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图书城设计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北方图书城设计范文

北方图书城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是书城成立十五年,也是“十一五”的最后冲刺年,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十五周年店庆和十二五规划,我们排除万难,继续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全面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改变传统增长方式,创新书店盈利模式。现就2010年的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 2010年的经营概况

全年商品销售净收入19000万元,比上年同期18100万元,增长了900万元;净利润690万元,比上年625万元,增长65万元,同比增加10%。三项费用预计上升690万元。

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 人工成本的增加近230万元,社保费用支出新增106万元,人工合计增加336万元。

2. 新开业连锁店及会议营销的费用增加67万元,经营正常支出的宣传费、运费增加30万元。 3. 其他管理费新增100万元。

二、全力以赴围绕总部临时搬迁做好准备

我们用近半年的时间陆续选址,初步选定了未来城底商、地王国际底商、诚大广场四楼、大西电子、大西电业等五处项目。进入11月份以来,我们具体洽谈物业价格,综合选定了未来城与地王。

1 围绕总部搬迁带来的客观上的困难,市场份额的下滑及效益的下滑;以及主观上的努力,扩大连锁市场份额及全面增效策略,做了详实的分析报告。并对回迁后的规模、运作模式提出了可行的建议。目前我们已经做好了临时搬迁的各项准备。

由于该项目重大,领导极为关注,涉及环节众多,所以我们集中智慧,统筹兼顾,实事求是的谋划过渡策略。由于动迁讯息已经传来至少两年,两年中我们克服了各种不利的因素,积极转型,经营团队得到了多方面的历练,这也将成为我们面对过渡期经营的宝贵财富。

三、2010年干成的几件事

(一)坚持产业升级战略,推进书城向精准小众传媒转型 2010年我们大胆的提出了“媒体+渠道+活动”三位一体的精准小众传媒定位转型战略,并做了积极务实的尝试。我们与沈阳新东方学校、中公教育、飞跃教育三家机构分别成功签订了年50万元的媒体宣传协议,共计实现150万元广告收入,创下了近年来广告收入之最,同时三家教育机构分别与书城建立了互为渠道的战略联盟。大型广告客户的成交示范效应明显,全面推进了书城向小众精准传媒的转型,今年广告收入总额达到了200多万元,已经占到净利润的近30%。

7月6日,为十五周年店庆我们策划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小众精准传媒分享会”的会议营销,并与沈阳晚报、中国邮政签订了媒体战略合作协议,将广告传媒转型工作推向高潮。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的利用各种资源开发主流传媒的合作。我们与中国移动沈阳分公司签订了手机阅读推广战略合作协议。我们与

2 《辽沈晚报》合作设立印报体验馆,在闲置版面资源合作、联合招募小记者团等方面互为合作;与辽宁广播电视台教育青少频道合作开发制作教育类栏目,在卖场中设立青少俱乐部体验馆;与鞍山报业集团广告部联合打造鞍山销售渠道;与锦州电视台联合推广光盘产品。

(二)坚持产业升级战略,推进书城向全媒体教育产业转型 在围绕主业所尝试的教育资源运作的探索下,结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发展与文化产业结合的教育、数字化产业”等政策观念,在教育市场开发上从过去的“以书为主”向“以书为媒”转变。

2010年我们通过运作著名基础教育专家王金战的教育资源,举办了“教育传媒产业链共赢峰会暨王金战教育资源战略发布”,拉开了教育产品渠道营销的序幕。整合了地方主流媒体、民营书商渠道、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传统重点中学及书城自有渠道资源,将教育产品的营销模式大大创新。此外,我们与李阳疯狂英语联合开发了英语冬令营、夏令营活动。暑期举办的王金战夏令营招生过千人,寒假特训营招生将达到500人。值得一提的是以图书产品为夏令营主题的项目,如“轻松搞定高考数学120分”主题营、“考前辅导一对一”主题营、“数学哪有那么难”主题营等一系列全媒体的教育产品受到客户青睐。

下半年结合我们策划的国学应用导师翟鸿燊先生的《问孝道》一书、与王金战老师的《英才家庭造》一书,我们策划了另一个全媒体教育产品——师道孝道中国行。两个图书产品分别创造了10000册和8000册的年销量,同时也大大拉动了相关教育产品的销售。

(三)坚持产业升级战略,推进书城的数字化营销转型 2010年我们搭建了统一的网络物流运营平台,升级了电子商务系统,开设了总部、营口、本溪三家不同品牌的淘宝商城,获得了面向全国的订单。同时开设了12家个人淘宝特色店铺,2家团购特色店铺。96192线下体验店成功开设了锦州渤海大学体验店、沈阳建筑大学体验店等6家高校体验店,与保利地产合作开设了3家社区体验店;结合企业“移动图书馆”项目,面向东软集团6000名知识员工开设了企业体验店。

此外数字化产品的销售也是我们数字化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全年各品牌数字化产品总销售已经突破了五百万元的收入增长。汉王电纸书贡献了67万元的利润,形成了23万元的全员销售提成。爱国者创造了单柜台20万元的利润回报。点读笔创造了29万元的利润,10万元的销售提成。《辞海》阅读器,换回了20版沈阳晚报的硬广。

四、继续高举主业大旗全力推进产业升级

在推进传媒、教育、数字化的产业升级战略中,我们也认真思考了它们与传统主业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一切围绕主业的模式创新都将来自于主业,也回归于主业。因此产业升级既是形式上的升级,同时也是内容上的升级。产业升级战略从始至终也没有脱离主业,相反对书城未来的战略确立、营销模式的成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卖场媒体化”,打通产业升级与传统卖场的关系 与传统媒体相似,我们通过渠道策略和品类布局来实现媒体定位,通过会员数据挖掘和地面营销活动实现信息到达率。所以,从兼

4 顾媒体运营基础与运营优势方面来讲,我们还需要做到调整主业品类结构、集中优势品类;根据知识读者的体验和功能诉求,力推强势出版品牌并与之共同开发周边产品;重新分割店面空间,凸显不同空间的主题,提供小众的细分服务;举办更多的图书销售、宣讲、展示等活动;开发新的展示空间和展示技术;大力发展积分卡会员,与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分享会员数据库;在数字化过程中,有效压缩传统卖场空间,通过多种手段代理新媒体。卖场媒体化等于把媒体造势、渠道推广、营销活动三位一体的优势发挥到极限,给读者呈现出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的传播形式。

(二)“营销一体化”,全面推进连锁经营的战略转型

将门店打造成“零售+团购+网购+会员制+新渠道”的全新营销模式综合体,是门店战略转型的目标。每家门店都成为“教育”与“传媒”市场的开发主体。建立图书光盘产品敲门、主题论坛造势、推广组合产品包、推广综合服务包等立体化的直销解决方案。结合多年来“用客户圈市场、用品种圈市场”的经验,二次编辑图书品种,策划出各类细分市场的产品组合及销售流程。门店的营销一体化,是传统主业经营模式质的飞跃。

(三)“渠道立体化”,跨入渠道整合营销阶段。

一切产品成功的关键点只有两个:一是设计,二是渠道,传统的图书卖场只能是内容提供商日渐边缘化的单一渠道,不推进渠道扩容,不升级渠道模式就将淹没于市场大潮中。我们不断的引进新的上游出版资源用来开辟校园渠道、会议营销渠道、团购直销渠道、媒体

5 合作渠道、电子商务渠道、非纸书的产品代理渠道,都是在发挥书城这样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个内容运营商跨产业、跨渠道的资源整合优势。渠道立体化,让传统主业的卖法发挥至极限,同时也将传统营销的所有办法做了最优化的整合。

此外,2010年在主业的传统外延性扩张方面。我们新开设了沈阳中街兴隆店、仙女湖店、大连金州店、开发区店四家连锁店,加上去年开业的六家门店,新增销售码洋600万元,新增效益40万元。在主业的内生性增长方面,团购储值卡销售增长600万元,效益增长120万元;销售企业内训书近3万册;成功运作10家企业移动图书馆项目。举办了沈阳、大连、鞍山等六场特价书市;策划包括白岩松、钱文忠、郭敬明、纪连海等11位名人签售,20场校园行和80场营销活动;单品全员营销16个;宣传播报700次,投放DM单50万份。

五、2010年的分配改革思路及规律总结

(一) 继续深化团队创富、“干成事”——经理人的绩效目标

在为员工创造的若干种销售创富平台上,全年累计会员卡销售提成32万元、汉王电纸书销售提成23万元、培训产品销售提成60万元、主业缺书登记销售提成5万元、电子商务品类店提成2万元。绩效类产品创富平台共计为员工创富122万元,同比增加了65万元。在加上基层营业员运营奖金40万元,全年为员工提高收入100多万元。

在团购直销业务员分配改革方面,今年销售规模过100万元的业务员达到了17人以上;团购业务员个人收入过5万元的有8人,他

6 们都是机制改革的受益者,在个人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增长贡献。在充分借鉴团购直销机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主动服务、缺书登记创新、会员卡销售、卖场主动推销,我们建立了营业员主动营销分配模式,员工月收入超过1500元的营业员达到了60人。

各部门在独立核算的基础上,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效益增长计划。经理层的业绩分配改革也随之开始,今年的改革是将经理层收入的30%全面与效益增长挂钩。我们以“带领团队创富,‘干成事’”作为考核每个经营团队的首要绩效指标。

(二) 改革中的基本规律

1、“产业升级”规律:书店的本质是传媒,主业销售的是内容,营销一体化和渠道立体化是核心。

2、“市场拓展”规律:营销链条分工化,产品研发是驱动,全员创富是目标,销售流程是保障。

3、“产业链延伸”规律:全媒体的采购、全媒体的教育产业、全媒体的旅游产业、跨媒体资源整合。

4、“干成事”规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团队流程。

5、“价值分配”规律:原有效益不可侵犯、新增效益扩大分配、按照资源投入产出比分配基本原则。

下一个五年,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将升级为基层员工收入水平提升与“创富产品”系列化研发的矛盾,渠道资源市场转化与产品资源市场转化的矛盾。首要的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1、 将员工创富列为经营团队中心使命的价值观问题。

2、 产品的盈利模式与经营者资源掌控能力之间的矛盾问题。

3、 与全媒体产业升级匹配的人才引进和绩效管理问题。

六、2011年的工作计划

2010年是最快速的转型定位年,既为“十一五”及前十五年的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十二五”发展做好了试验和纠偏。2011年是北方图书城“十二五”的开局年,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将围绕“整合品牌资源,铸造产业链价值”,打造一个全媒体书城、教育化书城、数字化书城、体验式书城。

2011年,我们面临比以往更大的困难就是总部搬迁,当务之急就是制定出确保搬迁过渡期的连续经营策略。因此如何谨慎面对风险,如何将困难转化成发展机遇,如何破解连续经营增长的难题,即将成为未来两年经营工作的主要矛盾。目前我们正在以积极的心态拓宽经营思路,坚决确保非动迁相关经营项目的持续增长,同时开拓多渠道新文化产业项目,确保损失最低。

1、积极调动一切主观能动因素。开展以连锁店为单位的全员业务大比拼,加大连锁经营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推进“精品服务、精准营销、优质运营、优秀提案”的“两精两优”工程。

2、加大卖场导引策略。与沈河区政府沟通协调从书城至未来城的沿街路灯挂旗广告,楼梯布幔广告,及未来城楼宇灯箱牌匾等。常年设立书城至未来城摆渡车。搬迁前后加大媒体新闻造势,专项提案策划。

3、提升新址营销力度。大力度开展各项营销推广工作,推动媒体推广、活动营销、甚至折扣促销等工作,最大限度提升新址的坪效水平,确保销售回稳。目前我们正面临2011年寒假促销策划阶段,我们已经整合提炼了15年来使用过的有效的强势促销策略,还将改革总店金卡会员销售政策、储值卡销售政策、促销信用卡政策、承包运作《沈阳晚报》文化版等一系列新政策。

4、多种经营维护提升。卖场搬迁前,按照多种经营坪效水平,进行合理的重新规划,最好多种经营商户稳定安抚工作。对重点文化品牌给予经营扶持,合理的整合连锁店铺场地、媒体宣传的资源和电子商务资源,建立多种经营产品物流中盘。最大限度的“不减收入增资源”,做到搬迁过渡时期多种经营品牌的零流失。

5、团购市场的大力拓展。通过人力资源转化、渠道公关等多方面营销手段,继续深入做大高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团购市场,优化储值卡政策和移动图书馆政策,大力度弥补零售市场份额的损失。

6、加大沈阳连锁拓展力度。积极推动连锁开店工作,增加门店数量。积极推进东宇大厦、中街文化大楼、皇姑新天地、沈北大学城等项目的尽快签约。在沈阳市内连锁目标份额新增1500万,原有连锁店新增700万,弥补流失的市场份额。

7、推进网络体验店增长。促进网络渠道增长新模式,开设北方图书城96192网络体验店,围绕企业、社区、高校三个受众层面开展连锁加盟工作,利用渠道、网络、书城品牌三者的力量快速推进网络加盟连锁的拓展,争取市场份额,预计开设40家体验店。

8、继续拓展教育培训、广告传媒市场。利用教育传媒的资源优势,结合门店的渠道力量,大力度的发展教育培训(经管课程、中小学励志课程)和各类新媒体推广平台,实现利润空间的提升。

9、搬迁中的控制成本。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节约各项成本,比如将换址搬迁的装修成本控制在200元/平方米,最大限度利用原有装修设备(灯具、书架等等),同步合理控制日常运营成本,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除了以上九条具体搬迁工作策略外,我们还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的全媒体产业升级战略、品牌提升战略、多极增长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的详细规划,用积极的开拓反哺客观的困难。在努力完成集团下达的经济指标的同时,提高职工收入,具体规划如下:

(一)坚持探索“全媒体产业升级”之路

1、 发展“网络体验店”和“掌上书城体验店”。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加盟连锁模式,目标发展40家体验店。开发与平板电脑、手机等资源匹配的客户端软件,实现电子商务、网上支付、虚拟产品交易等功能,实现卖场营业员的手持终端导购。

2、 继续加大“精准传媒”推广力度。做好已有教育类广告客户的维护工作,开发房地产、汽车、餐饮等行业的精准广告。继续联合辽宁广播电视台教育青少频道、沈阳晚报等主流媒体资源;整合中国移动、中国邮政、中国统一教育网等新媒体资源。

3、 继续深化“全媒体教育产业”升级战略。依托精准小众传媒资源,搭建图书、光盘、网络、线下教育、特训营及其他文化衍生

10 品等全媒体覆盖的教育平台。继续扩大与沈阳新东方、飞跃教育、中公教育、北京中智信达、学习型中国的战略合作。

4、 打造“全媒体旅游产业”平台。发展与海南航空“乐游”品牌的战略合作,对接中国地图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上海丽声音像等主流出版企业。发展与教育资源紧密对接的出国留学营、国内游学营等教育旅游项目。

5、 尝试发展“全媒体定制出版”。依托精准小众传媒资源,建立以客户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定制出版平台。由提供图书服务转向提供智力与文化咨询服务。

(二)坚持实施“品牌战略”

按照集团指示,我们认真总结了十五年来一直萌动的品牌行为,寻找文化产业品牌传播的内在规律,重新诠释北方图书城的品牌内涵,推动“十二五”的品牌战略规划。

1、 系统导入CIS,诠释北方图书城全媒体产业品牌内涵;建立“帮读者找书”、“以书为媒”、“关心你的成长”等读者服务品牌提升计划;建立“国学品牌”、“少儿品牌”、“教育品牌”、“文学品牌”、“财经品牌”等基于细分市场的品牌推广计划。

2、 展现全媒体体验品牌。迪斯尼体验品牌:微缩城堡,华丽人偶,精美图书、画册、动画片,儿童影院,文具服装及迪斯尼少儿英语;杜拉拉体验品牌:电影、电视剧、职场培训、白领服装,一流的专家讲职场礼仪,讲职场生存智慧,还有最具知性美的服装品牌,以及全媒体国艺馆、魅影馆、教育馆、商务馆等等。

3、 对接品牌提升战略合作伙伴。与迪士尼、新东方、中公教育、滔博运动、中智信达、机械工业出版社、汉王科技等品牌企业对接;与翟鸿燊、六小龄童、卢勤、王金战、郭敬明、李开复、马云等品牌作者对接。

(三)坚持“十二五”多极化市场增长战略

1、 区域市场增长。2011年,将完成在东北地区的沈阳、大连、鞍山、吉林、长春和哈尔滨等重点城市的战略布局。书城网络体验店连锁网点将进入北京、天津、河北和华东地区。

2、 细分市场增长。面向企业市场和学校市场,将实现图书、光盘和教育产品的立体化整合。针对拥有极高产业规模的教育市场和电子数码市场,将充分整合自身拥有的直销终端、大客户和会员等资源,实现高附加值的销售利润。

3、 重点出版社增长。2011年我们将与供应商更紧密合作,二次编辑图书品种,策划出各类细分市场的促销产品组合,在“用品种圈市场”的整合营销中获得增量效益。

4、 重点产品增长。2011年,我们将依据客户需求由单一的重点产品策划出全媒体的系列产品组合,实现图书、光盘、教育培训、战略伙伴的媒体支持和直销接入支持等系列产品包组合,极大地提升重点产品的附加利润。

5、 推动连锁战略转型。2011年,连锁继续打造“零售+团购+网购+会员制+新渠道”的全新营销模式综合体。每家门店都成为“教育”与“传媒”市场的开发主体。

(四)员工创富及人才培养战略

1. 人才引进战略。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人才引进计划。深入到媒体策划、广告策划、教育培训及商业招商人员中挖掘高端人才。引进一批专业类图书营业员,首席导购员。

2. 人才培养战略。树立“带着新人干大事”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会员导读顾问计划,鼓励营业员建立高端固定读者群,以友代学。

3. 考核激励制度。对于新产业项目的考核激励要提供超越传统水平的激励政策,坚持鼓励员工创富,强化全员营销。继续深入推进“一步台阶”晋升机制,给业绩翻番的个人灵活搭建发展平台。

4. 关注人均劳效提升。人均劳效指标作为企业运营水平的核心考核指标,将作为衡量经营者用人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岗位分析、定岗定编,实现增人增效、培训增效、考核增效。

(五)机制改革与流程再造

1、品种满足机制。坚持“首问负责制”,通过缺书登记管理机制改革提升品种满足率。建立员工缺书登记奖励机制、读者回访奖励机制、数据分析改进到货等改革。目标达到缺书登记到货占比20%以上。

2、会员精准机制。按照精准小众传媒产业升级理念,结合广告客户反馈意见,建立会员发展数量、质量考核激励机制。深化数据挖掘技术,努力实现技术转化率20%以上。

3、创富执行机制。完善预算完成与激励挂钩、团队创富完成与干部任用挂钩的机制。目标“十二五”末员工收入水平再翻一番。

4、日清日结机制。建立部门项目分指标的日清机制,建立项目

13 归口部门的日清机制。通过过程控制提升运营水平。

2011年是书城“十二五”开局年,站在过去的十五年高度看待今天即将完成的事情,责任感和紧迫感油然而生。我们将抓住契机,把十五年中探索发展的经验和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在全面应对过渡期风险、产业升级战略实施等方面踏踏实实的干成事。

新华书店北方图书城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第二篇:北方和南方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是区域差异表现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教材通过对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区域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且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1.体例安排: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本章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 2.教材内容:

(1)图片:共14幅图片,其中地图3幅:北方、南方地区各1幅,南方地区的水电站1幅;场景图片11幅。

(2)文字描述:北方地区着墨于自然环境和农业的生产关系,尤其是耕作制度;另外对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做了重点描述;南方地区则着墨于“鱼米之乡”。

(3)活动4个:其中2个涉及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另外2个则是课堂内容的拓展。

(4)阅读材料2篇,分别是“中国最大的能源产区”、“云南的旅游资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活动”内容,来让学生熟悉自然环境差异,并藉此分析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图片和文字结合,来描述南北方生产生活状况的差异;通过阅读材料来深化学生对区域差异和各自区域特色的理解。教材对南北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采取分别叙述,各地理要素交叉进行的方式,因此在学习时,应分别找出比较学习。

二、学生分析

通过对《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学习,学生对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本节内容的学习意在通过地理图表的分析再次阐明区域的差异,重在区域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形成综合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通过比较区域差异,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优缺点,树立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因此本节课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

第4单元第4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2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学生拥有较扎实的基本功。这就要求学生做好较充足的课前预习,方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会指图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位置及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2.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并能说明其是哪些地理单元的分界线;

3.会从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气候条件、土壤、资源状况等方面描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地理单元的特色;

4.能理解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农业、工业等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5.在现实生活中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并力所能及的为这些理念的贯彻而行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前学生利用互连网查找资料,并通过QQ群进行互动,提高学生搜集整合资料、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本课时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了视频、图片、图表和文字故事,意在通过创造不同的地理情景,设计不同的交互问题,让学生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展开讨论,从而为顺利开展小组教学提供条件。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段等) 播放视频及图片,创造情景,引发思考 导课件播放南方、北方的视频,直观展示南、北方的景观、人类活动入等。问题情境:以上播放的是中国哪两个区域?两个区域的差异大吗?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今天我们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观察思考与教师互动

(一)我们来感受——欣赏中找差异

图片展示:展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

问题情景: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自然差异?(指导判读景观图)

利用信息技

段 , 通 过 南 北 方

地 区 自 然 环

图学生感知

(二)我们来品读——慧眼识图

分组活动:1.读图说出南北方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的地形区,并能在图中定位。

2.思维拓展: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意义?

片,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准确出示政区图,利

分组竞赛

: 出

北品读三:“长江流量过程线图”、“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方

地问题情景:长江与黄河流量有什么特点?流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

区关?

白品读四:“北方温带落叶林图”、“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图

,“东北的林海雪原景观图”、“海南岛热带风光景观图”。

填分组讨论:南北方的植被各有什么特点?植被类型的不同与什么有

出关?其内部的植被完全一样吗?

(三)我们来探究——交流合作求发展

地形探究一:情景剧

和6月份,广州的小凯乘火车到济南的同学王成家做客,他们边吃边聊分(用方言交谈)。 界

线王成:你来的路上都看到什么?

。小凯:我沿途看到了麦收的场面,大型收割机正在收麦子;屋顶大

看多比较平,我感觉这边的空气比较干燥。

哪王成:你喜欢吃什么饭?我给你拿。 个

组小凯:别客气,我自己来,我喜欢吃米饭。

填王成:我喜欢吃馒头。„„ 的

又问题情景:以上对话中体现了哪些地理知识?

又探究二:精读各图,探究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快

。 图片展示:“反映农耕制度的图片”

结合学案讨论分析:南北方在农耕制度方面有哪些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探究三:问题情境:南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卓有成效,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平原的旱灾和沙尘暴、长江流域的洪灾、淮河的水患„„你知道我们山东省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吗?为了达到人地和谐,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努力?今后还要采取哪些措施?

于学生抓住形象,找准位置,提高学习效

学生读图、析图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

利用多媒体创设具体地理问题情境

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人文环境适应当地本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优美的画面。正是我们通常所说节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人们在生产、生活等行为习惯上必小须做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合理运用好结 大自然赋予的一切,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到真正的人地和谐发展。

板书 设

多媒体展示课堂知识结构

学生总结讨论 计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整合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通过自然环境的差异来比较说明人文环境的差异。由于本节内容抽象不便于学生了解认识,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师生互动,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便于学生增强认识,加深理解,从而顺利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第三篇: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龙泉中职校 高峰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以及诗歌写作背景。

2、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重点:

1、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与品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这句话是某位哲人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北方》

(幻灯片显示此句话) (幻灯片显示标题)

二、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诵读这样一首现代诗?你的理由何在?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诵读语气应该是沉缓有力的。基调是忧郁、悲哀、沉重。 (幻灯片显示)

3、请一学生朗读诗歌。师生评论。

4、听一遍录音。

5、再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诵读诗歌。师生评价。

三、感知意象,把握情感

1、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他看到了什么?请几位学生一一指出。 (幻灯片显示部分意象) 明确:

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2、这些意象有什么色彩倾向?有什么特点? (幻灯片显示) 明确: 色彩:灰暗。

特点:悲哀苍凉 孤苦无奈

3、为什么诗人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 (幻灯片显示背景)

提示一,诗歌写作的时间是1938年2月。 提示二,抗日战争初期,国土沦陷。

提示三,诗歌中哪些意象隐喻中国当时的现实? 明确: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北方的悲哀实际上是人的悲哀,人的悲哀源于异族的入侵,山河的沦陷。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情境之下,诗人不能不悲哀,北方不能不悲哀。

4、面对令人悲哀的北方,诗人是否就此消沉?理由何在?

提示:第四节诗歌。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表明诗人并未就此消沉,它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尽管眼前的祖国伤痕累累,尽管眼前的民族苦难深重,但是,这祖国曾经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让人骄傲,让人深信,眼前的这场灾难也必将过去。

5、他为什么爱悲哀的北国? (幻灯片显示问题及答案)

明确:理由有三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诗歌中有表述)

四、主题与深化

1、对这种爱我们应如何理解?换句话说,在抗日战争这个条件下,写这样的诗歌有意义吗?

明确:爱就意味着信心。对祖国的信心,对灾难深重的民族的信心,对抗战必胜的信心。这种信心实际上就是对抗战的一种支持,一种鼓舞。(诗歌中有诗句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2、茨威格的自杀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42年2月22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

1938年,中国北方大片国土沦陷,诗人艾青没有自杀,没有殉国,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3、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诗人在诗歌中虽没有明确号召人们起来抗战,但这种民族不亡的信心实质上就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它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客观上鼓舞了人们的抗战,就是对抗战的最大支持。

五、注释与补充

1、诗人介绍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2、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北方” 与“悲哀”是两个极普通的词语,但是这两个极普通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了生命的穿透力。它与当时的时代有种完美的契合,这种契合深刻而有力,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撼力,穿越时空。

教后反思:

经典诗人,经典诗歌,再加上上课的班级是重点班中的重点,我上课的压力可想而知。

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最难啃的“骨头”,但又不得不啃!我们心中很清楚这一点,同时心中的畏惧感却似乎也永远挥之不去,无可逃避。从这一点上说,被逼迫着去啃啃“骨头”也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北方》篇幅比较长,好在对重点班的学生来说,意象还是比较浅显的。因此我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与诗歌主题的把握上。

通过诵读与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深化诗歌主题,是这堂课的目的与归宿。中间设计了一个作家自杀的故事,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方》的主题。下面分点说说。

一、诗歌的诵读

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教学。

我预先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意境与基调。在此基础上,找一两个学生按照诗歌基调诵读。最后录音,对比之后再加以诵读。这样就形成了由朗读到诵读,效果逐步提升,诵读逐步完美的过程。

遗憾的是,课堂时间很有限,而诵读又不是本堂课的目的。因此,这堂课仍有诵读不充分的毛病。

对诗歌的诵读我们应该有全新的认识。我想在平时教学中,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也应该是充分而完美的。

二、意象的把握与理解 上文提到过,意象的把握是为了诗歌主题的理解。诗歌教学一向如此,把握意象不是为了把握意象,而是为了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

因为学生素质较高,而《北方》的意象也实在是说不上难,教学中我就采用了点到为止,不做深入探讨。对于一首长诗,对一首由几十个意象组成意象群的诗歌,我们只能从群体特征上把握意象,而不是拆开泛泛而谈,那样诗就不叫诗了。

课堂上我提了两个问题: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反应很快,立即就抓住了要点,得出了结论。因此我就顺理成章地转入课堂的重点,诗歌主题与情感的把握。

三、主题与情感

语文课堂有且只能有一个支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支点;二是语文课堂只能有一个支点。有些同行可能会反对,这观点太偏激了,看看那些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多了去了!这里我要解释以下“支点”这个词。我想这里理解成“归宿”或者说“目的”可能更符合我的本意。

一堂课的时间太短了,只有45分钟。就是介绍作者45分钟可能就不够,更别说其他了。因此课堂的目的或归宿只能精简,换句话说,只能是一个。如果是两个甚至更多,那教学肯定不充分,或者说是糊弄人!

对于一篇经典篇章或者诗歌,选一个支点容易,但要选对这个支点很难。对诗歌而言,诵读与主题(或者情感)应该是两个都不错的支点。有人说,选意象作为支点(目的、归宿)不可以吗?对于有些散文,字词就可以上一堂课,显然,把字词作为教学的支点与把主题与情感作为教学的支点那层次与境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小学语文教学或许可以这么做,中学语文教学也这么做除了备考的理由很难令人接受。诗歌教学的支点选在意象上,与散文教学以字词为归宿同样存在层次上低俗的问题。

艾青的《北方》作为经典显然有着主题与情感的因素,并且这一点不容忽视。学生可能没有到过北方,冬季北方的严酷估计也很难领略。但是,山河沦陷,民族危亡的北方却是学生可以想象得到的。《北方》里的悲壮与不屈同样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便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艾青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理解艾青的情感。

中间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42年2月22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

两相对比,一个生,一个死。生是源于民族必胜的信心;死是对人类苦难的绝望。死的人高贵,活着的人同样在表达对苦难的不屈。这一切都令人感动。

我用一句话贯穿课堂,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这是诗歌理论中关于解说诗歌存在意义的一句话。课堂中我联系北方这首诗,希望通过这句话让学生理解,《北方》这首诗存在的意义,以及艾青没有像茨威格那样自杀的原因,进而理解诗人对北方的“爱”对抗战的意义。

四、补充与注释

这部分我介绍了诗人艾青,介绍了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这也是处于对学生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与情感有帮助来考虑的。

第四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本节课要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给学生提供中国地形空白图,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标出秦岭淮河,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联系回顾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相关地图及图片,通过对比,学生总结出南方与北方主要自然环境特征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差异。 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在区域划分图中标出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限秦岭-淮河并能回顾总结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两个区域在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及植被类型方面的差异。

(3)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民居、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上的差异。 (4)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二、对教材 学情的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 确各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是区域差异表现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教材通过对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区域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且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中国地理有了一定感知,也培养一定读图分析能力,同时对南北方地区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教学要从学生的身边事例谈起,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地图,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引导,以教师讲解为补充完成本节课学习。

三、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通过阅读各种图,提取信息,加以整合,初步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共同发展,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设计

首先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四大地理区域,追问威海属于哪个地区,在回顾复习中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入这节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设计

首先出示反应南北方自然环境和人环境差异显著的图片,学生根据了解判断每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感受南北方的差异。 第

二、学习北方与南方地区位置范围,根据导学案活动二,让学生在中国地形空白图中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及其分界线—秦岭淮河,联系回顾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好的明确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位置,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出示区域划分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划分图、三大阶梯分布图,学生对比分析,得出北方与南方地区同属季风区,都跨越了第二 三阶梯,锻炼了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三、学习北方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根据导学案活动三,让学生在中国地形空白图中标出两区域中主要地形区,总结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地形特点。学生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水热组合图,对比分析北方与南方地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即将水季节分配差异。学生读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河流的流量变化曲线,总结出北方与南方地区河流在径流量、有无结冰期、汛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的差异?思考造成南北方河流量差异的原因。根据图片思考回答南北方的植被类型差异,进一步思考区域内部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这一环节学生根据相关地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第四、学习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我设计了一个游玩日记《广州的同学王凯假坐火车来威海游玩所见》 通过日记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北方与南方在气候、农作物类型、民居特点存在较大差异。随后播放《南北方农业地区差异》视频让学生由视觉感官感知南北方在耕地类型、熟制、农作物种类上差异。播放《自然环境的生动反映-南北方的民居》视频,让学生了解南北方民居特点。随后完成导学案表格填写。最后欣赏南北放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房屋风格、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的图片,。

第五、学生完成学案巩固练习,巩固知识点并进行及时反馈。

第五篇: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池菊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重点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以“元”姓“刘”姓为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平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继续设疑: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1、 都——迁都洛阳。

2、 说——改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 姓——改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4、 服——改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5、 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6、 礼——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引导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

课堂小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课堂练习: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三国中的吴国 C、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D、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课后作业: 完成历史练习册和填充图册 。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上一篇:办公室工作感悟范文下一篇:包虫病预防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