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俞正强老师的课有感

2023-03-10

第一篇:听俞正强老师的课有感

俞正强《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植树问题

发布者:俞正强 发布时间:2015-10-30 16:03:22 阅读(115) 评论(2)

俞正强《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看黑板上:20米,平均每5米分一段,共分几段?会做的请举手。(生举手示意。)

师:放下。(目光注视其中一位)你不会做。你为什么不会做? 生:我会做。 师:那你做。 生:20除以5。

师:20除以5等于几?(边问边板书)请问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继续追问回答的学生)

生:因为是“平均每5米一段”。 师:(引导)因为是一件什么事情啊?

师生共答:是一件平均分的事情。所以用除法。 师:你既然会做,为什么不举手? 生:来不及举手。

师:来不及举手,因为大家举得太快了。(随机抽问一位学生)你什么时候会做这道题? 生:三年级。

师:(换一种说法)去年。(继续抽问其他学生)你呢? 生:二年级。 师:(换一种说法)前年。(回头追问去年会做的那位学生)你为什么迟一年啊?(追问前年会做的那位学生)你为什么比他快一年啊?

生:我妈妈先教我的。

师:(继续追问去年会做的那位学生)你妈妈为什么不教你啊? 生:我妈妈不会。

师:同学们,这一道题我们三年级就会了,用20除以5等于4。为什么用除法呢?因为它是一个什么事情啊? 生:平均分。

师:好。再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第二道题目,我来给大家读一读: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会的请举手。

师:(巡视一阵,问一位学生)你是来不及还是不举手?你确认一下。

师:大家都举手,都会做了。要不大家把做法写脑子里好不好?我请一个小姑娘回答,你们请看看她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 生:这应该是除的。20除以5等于4.

师:(板书)20÷5=4(棵)小朋友,有不同意见吗? 师抽一个小组逐个询问,大家都同意。

师:就一个不同意。请你说说,你为什么不同意啊?

生:因为这个(指第一个问题)没有必要栽一棵树,但我第一段(指第二个问题)必须要先栽一棵树,然后再栽一棵树,所以要加一棵树。 师:一共要种几棵树啊? 生:5棵树。

师:(略做停顿,然后抽问学生)你听得懂吗? 生:听得懂。 师:懂在哪里? 生答不出。

师:他说一共5棵树。我们明明算出来是4棵,可他却说5棵。(抽问其他学生)你懂吗?

生:就是从第0米开始就要先种1棵。

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在0米处画1棵树。抽问其他学生)你现在支持4棵还是5棵?

生:5棵。因为0米上面也要种一棵。

师:0米也要种1棵。第2棵在哪里?第3棵呢?第4棵呢?第5棵呢?

师:到底几棵?大家发现没有,我们这么多的小朋友,只有一个小朋友做对,(师边说边走到说5棵的学生处)为什么这么多人说4棵,你偏偏要说5棵呢?

生:因为我以前看过一本书,那里面就说是分成5棵的。 师:你们都没看过吗? 生:没有。

师:真的没有还是假的没有? 生:真的没有。 师:你们这里有没有小朋友上过课外的奥数班? 生:因为还没有学到那里。

师:好,不问大家了。同学们,几棵树? 生:5棵。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道题目,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第一个要平均分,而第二个在前面那里也要种上一棵树。 师:你们谁自认为能回答得比她好一点? 生:一个是问种几棵树,一个是问分几段的。

师:(边说边板书)这是几段的,这是几棵的。同学们,几段和几棵,有不一样吗?

生:有。棵是以“一个”为单位的,而段是“两个”中间的为一段。 师:同学们,我们平均分是一段一段分的,但是种树的时候是种在哪里的?是种在一个个哪里的? 生:点。(师随机板书) 师:种树是种在哪里的? 生:点上。

师:“点”和“段”有什么不一样啊?种是种在“点”上的,咱们平均分是分出“段”来的。那么,一段有几个点啊? 生:两个。

师:两段有几个点啊? 生:三个。

师:三段有几个点啊? 生:四个。

师:四段有几个点啊? 生:五个。

师:请问,点和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答不出。

师:没关系还是有关系?点多还是段多? 生:点多。

师:怎么个多法?

生:一段线两个,两段线三个,三段线四个„„ 师:那么点比段多几? 生:多1.

师:在平均分的除法里面,点比线多1,而植树是正好植在什么地方的? 生:点上。

师:对了,要植在点上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段上加1。(补充板书)

师:(指着板书)同学们,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走到看书学会的学生身边询问)你那时候看书有没有看出这些东西来啊? 生:说到了讲解的说法,但是没有这种。 师:同学们,植树是植在什么上面的? 生:点上。

师:好,请你想想看,还有什么人做什么事也是做在点上的? (继续启发)除了植树人,把树种在点上的,你看看,还有什么人,做什么事,也是做在平均分的点上的? 生举手寥寥无几。

师:那么我们种树再来种一下,好不好?

师:现在这段路有多少米长啊?我如果改成100米呢?小朋友,几棵?

生:51棵。

师:怎么算出来的? 生:100除以5再加1. 师:对不对? 生:错。

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这段路是200米呢? 生:200除以5加1.

师:我短一点。50米呢?小朋友。 生:11棵。

师:不管换成多少远,一样吗?

师: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去:除了植树人把树种在点上的,我们还有什么人做什么事也是做在点上的? 生:比如我们现在下面的专家老师,他们的桌子上每隔一分米就放一个水杯。

生:工人打地基。 师:还有吗? 生:种花的那个。

生:那边的地砖,每隔1厘米放一块砖。

师:每个1厘米放一块砖,每个一点摆一盏大灯。一眼看去都是植树问题是不是?

师:不错,他看到了砖,看到了灯,那些都在点上的,都相当于植树。

生:路灯。 师:还有没有? 生:有。房子。 生:缝衣服。 师:缝扣子。 生:花瓶。 生:竹子。

生:超市里放的货架。

师: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她的爸爸设计高速公路,每隔十几千米设一个服务区。服务区是不是在点上啊?你有没有比我好一点的例子弄个出来?

师:要不要讨论一下?好,你们讨论一下,我等你们,开始!快点! 师:(等待两分钟后)这么多想出来啦!(抽生回答) 生:车站。

生:网吧里的电脑。 生:公路上面的红绿灯。 生:柱子。

师:柱子。没错。我再给你们来一个,你们肯定想不到的。美国选总统,100年。每5年选一个奥巴马,我这个例子怎么样?评价一下。奥巴马是树吗? 生:不是树,是人。

师:那一个一个人站着,每5年一个总统,每5年一个总统,像不像这些树? 生:像。

师:像不像这些杯啊?像不像这些桩啊? 生:像。

师:动脑子啊!奥巴马是树啊!有什么感想? 生:没有。

师:你居然没感想?你有感想吗?举个例子,谁能再举个例子?让自己的脑子变得与众不同。 生:绳子每隔5厘米打一个结。 生:厕所的每个间隔有一个班。

师:(惊讶)一个班就搞一个厕所啦?你哪个学校的? 生低声说了句话。 师:(兴奋)哦!同学们,她的意思我听懂了!太厉害了!她的意思是说每隔一节课就上一次厕所。她这个“上”是不是在点上的? 生:是。

师:那课是什么?上是什么?好,时间关系,我们不往下说了。以后你要说要趁早好不好?

师:还有一个最普通的。你们谁是三好学生?一个学期一张奖状,一个学期一张奖状,老师把奖状发在什么地方的? 生:发在点上。

师:同学们,大家发现没有?我们书上学的是平均分,到了生活中去就变成了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要研究平均分当中的“点”的。 师:同学们,现在又来了。生活中的种树很复杂的。大家知道了20米路要领几棵树去啊? 生:5棵。

师:好!唐将远这位小朋友领了5棵树,跑啊跑啊跑啊,到了20米的路,一看,哎呀呀,发生什么问题了?(师在线段示意图的一头贴上房子示意图) 生:有房子挡住种树了。

师:种树的一个点被房子占去了。唐将远小朋友,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生:换一个地方。

生:不管那个房子,种在房子旁边。 师:同学们,每隔5米种一棵,他把树背过去,看到那个地方有房子,他怎么样就可以了? 生:拆房子。

师:是拆房子容易还是什么容易啊? 生:拆房子。 生:种房子。

师:一个嘛种房子,一个嘛拆房子,我被你们气死了。每隔5米种一棵,他把树背过去,看到那个地方有房子,他怎么样就可以了?只要这个地方要不要种了啦?只要在5米外一棵一棵种,(师在黑板上贴出植树的图。)种了几棵?带回来几棵? 师:你是带回来一棵还是拆房子? 生:带回来1棵。

师:对啦!因为这一头被房子挡住了,只种了四棵,这一头就不种了。(师板书“只种一头”)要减1。5根减掉1根变成几根? 师:好!刘培煌小朋友也背了5棵树去种树,也是20米路,结果一看,比小唐还要严重,两端都有房子。你怎么办? 生:在中间种树。

师:在中间种树,种几棵? 生:种3棵。

师:小朋友,他这个方法聪明不聪明?两头不种,带回几棵? 生:两棵。

师:带回两棵,就减几棵? 生:两棵。

师:减1等于几棵?减2等于几棵? 生:4棵。3棵。(师补充板书)

师:同学们,简单不简单?那么除了种树之外,还有什么情况会出现也是一头不种的?什么情况会出现两头不种的?你举个例子。 生:当全部种上房子之后。

师:全部种上房子之后,那就全部不要种了。

生:建休息站的时候,发现一头被山挡住了,所以就只建了四个休息站。

师;他把种树变成休息站了,房子变成山了,好的!很好!还有谁要说的?

生:造电线杆的时候,那边没有人,就可以不造电线杆。 生:路被拆了的时候。

师:路被拆了?路都好拆的?(换一位回答) 生:放羊的时候,有个地方站了个人。

师:哦,放羊的时候。你那个树变成羊了,房子变成人了。好的。 生:刚才我举例杯子的事情,然后有一个专家缺席了,杯子就可以少放一个了。

师:好,同学们,例子很多,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上午上四节课,每节课下课都要放一首音乐。放几首音乐够了? 生:3个。 生:4个。 生:5个。

师:3个的、4个的、5个的都各有道理。5个的是想要都放一下,是不是?4个的,就是几头不种?3个的,就是几头不种了? 师:大家希望我们放音乐的专家,是两头种,还是一头不种,还是两头不种好? 生:两头不种。 生:只种一头。

师:好,小朋友,这一个模型跟刚才的那位一节课上一次厕所的模型是怎样的?对,一样的。所以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记牢,在我们眼里,树、杯、桩、总统、音乐,一样不一样的?都在平均分的什么上啊? 生:“点”上。 师:点比段怎样? 生:多1。

师:平均分是分出什么来的? 生:段。

师:而我们在生活中是经常把东西放哪里的? 生:点。

师:点和段之间有如此„„? 生:关系。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下来,你有没有什么话跟我们交流? 生:有一些情况两头都要,有些情况只要一头,有些情况两头都不用。

生:种树问题和段不一样的。有时候会有一端不种,有时候会有两端全不种。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来的,(指平均分的问题,板书“学”),用是用到哪里的?(指植树问题,板书“用”)用和学之间有差别吗?有的,学以致用。

师:好!我们知道段数比点数多1了,我们学会这种方法了,可是这个小唐,这个小刘背着树去种时又生了什么?又会碰到一个具体的情况。所以,每次去用,我们都要用什么?用脑子,多思考,对不对? 师:下课!

第二篇:听胡老师的课有感

丰盛热烈

自带光芒

——听胡红梅老师的课及报告会有感

6月12日上午,胡红梅老师带领着二(2)班的同学开展了一场《绘本·童谣奇遇记》。通过对绘本《幸运的内德》的童谣改编,胡老师用多种朗读方式,调动了在场的学生和听课老师热情,其中听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童谣,一起学习,极大吸引了学生并巧妙训练了学生评价的能力(她让学生给老师大胆打分,并评一评老师们读得怎们样),可谓一举多得。她巧妙地把绘本与童谣结合一起,让绘本课堂不单单是故事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快乐地读童谣,创编童谣,进而提升到一种写作技能的学习,最后师生作品的展示,使会场内响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节课,让在场的所有老师都大开眼界:原来绘本教学也能上得这么有意思。

紧随着名师的步伐,我们聆听了胡老师的报告——《儿童阅读课程实践分享会》。胡老师编写了四套校本教材,举办了“阅读分享活动”,“百师讲坛”栏目,“教师读书分享会”。创办“班级博客”,师生一起写了1500篇博文。为了让阅读更加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她推出了借书卡和阅读存折,完善了借阅机制和记录模式,为孩子绘制了一份阅读地图和精神发育史。在她的文学课程里,孩子们玩童谣、读童诗、诵读民国的老课本。家长们也受到感染,和她们一起吟诵、一起读诗、让平凡的日子闪烁着文学的光泽。胡老师有着普济天下的情怀。胡老师是两个工作室的主持人,不仅带着区内老师开展教研活动,而且还带动外区、外省市的老师们一起做儿童阅读,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以及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推动更多的家庭阅读。在儿童阅读推广这条路上,胡老师付出着自己,向我们诠释了“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证明了“一心一意是最温柔的力量。”她,美丽、温柔、聪慧、坚强;她,宁静的绽放;她,丰盛热烈

自带光芒。

此次培训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名师的引领作用,对老师的专业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第三篇: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

朴实的语言真实的课堂

——听薛法根老师的课有感李娟

薛法根老师的课,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他的课于平凡中彰显简约之美,于简约中更见老师的功底。在朴实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股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他的课堂,洋溢着幽默与智慧的气息,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

薛老师对语文课堂曾讲过一句精辟的话语:语文教学让成长看得见。不要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要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

欣赏薛老师的“倾听”:那是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或肯定并深化,或更正并引导,促进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思考的快乐。

欣赏薛老师的“评价”:那是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是对学生的无限期待和鼓励,是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积淀。在他风趣幽默的评价中,学生笑了,很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欣赏薛老师的“点拨”: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无论是提问或讲解,读书或想象,薛老师在用不同的方式点拨不同的学生,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真正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欣赏薛老师对学生的足够“等待”,他在课堂上等待学生读书,等待学生发言„„薛老师曾说过,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长进,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而我往往因为担心在他们身上会耽误时间,所以常常放弃对他们的指导或帮助,其实,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得帮助,对于其他相似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启迪。教学中我要学会等待,对学生“似解未解”的等待;对学生“灵光一闪”的等待;对学生“部分不悱”的等待。在等待中营造气氛,让学生思考有活力,在等待中巧妙点拨,让学生思考有方向,在等待中巧妙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在等待中加强互动,让学生思考有宽度„„

细细回味,这简单却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怎能达到“简单而有效”的境界?希望,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语文教学会有些亮光!

第四篇:听徐长青老师的课有感

今天有幸认识了全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徐长青老师,并观摩了徐老师的《重复》一课。课前创设情境,通过把名字写在小纸条上这样一个互动,让学生既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又找到了学好这节课的信心。其精心设计的数学故事,精彩的剪刀石头布、抢椅子游戏,精妙的“数学二环”。每一个细节都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更让我佩服的是徐老师的课堂语言。整节课,徐老师就象一个顽皮的孩子,与学生一次次“耍赖皮”。“逼”着学生自主寻求答案、说服老师。总的感受如下:

一、“啥也不懂”的老师。

课始,老师讲完《理发师的困惑》这个故事后,问:“他很纳闷?怎么会纳闷呢?老师也纳闷啊,明明是两对父子,怎么只有三个人呢?”老师边问边用手指头表示人数。

剪刀石头布游戏与抢椅子游戏后,老师让参与的学生站起来,而且专门强调请参与的7个人站起来,可站起来的学生数来数去都是6个,这时徐老师孩子气地说:“明明玩时是7个人啊,剪刀石头布游戏是4人,抢椅子游戏是3人,4+3=7人啊!”

在这两个环节上,徐老师俨然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孩,脸上“写”着大大的问号。“害”得学生急得一次次向老师解释原因,“逼”着学生逐渐完善自己的理由,也渐渐实现了教者预设的目标。教师的“啥也不懂”使得学生完全处在主动探究的境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

二、“爱耍赖皮”的老师。

徐老师安排参与剪刀石头布游戏的学生将名贴(写有学生姓名的纸条)贴在黑板上,那个参与了两次游戏的女孩将名贴贴在两个集合圈的重合处。徐老师偏要往左边拿,不让女孩放在重合处,女孩将名贴放回原处,老师又拖走。一直到女孩和其他学生用好多理由说服老师,老师用呼啦圈套一下才同意那个女孩将名贴贴在重合处。

贴抢椅子游戏名单时,那个玩两次游戏的女孩不再到前面贴,徐老师偏要她来贴,女孩和所有学生都说不需要贴了,老师又让学生说出理由后,才装着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原来真贴上了!”用圈套了一下右边,让所有学生看到右边圈里也是三个。现在总该结束了吧?可徐老师偏不!此时的徐老师就象一个倔强的、爱耍赖皮的孩子,故意要“为难”那个重复游戏的学生:“你玩了两次,我就要你再来贴!”女孩只得回到位置又拿了一张名贴上来,她既不想违背老师的意愿,又想坚持自己的观点,竟聪明地将第二张名贴压在第一张的上面。听课的老师掌声雷动,为学生的精彩表现也为徐老师的智慧设计而喝彩!

三、幽默风趣的老师。

当老师硬逼着学生必须站在两个圈里,必须符合玩猜拳游戏是4人,玩抢椅子游戏是3人时。徐老师说:“你们别耍赖皮,要说服老师才行!”说完老师故意离开,背对着学生。当学生将两个圈重合一部分,让那个玩了两次游戏的女孩站到重合部分中时,一起观察两个圈时,徐老师指着站在两个圈重合部分的女孩说:“敢情毛病就出在那个词‘既„„又„„’上,敢情毛病又出在你身上!”徐老师安排学生将呼啦圈竖起来重合放好时,问:“这象什么?”学生回答:“奥运五环。”师反诘:“你们不识数啊?”学生都笑了。师又说:“那给这个起个名吧!”由奥运五环学生轻松起名:“数学二环!”

将呼啦圈按在黑板上沿着呼啦圈的边画好两个圆环后,徐老师让学生拿下了呼啦圈,这样很自然的从生活中的圈过渡到数学上的集合圈,这时徐老师看着黑板上的圈又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多好的信啊,息在哪呢?”

这些风趣的语言加上怪异夸张的动作,使得所有在场的学生与老师都象是在欣赏一段精彩的相声,而几乎忘记了正在进行的是一节数学课。而这些随口说出的风趣的语句并不具有随意性,每一句都是在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

四、饱含激情的老师。

“快乐地学习,我与数学共成长!”“数学就在你身边,爱数学、爱生活、爱自己的人生吧!”这些饱含激情、鼓舞人心的有如演讲词的话语竟然出自一位数学老师之口?不仅鼓舞了学生,也鼓舞了我们所有听课的老师!

在课的最后,徐老师对“重复”作了数学上的解释,但他的解释不是古板、教条的直接教学,而是用一种拟人话的语气、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进行叙述:“告诉你们,其实他不叫重复,重复只是他的小名,六年后他会长得很大、很帅,他叫集合,六年后老朋友见面时可千万不要不认识他哟!”

徐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约而达,微而减。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运用全景数学观,给孩子有效地理解数学的思想。简单再简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这节课中徐老师真正践行了这个理念。

学习心得

张海英

第五篇:听刘德武老师的课有感

王凌雁

学校组织我们到实验一小的报告厅中观看了刘德武老师的数学课《有余数除法复习课》、《位置与顺序》,让我感受颇深。

一、教师语言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刘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刘老师在教学时,他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自学和合作、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

老师在课堂上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准确而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深度知识由浅入深,精讲精练。浅显知识点到为止。努力使课堂形成轻重缓急,张驰结合,让学生始终于紧张而兴奋的状态。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上一篇: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制度下一篇:体育全员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