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2-08-12

第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一、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完成11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5%,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完成53.84亿元,同比增长14.8%。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完成501.16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完成产值221.10亿元,同比增长22.0%。

(一)、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现代中药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医药工业总体规模持续增长。2011 年,全市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28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30.47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销售收入116.4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实交税金10.31亿元,同比增长16.8%。二是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发展不均衡有待改善。2011年以中药饮片及中成药业为主的企业共有5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1.28亿元,占全市医药制造业总量的79.90%,同比上年增长23%;完成工业增加值24.3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9.95%,同比上年增长17.5%;实现销售收入111.1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40.61%;实交税金13.8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3%。化学药产品制造增长强劲,是全市医药制造业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1

之一。2011年,全市化学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7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91.87%;实现工业增加值3.6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3.2%;实现销售收入10.41亿元,同比增长58.28%;实交税金8202万元,同比增长-2%。三是大中型企业发展较快,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11 年全市医药制造共有企业73家,工业总产值过亿元大中型企业从2010年的24家增加至2011年 的26家。大中型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生产工艺,掌握大多数品牌药和创新药,生产增长快,经济效益好,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9.31亿元,占全市医药制造总量的85.66%。

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市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积极组织电子信息和软件企业开展省、市信息化专项资金申报工作。截止6月30日,全市向省经信委申报了省级电子信息和软件业项目共21项,其中重点推荐了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艾玛特信息超市、贵州卓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重点电子信息和软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组织申报市级电子信息和软件业项目共29项,并已下达12个项目共计255万的扶持资金通知。

(二)、认真抓好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011年,贵阳市科技局安排工业振兴科技计划资金1742元,支持项目98项。其中,“小型工件移动式数控轧辊磨床系统创新设计”、“平推流分解新技术生产氧化铝节能装备的研发”、“高性 2

能农用子午胎研发”、“环保节能型电动抓钢机研发”等项目瞄准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有力带动企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多晶钴镍锰三元正极材料产业化”、“20kW纯电动汽车用驱动控制系统”、“快门式3D电视图象改善技术攻关”、“美国GE公司航空发动机用关键件机匣异形环件超临界轧制技术”等项目将有力促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安排低碳科技计划资金202万元,支持项目20项,其中,“利用黄磷尾气建设1000t/a草酸酯、草酸中试”引进了天津大学作为产学研合作单位,各项研发工作进展顺利,将为下一步建设千吨级乙二醇中试项目、推进磷化工产业循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M100车用甲醇燃料应用示范”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下一步将改造贵阳公交出租车、公务车、部分公交车共计1336辆使用甲醇燃料,可为煤炭深加工等副产甲醇的企业带来巨大机遇及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带动甲醇汽车相关配件产业的发展。

(三)、狠抓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石油开采装备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车门附件系统技术攻关与产业化、云计算技术应用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已完成策划与论证,进入评审程序,即将启动实施,依托石油开采装备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整合了贵阳所有石油开采装备企业,建设了贵阳市石油开采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初步实现了贵阳市石油开采装备企业之间的技术及市场资源共享,预计项目执行 3

期内将新增产值4.28亿元。此外,主动策划并筛选了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关键材料及元件开发、国际先进水平的轴类产品一体化生产技术示范、碳纤维复合材料无人机承力结构的高效设计与制造技术、高强韧弹簧钢及制品热处理新技术开发及示范等25个重大科技项目进入“十二五”期间国家863和支撑计划备选项目库。

(四)、加大支持力度,高技术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围绕国家、省高技术产业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市发改委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重大高技术产业发展示范项目,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对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全年贵阳市市获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为18个,获专项资金1040万元;获国家发改委扶持项目为7个,获专项资金8500万元;共计获得扶持资金9540万元。此外,根据《贵阳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贵阳市发改委制定了相关申报、评审、监管、验收等工作程序和规范。全年共受理申报高技术产业发展示范项目103个,其中,支持项目31个,专项资金投入20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31.5亿元。

(五)、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动信息化进程

全年完成“市房地产模拟评税系统项目”等10个项目的立项;“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等12个项目实施方案 4

的批复;“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一期工程项目”等8个项目的验收。随着一批又一批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全市政府部门、企业、农村、社区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

(六)、正确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沙文园区南部四横三纵路网基本建成。沙文园区已累计开工道路总长为34公里,通车里程接近19公里,为高新区技术产业发展和贵阳城市空间拓展构建了更为坚实的支撑平台;金阳园区“五中心”建设初具雏形,已开工面积累计达43万平方米,金阳园区的杠杆作用随着“退工进商”的深入实施,将对推进沙文园区建设速度、产业发展及产业链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合力攻坚征地拆迁,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成立“贵阳国家高新区和谐园区促进会”,目前会员共计58家,筹集315.2万元资金。2011年,沙文园区已拆除598户,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园区建设。2011年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近10亿元用于园区建设;同时,通过政银合作、利用土储贷款、采取BT模式等方式强化建设资金保障,共筹集建设资金39亿元,创造高新融资新纪录。

狠抓技改提升,盘活存量调结构。坚持打“高新”牌,走“跨越”路,切实盘活存量,先后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重点扶持了振华新材料、皓天光电、景峰药业、航宇科技、振华欧比等20余个技改提升项目,其中,航宇科技、鸽牌长通等项目已建成投产, 5

振华新材料等项目建设进入试产阶段,全部技改项目投产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80—100亿元。

打造产业基地,做大增量优结构。奋力做大增量,加速项目集聚,以重大项目带动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在沙文园区加快建设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基地,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目前,四大产业基地已聚集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150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创造利税40余亿元。

坚持在“招”与“选”上下功夫,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100强及省内大企业,开展“招大引强”,并逐步实现从招商到选商的转变。2011年,四个专业招商组分赴上海、北京、福建、香港、浙江、广东等地招商65余次,接洽项目80余个,引进4亿元以上项目4个、3000万以上投资项目10个,相继引进了顺络电子、北科生物、万联生物医药等重点招商项目。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引进了贵州皓天光电LED蓝宝石衬底材料项目及浙江群升等相关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

2011年,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规模及效益实现了一些新的突破,具有了一定竞争力实力。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小,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少。二是对具有优势资源的铝、磷、煤等下游产品研发不够。三是围绕高新技术核心企业进行本地化技术创新不够。四是企业高新技术研发 6

资金严重不足。

二、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展望

2012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工作要创新发展思路,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的任务,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培育壮大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整合相关资源,按以下重点方向推进技术攻关、新产品攻关、示范工程建设以及创新平台搭建。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加快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打造一批新材料领域的品牌产品,建设以高性能合金材料、新型改性聚合物、纳米材料等为重点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在高端装备产业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液压件、精密模具、精密铸锻件、高端连接与传动功能件等高端装备基础件;做大工程机械、数控装备、特色装备、矿产及石油勘探开采装备、智能电网配套设备等为主机的智能制造装备;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促进航空维修和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高速铁路铸钢轮对、重载高速列车车轴用钢、粉末冶金闸瓦、高速重载货车及其配套的转向架、高速列车用螺旋弹簧钢系列及弹簧系列产品等轨道交通装备。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针对原材料产业能耗高、“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的特点,着力攻克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及产业发展模 7

式,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推进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形成循环经济产业群(产业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软件与集成电路、三网融合、物联网等产业。加快推进以片式电子元器件、高性能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产业化;促进软件业与制造业、信息及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推动三网融合智能终端的产业化,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支持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在新能源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积极发展煤层气和煤矸石发电及核电等。优先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气,成型材料、生物质燃料等生物质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优先开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重点发研发生产锂离子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及中大型储能电池等关联产品,培育以汽车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打造国家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基地。

(二)、加大力度,加快高新区产业发展。一是构建区域整体交通体系。完成正在施工的金苏大道六标段和七标段、麦沙大道三标段和四标段及麦苏、金干南及延伸段、干田等5条道路,完成投资6.4亿元;新建金干北路、四苏路、青山路等3条道路,完成投资5.6亿元。二是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启动麦架河防洪及景观整治 8

工程及麦架河截污工程,完成投资4.6亿元;启动两条一回10KV电力线路架设,完成投资约0.24亿元。

(三)实施产业聚集升级计划,推动高新区经济发展。按照“新兴产业+核心团队+金融资本+资源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和“产业项目—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带”的发展路径,加快打造“产业特区”,形成特色优势和领先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抓大投小”的基本原则,持续不断的狠抓中航黎阳、中电振华、南车集团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力促贵州科学院、中航物资、福斯特等项目快速、高效投产、达产,大力推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以LED蓝宝石衬底材料为核心,带动上下游资源及产业的开发应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以皓天光电、群升集团、汉能集团为代表的光电光伏产业集群;以友诚集团为载体,打造中德医疗合作科技园,进而建成富有产业特色、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园区。借助国家逐步开放低空空域的机遇,以中航工业贵阳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四)大力扶持骨干医药企业壮大,培育成长型企业发展,不断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增强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推进益佰 9

工业园区项目的建设。关注和跟踪血液制品、无菌制剂和基本药物品种生产企业的新版GMP改造。对被并购的中小企业业主,鼓励、引导进入目前尚不发达的医药物流、药品包装材料、中药材种植等医药延伸链领域寻求发展。继续支持上市筹备企业发展,适时选取我市市场前景好、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上市资源企业,积极引导争取上市融资。。

第二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达到多家,高新技术产品达余种,民营科技企业和各类研究所发展到家,分布于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等多种

领域,群体规模优势初步形成。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制订优惠政策,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高新技术产业是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只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踏上高新、高效、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路子。市里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管理的意见》、《鼓励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并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靠责任制,随时对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进行调度协调,及时解决企业创新中的困难和问题,把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以此来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顺利实施。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的鼓舞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发展高新技术的积极性,仅今年我市就有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是促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经过努力,我市已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机制,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的预算额,—某年我市的三项经费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年均分别增长和。二是企业的科技投入也逐年增加,—某年企业的科技投入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年均分别增长和。这些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科研开发,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完善人才机制,进一步壮大企业的科研力量

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上,主要坚持“四放”:()放远眼界。推广外贸、福田、新郎、得利斯、信得药业等公司的做法,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招人才。先后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多人,其中博士生人,从国外引进科技人才多人。()放宽政策。坚持特事特办、一路绿灯,不拘一格,只要是人才,就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招进来。()放宽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靠事业召唤人才,靠感情凝聚人才,靠待遇留住人才,努力为科技人才营造一个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创业环境,为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各类人才进得来、容得下、留得住。()放活办法。对科技人才本着但求“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的原则,管好用好各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以技术参股的形式合办或领办企业,鼓励外地科技人员直接或间接来×××搞科研开发。

四、推动“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市通过促进企业与全国高校、院所加强联系来弥补企业科研创新后劲的不足,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和实验室不断寻求各种更紧密的合作,先后与全国家大学、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已有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或研究所,全市限额以上企业,以上涉足高新技术领域,以上建立了科技研发机构。如信得药业与青岛海洋大学实验室合作,投资万元解决了新兽药“重组β—防御素”的研制瓶颈问题。兰凤集团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霍玉晶教授合作生产的蓝绿激光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兴贸玉米淀粉厂与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开发的玉米变性淀粉项目被列入十五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外贸公司建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年开发新产品几十种。所有的这些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科研水平,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五、抓好项目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实际,坚持走“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引进转化、联合攻关”四结合的路子,通过抓好高科技项目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企业自主研发一批高科技项目。全市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依托,年开发高新技术项目近百项,大部分项目填补了国内或省内空白,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来源。以专利造纸机械厂为龙头的造纸机械行业,坚持以自主研发为主,联合研发为辅,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近年来共申请专利余项,有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行业群体优势初步形成。新郎公司在消化吸收意大利先进服装制造技术的基础上,

第三篇:关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泰安旅游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十五”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全市有2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

12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8项火炬计划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开发贷款项目,额度16300万元;

我市再次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贡献奖;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民营3家);

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80个;

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新泰、肥城)达到5.3平方公里,进区企业315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6%以上。“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泰山博士后科研基地”、“大学科技园”、“发明家创业园”、“山东泰山复合材料工业园”、“浪潮工业园”、“泰山高科技园”等区中园也已见雏形。农业开发区、种子技术市场、民营科技园等示范区(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推动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一)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1、电子信息领域。主要以软件产品、城市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了软件系统和专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泰安同力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和鲁科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被信息产业部首批认定为“双软”企业(全国63家),4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双软”企业,全市从事于软件开发的企业近20家,从业人员300余人。开发的《房地产估价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文档一体化系统》、《公安被服装具系统》、《矿井通风CAD》、《输配电CAD》、《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在省内外企业得到大力推广,软件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理疗仪、计算机网络安全、微机“五防”闭锁系统等电子产品已小有规模。数控剪板机、数控锻压设备、电子控制喷射系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

2、新材料领域。聚丙烯腈碳纤维和无碱玻璃纤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泰安市泰山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其中16个项目通过省级鉴定,有6项产品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8项产品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泰安泰山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拥有无碱玻璃纤维生产线四条,总生产能力5.8万吨,是我国玻璃纤维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企业,共开发出四大类174个不同规格的产品。产品畅销全国,并大量出口美国、西欧等30几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亿元,工业增加值1.3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圆,实现利税3170万元,其中利润135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70%、160%、100%、43%、90%。碳纤维项目已取得中试成功,开发出轻质高效防弹板、医用X台板等后续产品。其中,聚丙烯腈ST12K碳纤维产品和轻质高效防弹板已通过专家鉴定,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山东天泰新材料有限公司400吨碳纤维项目列入国家2001年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计划,国家补助经费800万元。近期将投入产业化生产。纳米材料已用于纺织和建筑涂料,研制开发的纳米丝光大衣呢填补国内空白,已形成一定规模。戊唑醇、四氯联苯胺、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纤维素、对羟基邓盐等精细化工新材料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土工膜、土工格栅、热可贴土工膜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生产能力居全省第一。

3、生物技术领域。研制生产的加酶益生素、速抗速益、渔歌等产品远销全国。利用泰山赤灵芝开发生产的灵芝宝尔、灵芝饮料等产品,颇受用户欢迎。多酶绿色安全生物饲料的研制成功、营养型微生态菌株的选育成功、抗病毒、还原型速效生物肽的研制成功均填补国内空白,市场竞争力显著。全市已形成5000吨纤维素酶生产规模,广泛应用于饲料、纺织、医药、酿造等行业。

4、环保与节能领域。全市环保企业生产主要产品20多种,包括空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环保锅炉、污水净化产品和设备,具有一定优势。省十大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山东惠普矸石电力有限公司对发电后的灰渣进行综合利用,年消化灰渣40万吨,年创利润230万元,年节约土地60亩,使煤矸石发电真正形成综合利用、吃矸渣净的完整节能体系,成为全国煤区矸石综合利用的示范样板。研制生产的高效净水剂和絮凝剂等以污治污产品,广泛应用于造纸、冶金、印染等行业的污水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成绩显著。通过大力推广、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成果,培植提升优势骨干产品,加快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在造纸、酿造、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重点应用推广CIMS单元技术、锅炉分层给煤技术、冷凝水回收技术、机械加工行业套材下料等高新技术,80%的企业进行了高新技术嫁接改造,极大地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特别是CIMS单元的应用推广,取得了很好效果,企业产品的设计速度和设计质量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已有80多家企业应用了CAD技术,实现了设计现代化,部分企业开始CAD深化应用,有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CAPP、PDM、ERP等技术。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改善了重点行业的装备和工艺水平、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档次,发展壮大了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带动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泰安康平纳毛纺织有限公司以人为本,产学研结合,建立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实施高新技术嫁接改造战略,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先后开发出100多个品种。其中高级兔绒女士呢、珍珠帕克呢、纳米丝光大衣呢等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公司一跃成为全国粗纺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康平纳成为知名品牌。鲁能泰山开关集团广泛采用CAD、CAM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等的自动化,开发生产出6个电压等级、80多个品质、1000余种规格的高压开关和成套设备。山东泰和集团不断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改造,使配套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使得泰和产品综合成本在国内同行业中最低,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山东厚丰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一直坚持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技术,带动传统产品优化升级的战略,开发出多种高新技术产品,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38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62,完成产品出口381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86%.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建设步伐加快。为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在加强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泰山复合材料工业”、“浪潮科技园”、“巨菱工业园”、“泰和工业园”等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对专业园区,进行专门规划、重点扶持,形成大的产业链;

对园区内项目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冲破一切制约园区发展的障碍。5月18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泰山复合材料工业园项目推介会,并邀请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博教授作报告,经过各方充分洽谈、协商,玻璃钢高压管道生产等16个项目最落户复合材料工业园。

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区中园战略,加快“泰山高科技园”、“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泰安留学人员创业园”、“民营科技企业园”、和“中国泰山博士后科研基地”区中园建设,开发区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8个高标准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区——羊流民营科技工业园,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落户园区,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促进专利技术尽快转化并产业化,在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在高创中心设立了“泰山发明家创业园”,现已进驻4家企业。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首先,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市里拿出专项资金,鼓励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到国外留学、进行合作研究。按照“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促人才”的原则,在计划安排上对重点培养对象予以倾斜。2000年在继续做好17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又确定2名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带出2000多名技术骨干。其次,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当地的人才资源。2000年与山东科技大学签定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加强了与驻泰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驻泰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设备优势,广泛与泰安企业进行科技合作。第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惜重金、下大本钱引进急需、关键人才。认真贯彻落实《泰安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若干规定》(泰政发[2000]1号),对高科技人才在职称晋升、科技立项、投资办企业、住房、落户、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优惠。聘请中科院陈述澎院士为市政府科技顾问。第四,通过联合攻关、项目引进、产学研等形式,引进人才为我市做贡献,“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今年登山节期间举办的科技成果洽谈会,全国50多所大专院校分别介绍了学校科研趋向和成果情况。我市介绍了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最终签定合作合同17项。第五,抓好职工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实现经常化、长期化的“再教育”工程,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每年全市举办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培训班4—5期,参加人员2000余人,利用电子教学每年培训1000多人。

(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优化。近年来,全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把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逐步从计划经济时的抓单一科研项目为主,转变到抓项目、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上来,不断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面,由自下而上申报改为上下结合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在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方面,由申报单位提报专家改为建立专家库随机选择。在评奖过程中组织纪检组参与,强化了监督措施。在项目立项上重点支持四大高新技术领域 (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与节能) 和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项目。鼓励科研机构改制,并入企业或建立科技型企业,发挥其技术、人才优势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推广山口镇对高新技术项目提前介入的“山口模式”和玻纤公司与南京玻纤院联合建立科技企业的“玻纤模式”,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推行技术和技术要素入股和参与分配,引导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充分发挥山东泰山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特别是高新技术方面的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六)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按照市场经济法则,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财政按政策投入科技三费,绝大部分用于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每年从市级财政预算内列支高新技术发展资金、技术进步发展基金等科技专项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或技术创新项目的贷款贴息。为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泰山创业投资公司,为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提供启动资金。企业按政策规定提出高新技术发展基金,专门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帮助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争取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及风险投资来我市对高新技术进行投资。全市8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达到2.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有待于提高。从全市情况看,各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创新的思想观念不够强,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动性、自觉性、紧迫性还不够高。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缺乏压力感和紧迫感,主要表现为不懂科技不会想,周期太长不愿想,投资太大不敢想。从企业来看,民营企业普遍好于国有企业,但技术创新能力都需进一步加强。

(二)调控手段不强。今年,市级科技三费达到950万元,科技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和周边一些兄弟地市相比,我市的科技投入特别是高新技术投入明显偏低。有的县市区科技三费仍然到不了位。企业还远未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一般企业在成本中据实列支的研究开发经费达到年销售收入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的企业还较少。

(三)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创新能力低。全市现有的78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足三分之一,有的生产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足60%,入时后将面临较大压力。

(四)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从事高新技术及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不合理。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不足1/3,且年龄偏大。

(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在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投融资环境、创新源头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南方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市里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引资、引人才、引项目等,还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统一领导,按市场经济规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统一思想,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形成发展合力。当前,在提高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迫感的同时,必须彻底转变依靠政府行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旧观念,增强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认识。认清我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和工作上的差距,破除固守传统产业、农业大市优势的保守观念;

破除面对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而感到无从下手的畏难情绪。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开拓创新意识。

(二)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

1、加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有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都要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力争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通过超前研究和开发核心技术,在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劳动生产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一批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市级以上技术研究中心或工程中心,使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竞争力。2002年力争建成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技术研究中心6个。

2、加快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提高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能力。重点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发明家创业园等各类孵化器建设和发展;

积极探索和建立孵化器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在孵企业的创业指导,推动在孵企业管理创新;

加强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业务素质较高的孵化器管理队伍;

完善孵化功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支撑能力。建立健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全市技术创新和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的形成。制定口中介服务体系相关政策,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通过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突出的薄弱环节。鼓励机械、化工、建材、煤炭、纺织等骨干行业及县市区建立行业或区域性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好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服务。

4、建立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按照国家、省对科研院所转制的工作要求,鼓励市属科研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产权关系明晰的面向行业、开放式的技术开发基地。加快“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做大做强“两纤”(玻璃纤维、碳纤维)产业为重点,通过扶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通过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途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把复合材料工业园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以泰安康平纳毛纺织有限公司的“山东纺织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加快“毛纺织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扶持其不断研制开发粗纺毛呢新技术和新产品,膨胀企业规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以此带动全市纺织业的发展。

5、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开发路子。继续贯彻执行泰安市与清华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加大合作力度,继续接收清华大学研究生来泰进行社会实践,建立和优化产学研联合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探索在更宽范围内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三)突出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形成

立足于为全市“13511”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158”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我市确定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与节能四大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泰安特色和优势的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实施信息化技术推进计划,继续做好“泰安旅游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项目的有关工作,推进“数字泰安”的建设,着重建设经济管理信息应用系统,抓好资源信息化的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实现旅游资源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重点扶持几家软件生产企业,开发与信息网络工程相配套,以教育、管理、娱乐、办公自动化为主的应用软件,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软件产品,以此带动网络技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先进制造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新材料领域,继续推进“两纤”的开发,使其做大做强;

推动纳米材料在更广范围、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应用;

进一步搞好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培植规模较大、研发力量较强的典型企业。在生物技术领域,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推进计划,以生物制药、生物饲料、酶制剂、菌物发酵制品等为重点,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带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环保与节能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计划,大力开发煤矸石利用、灰渣利用、高效节能除尘等技术,研制高效净水剂、除污除垢等产品,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

(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已有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确保落到实处。坚持“开放办、放开办”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支持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为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人才引进、有利于技术创新、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只要不违背国家法规、政策,要大胆地允许在开发区实验,办成政策特区。尽快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支持发展大学科技园、发明家创业园等的建设。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要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保障其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五)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针对我市高新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充分我市高等院校多的优势,大力培养普通应用人才,为培养科研人员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各种政策和方式,聘请、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来我市创业。三是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年轻干部,放在关键岗位,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四是实行市场化选人,面向市内外公开招聘企业经营者,把懂管理、具有先进经营观念和强烈科技意识的人才充实到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去。

(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除按政策规定增加科技三项费用外,进一步增加高新技术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按政策规定提出技术开发资金。制定政策,鼓励市内外风险投资参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鼓励建立包括民营在内的各种形式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的培育工作,争取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担保公司的作用,为中小企业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担保,争取更多的风险投资贷款。扶持和吸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在我市发展壮大,为建设经济强市做贡献。

第四篇:×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07-02-18 09:45:17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达到多家,高新技术产品达余种,民营科技企业和各类研究所发展到家,分布于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等多种领域,群体规模优势初步形成。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制订优惠政策,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高新技术产业是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只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才能

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踏上高新、高效、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路子。市里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管理的意见》、《鼓励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并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靠责任制,随时对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进行调度协调,及时解决企业创新中的困难和问题,把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以此来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顺利实施。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的鼓舞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发展高新技术的积极性,仅今年我市就有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是促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经过

努力,我市已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机制,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的预算额,—某年我市的三项经费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年均分别增长和。二是企业的科技投入也逐年增加,—某年企业的科技投入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年均分别增长和。这些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科研开发,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完善人才机制,进一步壮大企业的科研力量

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上,主要坚持“四放”:()放远眼界。推广外贸、福田、新郎、得利斯、信得药业等公司的做法,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招人才。先后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多人,其中博士生人,从国外引进科技人才多人。()放宽政策。坚持特事特办、一路绿

灯,不拘一格,只要是人才,就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招进来。()放宽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靠事业召唤人才,靠感情凝聚人才,靠待遇留住人才,努力为科技人才营造一个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创业环境,为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各类人才进得来、容得下、留得住。()放活办法。对科技人才本着但求“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的原则,管好用好各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以技术参股的形式合办或领办企业,鼓励外地科技人员直接或间接来×××搞科研开发。

四、推动“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市通过促进企业与全国高校、院所加强联系来弥补企业科研创新后劲的不足,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科

技人员和实验室不断寻求各种更紧密的合作,先后与全国家大学、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已有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或研究所,全市限额以上企业,以上涉足高新技术领域,以上建立了科技研发机构。如信得药业与青岛海洋大学实验室合作,投资万元解决了新兽药“重组β—防御素”的研制瓶颈问题。兰凤集团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霍玉晶教授合作生产的蓝绿激光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兴贸玉米淀粉厂与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开发的玉米变性淀粉项目被列入十五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外贸公司建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年开发新产品几十种。所有的这些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科研水平,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五、抓好项目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实际,坚持走“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引进

转化、联合攻关”四结合的路子,通过抓好高科技项目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企业自主研发一批高科技项目。全市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依托,年开发高新技术项目近百项,大部分项目填补了国内或省内空白,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来源。以专利造纸机械厂为龙头的造纸机械行业,坚持以自主研发为主,联合研发为辅,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近年来共申请专利余项,有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行业群体优势初步形成。新郎公司在消化吸收意大利先进服装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应用信息化技术,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流通、信息反馈等各个流程实现了即时控制,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二是买进一批高科技项目。全市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买进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如山东兰凤科技有限公司投入万元从清华大学引进的“高性能全固态

大功率蓝绿光激光器”生产技术,是国家“”计划的重点转化成果,该技术的引进,使企业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亿沣科技有限公司投入万元引进了上海裕生智能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的“型智能化节电装置”生产技术,现已发展成为年产智能化节电装置近千瓦,产值多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联合开发一批高科技项目。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坚持“借梯上楼”、“借智发展”,采取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直接引进等方式,全方位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校企联姻”,先后与清华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合作项目达多项。信得药业有限公司与青岛海洋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海生素”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华元公司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开展了多方位联合,成为该校的校外研究生创业基地,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提高了企业的研

发能力。

尽管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对高新技术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政策不能及时落实,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视察为契机,进一步落实政策,强化措施,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情况

2005-12-

31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位于大连西部的七贤岭产业化基地、软件园和东部的双D港组成,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大连高新园区秉承“建特色园区,创全国一流”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创新环境为突破口,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了大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大连高新园区环境优势和创新优势更加突出,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生产要素驱动性向创新要素驱动性转变,各项经济指标均列东北各高新区之首,2004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于第16位。初步核算,2005年,大连高新园区完成总收入290亿,同比增长26%;实现生产总值102亿元,同比增长2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2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39%;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同比增长72%。截至目前,大连高新园区共拥有企业2300余家,其中三资企业600余家,戴尔、IBM、爱立信、毕博等35个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园区投资兴业,园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和技术性收入之和占园区总收入的比例达75.8%。

(一)创智型产业快速发展,打造了软件业的特色品牌企业。目前,大连高新园区软件企业共有380家,就业人数1.8万人。2005年,大连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3%;实现软件出口3亿美元,5年平均增长50%以上,已经成为5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大连有4家软件企业通过了CMM5国际权威认证,占全国通过CMM5国际认证企业的50%。大连海辉是中国首家整体通过 CMM5 评估的软件企业,先后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中国设立的首家全球开发中心、美国 IBM 在华的全球采购供应商。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与微软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总投资达1500万美元;2005年11月,大连华信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签订关于承接乌兹别克斯坦全国铁路财务系统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合同,项目的总规模为588万美元,其中软件部分为242万美元,这是中乌之间商贸关系中涉及“高科技智能化软件出口”的第一单。大连“锦达数据”掌握了舰载“黑匣子”的核心技术,规模不到40人的企业年创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此外,国家广电总局命名高新园区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文化部批准高新园区为“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筹)”。形成了一批有自己特色的品牌企业。

(二)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大连高新园区投资1亿元建设了占地5559m

2、建筑面积19328 m2的大连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目前,园区生物技术与医药企业达71家,2005年预计实现收入34.2亿元,占总收入的11.8%。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功能日趋完善,一批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项目相继入驻生物医药产业园。国内首个单克隆抗体的基因工程药物——胺博克已经得到国家药品管理局正式生产批准,即将投放市场;一种新型靶向药物载体——脂质微球项目正在开展中试研究。2005年10月,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三)数字化制造产业全面发展,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水平不断提升。大连高新园区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数字化制造产业,加快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森数控有限公司近年来共向国家申请了8项专利和2个认证软件,先后承担了8项国家863数控系统攻关项目,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2005年1月,公司品牌“大森”被评为“中国数控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大连光洋科技集研发、生产、销售、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于一体,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光洋数控技术工程化联合实验室,将联合进行数控技术的联合研发,最终将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数控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大连机床集团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全资子公司2个,实现了中国机床工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性突破,其拥有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和高速数控机床,已在国内占据领先位置。大连磁谷科技研究所研发的“永磁补偿式悬浮技术”已突破磁悬浮列车制造成本高、悬浮能力低的发展瓶颈,国内知名专家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望用于未来的城市和区域交通。

二、大连高新园区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大连高新园区全力构建政策、资金、孵化、中介和人才等创新平台,截止2004年底,高新园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拥有各类专利833项,专利产品356个,国家863项目近30个。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软环境。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度。成立 “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建立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服务机构;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高新园区工作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建立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双D港技术创新机制,激活了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确立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加强孵化体系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平台。以“辽宁(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园”、“辽宁省(大连)博士创业园”、“大连双D创业园”等孵化场地为依托,大连高新园区重点建设了IT产业孵化器、动漫产业孵化器、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和国际孵化器等。建立了“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基地”和“中俄技术转化基地”,形成了集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国际孵化和二次孵化于一体的特色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大连高新园区孵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孵化企业达5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10家。三是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连高新园区积极与高校合作,实施区、校联动,建设大学科技园,实现产、学、研的有机集合。目前,中国海洋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相继在高新园区建设医药人才的培训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新药研制开发中心等5个中试、研发生产线,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连海事大学科技创新园已正式开工启动,中科院大连高技术转化中心即将落户高新园区。 四是加强公共平台建设,为企业高新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的动漫游技术支持平台,提高大连动漫产品测试、演示、音效合成、动漫监理等服务水准和档次;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的软件产业测试平台,提升大连软件测试、培训、监理的整体水平;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的生物医药试验平台,提高大连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搭建海外软件开发平台,在美国新泽西成立大连软联美国公司,筹建美国盐湖城和加拿大温哥华两个分公司,为大连软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搭建平台。

(二)加快创新人才建设,打造企业创新的“知本”高地。一是建立人才流动平台。成功举办了六届辽宁(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实现了人才交流、科技和金融资本对接、高科技项目合资合作,累计为东北三省引进海外学子归国创业人员500多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400多家;启动以“大连,软件精英的舞台”为主题的国际IT人才招聘活动,在北京、上

海、美国纽约、东京大阪等组织全球招聘,全面实施大连打造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的人才计划;园区人才服务中心每月至少组织2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专门为企业引进、培养人才提供服务;开通了大连高新人才网,面向全球为企业网络人才。几年来,园区人才服务中心为惠普、SAP、圣基生物等多家驻区企业提供各类人才30多万人次。二是建立专业人才供应基地。根据企业需要,建立定向培训机制,重点引进了东软信息学院、辽宁中医学院大连分院等与区域产业紧密相关的高等院校,与IBM合作成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与韩国SK集团共同建立了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机构;依托大专院校,建立定点培训基地,与延边大学共同创建了日(韩)语IT人才引进、培养基地,与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海军事舰艇学院、雅风计算机专修学校联手建立了3个人才培训基地;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培训“外包”机制,实施“人才境外培训工程”,定期组织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国外高校或跨国公司进修培训。目前,园区有各类培训机构40多家,年培训各类人才达2万人次。三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支持力度。出台《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高新园区吸引高级人才奖励规定”和“高新园区吸引创业型人才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了政策支持体系;园区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作为人才扶持专项基金,对企业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进行扶持和奖励,建立起了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的人才发展资金保障体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一是采取合作、共建、购买和租赁等方式,扩容园区土地。通过整合园区周边土地和房产资源,新增产业用房20余万平方米。根据发展智能型产业需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向空中要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二是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加大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理杜,对效益差、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到期未开工的项目进行调整,2004年以来,高新园区共收回逾期未开工的土地20多块,重新安排了大森数控、船用阀门等10多个项目入驻建设,调整置换了8家企业。三是采取先租后买或优惠出租的方式,扶持新兴企业先行生产。采取建设标准厂房和办公室的方式,以优惠价格出租给企业使用,为新兴企业发展弥补建设资金上的不足。

三、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体会和收获

大连高新园区作为大连市的对外开放先导区、科技兴市的示范区,为推动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先导、示范和支撑作用。但是,同国内几个发达的高新园区相比,大连高新园区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园区快速发展的“瓶颈”;二是大项目不多,知名企业不多,园区的总体经济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三是园区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创新体制尚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连高新园区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呈现出投资密度高、科技含量高和投资回报高的发展态势。主要体会有:

(一)较好的比较优势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前提。一是良好的区位优势。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广大腹地,与日本、韩国等远东地区相邻,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是东北亚重要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二是优美的环境优势。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全球“500佳”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称号, 被

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2004年12月,又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最佳城市”称号。三是强劲的经济优势。2005年大连市实现生产总值220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亿元。2004年11月,大连市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中排名第七位,经济实力排名第六位,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二)较好的投资环境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基础。软环境建设是高新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新园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无行政收费区,实行了“一门受理、一站办结”的全程代办服务,将原来的43项审批项目削减掉27项;积极引入人才、技术、标准、计量以及专利、法律、公证等10多家中介机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产业条件;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以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实施以创建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越的产业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快捷的办事效率“三优一快”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新园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

(三)较好的人力资源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保障。大连高新园区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下大力气吸引、培养、建立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急需的人才队伍。在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过程中,坚持“政策倾斜,重点投入,优化环境,畅通渠道”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市场驱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大连高新园区内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和大连化物所等13家研究院所,有四所正规的软件学院,在校生超过2万人,其中东软信息学院在校生超万名,为国内最大的软件学院。此外,大连还有近200个各类民营培训机构,年培训人才达10万人次。高新园区内建有4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本科以上各类专业人才35543人,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2万多人,高新人才聚集度达到87.6%,是全市高新技术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

(四)特色产业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必然。高新园区实施“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逐步使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了区域竞争力。重点发展了以七贤岭为核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动漫游产业等创智型产业,以双D港为核心发展生物技术与医药、数字化制造产业,以龙头分园为核心发展微电子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空间发展格局。

四、大连高新园区下一步的发展设想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温家宝总理提出“四位一体”的高新园区功能定位,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大连高新园区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温总理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使高新园区真正成为大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大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大连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和合作的前沿阵地。

(一)明确高新园区功能,科学合理定位。一是要坚持“一极两源”的定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极是指高新园区要作为大连市经济发展中创新产业的增长极,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成为发展创新型产业的核心功能区,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最快和产业结构最优的示范区。两源是指高新园区要通过实施创新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全市的技术(项目)

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打造全市的人才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实施“一区多园、联动发展”的发展战略。站在全市的战略高度,将高新园区作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排头兵作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各区市县建设分园的方式,以技术、项目、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明确发展目标,实现“十一五”的高起点开局、高水平跨越式发展。2006年,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要继续保持25%以上的增长幅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要达到30%以上。预期实现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62亿元;实现区内生产总值13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25亿元。

(二)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瞄准世界前沿水平,争创国内一流,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跨越。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形态创新。加快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核心技术为重点,积极引进和重点扶持各类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技术总部。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按照国家级标准,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打造全市的技术支持平台。三是强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的活力。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过去行政机关管理模式逐步向企业化管理模式过渡。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瞄准国内外大公司和世界500强,重点抓好软件、动漫、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的招商,盯紧日、韩市场,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努力突破英国、以色列等欧洲市场。二是改革招商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征得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的协助与支持,形成广泛参与、多渠道、多角度的招商局面。

(四)建设“三大产业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一是改造提升七贤岭产业化基地,打造北方创智产业示范区。进一步实施七贤岭产业化基地改造,2006年总投资约100亿元,启动20幢高楼建设。二是推进“动漫走廊”二期工程,打造全国最大的动漫游产业基地。2006年要再建8幢楼,使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动漫走廊”。三是建设双D港生物医药园研发教育区,打造东北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按照国际设计标准,建成目前国内条件最好,环境一流的生物教育研发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

上一篇:高校教师组织生活会下一篇:搞笑英语剧本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