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论文范文

2022-05-1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国际经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关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新问题。本文以马克思历史整体观和利益分析方法论为基础,对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一篇:国际经济学论文范文

民族师范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搞 要]文章分析了民族师范院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困境,针对困境提出了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方面提升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

2001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 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 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 更要先行一步, 力争三年内, 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 - 10% 。从此双语教学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展开。国际贸易专业由于国际通用性强的专业特点,一直是双语教学领域里的先驱。其中国际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最早的课程之一。全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很多都将国际经济学开设为双语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民族师范院校在这一轮的双语实践中,积极参与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是由于自身条件所限,许多民族师范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实践时,在教学管理、教师与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在分析民族师范院校实施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困难入手,探索民族师范院校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途径。

一、民族师范院校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教师的困境

教师的英语水平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学英汉双语教学虽然用英语授课,但不同于英语教学,授课教师不但用流利的英语讲解国际经济学知识,而且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用英语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这不是等同于英语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而且还必须具备熟练掌握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 这就要求学校拥有一批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双语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 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师范院校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本来就不是强项,加之又处在民族地区,因而能承担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十分有限。

(二)学生的困境

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努力是保障双语教学效果的客观基础。学生不但要掌握宽广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学生面临的是专业与英语的双重压力。学生课前的教材预习阅读量和难度远超出了大学英语的阅读量和难度,要耗费学生大量的精力,而且时间长短还与学生的英文程度好坏及专业知识有关系。上课时不仅要听懂老师用英语给他们讲解的国际经济学知识,更要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的英语进行表达,和教师形成互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然而,对于民族师范院的学生来说,要达到如此高的要求是有困难的。首先,民族师范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较低。与国内重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民族师范院的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 听、读) 和表达能力( 说、写) 都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超出他们的接受水平就失去其教学意义。其次,学生的畏难情绪较严重。很多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受限,不能独立阅读教材,看到原版教材就心生退意。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听不懂教师的英文传授的专业知识,两堂课以上听不懂就开始放弃的确实存在。更不用说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在两种语言间进行自由切换这种高层次的学习。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三)教材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一般都是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使用原版教材当然可以提高学生英文水平,但是原版教材的价高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民族师范院的学生来说,家庭条件都算不上太好,因而也会形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此外,教材的适用性也是值得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否适合教师,是否适合本校学生也是另一个困扰的问题。

二、提升民族师范院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培养高水平的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为了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培养双语师资,学校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英语强化培训。请进来是请优秀的双语教师到校任教,或以优惠政策吸收优秀人才到民族师范院校来任教,这是解决师资问题的途径,同时优秀教师引进后,对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水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送出去是选拔本校优秀的双语教学教师(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任教三年以上)出去培训学习。可以选择出国培训,迅速提高师资水平,为双语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师资。也可以定期选择一批双语教学教师到国内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实力突出的院校去培训,这些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已是全外文教学,从教材、课件到教师讲授基本是都是全外文的。通过进修培训,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师的水平。

(二)对学生因人而异

不同学生的英文程度不同。民族师范院校有一些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弱, 不适合学习原版教材。国际经济学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应设立汉语教学的平行课堂,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量力而行。

对于国际经济学英文教学也不要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目前双语教学模式多采用以下三种: 沉浸型双语教学,维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民族师范院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适宜从过渡型开始,随着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英语和专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逐步向维持型过渡和沉浸型模式推进。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不断推进,从40%英文讲授到60%英文讲授,直到最后80%英文讲授。让学生能完全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阶段,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与教师形成互动。

另外,在整个专业中创造有利于实施双语教学的环境。在实施双语教学之前,要把英语环境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收看(听)英语节目,组织英语角、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慎选原版教材,精编教辅资料

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尽量选用纯英文版的教材,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有助力于增加专业词汇量和提高思维的转换能力。在教材选取上,充分考虑教材的质量和价格,并从中权衡最适合民族师范院校的教材。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时,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指定相应的翻译教材或指定参考书(这些书尽量能在本校图书馆能借到)。多提供辅助资料帮助学生在双语学习过程中缓解压力。

总而言之,民族师范院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专业应在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有效地推进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伟,郑汉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J].双语学习,2007,7.

[2]蒋兰陵.浅议<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J].一当代教育论坛,2009,4.

[3]徐松.<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18.

[作者简介]颜蔚兰(1975—),女,江西萍乡人,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项目《地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12JGZ125。

作者:颜蔚兰

第二篇: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问题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关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新问题。本文以马克思历史整体观和利益分析方法论为基础,对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内涵和方法论基础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内涵是特指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权利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弱化,而国际经济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重要的趋势。在这两种国际政治形式的影响下,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些具体经济行为被赋予政治的功能,从而使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成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

我国政治学专家刘德厚教授在深入研究社会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政治”的概念。“广义政治”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关于人的利益全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或“社会政治主体的利益全局关系所支配的一种社会公共权力活动”,“广义政治”主要包括“经济形式的政治”(即“经济政治”)和“国家形式的政治”(即“国家政治”)。“经济政治”的概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整体观为基础,通过利益分析的方法而提出来的。一定的社会成员的利益全局关系,既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政治活动的始源。国际社会也存在着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它既是国际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决定了国际政治存在的必然性,国际政治可以看作是各国之间对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控制和协调。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各国对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的控制和协调形成“国际权力政治”。“国际权力政治”以一国的军事实力为基础,谋求对他国意志和行为实行控制的政治权力,进而获得本国政治利益的实现;各国对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控制和协调形成“国际经济政治”。“国际经济政治”以一国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本国在国际经济格局、国际经济制度和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有利地位,进而获得本国经济利益的实现。自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由原来的二极化向多极化转变,国际经济关系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相应地国际权利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弱化,而国际经济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

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生活国际化。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大型跨国公司的兴起加速了资本、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等在国际间的流动。经济生活国际化意味着由疆界和主权分割开来的个别国家经济,已经不可能再保持原来意义上的独立了,它们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经济目标和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其他国家的牵制,同时又对其他国家发生影响,世界经济已形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作为“自我利益”的执行者,通过制定对外经贸政策、管理涉外经贸活动、开展经济外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的经济利益。

2.政府干预经济的运行和管理贸易政策的兴起。1929——1933年的“大萧条”导致西方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凯恩斯主义”的最重要政策主张就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以前经济自由主义的主流派地位便被干预主义所代替,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由此而成为西方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政府在加强对国内经济干预的同时纷纷加大了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干预的力度,以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3.在国家权利政治逐渐让位于国家经济政治的过程中,国家政治利益日益和国家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转化,在这种状态下各国除了考虑本国利益外,还必须考虑各国的共同利益。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开始具有合作的性质,经济利益的实现越来越成为政治利益以至整个利益实现的基础。

4.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地区一体化一般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或者政治同盟。在完全经济一体化阶段,区域各国完全废除商品、资金、劳动力等最优流通的人为障碍,采取共同的经济、金融、贸易、财政政策。最典型的欧盟,目前已经实现人员、资金、商品的无国境流动,采取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统一欧洲各国的货币,发行欧元,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5.日益突出的全球化问题。全球问题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引起的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涉及各国利益全局关系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包括多边贸易体制、国际金融体制和国际分工体系等重大经济问题,也包括环境、资源、能源和人口等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还包括全球恐怖主义、贩毒、军火、贫困等诸多政治问题。

三、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体现

1.国际政治关系影响国际经济政策的制定。因为经济政策的制定通常受到压倒一切的政治利益的支配,不仅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常常是政治斗争的经济武器,而且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也首先考虑到一国的政治需要,就连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同样往往是实现一国战略和外交目标的经济手段。

2.管理贸易政策。它实质上是一种贸易干预主义,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经济贸易手段对另一个国家的事务进行强制或专断的干预,目的在于对另一国家强加某种行为或结果,它实际上剥夺了被干预国家对有关事项的控制权。

3.经济外交。冷战结束后,单以政治强制和军事高压为手段的强权外交已难以实现其对外战略,世界各国均实行以经济贸易为推行其对外战略的手段的经济外交。经济外交从一国对外经济对本国外交活动的决定性影响,或从一国外交活动必然为本国对外经济服务方面来看,是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的表现,但从一国外交活动对本国对外经济的影响或从一国对外经济必然服务于本国外交活动方面来看,又是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

4.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为了解决涉及当事国各方利益的国际经济领域的问题与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调,对国际经济活动采取共同干预行动的政策行为。冷战结束后,各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国际经济协调。

四、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发展趋势

1.国家干预主义将呈现弱化趋势。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国的对外经贸政策和具体的对外经贸行为,既要考虑该政策的实际效果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他国对此经贸政策和具体的对外经贸行为的反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不顾他国的反对,完全出于本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战略的需要来制定对外经贸政策,否则很容易造成国家利益摩擦和冲突。

2.国际经贸关系仍然将是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主要领域。对外经贸政策制定、涉外经贸活动管理、贸易干预主义、经济外交、国际经济协调等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具体表现,不仅过去主要指向国际贸易领域,今后仍将主要指向国际贸易领域,使国际贸易政治化成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主要内容。

3.国际经济协调将充分体现在全球协调和区域协调两个层次。全球性经济衰退、国际债务危机、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失衡等全球性问题,客观上要求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协调的作用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协调可以弥补了全球经济协调因各国经济目标和经济理论不一致、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不相同的局限;另一方面又迫使全球经济协调在区域经济协调形成区域利益矛盾后不得不寻求新的机制以解决新的问题。而全球经济协调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协调创造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在新的全球经济协调格局下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4.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将是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一个新趋势。张幼文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处于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或即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取的政治、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分三个层次:第一,国家经济安全首先是国家经济体系本身的安全和维护这种安全的能力,这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层次;第二,是经济因素对军事政治安全的影响,主要是经济力量和经济能力对国家权力和军事力量的支撑;第三,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主要是非军事政治因素的威胁。

作者:刘旭华 盛小红

第三篇:国际经济学专家——朱延福

一、个人简历

朱延福,安徽桐城人,汉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6月,在山东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6月,在中南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1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1月至1995年1月,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迪金大学(Deaking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主任等行政职务。主要学术职务有: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社会兼职有: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等职。

二、学术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问题。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初就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补上中国所缺的资本原始积累课程。其过程可能不是民主主义的,而是权威主义的。用权威主义推进一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东亚各国现代化的普遍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问题。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在自发状态下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而是需要在一种特殊的、人工创造的条件下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其根本条件是公有制在受控的条件下的分权经营,其中最困难的是其临界点的把握和控制。如果分权不足,则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经济;如果分权过度,则公有制的性质会发生质变,可能会炸毁社会主义的外壳。

关于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的边界划分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模式,二者调节的范围和边界要以调节成本为标准。

关于劳动工资制度改革问题。主张在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工资标准制订上,要充分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的差别,既然复杂劳动在价值创造上是简单劳动的倍乘关系,那么复杂劳动者的收入也应该是简单劳动者收入的倍乘关系。同时,在国内学术界较早提出引入劳动力竞争机制、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后来被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所吸纳。

关于大国开放与湖北区位优劣的判断问题。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但是,大国开放与小国是不同的,它有一个地区的差别或梯度的问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沿海、沿边地区是开放的前沿地区,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而中部地区则具有相对的劣势。因此,湖北的地理区位,不仅不是“得中独厚”,而且具有相对劣势。2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三、学术成果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民生福利标准与公共产品退出机制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课题《关于湖北省工业产品质量问题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课题《当代资本主义重大问题研究》、国家水库移民局《中外水利水库移民政策比较研究》、企业委托《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浙江外向型经济对策研究》。1992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被确定为财政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8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经济学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四、主要论著

1、宏观经济学(MBA教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2001年再版。

2、市场经济国家中的计划,人民出版社,1996年。

3、中国的受控核聚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之机理分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4、外资国民待遇问题导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5、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的社会化是同一概念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年第5期。

6、论劳动的复杂度,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7、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财贸经济,1986年第12期。

8、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1987年第11期。

9、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8期。

10、经济形势与紧缩策略,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11、对我国经济效益下降问题的深层思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12、科斯的交易费用与马克思的流通费用比较研究,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3、民生统计应配套使用中位数指标,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14、试论国际资源利用的难题和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15、论我国基本电视服务向纯公共产品的回归,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16、论投资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17、中外投资环境评价方法论的演进述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8、近年来国内区域投资环境问题研究述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上一篇:比较教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商与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