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底线五化协同

2022-07-16

第一篇:三条底线五化协同

“坚守三条底线,落实四项制度”的工作要求

一、 建立一个机构。各乡镇要成立“坚守三条底线,落实四项制

度”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制定本乡镇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

二、 建立和完善一套制度。各乡镇要建立“坚守三条底线,落实

四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村级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群众评议制度,信息上报制度,组里配备三条底线监管网络信息员,村里配备三条底线监管网络纪检员,乡(镇)、村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配备党风监督员等。

三、 设立一个公开宣传栏。各乡镇要设立固定的公开宣传栏,将

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公开,将向群众收费的有关政策依据、收费标准进行详细的公开,将“坚守三条底线,落实甲基制度”的内容进行公开。

四、 设立一个村民事务代办中心。乡(镇)、村要设立村民事务

代办中心,组里设立村民代理室,制定村民事务代办制度,确定具体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制度。

第二篇:五化三园

勇模学校五化三园工作总结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和谐主义的不断发展,经济也

在不断增长,我校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谋求校园发展。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

一、按照教育局、中心校的要求, 把校园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加强领导,保证其正确的教育方向,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使校园文化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

二、根据上级关于 开展“整脏治乱” 专项行动方案的有关精神,为促使我校“五化三园” 建设迅速上新台阶,使校园文化建设创特色、出成效,达到“学园、乐园、花园”的要求,提升

“整脏治乱”的水平,进一步规范学校的管理。

三、把提供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作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不断总结经验,抓好调研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事求是做好政治业务,对校园每一个角落的布置,都做了责任分解,加强对教学楼、教师宿舍、校园环境的管护,积极引导教师们投身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为校园建设作贡献。

四、我校在“净化、美化、文化、硬化、绿化“方面也精心布置:

1、科学制定校园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校园的条件创造德育的优美环境,体现校园协调与温馨。

2、重视校园绿化工作,设计绿化方案,并作相关记录。

3、宣传标语、图片、黑板报的选定。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围绕校训,注重抓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5、督促办公室、教室布置合理,物品摆放整齐。

6、积极创建学习型校园,使教师、学生乐于学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

7、开设充满素质教育特色的校本教研课程。按课程标准开齐课 程、开足课时,不挤占音乐、体育等课程。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快乐学习。

8、积极为学生创建学习平台,如开设学习园地、兴趣小组等。

9、组建体、卫、艺等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素质教育。

10、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

规范》 , 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11、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弱势学生,要有亲和力;要求师生穿着得体大方,举止得体。营造温馨校园,使师生热爱校园, 人人是美丽校园的建设者、维护者。

12、 营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室、走廊、厕所文化。 要求班级劳动工具、讲桌、课桌凳椅摆设整齐,班级布置美观协调。

13、 加强安全教育, 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国防、消防、交通、 卫生、禁毒、反邪教等安全教育,创设一个安全而和谐的校园环境。

14、合理划分校园内教学、体育运动等区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学期以来 ,在校领导的亲自部署规划下,在全体师生 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五化三园”建设工作已圆满完成。如今的勇模学校环境幽雅宜人,文化氛围浓郁,成了师生工作学习的理想家园。

勇模学校五化三园

2012年7月

第三篇:“五化”并举 科学储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而做好科学储粮又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所在。在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形势下,做好科学储粮工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笔者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科学保粮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科学储粮面临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全市粮食储存企业排查,基本摸清了我市粮食仓储状况,从业人员年龄、学历、技能分布等情况。总的来看,主要存在设施老化、经费不足、队伍弱化的状况。

1、仓储设施普遍老化。粮食仓储设施是国家长期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是保证科学储粮的最基本的硬件条件。从目前的情况看,仓储设施老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市共有仓储设施容量10万吨,其中乡镇粮所占5万吨,基本上达到报废年限,其余仓储设施的建设年代多为70年代或80年代中期。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时,处臵部分仓储设施解决职工职工权益,用于职工分流。粮食仓库建设投资大,收益小(甚至无收益),粮食企业(含非国有企业)自筹资金建库的可能性不大。有些粮食购销企业因负担较重,维修资金投入不足,维修跟不上,有的老仓库带病使用,造成恶性循环,有的仓库屋顶下沉,不同程度出现屋面渗雨、仓内地面返潮、密闭性能差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双低保粮”效果和储粮安全。

2、新技术推广利用难。仓储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粮食购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直接制约了科学保粮的普及,要改善仓储设施条件,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而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政策性业务和企业自主经营和代理取得。自2000年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企业深化改革以来,企业真正依靠自主经营获得的利润微薄,仅能维持正常的运转。有些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出现经营性亏损;政策性业务费用虽然比较稳定,但标准比较低。企业普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仓储设施投入不足的现象。

3、仓储人员队伍弱化。仓储人员队伍在科学保粮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科学保粮的关键。但是随着改革改制、下岗分流,仓储队伍越来越弱化,出现了队伍散、人员少、专业性不强的特点。以直属库为例,现有干部职工28人,其中30岁以下3人,30-45岁14人,45岁以上11人;在干部队伍中具有初中学历的9人,高中(中专)学历的12人,在职学习大专以上学历的8人;具有中级职称的5人,专业粮食保管人员7人。从直属库人员构成看,一方面改革后由于经费、编制等问题,基层仓储业务机构逐渐撤并,很少有专门的仓储化验机构;另一方面保防人员越来越少。有一技之长的中年骨干凭本领外出打工,一些有经验、愿吃苦的老同志下岗或内退,大部分是没有实践保粮经验的新手,现有仓储产业人员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技能素质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仓储管理发展的进程。

二、制约科学保粮的因素

制约科学保粮的因素较多,有客观上的因素,更有主观上的原因。就当前制约科学保粮方面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认识、投入和管理上。

1、认识上存在误区。粮食储藏因需要成本又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常受到忽视。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中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企业应该集中精力做好粮食经营业务,只有搞好经营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科学保粮可以放一放,松一松,过得去就行。对保粮工作满足于“不出问题”,对储粮保管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认为只要粮食不霉不烂就行了

2、投入上受到制约。科学保粮需要以经费、人力、技术等为基础,但改革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普遍沉重,拿不出大量资金用于维修仓储设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搞科学保粮力不从心,制约了仓储设施的维修、更新和新增。同时,由于专职人员较少,围绕科学保粮的业务技能培训也逐渐减少,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也有所下降。由于在资金、人力、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学保粮工作的开展。

3、管理上不够规范。规范管理一直是粮食购销企业科学保粮的传统经验。但自改革以来,由于人员少、经费少、队伍散等诸多原因,规范保粮工作有所松懈。少数企业没有坚持完善细化企业内部“一符四无”百分考核办法,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仓储工作状况。粮食仓储基础工作抓的不严,粮情记录、帐卡、平面图、粮堆平整、仓内仓外清卫等没有达到更高的要求。基层国有粮食企业保防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二,兼职较多,不少保防人员存有临时工观念,责任心不强,影响了安全保粮;防保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经费紧张,没有对新上岗的保防人员进行培训,业务素质较低,导致测检记录不规范、不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储粮。

三、“五化”并举,提高科学储粮水平

根据上述制约安全储粮问题和因素,莱芜市粮食局严格执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将科学储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探索创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强化培训,高标准,严要求,在管理上做到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生态化和多元化“五化并举”,全面提高科学储粮水平。

一是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莱芜市地方粮油储备监督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规范化管理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在储备粮企业中广泛开展创建“文明企业”、“文明粮仓”活动,定期开展仓储管理百分考核,推动规范化管理措施的落实。

二是精细化管理。在储备粮企业内部,建立完善包括综合管理、岗位职责、仓储管理、财务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精细化的115项规章制度、35项技术规范、47项工作标准的制度体系,形成流程细、操作精,指标细、控制精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三是信息化管理。积极开发应用储备库信息化管理系统,把粮食存储、出入库、检验、计量、结算、视频监控、粮情监测、器材管理等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对储备粮数量、质量、安全以及防火、防汛、防盗、储粮药剂和器材物料管理等实施动态实时监控,数据实现自动采集、统计、查询和上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四是生态化管理。按照科学、环保、绿色储粮目标,对储粮技术应用难题进行攻关,推广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微机测控、双低储藏”等低温、无药化、绿色储粮新技术,逐步形成了以“低温、低耗、低药”为控制手段,以“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化管理模式。

五是多元化储备。引导储备粮企业由单一品种储备向多品种转变,由单一的政府储备向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化储备转变,不断拓宽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增加小包装成品粮储备和食用油储备,丰富调控手段,实现地方储粮保生存、多元储备保发展的目标。积极构建三级储备体系,在搞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的同时,大力推行农户储粮,真正做到了既“藏粮于库”,又“藏粮于民”,构建起功能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

“五化并举”模式逐步显现出较强的管理理念,产生了积极效果。一是仓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有标准,职工岗位有职责、工作有标准,干有目标、有方向。工作奖罚有据。二是推进仓储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仓储建设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市落实仓储信息化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好“山东省粮油仓储管理系统”,完善保管帐帐务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探索物联网的应用。加快由“数字粮库”向“数字粮食”转化。三是加快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已批准建库方案,建库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70%,预计7月底开工建设。项目完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仓储设施落后的问题,为争创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标兵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惠农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普及储粮知识,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水平。五是仓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借鉴“山东省粮油仓储管理系统”学习平台,将业务学习常态化、普及化。积极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将日常学习、技能培训、竞赛成绩纳入工作业绩考核,对仓储人员实行动态管理,能者上、庸者下、平者推,通过学习培训,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干部职工队伍。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第四篇:四风六病五化

一、反对四风:

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二、“六病”:

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都要注重解决组织涣散、纪律松驰的问题,机关单位重点整治不敢负责、执行力弱的“软骨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冷漠病”,弄虚作假、浮夸冒报的“浮躁病”,铺张浪费、贪图玩乐的“享乐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梗阻病”,得过且过、平庸无为的“懒散病”等“机关六病”,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治理不恩进取、安于现状的“自满”症状,治理思想僵化、不敢创新的“僵化”症状,切实解决久治不愈的作风顽疾。

三、“五化”:

着力遏制“五化”。在宗旨意识淡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党员干部群众观点不牢、群众感情淡薄,无视群众呼声、不管群众疾苦,刁难群众、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在进取精神退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无所用心,因循守旧、平庸无为,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纪律松懈、自由散漫等问题。在工作推进虚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热衷表面文章、花拳绣腿,工作漂浮、落实不力,虚报浮夸、欺上瞒下等问题。在履职能力弱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岗位业务不精,本领不强,服务群众和群众工作水平不高,解决问题办法不多等问题。在生活追求奢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艰苦奋斗精神缺失、向往享乐奢华,讲究排场、铺张浪费,情趣低俗、玩心过重,弄权贪腐、谋取私利等问题。

第五篇:“五化一体”的教育评估

上海教育评估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了成长的艰辛,收获了进步的喜悦。从起步奠基(1996年上海市高教评估事务所成立),到扬帆起航(2000年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成立),到稳步发展(2004年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成立、区县一级教育评估机构陆续成立),到快速飞跃(2009年《上海教育评估文库》首批书著出版、2012年《上海教育评估研究》首刊发行、2014年“学科评价联合实验室”成立),20年风雨兼程,20年探索拼搏,充分展现了上海教育评估人开拓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见证了上海市教育评估事业在服务于政府宏观管理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的探索发展。

一、构建立体化教育评估机制

随着1996年上海市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的成立和发展,上海市各级教育评估机构日趋健全,评估组织机构不断显现出独立性、专门化特征。20多年来,上海市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专司教育质量评估的完善的组织体系,这些组织主要包括2000年成立的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08年成立的上海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2009年成立的上海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等市级机构,以及1998-2006年间上海市各区陆续成立的区级教育评估机构。在这些外部组织机构成立的同时,上海市各级各类学校也不断致力于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了校内专门的评估部门或教学质量监测部门,与外部教育评估机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上海立体化、专门化,内外结合的教育评估组织体系,并形成了督导、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另外,2004年还成立了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为上海教育评估行业的自治与自律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二、开展多样化教育评估实践

20多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区县两级教育评估机构的业务不断拓展。从最初对接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评估项目发展到在圆满完成政府委托或授权评估的基础上,兼顾学校、社会的需要,面向市场,走“项目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作为市级教育评估机构,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不断致力于巩固与拓展评估业务范围,开展教育评估的多元实践。目前,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评估业务每年都达100项左右,覆盖上海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学科(专业)质量评估、办学质量(绩效)评估、德育评估、课程评估、教师高级职务评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涉外教育质量评估等多种类型。既有综合评估,又有单项评估;既有合格类评估,又有选优性评估,还有发展性的督导评估等。以基础教育评估为例,目前承担的项目有: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评估、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性督导评估、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示范校评估、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评估、上海市中小学家庭教育示范校评估、上海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精准委托管理评估、上海市城乡学校互助成长项目评估、上海市幼儿园分等定级评估、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评估、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项目绩效评估、上海市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上海市民办中小学设置评估等。与此同时,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承接了教育部、外省市教育机构,以及非教育系统部门委托的评估任务,如教育部人事司委托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绩效评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委托的“上海市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安徽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等。

区级教育评估事务所(评估中心)的评估业务也红红火火,通过接受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单位的委托,在辖区内开展有关教育评估监测工作,如对本区域内的民办学校定期进行办学水平评估、对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等。同时,还不断探索与社会乃至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开展认证工作,如上海现代教育鉴证评估事务所与国际及跨地区鉴证委员会(CITA)合作对上海民办进华中学、上海市协和双语学校进行CITA认证等。

三、不断优化教育评估队伍

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评估专家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评估的质量与公平。上海市各级教育评估机构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积极致力于充实教育评估力量,改善专业队伍结构,优化评估专家库。一方面,积极聘用资深教育管理专家,另一方面,适当引进高学历人才,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中青兼顾的教育评估队伍。如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近年来通过采取“引、聘、培”等多种形式,使评估院工作人员的学历学位层次、人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目前,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编制35人,其中硕士以上人员占比为93.8%,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占比为44.8%。另外,为了优化专家队伍,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充分利用上海市、长三角地区、全国及港澳台地区、亚太地区的教育评估专家力量,不断丰富专家库,广泛聘请全球教育评估资深专家,为上海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出谋划策。

四、着力推进教育评估学科化

教育评估是一门科学,其内含丰富的理论和技术,理应走向专业化的发展轨道。随着我国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评估日益显现出一门综合学科的特征,已形成较完备的评估理论体系和专门的评估方式方法,组建了高水平的评估专家队伍,成立了诸多专业评估机构,形成了大量的相关专著和出版物等。上海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建立和发展教育评估学学科,并通过实施“教育评估科研工程”,加强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与政府有关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国内外所有有志于教育评估研究的学者、专家一起,积极推进《教育评估文库》建设工作。

与传统的教育评估科研有所不同,《教育评估文库》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主要围绕教育评估基本理论研究、教育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教育评估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评估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等方面,设计一系列课题来开展研究工作的。《教育评估文库》总体分为基础类、技术类和应用类等三类书著。自2007年始,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先后发布了几十项教育评估重大课题,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及全国有关高校等多名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教育评估文库》第一批著作正式出版,截至2017年底,已陆续出版了29部。

打造《教育评估文库》,不仅为创建与发展教育评估学这门学科提供支撑,而且可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同时,有利于提升上海教育评估在国内外的专业影响。

四、持续改进评估技术与方法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无纸化评估或网上评估成为了可能。这种网上评估方式既节约人力、物力,又可提高教育评估的公平与效率,是教育评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积极开发现代化的教育评估技术,早在2007年,就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发了网上评估技术。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率先启动了“教育评估网络系统建设工程”,实施了网上评估。网上评估系统不仅为评估专家、评估工作人员设置了专门的工作室,而且也为被评对象、评估者等建立了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不仅方便了评估信息的收集与传递、评估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而且有利于评估项目的归档以及对评估专家的表现进行网上评价。目前,上海市高教、基教、职教等领域的大部分项目都已建立了网上评估系统。

上海市积极尝试新的教育评估方式方法,近年来对新的教育评估方式进行了探索。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关注学校个性相融合、强调学校资源与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相结合等,如根据分类评估理念,通过采集大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法逐一计算出上海市4种类型25所市属高校的整体办学绩效;再如在跨境教育领域积极尝试采用认证方式,对上海市范围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实施质量认证等。同时,努力践行第四代教育评估理念,关注教育评估过程的民主与实效。

五、搭建教育评估国际平台

为了确保上海市教育评估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上海教育评估领域的有识之士积极致力于?c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踊跃加入地区性和国际性的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积极参与教育评估的国际活动以及人员互访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教育评估机构的沟通,极大地促进了上海教育评估在国际、国内的专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不仅是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组织(INQAAHE)的正式会员,而且还是较早加入亚太地区质量保障网络组织(APQN)的成员。目前,APQN秘书处设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09年,APQN秘书处在上海成功注册,成为我国大陆唯一的涉外教育国际组织,并持续主持至今。加入国际组织,推进教育评估国际交流合作,是更好地参与国际教育评估事务、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合理争取中国利益的重要途径和平台。2014年,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与全球最大的科技文献出版商Elsevier公司联合创建了“学科评价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在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领域开展合作研究,这也是国内教育评估机构唯一构建的中外合作平台。

新时代、新要求助推教育评估新发展,回望上海教育评估20多年的实践探索,是为了寻找新方向,开启新征程。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上海教育评估将继续坚持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上海市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驾护航,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专业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作者简介】

郭朝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评估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评估、督导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参编著作10多部。

上一篇:食堂全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生态文明绿色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