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文化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北方文化范文

北方文化语境下的高师花鸟画教学

【内容摘要】对高师院校花鸟画教学进行地域性探索,从而形成理论系统完备、教学与创作紧密结合的高师花鸟画学术体系,对于新时期花鸟画教学发展、地域审美和时代精神的表达以及中国画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地域特点 花鸟画 教学与创作实践

文化艺术的变革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开放的世界使以往相对封闭的文化体系交错、互融,各种艺术观点、流派、技法的介入,为中国画发展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中国画重要组成部分的花鸟画,也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审美。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花鸟画的创作及理论研究,普遍持开放且宽容的态度。其中,有取宋人工笔之古典与细密,有借明清写意之清雅与深邃,也有吸收西画技法的表现风格以及装饰绘画的构成内涵,形成了花鸟画形式面貌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其中,花鸟画的地域文化价值研究,也逐渐成为其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思路之一。作为中国北方之北的黑龙江地区,近年来,有关中国花鸟画北方地域审美的形成与发展、创作与理论研究,亦成为花鸟画研究领域里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黑龙江地区位于祖国北疆边塞,在中国文化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相对于中原地区所具有的汉文化中心地位,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更多地体现在不同民族融合产生的地域文化(亦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中原文化的分支)。该地区的中国画历史发展,从题材风格到理论研究也都显得匮乏与单薄。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中国画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该地区中国画艺术的发展,画家更多地把艺术视野投放到前人关注较少的边塞冻土、洪荒山野、野卉珍禽之中,人们在这里对生命和自然进行重新审视,并在这里发掘出意趣天成、爽直奔放的品格特点。在精神世界的解放中,树立了以黑龙江地域为代表的北方花鸟画的荒寒、大气、野逸之美。

艺术的发展,除了要依赖于社会的进步之外,也脱离不了艺术家敏锐的洞察力和自身学养与品格的培养提升,更在于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优秀美术人才的培养,以及由此产生的具有时代引领意义的艺术创作与严谨而权威的理论研究,使高等美术教育成为了艺术领域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由于黑龙江地域尚无独立的艺术高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以其悠久的高师办学历史、优良的学术传承与治学风范,以及层出不穷的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成为该地区美术教育领域里的佼佼者,其花鸟画教学也成为研究和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注重北方本土地域花鸟画表现及人才培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在高师办学体制下,为高等美术人才的培养和北方花鸟画地域性研究的良性发展,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

第一,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实践。由于高师教学的办学特点,根据美术类高考在招生方式、生源构成、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变化,积极借鉴学习专业美院以及同类兄弟院校的优秀办学经验,不断调整中国画本科教学的培养模式。由以往的“二二制”(1-2学年造型基础训练,3-4学年中国画专业训练)到“平面推进式”(1-4学年逐步进行完整系统的中国画训练),再到目前的“立体复合式”(1学年中国画基础训练,2-4学年按山水、人物、花鸟分科训练),以及即将推行的“一三制”(1学年造型基础训练,2-4学年按山水、人物、花鸟分科训练)。教学模式的更新调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于中国画专业认知能力薄弱甚至是零认知的问题,也极大地解决了与高师中国画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第二,夯实基础,始终注重艺术规律的传授与优秀传统的继承。中国画艺术历史悠久、内涵广博、积淀丰厚。教学中,坚持绘画技法与艺术理论的结合,并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注重艺术规律。在临摹、写生与创作的不同阶段,一方面,确保各自课程体系的完整,同时又根据实际,将三者的精髓交汇贯通,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在技法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理论水平的提升,努力使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提升自身的学养,良性发展。

第三,合理进行课程编排,注重写生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拓展题材、激发情感、培养灵性。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气候使得气候复杂多变且冬季寒冷而漫长。与纬度相对较低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缺少了温润暖湿环境条件下的千枝百卉、花香鸟语、水色徜徉。严酷的生存环境促成了花鸟自然个体在短暂的生长期内,与广阔的地域自然环境互为依赖、共存共荣的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条件决定了花鸟教学中写生课的开设时间与方式应与之相匹配,一方面,在植物生长比较集中的每年6月至10月间,大量安排花鸟写生课。在基础训练的同时,体会北方花鸟世界的宏大景致,以及生命个体与环境之间表里交融、生死相依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结合各个阶段的创作课程,突破既有的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全方位感悟北方自然世界,在连绵峰峦和沼泽荒原里,在杂木野卉、禽鸟草虫间,在四季变换的雨雪风霜中,感受北方世界无处不在的天成之美与豪爽奔放的民族性格,从而在内心与自然的交流中培养情感、历练意识、发掘题材,感悟北方花鸟世界的大美与纯真。

第四,民族文化背景下,坚持教学主导性与多元化并举,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的高等美术院校一样,高师美术教育也把培养高级专业艺术人才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在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下,在与广泛的文化艺术门类的融会贯通中,进行花鸟画地域性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在表现本地区自然特点与地域风情的带有较强本土自然与生活特征的绘画实践中,“穷观极照、心与物冥”,广泛吸收多元化的审美意趣、题材风格,深入探寻民族文化与黑龙江地域特点兼具的花鸟画实践方略,进而成为充满艺术个性、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具有鲜明地域风格与时代精神的优秀花鸟画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高卉民.北方花鸟画艺术研究[J].艺术研究,2003(3).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第二篇: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风物词语

1、房舍

东北有句俗话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满族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一进门就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称为“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满族尚右(即以西为上),所以西炕是供神供祖之处。“南北炕”则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烟囱在屋外西山墙旁独立筑起,为圆形,高出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现在的民居对这种传统格局有所继承也有所改善,一般是砖瓦结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中间一进门是“外屋”,东西两侧是“里屋”。大多只有一面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难得一见了。除正房(又称上屋)外,有的人家还建有东西厢房(又称“下屋”),房前屋后再用墙或“障子”(栅栏)围起来,称为“院套儿”。

“地窨子”现在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其实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人口而定。坑顶用两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檩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后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厚土即成。门窗一般设在阳面,早年以鱼皮糊窗。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只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2、用具

“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用薄木板揻成,长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或檩子的挂勾上,离地面或炕一般有三四尺的距离。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满族有关于悠车来历的传说,清代蒋良骐《东华录》载:“太罕始生时,仙女以桦皮为车形,摇渡鸭绿江。以故北地婴儿弥月,即行上车。车为椭圆形,悬革于梁下,结铜环,人往来推之,婴儿自睡。” 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狗最多十几条,至少也要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

工具。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特色项目了。

3、服饰

“靰鞡”(也作乌拉)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是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般用牛皮或鹿皮缝制,帮与底为一整块皮子,鞋脸带褶并有穿鞋带的耳子。《鸡林旧闻录》记载:“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此草“草色深碧,其细如发,长者有四尺余,吉省各地皆产;溪谷岩石中蒙丛下垂,入冬不枯,性温暖,能御寒避湿,东人常取之铺卧榻,农工等人均以著履。” 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靰鞡曾经非常流行,上至可汗贝勒,下至农工商贾,甚至犯人都穿这种鞋。后来一种帆布面棉胶鞋也称为“棉靰鞡”或“胶皮靰鞡”。靰鞡也被称为“靰鞡头子”(略含贬义)。东北还有一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头子鞋面褶多故。

4、饮食

东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白肉血肠”,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将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后磨成面,上锅蒸熟,将炒熟的黄豆也磨成面,均匀地铺在擀成片的熟粘糕上,然后卷好,再切成段,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就是在柞树或椴树的叶子上摊上粘面和豆馅后对折蒸熟而成。秋冬时节,往往用黄米磨成水面,或者夹小豆泥蒸粘糕饽饽,或包上小豆馅烙“粘火勺”,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会做很多,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苏子叶饽饽”也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馅,再用苏子叶裹上蒸熟。因为状似耗子,又叫“苏耗子”。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远程外出从事射猎活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人人都爱吃,它们的来历反而被人忽略了。

5、动植物

东北有一些动植物是与当地少数民族有关的,如高丽参、高丽果儿,高丽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王朝(AD918-1392),我国习惯上多用来指称朝鲜或关于朝鲜的物产;再如鞑子香(兴安杜鹃),鞑子是旧时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另外“金达莱”是朝鲜语的音译,“乌拉花儿”、“乌拉草”中的“乌拉”是满语的音译。东北还有一种叫“飞龙”的鸟,又名“榛鸡”,身体大小和斑鸠相似,生活在寒带红松、冷杉等树林里,肉味鲜美。《黑龙江外纪》记载:“江省岁贡鸟,名‘飞龙’者,应系‘斐耶楞咸’之转音也。”“哈什玛”是产于东北各省的一种蛙,身体灰褐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雌性的体内有脂肪状物质,叫哈什玛油,中医用作强壮剂。“哈什玛”是满语音译。

二、习俗词语

1、游戏

“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满族有金兀术勇取狍子、野猪、黑瞎子的嘎拉哈的传说。嘎拉哈四面凸凹不平,各地都有特定的名称,吉林的叶赫称为“珍儿”、“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部称为“珍儿”、“轮儿”、“壳儿”、“背儿”。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 ,本来是男人从事的游艺活动,后来逐渐

变成妇女和儿童的游戏。现在通行的玩法是先将嘎拉哈散开,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以合要求且口袋不失手者为胜。“跑马城”是一种儿童游戏,分为人数相当的两列,两列相距约十几米,相对而站,手拉手形成人墙。游戏开始时,甲队喊:“急急令!”乙队喊:“跑马城。”甲队喊 :“马城开。”乙队喊:“打发小姐送信来!” 甲队喊:“要哪个?” 乙队喊:“要某某。甲队喊:“某某不在家。” 乙队喊:“要某某某。”这时甲队的某某某便向乙队的人墙奔跑并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队的人墙撞开,就赢回一个人带回甲队,如果没有撞开,自己就归为乙队。然后再由乙队先喊,反复进行,最后哪队人多哪队获胜。这个游戏是满族人闯关守城的一种反映。

“骑马战”也叫“骑马打仗”,本来是满族和锡伯族儿童的一种游戏,骑同伴身上的双方或几方互相推拉,设法把对方拉下“马”,拉对方下“马”者为胜。这个游戏体现了这两个民族喜欢骑马征战的尚武精神。

2、风俗

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1-12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也有的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

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正月十五还有轱辘冰的习俗。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到郊外冰上翻滚,口里念诵:“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柳边纪略》卷四载:“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

元宵节是汉族的节日,“蒸面灯”和“轱辘冰”本来却是满族的风俗。但由于东北各个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这些风俗早已打破民族的界限,成为当地共同的传统。

三、地理名词

1.山水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在吉林的舒兰和永吉两地有摩天岭,为满语译音,原意为“阻隔”,永吉黄榆乡有山名老爷府,亦为满语音译,原义为“峭壁”。在永吉、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半拉窝集(屯名),“半拉”来自满语bula,含义是“荆棘、草刺”。 黑龙江有完达山,完达是满语“梯”之义。大兴安岭锡伯语称为“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则音变为“兴阿林”,即兴安岭。光绪年间屠寄编绘的《黑龙江舆图》中,海拉尔正南辉河口以西四十余公里之河北岸,标有“锡窝山”,“锡窝”即锡伯的口语读音。

东北的江河湖泊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如:

松花江,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

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

嫩江,嫩为蒙语碧绿之义,一说意为满语妹妹。

呼兰河,呼兰,满语,烟囱。

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

呼玛尔河,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义。

雅鲁河,雅鲁,满语意为“田边”,蒙语意为“河边”。

绥芬河,绥芬,满语,意为椎子。

挠力河,挠力,满语,意为禽鸟集栖之地。

额穆尔河,额穆尔,蒙语,意为平安。

拉林河,拉林,满语,意为爽快。

兴凯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另据《依兰县地方志》,黑龙江通河县东,即三姓西北松花江北岸有“锡伯河”。

2.地名

东北的地名既有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也有记录汉族向东北迁徙的轨迹的:

辽宁省

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法库”,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

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清光绪六年置康平县,采康乐太平之义。

吉林省

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舒兰,满语,意为果实,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图门,系满语“图门塞勤”的简称。“图门”意为万,“塞勤”意为河。

汪清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保垒。

黑龙江省

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义。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扎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

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

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据载,清初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移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勒(卢姓)民于此地,因此称此地为“三姓”。

富拉尔基,蒙语,意为红酒。

富锦,原称富克锦,赫哲语,意为高岗。

逊克县,是逊河县与奇克县的合称,“逊”,满语,意为奶浆,奇克,鄂伦春语,意为薪屋。黑龙江还有一地,名叫“营城”,位于五常县城西北,拉林镇东南约十公里之拉林河畔。这个“营城”其实应作“鹰城”,原为笼鹰之所,训养“海东青”之地。《柳边纪略》卷三记载:“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尤多,设把式十八名。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营城”正是当时训养海东青风气之盛的历史遗迹。

另外,在洮儿河流域,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25公里有西伯古城,亦作锡伯城。在嫩江与

松花江合流处之南,原伯都纳界内,尚有锡伯屯。锡伯族是兴起于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十七世纪以中叶以前,生活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一带。沈阳太平寺即锡伯家庙所藏的碑文记载:“有表史世传之锡伯部族,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嗣后,移居墨尔根(即嫩江)、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先后把锡伯人调遣到辽河平原、新疆伊犁和云南等地,形成了锡伯族目前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东北的一些与锡伯族相关的地名,正是锡伯族先人在东北生活的遗存。

四、 口语中的音译词

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从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汉语在吸收这些民族语言的时候又按音近义通的原则对它们加以改造,再给它们穿上汉字这件外衣,这样,它们就名正言顺地在汉语中安家落户了。例如:

1.妈狐子,“妈狐”为满语假面具之意,指舞蹈时戴在脸上道具而言。现在增添了妖魔之意,常用来吓唬小孩。

2.佩,满语“讥诮人之辞也”,如两人发生口角,说“你佩?”、“你佩不佩?”

3.罗嗦,满语“不利落”的意思。

4.忽剌,满语“风动物声”,为象声词。

5.喇忽,满语,意为疏忽、马虎。也作拉忽、拉乎

6.秃鲁,满语食言、爽约说秃鲁,也作秃噜、秃撸、秃露。

7.邋遢,满语“迟慢也”,现在用来形容不整洁,不利落。

8.撇拉,满语“碟子”,后称器物口向外张叫“撇拉”,如“撇拉碗”。

9.愕哟哟,满语“轻笑人之词也”。

10.戈楞,满语“块”的意思,如“木头戈楞”,后指人脾气怪或合群,如“戈楞子”。

11.特特塔塔,满语“轻浮不定之貌”,今为“泄泄沓沓”之意。

12.哈拉巴,满语,指肩胛骨,特指牛的肩胛骨。

13.哈喇,满语,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质,产生异味。

14.古鲁,满语,意为移动。

15.伍的,满语,意为什么的,用在项目列举之后。

16.白,满语,意为极。

17.划拉,满语,意为扫(院子)。

18.马勺,满语,意为带把的大勺。

19.磨蹭,满语,意为拙钝、拖延。

20.撒目,满语,意为(快)看。

21.屯,满语,村庄的意思。

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音译,如“哨卡”的“卡”是满语“边关”的意思;“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是满语“末尾”的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是满语“首领、头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路”中的“压”是满语“行、走”的意思等等。 这些都是满语与汉语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混血儿”,它们早已纳入了东北方言系统,以致我们习焉不察了。

在东北,现在还有很多人习惯称关内为“关里家”,称山东为“山东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的汉族人口,大部分是从中原各省迁来,尤以山东为多。 这些汉族流民的移入,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咸丰时期,法国传教士嚣克游历东北后说:“满洲境内无一村非汉化,

实与中国本部各省无异也。” 这种融合,使东北当地的各少数民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语,但是这些民族语言中的一部分词汇却保留下来,成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词汇是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是东北各民族互相融合的见证。

第三篇:【北方工业大学排名】北方工业大学特色专业-北方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北方工业大学排名】北方工业大学特色专业-北方工业大学录取分数

线

北方工业大学地处北京西部城区,毗邻CRD中心区,东接五环,北近西山,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学校创建于1946年,1985年启用现名,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1998年后,学校由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目前,学校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为110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近4000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近10年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吉林、安徽、贵州、新疆等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区录取考生成绩都超过当地重点本科分数线。目前,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省区安排我校进入当地重点本科批次招生。2009年起,在原有14个一批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我校又新增6个理工类本科专业进入北京地区重点批次招生,专业涉及: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工商管理、建筑学、数字媒体艺术、土木工程、会计学、统计学、工业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城市规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景观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3个学科门类的20个理工本科专业。至此,我校所有理工类(不兼招)本科专业已全部列入北京地区重点批次招生,依然安排在二本招生的本科专业仅限文科或文理兼招专业。今年,我校普通文理科及艺术类在京本科招生计划1620人,与去年基本持平,重点批次招生计划占学校在京招生计划总数的81%,占学校在京理工类招生计划总数的93%。学校现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艺术学院、理学院等7个本科教学学院,设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学、数字媒体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景观建筑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日语、法学、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广告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28个本科专业。2009年共有27个本科专业(除上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外)面向全国26个省区招生。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

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路与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学、结构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岩土工程、应用数学、法学理论、经济法学、民商法学、设计艺术学、思想政治教育等22个,二学位点3个。学校还在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三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专业硕士,并设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同时学校拥有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资格。学校突出“质量立校,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秉承“严肃、严谨、严格”的校风,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999年起学校全面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营造创新精神培养环境,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实行按课程注册管理,允许辅修任何本科专业,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选择3-8年毕业等等。几年来,共有近300名学生受益于学分制改革,提前毕业。我校毕业生既具备扎实专业功底又有较高综合素质,以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踏实肯干、好学上进,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0%以上。每年有1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多数被重点大学和知名科研院所录取。学校高度重视外语教育,设施完备,教学经验丰富,并积极开展与美、英、法、德、日、韩等国20多所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每年均向欧美日等国的大学派送交流学生,近三年派送国外学习的有250余名学生,其中,仅2008年就派送了106名学生赴国外友好院校交流学习或参加联合培养。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连年提高,自2000年以来,一次通过率超过全国重点大学平均水平,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市属本科院校中(共23所非艺术类、体育类院校),我校通过率和总平均分排名第三,优秀率排名第四,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中通过率和总平均分均排名第一。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发明竞赛、北京地区大学生数学竞赛(甲、乙组)、北京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全国及北京市各类重大竞赛中,成绩显著,硕果累累。近4年来共有1200余人次分别获得了特等奖及

一、

二、三等奖。体育竞赛成绩优异。自1998年以来,校大学生棒球队4次获全国冠军、2次亚军,10次获北京市冠军,曾代表学

校出访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校垒球队、男子篮球队、男子排球队、女子乒乓球队均多次获国家及北京市高校比赛前三名的好成绩。学校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主席单位,棒球、垒球运动项目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学生活动丰富多彩。自1986年我校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艺术节以来,我校大学生艺术节、科学节、文化节和体育节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以“四大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加强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四大节活动主要以我校学生自创、自办的活动为主,同时邀请高水平的有影响力的专业团体参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

影响,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深受学生欢迎。

北方工业大学招生网站:

第四篇:北方雪散文

“小雪河茬上,大雪地封严”,读着这句老掉牙的谚语,倏忽间满世界的白,从旷野上,山林里,奔涌而来,抢你的眼。北方的冬天已然来临。清晨,驱车在松花见边,离得很远,就看见那一片醉人的银花盛开在枝头,那一片片苍苍的晶莹,一层层,一簇簇,形态各异,姿态万千,不以娇媚争荣。却以她独特的风韵醉了这一片天地。江面上烟雾袅袅,弥漫升腾,如梦似幻。车子飞驰而过,这美丽的景致就这样镶嵌在心里,在刹那间成了永恒,成了我心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冬天的夜往往是清冷的,因为清冷,空气冰冰凉凉的如一杯沁人心脾的茶。冬天的郊野是最迷人的。漫步郊外,犹如置身于茫茫无际的雪海。放眼望去,一道凄厉的残阳,渐渐坠落于流白的大地之上。雪野披上了万道霞光。霞光如羞赧的舞娘,在银色的舞台之上,静静起舞。溢彩流光。

我最喜欢的是月夜,尤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这时候的月色,最能表现她的靓丽与无暇。静静的月光倾泻在这一片无垠的雪地上,雪浸着月的微光,似乎有了思想,有了温柔的情感,可以读懂美丽的忧伤,可以与心灵对语。人处于其中,内心会变得幽深静美。就像春天的夜晚,置身于江南那美丽的月夜。满地的洁白不胜似那朵朵繁花?月波涌动,雪翻银浪,如流动的江水,在夜色里合成一首北方之韵。我多想深情地谱一首《冬月雪韵》。在这时空里演奏它的清远悠长之音。这音、这韵,飞过江南,越过塞北,让更多的人领略北方之冬,那无人知晓的浪漫与诗情。

我也喜欢漫步在铺满月色的小路上,放眼望去,四野沉寂。雪白的原野铺了一层淡淡的月华,万家灯火,似雪海里的花朵,摇摇曳曳。高速路上,车灯闪烁,是黑夜里最活跃的思想。那是奔波的夜行人,期望早些结束倦旅,进入那温暖的港湾——家,家是夜色里最美丽的花朵,它承载了游子所有的梦想。

北方的冬天,流动的白色,是我最深沉的爱恋。也是我内心盛开的最美的花朵。

第五篇:《北方》教案

一、课文标题:《北方》——艾青

二、课时: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艾青早期诗歌创作概况,把握诗歌的感情和思想基调,了解诗歌现代自由诗体的形式特征。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诗歌的主旨和忧郁的感情基调、诗歌中的意象。

五、教学方法

运用授课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内容

1、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历程。

2、从品悲、品壮、品爱三个角度来鉴赏诗歌。

3、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诗歌的题材。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午好!在上课之前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从小就生活在南方,你们对于北方有着什么样的直观的感受?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描述„(学生自由发言)„在我们眼中北方是冰天雪地、天干物燥、寒风凛冽的。

大家可否再思考一下有哪些关于描写北方的诗句?„„这里我也给大家找到了一些诗句:

在毛泽东的诗歌《沁园春·雪》中写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高适的《别董大》中诗人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这些诗人眼中,北方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白色世界。那么五十多年前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艾青的诗歌《北方》

(二)整体感知

1、大家自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也可用几个词语来描述。通过朗读,大家感受到在诗人眼中,北方是悲哀、忧郁、沉重的。

2、在我们眼中北方是大雪纷飞、寒风凌冽的,而在诗人眼中北方却是悲哀的,原因何在?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是作者的生平,第二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

1、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作者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等诗集,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等9部诗。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创作特点

艾青天生具有诗人气质,他在巴黎留学时,本来学的是绘画。他感受敏锐,感情深沉,文笔疏放而流畅。最重要的是,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艾青本人在许多场合曾表达过这样的诗学观点:“要说由衷的话,就必须在自己内心里的确对自己所歌颂和赞美的东西发生了强烈的感情,不说出来就不舒服,这就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吐自肺腑的心曲。”艾青诗歌中的题材是日常的,语言也是口语,他写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感受,使千百万人和着他诗歌的节奏歌与哭。

3、本诗的创作背景

在了解诗人的生平后,我们再来一起探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诗歌的末尾,我们看到写有“1938年2月4日潼关”,那么在那个时期我国正处于什么状况。对,我国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诗人辗转于南北各地,1938年初旅经陕西潼关时,因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关于“北方是悲哀”的感叹而引发思绪,于是写作此诗,抒发他北国之行的感受。

(四)文本详析

在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后,我们再来一起详细分析这首诗。我自己认为这首诗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品读,即品悲、品壮、品爱,首先我们来体味一下本诗中所透出的悲。我来朗诵一遍诗歌,大家听的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1、品悲

(1)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诗前的小序是诗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实际上是指小说家端木蕻良,他在和艾青一同去山西的路上,根据自己对沦陷区的感受,对艾青说:“北方是悲哀的。”这句话对全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作者感情赖以抒发的基础,它给全诗定下了基调。整篇诗作的主要意象都是围绕此句而展开描述的,它是理解诗的关键之所在。

(2)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是忧郁的。很多词语都喻示着忧郁,充满着忧郁的思绪;在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而能给人以力量,诗中作者将忧郁化作了坚强。

(3)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意象 特点 沙漠风 色彩、声音

原野 忧郁

行人 孤单、困苦

驴子 悲哀、疲乏

地上 人在流浪

天上 雁在逃亡

空间 黄河倾斜灾难与不幸 时间 年代刻画贫穷与饥饿

艾青曾经是画家,他用画家的眼睛捕捉到瞬间的形象,并把这些瞬间凝固的形象写进了诗中,带有作者主观情感,从构成了诗歌的意象。

2、品壮

艾青的诗歌不仅给人苍凉悲哀的感觉,还有着一份坚定执着之情。就如著名诗人牛汉所说,艾青的《北方》既有对祖国被践踏蹂躏的悲情涌动,更有为自由为祖国而呐喊奋争的壮情。这已成为人们读艾青诗歌时一份共同的感受了。

诗人北塔评价,艾青的《北方》不仅能催人思考,而且能鼓舞读者投入到火热的哪怕是危险的斗争中去。 《感动中国的作家》中写道:“读着他的诗,你会流泪,但还没读完,你就会抹去眼泪,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与解放。”

所以大家在朗诵这首诗歌时,要体现出“悲壮”的情味。读大家现在可自选一节进行朗读。

3、品爱(在品读完诗歌的“悲壮”之后,我们再来品爱)

(1)诗歌的前三节作者一直都在说“北方是悲哀的”,在第四节开头却写道:“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在诗的第四节后半段一连三次出现“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从“北方”、“北国”、“国土”这三次称谓的变化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三个词体现了作者情感的逐层深入。北方说明作者所表现的是具体的地理区域,而北国就将其上升到了国家的意义层面,而称其为国土,作者要突出的是主权民族意识,国土是养育我们的地方,是民族生存之本,是民族的象征。联系是时代背景,说明这首诗是作者为民族抗战而发出的呐喊。贯穿在其中的是作者的一腔热爱之情,对民族抗争的深沉呼唤。

(2)为什么我仍然爱这悲哀的北国?

爱这悲哀的国土——祖先在这里放牧、安息、搏斗、不曾屈辱过 爱这悲哀的国土——带给我们淳朴的言语和宽广的姿态 爱这悲哀的国土——养育了世界上最辛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作者一咏三叹,回环递进,把诗人对祖国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刚刚我们从三个角度对本诗进行了解析,相信大家对诗歌有了一定的理解后,能更有感情的来朗诵诗歌。谁想来试一下?

4、写作特点

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诗的质素仍然十分鲜明:

(1)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2)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对色彩、光线、形体、动态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从而把自然景色诗化了。 (3)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浸润和流贯,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

(四)知识拓展

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冰心诗歌范文下一篇:百合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