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和法院和公安

2022-08-15

第一篇:检察院和法院和公安

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处理刑事犯罪案件的一般流程

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刑事案件大致要经过3个阶段,即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和审判阶段(人民法院)。

立案:

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人民检察院管辖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为: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包括故意伤害案(轻伤)、重婚案、遗弃案、妨害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以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其他轻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除人民检察院管辖和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其他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管辖。

侦查: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刑事拘留。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的案件情况。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

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

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诉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审判: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开庭审理时,辩护律师为被告人辩护。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刑事诉讼法第163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法庭审理后,人民法院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都是终审的判决、裁定。被告人不能上诉

律师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与流程

侦查阶段(公安)、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审判阶段(法院)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均可聘请律师,可以由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自己聘请,也可有家属代为聘请,三个阶段可分别聘请,也可一并聘请。

一.侦查阶段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

1.接受委托与侦查机关联系会见犯罪嫌疑人,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

2.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3.代理申诉和控告。

二.在审查起诉阶段担任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

1.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有关材料。

2.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

3.调查和收集案件有关材料。

4.提出辩护或代理意见。

三.在审判阶段担任公诉案件一审、二审辩护人

1.审查管辖

2.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

3.会见被告人

4.调查和收集证据

5.出庭辩护

四.在审判阶段担任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

1.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

2.调查和收集证据

3.出庭参加诉讼

五.担任自讼案件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六.担任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1.担任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代理人

2.担任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诉讼代理人

七.担任申诉案件的代理人

1.受已生效判决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委托,指派律师代为申诉。

2.接受被不起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委托、指派律师代为申诉。

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作出不立案或撤消案件的决定后,接受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近亲属的委托、指派律师代为申诉或起诉。

第二篇: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

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必须及时移送的通知

【实施日期】 19870311

【章名】 全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公安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高级法院、铁路 运输检察院:

当前,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的问题 ,仍然很突出。仅据湖南省1986年1月至5月底统计,全省各级人民 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的案件有四百六十四件,其中 移送不出去的就占百分之二十四点八,致使一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得不 到应有的惩处。为了及时有力地打击经济犯罪,现特作如下通知: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1985年8月1 9日联合发出的《关于及时查处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的经济犯罪的通知 》指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如发现有经济犯罪,应 按照197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的通知》,将经济犯罪的有关材 料分别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侦查、起诉,公安机关或检 察机关均应及时予以受理。”对此,各级公安、检察机关应严格执行,不 得互相推诿、扯皮。

(二)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如果发现有经济犯罪事 实的,即应及时移送。

(三)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时,一般应将 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全案移送,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和第五十四条 的规定办理。如果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必须分案审理的,或者是经济纠纷 案经审结后又发现有经济犯罪的,可只移送经济犯罪部分。

对于经公安、检察机关侦查,犯罪事实搞清楚后,仍需分案审理的, 经济纠纷部分应退回人民法院继续审理。

(四)对于经济犯罪案件,几个地方都有管辖权的,或者管辖地不确 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的 规定,移送给其中一个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或者报有权指定 管辖的上级人民法院确定后移送。

(五)各级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如果对是否属于经济犯 罪在性质认定上有不同意见时,应尽量协商。协商不成的,报请同级党委 政法委员会协调一致,以统一认识,及时办理。

第三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10121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2010年11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0次会议、2010年5月31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11届检察委员会第3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2月22日起施行。二 ○ 一 ○ 年 十 二 月 十 三 日

法释〔2010〕17号

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有关部门,对2008年底以前制发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现决定将已实际废止或者不再适用的37件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予以明令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废止的部分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目录(37件)

序号 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名称 发文日期、文号 废止理由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准许上诉的通知 1955年12月29日 〔55〕法行字第17379号 〔55〕高检四字第1315号 〔55〕司普字第2789号

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的上诉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2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内务部、司法部、公安部对少年犯收押界限、捕押手续和清理等问题的联合通知 1956年2月7日 〔56〕高检五字第3号 〔56〕法行字第748号 内城〔56〕字第36号 〔56〕司普字第130号 〔56〕公劳联字第2号

该通知所依据的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已被200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废止。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死缓减刑等有关问题的联合批复

1956年11月6日 研字第11375号 四字第1591号

该批复的内容与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不一致。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死缓减刑等问题的联合批复

1956年11月20日 〔56〕法研字第11848号 〔56〕高检四字第1601号

该批复的内容与刑法的相关规定不一致。

5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反革命分子的管制一律由人民法院判决的决定”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联合指示

1 1957年2月6日 〔57〕法行字第2088号 〔57〕四字第191号 〔57〕公治字第15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对管制刑的相关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且该指示所依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反革命分子的管制一律由人民法院判决的决定》已被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的决定》宣布失效。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基层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已经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发现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有错误应由哪一级人民检察院向哪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议问题的联合批复 1957年2月22日

法研字第3685号

〔57〕高检四字第275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死刑案件的审判和审判监督程序已作出明确规定,且该批复的部分内容与相关规定不一致。

7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简化管制法律手续问题的指示

1957年10月26日 公发酉字第177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对管制刑的相关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且该指示的部分内容与相关规定不一致。

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对少年儿童一般犯罪不予逮捕判刑的联合通知 1960年4月21日 〔60〕法行字第87号 〔60〕高检二字第48号 〔60〕公劳联字第5号

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已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9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检、法三机关受理普通刑事案件的职责范围的试行规定 1962年11月30日 〔62〕法行字第261号 高检发〔62〕17号 公发〔62〕122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对刑事案件的职能管辖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1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死缓罪犯减刑的处理程序问题的联合批复 1963年4月16日

〔63〕法研字第37号

高检发〔63〕11号

〔63〕公发(厅)245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死缓罪犯的减刑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1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死缓罪犯执行死刑、再缓期一年、减刑的处理程序问题的联合批复

1963年7月22日

〔63〕法研字第93号

高检发〔63〕24号

2 〔63〕公发(厅)523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对死缓罪犯缓期二年执行期满后的处理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且该批复的部分内容与相关规定不一致。

1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劳改犯再犯罪的刑期执行问题的联合批复

1963年7月26日

〔63〕法研字第101号

高检法发〔63〕25号 〔63〕公发(劳)538号

刑法对判决宣告后发现漏罪、新罪如何确定刑罚的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1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过去对劳改犯再犯罪判处的刑期超过二十年是否改判的联合批复 1963年12月6日

〔63〕法研字第166号

高检发〔63〕37号

〔63〕公发(劳)字920号

该批复的内容与刑法的相关规定不一致。

1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甘肃省公安厅劳改局请示对群众要求保释劳改犯人问题的批复 1964年1月7日 〔64〕法研字第1号

〔64〕高检发字第1号 〔64〕公发(劳)28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对罪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程序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1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死缓罪犯减刑问题的联合批复 1964年4月7日

〔64〕法研字第30号 〔64〕高检发字第9号 〔64〕公发(劳)字第217号

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对死缓罪犯的减刑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1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死缓和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计算问题的联合批复

1964年5月30日

〔64〕法研字第53号 〔64〕高检发字第20号 〔64〕公发(劳)字第323号

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对判处死缓和无期徒刑后在刑罚执行期间的减刑刑期计算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1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管制适用的对象和管制的法律手续问题的联合通知

1964年8月28日 〔64〕法研字第55号 〔64〕高检发字第27号 〔64〕公发(厅)579号

该通知的内容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不一致。

3

1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财政部关于没收和处理赃款赃物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1965年12月1日

〔65〕法研字40号 〔65〕高检法13号

〔65〕公发(审)691号 〔65〕财预168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对没收和处理赃款赃物的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19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死缓犯和无期徒刑犯减刑问题的联合通知 1979年10月10日

〔79〕法研字第22号 〔79〕高检三字39号 公发〔1979〕148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判处死缓和无期徒刑后在刑罚执行期间的减刑条件、幅度、程序等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2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假释问题的批复 1979年11月23日

〔79〕法研字第23号 〔79〕高检三字第42号 公劳〔79〕1329号

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对无期徒刑罪犯的减刑、假释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2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的通知 1979年12月15日

〔79〕法研字第28号

〔79〕高检经字6号

公发〔1979〕177号

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对刑事案件的职能管辖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2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 1979年12月17日

〔79〕法研字第29号

〔79〕高检一文字66号

公发〔79〕179号

该通知的内容已被刑事诉讼法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的有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所替代。

2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已减为有期徒刑的原死缓犯和无期徒刑犯减刑问题的批复 1979年12月31日

〔79〕法研字第31号 〔79〕高检三字45号 公发〔1979〕188号

该批复所依据的197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死缓犯和无期徒刑犯减刑问题的联合通知》此次同时废止。

4 2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侦查羁押期限从何时起算问题的联合通知

1981年3月18日

〔81〕法研字第5号 〔81〕高检发(研)10号 〔81〕公发(研)36号

该通知的内容与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一致。

2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重婚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 1983年7月26日

〔83〕法研字第14号

该通知的内容与1997年修订的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不一致。

2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 1983年8月16日

〔83〕法研字第15号

该通知的内容与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不一致。

2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当前处理自首和有关问题具体应用法律的解答 1984年4月16日 〔84〕法研字第6号

该解答的内容已被1998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所替代。

2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流氓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 1984年11月2日

〔84〕法研字第13号

1979年刑法规定的流氓罪已被1997年修订的刑法取消。

29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 1984年11月2日 〔84〕法研字第14号

该解答的基本内容已被199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和199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所替代。

30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改机关在押死缓犯执行死刑的处理程序问题的联合批复 1985年9月21日

〔85〕司发劳改字第383号

该批复的内容与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有关问题的决定》的规定不一致。

3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几项补充规定 1986年6月26日

〔86〕司发公字第196号

该规定所依据和补充的1981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几项具体规定 5 的联合通知》已被司法部2002年8月《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废止。

3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严肃惩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走私犯罪活动的通知 1986年6月27日

法(研)发〔1986〕19号

1997年修订的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单位走私犯罪的定罪量刑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

3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以贪污论处的问题”的修改补充意见 1987年3月14日

法(研)发〔1987〕6号

该意见施行后,有关立法和1997年修订的刑法已规定独立的挪用公款罪。

3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严惩非法出版犯罪活动的通知 1987年11月27日

法(研)发〔1987〕33号

该通知涉及的投机倒把罪、制作、贩卖淫书淫画罪已被1997年修订的刑法取消。

3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公开审理再审案件的通知 1988年4月30日

法(刑二)发〔1988〕10号

199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已作出明确规定。

3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处理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投机倒把犯罪案件的规定 1989年3月15日

法(研)发〔1989〕5号 该规定涉及的投机倒把罪已被1997年修订的刑法取消。

3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犯罪活动的通知 1991年1月30日

法(研)发〔1991〕5号

该通知所依据的1987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严惩非法出版犯罪活动的通知》此次同时废止。

第四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

关于建立烟草制品打假协作机制的意见

(2004年12月17日)

2003年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高检会[2003]4号,以下简称《会议纪要》)下发后,各地按照会议要求,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犯罪行为,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使烟草制品打假协作规范化、制度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决定建立烟草制品打假协作机制。

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家烟草专卖局专卖监督管理司,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职能部门指定专人担任联络员。

二、督促、指导大案要案的查处

根据工作需要,对重点地区查处非法制售烟草制品等违法犯罪案件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解决案件查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进入司法程序的制售假烟、非法拼装烟机、倒卖烟用辅料等重大或疑难案件,依法进行指导、督办。

三、研究适用法律问题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适用法律指导意见,制定有关规范性文件。

四、及时通报信息资料

及时收集本部门相关工作及案件查处情况,通报案件动态,编发简报交流信息资料,总结贯彻落实《会议纪要》的经验和做法。

五、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广泛运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司法解释,加强对重大刑事案件查处情况的宣传报道工作。根据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办案水平。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评选活动,对在办理烟草制品打假案件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 发布日期:2004年12月17日 实施日期:2004年12月17日 (中央法规)

第五篇:...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 河南省公安厅 河南省司法厅...

河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 河南省公安厅 河南省司法厅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民政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卫生厅 河南省总工会 共青团河南省委 河南省妇女联合会

关于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

豫司〔2011〕6号

各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综治办、编办、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工会、共青团、妇联: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和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在我省全面开展,经认真研究协商,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确方向。

― 1 ―

2、坚持依法合规的原则。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规章制度,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运行。

3、坚持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形成整体合力,努力提高矫正质量。

4、坚持接受监督的原则。社区矫正的全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全面接受法律、社会、群众监督,依法、公正、有序、有效开展。

5、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分步、有序、扎实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各项措施符合实际、取得实效。

二、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精神,我省社区矫正适用于下列五种罪犯: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裁定假释的;

(四)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 2 ―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不得随意扩大或缩小社区矫正适用范围。

三、工作任务

总结完善社区矫正试点经验,积极探索工作规律,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体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至2011年年底,在全省全面启动社区矫正工作;确保2012年底全省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全部纳入社区矫正范围。

(一)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增强其认罪悔罪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心理矫正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成为守法公民。

(二)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建立社区矫正评估体系,增强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不同犯罪类型和风险等级,实行分类矫正。依法执行社区矫正对象报到、会客、请销假、迁居、政治权利行使限制、适用禁止令等管控措施,避免脱管、漏管,防止重新违法犯罪。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对

― 3 ― 象考核奖惩制度,建立日常考核与司法奖惩的衔接机制。鼓励运用信息通迅等技术手段,创新监督管理方法,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科技含量。

(三)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帮困扶助。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籍社区矫正对象落实责任田。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谋生能力,解决就业、就学、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四、部门职责

(一)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1、准确适用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按照社区矫正的五种适用范围,依法对刑事被告人、罪犯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

2、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可以根据犯罪情况,依法宣告禁止令,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3、对拟宣告缓刑的案件,可以委托被告人经常居住地的社区矫正机构就被告人的一贯表现、有无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有无重大不良影响等情况开展调查评估,通知相关社区矫正机构旁听庭审,征求社区矫正机构意见。对拟假释的犯罪分子,可以委托罪犯被捕前经常居住地的社区矫正机构就假释

― 4 ― 后对所居住社区有无重大不良影响进行调查评估,征求社区矫正机构意见。

4、强化社区矫正前法制宣传教育,对拟实行社区矫正的犯罪分子,责令其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告知其在规定期限内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

5、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判决、裁定生效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相应法律文书抄送社区矫正机构、公安治安部门和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

6、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的不同表现,依法对其裁定减刑、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余刑等。

(二)人民检察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对社区矫正工作是否公开、公正和执行活动是否合法依法进行法律监督。

1、加强对交付执行环节的监督。对实行社区矫正罪犯的交付执行是否及时、合法及交付执行的法律手续是否合法、完备,移交的文书资料是否齐备等进行监督。

2、加强对变更执行环节的监督。对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是否依法给予处罚,对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是否依法收监执行,以及对符合减刑条件的是否依法予以减刑等进行监督。

3、加强对终止执行环节的监督。对执行期满应当解除矫正、

― 5 ― 恢复政治权利的,或者对执行期间死亡的是否依法按期履行相关法律手续的,或者对是否按期解除矫正的等进行监督。

4、加强对社区矫正监管措施的监督。对矫正组织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及时建立帮教组织,是否建立健全监管矫正档案、是否认真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以及对出现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问题是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等进行监督。

5、依法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中违法行为的查处,依法查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以及因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案件;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侵犯罪犯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滥施社区矫正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

6、积极在社区矫正对象中开展犯罪预防工作,严厉打击社区矫正罪犯重新犯罪现象,及时审查批捕,依法从快提起公诉。

7、对可能实行社区矫正的案件,在提起公诉前,可以委托社区矫正机构开展诉前社会调查,征求社区矫正机构意见。

(三)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1、配合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

2、看守所在罪犯出所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罪犯经常居住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责令罪犯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告知罪犯在规定期限内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

― 6 ―

3、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4、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及时查找;对重新犯罪的矫正对象,及时依法处理。

5、就社区矫正对象是否予以减刑,是否予以撤销缓刑、假释或者收监执行,向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

(四)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牵头组织和具体实施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

1、指导、监督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的实施。

2、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问题,检察、考核本地区社区矫正实施情况。

3、接受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看守所等部门的委托,在规定期限内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刑事被告人、罪犯进行调查评估。

4、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矫正。定期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法律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积极协调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基地、劳动基地和就业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县(市、区)或者依托监狱、劳教所建立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

5、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矫正。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

― 7 ― 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未完成法定义务教育的社区矫正对象完成法定义务教育;协调有关部门处理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生活等困难。

6、依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行使行政奖惩权、建议司法奖惩权和宣告解除社区矫正权,实施奖惩。

7、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区矫正队伍业务水平。积极招募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扩大矫正队伍。

8、监狱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在押罪犯,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准予暂予监外执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在押罪犯,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在罪犯出狱前,责令罪犯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告知罪犯在规定期限内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在罪犯离开监狱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对需要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及时收监执行。积极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为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要的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六)编制部门要根据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加强社区矫正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

(七)民政部门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之中,指导基层组织参与矫正工作。要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对需要临时救助的矫正对象提供救助。

― 8 ―

(八)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将社区矫正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九)卫生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体、病情进行检查、监督,出具医疗意见,参与心理矫正。

(十)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志愿者与矫正对象结成帮扶对子进行思想道德、法制、文化教育和技术辅导,为矫正对象提供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帮助。

五、组织领导

(一)领导机制及组织机构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成立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导、协调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由省委或者省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司法厅,承担日常工作。

2、各省辖市、县(市、区)参照省级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

3、乡镇(街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

― 9 ― 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组长由分管党委副书记担任,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社会保障等部门参加。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具体实行社区矫正工作。

(二)工作队伍

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社区矫正工作者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切实加强司法所建设,确保每个司法所至少有一名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社区矫正机构配备至少一名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积极组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倡导组建专职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协助司法所人员对矫正对象实施矫正。

(三)工作制度

1、议事协调制度

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研究落实上级机关有关指示,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和计划,部署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通报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拟定重大问题解决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工作措施,协调处理重大问题。

2、请示报告制度。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请示,遇到紧急情况要边处臵边报告。

3、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并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范围,凡因工作人员失职、渎职造成社区

― 10 ― 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等情况的,进行责任追究。

4、监督管理制度。制定接收、监督、考察、管理、教育、监护、社会保障救助、考核奖惩、解除矫正、档案、统计等工作制度,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监督管理措施,提高监管质量。

(四)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意义、内容、方法、程序,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认知度;利用社区广播、宣传栏、黑板报,采取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和热心参与的积极性;宣传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〇一一年八月 日

― 11 ―

上一篇:坚持工作在一线推动下一篇:旧村改造开发流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