然而, 人才培养不同于企业生产产品。同一产品具有模式化, 因而个性化色彩不明显, 基于强大的技术力量, 产品质量当然有保证。人才培养远非模式化生产这样简单, 毕竟人是有思想的、主观能动性强, 可塑性大, 同一院校毕业生素质差异也是很大的, 名校的学生并非个个出类拔萃, 一般院校也有不少品学兼优。

且从前阶段来看, 高校录取本科生时的主要依据为高考成绩。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 (Polanyi) 提出, 人的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个方面。显性知识易于通过如高考等方式考核, 而隐性知识具有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 如考生的兴趣与激情、信念与价值观、责任感、洞察与感悟力、直觉与想象力、判断力等。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研究能力、特别是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这与隐性知识密切相关, 恰恰是研究生优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生源的孰优孰劣绝非当年的一纸高考通知书就能定局的。

第二, 现在的高校综合排名尚有很大争议。各个高校的办学时间、目标、特色以及课程选择都各有区别, 师资力量、在校学生等也各有不同, 从任何一个角度都难以平等、合理地评价一所大学。再者, 从宏观视角看, 名牌院校中不一定都是名牌专业, 许多名牌特色大学都是以一定领域的专业而见长的, 后来才相继开设了一些综合性大学才拥有的专业。特色本科大学、高职高专等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定位, 单科学校也自有其强项。

第三, 硕士生生源中, 来自重点大学的生源不一定是该校最优秀的生源, 优秀生源可能跨入直接攻博、出国留学等行列。并且, 重点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生的比例比较高, 相当大部分的优秀生源已被推荐。排名在300~400名的院校, 免试生比例小得多, 很多学校不具有推荐免试资格。来自这些学校的考生也许是该校最优秀的生源。“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非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在就业、出国等方面往往没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顺利如意, 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考研成了最佳选择。

研究生生源的选拔不但要考核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关键在于生源所具有的培养潜质、科研和创新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所说的高素质人才并非只指名校毕业生, 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文学家, 并非因为出身名门才成名成家, 而是因为他们在潜质、本能、灵性等方面有过人之处。所以, 研究生生源的选拔中, 在关注名校毕业生外, 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中也不乏优秀生源, 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全面的复试办法, 公正公平的选拔机制。

摘要:本文选取国内一所重点大学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成绩作为样本, 追溯该硕士生入学前本科毕业院校,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 以期对研究生招生工作有所启发, 在招生录取政策的制订中作些参考。

关键词:毕业院校,培养质量,学位论文,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李华静, 等.硕士生招生办法与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11) :65.

[2] 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 (第1版) ,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2, 8.

上一篇:企业信贷融资出路探析下一篇:怎样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