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节日旅游的舞台化研究——以“东方情人节”苗族姊妹节为例

2022-09-11

苗族姊妹节, 是汉语对这个苗族传统文化的称谓, 当地苗语叫做“垄嘎粮”, “垄”即吃之意, “嘎”即饭之意, “粮”即了确姊妹、朋友相聚心愿之意。苗族姊妹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举行, 姊妹节的成员只要是苗族青年女子, 并以她们邀约情人一起来对歌游方、吃姊妹饭、踩芦笙、互赠信物等为主要的活动内容。因此姊妹节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一、苗族姊妹节的历史渊源

苗族姊妹节历史悠久, 发源地在台江县老屯乡及施洞镇杨家寨、偏寨。每年快到姊妹节时, 家家户户早早就为女儿准备盛装服饰, 备好姊妹节中最具代表的五彩姊妹饭。姊妹节中的主要活动有游方对歌, 捉鱼捞虾、讨姊妹饭、穿银饰盛装踩鼓等等。

苗族姊妹节被誉称为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关于姊妹节的来源传说很多, 当地有一首民歌大意是这样叙述的:“我们原来住在东方, 那里姑娘多得起堆堆, 年年都要吃姊妹饭。后来为了生活往西迁, 要离别外嫁的那些亲姊妹, 不知哪年才再见面。我们来到了新地方, 还要邀吃姊妹饭, 姊妹情宜永相连。”另一个说法是“原来苗族住东方, 由于人口增多, 又有灾荒, 生活越来越困难, 所以就有一些人要往西迁移。但已经嫁出去的姑娘都不能回来了, 所以就把她们接回来同大家一起捞鱼捞虾来打平伙, 大家在一起闹热几天后, 嫁了的回婆家去了, 没有出嫁的将来也要嫁了, 为了生活要迁的也要走了……”。由此可见很早以前苗族就有吃姊妹饭的习俗, 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至今, 尤其在被称为“苗疆腹地”的台江县, 一直没有间断过。

二、苗族姊妹节的基本内容

苗族姊妹节历史悠久, 作为一种独特的婚恋社交方式传承至今, 吃姊妹饭是节日里的重要事项。同时, 姊妹饭也是姑娘们表达情意的信物, 是节日中最重要的标志。下田捞鱼捉虾是姊妹饭活动之一, 踩鼓则是整个社区参与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

(一) 节前准备

节前的准备, 这是姊妹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银饰盛装

每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 没有银饰盛装的那些姑娘, 节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前, 父母就开始为女儿打造或购买银饰、绣花衣。苗家人认为:自己姑娘在节日中能穿一套银饰盛装就最漂亮, 也最能体现自己的才能和富有。因为节日中没有银饰盛装的姑娘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姑娘美丽, 就上不了踩鼓场只好在旁边观看。所以, 一切都要赶到节日到来前将这些准备就绪。

2. 五彩姊妹饭

五彩姊妹饭是姊妹节中不可少的食物和标志。其中五彩中的绿色代表她们美丽的家乡, 红色象征兴旺发达, 黄色象征五谷丰登, 紫色象征紫气东来, 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制作五彩姊妹饭是她们表达情意、馈赠情郎的特别礼物, 也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

(二) 节日活动的参与

这是展示姑娘才能、智慧和美丽, 寻求爱情的最重要方式, 主要有捉鱼吃鱼、踩鼓、游方对歌、讨姊妹饭、交往活动等。

1. 捉鱼、吃鱼

捉鱼、吃鱼是姊妹节的一项重要礼仪。姊妹节当天, 天刚亮姑娘们就开始梳装打扮, 因为她们一早要到邻寨去, 与那个寨子的后生们一起捉鱼打平伙。当地人认为吃鱼象征人丁兴旺、昌盛发达[1]。

2. 踩鼓

踩鼓是女性集体参与谈情说爱的重要方式。踩鼓活动, 对每个姑娘都很重要, 是她们展示自己的智慧、美丽、吸引异性的最好时机, 因此, 踩鼓场上, 个个跳得整齐, 人人表现出色, 这也是展现她们内心世界的最好方式。

3. 游方对歌

姊妹节期间苗族男女青年通过游方对歌谈情说爱、相互沟通, 是个人参与集体谈情说爱的最重要方式。

夜幕降临时, 远方小伙子来到姑娘寨子里固定的游方场上, 吹木叶、口哨请姑娘们来集会, 然后双方通过情歌你唱我答、我唱你答、一来一往的演唱方式互相沟通, 合意者就建立双方的恋爱关系, 不合意的就作为一般朋友认识交往[2]。

4. 讨姊妹饭

讨姊妹饭, 是苗族男女谈情说爱的另一个重要行为表现。姑娘们备制的五彩姊妹饭, 主要是节日期间赠送给情侣或请前来聚会的男子们食用。讨姊妹饭, 一般是后生在游方或节日即将结束时向姑娘讨。姑娘们怀着种种心思回家后, 用竹蓝等器具把五彩姊妹饭装在其中, 并放上代表一定意义的信物做标记, 比如:姊妹饭里藏着松叶, 就代表针线, 暗示后生们以后要回赠给姑娘绣花针和花线;挂竹勾, 暗示后生要用伞来酬谢, 几个勾表示几把伞, 如果放两个相互套着的勾, 就表示姑娘希望日后多来往;放香椿芽, 表示姑娘愿与后生成婚;放棉花, 则暗示姑娘很思念后生;放芫奚菜, 暗示的意思与椿芽菜相同;同时放棉花和芫奚菜, 则表示成婚的急切心情;挂活鸭, 则希望后生回赠一只小猪给姑娘饲养, 以备来年吃姊妹饭时, 杀了大家打平伙, 再度联欢;放辣椒或大蒜, 表示以后不想再来往或绝交。

除此之外, 在当地还有说法是吃了姊妹饭不会被蚊子叮咬。当地人把姊妹饭看做是节日的标志, 除姑娘使用外, 每家每户餐桌上都有姊妹饭, 客人离去时主人都要送上姊妹饭。这种也称为讨, 但这种讨是礼仪和加深盛情的需要, 可以回馈相应的礼物, 也可以不回馈[3]。

5. 交往活动

姊妹节也是苗家人们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的活动舞台, 成为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纽带;同时也己成为与外族群体、个人文化经济交流、对话合作的重要桥梁。姊妹节中的一切活动, 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所不同的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年龄、目的选择参与罢了。

外来年长的人也可以进寨吃姊妹饭, 对酒对歌, 与苗家人进行沟通、交流;外族的青年男女也可以参加捉鱼、吃鱼、游方、踩鼓、讨姊妹饭等系列活动的交流, 通过姊妹节进行的经济贸易活动历来不断, 当地民居的各种建筑风格就是这一过程的佐证。因此, 世人认为苗族姊妹节是最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最能与人和谐的节日[4]。

三、苗族姊妹节的特征及意义

苗族姊妹节是由苗族妇女集体策划、集体组织参与的, 它以苗族女性为主体, 具有展示女性的智慧才能并在姊妹节中寻求爱情的特征。其中的捉鱼吃鱼、五彩姊妹饭以及藏在姊妹饭里的标记实物, 每一项都具有丰富文化象征意义。另外, 苗族姊妹节还强调女性通过节日确立她们在苗族社会中与男性的平等地位的特征。

(一) 妇女集体策划、组织、参与性

大多数民族节日活动, 都由男性组织策划, 选择活动的时间地点, 安排活动内容及方式。在施洞地区的苗族姊妹节却由妇女集体策划、组织、参与, 且没有族内族外或年龄、性别的限制, 无论是谁, 只要是按照集体设定的活动方式进行参与的, 就是受欢迎的。

(二) 以女性为主体、展示女性智慧及寻求爱情的特征

苗族姊妹节这一习俗虽然由母权社会演变而来, 但历来都是以女性为主体、展示女性的才能、智慧、美丽和寻求爱情为特证, 每个姑娘在整个姊妹节活动中都以独特的装饰打扮、巧妙的歌词、使用信物标记符号以及优雅的舞姿参与集体的各项活动, 吸引异性以寻求称心如意的爱情, 从而确立自己终身的婚恋生活。

(三) 强调女性通过节日确立她们在苗族社会中与男性的平等地位

整个苗族姊妹节活动, 无论是组织策划、活动参与还是表达方式, 都在强调妇女的作用。一切活动都是妇女集体策划、集体组织、集体参与, 家庭的富有程度也由姑娘的穿戴着装来表现。男性在活动中是为女性提供服务, 处于从属地位。

(四) 强化苗族社区政治、文化、经济发展

苗族姊妹节有强化苗族社区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不同的社群通过集体参与姊妹节特定的活动方式, 互相认识、交流往来、消除认识上的差异, 客观上建立了和睦互信的和谐社会基础, 达到了人们共同美好生活、共同美好向往、共同和平相处的原始政治要求。

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 姊妹节活动无疑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好载体。苗族社区的酒歌、情歌、古歌等文化主要通过酒席、喜庆节日、族群聚会口传心授来传承, 这些都很好的体现在姊妹节当中, 由于是集体参与, 能人智士会集, 文化知识传承也最为广泛、最有深度, 这是一;第二, 苗族妇女过姊妹节时有穿戴银衣的习俗, 这些虽说是活动中集体、个人的需要, 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苗族刺绣、银饰等精湛的民间工艺不断的生产、传承。

正因为此, 苗族女孩从八、九岁开始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挑花刺绣, 男孩从十几岁的开始就从父亲那里学习打制银饰, 也使刺绣、银饰艺术不绝于世;第三, 通过姊妹节这一文化载体, 苗家人可以与任何国别、族别的人平等对话、交流与合作, 客观上也推动了苗族社区的文化发展。

姊妹节对民族经济发展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施洞苗族社区作为一个以稻作生产为主的族群, 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姊妹节特有的发展经济功能, 为苗族社区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平台, 除生产刺绣花衣、银饰盛装满足自己的需要外, 剩余的部分可以作交易, 增加收入, 客观上促进了苗族社区的经济发展。

四、苗族姊妹节的舞台化

姊妹节是台江节日旅游的重要部分, 政府也在极力推荐这个节日。为了扩大姊妹节的知名度及发展旅游, 县政府每年农历三月十四在县城的秀眉广场举办“黔东南苗族姊妹节”等大型的服装展演和歌舞活动, 将姊妹节的时间人为的改为农历三月十四开始, 一度出现了县政府与姊妹节发源地的所谓“三月十五”之争, 也削弱了发源地姊妹节文化的真实性。

姊妹节原本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社交活动, 现在政府为发展旅游, 从各方面进行了参与, 将姊妹节变为了一个官办的节日了。“在姊妹节中的招商引资, 涉及的行业很多, 比如冶金、建材、木材加工、水电、房地产、商贸、农产品加工等。政府每年利用节日进行招商”。招商局一位办公人员如是说。为了方便游客参观, 当地旅游局和地方乡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活动日程表。这个表挂在官方的网站上, 也打印出来发给来此地的游客们。姊妹节也新增了许多原来节日活动中没有的内容, 如刺绣、剪纸、织布、锤布等表演、苗式婚俗表演、清水江之夜文艺晚会、篝火晚会等, 甚至把农历五月的独木龙舟节活动也拿来表演了。县政府为了更好的推荐旅游, 将三月十四作为了姊妹节的开幕式, 甚至举办了千人盛装游演、千人踩鼓、经典歌舞表演等大型活动, 以此来吸引游客的眼球。与此同时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工艺品展销拍卖会以及古生物化石、刺绣博物馆等活动, 还有一些民俗游戏等, 将姊妹节完全打造为创旅游收入的武器, 几乎没有了姊妹节原有的文化内涵。

现在的姊妹节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服装展演和“抢鸭子”活动。因为姊妹节的发源地距离县城比较远, 人们在县城看过相关的表演后, 一般不会再像以往一样, 背着银子衣服去踩鼓。而作为姊妹节中标志性的游方和讨姊妹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手机的普及, 游方对歌已经不是青年男女交往的唯一了, 讨姊妹饭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让人担忧的是, 长此以往下去, 这一源远流长的“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的原初面貌不知还有多少人知道。

总之, 民族节日旅游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舞台化的现象,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而我们不可能阻止民族旅游的步伐, 人为地建立一个保护圈将民族文化“保护”起来。所以如何使民族节日旅游舞台化的影响最小化, 以达到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双赢的效果, 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话题。笔者认为, 发展民族节日文化旅游只有在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才能得长久发展, 否则民族文化旅游就成了无源之水, 总有一天会枯竭。保护文化真实性、防止文化舞台化的问题也是一个长久的问题, 需要我们长期的关注, 这对民族节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民族节日旅游的推崇, 民族节日舞台化问题不容忽视。苗族姊妹节, 是汉语对这个苗族传统文化的称谓, 苗族姊妹节有“东方情人节”的称号。本文通过苗族姊妹节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 探讨姊妹节的特征及意义, 探讨民族节日旅游中姊妹节如何演化成了的舞台展演。

关键词:民族节日旅游,舞台化,姊妹节

参考文献

[1] 刘树枫.西部民族风情千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69-70.

[2] 刘柯.贵州少数民族风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108-110.

[3] 台江县志.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1-4.

[4] 吴通发.清水江畔苗族的龙舟节、苗族姊妹饭节.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J].贵州民族研究, 1982, (1) :115-117.

上一篇: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文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