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牡丹亭》为例分析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舞台艺术

2022-09-11

中国戏剧多从生活中取材, 通过舞台艺术形式影射生活。在舞台表演过程中, 其具备虚拟性和程式化特征, 以艺术化和节奏化的形式对生活进行的美化和再现。戏剧表演中, 舞台艺术非常讲究, 既要继承, 更要发展。2004年由白先勇先生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尊重传统艺术的同时, 赋予作品以时代审美特性, 备受年轻一代的追捧, 也使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更有生命力。

一、青春版《牡丹亭》简介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家喻户晓, 通过描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反映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该作品曾被改编成歌曲、电影、话剧、越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 尤以昆曲版《牡丹亭》最经典, 更有“昆腔巍然曲宗, 牡丹艳冠群芳,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的至高评价。青春版《牡丹亭》由原本的五十五折删减为二十九折, 保留了原剧精华。其依据当前受众的审美特性, 在舞台上将昆曲的抽象写意保留下来, 采用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 将传世经典以青春靓丽的舞台方式呈现给观众[1]。这一版本的《牡丹亭》舞台十分古典、写意, 尤其是“惊梦”“离魂”两出。

十位花神分作两路, 悠然出场, 莲步轻移, 裙裾生风, 裙摆若水波般灵动, 披风随之飘扬, 配上激情壮美的音乐, 赋予受众摄人心魄的美。

二、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舞台艺术分析

自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登场至今, 魅力不减, 非常受年轻人追捧, 演出已逾三百场。尽管融入了新型现代剧场概念, 但优美的水磨腔、悠扬的笛声、极富韵味的唱词、四功五法的表演等, 都传达了中国传统戏剧之美, 精致而不失诗意。大到舞美场景, 小到演员的行头, 与传统舞台戏剧相比更加讲究。文章将青春版《牡丹亭》作为案例, 从音乐与舞蹈表现、舞台空间、传统元素的借鉴和融入、多元艺术风格、科技化的舞台效果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舞台艺术。

(一) 音乐与舞蹈表现

在青春版《牡丹亭》中, 非常关注“故事”“歌舞”等表现形式, 彰显了昆曲的独特艺术魅力。在探索舞台表现形式方面, 更注重音乐性和舞蹈性。在唱腔方面, 将抒情性和意境化的音乐与生、旦行当特色融合起来。同时, 把戏曲音乐与歌剧音乐创作技法融合起来, 在唱腔、旋律方面加以创新。在音乐形式方面也有所突破, 除了以西方歌剧为主题之外, 将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融入其中, 无论传统戏曲本身, 还是音乐的形式、内容等都更具表现力, 达到了良好的舞台渲染效果, 观众除了欣赏剧情, 还获得了独特的音乐体验[2]。

舞蹈表演过程中, 这一版本《牡丹亭》不再采用戕物拟形的表演方法, 更加强调肢体动作和舞蹈表现方面的情感性。其中, 最为典型的是在水袖等程式化表演过程中添加了很多新的肢体语言, 使戏剧人物动作以舞蹈形式呈现出来, 形体表现更加丰富。无论表现杜丽娘内心的情绪化舞蹈, 还是花神们的群舞, 都情景交融, 让人观之难忘。

(二) 简洁独特的舞台空间

传统戏曲往往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表演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青春版《牡丹亭》则反其道而行之。演出服装采用手工苏绣制作, 色调淡雅隽秀, 富有中国山水画韵味, 淡雅之中又隐含着高贵华灿。无论花神的长幡, 还是百花的衣服, 灵感都取自楚文化, 楚风韵味浓厚。当杜丽娘复活成婚时, 又以大红色为主调, 既表现喜庆, 又象征欢会的落红满地。

舞美设计中, 在保留戏剧古典美学的同时, 赋予剧场时代感, 通过极简的“空舞台”设置, 最大限度保留了剧情的延展空间。无论舞台布景, 还是地板设计都非常有创意。在布景方面, 花神们的翩翩舞姿清新活泼, 象征四季花语, 而地板采用灰色调胶底, 辅之以灯光, 使地面和舞台衔接起来, 无限流动。作为中国传统昆曲艺术的代表, 这一版本的《牡丹亭》采用情绪化的“光”和“景”代替环境的真实感, 增强了舞台空间的抒情性, 又契合了全剧的写意风格。

(三) 传统元素的借鉴和融入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设计不忘从传统园林建筑中撷取灵感和素材, 创作者将苏州园林的粉墙、漏窗搬上舞台, 又将苏州园林的水塘、荷叶等转化为墙的弧线, 这恰恰契合了杜丽娘的青春柔美。该戏曲作品风格简约, 线条流畅, 采用现代舞台空间表现手法, 传达古典意蕴, 采用字画分隔舞台空间, 摒弃了墙、屏风等传统舞台分割元素, 通过该种方式赋予舞台梦幻之感。

该戏剧作品不仅将昆曲的抽象写意圆满保留下来, 也符合现代受众审美。中国传统戏剧民族性和文化性兼备, 在舞台上将中国传统文化直观地呈现出来。舞台布置中, 传统元素随处可见, 大到竹帘, 小到传统中国画、书法元素等。制作者白先勇试图在中国传统书画和昆曲行云流水的特质之间需求结合点, 将二者结合起来, 搬上舞台, 增强受众的审美体验[3]。

(四) 艺术风格多元化

青春版《牡丹亭》在传统昆曲基础上, 将唱、做、念等相关技艺融合起来, 将其作为剧情的辅助元素, 又能够契合时下受众的审美诉求。传统戏曲艺术具备程式化特征, 虽有严格规范, 但其在审美方面更讲求写意。在应用传统程式的同时, 又把现代舞台审美特性融入其中, 创造性很强。以《移镇》一出为例, 原本的格式是乘船者在前, 划桨者在后, 实际演出中, 摒弃这一传统, 代之以多位船夫在舞台上或纵或斜, 乘船夹杂其中的方式。这种设计方法与传统程式化的设计存在明显差别, 但却赋予受众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以往舞台美术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类, 现如今, 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之外, 还添加了西方现代派艺术风格, 艺术格式更加鲜明、多元。演出实践中, 无论建筑, 还是美术和平面设计, 都追求极简主义和大面积空白。该种方式与传统中国画中的留白、园林中的白墙等也存在差别[4]。

在以往戏剧传统中, 人物上、下场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当角色退场时, 需要从下场门离去, 但这一版《牡丹亭》打破常规, 选择别具一格的下场手法:“离魂”一折中, 杜丽娘唱完“但愿见月落重生花再红”之后, 背对观众, 由舞台正前方向舞台正后方高处行去, 走至舞台深处, 大红色斗篷越拖越长, 形成一个三角形, 后消失在灯影里。这种下场方式较以往更加新颖、别致, 富有意境美, 是对现代舞台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和应用, 无论构图, 还是象征手法的运用都非常灵活, 使观众印象深刻。

(五) 舞台效果科技化

传统戏剧《牡丹亭》历经400年沉淀, 经由各种艺术形式演绎、流传, 其中, 最具艺术价值和表现力的便是昆曲形式。科技水平的提高, 使激光、投影、电脑设计等各种布景形式都融入到舞台中, 通过时间、空间、身体的数字化表现, 使戏剧作品更具张力, 也有助于新型剧场关系探索。

在保留传统唱腔、服装、道具特色的同时, 从传统昆曲表演和观剧模式中跳脱出来, 缩短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感, 给观众如梦如幻的戏剧体验。

在青春版《牡丹亭》中, 舞台和观看空间并无明显区别, 采用细绳和纱幕将舞台空间分割为梦境和现实两部分, 辅之以投影、肢体识别、计算机交互等科技, 使观众的体验更加立体, 仿佛置身于这幻梦的空间中[5]。

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过程中, 采用的道具往往比较简单, 无论四季变换, 还是千山万水的跨度, 都依靠观众自己想象。而以现代舞台艺术将传统戏剧呈现出来, 需要考量布景、灯光、道具等诸多元素, 单舞台设计方面就需要很多专业团队的参与。除了打破已有戏曲版本框架, 还要考虑如何吸引受众。在青春版《牡丹亭》中, 融入富有层次感的灯光、高低起伏、明暗对比等, 辅助以高科技, 淋漓尽致的呈现出丰富的舞台艺术。

三、结语

中国传统戏剧在舞台艺术方面有固定程式, 虽然简洁却不失讲究。青春版《牡丹亭》自问世以来, 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该剧在保留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精华的同时, 融入了很多创新元素, 通过简洁的舞台设计和科技化的布景, 使舞台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 传承古典昆曲表现手法的同时, 赋予受众以独特的戏曲审美体验, 非常有助于中国传统戏剧传承和创新。

摘要:中国传统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备受海内外青睐。多元文化背景下, 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要注重舞台艺术应用及创新, 为受众营造良好的视觉、听觉感受, 增强传统戏剧感染力。文章以白先勇策划执导的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对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舞台艺术加以分析。

关键词:牡丹亭,传统戏剧,舞台艺术,象征性色彩

参考文献

[1] 杜韩平.浅析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舞台艺术——以《牡丹亭》为例[J].青春岁月, 2016 (23) :23-24.

[2] 丁献美, 张安健, 等.增强现实技术在戏曲舞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 2016 (18) :121-122.

[3] 李青临.传统戏曲对话剧舞台艺术的影响[J].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 (2) :44-45.

[4] 徐冰冰.论戏曲在舞台艺术中的传承[J].学园, 2017 (32) :11-12.

[5] 云海佳.中国传统纹样艺术在戏曲舞台上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 2017 (12) :189.

上一篇:对水利工程防洪堤施工设计的探究下一篇:写景作文技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