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中国民航改革开放30年发展看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2022-09-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它的发展会大大促进社会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成果将极大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属经济基础范畴,而教育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1 科技进步促进民用航空业大发展

民用航空器是高科技产品,近半个世纪科技迅猛发展,使其性能(速度、载重量等)大大提升,安全性大幅度增强。我国近年短时间内引入大量高性能民用航空器,使空中管理体制及空域资源配置等面临巨大挑战。建立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势在必行,然而它涉及区域分布、航空公司结构、生产运作效率、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这已超出一个行业技术范畴(应放到STS学科高度来认识),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最新科技成果支撑。

我国改革开放适逢科技迅猛发展之时,民用航空业抓住了机遇,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改革开放前中国民航各型运输飞机总数仅有117架,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线8条,国内航线123条(从1975年才开始扭亏为盈,从而扭转了长期亏损和依靠国家补贴的被动局面)[2],而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到2002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已上升到全球第5位[3]。2007年更是中国民航辉煌的一年,全年累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65.3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791.7亿人公里、旅客运输量1.9亿人、货邮周转量116.4亿吨公里、货邮运输量401.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5%、17.8%、16.3%、23.5%和15.0%,其中总周转量和客运量增速均创下自1996年以来的第二个新高。

区域分布上,2007年旅客吞吐量向支线机场分散,货邮吞吐量向枢纽机场集中。北京、上海、广州四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35.1%,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货运量比重为58.8%,增长0.5个百分点;西部十省市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占比21.43%,增长0.14个百分点,货运量比重为11.79%,下降0.33个百分点。

航空公司结构上,2007年小型航空公司抢占市场,航空运输市场集中度趋降。小型航空公司完成总周转量18亿吨公里,增长232.8%,占全行业的5.0%,比2006年提高3.2个百分点,大型航空集团完成296亿吨公里,增长12.0%,占81.1%,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

生产运作效率方面,2007年正班客座率平均为76.4%,比上年增长2.9个百分点;正班载运率平均为67.3%,增长1.6个百分点。国内正班客座率在7~11月间达到80%,国际正班客座率在7~10月间达到75%。航空运力趋于饱和,客座率、载运率和票价指数持续走高。

基础设施建设上,2007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0亿元,全年民用机场航站楼总建筑面积增加126万平方米。首都机场扩建主体工程完成验收。全国运输机场总数从2006年底的147个增加至152个。2007年初确定的33个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根据我国民航业2007年前11个月的生产完成情况,结合以往的生产发展规律,通过趋势外推、弹性分析以及对数回归预测方法测算,预计2008年民航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增长率在15.5%~16.7%之间,旅客运输量增长率在14.9%~15.6%之间,货邮运输量增长率13.8%~14.3%之间。[4]

分析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首先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其次则是得益于科技突出猛进的发展。

2 科技进步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1 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需求

科学技术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尤其明显。首先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直接应用到教育的方式方法中,从而引起教育系统结构的变化;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教育内容的更新。电脑、多媒体、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使得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还在不断更新,频率越来越快。现在30年的知识积累超过以前2000年积累的总量。于是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教育思想的转变。首先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充实。一系列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写进教科书。比如:民航系统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民航设施的新材料、新工艺理论;民用航空业的规划与管理等等。工程技术中的晶体管、计算机、软件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新兴学科。便产生了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发展,社会知识总量的指数增长与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5]

其次高科技的发展除要求高校成为其信息源、技术源和动力源外,更要求其成为人才源。要求它能培养出一批掌握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和管理经验的新型人才。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20年间,中国需要2400架新飞机,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飞机数量、规模决定了民航人才的需求规模,仅以国际民航平均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最为吃紧的四类民航专业人才:首先是民航企业家,其次是空勤人员、航空运输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维修人员)[6]。这就形成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性、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育的滞后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矛盾。[5]

2.2 教育必须改革

在这些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促使人们在更长、更大的时空领域思考现实及未来的教育问题,并寻求某种新的价值尺度来评估教育自身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以求得教育诸多矛盾的新的平衡点和统一。

然而现行的专业高等学校教育包括民航专业教育,尚未彻底从计划经济格局中解脱出来。依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过分强调专业思想,在内容上知识分割,在教法上着重于教师的主导灌输作用,着重于单纯的知识传输,过高的“成才”标准,统一的培养模式等种种影响。

这些矛盾与冲突,首先冲击了旧的教育思想,即在20世纪下半叶,产生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思想,一个是l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次成人教育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一个是由我国加以综合概括,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素质教育思想。

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需要思考的是现行的专业高等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位置,应该完成什么样的具体任务?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认为现行专业高等学校教育不再是一种传授知识的终结教育,而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教育。而这个阶段是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及掌握各种能力,即塑造“素质”的关键阶段。为此重构课程体系,对浩繁的“知识”进行取舍,传授在本专业领域,能进行再学习、进行创新,形成能力的必备“基础知识”和那些代表最新科技成果的前沿动态知识,同时更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创新,不断更新知识,抢占科技前沿。拟以此解决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发展,社会知识总量的指数增长与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资源配置,同时进行因材施教的多种培养人才模式尝试,以适应社会对现实性、多样性、多变性等人才的需求。

2.3 教育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专业高等教育首要职能是培养本专业的科技人才。教育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杠杆作用是通过他(她)们来完成的。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主体因素,仅有先进的设施、设备,而没有足够量的具有较高技能和敏锐思维能力的研究人员,不论物质条件如何丰富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1975年,邓小平就曾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比如我们提高工厂自动化水平,要增加科技人员,这就要靠教育。”[7]所以说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石,即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只有培养出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才能推动科技不断进步。

3 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民航高等教育必须与民航科技同步发展

胡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实践的最好总结,又是对马列主义新的发展。这里的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8]。民航业可以通过大量引进,短期成为民航大国,但并不能及时成为民航强国。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引进只能买到“先进产品”,但买不到核心技术,至多买到一个高的“起点”,不能在高起点上创新持续发展,永远实现不了“超越”,就永远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强不起来。而引进、吸收、集成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这些都靠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不会自然产生的,只能通过专业高等教育塑造。

科技滞后不能促进教育改革,教育跟不上必然阻碍科技发展。可见科技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来完成的,而教育恰好是培养和输送这些人才的摇篮。可以说教育是科技的基础,科技则是知识和社会进步的源泉。科技与教育是否同步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9]

尽管前进的道路存在艰难和曲折,但人类文明总是朝着人们所追求的方向迈进。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和教育同步发展,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就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民用航空业是一个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的行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催生了民航的空前繁荣,同时在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方面,也造成了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发展,社会知识总量的指数增长与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这在中国已表现得十分明显。要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民航高等教育就必须与民航科技同步发展。

关键词:民航,科学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1988年9月5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Z].

[2] 从民航发展史认识中国民航发展前途[EB10L],网络资料,2005-04-03.

[3] 论文--航空器发展史(原创一)[Z].网络资料,2007-04-12.

[4] 高宏峰.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民航“十五”成就和“十一五”展望,并答记者问[Z].2006-02-14.

[5] 李嘉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9(1).

[6] 我国民航业迅猛发展未来20年需要人才24万人[E B10L],校园招聘频道,career.eol.cn.2006,3,31.

[7] 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 胡锦涛.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Z].

[9]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0.

上一篇:潜在酒店管理者素质提升培养模式研究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