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雨巷中姑娘的形象

2022-12-22

第一篇:解读雨巷中姑娘的形象

诗经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群像,人间百态,而其中的婚恋诗更加为人称道。提起婚恋诗,人们想到的大多是敢爱敢恨,热情奔放的女性,对其中的男性形象则并无太多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分析,简单概括《诗经》中男子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男子形象

《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作为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婚恋诗内容尤为丰富。《诗经》中的婚恋诗大多以女子口吻来自述,使得或热情奔放或温婉窈窕的女子形象深入人心,而男子形象却鲜少有人涉及。固然,《诗经》中女子自述的手法有相当的主观性,这使得男子形象稍显逊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男子形象也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并且通过男子形象的适度挖掘,显然有助于对女子形象的进一步塑造。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文本的分析,力求对男子形象进行粗浅的塑造。

一、暗恋中的男子形象

作为追求女子的男子们,在这些诗中大多作为抒情主体而存在。《诗经》的首篇《国风·周南·关雎》就是表达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这首诗可以当做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他所写的爱情以明确的婚姻为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而这种负责任的婚姻更为社会所接受。这首诗的突出特点的“格言其情”(1),它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纯洁而含蓄的爱,一种典雅中正的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爱情,就是要把疯狂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这种爱情也符合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观点。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中的男子温文尔雅,风流倜傥。他对采摘荇菜的姑娘产生爱慕之情,却并没有采用不道德的手段,而是日复一日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体现诗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汉广》这首诗当中,这种纯洁的感情,对爱情的追求非常完美的诠释了“无邪”的意义。《诗经》当中大多是爱情诗,朱熹说《诗经》是淫词艳曲,这显然是欠妥的。在“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当道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被各种纲常伦理所约束,自然认为男女之间的情爱是所谓淫荡的东西。当今早已破除这种思想,从今人的角度来考虑,《诗经》中的爱情诗都是赞颂了人类对美好感情,对幸福的追求,是非常朴素和单纯的。这首《汉广》也正是如此。因此有着一种纯洁的美。 而诗中的男主人公内心丰富,他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只能面对浩渺的江水倾吐自己的愁绪,每章结尾的四句将那女子的形象,江面上浩渺迷茫的景色以及诗人心中思慕痴迷的心情,一唱三叹地表达出了诗人的绝望。

二、热恋中的男子

在《诗经》中,大多数的爱情诗歌都是以女性口吻来写的,所以《邶风·静女》以男子口吻来叙述更加能体现古时男女恋爱的情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偷偷躲在别处看着他搔首踟蹰,在他急不可耐时突然出现、并送他彤管以表达自己的情意,幽静的墙角,情侣之间的柔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热恋中的男子心思细腻,在约会后余兴未尽,认为女子送的嫩茅草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这也许就是对“爱屋及乌”的最完美的诠释。全诗共三章,依次从约会、赠物、回忆等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静女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也表现出了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流露出青年男子沉浸在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 相比之下,《邶风·静女》中的男子固然细腻温情,恋爱中患得患失的心情也展露无遗,但深情款款的痴恋之心用《王风·玉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矣”表现得更为贴切。“夫良友情亲,如同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浓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①这首诗中他的恋人去采葛,只是短短一天,对这位热恋期的男子而言都如三年一般难以忍受。开始“如三月兮”,继而“如三秋兮”,最后“如三年兮”,这种逐步推进层层递进的心理时间,形象地描绘出男子对小别的爱人的思念和深切的爱恋。

《诗经》的婚恋诗中除了描写恋爱中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和思念外,更加着重于描写对恋爱这一美好情感的忠贞不二。《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在“有女如云”“有女如荼”中只独倾心于“缟衣綦巾”的朴素女子,以城门云集的众多女子陪衬自己的爱人,以色彩描绘出女子的形象,鲜明突出,表现出心中对女子爱慕之深刻。在美女如云的诱惑下能够保持清醒头脑,足以表现出其对爱情的忠贞。所以紧守男女大防的朱熹也叹曰“是时淫风大行,而期间乃有如此之人,亦可谓能自好而不为习俗所移矣。”②

三、婚姻中的男子形象 婚姻中的男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薄情寡恩,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另一种则是琴瑟和鸣,夫唱妇随的君子形象。下面笔者将对这两类人物做进一步分析。

一、 负心薄幸的渣男(?)

这类男子形象与上文中提及的忠贞专一的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们的形象大多是通过弃妇诗中被抛弃的女子自述中刻画出来的。

《邶风·谷风》中被抛弃的女子悲痛的自述:“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起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后,丈夫就喜新厌旧,另觅新欢,忘恩负义地将她抛弃,因此她唱出这首诗以谴责她只可患难而不能同安乐的丈夫。作品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第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第三章的“毋逝我梁,毋发我笱”,到第

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第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墍”,在反复的述写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弃妇沉溺于往事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作品中一再出现的“燕尔新昏”,突出表现了丈夫的薄情寡恩对她的强烈刺激,所以反复吟咏,以表示铭心刻骨,难以遗忘。从弃妇的悲愤自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弃妇的丈夫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卑劣男子,他不顾妻子在危难时对他的不离不弃,反而在生活安定后将其弃若敝履,所谓恩将仇报不外如是。而《氓》也是如此。《卫风·氓》中的女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美好的年华里灼灼其华,在陷入情网之后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执意要与氓结为夫妻,但在经历了一系列操劳、被虐之后转而心灰意冷,自伤不幸,最终落得被休得悲惨结局。全文通过叙述幼时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与氓恩断义绝。“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最终落得个“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下场,不得不让人深思这场悲剧婚姻的原因。《毛诗序》以为,“桑未落之时,其叶则沃沃然盛,以兴己色未衰之时,其貌亦灼灼美。”那时,氓对年轻的女子情深意笃,但多年操劳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氓便对不在年轻的女子失去了兴趣。桑之荣落,寓意着色之盛衰,而随着女子美貌不在,氓也渐渐露出其好色的丑恶面目,所谓色衰而爱弛,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可以看出女子虽然伤心却依旧冷静自持,相比较之下,就更加突出了氓见色忘义的丑恶嘴脸。

二、 和美家庭中温情脉脉的“贤夫”

《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女曰鸡鸣》可以称为赞扬夫妇之德的典范之作。本诗选取了生活中极平凡、极普通的小场景,借助于对题材的深入挖掘和恰当表达,用一对恩爱夫妻间平常有趣的对话,歌颂了他们永结同心的坚贞爱情与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全诗谱写了一幅琴瑟和谐,莫不静好的夫妻和乐图。《齐风·鸡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描绘的是夫妻床笫间的对话,丈夫留恋床笫,妻子则催促上朝,全诗洋溢着幽默温馨的气氛,也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温情脉脉且风趣幽默的翩翩君子形象。 四. 悲痛欲绝的鳏夫

《邶风·绿衣》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深情悼念亡妻的痴情男子。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伊人已逝而衣服尚在,衣服精巧合身使男主人公深深意识到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这位鳏夫从衣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表现自己对亡妻的极度思念。本诗描写细腻,情感丰富,含蓄委婉,读来缠绵悱恻,催人泪下。悼亡在今天已经属于过时了的古典情怀,两情殷殷,永驻心间。魂兮归来,这是男子的真挚呼唤,也正是全诗的灵魂所在,通过“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样直抒胸臆的表达,更能体会出这位男子的深切痛楚。

以上笔者对《诗经》中的男子形象做了简单粗略的分析,他们或重情尚义,却木讷得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炽烈的情感;或背信弃义,暴露出人性的诸多卑鄙;或温柔缱绻,于竹篱茅舍中享受家庭的温馨。他们都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但他们有着时代的特殊性,所以分析其形象对于研究古代文学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后世的男子在封建传统礼教的浸淫下,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男尊女卑的大男子主义,以至于不屑或不愿去直面自己的爱情生活,也就不会写诗去歌颂合乎道德伦理的美好婚姻。所以虽然后世的诗歌大多都由男性创作且婚恋诗不在少数,但这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服务,一旦爱情诗委身于政治,成为政治的附庸,那么蕴含在其中的美好情感也就荡然无存。唐代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其描写闺情细致入微,将新嫁娘的忐忑娇羞描写得淋漓尽致,然而其真实目的却是向张籍行卷,以此试探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让考官们满意。而张籍的《节妇吟》更是一首借男女爱情来表明自己政治立场的政治抒情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即便豪放不羁如李白,他的《长相思》反复抒写男女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实际上仍是表明自己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苦闷。,历代诗人作品中除了借男女情爱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的类婚恋诗之外,就鲜少有涉足爱河的了。诗圣杜甫终身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却只有《月夜》勉强算得情诗,东坡居士写诗三千多首,唯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才堪堪提及爱情,陆游一生留诗近万首,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真正的情诗不过《钗头凤》和《沈园》两首。而李煜、柳永等人终日流连秦楼楚馆,于烟花之地留下靡艳诗篇,但这只是饮酒狎妓纵情过后的宣泄,坠入了恶趣,也毫无美感可言。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诗人,她们的诗中也鲜有男性的影子,即使有,也正是从旁给女子作为陪衬。总体看来,中国的诗歌史上,对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描绘得最细致的,竟是《诗经》这样远古时代的纯净诗篇。

所以,与后代的男子相比,《诗经》中的男性充满了健康之美,与那些圣贤的道貌岸然不同,他们并没有满嘴仁义道德却三妻四妾,也不像那些故作清高的文人借婚恋诗大做文章,他们只是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熠熠生辉。虽然他们并没有在后世被过多传颂甚至被刻意忽略,但历史是掩盖不了事实的,《诗经》中的男子形象具有古今一致的思维和情感,期待《诗经》的研究者们可以裨补缺漏,填补《诗经》男子形象的空白。

参考文献: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郑群 重情尚义:《诗经》婚恋诗中男性群像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8卷第4期

郑群 《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子形象的整体关照

第二篇:呼唤初心回归:《人民的名义》中陈岩石形象解读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人物虽然不是剧中主角,却意义非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出现或者说形象塑造,既是对既往老共产党人崇高形象的刷新与追忆,更是对现实诸多早已变节的所谓共产党人的有力反衬、抨击与鞭笞。他就是剧中汉东省检察院原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

陈岩石是共产党人革命队伍中一位老革命家,十五岁即参加了革命。他是共产党人以最英勇无私的高尚情操在血与火交织的战斗岁月中涌现出的饱受淬炼的铁骨铮铮的无数革命者之一。他参加革命队伍的时候,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令人悲壮与感慨的是,就在黎明的曙光即将普照古老神州大地的时候,依然有无数革命者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我们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攻破日伪军最后一道坚固的堡垒,部队临时组织了一支特别行动小组。在组织这支几乎毫无生还可能的特别行动小组的时候,有一条震撼人心的规定就是只有年满十七岁的共产党员才有特权加入其中。为了能为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自己的有生力量,十五岁的陈岩石,虚报了两岁才如愿荣幸加入了行动小组。战斗结束后,这支由十二二人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有四人带着满是伤痕的身体活下来,其余全部壮烈牺牲。虚报岁数的陈岩石身受重伤,侥幸成为几个生存者之一。

历史上的任何革命斗争都是要付出惨重牺牲的。这种牺牲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与财产,更有革命者最可宝贵的生命。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漫长艰难的革命历程中,正是有了无数理想坚定,斗志昂扬,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忠诚志士的无私无畏与前赴后继,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国内外敌人,为近百年来陷入灾难深重深渊的中华民族赢得了浴火重生的机会。

可以说,经历过革命斗争生活洗礼与生死考验的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成果,都能够始终如一地把个人私欲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把革命的优良传统毫无犹豫地保持发扬下去。这一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表率。毛泽东建国前后对全党的无数次谆谆告诫,对党在革命取得一个个重大胜利后滋生出来的丑恶现象毫不留情地严厉惩处,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到底的决心与意志。建国之后,毛泽东百疮千孔的睡衣、丑陋变形的拖鞋、伸腿即露出脚背的袜子;周恩来几经替补的袖套、只有接见外宾时才能着身的唯一崭新的中山装、自己家里淡如寻常百姓家的朴素饭菜,无不折射出了他们身上始终如一的艰苦生活作风和至高革命品质。建国后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毛泽东,由于带头去掉了一日三餐中的肉和蛋,致使身体慢慢浮肿起来;德高望重的朱德元帅,带着家人挖野菜以补充家庭生活上的不足。他们的率先垂范,不仅是革命者坚定理想信念的美好传承,更是革命者严以律己与民共甘苦精神的惯常体现。正是由于这些真正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来的崇高威望才化作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与昂扬奋发,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一跃变成了拥有两弹一星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崭新国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领导阶级尤其是其领袖人物的垂范作用,必能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时代的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把人民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到近乎极至的时代。只要凭着良心公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成就,没有谁会对它取得的无以伦比的巨大成就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只要一个人完全站在国家民族与人民的立场上说话,他就会由衷地感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只要谁到大寨、沙石峪、红旗渠去走走看看,你就可以想象得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是如何创造出新时代的人间奇迹的。只要谁把新旧中国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国防科技进行一个粗略比较,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是怎样一个新旧两重天的巨大差别。

说道中国的改革,古已有之。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新政,还是后来的戊戌变法,有哪一个是站在国家、民族、人民的立场上进行的?有哪一个是真正为国为民做出了真正切实贡献的?有哪一个是全面宏阔周密细致且大见成效的?没有,从来没有。如果说他们的所谓改革也叫改革的话,与毛泽东时代翻天覆地的改革相比,何异于云泥之别?毛泽东的改革,不仅是无以伦比的伟大的阶级变改,更是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社会秩序社会性质的巨大变改。他是在颠覆旧有社会性质的基础上,第一次把人民推举到国家主人翁地位的人类社会理性的返璞归真的平衡与平等的伟大变革。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盛世为数不少,可不管是贞观之治也好,还是开元盛世也罢;不管是宋朝的杂乱繁荣也好,还是清朝的康雍乾盛世也罢,有哪一个取得的成就可与毛泽东时代的国家稳固统一繁荣昌盛全民平等相比?没有,绝对没有。所问的封建盛世,终究不过是长期的民不聊生之中偶尔绽露出的只惠及极少数人而绝大多数人没有摆脱依然故我贫穷状态的一缕闪电而已。而毛泽东时代的太平盛世,才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安定、最为平等、最为纯净并彻底改变了人民基本社会地位与财富分配状态的伟大盛世。那样一个伟大时代,污泥浊水尽皆扫除,各级官员整体清廉,社会秩序空前稳定,既无内忧也无外患,人民成为国家名副其实的真正主人,一切反动的统治阶级彻底被赶出了历史舞台。共产党与人民大众心心相印,人民领袖与人民群众亲密无间。莺歌燕舞是其身心愉悦的完美表现,潺潺流水是其环境纯净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盛世,“盛”的是整个国家,惠的是全体国民。绝非旧制度下只有极少数权贵及其附庸们的锦衣玉食生活,更非几千年来惯行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的巨大社会反差。

回头再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陈岩石。作为省检察院的常务副检察长,他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可他一致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那股赤胆忠心。捍卫真理,不惧权贵,牺牲自我,全心为民。他本可以成为副部级领导,可偏遇上了领导干部一刀切的新形势。由于当年为了参加特别行动小组虚报了岁数,他提前两年就离休了,失去了享受副部级待遇的机会。严格来说,共产党员虚报岁数,在党内是不诚实的表现。而当年他的虚报岁数,不是为了投机钻应谋取私利,而是为了挺身而出,甘于牺牲。他的虚报岁数,不仅不应该受到任何批评与谴责,反而赢得了人们由衷的感佩与敬仰。那是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可可贵的革命精神。在共产党的队伍中,正是有了太多类似陈岩石这种虚报年岁甘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才使得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一步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最终取得革命事业的全面胜利。陈岩石由于虚报岁数,荣幸参加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在血与火的殊死搏斗中,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战友们一个个倒在了黎明前的曙光中。他虽然幸存了下来,却身负重伤。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时刻铭记着那一特殊的历史时刻,时刻不忘自己的战友们为了今天的胜利所作出的光荣牺牲。当一个人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时候,他的心灵就步入了人类至高的精神殿堂,除了为了理想信念无私贡献之外,早已经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脑后。从血与火的严酷斗争中有幸活下来的共产党人陈岩石,理所当然地表现出了这样的本色与本质,贪恋权力谋取私利理所当然地为他所不齿也不容,刻薄人民把自己变为新的人上人是他绝对不允许也不避任何风险坚决与之毫不妥协斗争的自然举措。

因此,陈岩石身上时时处处都能闪现出真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与无私无畏。他退休后安居养老院,说明他没有在身居官位的时候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不菲财富为自己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洋房别墅;为大风厂的工人争取正当权益,他不顾老迈之躯骑着电车来回奔跑,掷地有声地向各级领导力陈个中缘由;当工人与政府发生严重冲突之时,他挺身而出,两面说辞,既劝解工人弟兄要信任政府遵守法纪,又借机向主管领导陈述事情隐衷,极力为工人争回权益;他怒斥前任省委领导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腐败行为,却一点也不为自己遭受到的压制发出不平之声,所言所行全是为了普通的人民群众。他的胸怀,他的气质,他的党性原则,在当今世风日下官场普遍腐败的社会里,实属凤毛麟角,难能可贵。他至老不衰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初心,不啻为对时政失望已极的人民群众点亮了一束充满希望的光亮。陈岩石所作所为所赋予的意义,既是对老一代革命者不忘初心崇高革命信念的充分肯定与赞美,更是国家、民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牢记初心全心为民理想信念发出的时代呼唤。

陈岩石形象的塑造,让人既感到感动悲催,也真实可信。演员的基本功娴熟而扎实,表演得亲切自然,毫无矫饰造作之态。他对上级领导和下层百姓,一以贯之的随和自然。对不为民做事的领导,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对工人们的维权斗争毫无保留地予以全力支持。面对自己老战友的儿子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他既没有惯性的上下级之间见了面后的那种不自觉的拘谨与恭维之态,也没有作为长辈见了沙瑞金之后那种倚老卖老的骄慢自大之状。一声小金子的称呼,在沙瑞金去养老院看望他时一见面就喊出口,更让人感受到他的朴实与豁达。更让人体会到他高兴的是对老战友儿子进步的无比欣慰,表现出的是双方久别重逢后他那股由衷欢喜与快乐的真挚情感。面对许多势利的领导人得知他与沙瑞金这层关系后,纷纷投其所好,给他送名花名鸟的世俗百态,他既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最后在给省纪委主要领导汇报之后,毅然把这些所谓的赠物全部送给了敬老院。新时期官场积累下的陈腐风气,即此可见一斑。

剧中的陈岩石已经年逾八旬,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这一辈老革命者总归一天要彻底告别这个世界。而他们的革命精神能否继续传承,便成了当今共产党人不得不考虑的当务之急。陈岩石当年虚报岁数冲锋一线甘愿牺牲的崇高品质与革命精神,是早期共产党人把革命理想与血与火现实有机融为一体的最生动最普遍体现。因为虚报了两岁,在许多新共产党人一步步把权力与个人荣誉越来越看重越来越趋于投机而把革命事业越来越看轻看淡越来越人为变性变形的年代,他却由于抵制了前省委书记赵立春的非法作为而遗憾地失去了晋升副部的机会。在个人荣辱面前,忠诚于革命事业的陈岩石无怨无悔,几乎没有为此发出丝毫的抱怨之声,革命的热情丝毫也未因此而懈怠,仍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继续着为自己的革命初心贡献着残年余力。也正是由于极其少数的陈岩石的存在,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的革命事业大旗才经受住了风雨考验,虽然有人歇斯底里地想使其彻底改变颜色,而终究在经过百般折腾之后却依然无可奈何地仇视着它猎猎迎风招展的傲岸而沧桑身姿,只能悲伤地揉搓着自己酸甜交杂的肚腹,徒自伤感了。陈岩石的淡泊个人名利,忠诚革命事业之举,也符合他那个代绝大多数共产党人的根本品性与特征。试想,既然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了,区区一个副部级待遇对他有算得了什么?

陈岩石虚报岁数,最初是决死为国家民族而牺牲个的惊天之举,后来却是其跌入新时期官场明暗规则困局进而失去个人晋升机会的悲情写照。因虚报岁数而挣得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一切的机会,同样因这次虚报岁数在党日益变质的今天而失去了个人职务待遇晋升的机会。这是对现实生活一个多么绝妙的讽刺!

今天有几个共产党的各级领导人没有虚报自身基本情况的现象?所不同的是,陈岩石的虚报意味着要为革命甘愿牺牲生命;而今许多官员的虚报。却完全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他们虚报年龄,是为了延长退休时间,好把长久持权力继续以权谋私;他们虚报文凭,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显示自己学历高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以便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他们虚报或者瞒报自己家庭实际财产,是为了躲避自己以权谋私贪腐而来的巨额财富,好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他们虚报GDP数量,是为了充实所谓的政绩,好欺上瞒下,为自己积攒下厚实的政治资本。

陈岩石的虚报,是早期共产党人崇高革命理想与自我牺牲精神的震撼体现,因为有了这样的虚报并普遍存在,中国共产党才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打败了国内外所有强大的敌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当今官员们的虚报,是在一步步销毁早期共产党人用鲜血与生命积累下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把人民共和国的国体与根本性质、把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优良革命传统慢慢淡化直至彻底消亡,好使得旧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死灰复燃,让所谓的劳心者与劳力者再次高下分明,食人与被食的尊卑贵贱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尽管剧中的陈岩石身上存在着某种理想化成分,可毕竟这种理想化的成分在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历程中曾经普遍存在着。如今这样一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无疑给沉闷已久的现实社会注入了一丝难能可贵的希望与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吻合了习总提出的不忘初心的号召。惟愿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慢慢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新时代的陈岩石,只有这样,人心才能回归,党心才能凝固,民族才能复兴,国家才能强大,中国梦才能如愿以偿地得以实现!

2017.4.21

第三篇:《秘密花园》形象解读 蔺晓菲

《秘密花园》形象解读

蔺晓菲

摘要:《秘密花园》是美国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1849- 1924)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11 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它讲述了身体羸弱、性情乖张的10 岁儿童玛丽和科林在爱心与“魔力”的感召下使他们的秘密花园从死亡的边缘重新焕发生机并使他们自己也重 获健康快乐的故事。

关键词:伯内特《秘密花园》 人物 爱美好 形象

1. 克兰文夫人的形象

《秘密花园》塑造的两个母亲形象之一 ——科林的母亲克兰文夫人,“是个非常可爱美丽的年轻夫人”,“深爱泥土和生长的东西”,她“喜欢蓝天,因为蓝天 看上去总是那么开开心心的”。但10 年前她从自己钟爱的花园的树上不幸跌落在地,在生下科林之后,撒手人寰。小说对她没有进行直接的描写,但伯内特赋予了这一形象特别的意义,她是秘密花园的主人,是内隐的使房子和花园复活及孩子们康复的真正魔力。她在故事开始前的10 年已经去世,她的肉体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她的灵魂似乎无处不在,并物化为一种玛丽和科林真正缺少的母性精神教化力量。在庄园科林的房间里,她的画像被一道玫瑰色丝帘遮挡起来,而在花园里,常青藤是一道绿色的帘幕覆盖了花园的门使她和外界完全隔离。她所提供的母性精神教化力量,真正改变了庄园和花园,而二者又成为她伟大母性的神圣肉体。可以这样说,正是在科林母亲灵魂的感召下,玛丽分别去花园和庄园探寻,并在玛莎、本·威瑟斯塔夫、知更鸟的帮助下,找到了秘密花园,并进入花园积极劳作使它恢复生机。同时,玛丽不顾管家的一再限制与威胁,在庄园里找到常年卧病在床、精神极度痛苦的科林。随着母性精神教化力量使玛丽逐渐康复,玛丽通过给科林讲述花园和狄肯等很多令科林心驰神往的故事, 把这种母性精神教化力量传递给科林。很快,科林也成为秘密花园秘密的一部分,他和玛丽、狄肯一起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在不被外人知晓的情况下开始了他们拯救秘密花园、拯救自我的行动。终于有一天,科林房间里覆盖她母亲的丝帘被拉开了,因为科林觉得“一看到她笑呵呵的模样,我就不会生气了”,他告诉玛丽,“母亲

可能也是个有魔力的人”,他把自己逐渐变得健壮、积极乐观归结为母亲给他的魔力,“魔力在我身上!魔力让我强壮!”

2. 苏珊·索尔比的形象

玛莎与狄肯的母亲苏珊·索尔比,“通情达理,干活卖力,心地好,而且整洁,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她,不管他们是否见到过她”,“举止优雅”,“她是什么事都有办法的人”,是一位“令人宽慰、了不起的妈妈”。她是12 个健康活泼孩子的母亲,在全家人只能勉强糊口的情况下, 她一直在暗中给予玛丽和科林适时的关心和帮助,送跳绳给玛丽帮她强壮身体,设法为玛丽和科林提供食物以满足他们随着身体的日益恢复而逐渐增长的食欲,告诉克兰文先生玛丽首先需要的是“身体强壮起来”,从而为玛丽赢得足够的自由可以在秘密花园活动等。她虽然只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才真正露面,但她无疑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她是原型大地母亲的形象,是大地母亲的象征。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索尔比夫人带着母性的慈爱来到了秘密花园,分享孩子们成功转变花园、转变自己后的喜悦。科林母亲的音容笑貌都在她的身上得以体现。索尔比夫人微笑着对科林说,“亲爱的孩子,我相信你的亲妈妈就在这个花园里,她不会离开这里。你的爸爸一定会回来的”。而就在这个时候,在欧洲旅行的克兰文先生收到了索尔比夫人写给自己的信,证实了梦中他听到心爱的妻子让自己回到花园的甜美、清晰、愉快、遥远的呼唤,“阿奇!阿奇!”“莉莉娅丝!你在哪里呀?”“在花园里。”索尔比夫人作为科林母亲的代言人,真正履行了这种母性精神教化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使玛丽和科林走上康复之路,就在科林大喊“我要永远活下去”的同时也使克兰文先生感受到了苏醒的力量,使他在收到索尔比夫人的信回家的时候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在忏悔之后要学会教化与接受教化。

3. 玛丽的形象 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小小的玛莉刁蛮、任性,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小姐,但来到米索思斯韦特庄园后善良纯朴的女仆玛莎,以及她贤良的母亲和可爱的12个兄弟姐妹,让玛莉逐渐变成了一个热爱自然的阳光女孩。她可以跳着绳从一个花园跳到另一个花园,她也可以在花园忙活了一整天之后不顾形象地狼吞虎咽。她身上充满的了年轻的活力,也因此感染了沉睡在黑暗中的科林,让她摆脱了阴郁。可以说来到秘密花园之后在不断变化的玛丽是天使的化身,她不仅完

成了自我的蜕变,还影响了克林和克兰文先生,让他们重新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切。透过主人公小玛丽灵动敏感的心灵额、,仿佛重温了小女孩时代特有的孤单和想象。玛丽在我心中仿佛小时候的我们,因为天生的敏感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生命,小心翼翼的打量着这个世界,可是大人的世界却总是给与我们忽视与隔阂。于是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慢慢期待着春暖花开,慢慢等待时间流淌,于是我们成长,借助属于自然的力量,终有一天告别幼稚的哀伤,回头看时只有永恒的感动。我喜欢玛丽,她让我明白了只有对生活乐观向上,才能健康地成长,如果对生活没有信心,那你永远也不会体会到快乐、幸福,只会在忧愁中度过岁月。

4. 科林形象

一个抑郁的小男孩,经历很不幸。他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经受不住这种打击,从此变得心灰意冷,终年在国外游历,几乎把他忘记了。由于他体弱多病,涨到十岁时竟还不能单独行动,整日被关在屋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整天不出房门,甚至不下床塌半步,虽然有专门的医生、护士、女仆照顾他的身体和起居生活,虽然他在家有绝对的权力,但他面黄肌瘦,郁郁寡欢,感受不到爱,甚至不知道春机昂然是怎样一种感觉,眼里满是并非他这个年龄应有的绝望。在痛苦的煎熬中,他无视一切,唯我独尊,甚至丧失了生活的信心。直到玛莉闯入了他的生活,他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令人兴奋,他才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属于他的笑容。

5. 玛莎 狄肯的形象

在小说中,伯内特认为母性的职责是为孩子提供工具并帮助他们进步,母性就像园艺一样是一项多人共同从事的事业。除去上文提到的母亲之外,玛莎和虽是雄性的狄肯,老花匠本·威瑟斯塔夫,雄性知更鸟,都在不同层次帮助玛丽和科林的转变,他们也是母性精神教化力量的一部分。玛莎是照顾玛丽的佣人,淳朴单纯,但她鼓励玛丽自己去做事、去接触大自然,逐渐为玛丽开启了走上健康道路的大门。狄肯是动物驯养师,“他跟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一样。他可以像印度土人驯蛇一样驯狐狸、麻雀和鸟,他在短笛上吹出非很轻的音调,它们就会跑来听”。他是可以让一切生物生长、受到所有生物热爱的最有魅力的人物,“他能用喃喃细语的办法就把东西从地理长出来”。他分享玛丽和科林的秘密,给他

们提建议,帮他们做园艺,他的动物宠物以及他关于沼泽地和动物的丰富知识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和积极的影响。

6. 本·威瑟斯塔夫的形象

本·威瑟斯塔夫性格孤僻,却是科林母亲和科林的忠实仆人。在科林母亲突然离世之后,他仍旧一如既往地遵照女主人的吩咐越墙而入照看花园。而在花园和庄园复苏以后,他也第一次离开自己一直坚守的花园来到庄园里迎接主人的归来,迎接崭新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本·威瑟斯塔夫也是在母性精神教化力量的影响下获得了新生。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帮助玛丽了解更多园艺知识,认识知更鸟,使玛丽逐渐认识自我,对玛丽一步步踏上自我拯救的道路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伯内特的《秘密花园》;陈洪治 译.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2] 夏玉玲 赵亚珉 周幼. 《秘密花园》的美学品格,2009(11).

第四篇:古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导学案解读

朔州市二中高三语文导学案

编制人:张守涛

审核:高三语文组

编制时间:2014年10月23日

【专题复习•古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

二、先学后教:

1、内涵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统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2、常见的设问方式

①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②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某某形象。

③诗中的XX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为:

1 朔州市二中高三语文导学案

编制人:张守涛

审核:高三语文组

编制时间:2014年10月23日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夜深坐”和“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将形象定格为: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诗的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为:

三、由例及理:

1、典例分析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提供以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评判得分。

(同学A)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

2 朔州市二中高三语文导学案

编制人:张守涛

审核:高三语文组

编制时间:2014年10月23日

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4分)

(同学B)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分)

(同学C)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3分) 误例:

(同学D)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同学E)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2、总结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步骤(答案构成)

3、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3 朔州市二中高三语文导学案

编制人:张守涛

审核:高三语文组

编制时间:2014年10月23日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四、当堂检测:2013年辽宁卷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饶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朔州市二中高三语文导学案

编制人:张守涛

审核:高三语文组

编制时间:2014年10月23日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 【思路分析】

(1)先用总括句概括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本词作者陆游,知人论世,可知他是南宋抗金英雄。(2)再结合原词指出形象的基本特征。可从下阕分析。(3)最后指出这一形象的意义,即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本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分析:(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1)什么形象(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什么人的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逐句分析形象的各个特点,抓住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形象的意义(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

第五篇:鲁巷中学团员发展计划

鲁巷中学2010——2011学年下期团员发展计划

为了保持团组织的先进性,战斗力,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分子加入到团组织中来,不断充实和壮大我校的团员队伍,更好地团结、教育广大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共青团员。现将2010——2011学年下学期发展新团员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入团条件:

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发展新团员的同学应该是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乐于奉献、有较强班集体荣誉感;在本学期内没有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没有违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发展比例:

1、七年级:每班发展6名新团员;

2、初二年级:每班发展8名新团员;

3、初三班发展6名新团员;

三、具体安排:

1、各班班主任(团支部)推荐入团积极分子,填写团校学员申请表;

3月19日——3月26日;

2、团知识讲座:4月1——4月20日(具体上课时间见附表)

3、讲座内容:

(1)团章学习,介绍团的组织与性质、团员的权利与义务等知识

(2)团的光辉历史

(3)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4)教唱团歌

(5)入团申请书的写法、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团员

(6)实践活动

(7)结业考试

鲁巷中学团委

2011年3月15日

上一篇:简短有趣英文自我介绍下一篇:季度意识形态研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