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式

2022-09-01

第一篇: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式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关于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方式与 学习方式策略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谭浩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13838950324

思维导图工具和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理念,以其工具简单、制作方便,应用广泛,效用明显等特点,自从应用到教育领域以来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化学生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单元整体学习,整理阅读思路,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发现,应用思维导图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良好工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实践意义。

论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应用思维导图工具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化学生学习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等方面建构了新的学习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思维导图的潜在价值,有益于师生思维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顺应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较好的体现了当今教育的时代特征。

论文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文献研究的方式对思维导图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即论文的主体部分,组织开展了基于思维导图的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并展开相关的调查,以检验、评价其效果效果。

第三部分,总结本阶段实验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作了研究展望。

总之,本研究在通过对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策略中的作用的研究,在建构提升广大师生的教育、学习模式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与尝试,并为思维导图在语文及其它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作用;

2

关于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方式与 学习方式策略中的作用研究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l、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学生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教育应该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在继承人类社会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又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教育要从全体出发,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要依据社会和人的需求,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现代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多教师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却并不知道什么是益于学生学习的因素,什么是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教师只是教材、教案、教参的传达者,教学以教内容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挑战,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时代性、实施的灵活性、评价的发展性和管理的开放性是对传统课程的根本性变革,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知识,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 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得个性化,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成自主式、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出更多教学活动,以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2、在中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取得显著的效果。而

3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应用性、实践性、时代性与超前性等特点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3、对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及中学生学习方式水平现状的思考

我们在对一些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如:

学校大部分教师教师在学习了“三段式教学法”之后,大部分教师已经由过去以讲授法、训练法为主的方式逐步转入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等,但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不太明显。

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做题方法、基本规律等,多数学生表现为课堂上听得懂,能理解,课后就变得模糊不解,有些则很快遗忘。

很多学生往往能够轻松的解决他们所熟悉的问题,而对于新问题却不知如何下手,缺乏举一反三的迁移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些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连大多数人认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活动,在他们眼里都“没有意思”。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中学语文知识面广,涉及内容颇多。许多学生也在交流表示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文基础知识琐碎繁杂,他们一般难以理清知识间的关系,因此,只能将所学知识杂乱无章的堆砌在头脑中,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不能灵活提取和应用,也不能进行长久的记忆,甚至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语文学啥、咋学”。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存在过度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系统的方法教学和科学的学法指导;过度注重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情感教育;过度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现象,中学生往往以个人学习方式为主,小组研讨为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因而其思维水平普遍不高。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开始了多方面的资料搜集,并对此进行不断的思索,希望能找到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在改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迁移能力,提高基本素养。

4、当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 尽管由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术界当前对于师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着不足:多是理论层次上的研究,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或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研究,没有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或纯粹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某个教学实例的研究,缺乏理论性、系统性:或没有实现由教师教学向学生学习的转变,较多设计教师的活动,较少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特点去研究。而相当多的教师因为学习力不足,知识更新缓慢,满足于现状不愿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事实上,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式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要改善学生固有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

4 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来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育中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5、研究目标:源于思维导图的启示

2008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了思维导图,之后研读了托尼·博赞先生(Tony Buzan)《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并且从网络上搜索和查阅了诸多有关思维导图(Mind-map)的资料。之后开始尝试着在个人学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在应用的过程中,我发现,作图较之使用文字更方便快捷,因而可以节约50%到95%的时间。在进行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节省时间90%多。并且,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把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知识结构以视觉化表征,可以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它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内容以树状结构表示,从而使重点突出、知识的层次更分明,更加便于记忆,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不仅如此,制作思维导图时使用形象生动的图形、色彩、线条等,使学习不再单调、乏味,因而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轻松。于是我们认为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优美的思维工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的方法。

通过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可以知道,思维导图符合大脑自身的思维模式,它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一方面能够显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理清思维的层次,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无限潜能。我们认为如果在教师能够娴熟运用的基础上再把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教给学生,将思维导图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将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就此,我们初步确立了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那么思维导图在中学的运用情况如何?中学生是否了解和认识思维导图?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思维导图?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设计了《思维导图认识与应用调查问卷》,并着手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工作,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研究的价值做出初步的判断。我们选择了所在学校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了解还很少,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了对思维导图的浓厚兴趣,并迫切希望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由此,我们坚定了进行思维导图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的信心。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和宗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仅是教育的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构建创新型的语文教育。本文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思维导图融入中学语文学习,以人教版高一教材中的两个语文知识体系学习为例,构建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以期能够促进中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本研

5 究有以下现实意义:

1、本研究试图通过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策略,从画思维导图入手,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改变学生主要依靠机械记忆等传统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

2、有利于教师切实掌握将思维导图工具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应用的能力,通过在学校开展思维导图各学科各类教学应用实践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并使之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特色之一。

3、试图从实验研究中发现规律,找到高效的、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培养和发展中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4、可以思维导图将作为处理知识及学习的有效的新方法,直接应用到知识学习过程的整理(如笔记)、记忆、复习、交流、写作等过程中,为语文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5、为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推广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理论概述

(一)思维导图概述 l、何谓“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提出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他认为传统的笔记方法有四大缺点: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刺激大脑。而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利用它理清思维的脉络,借助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并通过它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托尼·博赞首先应用思维导图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一的学生,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转变成好学生,其中有一部分还成为了同年级中的优秀者。

1971年托尼·博赞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简单的说,思维导图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Radiant—Thinking)和多感官学习特性。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被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2、思维导图的特征

托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由联想产生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

6 作为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使用大脑自身的思考方式来思考,让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它的具体特点如下: 。

◆ 思维导图以网络的形式分布,类似于大脑神经元。因而使大脑能够更好的掌握整体间的内在联系,并促使想法和创意快速丽深刻的产生。

◆ 大脑喜欢多彩的思考,而思维导图是多色彩的,因此它符合大脑自然适应的思考方式。

◆ 思维导图在整理思维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左脑习惯的文字,还比较多的使用右脑所擅长的生动形象的图形,以及容易辨识的符号等等,它强调左右脑的协调合作,使用了大脑喜欢的思考方式。

◆ 强调以全息方式进行思考,充分考虑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各个因素和方面,并通过分支将彼此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 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在相同的前提下,每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都不相同,体现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二)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模式与创新思维概述

1、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学原则指导的,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等。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动、有效的现实性活动,它总是丰富的、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而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或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失去了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教学机会,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2、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s) 或称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

学习方式有别于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学习方式是一种自然的感知、认知和情感上的倾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且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和技能是学生为了促进语言学习而运用的某些特殊、具体的方法或手段,是学生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

由于传统教学被动、单一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改变教育观念开始,必须从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开始,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始。要在课堂中充分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做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培养和强化学生为实现目标的一些良好品质和有效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空间,使他们愉快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条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尽可能让

7 每位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3、教学模式。模式又称为模型、样本、标准。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本问题中提出的教学模式指的是针对某一项专题知识或者专题学习内容而建立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参与者等只有元素的教学、学习体系

本问题建立的模式的主要流程如下:

1、确立教学、学习问题;

2、整理教学知识,分析综合问题内容;

3、制作思维导图主干,讨论细化的原则与范围;

4、建立教学、学习专题,发布思维导图主干教学图;

5、学习小组分工,细化各自任务;

6、各个学习小组发布经过初步细化的思维导图;

7、教师与各个小组参加其他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

8、教师与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差异进行比对,找出需要引起注意的细节;

9、针对思维导图中各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或研究性学习;

10、各小组修正、发布思维导图,师生总结、迁移。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 Gagne)将学习过程分为动机——了解——获得——保持——概括——操作——反馈八个阶段,本教学模式正是以直观形式呈现教学目标,以激发学习动机开始,教过教学内容的教学后让学生根据涉及的各个知识体系构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记忆、提取、反馈,实现了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的完全融合。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注重实效,可操作性强,易于交流、推广。

4、何谓“创新思维”

何谓“创新思维”最通用的一种说法是:“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习惯性思维而提出的特定思维过程。它不同于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性或常态思路,而是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促使下,借由外在因素的启示,通过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充分展开人脑的思维活动,以渐进或突发的形式,对传统的、常规的既存事物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再组合、再创造的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思维是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颖独特的任何思维。它是学生创新智能结构的核心,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独特性、逻辑性等特点。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整个培养过程过程与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密不可分。

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是创新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 评价创新思维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仅列出比较常用的几种。 (1)创造性实验法,即给被试设置特定的情境,通过控制和改变实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情况,然后加以分析评价的测评方法。

(2)创造性测验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施测,然后将测验结果与被试所处阶段的常模作比较,从而评定被试的创造性程度。

(3)作品分析法,即由有关专家、实验研究者或被试本人,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性或定量分析被试按要求完成的作品,从而评价其创新思维水平的一种方法。

由于我校实验条件及我们个人能力的限制,本文采用的主要是作品分析法。

8 (三)思维导图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1、现代脑科学。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把自身的活动区域非常明确的划分为左脑和右脑回,左脑的功能主要为词汇、数字、逻辑、次序、线性感等,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空间知觉、维度、图像、色彩、想象、整体意识等。右脑能够将人脑从外界接收的信息自动进行加工处理,衍生出创造性的信息,并把创意图像化,也即右脑具有自主性,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表现形式上讲,思维导图和大脑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它是一种利用大脑的语言进行思维的模式:而只有利用大脑自身的语言来思考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和创造力。

所以说,思维导图符合大脑思维的生理机制,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次序、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空间、图像、想象、色彩等,让左右脑协同运作,将思维痕迹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极大的挖掘人的记忆、想象、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2、视觉教育理论。1946年,美国专家戴尔在他的《视听教学法》一书中,研究了录音、广播等视听教学手段如何运用于教学,会产生怎样的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总结了视听教学方法,提出了视听教学理论,也就是说实物与方式等视觉符号更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思维导图就通过把教育内容通过图形的视觉形式来表现,可以促进对事物的形象认知和加深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3、信息加工理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 Gagne)将学习过程分为动机——了解——获得——保持——概括——操作——反馈八个阶段。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脑可以像计算机一样从外界接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将其存储在记忆系统之中,需要时再进行提取。依据信息在头脑中存储时间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后即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加工、编码即可储存于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有两种编码方式: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同一信息以两种不同形式进行编码,即采用双重编码,其记忆效果要优于单编码形式,且更易于提取和识别,因为该信息在提取时,比采用单编码形式的信息多一种提取线索。

思维导图符合双重编码的要求,它正是以逻辑的方式去组织信息,运用文字结合图形的双重编码方式将知识以视觉的形式表征,展示知识的逻辑结构,使知识的存储和提取更加便捷、高效。思维导图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较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并能够促进高级思维的发展。 本教学模式正是以直观形式呈现教学目标,以激发学习动机开始,教过教学内容的教学后让学生根据涉及的各个知识体系构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记忆、提取、反馈,实现了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的完全融合。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注重实效,可操作性强,易于交流、推广。

4、思维可视化与认知工具观。首先,可视化是指一种通过可以觉察的视觉方式将思维进行外化呈现的过程。事实上,可视化能够大大提高学习者思维认知的表现绩效,使他们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从而解决各种更加复杂的问题。思维导图就通过将思维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从而通过智力相关的图形化符号来连

9 接创建一种对概念的信息和知识的认知模式。通过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将能提高成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增加学习者的满意度。认知工具由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提出,指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认知任务,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认知能力的工具。在《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中,列举了包括概念图在内的八种常见认知工具,把思维导图看做是一种属于促进认知和语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5、图式理论。“图式”一词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康德提出,他认为图式是以一般方式来建构概念的规则。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图式是指动物的结构或组织”,他指出,图式的发展包括两种方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被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使原图式更充实的过程;顺应是原有图式因新信息的加入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以适应新要求的过程。同化和顺应使图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推动能力的提高。现代图式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提出,并最终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建立和完善。在现代图式理论中,图式被认为是认知框架,它使信息有序的储存在记忆中。在图式中,知识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依据各知识点内在关系的不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结,从而形成了知识网络。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的认识、理解不同,对信息采用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建构的认知图式也不相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图式是有利于知识处理和问题解决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强大的图形思维工具,也即图式工具,是有利于认知的建构与发展的。

6、学习支架/支架图式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支架教学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临近发展区中发展而来,是指教师等人在支持学习者发展中,提供支持结构以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或水平的角色。主要是通过一个更有知识的人提供支架或支持来促进学习者发展,让学习者能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由此通过临近发展区。当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增加,越来越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和自治时,教学者便渐渐减少了所提供的支架支持。如果用教学支架的观点来分析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意味着它应该体现为一种支持结构,而这种支持结构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支撑和能力自治。图形组织器是一种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可视化支架的典型表现形式。图形组织器能够通过特定的图示来隐含特定的组织类型和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使用信息和认知加工的思维支持框架。

第二部分

问题研究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

改变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心,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研究运用思维导图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培养和发

10 展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本研究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l、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学习,为教师与学生构建语文学习的新模式。

2、并以此为切入点,将思维导图引入中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应用和掌握思维导图工具,并理解和接受思维导图的理念。

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思维导图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关系。

4、依托研究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产生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学案例、校本教材,形成我校的教学和科研特色。

5、初步开展思维导图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学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深化教学改革的推广应用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思维导图的知识和有关语文学科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创新思维的相关理论。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以进一步充实研究的内容,完善思维导图学习策略的实验步骤。整个研究过程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在研读施良方的《学习论》、冯克诚的《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以及托尼·博赞有关思维导图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EBSCO全文电子期刊等查阅了有关思维导图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文献,对国际和国内有关思维导图及其应用的专业期刊文献或书籍进行分析,把握其研究焦点与特色,找出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有意义和可参考的数据,找出当前研究的空白点,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切入口。

2、观察法。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与认知,在思维导图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中,对学生如何学习和制作思维导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时,观察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积极性及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我们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情、动作,及学生思维导图作品的状况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3、访谈法。访谈法就是利用讲解思维导图的时机,或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指导的时机,或其他适当的时机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谈话的内容主要有:

(1)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2)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后,学习方面发生的变化, (3)学生对于本实验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学生参与本实验研究的心得体会。

运用访谈法,对谈话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分析,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使我们和学生之间能够达成共识、产生互动,形成共同学习和探索思维导图学习策

11 略的局面,以及时对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与完善。

4、实践研究法。与实施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一线教师建设和应用者密切接触,并对实践数据、资源案例等进行分析和反馈,在研究中行动,持续改进研究质量。在研究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实践问题,从而提高研究水平,改善实践成效。

5、问卷法。我们在实验研究中四次运用了问卷法。先期用问卷调查了解思维导图在我国中学的应用现状,即中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认识和应用情况;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及创新思维水平进行初步的了解:最后利用问卷对学生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的情况做调查,并从知识、能力等各方面了解和判断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

6、作品分析法。我们在实验研究中给学生提供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进行定量分析,来了解、评定学生应用思维导图以及其创新思维发展变化的情况。

7、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二、实验研究的前期准备

(一)实验对象的选取

本实验研究选取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基于对学情的充分了解。高一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一学生及其语文学习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年级的特点。略作阐述如下:

l、高一学生的特点: (1)知觉的目的性提高。高一学生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自觉的知觉有关事物;其知觉的准确性、概括性、系统性明显增强。(2)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注意的分配也明显增强,因此学习效率更高。(3)高一学生的理性较初中学生明显发展,分析、解决问题大多以理论型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显著,占思维的主要方面,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不仅如此,高一学生在观察模仿、问题分辨、品质塑造等方面又有明显优势。(4)高一学生从初中刚刚升入高中,其学习方式急需调整,因此通过实践练习建立起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可行的,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可以实现的。

2、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的转变。高中语文是初中语文的延伸,较初中语文而言,高中语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更深、规律更强、范围更广。学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变化,向高一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一学生需要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满足其学习及课程的要求。

这也使他们更易于接受本研究所提供的新的学习方式。(3)学习动机的转变。高一学生逐渐确立远大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增强,学习态度明显转变。这为他们积极参与本实验研究以及主动学习本实

12 验研究所提供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高一学生所处的阶段是初中和高中的衔接点,也是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从客观上讲,高一学生有必要学习、接受新的学习模式以满足其学习的需要:从主观上看,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接受新思维、新模式的智能基础。不仅如此,高一学生对于将要到来的整个高中阶段,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所以学习兴趣非常高,求知欲非常强烈。因此,在高一阶段进行本实验研究,不仅能够事半功倍,还能够对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非常具有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过程包括研究前测、研究实施及研究后测三个大部分,实验周期较长。 其中实施的过程为思维导图学习教程的发放、指导与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的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为确保实验研究的效果,同时兼顾跟踪调查与研究,以便实时掌控实验进程,保证实验研究顺利、平稳的进行,本研究仅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共三个班级作为实施对象: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一(2)班、一(6)班和一(8)班,其中一(2)班为培优班,一(6)班为普通班,一(8)班为体育艺术特长班。

(二)实验内容的选定

我们首先制定了《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信心的调查,语文学习基础、素养的调查,语文学习态度、认识的调查语文学习方法、习惯的调查,语文学习期望、打算的调查等。通过这样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更好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本实验研究所选择的内容是高一语文学习。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力图改变“繁、难、偏、旧"的局面。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经过多次修订,一再降低对知识点广度和难度的要求;而高中语文不仅内容增多,其深度和难度也随之加大。高一语文连接初中和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把握了这个关键阶段,学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初高中的转化,踏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选择语文学科作为突破口,是有深刻原因的。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语文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以其合理的学习方案、验证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学习检验过程、以听说读写等方式呈现出的直观明显的学习结果,使学生不仅能从中认知事物、获取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以良好的学习方式进行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 通过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依据制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以思维导图学习法帮助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是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树立“教学全程观”,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前中后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打下“学会创新”的基础;树立有效教学观,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力求使每一堂课成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好课,提高教学质量。

尽管语文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意义重大,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一直

13 存在着学生死记硬背方法定义、教师在黑板上做口头练习等诸多忽视语文实践性的现象,以致语文实验的真正内涵——动手、动脑、观察、探索等功能被弃之一边,其功效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从新的高度来认识恰当的学习方式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

1、生活即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做到即学即用,养成习惯。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学生可以在生活之中不断体验各种学习方式,不断自我修正。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百川会聚,可以读,可以问,可以说,可以唱,内容上的开放性,也要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也要具有具有多样性。

2、语文容易激发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以其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人文性、思想性,深刻的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用听说读写等各种方式验证所学知识或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是学生迫不及待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3、语文学习是中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途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的实践活动听说读写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新的教学观念要求人们,教学不但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而且还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已经列为高中阶段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创新观点,应用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广阔领域。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写上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语文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针对一定的问题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并进行不同方式的呈现,再对呈现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最终得出结论。这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活动,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途径,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语文学习为中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现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渠道。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为中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探究活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课外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相对于在课堂上而言比较放松,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设计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因而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深刻的意义。

总之,语文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教育,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具

14 有独特的功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实验评价的工具。

1、调查问卷

本实验研究共做了四次调查,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分别是:

一、思维导图的认识与应用调查问卷,

二、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问卷,

三、关于思维导图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我们在准确把握调查的中心和研究范围的前提下,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等方式,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整体的设计,以构建调查问卷的基本框架并确定调查的具体项目。在编写调查题目时,我们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把每一个调查项目分解成几个大问题,然后将大问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问题,最后将编制好的题目合并在一起,请有关教师、高中学生来审定。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之后,对每个问题及与之相对应的选项进行反复的推敲,从而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由卷首语、指导语、主体、致谢共四部分组成。考虑到调查的可操作性,为方便表述与操作,问卷题目大都是选择题,个别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设计。

2、评价量表

本研究设计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学生利用我们提供的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把得分反馈给我们,以此来对学生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的情况及思维导图影响下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定量分析。

三、问题研究的实施

(一)实验前测及分析

1、开展前测调查

(1)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的保证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设计问卷时,我们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问卷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确保问题紧扣实验研究的各个项目;其次,请有关老师和专家进行审查,并对相关学生进行访谈,确保问题合理适度,避免超过被调查者的智能范围:再次,对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选项都进行仔细的推敲,确保其表义明确,含义准确,避免使用片面性或具有暗示性的表述;最后,问题数量适度,控制在20个以内,保证被调查者能在15分钟内能答完;且将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进行排列,使之层次分明,尽量避免因问卷结构不当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为了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一定要获得学校有关领导和相关教师的支持。为使调查结果更为客观真实,一方面,实施调查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结果只是为了学术研究,而且采用匿名回答的方式,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因此一定要如实填写;另一方面,给被调查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并由实

15 施调查的教师亲自监督全过程,维持秩序,使被调查学生能够认真、专注的完成调查,避免不认真对待或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等现象,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2)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实验研究选取了河南省南阳市十一中有代表性的三个班级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35份,回收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1份,问卷有效率97%。

2、前测调查的分析

前测调查问卷是“创新意识及创新水平调查”。调查问卷见附录2。创新意识与创新水平调查问卷共十八个题目,其中除15一18题外,其余14题的答案设计为渐进式,共A/B/C/D/E/五个层次。分别为:A、总是:B、经常;C、有时;D、偶尔;E、从不。本调查问卷中,1-8题通过调查:学习兴趣及好奇心、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对学生的创新水平做出定性判断。9—18题是对语文进行的专项调查,通过调查: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态度、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的迁移能力等,以了解学生语文的学习现状。以下将各题目按照调查的侧重点进行分类分析。

(1)语文学习积极性调查

语文学习积极性调查从两方面着手,包括兴趣调查和好奇心调查,分别是题目1: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和题目5: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对于这两道题目的选择分布比较均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语文学习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兴趣,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学生明确表示从不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从不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是表现出一定积极性的。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语文创新思维的重要助推力,是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的保障。

(2)问题意识调查

针对问题意识调查,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题目2;对于一些语文问题,想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法?题目4:对老师教的知识和教材上的说法提出质疑?题目8: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他人相比,你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去解决? 学生对于这三个题目的选择呈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化趋势,只有两成左右的学生总是或经常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对于教师和教材提出质疑,而六成以上的学生表示有时或偶尔会,而一成多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可见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

(3)创新意识调查

本处设计了三个问题,以期从迁移、联想、想象等不同角度调查和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题目3:脑子里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出现?题目6:会把一个语文知识或现象·同与之相关的知识现象或生活实际相联系?题目7:对于一些悬而未决的科学现象,你与他人看法不同(如:外星人、黑洞、UFO等)? 调查数据可以说明,大多数学生具有迁移、联想、想象的意识,即己初步具备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为本研究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

16 我们也应看到还有将近一成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说明其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希望本研究能够改善这种现状。

(4)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专项调查

调查包括9—18共lO个题目.下面对这10个题目进行分类分析。 ①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基本能力调查

旨在调查学生完成语文实验的基本能力,包括两个题目。题目11:能独立完成学习内容设计?题目12:12.能有计划、有条理、有步骤的完成阅读、写作等。调查结果显示,题目ll、12的选项走势比较相似.所以将二者合并分析。

结果表明,仅有8.o%的学生总是能够、25 0%的学生经常能够“完成详细内容设计”,有15.25%的学生总是能够、27 .7%的学生经常能够“有计划、有条理、有步骤地完成研究内容”。其他学生都只是“有时”或者是“偶尔”完成主要项目:甚至分别有13.4%和10.7%的学生不能够完成主要项目。这说明一半以上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能力非常薄弱,远未达到要求。

②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创新能力调查 语文学习创新能力调查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除基本能力之外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如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方案设计与改进能力、学习内容迁移能力等,以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题目9:对于一些学习探究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题目10: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某些探究学习方案进行改进?题目13:观察了一些探究学习过程后,会积极思考其发生的原因?题目14:会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题目14的回答是肯定的,即无论频率高低,他们都会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除此之外的其他题目,尽管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仍有不少学生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如题目9,12 5%的学生表示从不会对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题目lO,33.0%的学生表示从不会对探究方案进行改进;题目13,6.3%的学生表示不会积极思考产生一定学习过程中某些现象的原因。

总体上看,在构建语文学生学习模式时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所欠缺的。这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尽管教育改革已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之实际的教学活动对语文探究性学习重视不够甚至忽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低。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观念,而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意识已根深蒂固。这种局面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现实,需要漫长努力的过程才能改善。

③学生对于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的态度调查

题目15一18旨在调杏学生对于语文宴验的奈度。下面分别讲行分析。

题目15:你认为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重要吗?A、非常重要:B、一般;C、不重要。由统计表可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六的学生认为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非常重要,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认为一般。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是肯定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

17 题目16:你对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感兴趣吗?A、很感兴趣:B、一般:C、不感兴趣。观察统计表可知,六成以上学生对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很感兴趣,三成以上学生兴趣一般,极少数学生对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不感兴趣。可见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一般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题目17:对于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过程中的反常现象,你通常会?A、独立查明原因;B、寻求别人帮助;C、不予理睬。调查结果显示,面对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过程中的反常现象,29.5%的学生会“独立查明原因”,67.9%的学生会“寻求别人帮助",仅2.6%的学生会“不予理睬”。

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严谨而认真的,尽管方式不同,他们都表现出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题目18:如果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够理想甚至失败,你通常会?A、弄清原因,重做;B、参考他人学习方法,提交探究结果;C、如实汇报,下次改进。调查数据显示,72.3%的学生会“弄清原因,重做”,表明多数学生的态度是负责且认真的,他们会积极探究失利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14.3%的学生会“参考他人学习方法,提交探究结果”,13.4%的学生选择“如实汇报,下次改进”,这两部分学生,都不再探究失败原因和解决方案,反映了一种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学习态度,这是不利于科学探究的。

以上就是本研究展开的前测调查与分析。当然,本研究所开展的调查,只是一种定性调查,它只能定性的反映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些现状,不具有量化性,因此无法给出量化结果。综合上述调查与分析,可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做如下概述:

学生大都肯定了语文及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并对它们表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比较认真的。

学生的构建探究性学习各种模式能力的有所欠缺,须加强重视,提高完善。 学生已初步具备发散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和联想力;其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虽有萌芽,但比较淡薄;创新水平整体偏低,有待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二)问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教程

前测调查完成之后,将我们设计好的《思维导图学习教程》分发给学生,保证人手一份。然后由相关任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学习,当然,事先要对相关教师进行思维导图培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教程的过程中要重点给学生强调两点内容,一是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二是思维导图的制作技巧,以实现学生更好更快掌握思维导图工具的目的。在正式引入我们所设计的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学习模式之前,学生已利用所学到的思维导图知识进行了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创作。鉴于条件所限,学生所做思维导图均为手绘。

2、引入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

本研究在充分考虑创新思维各项培养内容的基础上,从高一语文教材中选取了

18 两个典型学习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和理念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以期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此方式与理念应用于其他的语文实验、整个语文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方式的学习流程如下:首先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学习材料,学生以我们所提供的思维导图框架为基础绘制实验预习思维导图。然后学生自行完成构思;并在此过程中展开对预习思维导图的填充与完善,并最终完成本内容的整体设计与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展开积极有效的思考,提高各项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理念,可以单独举办综合课程,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或者学科进行,将这种理念和思维导图联系起来,以图引路,便于学生学习。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研究性学习的生长点,以单元整体感知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思维导图为指导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非常受学生欢迎。

在平时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讨论式教学,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心话题上来,靠思维导图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先筛选探究的问题,每一个话题可由两小组学生来完成。学生分小组学习,一个小组中有绘画员、资料员、书记员等,每个组员都说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记录小组用“思维导图”把讨论的内容一一记下,小组讨论结束后,相同话题的小组合为一组进行交流,调整、合并,之后派一个代表把这个思维导图展示给老师和全班同学,最后形成一个共同的思维导图,由大家共享。思维导图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探究步骤和探究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及时的完善和补充,每个组员的意见都被考虑,共同思考时,能够产生更多观点甚至是创意,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调动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大家的协作能力,提升小组成员归属感及合作精神。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增添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通过调查访谈和分析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等,对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的过程评价。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积极学习思维导图是因为他们对思维导图工具以及我们所提供的学习方式感兴趣,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领会思维导图的功效。分析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学生所做图形形式简单,概括性和系统性郭不好,模仿成分较多,而个人风格较少。不仅如此,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仅限于模仿,他们尚不能将思维导图灵活的运用于语文学习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工具,对它的学习和应用尚处在初级阶段。另外语文学科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而言,并不是主要科目,学生虽然对语文以及语文实验很感兴趣.但毕竟分配给语文学科的课程较少,以至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更好的接触、学习和练习使用思维导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本实验研究的实施策略做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首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兴趣和热情。结合具体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重复讲解思维导图的作用和意义,重点强调思维导图对于开发学生大脑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作用,以引起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足够重视,

19 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

其次,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学生的个性、认知风格、学习水平以及其思维导图作品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及时给学生以肯定的赞赏和鼓励,做到因势利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再次,倡导学生合作交流。思维导图倡导与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团队的智慧。因此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第四,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风格、特点,做到关注整体,关怀个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因才施教,发展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以色列著名的教育学者凯伦艾尼(Karen Eini)曾经说过:“如果一只蝴蝶翅膀扇动时所发出的力量能使一个国度产生飓风般的骤雨,那么这股力量就是孩子们之间的协作式学习。这种协作式学习具备了共创我们美好世界的潜力”。

在完成了交流评价之后,引导学生将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广泛地迁移应用于协作学习、头脑风暴、师生交流、小组计划、小组讨论等需要交流、共享的时候。

实施模式:

一、用自己创设的思维导图引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方法。

二、利用思维导图对于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图文并茂的描绘。

三、学生制作导图,集体讨论,修改完善。

四、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陈述、定稿。

五、多方面尝试,迁移、创意。

4、引入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学习模式——写作

(1)作文训练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为了帮助学生积极地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我们把“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积极地运用到作文指导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兴趣浓厚。

写作时我让学生先将所有围绕作文主题的想法、知识点都写下来,包括荒谬的想法,不要理会对或错、是否用得上,然后做短暂休息。再将所想到的内容组织整理,重新画出思维导图,但不要将不可能的画去,因为重要的观点可能有所改变。再休息短暂让大脑放松,这时候创意或灵感可能产生,然后再将思维导图改写。在这过程中,将大量的想法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想法构思,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有效调控思维过程,科学安排文章的段落和章节,帮助学生以最合理的方式将将其表达为文字。如一次我指导学生一个命题作文《我是谁》,大家一看,茫然不知所措。我就和学生讨论,引导大家画出思维导图来,大家就发现照此思路写出的文章还挺有意思的。在作文交流、评讲之后,我又出示了一幅在网上找到的“《我是谁》思维导图”,大家一比较就发现了各自的特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思维导图再做修改,重新构思。一题多做,反复训练,效果当然不错。

实施模式:

一、用自己或者学习小组创设的思维导图引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方法。

二、利用思维导图对于传统的语文课文的分析进行图文并茂的描绘。

三、学生制作导图,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作文拟稿,用思维导图开启灵感整理思路。

五、层层挖掘,多方面尝试,不断创新。

通过画“思维导图”,他们发现使用思维导图写作,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效果还会比平常更好,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自己竟有这样大的思维潜力,写好作文的信心倍增。

(三)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l、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就是由学生参与的一种自我评价,学生既作为评价的主体,又作为评价的客体。主体的我以“一定的准则”为参照来衡量客体的我是否达标。此处小组互评的标准即是我们所提供的评价量表。学生自我评价的意义在于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培养和形成对于学习活动的评价能力。

我们将参与实验研究的班级学生随机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由学生利用我们提供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开展小组互评,以此来对他们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及创新思维水平的发展情况做定量的评价。学生分组情况如下:学生人数115人,每组5人,共分21组。为实现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此处统一选择学生完成模式2所做的思维导图作为评价对象。

评价流程如下:各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依据量表评价彼此的思维导图作品,然后取各单项及总分的平均值作为小组得分。最后再将各组得分汇总反馈给我们,由我们进行整体分析。小组互评得分表中数据求算的各组总平均分为:79.7,其中有十组学生的总分达到了良好以上。对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所得的平均分为:41.5,占满分的83.096%:对创新思维进行评价所得的平均分为:38.3,占满分的76.6%。从得分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思维导图应用和掌握的平均水平达到了良好以上,其创新思维的评价分数也达到了中等水平。因此,可以判断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问卷调查

研究结束后,为了进一步验证此次研究的效果以及分析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后测调查问卷,即《关于思维导图应用的调查问卷》,对参加实验研究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问卷一共IO个题目。其中I一8为客观题,选项为“A、是,B、否,C、不确定”,9—1 0为主观题。下面将各题目分类进行简要分析。

(1)思维导图作用的调查——题目l一6

数据显示,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学生对于以上题目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即他们认为思维导图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可见思维导图确实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学习能力的

21 发展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尤以思维导图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的百分率最高,达到了93 9%。少数学生选择“不确定”项.即不确定思维导图具有这些功能。极个别学生选择“否”,即他们不认为思维导图对学习存帮助。从统计数据的整体看,本问题研究是有一定成效的,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

(2)思维导图应用的调查

这两个题目调查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情况。数据显示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在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应用思维导图,同时也会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其他学科,乃至生活之中。另有将近百分之十的学生选择“不确定”,即他们认为用不用思维导图,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而定。极个别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应用思维导图。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是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毕竟是全新事物,要想普及思维导图工具并让学生养成应用思维导图工具的习惯.还需假以时日。

(3)对本阶段实践活动的建议——题目9 题目9:你认为本次思维导图研究活动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本题目调查学生对于本次研究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本次实验研究开展的时问有限,以至他们大都“意犹未尽”。希望以后能够在思维导图培训和学习方面分配更多的时间。当然时问问题需要我们与相关任课教师和学校有关人员等协调解决,毕竟高中学业课程比较多,时间相对紧张。

除此之外,一些学生提出了较好的建议: . 希望提供表现更多创造力的方法。 . 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评价作用。 . 每周或者每月可评选一下导图明星。

. 希望把画思维导图作品的成绩计入学习成绩。 . 希望能开发出简易便捷的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 . 老师都学习思维导图,平时尽量用思维导图教学。

. 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 思维导图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它还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像与别人沟通啊,制定计划啊什么的。

. 评价思维导图的量表太复杂,有没有更简单的评分方法。 . 考试的时候能用思维导图答题就好了。 (4)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的心得体会——题目10 题目10:请简明扼要写F休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的心得体会。

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无论内容多少,他们基本上都做出了回答。以下节选了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

. 思维导图节约纸张,比较新颖,它让我对学习更感兴趣。

. 思维导图对学习很有帮助,希望一直使用它! . 提高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新颖的作业使我们减轻了负担。 . 感觉学习语文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

22 . 有了思维导图,心灵获得放松,更敢于梦想了。

. 思维导图是强大的工具,它能让我看到“全景”。

. 画图让我记东西更有条理,记得更牢固了,让我更高效、更快速地学习。 . 很喜欢!希望能学习更多与它相关的知识。

. 思维导图能够对你的思想进行梳理并使它逐渐清晰,让我学会了很多新东西,我的思维比原来开阔多了。

. 思维导图能够启发我的大脑,增强我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 我想把它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它会让我事半功倍。

. 思维导图可以让节省时间,人变的更有想法、更聪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不少,我会好好利用它的。

. 复习的时候我会用它,它能够提纲挈领,让我的知识更系统。

. 思维导图能够开发我的右脑,挖掘我的大脑潜能。 . 希望用它来做计划,更好的规划我的学习生活。

综上分析所示,本阶段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反映较好。可见思维导图确实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确实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毕竟学生刚刚学习使用思维导图,对于思维导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尚待提高。而且由于我们第一次组织此类研究活动,缺乏经验,所以导致本次实验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对此进行完善。

第三部分

总结

一、研究的成果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在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了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的语文教学、学习方式。

该学习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过程性评价为辅助,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我们在参与本问题设计、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量表测验等多种方式对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学习方式有效,思维导图工具比较切合学生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操作性强,很实用。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思维导图工具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开始转变观念和教法,发生了7个方面转变:

1、构建了一套教学操作系统模式,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做到了思路清晰,有章可循。

2、在课堂上把教师发问为主转变为学生主动提问,学生与教师对话为主。由以

23 前“听老师说”转变为“老师,请听我说”。

3、把教师演示为主转变为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学生可以自己制作思维导图,登上讲堂,思维导图是同学们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的。

4、把强制性教学为主转变为科学的、民主的、和谐的管理为主。

5、教师的教学方法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充分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这种良好、积极的学习情意可以让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流畅,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并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6、教师由批评、埋怨学生的学习转变为欣赏、赞美、鼓励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会产生不断增大的精神力量,其信心也随之增强,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7、教师由自身掌握知识的单一转变为拥有广博的知识面。 通过实验研究,为学校培养了一批立足于教改、课改的骨干,培养了一批更加自信、自强的教师队伍。参加问题实验的老师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掌握了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改善了师生关系,这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二)对学生而言:

1、建立起了一套可以自由运用、高效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思维导图使得学生的思维能直观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整合系统化的能力,辅助语文知识管理,为整体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把相关知识点整合到思维导图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因为有了图表的帮助,学生就不需要阅读长篇大论的文字,可以边听讲解边对照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在整体上体会讲解内容的同时,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节点上,把内容直观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形成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的信息加工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的优点之一是重点突出、层次隶属关系十分清晰,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和整理。师生在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把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完成知识的意义的建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在用思维导图绘制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使用总结、归纳、分析、分类等思维方式,形成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思维方式,可提高学生进行逻辑分析的效率和速度,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节点之间的横向联接上,有利于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和顺应,形成有序的认知图式,积极扩展大脑的多种思维,从而促进和实现知识和思维的创新。

4、加强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可视化,特别是现在使用的教材系统性很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把与学科内容有关的资源整合到思维导图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作品中可以分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做到因

24 材施教,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沉闷转变为轻松、愉悦、自信。

5、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合作交流,有效助推创新思维发展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围绕特定的语文主题展开交流讨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激发思维,不仅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想象力,而且还可能产生思维的跳跃,彼此间不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不仅如此,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其创造禀赋,从而可以更积极、更自由地思考,因而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有效助推力。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将有发挥自我的更大空间,有助于其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的转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在教授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让学生理解“积识成智”的道理。让学生时常感到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取得了进步;时常感受到在制作思维导图的实践中获得了快乐。对制作思维导图很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与奖励,例如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进行表扬,及时鼓励,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激发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积极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智慧和才能,让他们在锻炼在积识中成长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三)思维导图已成为学、教评价的良好工具,更广泛地向我校其他方面渗透。 通过让学生养成画思维导图的习惯,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诊断学生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是形成性评价的好方式。另外思维导图也是学生日常学习的反思与评价的有用工具,学生在建造自己的思维导图时遇到了困难,他会清楚地联想到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他的链接缺乏创造性,就说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不灵活,思维导图的反馈信息,会激励他努力去弥补不足。同样,思维导图也可以作为总结性评价的工具,它是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图示化再现。教师和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自己学习的状况,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教学科研的工具,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行动研究者,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分析科研对象的各个要素、研究教学活动规律、总结教育科研的基本经验等等。除了上述的应用领域以外,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生涯中,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各种创意,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来。

二、研究的不足

由于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

l、研究效果有效性的评价存在不足。 首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还需完善。问卷调查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其二,我们使用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制作评价量表》在创新思维评价方面比不上专业量表,只能做初步的、大致的量化评估,无法保证其科学性和客

25 观性。其三,目前并没有专业的、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思维导图评价量表。因此本研究中所展开的调查与评价,并不能完全验证该实验研究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开展对比实验,使用客观的数据来量化及验证其效果。其四,本次研究活动仅依据两个典型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模式设计,其效果不能说明整体的有效性,对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点的选择还需进一步斟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选择更多的实验,不断的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来完善学习模式。

2、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我们本段研究主要侧重点是学生的“学",对涉及与教师的“教”相关的内容相对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努力兼顾教与学,设计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思维导图模式。

3、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思维导图教程及相关学习方式的学习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对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不够,以致个别老师、个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和应用,导致其使用效果出现偏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贯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策略,尽可能保证所有参与人员最大程度利用和发挥思维导图工具的功能和优势。

4、本土化问题:“变照搬模式为校本机制”。学习国外理念不能机械照搬,必须注意与国内教育的结合和真正的使用。

5、鉴于条件有限,老师和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所做的思维导图以手绘为主,只有我本人可以进行机绘。尽管手绘思维导图要求的条件易实现和满足,仅纸和笔就可以;然而根据我们的经验,手绘思维导图的效果不如使用专业制图软件进行机绘的效果好,而且机绘比手绘操作起来更方便、快捷。针对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尽量利用相关的软硬件资源,为参学人员提供机绘的平台和机会。

6、本次实验研究是我们第一次组织和开展此类实验研究活动,鉴于条件所限、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本阶段研究对象局限于一所学校的学生,研究结果不能普及到其他人;即时反馈不足,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表现。我们对于实验研究整体的设计,尤其是对于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语文实验学习方式的设计还存在不足,很多环节有待改进和完善。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反思、积极探索,并与其他学校、其它教师合作,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开发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研究展望 思维导图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在教育教学领域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思维导图过于理性的思考方式不利于情感的体验,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并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 如何将思维导图融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如何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够发挥学生学习天赋并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的思维导图学习方式?

26 如何设计和开发简单方便、适合学生使用并易于广泛推广的思维导图软件? 如何开发便于操作和测评的思维导图评价工具? 如何通过思维导图实现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如何将思维导图融入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 诸如以上内容都是可以研究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人将在努力克服本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继续在思维导图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使得此方面的研究更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希望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关注思维导图,并在此方面做更多的探讨和实践,以不断开发和完善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为中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英】托尼·博赞.张鼎昆译.思维导图一一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贺湘善,吴俊明等.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s】.语文.第一——五册,2011.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0—249.

【7】杨先昌,沈伟蒙.语文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61. 【8】【英】托尼·博赞著.李燕红译.开动大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9】【英】托尼·博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一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39-58.

【10】李静雯.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语文与环境科学学院,2006.

【11】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06,5-9.

【12】王小凤.大学生创新思维加工策略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4—5. 【13】王秀平.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构建与应用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2007.

【14】满金婷.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化学创新思维培养研究——以化学实验学习为例.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ttp://wenku.baidu.com/view/6aba01dc5022aaea998f0f0f.html 【15】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36—41. 【16】陈云辉等.思维导图与学生创新维能力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1):36—38.

【17】董建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8):12—17..

【18】韩振国.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一一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复习课[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8—50.

27 【19】张鸿军,王燕.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实验研究【J】.2007,(5):64—67.

【20】齐伟、陈风云.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子书籍)

【21】张豪锋 王 娟 王龙龙.《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绩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年第12期 14页

【22】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北京北师大学报,1999,(1). 【23】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4)一一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J】.教育技术导刊,2005,(8):10-13.

【24】高丽 梦素娟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年第6期 127页

【25】施月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OL]:http://www.jez.edu.sh.on/Article.

【26】“思维导图”给你一个全能的大脑[EB/OL].http://www.fltrp.com/newsdetail.cfm?iCntno=7065.

【27】思维导图的教学作用[DB/OL].http://www.chinamemory.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lD=86.

【28】魏书生. 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J].语文教学通讯,1995(4):第34-35页. 【29】 车伟坚,徐晓东.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及其应用中的异同辨析[C].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2006:第357~358 【30】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275页. 【31】卫灿金 武永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J]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01 【32】陈建霞.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第148-149页. 【33】赵英芳,吕明,黎加厚.思维导图在上海实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GCCCE2006)论文集:第404-410页. 【34】 赵国庆.“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写议论文”案例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2005(10):第51~53页. 【35】把思维导图引入语文教学山东省泰山现代中学 徐翠菊 2010年7月23日 06:52

http://gz2010.qlteacher.com/Article/view/31416 28

第二篇:生活方式与健康会议学习心得

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参加“健康教育”会议的学总结

11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生活方式与健康人生”的专题健康教育会议,通过这次的会议学习,使我们对健康人生的认同感不断拓展,对健康人生系统所包涵的各个子要素的要求慢慢落实到工作之中,生活之中去。及时纠正了一些以前生活中常见的错误习惯,进一步地完善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树立了健康向上生活方式,保持了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为下一步更好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健康人生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而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拥有物质、名誉、金钱等等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了健康其他的一切都归零,毫无意义和价值。那么危胁人类健康,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又是什么呢?据可靠调查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占百分之三十五,癌症占百分之二十六,事故占百分之十一。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生存的最大敌人。因此我们非常必要正确地对待,分析它所产生的原因,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预防之路。

首先,我们一定要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种类。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心”方面的疾病。心脏病有以下几大类: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包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其中冠心病中又分为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衰竭型和心肌病型等类型。瓣膜病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心病中也有很多类型。心肌病中有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反正各类疾病下还有多种心脏病名称,主要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分类的。二是 “脑”方面的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癫痫等等。

冠心病和脑卒中等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身体活动少、不健康饮食等,在全球普遍流行。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的同时,他们依然要遭受营养不良、传染病的折磨。除非洲撒哈拉

1 地区之外,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如果你有一种危险因素,你不一定会发生心血管疾病。但是,你拥有的危险因素越多,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越大,除非你改变你的危险因素,有效预防这些危险因素影响你的心脏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分析:

一、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心得体会《健康人生心得体会》。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心脏事件的发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血压如果得到明确诊断并坚持规范治疗,高血压是能够预防和成功控制的。

2.血脂异常。血脂水平异常,包括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都可以增加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血脂水平。

3.烟草使用。 烟草使用,无论是吸烟还是嚼烟,都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如果很年轻就开始吸烟、吸烟量很大或是女性吸烟者,那么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就特别高。无论你已经吸烟有多长时间了,只要戒烟就可以显著降低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4.缺乏身体运动。身体缺乏运动使发生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增加50%。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也会使患者更易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5.糖尿病。糖尿病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病情,他会比其他人更早发生心血管疾病,而且对全身造成更大的损害。

二、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年龄增加。年龄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倍。

2.家族史。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预示着你的危险。如果你的父亲在55岁前或母亲在65岁前患有冠心病或脑卒中,你患病的危险增加。

3.男性。男性患心脏病的危险比绝经前期女性高,但与绝经期女性相似。男女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水平无显著差异。

4.民族。非洲和亚洲裔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其他民族人群高。

2 明白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根源后,我感觉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保健的核心。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一个结论: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调整生活方式,并做到以下几点:

一、适度运动。做一些自己能承受的运动项目,而不要为了锻炼而损伤身体机能,尽量做自己感觉良好的体育锻炼,在运动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心情也尤为重要。

二、戒烟戒酒。我们要大力禁烟,一般不喝酒。

三、进行心理调节。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我们要倡导积极的生活因素,注重调控情绪,开展“导思维”,欣赏自己的长处,凡事向好处看,遇事不害怕,看事不担心,出事不后悔,树立信心,播撒爱心,还要有乐观主义情怀。

四、注重休养。保持良好的睡眠,严格遵循自己“生物钟”,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表。尽量不要过晚休息,睡前不要饮水太多,保持安静,静心休息,保持良好的睡姿,防止做梦而降低睡眠的质量。睡觉时还应当注意睡觉的方向与地球引力的方向一致。

五、定期体检。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跟进,有针对性地治疗与改善。45岁前每年体检一次,45后每年体检两次。

总之通过学习,我们应当把养生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去,注重预防,注重平时,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以预防为主,使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现金再翻倍,有利于全社会。自己做自己最好的医生。

科学组 康妮

2013年11月28日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卓尼县柳林小学

夏淑珍

重视“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是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老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这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入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语文课程中本质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等都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转变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1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趣情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引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

2

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确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相互补充。为此有人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十二多,十二少”:多开放,少封闭;多启发,少注入;多空白,少代替;多连手,少单一;多粗放,少细致,多直接,少迂回;多主动,少被动;多扮演,少板书;多类比,少孤立;多直观,少抽象;多延伸,少局限;多循环,少到位。

第四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是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把强调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化学习的课堂转到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上来,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合作的方式也要因具体的情况具体的确定。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改革呆板、沉闷的教学,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新的、更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为师生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真正推进课程改革。

(二)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科学分组的研究;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 (3)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关系研究;

(4)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5)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四、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实践性原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提高。

4.合作性原则: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构成一个学习整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合作学习。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相关调查,进行结果统计分析,弄清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各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诊断原因,寻求矫正对策,指导研究活动。

2.比较法:边行动、边研究,边比较,在小组合作评价实际操作中比较不同评价方式,不同评价时间、地点,不同评价强度,同一评价对不同评价对象等对评价效果的影响,筛选最佳评价标准和机制,努力发挥评价的正向功能,追求评价的最佳效果。

3.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与信息、资料,分析研究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情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用他山之石来拓展研究视野,优化评价过程。

4.个案研究法:搜集、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评价对象和案例,对某一小组(或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分析,并概括、提炼出其中对评价其他群体或个体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信息,用以指导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

5.量表评价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发展性评价的量表,评价主体在听课、观察的过程中,对被评对象(含自己)进行打分的评价,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标准和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题研究推进的前提条件。学校通过强化教师学习,加大宣传力度等,力促教师形成新时代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组织学习与培训,按课题进展要求为研究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相关条件; 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3.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队伍,学校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优秀的实验教师倾斜。 4.围绕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引领,并经常组织研究活动辅导和学术研究活动,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5.指导小组成员每周深入实验班的听课、评课,及时向教研室和年段分管领导反馈实验情况,并在年段会、教研活动会上向所在年段、教研组教师通报实验的现状,广泛收集教师意见,让全体教师为课题的推进出谋划策。学校每月组织一次阶段性研讨会,对课题研究进行交流、小结与反思,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调控改进研究工作。

6.编辑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案,实验教师通过学案去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交流,并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七、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成员

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成员:美泉小学听评课小组成员

八、课题研究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

实验班级: 四年级

实验教师:何瀚鑫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课题研究的前期论证,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实施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9月——2011年10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含调查报告)、论文等。

2.建构一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和机制”。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系列案例、光盘、图片等。

4.课题研究成果集。

5.具操作性的典型案例集。

6.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生 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教育时空,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认识

(一)教师是新型的知识传播者和教学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介入,使原本单一的“教师——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教师——传播媒介——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工作中心也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绝对控制地位不复存在。

(二)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处理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是能以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既要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抽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还要能根据教学信息制作出教学课件。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辅导者,是使学生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指导者,是使学生能够清醒、自主地区分信息的价值类别和利害程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另外,在生活中教师要通过高尚的师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角色的认识

学生,是极具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不同素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一)学生应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要成为

1 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条件。

(二)学生要有自我激励与相互协作的能力

自我激励就是持续激励自己,保持勤奋刻苦的学习劲头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它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一个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可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学生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促使自己主动地学习,从中体验乐趣。

(三)学生对自主探究方式应具有选择和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在校学习,对很多知识的掌握都要依靠自己探究,在自主探究时,只有建立科学的学习策略,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但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法对自己最有效,哪些知识对自己最需要,是要经过比较后选择确定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越性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优化的学习过程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可以出现虚拟世界,也就是说,所有学科教学都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悲壮感人的跳崖情景:画面内容是五个壮士依次跳崖的情景,大屏幕把五位壮士跳崖前的每个细微表情、每个动作都通过特写清晰地展现出来,深深的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同时配合画面以悲壮的音乐和他们那响彻山谷的口号声,这一切,把当时的气氛情境烘托渲染的极富感染力。学生们全身心地融入到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以播下 爱祖国反侵略的种子。学生群情激动、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情,读起课文入情入境,非常有感情。

其次,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例如,宏观的宇宙世界、微观的物质结构,如用语言描述,得到正确的概念对教学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一种交互合作式学习的环境。交互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方法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就是告诫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人的情感,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

2 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的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素质教育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即学生学习材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苦学”为“乐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符合社会演进模式;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四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学生认知工具。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必由途经。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冲击

当今,大量信息的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首先,在课堂内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直接的威胁。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教师历来是真理的象征、知识的代表,然而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光盘或通过上网进行某些学习。他们的课外知识大增,他们的兴趣更广,他们完全可以进入各地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站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此外,学生通过上网学习,将会经常碰到优秀教师的指导,这将导致所有的教师都会与优秀的教师在同一门课程中竞争。其次,学生在人机交互时,学生领悟到了自己作为教育主体的真正含义,但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消失殆尽,虽然电脑中也有"名师"或模拟教学,但学生毕竟是在跟一台机器打交道,于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则少了许多、淡薄了许多,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走进网络,否则,你将必然被学生的某些意识所淘汰。

(二)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表征特性冲击了原有学习方式的操作模式

网络不仅更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网络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与表征方式,即每个信息结点(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本身是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不同形式表现的,而各个信息结点之间又依据其意义联系建立了丰富的非线性链接(如超链接)。因此,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只是语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预定顺序信息序列,而是一个可以按照思维与理解路线自由跳转、自由展开的立体信息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自己的

3 学习路径、学习过程。这种过程具备超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强烈地刺激学习者的学习操作方式。

(三)信息加工与处理方式更为便捷、更具个性化

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询、获取、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下载信息进行选择、编辑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创作工具可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作活动,学生借助少量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创作、发布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结合自己的任务目的参与建立网上图书馆、数据库、杂志、博物馆以及其他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库,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在网上,从而增加了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和发言权,这是以往的学习环境所难以做到的。

五、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推进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高效率地学习来发展自我,从而应对知识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尤其是考虑到当前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一日千里的发展事实,我们就更加迫切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影响与挑战。

(一)现代教育技术满足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等方面的要求

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表现为在学习中,把学习者首先作为“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未来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让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我们现在教育中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以承认学习者本身蕴藏的学习的潜能为前提的,它表现为学习者身上的素质、个性,表现为学习者的求知欲、好奇心,表现为学习中的兴趣、爱好。这种潜能可以转化为学习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本身的素质与个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恰恰突出了这一特性,它可以给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提供个性活动的充分可能。使得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使得教学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成为现实。

(二)学习方式更具选择性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选择性、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可以不依靠教师或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使得学习者可以把学习看作一个可控制的过程,这就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早出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学习方式更具合作性、探究性

由于网络所引起的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网络学习环境在合作探究学习上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网络可以为作为有力的合作学习工具,学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大大扩展了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了理解与思想的广度。另外,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和高焦虑的学生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更为适宜的沟通工具,可以减少面对面对话时的压力和尴尬。而且,网络既可以支

4 持生动的同步交互,让学生能够与身处远方的学生或教师、专家实时交流;同时又可以实现灵活的异步交互。在异步交互中,学生可以在发出自己的发言之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于实现更为深入的讨论、研讨。另外,网络互动中的“听众效应”,即与作为作业“给老师”写作文相比,学生通过网络为身处异地的同伴(听众)写文章会产生更好的写作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沟通中,学生的写作具有真实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会对自己的表达进行更好的监控和反思。这种促进性效果不仅表现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学、数学以及社会研究等学科中均发现了相同的效应。网络可以支持当地学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协作学习,创建各种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和教师广泛地参与到合作活动中,甚至将教育系统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体之中。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合作既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可避免,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怎样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许有很多的办法,在这里,我只是结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意见,我们呼吁全社会关心、重视中小学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当然要做得很好还需要真正投入到教学当中去实践。只有重视了,我国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大提高、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方安.略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3.2 [2]《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吴疆 王润兰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3]《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李克东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现代教育技术》王洪录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小学电化教育》2004年第3期

[6]《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电化教育研究.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J].1997 [8]《中国电化教育》2001.9总176期

[9]李伟明主编:《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学校党支部学习总结下一篇:学校广播站筹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