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的自己抒情诗歌

2024-04-15

雨巷中的自己抒情诗歌(精选7篇)

篇1:雨巷中的自己抒情诗歌

雨巷中的自己抒情诗歌

一把小小的伞

如一只,江南的.小船

行进在

碎落青石板上的

一往深情

空荡的雨巷

走不出的自己

你,我

雨,淅淅沥沥

一点,一点的往事

随伞而去

你看着雨

雨,流着你

眼里

那一串动人的音韵

余音袅袅里

屋檐,淌下一连串的忧郁

谁,可记取

时光,一点点地逝去

一如江南的小船

载不走

此刻的美丽

我,摸糊了你

一个熟悉的背影

你,清晰了我

一段刻骨铭心的曾经

篇2:雨巷中的自己抒情诗歌

三月的雨,来了

像一条条银线

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错不提防打湿了我的头发

黏在了我的脸颊

我索性不去管它

在雨中漫步

感受上天的恩赐

三月的雨,来了

它带来了春的`芬芳

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它的气息

万物在它的沐浴下焕发着青春

你看,一丝丝雨线

沉没于大地

唤醒了沉睡的生命

泥浆里迸发出亢奋的声响

三月的雨,来了

天空下站满了人群

尘污的空气已经消散

人们都可以顺畅的呼吸

雨滴滋润着粗糙的双手

浑身淋透也心甘情愿

三月的雨是人们深情的期盼

三月的雨哦

来的正是时候

当梦想正要飞翔的时候

及时的三月雨润滑了梦想起飞的跑道

有多少心愿

有多少梦想

融化于雨中

人们站在浓浓的细雨里仰望天空

此时,我也站在三月的雨里

接受它的洗礼

它即唤醒了大地

也把我不愉快的记忆

和那该诅咒的雾霾尘烟

一起消散在雨后的蓝天

三月的雨来了

一切都不会再遥远

还有,我的梦

大家的梦

中国的梦

篇3:浅谈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这是一种不带任何“附着物”, 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诗人直接表明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政治态度。“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 直接抒发了忧国伤时之情。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以下八种形式:

1.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 ,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

①哀景写哀情。“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白居易《长恨歌》) , 唐明皇在逃往西南的路上, 四处是黄埃、栈道、高山, 日色昏暗, 旌旗无光, 悲凉的景色烘托出唐明皇的凄凉与落寞。

②乐景写乐情。“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恬静优美的山野、怡然自乐的农人共同构成了空阔清幽意境, 表现了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对农村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③乐景写哀情。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用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流离失所的凄怆心情。

2.托物言志 (象征) 。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道出了蕴涵的真理, 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3.借古抒情,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①借古喻今 (吊古伤今) 。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诗人歌颂了诸葛亮忠贞不渝的献身精神, 痛惜他事业未竟, 借此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痛苦。

②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议论、评价来讽喻时事。“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 战士们衣锦还乡, 勾践过上了奢侈淫乐的生活。昔时的繁盛而今化为凄凉, 诗人借古讽今, 在对勾践的嘲讽中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4.借典抒情。诗人借助典故来表达复杂的感情或者感讽时事。“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 却只能空自期许, 诗人以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诗人借诸葛亮坚持北伐之事来自勉, 表明至死不忘恢复中原之志。

5.借事抒情, 即诗人将感情巧妙地蕴涵在叙事中, 从动作、心理等方面加以描述, 表达各种情感。“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诗人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 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又开封”的细节, 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寓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6.借人抒情, 即借他人故事表现自己的形象, 抒发内心的感受。“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全诗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 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渔翁, 寄托了诗人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 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7.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写景, 实际上蕴涵着诗人的喜怒哀乐, 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如,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 词人抓住花落水流的形象,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人生易老的感伤。

篇4:关于雨的诗歌练习(组诗)

不枝不蔓。不悲不喜

在山东

一场雨静静地下着

仿佛一个远道而来的处子

把音量拧到了最小

把身体放到了最低

作为第一个到达秋天的人

他除了自己

什么都没来得及带

包括应有的一丝凉意

因此天都快黑了

你还没发现他

山东之外的人也没有

2014.11.29

太阳雨

冷与暖。对与错

离与合。生与死

被握在同一只掌心里

这种雨

只下给无缘之人

想起那天

你一边吃着油炸冰淇淋

一边踢着石子说

你若爱我,我就消失

2014.11.30

在两场雨之间

那个人跑过来。雨刚停

那个没有打伞的人

就迫不及待地跑过来

细碎的脚步溅起一串黄白的水花

他刚跑进屋里

雨就接着下起来了

看着他十分庆幸的样子

屋里的人没弄明白

到底是一场雨给他让了路

还是他领来了另一场雨

2014.11.27

一场雨的真相

有时候。雨也会产生分歧

谁先下。谁后下

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比如某一天

你看到一场雨那么大

你肯定认为这是一场暴雨

实际那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几场雨

同时落了下来

2014.11.27

雨帘

雨一下。你就看不见了别人

别人也看不见了你

在雨的背后

大家可以尽情做自己的事

聊天。做爱。看小说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用担心别人打扰

这就是雨为什么被叫做帘子的

原因

2014.11.27

大雨和小雨

雨的大小

其实与云没有多少关系

雨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雨自己的心情

心情好了

它就把自己下得小些

心情坏了

它就把自己下得大些

这种情况

和你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一样的

2014.11.27

不紧不慢的雨

一场雨不紧不慢地下着

这个深秋的夜晚

就变成了一架钢琴

流出灯光一样d小调的曲子

雨中那个人

也一直不紧不慢地走着

不打伞。也不打车

现在。他的两只脚

正以大二度的姿势

踏过明珠路凹凸不平的键盘

2014.11.27

内心的雨

有一种雨是下给自己看的

不分季节和时令

也不分大小和长短

电闪雷鸣抑或细若游丝

在别人眼里

都是阳光灿烂

但一场雨到底要动用多少泪水

才能下成一场雨的样子

你自己也无法说清

2014.11.27

种一场雨

把一场雨种在大地上

没事的时候

你就给它施肥。除草。捉虫子

它像一片听话的庄稼

越长越旺。越长越高

如果不出意外

早晚有一天它会长到天上

生活在那儿的人们

看到雨从下面密密麻麻地下上来

一定高兴得要死

2014.11.29

你那里下雨了吗

多年以后。你忽然打来电话,问

你那里下雨了吗

我抬头看了看一袭蓝裙的阳光

说没有。你说我这里下了

你听——千里之外那场秋雨

就变成了一堆拟声词

争着给耳朵配音。真奇妙啊

同一时刻我竟持有了两种

不同的天气。就像那日你一边笑着

一边寄走了自己湿透的背影

篇5:雨中等妈妈-抒情诗歌

‘‘哗哗啦啦哗哗啦’’,

雨滴在头上。

‘‘轰轰隆隆轰轰隆’’,

雷电把我打。

我在雨中等妈妈,

等也等不着。

我看见一个个大人的怀里,

有着一张有一张幸福的脸颊,

我看见一件件温暖的.雨衣里,

有着大手和小手。

他们向校门口奔去······

我呢,

自己一个孤零零的

小孩儿,

任由风吹雨打。

我静静地等着,

不肯放过每一个细节,

可就是这样,

也找不着妈妈。

一把把伞儿渐渐离去,

一件件雨衣渐渐消失。

可我还是一个人,

在那儿等着。

我背着沉重的书包,

我捧着沉重的心情,

我的手早已冰凉,

我的脚不再温暖······

就像冰块一样,

凉凉的。

不知过了多久,

一个身影在我眼中跑过,

啊--------

那是我的妈妈!

她的头发早已被雨水浸透,

她的衣服不成样子。

我望着她那焦急的眼神,

不顾风,不顾雨,

和妈妈抱了个满怀。

不知为什么,

我的手脚不再冰冷,

温暖起来······

仿佛一种暖流在我心中流过。

我和妈妈打着伞儿,

篇6:雨巷中的伊人读后感

鲍佩珍《雨巷中的伊人》打开这本充满书香和内涵的美书,一股清新和宁静之气即刻充满你的鼻翼,这倒与《红楼梦》大不相同,《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戴望舒的诗,现在的我,该是看不懂的吧!只像李商隐中“只是当时已惘然”所描绘的那样!戴望舒,那刚强的文字,好像不只是文字,而是多了一份东西,浓厚强烈。时而捉摸不清、朦胧、含蓄,时而又明朗、沉挚。终还是明了,还是那份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吸引着我向他靠近,去细嗅那股单纯的爱国气息。现在的我,正是在慢慢的细嗅着吧!

夏天的夜晚,初三的学子们在期盼着那美妙的下课铃声。“铛。。。。。”,“下课”老师的一声令下,便是我们的解放。各自手忙脚乱地收拾着书包,拎起书包,便冲向了那门外的一片黑色。骤然间,巨大的雨滴砸在了地上、伞上、头发上。。。。撑着红色的伞,独自踩着轻悠的脚步,踏过一个个的水坑,走在巷子中。忽地,脑子中闪过一幅雨巷的画面:1927年的雨在沉痛的吟唱,白色的恐怖在天空中蔓延,让朦胧的雨显得格外的凄凉。缓缓地,丁香一样的姑娘,袭一身紫纱,披一头秀发,撑着油纸伞,缓缓地,带着丁香一样的颜色,带着丁香一样的芬芳,带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彷徨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一样,带着冷漠,凄凉,惆怅。丁香一样的姑娘默默地走近,走近,有发出叹息,惊叹为何她会如此默默行进,默默地叹息。雨巷幽深的气息夹杂着青石板的翠绿以及旧时木屋咖啡灰。为此时的雨巷上空原本昏暗的天空更加抹上一丝幽暗。她像梦中飘过一般,静默地远去,到了颓矮的篱墙,走尽在这雨巷。我殊不知已脱口而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多美的诗啊!是否1928年8月的他也是这么觉得的呢?夜幕再次降临,独自披上青色的外套,走出家门。

夏天的夜晚,或是多了一丝燥热,或是多了一丝清爽与温暖。。。拨开一堆草窝,几点亮光突地闯入我的视线,它们慢慢的摇曳在空气中,轻轻的吟道:“萤火,萤火,给一缕细细的光线——够担得起记忆,够把沉哀来吞咽!”1941年6月26日的他是否也是因看见了它们这些美丽的精灵耳描出了如此美的诗呢?收拾好心情,披着外套往回走,往回走,只留下一副黑色的画面,只有那星星点点的亮光诉述着一夜的寂寞、、、、、、

篇7:浅谈古典诗歌的抒情模式

一、诗从对面来

许多抒发相思之情的诗, 其抒情技巧十分巧妙。诗人往往不是单纯静止孤立地抒发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而是从对方落笔, 想像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态。一石二鸟, 既表现了对方对自己的牵挂, 又抒发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而且更细腻、深沉、委婉、含蓄。不言己之思人, 而言人之思己, 而人之情态皆由自己思念痴迷所想像, 故虽未言己之思, 而其相思之情令人可以想见。古人称这种方式为“心已驰神到彼, 诗从对面飞来”, 今人则称此法为“以他思写己思”, 电影中称这“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画面的组合为“蒙太奇”手法。钱钟书《管锥篇》称此法为“据己思人乃想人之思己”, “据实构虚, 以想像与怀忆融会而造诗境”, 并将此法分为两类:“或在此地想异地之思此地”, “或在今日想他日之忆今日”。

前一类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这首诗叙述诗人在佳节思念家乡、亲人, 眼前却幻化出家人思念自己的情景:夜已深, 家人还未入睡, 仍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诗人“心已驰神到彼”, 不言己思人, 而言人思己, 虽说家人, 实抒己情。从空间上看, 此地———彼地———此地, 即驿里——家中———驿里, 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 将现实之情与想像之景有机结合, 构成一个抒情主体, 形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抒情更加深沉强烈。

诸如此类的诗还有很多, 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关山月》:“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韦应物《秋夜寄邱外》:“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等等, 不一而足, 都运用了相同的抒情方式, 细腻、委婉、含蓄、深沉, 令人回味不已。

后一类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说巴山夜雨时。”诗的后两句, 紧扣“夜雨”, 遥想他日重逢, 剪烛夜谈, 回忆倾诉今宵面对这“巴山夜雨”思念你的情景。从时间上看, 今宵———他日———今宵, 回环往复;从意境上看, 未来的乐, 反衬今夜的苦, 而今夜的苦, 又成为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 增添了重聚时的乐。“诗从对面飞来”, 抒情更加深婉、隽永, 余味无穷。

二、心理时空

从物理学上说, 客观世界的时间绝不会变得忽快忽慢, 空间也绝不会变得忽大忽小。但从心理学上说, 人的心理情感可以影响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同样的时间、空间, 不同心情的人感觉其狭阔长短竟会相去甚远。

先说心理空间。《诗境·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嫁卫宋女思乡情切, 在她眼中宽广难渡的黄河变得“一苇杭之”, 遥远的家乡变得“跂予望之”。家乡如此之近, 回家如此之易, 却偏偏只能隔河相望。有家归不得, 可望不可即之企慕情境愈发强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即脱胎于此。

后人多用此法, 孟郊为最:“出门即有碍, 谁谓天地宽” (《送别崔纯亮》) , “我马亦四蹄, 出门似无地” (《长安旅情》) , 而《登科后》却曰:“春风得意马蹄飞, 一日看尽长安花。”

钱钟书评曰:岂非长安随人事为宽窄耶?心境不同, 对同一地感觉不同。反过来, 用不同的感觉, 虽然是对客观世界错误的感觉却能反映主观世界真实的心境。

再说心理时间, 《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不论是挚友、情侣, 还是亲人, 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心理时间感受。“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已成成语, 至今还广为引用, 其久远的生命力来自精警的语言质量, 其质量来自对现实人生普遍心理感受的精辟概括。

离别相思之苦, 痛苦难熬, 虽短犹长, 令人黯然伤魂;团聚相会之日, 欣喜异常, 虽长恨短。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虽言客观、主观之难, 细品可知其中也包蕴着截然不同的心理时间感受。

心理时空完全取决于主观感受的变化, 服务于抒情的需要。不同心情对时空的感受不同, 有时是对客观时空反方面的夸张变形, 有时则是对客观时空正方向的夸张变形。前者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通过突出强调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的感受, 感叹人生的短暂渺小、孤独悲伤。两相对照, 分外动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虽是反向说, 其实是出于同一种心理时空的感觉:词人渴望眼前这“春花秋月”赶快结束, 实际是对昔日春花秋月的怀恋, 越是怀恋过去, 便越觉眼前时光的漫长、难耐。而《诗经·周南·汉广》以“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来抒发“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的痛苦;张祐《何满子》“故园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通过极言故乡之遥, 困深宫时间之久来反映宫女的苦闷生活和悲愤感情;李白《早发白帝城》以“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遭贬遇赦的欢快心情, 则是对客观时空正方向的夸张变形了。通过夸张变形的心理时空感受来表现内心感情的强烈, 源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 可谓情信辞巧, 别有情趣。

三、瞻望弗及

“瞻望弗及”语出《诗经·邶风·燕燕》, 即写卫君送妹远嫁情景。“远送于野”, 送了一程又一程, 妹妹已走远了, 卫君还在瞻望, 虽瞻望弗及, 仍伫立原野, 瞻望寻觅。通过描写长久伫立目送亲人远去, 虽视力不及仍在努力来抒发依依惜别之情。此法妙处多多:其一, 源于生活, 真切感人。目送客人远去乃人之常情, 将最感伤的瞬间凝固定格, 最能表现内心的情感, 也最能引起共鸣。其二, 一石二鸟, 一语写出双方情态:行者一步一回头, 送者引颈远眺不离去。其三, 变抽象心理为具体行动, 用视觉运动的努力无果表现内心的失落凄怆。其四, 形象作结, 引人联想:离人渐远, 离愁渐增;不见离人身影, 但见天高野阔, 悠悠天地间, 孤独人更感孤独;挽留、祝愿、担忧…尽在“瞻望弗及”中。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均是此法的精典运用。时至今日, 送亲朋挚友远去, 又何尝不是“瞻望弗及”还瞻望, 无边的蓝天, 无际的大地, 远去的列车, 寄有多少情意。

上一篇:夜中学生作文下一篇:读家庭教育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