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社会思潮的背景下,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022-09-10

多元社会思潮的出现和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 它对于人们思想上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在此背景下,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 积极探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为此, 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引领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通过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为我国提供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 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多元思潮的主要方面、深层原因和不利影响

多元社会思潮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所产生的, 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互相碰撞、彼此影响, 对本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都有重要影响。

(一) 我国产生多元社会思潮的深层原因

1. 经济层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越来越繁荣, 形成了“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的局面, 而国外的各种思想也伴随着经济的往来而进入我国。尤其是信息媒体技术日益创新, 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把世界各国联系起来的情况下, 中国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都呈现出日趋深化的局面, 多元化思潮的出现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1]。

2. 文化层面

从政府角度来说, 对于我国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重视不足, 宣传不到位, 造成人们抵御外来不良思想的能力和方法较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不到位, 效果有差距。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主义相适应,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但对这个体系的宣传还远远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这也是造成多元社会思潮在我国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另外, 经济的发展势必会让带来人们追求财富的心理, 这就给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滋生的土壤, 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接受较浅, 对国外的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推崇, 在不良文化思潮面前, 预防和抵御的能力更差[2]。

(二) 多元社会思潮的不利影响

1. 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使我国的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这得益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我国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但诸如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进入我国, 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体制, 主张私有化,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 完全听任市场指挥。多年来, 极少数经济学家企图用新自由主义误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 企图否定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性。这些错误思潮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3]。

2. 削弱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我国正处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各种文化思潮在我国相互碰撞与融合,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 但其中部分社会思潮打着以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的“幌子”, 实际上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还有人借着党在历史时期的一些错误威胁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政权,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如此, 否定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 诋毁和污蔑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一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失去了指导地位, 我们也必将重蹈前苏联的历史[4]。

二、文化自信的含义和本质特征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 自古以来, 华夏文明让世界各国赞叹不已。如今, 在经济全球化、我国社会存在多元思潮的背景下, “文化自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其重要[5]。

(一) 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是习总书记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又一重大科学理论, 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6]。

“文化自信, 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 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 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就个体而言, 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充分肯定, 标志着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它是社会成员对于民族文化、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自信心, 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 在文化上促进自我发展的表现。文化自信是抵御和防止西方多元思潮腐蚀人们的思想利器。

(二) 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

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主体性特征、象征性特征、包容性特征。

1. 主体性特征

文化自信, 归根结底是人的自信, 是人在主观意识和能动性上的高度自信和自觉。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 既是物质性存在, 又是社会精神性存在, 人存在于社会中, 也就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中。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 人在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 形成人对自身所处文化世界的精神构建。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创造的产物, 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

2. 象征性特征

文化自信是对我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肯定, 这种自信与肯定是思想、观念等抽象的精神性存在。归根结底, 人所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 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性标志。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 是社会成员对于文化符号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民族文化的客观存在形式, 并以客体形式作用于主观活动中, 转化为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

3. 包容性特征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社会, 文化也随之产生。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种之间, 文化交流彼此碰撞、融合, 继而向前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瑰宝, 但是也需要与世界其它文化互相交流, 互相发展, 不能固步自封。因此, 民族文化自信的获得民族文化自信的获得不仅需要自身形成对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与肯定, 而且需要在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中, 以发展和包容的心态吸收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任何一种文化要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都离不开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精神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

三、结合我国实际, 分析文化自信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力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高度肯定。全面理解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和增强文化自信力的措施有助于文化自信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 更好地运用其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岁月积淀所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和精神符号, 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继承和发展的。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 大部分人尤其是年青一代, 沉浸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所带来的文化, 忽略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继承, 甚至对西方思想推崇备至。树立文化自信, 使人们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自觉弘扬、发展和振兴传统文化, 在西方多元思潮面前能够自觉分辨和抵御。

第二, 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来自于西方, 是借鉴、吸收和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所产生的。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等一系列重大指导方针, 并且还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适应国情要求, 适应时代要求, 适应人民要求。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才能使西方“颜色革命”不能得逞, 不会重蹈苏东剧变覆辙。

第三,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也为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创造了条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而要实现这一中国梦, 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强大的创新思维和文化软实力, 只有这样, 我国的世界话语权才能够提高, 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外部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还需要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文化自信是人民对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思想的肯定, 在来势汹汹的西方思潮面前, 从容不迫地理解和认识到其危害性, 从而提高自身精神文明境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内部条件。

(二) 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力的措施

我国的文化自信力需要国家和社会各个部门密切协调, 通力合作, 才能实现全方位、多领域的增强, 因此本文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 国家要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大力宣传巩固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国家和人民的意义, 使之能够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永葆生机。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在政策、资金上对文化企业给予扶持, 形成对内宣传, 对外发声的局面。对党和政府内部某些诋毁马列主义, 宣扬西方思想的官员、学者等要严肃处理。

其次, 社会上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 宣传工人和农民对于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企业增强文化产品创新力, 深度挖掘本土文化, 制作出优良的文化作品,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竞争力, 为我国文化发出声音。基层组织可以组织群众进行红色旅游, 唱响红歌, 使全社会形成一种传承革命精神, 砥砺奋勇前行的氛围。

最后, 人民群众要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身学习和工作的行为标准, 坚决抵制国外不良思想的腐蚀, 对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特别是对一些洋节日、洋明星要客观理性的对待。要端正思想, 认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成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增强文化自信, 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虽然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但只有对本国家、本民族的指导思想和民族文化拥有高度自信, 才能以此为精神力量支撑国家向前发展, 在世界舞台上更加自信, 发声更有力量, 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近年来, 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多元社会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在此背景下, 分析多元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和不利影响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它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是我们有信心能够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多元思潮,文化自信,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 2016, (22) :12.

[2] 周民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5-18.

[3] 叶启绩.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5-18.

[4]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5-18.

[5] 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5-18.

[6] 王国敏, 李玉峰.挑战与回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 (01) :10.

上一篇:简述博物馆专业队伍建设下一篇:CAXA制造工程师的后置处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