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失范现象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新闻失范现象范文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传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社会公德即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所公认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与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成员为了调节社会公共生活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事关国家发展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可以说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基础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这游戏这一点真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不满者吐脏话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乘坐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公共场合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浪费资源不注意节水节电肆意践踏草坪、破坏绿化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收稿日期2008一0229f作者简介余爱华(1977一),女,江苏东台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74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导致大学生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变化。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处在尚未最后形成阶段,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观念,如个人利益至上、金钱万能、损人利己、惟利是图等,严重影响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向世俗化、功利化发展,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力弱化。2.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去网游中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

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3.学生自身因素。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像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1.并q用“思政课”教学阵地,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思政课”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大量的教育工作。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加以剖析并给与正面引导。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强化社会公德意识,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在教学的内容上,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

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2.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学生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

因此游戏,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韵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3.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大课堂,也是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强责任感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节假日与平常相结合,科技75社团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相结合,勤工俭学与公益劳动相结合,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得到的需要,使学生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社会公德重在日常养成,道德修养必须以具体的、有形的载体为依托。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能培养人的集体意识,调节个人的行为新开传奇,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活力。因此,应当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努力发掘校园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社会公德教育要求,利用现代化设施、手段、校园传播媒体,加大社会公德教育宣传力度。一是要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教室、宿舍、食堂的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这些地方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道德养成实践的主要环境,养成教育只有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二是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作为社会公德日常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开展“告别陋习,做文明大学生”活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对学生公德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作用。5.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生活中许多丑恶现象的大量存在和蔓延,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无疑会产生各种示范效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可见,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76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如把社会公德劝戒、约束难以奏效的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缺德”行为,纳入法律法规调整范围,予以强制执行。6.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设,坚持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要求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还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纪律条例是高校社会公德教育的保障,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传奇时,一定要把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写进《大学生守则》、《宿舍管理条例》、《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里,使学生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各个场所都时刻注意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一旦失范,也应根据相关条款进行相应的处理。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我们应坚持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另一方面,对违反社会公德规范者,应视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批评和处分。如果对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言行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就会觉得所犯错误并不严重,反而会助长错误思想行为的滋长。学校对德育工作在组织上有庞大的德育工作网络,如“思政课”主渠道、党政工团系统、班主任队伍等在内容上,有抓思想、抓纪律、抓文明规范等在形式上,有正面灌输、制度约束、奖惩结合、多管齐下。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次成功和一劳永逸。而且,社会公德建设过程又具有反复性,只有反复不断地抓,才能长久地树立起学校的文明新风。

第二篇:明星涉毒报道中的媒体失范现象探析

张秀丽,女,南通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摘要: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明星涉毒事件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失范行为。媒体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花边新闻的炒作上,而忽视了其本身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社会舆论导向功能,可见我国媒体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缺失。

关键词:明星涉毒报道,媒体失范,责任感,媒体角色

近年来,一些知名演艺人员频频被曝光与毒品有染,而新闻媒体在对这些明星涉毒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失范行为,比如媒体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花边新闻的炒作上,只顾“奋力”夺取点击率以获取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本身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更甚者,有些媒体变成了普通看客凑热闹、煽风点火,拿吸毒明星做消费品。诚然,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重视并解决。

一、媒体失范之表现

首先,严肃新闻娱乐化处理。涉毒、吸毒违法等新闻报道本属于含有司法案件性质的硬新闻,当其主体转变成本就带有娱乐色彩的明星,此类报道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软化”的现象,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大部分新闻媒体将明星吸毒完全当做娱乐新闻来报道,如很多媒体将注意力放在了柯震东吸毒是否因与萧亚轩分手等花边新闻。此外,在媒体的渲染操作下,涉毒的明星一时成为全民娱乐的对象,淘宝网居然出现柯震东同款囚服,媒体自然没有放过这样一条娱乐大众的新闻。又如,微信朋友圈盛行的各种与明星吸毒相关的小游戏,“从张默图片里找出房祖名”这样的小游戏一度成为网友竞相参与的热门游戏,此时,吸毒违法这件事的恶劣影响似乎已经被大众遗忘。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议程设置是否恰当,舆论引导是否正确值得人们深思。

其次,媒体角色错位。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的导向者,在报道此类事件的过程中弱化了“吸毒违法”这个重点,反而连篇累牍地披露明星被抓的细节,挖掘明星吸毒的原因,甚至于曝光看守所的条件。媒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寄托在对娱乐八卦新闻的炒作上,而忽视了其本身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社会舆论导向功能。比如“房东”吸毒事件的报道,与其说是媒体对热点的追踪,倒不如说是对热点的利用。在媒体面对明星吸毒事件如获至宝甚至狂欢的时候,受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假如明星们言行举止与大众切身利益、公共利益并没有关系,新闻媒体就没有必要把这些都曝光在受众面前。但是一些媒体就是喜欢去窥视明星的隐私,心甘情愿让自己低俗化。对有关明星的新闻,媒体就喜欢去挖掘,甚至于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于是失范报道就开始大行其道,并越演越烈,越来越多。而新闻报道中这种曝光明星八卦的版面太多无疑会有损媒体的形象,虽然表面上暂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但很难达到经济效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再者,媒体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无论是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以信息海量著称的互联网络和新兴的手机媒体,受众只能够在这些媒体所提供的内容中进行选择,而作为受众来说接受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样一个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介所创造的“拟态现实”就是受众眼中的社会现实,媒介信息对人们如何理解和认识周围环境是[1]重要的参照系。有些媒体在报道明星吸毒的过程中过多地打着将事实公之于众的使命大行其道,譬如“房东吸毒”事件中媒体争当福尔摩斯对有关明星吸毒原因的猜测与挖掘,竭力去曝光吸毒被抓的细节以及看守所条件等去争夺收视率,媒体的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何在?此类报道只是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并未承担起媒体应有的引导大众、提升大众的责任,这也是一种媒体失范的表现。

二、失范现象之成因

首先,涉毒主体的明星身份意味着轰动的“明星效应”。明星动态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明星的负面新闻,更是传媒竞争中媒体吸引受众眼球,争抢发行量、收视率的“杀[2]手锏”。在激烈的竞争中,为抢夺收视率或者点击量,一些媒体认为正面报道难以引起轰动,因而不惜剑走偏锋,打擦边球,罔顾自身所承载的引导大众、提升大众的责任,寄希望于明星的负面新闻来达到“奇兵”的效果。作为企业化经营的媒体,自负盈亏,要想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生产出能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受众对柯震东、房祖名等涉毒明星的浓厚兴趣左右着媒体的报道内容,只有抓住受众眼球,才能获得经济效益。迎合受众兴趣,这也是与媒体的利益相关的企业和广告商的要求,媒体要依赖广告维持经营,媒体是否能够吸引受众决定着广告商是否愿意为其投放广告,所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而言,

[3]传媒大肆地报道明星涉毒丑闻更是有它坚定的动力。

其次,部分媒体从业人员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多编辑在明星吸毒事件曝光后没有第一时间将新闻报道与禁毒教育以及普法知识相结合,而是去探讨明星的家庭教育问题,挖掘明星吸毒背后的真实原因。比如房祖名涉毒事件一出就有媒体借其父亲成龙的声名大做文章,演员张默因吸毒被拘捕,一些媒体也是不惜将其生母和前女友扯进公众视野。正是因为很多新闻记者和编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律知识教育,所以在面对此类事件的时候没有将之与法律联系起来的意识,反而无穷无尽的去报道明星的花边新闻,将引导大众的责任抛诸脑后。此外,媒体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欠缺还表现在报道中的用词不够准确。比如媒体在报道柯震东吸毒事件时,犯了两个常识性错误:一是“柯震东吸毒被刑拘”。二是“藏毒50克可判死刑”。首先,在我国,吸毒属于违法行为,但是还没有形成犯罪,吸毒的后果是承担行政处罚而非刑事处罚,两者不能混淆,所以“柯震东吸毒被刑拘”这种说法是严重错误的。另外,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之规定,“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

[4]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5]所以,“藏毒50克可判死刑”的判断也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再次,媒介属性的错位。媒体本应兼具“两重属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统一。然而,在明星涉毒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的经济属性被过度渲染,社会属性则被极大压缩了。明星涉毒事件一经爆出,各大媒体便纷纷抓住机会大肆渲染地进行报道,因为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就意味着赚取了收视率与点击率,也意味着潜在的巨大的利润空间。比如“房东”吸毒事件的报道,与其说是媒体对热点的追踪,倒不如说是对热点的利用。在媒体面对明星吸毒

[6]事件如获至宝甚至狂欢的时候,受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导向是根本,市场是条件,市场要服从服务于导向。只有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报道质量,才能扩大影响,赢得受众喜爱,促进发行量、收视率的上升,这样会更加吸引受众,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公共效益的平衡。

三、失范形成的负面效应

第一,侵蚀社会风气。受众长期接受媒体关于明星不良行为报道的话语影响,会使一些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受众渐渐被麻醉,如果不能让受众正确认识到吸毒的危害性之大,不向受众普及禁毒知识,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由于明星群体属公众人物,他们对社会有示范效应,特别是他们的粉丝容易产生模仿效应。媒体对涉毒明星的吸毒细节、吸毒原因、家庭教育等的大肆渲染,会导致涉毒明星的不良示范效应的不断扩大化,给受众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很多明星都是这样的,这样的做法很正常。长此以往,新闻媒体依然偏重报道明星如何吸毒,与其朋友吸毒的过程,吸毒的原因,是否因为失恋或者压力而吸毒,以及去探讨明星家庭的教育失败等,殊不知,无止境地报道这些只会麻痹受众,摧毁社会上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受众的正确价值观,久而久之,社会风气就会被侵蚀。

第二,误导青年群体。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是许许多多青少年学生十分崇拜和追捧的偶像。偶像们的吸毒涉毒等违法行为,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据记者采访潮州市区几个中小学生对于“明星涉毒”问题的看法,其中竟有学生表示,即使偶像违法,也仍然是其偶像,这根本不是大事。柯震东涉毒被抓后,微博上也有许多注册资料显示就读于某学校的粉丝发出“穿囚服也帅”、“吸毒也支持你”的力挺。可见青少年群体对偶像的追捧已经近乎盲目化,他们需要媒体肩负起引导大众的责任,正确地引导舆论,让青少年理性看待偶像的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公众人物在涉毒后,往往为自己寻找自认为合理的吸毒借口,这令青少年本就没有定型的是非价值观再次受到冲击。李代沫曾表示,由于事业不顺,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在朋友的介绍下沾染上毒品。除了此类“缓解压力说”,更有诸如宁财神、张元等需要创作的公众人物抛出的“寻找灵感说”。宁财神甚至在被拘留释放后宣称“不后悔”,并在微博上公开探讨“大麻在中国合法化”的问题。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务必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偶像的吸毒行为。

第三,损害媒体声誉。新闻媒体不但是社会的瞭望者和监督者,同时也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负责任的新闻机构或者新闻媒体会得到受众的认可和追捧,然而当新闻媒介的报道错位或者越位,很快地也会遭受社会各界的谴责和抨击。媒体人长期生产有失规范的新闻产品,可能导致对新闻专业素养底线的冲击与损毁。新闻从业人员以及媒体对事实准确性、真实性的要求与标准开始放低,自律意识与他律意识变得麻木。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以及新闻工作者们注意到这一媒体失范现象,其负面影响也渐渐浮出水面,针对如何消除“媒体失范”现象负面影响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正在源源不断地被提出来。

参考文献:

[1]牛光夏.媒体天职与媒体失范[J]. 青年记者. 2009,03:48 [2]宫笑梅.娱乐报道失范现象浅析[J]. 新闻战线.2009,09:34 [3]邓丽红.影视明星负面新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25 [4]岳益民.毒品犯罪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24 [5]王祥. 网络媒体在明星吸毒报道中的角色错位与应对[J].新闻研究导刊.2014,16:58 [6]赵振宇.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探析[J].青年记者.2009,18: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使用与满足”传播学视域中的余华小说研究(项目号YKC16050)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篇:浅析如何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中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类致力于追寻的伦理境界非但没能同步实现,反而日益远去。在消防监督执法行为中,从业人员滥用职权、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等问题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伦理的失范。本文从消防监督执法行为中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出发,分析此类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规范的途径,意在促进消防监督执法行为日益合理化、合法化。

关键词:规范;行政伦理;消防;监督执法;途径

一、行政伦理与消防监督执法行为释义

(一)行政伦理

行政伦理是指调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基本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道德准则是对其的规范与约束,而价值理念则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才是可以有的,可以接受的。价值观念强调行政伦理的思想基础,道德准则强调行政伦理的现实表露。

(二)消防监督执法行为

所谓消防监督执法行为,笔者认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消防监督执法行为,是指公安机关消防部门为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并行使监督执法权力,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的行为。狭义的消防监督执法行为,是指消防部门运用消防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检查、建筑工程消防审验(备案)、办理行政案件、进行火灾调查等行为。

二、消防监督执法行为中伦理失范的现实体现

(一)执法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具体到消防监督执法中来说,就是要求执法人员拥有与消防监督执法活动紧密联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现实中,消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酿成过严重后果:2010年,某市一栋高层公寓大楼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0余人死亡,7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这起惨痛的特大火灾,虽然直接原因是违规操作引发火灾,但间接原因,却有该辖区公安消防大队对工程项目监督检查不到位,行政不作为的现象存在。这样的行为,深刻地

反映出少数消防执法人员职业道德严重缺失,在《公安消防部队违法违纪行为分类及解释(试行)》中,明确地将此类现象划分为玩忽职守的失职渎职类违法违纪行为。

(二)消防监督执法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现实中,消防行政自由裁量的行使出现了滥用职权、显失公平等现象,严重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贬损了公安消防机构的形象,损害了国家法律的尊严。虽然各地公安机关相继出台了消防行政自由裁量权相关解释和规定,但执法人员仍有较大“自由”对所办案件进行裁量。执法人员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法律本质和法律精神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维护法律权威,惩戒违法行为的同时,更好的为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服务。而在行使消防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从轻或减轻处理的情节、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同一性质违法行为可能造成不同危害程度等因素。但是,由于处理方式、处罚数额等方面的可选择性,一个适用自由裁量权进行判定的案件,可能因为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任务指标和长官意志等因素影响,也可能受执法人员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甚至是情绪所左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消防执法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过程中不遵循有关政治、法律、行政规范等行政道德规范,使执法行为缺乏行政伦理、社会责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支撑而被滥用。

(三)执法作风问题

一是执法作风不好。少数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生硬、语言粗暴;在办理行政许可手续过程中“冷硬横推”,给老百姓造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印象,这类执法人员往往道德准则缺失、个人修养不够,忘记了“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二是执法作风不实。这类执法人员缺乏苦干实干的精神,工作看是抓了,但抓而不实,抓而不紧,工作表面上看功劳不小,但却是虚功多,实功少,实际效果差。崇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工作作风懒散,缺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扭曲。

(四)执法行为中的腐败现象

2008年,某支队水上消防科科长因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违纪被处理;2004年至2007年,某支队防火监督处处长利用职务之便,为多家公司及个人谋取利益,受贿30余万元......消防执法人员在执法行为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发人深省、触目惊心。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而滥用权力,必将导致腐败。诚然,消防监督执法行为中的腐败现象有着监督机制不完善、市场经济不良因素影响等多方面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仍然是执法人员的道德观念淡薄为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温床。道德理想的迷失、价值观念的- 23

管理理应由以前的“管制”进化为“服务”。其次,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应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服务型政府的建立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府重新定位自身,重新确立与公民、社会的伦理关系,最终确立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行政伦理精神,重建社会的行政伦理秩序的行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应该明确自身定位,自觉的将“服务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再次是建立健全行政伦理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性来维护行政伦理的纯洁性。要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执法行为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对执法人员进行行政道德教育和监督的措施、违反行政道德行为的处罚尺度及程度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达到规范监督执法行为的目的。

(二)提高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道德水平

1.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应适应社会,认清使命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极易对我们造成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消防执法人员应该适应社会、清醒而理性的看待各种负面思想因素和各种不同的价值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明确自身的定位,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牢固树立正确的交友观、金钱观、道德观、价值观,在执法过程中自觉抵制各种伦理失范的现象,做出符合公共利益和道德标准的行为,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一份力。

2.加强执法伦理精神的教育

首先要认识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推优树典、核心价值观教育、执法反腐倡廉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形式,来默示某种价值标准,给执法人员展示一条基本的行为之“道”,并受此“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所“得”,使蕴含执法伦理的价值观、道德观根植于执法人员的心中,从而做出与执法伦理精神一致的执法行为。其次是完善执法人员的行政伦理教育、培训制度。虽然消防部门几乎每年都在开展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等伦理教育,但也存在方法单

一、方式死板、教育内容空洞、抽象等缺陷。要完善培训制度,应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执法人员行政伦理培训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等原则对执法人员进行行政伦理教育、培训,以提高执法人员对行政伦理准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培养执法人员正确的权力意识、服务意识、守法观念。

3.提高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个人修养

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优秀品位与价值的外在体现,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有丰

富的知识。古人认为:先有致知、诚意、正心,才能修身、治国,可见知识对于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丰富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其次是自觉学习榜样,积极进取。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作为学习榜样,是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是注重实践,培养塑造。要不断在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才能达到成熟,才能实现完美。要克服自身的缺点和惰性,养成好的习性和品质,乐于行动,乐于战胜困难,在生活的磨练中造就出完美的精神境界。最后,执法人员中的党员干部,要做出道德表率,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始终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时常审视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做到“日三省吾身”。

(三)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对消防监督执法伦理监督主要包括:具体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监督;法定职责履行情况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监督等。

1.加强对消防监督执法伦理的内部监督

近年来,各地消防部队通过回收消防监督执法回执单的方式,对消防监督执法行为进行监督,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监督的范围只涵盖具体执法行为和廉洁执法相关内容,没有明确对行政伦理的监督范围,只对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未对合理性进行监督,起到的监督作用有限。要切实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消防部队纪委和纪保部门的作用。要认清行政伦理在执法行为中的重要性,在各支队党委的基础上设立执法行为行政伦理监督领导小组,编制相关执法伦理规范并建立执法伦理监督制度。同时,依托纪委和纪保部门建立一支专门监督执法伦理失范行为的队伍并加大对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中的行政道德监督力度,及时查处对执法人员违反行政伦理的行为,促进执法行为走向规范化。其次要对各基层单位监督执法践行伦理情况及时进行审查。建立执法伦理考评长效机制,加大执法伦理考评分值在综合考评中的权重,坚持日常考评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执法伦理践行情况进行测评,对测评所得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各执法部门,从而起到规范执法行为的作用。

2.加强对消防监督执法伦理的外部监督

首先是加强对执法伦理的群众监督。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体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与行政执法伦理失范现象作斗争。可以借鉴兄弟单位和其他行业的有效经验,聘请消防执法社会监督员,社会监督员应由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工作背景的社会- 67 -

第四篇:新闻伦理与法规的现象

浅谈三种违反新闻伦理与法规的现象

——有偿新闻、新闻性广告、犯罪行为过度描述

12090336 体育新闻 侯杨婧桐

【摘要】作为社会的传播领域,新闻总是浮在风口浪尖上,它是社会的窗口,每天都为人们提供鲜活的风景,因此总是备受社会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主义现代或进程不断加快,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新闻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新闻工作者经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提供不实信息、虚假信息、暴力信息、庸俗信息、有偿信息,这是新闻的丑恶和堕落。

【关键词】新闻伦理、有偿新闻、软广告、新闻价值

道德者,乃社会规范也。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直也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作为社会的传播领域,新闻总是浮在风口浪尖上,它是社会的窗口,每天都为人们提供现货的风景,因此总是备受社会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主义现代或进程不断加快,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新闻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新闻工作者经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提供不实信息、虚假信息、暴力信息、庸俗信息、有偿信息,这是新闻的丑恶和堕落。新闻工作者如何保持自身的操守,记者、编辑、媒体乃至于其管理组织,如何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有货和压力,切实旅行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所关注的,也是新闻传播伦理研究所关注的。

诚然,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是有那么多的职业道德需要遵循。但当代社会上仍有许许多多的所谓的“新闻人”,他们披着新闻的外衣,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满足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一些有损新闻人形象,违背新闻道德的行为。当然,这些表现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笔者再次将这些表现大致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偿新闻的腐蚀

有偿新闻,是新闻采编这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的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品报酬的活动。其中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有偿新闻历来是新闻事业的大敌,但是由于利益的因素参杂其中,致使其屡

禁不止。有偿新闻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你给我钱,我给你发表歌功颂德的新闻或者广告新闻。这种新闻在有关县市发展情况或者地方领导个人的新闻报道中并不鲜见。以2012年6月7日城市晚报的一篇报道为例——《商界“抠”女人 资助900娃》,这篇报道被新浪网、吉林信息网等网络媒体大肆转载。文章主要报道了宋治平——吉林康乃尔集团的董事长捐资4000余万等事迹。报道中提到:“宋治平是吉林康乃尔集团的董事长,该集团是一家涉足医药、化工、设备制造、煤炭、仓储运输、医药物流等领域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人民币,现有员工3780人。董事长宋治平女士是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市人大常委、吉林省工商联副主席。曾获得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作为新闻报道,这种功绩的如实报道也是新闻真实的重要体现。但是,文中还提到:“按理说,一个女人能有这样的作为已经很满足了,可台阶上的宋治平丝毫没有怡然自得的满足心理,在各项荣誉面前,她冷静得碧玉沉湖。”俨然就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了。据前几年的新闻可考,康乃尔集团由于有毒气体排放、夸大药物功效等负面新闻备受公众质疑。笔者不敢给这篇报道定性为有偿新闻,但是舆论导向的其目的显而易见。

二、应运而生的“软广告”

首先传媒的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者经营部门混岗,从中央传媒到地方传媒,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问题,而且作为基本工作之一,必须完成,否则会收到经济处罚。特别是拉广告,封口的回扣对于记者的诱惑力很大,于是记者的正面采访就可能变成一种发稿权与广告的交换,这种制度上的要求将使新闻价值和政治宣传价值收到利益的诱惑而扭曲。

据笔者所知,吉林报业集团中的商业性报纸普遍存在这种问题,很多记者不愿从事教育、体育等新闻部门的工作,而愿意致力于广告部,广告部的收入可见一斑。

其次,经常新与企业合办传媒的新闻性栏目或节目,以“某某杯”奖的行驶搞的栏目或揭幕活动,是这类情况的变种。这种现象一般不被人认为违反传媒职业道德或规范,恰恰说明我们现在职业精神的缺失。传媒负有监测社会的职能,这样的“合办”即意味着这个栏目或节目(也可能使整个媒体)自动放弃对该企业的监督权力。

第三,“新闻性广告”或称“软性广告”,他是“广告新文化”的产物,亦即“新闻式广告”,是披着新闻外衣的广告。无论在何种大众传播媒介上,它都以新闻的面目出现,其新颖的标题、高超的技法,足以吸引眼球,让受众以为是新闻,看下去才发觉原来是一则广告。这种现象据笔者观察,在长春晚报中尤为严

重。从呼吸道疾病、前列腺疾病、银屑病的医治,到左旋肉碱、减肥咖啡等产品,无一不是采用新闻报道的口吻,被采访者(即患者)自述服药过程,诉说生活无望,感叹药效神奇。这种软性广告针对的受众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喜欢读报、听广播,所以“中华眼贴”等软广告也频频出现在FM96.8中。

关广告不能被滥用,但执法检查中发现,都市类报纸广告新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刊”故意模糊新闻和广告的界限,产生误解。常用的手法一是整版广告标题采用“新闻体”,如“治肝之路——记者某某康复医院”;二是医疗、药品、保健品广告大多以专家访谈形式出现,如“健康专版”等,夸大其辞,不少“科学概念”纯属编造,不符合科学常识。

当“新闻报道”取代传统广告形式成为一种“潮流”时,很多人担心它损害的不仅是媒体的公信力,还会殃及企业自身。如果这种方式超越了某条红线,就不再是一种营销观念与方式,而是把公关带入到一个病态的灰色地带。批评者认为,不能让读者为媒体自身的经营压力买单,读者永远要看到真正有意义的新闻,而不是被欺骗、变相被强迫地观看广告,广告的新文化等于媒体的自残。批评归批评,因为巨大的商业利益存在,趋势仍然难以阻挡。

三、犯罪行为过度描述

在侦查破案的报道中,过分渲染细节,是近年来不少媒体,包括报刊、书记和网站存在的普遍问题,相关部门多次提出批评,但同样问题一再出现。这反映了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为片面追求可读性,不惜“打擦边球”。

湖北某晚报曾刊登过一篇反映公安干警侦查工作的通讯,讲的是两个人流窜到山东、湖北、江苏和安徽等地盗窃轿车。去年年底在十堰作案时,干净根据蛛丝马迹将二人捉拿归案。通讯中富有两幅图表,一副是“作案示意图”,将左岸“工作流程”的十个步骤用文字写出,再用黑线框上,用箭头将是个方框连在一起。另一幅图是“作案工具”,附上五种作案工具的图样。内文详细描写工具制作过程和作案时的具体使用方法。

2012年6月7日,各大网络媒体纷纷报道《16岁少女做陪酒女遭男友虐殴 身体如被千刀刮》,内容描写详尽:“被殴打的这一个多月期间,黄某所用的工具,包括带铁头的皮带、烟灰缸,甚至从老家带来的杀猪刀。小萍说,背上的伤,是黄某用杀猪刀刀背砸掉皮的。更为残忍的是,黄某还强拖浑身是口子的小萍进浴室,用热水冲刷伤口。”虽然只是文字叙述了作案工具,但是这种可读性对于一些极端分子而言便成为了效仿对象。这种社会类新闻在网络媒介中不胜枚举。仅“父亲强奸女儿”在搜索引擎中就有322000条搜索结果,点开其中一条,犯罪过程映入眼帘:“不久,孙某跟女儿说要带她去看海,女儿很高兴。可是,孙某

却把女儿带到西滨村蔡林社的一堆草丛里,要女儿和他发生性关系,女儿挣开父亲后逃跑,但没跑多远就被父亲追上,抱到草丛堆里,实施奸淫。从此女儿仿佛生活在地狱。孙某供认,4年来,他总共与女儿发生了150多次性关系。”

纵使社会上再没有这样的“父亲”,但是这种犯罪心理诱导会导致社会上的闲散青年产生犯罪心理、并且对于阅读新闻的未成年儿童造成巨大的影响。

结语

无论是“有偿新闻”、“软广告”,还是犯罪行为过度描述,都是新闻工作者被金钱利益趋势,制造可读性而造成的。这种行为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玷污,但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我国。美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大亨普利策与赫斯特也难逃其咎,“黄色新闻”只不过是可读性的一个肤浅的表象。当社会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受众的信息需求大于新闻供给,就会造成这种“黄色新闻”的滋生。更为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的素养不达标,无法通过符合常理的方式制造更具有可读性的文章。但是,讨论完受众的需求和新闻人的素质之后,我想说“高薪养廉”并不是只适用于政府机关,也适用于新闻人、媒体人。因为即便是“打擦边球”去营造新闻可读性,也是为了增加销量,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回报。

第五篇: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

——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

摘 要:本文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探析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并试图通过对微博的快速传播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意见领袖(即微博认证用户)和传统媒体对公民新闻发布者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机制。

关键词:微博;公民新闻;假新闻;金庸“被去世”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由此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0年,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更是迅猛。最近刚评选出的“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微博”一词赫然榜上有名。微博“集合了即时通讯工具、短信、社交网站的优势,这种天然的杂交优势使其使用人数激增。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时,这些内容已为公民新闻提供了庞大的新闻源。”[1]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及公共事件中,微博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成为公共舆论的“发声地”更成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另一方面,微博也为公民发布新闻提供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微博发布者完成了向公民记者身份的转变,微博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我国公民新闻传播进入新时代。

不过,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就有弊,随着微博强大的媒体功能的呈现,2010年微博造假也“异军突起”,如影响恶劣的“鲁迅作品大撤退”、金庸“被去世”等假新闻都来源于微博。本文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就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进行探析。

一、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回顾

2010年12月6日晚20时19分,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中岛”发布的一条信息瞬间引爆网络:“刚刚得到消息,著名武侠作家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与今年6月金庸首次“被去世”的谣言相比,这一次时间精确到分,还有听起来像模像样的“医院”,一时间这条微博被疯狂转发成千上万次,有媒体甚至迅速安排了悼念专版,题目都已经拟好,叫做“大哭江湖”。

与此同时,微博上也出现质疑的声音,诸如金庸生于1924年3月10日,网传却是1924年3月22日,首先是把金庸先生的生日搞错了。后来网友又搜索出致金庸死亡的疾病纯属子虚乌有,接着是消息中的医院“圣玛利亚”也不存在。

谎言逐渐被揭穿,真相越来越大白于天下。22分钟后,也就是20时41分,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微博上回应“金庸去世”传言,称“假消息,金庸昨天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另外,香港没有这家医院,造谣者也太不专业。其实大家自己google一下就知道了。”该微博短时间内被转载数千次。

21时08分,被广泛认为是最先发布不实消息的“中岛”在微博上表示自己被人利用:“我当时不相信有人会开这样的玩笑,我现在也不相信。可为什么会有人利用我来炒作?”随后,他发布致歉声明,并删除了“金庸去世”的原始微博。

网友“蔡照明”追踪了假消息的来源,认为谣言出自百度魔兽贴吧。也有网友认为谣言来自Twitter。目前,由于网上关于“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多数已被删除,因此谣言来源已无法证实。

二、假新闻传播背后所反映的相关问题

假新闻传播到此为止,但思考不能到此为止。撇开对造谣者品德的唾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应对假新闻传播的案例。从发布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到争相传播,到质疑,求证,最终辟谣,短短的1小时不到,充分展示了在微博公民新闻发布平台上一个完美的虚假新闻形成、传播到灭亡的模型。

(一)微博的快速传播能力以及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

微博是现在最流行的信息获取、传播和分享的平台之一,每条微博容量约为140个汉字,发送信息快捷且无须审核,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在身边时,网友在微博上的爆料远快于传统媒体。上海高楼大火发生后几分钟,就有事发现场的网友上传自己拍摄的照片。但随着使用微博的网友数量增多,微博上也出现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甚至自从金庸“被去世”事件后,网络上兴起了一种说法,“微博是谣言的诞生地”。微博真的是谣言的诞生地吗?

前不久,有媒体在回顾过去的10年时心生感慨,“因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的高速助推,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进程,展现着整个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的提升”[2]。在10月份的中原网络文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称,“微博最大的特点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发布信息,随时随地获取你感兴趣的或者关注的信息。这是互联网的一个新进展,它给人们的交流、社交、信息沟通,以至于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都带来新的空间。”[3]在互联网时代,传播载体的发达和多元,使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想发布一则消息轻而易举,而微博这种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便捷平台,更为信息“病毒”式集散提供了便利。

但是,也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微博成为假新闻的集散地。“其一,140字的低信息容量很难全面客观地传递信息,容易滋生假消息;其二,字数简短,阅读和传播方便,加上多数是匿名,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就喜欢发布一些耸人听闻和刺激的信息;其三,微博传播极易变成情绪传染。”[4]这也正是金庸“被去世”能够快速传播的一大原因。不过,在公民新闻时代,特别是微博的发达,也为扑灭谣言带来了便捷。甚至可以说,由于用户群的海量,以及权威人士的介入,使微博具有了强大的自我纠错功能。所以这起假新闻事件中,微博给我们留下的还是“辟谣先锋”的美好印象。

在微博这个公民新闻发布平台上,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以共同的地位和身份发布言论。在这个平台上,不可否认的是会产生虚假信息。由于一些影响力小的虚假信息传播力太差而形不成危害,但面对“金庸去世”这等重量级的假新闻,网民们绝对不会听之任之,一定会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于是,在还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金庸去世”的谣言就被揭穿。这充分证明了微博具有无比强大的“自净”功能。“自净”的前提是尽可能多的参与,平等的参与。当话语空间中的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地位的时候,真相不出来都不行。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

(二)微博假新闻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微博拥有强大的关注和转发功能。“当你对某条微博进行转发和评论后,关注你的人都能看到你所转发的微博以及评论,如果他们感兴趣,便会再一次转发、评论,而关注他们的人也能看到这条微博和他们的评论……如此继续下去,经过无限次„关注、转发‟之后,关注的人数越来越多。”[5]被转发的微博在这种裂变式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以“舆论领袖”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既是传播的起点,又是传播的终点,都在这场壮观的信息辐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作为公民新闻发布平台的微博这种强有力的辐射力的帮助下,“意见领袖”可以轻松扩大自己在广大公民记者中的影响面。

目前,微博上的认证用户多为知名人士及媒体人员,他们在微博传播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作用。所以,这次假新闻的传播,不仅让微博尴尬,让那些在微博上转发了这条假消息、为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的人也很尴尬,尤其是一些所谓名人和意见领袖,就更尴尬了——这些被网站加了V(身份认证)的名人名博,未加核实的消息发布和毫无怀疑的转发,让假消息看起来更像真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意见领袖也有犯错的时候。关键的问题在于,只要意见领袖们能够时时处处珍惜自己的名声与名誉,对自己不能有所把握的信息与新闻,干脆不转发,或者亲自去核实,去调查,这样就能避免假新闻的传播,使网络的天空更加澄明。

(三)微博假新闻传播中的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报道的“金庸去世”新闻被《中国记者》杂志社评选的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为此,《中国新闻周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7日上午,刘新宇提出辞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职务。

资深媒体人吕怡然在东方网发表评论《为虚假报道担责的勇气可嘉》:“尽管这则„客里空‟并非出现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正刊上,尽管总监、总编们事先并不知晓那个编辑之作为,但是因《中国新闻周刊》乃隶属于中新社,而„金庸去世‟的消息又出现在其官方微博上,借助长期积淀的品牌公信力,致使虚假消息被„当真‟,以讹传讹,影响更为恶劣。在这个意义上看,老总难辞其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快捷。特别是随着载体的多元化演进,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条具有轰动效应的信息往往被多家媒体转载,以吸引公众眼球,赢得传播的主动权。在这样一种争夺战中,如果媒体不严格把关,必将带来严重后果。

当前,微博这个公民新闻发布的平台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平台。 “金庸被去世”事件发生后,有人慨叹,“微博爆料,你还相信吗?”随着微博的影响力的日益加大,把关相对严密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如今都纷纷在微博上开辟官方微博。《中国新闻周刊》遇到的问题与尴尬,也许是传统媒体在微博传播情境中同样面对的问题与尴尬。

三、公民新闻传播中微博假新闻的防范机制探索

为了杜绝假新闻的发生,微博所具有的自我纠错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来防范微博假新闻的出现。

(一)事前预防机制

公民记者作为微博平台的使用者,道德自律是最起码的底线。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也不能只考虑流量、收益、规模,而忽视事实真相、忽视法律底线、忽视社会的感受。金庸“被去世”让人清醒地看到微博的可怕一面,考问着微博的道德机制。

1.发布者自律。不少网友认为,这则“金庸去世”假新闻的微博发布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转发率和人气。但是,无论其目的如何,借助虚假的消息来吸引人,会破坏微博世界的“生态”。因此,作为微博的发布者即公民记者本人而言,要想树立自己的公信力,一定要自律,这个自律的底线就是要独立思考,并对信息着实地进行查证,确定其新闻源。如果对新闻要素的任何一点有怀疑,就不要发布。而信息的接受者也应学会谨慎,切勿不负责任地将信息“转发”。

2.主流话语适时引导。从微博发端的“金庸去世”谣言,却再次引来对网络,尤其是微博的无理性、情绪化及真实性的反思。当今中国公民社会远未成熟,政府与知识界有责任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进入微博这个公共空间,与众多公民记者一道共同成长,通过在微博这个公共平台上的交流或争论,达成共识,使现实社会理性有序地向公民社会迈进。

3.运营者可尝试对公民记者进行专业培训。微博作为公民新闻发布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我国公民新闻发展的新时代。只要注册个用户,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传递消息、表达观点,而当一条微博被关注和转发的数量多了,其传播效应将会成倍增加。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公民记者素质良莠不齐。如何提高这些公民记者的新闻专业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由网站编辑工作者担负起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职责,影响、教育、引导网民一起来抵制假新闻。其次,作为微博运营商,可以尝试在微博上开辟微博公民记者培训专题板块,定期进行新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网民新闻素养。

(二)事中审核机制

微博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真假新闻都能够在这个新闻发布平台上得到充分扩散。一旦微博发布者没有把好关,让假新闻传播开来,那微博运营商就应该对虚假的内容,采取必要的审核限制。第一,运营者可以尝试通过官方微博,吸引公民记者关注,以官方身份/微博形式转发辟谣内容;第二,运营者可以尝试借助微博页面的多个提示区快速传递重大谣言的辟谣信息,这个位置可以是微博首页微博发布框和微博区之间的位置,当然也可以通过微博的评论、私信等功能来实现;第三,微博系统可以尝试随时监测关键字在新微博中出现情况,在监测到传播内容包含相关关键字的时候,运营者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回复/跟随发博等方式主动提醒用户;等等。

(三)事后反馈机制

相对于《新闻周刊》的连续两次致歉以及事后相关责任人的被查处,我们发现微博并没有相关的惩处措施。可以做个假设,假如金庸“被去世”的消息是纸质媒体发布的,那相关索赔、诉讼等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但出现在微博上,可能就没那么多麻烦,这也许就是拷问新兴媒体道德与法制的关键。

如何制止微博虚假信息传播呢?新浪微博相关人员在接受《重庆商报》采访时表示,“他们专门开设了一个官方微博账号,对已经认定的虚假信息进行辟谣。另外,还采取举报机制,发动网友来曝光虚假信息。因为微博信息太多,不可能做到对每条微博都逐一进行核实,只能采取官方辟谣和民间举报相结合的机制。”[6]另外,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在微博上,一些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知名媒体人、文体明星之间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而且讨论的话题很多都是公共事件。如果他们在维护网络空间纯洁性上能有更多的共识,愿意利用自己的见识和人脉为避免网络空间被滥用而相互沟通和采取行动,那对于网络空间的良性运转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自纠机制,应该建立在网络自治的基础上。

四、结 语

美国资深报人、媒体和公共政策中心主任泰泼斯考特曾断言:“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和播客技术以及传播领域正不断出现的其他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普及,我们现在生活在有成千上万的公民记者的世界上。”[1]微博的诞生,让公民记者的声音多了一种展示平台,为公民新闻的发展也提供了最快捷的媒介技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民正在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成为“公民记者”,新闻活动也将由被传统媒体垄断向更多公众参与的公共活动转变。在这种微博公民新闻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假新闻,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现象,但假新闻并非微博的专利,传统媒体也同样会出现虚假新闻。并且从犯错与纠错速度看,微博所用的时间更为迅捷。所以我们在正视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假新闻现象存在的同时,更应该不断探索出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应对机制,净化微博公民新闻土壤,使我国公民新闻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张 羽,侯逸君: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7)

参考文献:

[1] 邹星.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J].文学界(理论版),2010(7). [2] 几又.“全民记者”时代的“金庸去世”谣传[N].新闻晚报, 2010-12-10. [3] 叶俊.微博元年的十件微博大事[OL].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0-10-30. [4] 曹林.假新闻是微博的阿喀琉斯之踵[N].中国青年报,2010-12-10. [5] 宋好.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0(11). [6] 谈书.金庸“被去世”引爆微博诚信危机[N].重庆商报,2010-12-9.

上一篇:小学德育活动范文下一篇:学士学位授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