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

2022-08-11

第一篇: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中心

沙盘游戏实验室编

2013年2月 沙盘游戏实验室来访者使用手册(试行)

主 要 内 容 沙盘游戏实验室简介 沙盘游戏实验室使用须知 沙盘游戏实验室来访者须知沙盘游戏治疗师简介 心理咨询师简介 沙盘游戏实习治疗师简介 沙盘游戏守护者简介 移空技术简介 心 得 与 分 享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中心沙盘游戏实验室简介

建成时间: 2009年11月

专业理念: 探索心灵 发现自己 知行合一 自助&助人

主要功能:

教学观摩: 沙盘游戏治疗课程现场观摩

自我成长: 为有志于成为心理咨询师的研究生提供自我成长的机会

服务社会: 向社会开放,进行沙盘游戏治疗

专业研讨: 举行沙盘游戏专业成长小组

专业团队: 沙盘游戏治疗师 心理咨询师

沙盘游戏实习治疗师 沙盘守护者 预约员

沙盘室钥匙、相机保管员 沙盘室秘书 QQ群管理员 沙盘室后勤 沙盘室宣传员

运作机制: 沙盘游戏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实习沙盘游戏治疗师、沙盘守护者定时值班,接待来访者

每三周举行一次沙盘工作小组例会及督导。

沙盘工作小组、沙盘专业小组每月往沙盘QQ群上传一篇有关沙盘游戏的心得体会或推荐文章

3 每学期沙盘游戏专业成长小组定期活动。 每学期期末进行总结、培训与招新 硬件配置: 沙盘游戏治疗室的全套完整配置

台式电脑一套、数码照相机一台、移动硬盘一个 沙盘室各项规章制度: 沙盘游戏室来访者须知 沙盘小组组长工作须知 沙盘游戏室预约员工作须知 沙盘游戏室沙盘守护者工作须知 沙盘游戏室沙盘治疗师工作须知 沙盘游戏室沙盘秘书工作须知 沙盘游戏室相机保管员工作须知 沙盘游戏室QQ空间管理员工作须知 沙盘游戏室后勤员工作须知 沙盘照片的拍摄与管理 沙盘游戏室保密守则 沙盘游戏室开放通知 沙盘游戏治疗记录表 移空技术记录纸 沙盘游戏室使用登记表 自我体验者意向书 接受分析者意向书 沙盘守护者实习准入条件 沙盘游戏治疗师实习准入条件

沙盘预约、沙盘秘书、沙盘后勤、QQ管理员、相机钥匙保管员等准入条件沙盘游戏室预约电话:158 5050 5143 沙盘游戏室QQ:152 546 6379。

沙盘游戏室使用须知

为了使本沙盘室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及社会,使用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 不要将与本室无关人员带入沙盘室。 2. 使用湿沙盘时忌往里面大量倒水。

3. 每次使用过沙盘后, 将沙具上的沙子清理干净后放回原处,整理好沙盘,保持沙架整洁。 4.及时清扫地面上的沙子。

5.不要把沙子弄进水池,以免堵塞。 6.不要把沙具等带离沙盘室。

7.使用沙盘室后,请按要求在相关登记册上记录。 8.离开时务必关灯、关窗、关门。

沙盘游戏实验室来访者须知

怎样预约?

1. 请登录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网站(http://xlxy.njnu.edu.cn)或南师大心理学实验中心网站(http://lab.njnu.edu.cn.xinli/index.aspx)首页查看《沙盘游戏实验室开放通知》和《沙盘游戏实验室使用手册》,了解值班信息,并确定个人意向(自我体验、心理咨询或沙盘游戏治疗)。

2. 沙盘游戏室的预约电话:158 5050 5143,请手机短信预约,目前没有电话预约服务。

3. 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我体验时程:短程——6周、中程——10周、长程——一学期或18周。

4. 预约心理咨询及沙盘游戏治疗者须注明是否选择治疗(咨询)师:如不选择治疗(咨询)师,则总体排队,一有空就安排;如选择治疗(咨询)师,则单独排队,该治疗(咨询)师有空时安排。

5. 预约自我体验,请按这样的预约格式: 姓名+自我体验+体验时程+时间段序号;预约心理咨询或沙盘游戏治疗,请按这样的预约格式:姓名+心理咨询或沙盘治疗+是否选治疗师+选谁+时间段序号。时间段序号详见沙盘室开放通知。 6.预约员会在每天的固定时间(18:00-22:00)检查沙盘预约手机,确认你的预约信息,并给予你回复。如果没有空档,预约员会把你的名字记录在等待名单上,一旦有空档,会及时与你联系。

如何利用沙盘进行自我体验?

沙盘游戏室有两个相通而相互独立的区域:沙盘游戏空间和守护空间。沙盘游戏空间是一个自由的空间,没有人打扰,守护空间由“沙盘守护者”守护,自我体验沙盘游戏者可以在这个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非常安全地、自由自在地和自己呆在一起,籍由沙盘这个载体将自己的心灵逐步呈现出来;籍由沙盘里的沙、水以及各种各样的沙具激活体验者自身无意识的自然治愈力,从而获得意识与无意识的对话达到自然治愈的效果。

如果你想来沙盘游戏室进行自我体验,你无需其它任何准备,最重要的是要

6 有一个对自己的无意识信任、接纳的态度。因为沙盘是一个能激活、呈现并承载我们无意识心灵的绝妙设计,它能把我们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意识变得可观、可触,把模模糊糊、丝丝缕缕、散乱的无意识汇聚、赋形、并以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你懂得,治疗师最核心的作用是帮助接受分析者信任、开启自己的无意识,进而激活接受分析者的无意识治愈力;如果你具备勇气、具备力量、具备接纳和信任无意识的态度,如果你掌握了荣格的积极想像技术,我想你就可以个人利用沙盘游戏进行自我体验。

没有沙盘游戏治疗师、没有解释也行吗?

在治疗师的陪伴下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最佳选择。而目前沙盘游戏治疗师缺乏,可否利用沙盘室的资源,在没有沙盘游戏治疗师的情况下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呢?

我们觉得是可以的。

这样的想法来源于对荣格无意识理论的理解、来源于荣格对自身无意识探索的经历,来源于卡尔夫关于沙盘游戏“自由而受保护空间”的启示。

荣格认为我们的无意识中具有自然的治愈力,激活我们的无意识,就能开始自身自然的治愈。

游戏治疗师洛温菲尔德也明确地说:“游戏本身,即使没有解释,也能够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而沙盘游戏治疗师Kay Bradway 和 Barbara McCoard在其撰写的《沙盘游戏——心灵无声的工作室》里更是将沙盘称为“心灵无声的工作室”:一旦开启心门、一旦激活心灵,心灵自己会自发地运作。信任它、跟随它、接纳它,Kay Bradway说,“在沙里撒上水或用杯子浇上水、摆上沙具或者把它们埋起来、让一切自然地发生、感受沙盘游戏的创造性或破坏性、尊重沙盘中所出现的任何东西,这些体验都是治愈的过程。”

可以请假吗?

可以。

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来进行沙盘体验或沙盘游戏治疗,请提前向预约员请

7 假,发短信到158 5050 5143。我们的预约员会在每天固定时间(18:00-22:00)检查手机,确认你的请假信息,并及时回复。

我们会保留你的时间,但是仍会将这次请假计算在你的自我体验时程内;如果一次缺席而没有请假,你的体验时间将自行终止,我们将接受新的自我体验者。若沙盘游戏治疗或体验开始前未请假,治疗或体验时间开始后请假无效,以预约员收到请假短信的时间为准。

对于不同时程的自我体验者我们有不同的限定请假次数:

体验时程 短程体验 中程体验 长程体验

持续时间 6周 10周 一学期(18周)

限定请假次数

一次 二次 三次

如果不愿意沙盘室保留我的照片,可以吗?

可以。

你做完沙盘后,你可以选择拍照或者不拍照。

如果需要拍照,沙盘守护者将会用相机记录你的沙盘、发送给你,并根据你的意愿妥善保护你的沙盘照片。

为了保证沙盘游戏室电脑的安全,谢绝自带U盘拷照片。

沙盘守护者/沙盘治疗师会询问你的意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自我体验者/接受分析者意向书》。

如果想自带相机拍照,不允许沙盘室保留照片也可以。

可以加沙盘QQ吗?

当然可以。沙盘游戏室QQ空间是为了让各位来访者、守护者、治疗师自由分享,共同成长而创建的。主要功能包括:给体验者传送照片;让体验者更深刻地理解沙盘室及沙盘游戏;为对沙盘游戏感兴趣的人提供交流平台。

QQ空间现有板块包括:日志类和相册类。

8 欢迎将沙盘游戏室加为好友,QQ号为:152 546 6379。

还需要注意什么?

1.如果预约成功,请你按时到沙盘室,因为迟到的时间同样属于你。 2.看到门口挂有“进行中,请稍等”的牌子时,请安静地在门外等候。 3. 湿沙盘不能大量注水。 4.不要把沙具等带离沙盘室。

5.遇节假日注意调休,调休情况与南师大一致。

一点说明:

沙盘游戏室为新老沙盘小组成员和《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同学开设预约“绿色通道”,每人享有一次预约优先权。

沙盘游戏治疗师简介

陈益

女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老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教授课程:儿童心理学 家庭心理治疗 游戏心理学 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

心理治疗培训经历

1. 2000年—2003年:参加由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教授、资深督导师和美国Minuchin家庭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维榕博士主讲的“结构式家庭治疗高级培训班”(三年)的系统培训。

2. 2000年—2003年:参加由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国心理卫生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德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四年)的系统培训,集中培训共计400学时,获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结业证书。

3. 2006年5月:在北京参加由瑞士大使馆文化处和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承办的《荣格分析心理学及在心理治疗中的实践》的培训。

4. 2007年10月:在上海参加由奥修灵媒阿南朵亲授的探询生命之光——“钻石之旅”治疗情绪创伤体验性课程。

5. 2008年1月:在上海参加由欧洲荣格研究中心、国际意象体现学会、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中国发展组织和复旦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荣格周:荣格心理分析的方法与实践”培训项目。

6. 2008年-2009年:参加由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举办的“中德班——首届催眠治疗连续培训项目”,获得由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颁发的证书及由德国临床催眠学会颁发的证书(MEG)。

7. 2009年11月:在南京参加由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主办的“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技术专业研讨与培训”,主讲老师有荣格心理分析师、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会长申荷永、荣格心理分析师Luigi Zoja和 Eva Pattis Zoja。

8. 2009年10月—2011.8月: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德国海德堡大学、图宾根大学、科隆大学心理学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

10 理督导师 、全国气功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天君老师主讲的《基于东方传统的深层意识研修训练项目》培训(共两年4次),主要内容有(1)道家修炼中的心理学思想及主要技术(如内丹); (2)儒家修炼中的心理学思想及主要技术(如心斋);(3)佛家修炼中的心理学思想及主要技术(如禅定);(4)医家修炼中的心理学思想及主要技术 ;(5)基于东方传统的深层意识心理学; (6)开拓深层意识的方法与技术 ;(7)深层意识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9.2011年11月: 参加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在广州天麓湖“洗心岛”举行的沙盘游戏治疗个案督导培训和沙盘游戏治疗师考核活动(三天)。

10.2012.2.24-25参与策划并主持由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南京一许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南京联合举办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东方文化高峰论坛暨工作坊”。 11.2012.8.18-19 组织并参加由江苏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 在南京举办的“刘天君疗心·养心·修心系列项目之移空技术工作坊”。

沙盘游戏治疗师简介

周 文 女

心理治疗培训经历 1. 2007年10月: 在上海参加由奥修灵媒阿南朵亲授的探询生命之光——“钻石之旅”治疗情绪创伤体验性课程。

2. 2009年10月~2011年8月: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心理学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 、全国气功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天君老师主讲的《基于东方传统的深层意识研修训练项目》培训(共两年4次),主要内容有

1、道家修炼中的心理学思想及主要技术(如内丹)

2、儒家修炼中的心理学思想及主要技术(如心斋)

3、佛家修炼中的心理学思想及主要技术(如禅定)

4、医家修炼中的心理学思想及主要技术

5、基于东方传统的深层意识心理学

6、开拓深层意识的方法与技术

7、深层意识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3. 2009年11月:在南京参加由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主办的“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技术专业研讨与培训”,主讲老师有申荷永、荣格心理分析师Luigi Zoja和Eva Pattis Zoja。

4. 2011年4~5月: 完成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主办的沙盘游戏治疗高级专业课程培训,计36小时。

5. 2011年10~11月:完成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主办的沙盘游戏治疗初级专业课程培训,计36小时。

6. 2011年11月:参加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在广州天麓湖“洗心岛”举行的沙盘游戏个案督导培训和沙盘游戏治疗师考核活动(三天)。

7.2012年2月24~25日参加荣格心理分析与东方文化高峰论坛暨工作坊,主讲嘉宾:Paul Kugler 教授、刘天君教授、冯建国教授。

8. 2012 年5月參加了由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主辦的“心理分析與積極想像”專題培訓。主講教師:申荷永。合計培訓時間9 小時。

9.2012.8.18-19 组织并参加由江苏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在南京举办的“刘天君疗心·养心·修心系列项目之移空技术工作坊”。

12

心理咨询师简介

殷晓寒,男,60年代人士。

2002年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获得(三级)证书,长期坚持心理咨询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相结合方面进行探索,以实现心灵提升和个人成长。

后参加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移空技术”创始人刘天君教授的培训班,获得相关证书。

侧重运用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心理技术处理因生活事件引起的消极情绪和负面感受。

沙盘游戏实习治疗师简介

郭亚林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硕士

心理咨询及沙盘游戏治疗培训经历

1、2009年5-7月,在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医学心理科实习两月

2、2010年7月,获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3、2010年9月-2011年6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一年

4、2011年11月,参加由南京大学承办的完型治疗的培训

5、2012年5月,参加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承办的沙盘游戏治疗培训

6、2012年9月-2013年1月,学习陈益老师《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郗浩丽老师《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7、2012年9月-2012年1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沙盘游戏实验室进行自我体验以及接受沙盘治疗

14

沙盘游戏实习治疗师简介

张姣

女,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

心理咨询及沙盘游戏治疗培训经历

1.2011年11年参加赵旭东教授、施琪嘉教授的关于心理咨询实践的专业讲座; 2.2012年2月,参加荣格心理分析与东方文化高峰论坛; 3.2012年4月,参加了长江路小学举办的《表达性沙游》的讲座;

4.2012年2月—6月,参加傅宏老师的《儿童心理咨询》课程;参加陈益老师的《游戏心理学》课程;参加季秀珍老师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5.2012年6月获得心理咨询师二级资格证书;

6.2012年9月—2013年1月,参加陈益老师的《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参加郗浩丽老师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7.2012年9月—12月,进行沙盘游戏自我体验一学期; 8.2012年10月—12月,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沙盘成长小组。

15

沙盘游戏实习治疗师简介

陈尹

女 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心理咨询、沙盘游戏治疗培训及实践经历

1.2012.2.24-25 参加由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南京一许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南京联合举办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东方文化高峰论坛暨作坊”

2.2012年2月——6月,参加硕士生导师郗浩丽老师的《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系统学习了精神分析视角的心理咨询理论

3.2012年7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发的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4. 2012年9月——12月,参加陈益老师的《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 5.2012年9月——12月,参加硕士生导师郗浩丽老师的《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6. 2011年9月——2012年12月,进行沙盘游戏自我体验一学年;

7.2012年5月—2013年2月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知心姐姐”

8.2012年6月,参加中国药科大学的广场心理咨询活动;

9.2012年9月至今江苏省人民检察院被害人心理救助站工作小组成员

10. 2013年2月至今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咨询老师 老年心灵茶吧团体辅导老师

11. 2013年2月至今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万家帮家园和谐促进中心 罗老师沙盘游戏心理工作室沙盘游戏治疗师

12. 2013年2月开始,南京师范大学实习沙盘游戏实习治疗师

沙盘游戏实习治疗师简介

陈尧

女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

心理咨询及沙盘游戏治疗培训经历

1. 2011.12 参加了赵旭东教授的“心理治疗在分裂和融合中前进”的讲座。2. 2012.9—2012.12 参加陈益老师的《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课程; 3.2012.9—2012.12 在南京师范大学沙盘游戏实验室进行9次沙盘游戏治疗。

沙盘守护者简介

邱姝云

女 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心理咨询及沙盘游戏治疗培训经历

1.2012年11月-1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沙盘游戏实验室进行沙盘游戏自我体验; 2.2012年12月获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证书;

3.2012年12月参加《手把手,成为沙盘游戏治疗师》培训,计12小时。 4.2012年12月-2013年1月,在南京小营小学童馨屋实习沙盘治疗师。

18

移空技术简介

你的心情很压抑? 你的情绪很低落? 你的感受很痛苦?

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事件有的常常会令我们身心俱疲。

当你无法排解这些烦恼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将背负沉重的包袱,以至于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时,我们多么渴望有一种便捷有效的心理技术能够让我们迅速从烦恼的沼泽里解脱出来!

现在这已经成为现实,这就是刘天君教授原创的“移空技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的规范与示范研究”国家级课题之一;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创新;是心理问题的中国式解决之道;是儒家、道家、佛家等东方传统修炼精髓与西方心理治疗技术有机融合的结晶。

“移空”意即“移动致空”:是将烦恼打包抛到九霄云外的心理治疗技术。不仅能迅速有效处理消极情绪和消极感觉,而且能把你带到一个没有问题的地方;既能运用自身的身心能量加强自我的操控感,又能达至自我消融和心灵自由的“空”的境界;既可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自己做;既可自助,亦可助人。

19 心得与分享之一

等 待 乐析 2012年4月

想要说“学会等待”,可是发现等待却学不来,只有慢慢体会。就像我知道我需要等待,慢下来,我应该慢下来,意识里知道,却做不到。我还是很着急。当我自己第一次见证了这个过程,我就知道我能做的就是等待来访者的自主性显现。要相信,不仅仅是我知道我才相信,而是要由内而外地相信,全然地接受,让来访者决定这个进程,而不是载满着我的期待。

慢解释。对于我自己做的沙盘,我每次都会写一下我的感受。我觉得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却也执着地这么认为。就是这样的执着,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慢解释,即使心中有自己的意义,也不要执着于此刻的意义。慢下来,等待它自己出现。三思而后行,出现在脑海中的解释,可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第二个,而是在后来出现的那一个。慢解释!等它准备好了,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心中。这时的意义早已不是初见它时的模样。

慢下来,等待!

20 心得与分享之二

不 期 望

豆芽菜 2012-9-21

我一直以为对于小朋友我是很有一手的,我知道该怎么和小朋友相处。

大学的时候每年暑假我都会帮我姐姐照看小孩,而且我会和她们相处的很好。所以,我一直都很坚信,不管什么小朋友我都可以和她们很好的相处的。

这次排班我这边来了一个新的小朋友,第一眼看上去,我觉得这个小朋友很可爱。其实,每个小朋友在我看来都是挺可爱的。

他在沙架前转来转去,也会摸摸沙具,但是只是这么做,就只做了这些。我突然觉得有点着急了。这是怎么了呢?难道是不知道怎么做沙盘吗?都这样35分钟了,可是什么都没有往沙盘上放啊?

我很着急,很希望能在沙盘上看到他呈现的东西。整个治疗时间都已经快结束了,可是他却什么也没有做。我觉得我快忍不住了,我的内心在争斗,要不要过去和他说会话?要不要问问他这里有没有他喜欢的沙具?是不是应该要告诉他该怎么做沙盘?我的心里被这些问题占据着。终于,我忍不住了,于是,我走过去和他交流了一下,可是却不理我,只是看我一下或者点头摇头之类。我觉得很受伤,我还没有和一个孩子这么难交流过。

我看他不理我,于是就在他旁边坐了下来,看着他。我突然意识到,我为什么一定要他在沙盘上摆出东西来呢?这是我的需要啊,是我把我对他的期望加在了他的身上。当我意识到我自己的问题时,我只是在他身边看着他,仅仅是看着他,而不是期望他做我想让他做的事。后来事情就这

21 样发生了,他选出了自己喜欢的沙具,呈现出了他自己的心灵花园,最后还和我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不要揠苗助长,让事情按照他自己的进程发展,该发生的总会发生,现在没有发生也许是因为时间还没有到。

22

心得与分享之三

治 愈 的 因 素

周文 2012年11月

人的心灵是敏感而需要呵护的(尤其是脆弱的时候),否则就没有千古流传的”知音”动人故事,当一颗心的心意被另一颗心理解到或者感应到,就会激活心灵的能量,并产生共鸣,感应得越深激活的能量也越多。钟爱古琴的伯牙得知子期已不在人世愤而弃琴更说明了人对心灵被理解的强烈需求。

心灵被治愈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就是理解和感应。当治疗师听懂了来访者表达的内容本身,感应到隐含在表达背后的心声,相应的治愈就已经在发生了,被冻结的部分因为被关注到而开始松动融化。治疗师如何才能听到和听懂他人的心声,最关键的就是治疗师本人的空和临在。空,也意味着无我,这相当于为他人腾出了一个无限的空间,别人的东西才能够进来,我喜欢高岚老师的一句话:你听懂多少,来访者就会说多少。治疗师本人如果也有很大的自我,有自我就一定会产生投射,就不能如实地听懂来访者,甚至有可能曲解。空,也才能做到临在,否则治疗师陷在自己的自我当中,是无法与来访者同在的,空的治疗师像一面镜子摆在来访者的面前如实地反映着来访者,并帮助来访者在其中看到自己。 当然一个完全无我的治疗师是很少见的,就要做到时时有一个观照,训练自己分辨出哪些是来自于自我的投射,哪些是他人的,尽量不要相互干扰。

所以心理治疗最重要的技术是治疗师本人。

23

第二篇:心理学大学排名

一、心理学一级学科最新排行,国内心理学专业实力最强前五名:

(一)重点优势学科单位:

1、北京师范大学

2、北京大学

3、西南大学

4、浙江大学

5、华东师范大学

(二)还有15所心理学实力相对较强的院校,优势学科单位:

1、华南师范大学

2、天津师范大学

3、南京师范大学

4、中山大学

5、湖南师范大学

6、陕西师范大学

7、中南大学

8、东北师范大学

9、苏州大学

10、华中师范大学

11、辽宁师范大学

12、曲阜师范大学

13、西北师范大学

14、上海师范大学

15、首都师范大学

二、心理学一级学科中的专业排行,心理学三大专业实力最强前五名:

(一)基础心理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为国家重点学科 :

1、北京师范大学

2、北京大学

还是5所,基础心理学相对实力较强,优势学科单位:

1、西南大学

2、华东师范大学

3、中山大学

4、浙江大学

5、南京师范大学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国家重点学科3所,重点优势学科单位:

1、北京师范大学

2、天津师范大学

3、华南师范大学

还有7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实力相对较强:优势学科单位:

1、北京大学

2、西南大学

3、华中师范大学

4、华东师范大学

5、首都师范大学

6、上海师范大学

7、南京师范大学

(三)应用心理学

4所大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优势学科单位:

1、北京师范大学

2、浙江大学

3、北京大学

4、西南大学

还有12所大学,应用心理学实力相对较强,优势学科单位:

1、华东师范大学

2、华南师范大学

3、中南大学

4、首都医科大学

5、中山大学

6、陕西师范大学

7、天津师范大学

8、北京体育大学

9、苏州大学

10、南京师范大学

11、暨南大学

12、湖南师范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学 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学——开启大学生活的另一扇门

大学生心理学作为一门阐述心灵的学问,让同学们开始有意识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如果说我们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三维空间当中,那么心理学无疑为我们开启了第四维空间的大门。那里看似是一个虚拟的角落,然而当我们站在那个角落的时候,来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自己乃至他人,我们便会猛然间意识到,生活中原来有“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原来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奇观,原来有曲径通幽的迂回,原来有 „„

总述

大学生心理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大学生活中良师益友。它不仅仅传授我们一些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的是实用价值。

或许有人会说在大学生心理学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我们的大学生活不一样是风平浪静,学生们不一样可以学业有成吗?不错,然而大学生心理学的作用却在于对校园生活的完善,让它更趋于和谐,同时引导我们主动去经营自己的学习规划,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样,当我们再次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我们不再疲于应付,而是积极应对。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自信地说: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第四篇:大学心理学的论文

如今,随着高招门槛的逐年降低和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女大学生就业艰难尤为凸显。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她们的就业心理是什么样的呢?这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是分析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

在别人看来,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上了大学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如此难找,未来如此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其实,远非一个刘某,很多在校女大学生,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公众,都对“上大学”持起了怀疑态度。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贬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及“民工化就业”,成了这个时代关于大学生的“流行新语”。笔者拟从女大学生就业的层面,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

一、女大学生择业时难以抛开的几种“情结”

(一)“都市情结”

较之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往往具有更为强烈的“都市情结”:不愿搞西部开发,不肯下农村基层,就业观念中渗透着极强的“唯地区论”——“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扎堆涌进北京、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在这些大学生眼里,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有人问津,闯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这种挑战精神的过剩和风险意识的不足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她们当中的很多人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求职。

(二) “恋人情结”

“男朋友在哪落脚、我就在哪落脚”——这句平凡的口号,是那些为了守护爱情而勇于牺牲自我的“新漂流一族”的找工宣言。这种浓郁的“恋人情结”,使得她们的就业之路更加曲折,即便能够“沾”到男友的光“双宿双飞”,也常常因为缺少必要的规划使满意度大打折扣。

(三) “恋‘小’情结”

这类女大学生从心理上并没有经历“成长断乳期”,拒绝长“大”、拒绝与社会接触,一直把自己当成是“爸妈臂弯里的小孩子”,并“理直气壮”地认为:“拿文凭”是自己的事,“找工作”是父母的事。过分依赖父母,自己毫无主动性、自觉性,以“回避”的方式规避就业压力和风险。她们的就业之路往往会呈现两种很明显的极端:要么一帆风顺、成功就业,要么一塌糊涂、在家待业。

(四)“求稳情结”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缺乏动态的择业观念,认为“一业定终身”,竭力寻求“铁饭碗”。这种“求稳情结”使她们并不十分看中工作本身的薪金待遇、发展空间,而是愿意选择稳定、舒适、体面的工作岗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也没有信心和勇气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职业竞争,确切的说,是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情有独钟。

(五) “求美情结”

择业时,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求美情结”甚浓。有些女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美”的优势,把求职简历制作成“个人写真”,希望能够迎合一些用人单位“以貌取人”的潜规则;有些女大学生则偏执地将“就业不如意”归因于“不够漂亮”、甚至是“丑”,不计代价和后果地实施整容或整形手术。

二、 女大学生求职时容易遭受的几种“思想困扰”

(一)社会角色困扰

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不少女大学生早在读大学时就把自己毕业后的社会角色单一化地“憧憬”为“家庭妇女”,把“相夫教子”、“夫荣子贵”当成自己毕生的使命。换句话说,她们并不期待能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职业”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可有可无,既没有长期规划、也不谈长远发展。

(二)职业观念困扰

有些女大学生对“公关”、“秘书”之类带有明显社交性质的工作嗤之以鼻,认为一无技术含量、二吃青春饭、三社会认可度低;有些女大学生对工作强度大、尤其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不是女人干得活”,既丧失了自由、又不利于健康;还有些女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高不成低不就。

(三) 浮躁心理困扰

以“超女”为代表的各种选秀活动,使得当今的青年人浮躁心理急剧膨胀,很多女大学生也难以“独善其身”,由最初的欣赏到无意识的模仿、再到有意识的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着“一夕成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即便是在求职中,这种浮躁心理也是若隐若现,促使她们钟情于“旁门左道”、极力寻找各种“捷径”。

(四) 内心冲突困扰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在意“面子”,找不到工作没面子,工作找的不理想也没面子。于是,简简单单的应聘、求职竟和一大堆暂不相关的人和事扯上关系:“老师、同学怎么看?亲人、邻里怎么看?”与此同时,对于男大学生普遍赞同的“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多数女大学生并不认可,相对而言,她们似乎更钟情于“下一个会更好”。这些内心冲突的存在,难免会为她们的求职之路“人为设障”。

三、女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非主流”就业观念

(一)学得好不如长得好

不少女大学生认为“美貌可以成就事业” 、“学得好不如长得好”,而且“感性美可以代替、甚至超过知性美”。她们极度渴望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超凡脱俗”、吸引到一位“神秘王子”,并从他那里得到幸运和福气,成功就业。于是,她们极不情愿把精力大部分花费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对学习抱“实用主义”态度,轻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反而对一些如何拥有漂亮脸庞、曼妙身材、高雅气质、交际口才等方面的知识如饥似渴,还美其名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 借男友的“船”出洋

当一些男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忙着考托、申请出国的时候,他们的女朋友则索性放弃择业的机会,直接承担起“家庭工作”,全力支持男友出国,并期待着日后能用结婚证书换来“F-2”签证,轻松成就出国梦想。这种“拐个弯,风景更好”式的就业方式,激发着一些想走“捷径”的女大学生,大四之时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急着征婚交友,希望能够借男友的“船”出洋。如今,女大学生“急嫁”现象的增多,无疑不是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种诠释。

(三)学得再好,不如有个好爸爸

具有此种就业观念的女大学生,一般家庭出身比较优越,就业全靠父母的能力和社会关系。“读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拿了文凭自然就有了好工作”。于是,在学校里既不需要争优、争先进,也不需要拿奖学金,只要守住“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底线,就能“万事大吉”。

四、结语

笔者以为,寻求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需要调整当前女大学生关于就业的一系列错误认知。而不是仅限于“就业”谈就业,单方面强调“大众化”。还要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方面,综合来抓。仅靠单纯改变错误的就业观念,是不足取的。

一方面,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众化就业观念”,并教会她们理性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如何用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调节就业重压下的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要从高校的学风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手,对于一些不把心思用在学业上的女大学生,辅导员应尽早给予提醒或警告,而不是放任自流。必要时,还要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坚决抵制学生家长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带入大学校园的行为。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讨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四字”精神。任课教师也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能在学习上给她们丝毫的“性别优待”,对于随意“请假”、经常迟到或早退的女大学生,要给予实质性的惩罚;考前不给“划重点”、平时分数不拔高等等,以从根本上杜绝她们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临阵磨枪,大量复印笔记,囫囵吞枣的可笑做法,促进她们自觉改变用“考试方法”代替“学习方法”、自欺欺人的错误认知。

因此,只有双管齐下,各方措施配合得当,才能正确引导女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学有所长。最终能够在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走出“终身一次就业”的思想误区,彻底摆脱“唯地区论”、“唯专业论”、“唯亲情论”、“唯相貌论”以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的束缚,克服“皇帝女儿不愁嫁、坚决不能下基层”、竭力寻求“铁饭碗”的思维惯性,以一种健康、务实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底线”,不等不靠,积极面对,把握机遇,主动出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哪些行为让你成为一个无聊的人

在这一系列的关于“什么使人无聊”的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家Mark Leary 和他的三个同事发现我们可能通过我们的语言或者我们怎么去表达而使他人觉得无聊。内容和方式都很重要。

他们同时还发现人们会因为他人判断自己是否无聊而感到焦虑。

研究的前半部分,研究者要求人们形容一件他们人使你无聊的事情,然后科学家们将43类事情列成表格,让几百人排列出这些行为无聊的程度大小。

根据他们的判断,以下我们列出几条最无聊的事情:

最无聊的行为是“消极的利己主义”——变得消极和抱怨,他们总是讨论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而对其他人的事情毫不感兴趣。

“陈词滥调”——总是讨论琐碎或者是肤浅的事情,只对一个话题感兴趣,而且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同一个故事或者笑话。

“冗长”——说话很慢,或者回复的时候停顿时间很长,或者花很长时间给出一个观点,使得对话变得很拖拉。

“被动”——没什么主见,或者没有任何观点,没有什么预见性,很可能经常去确认别人说了什么。

“自我为中心”——这个非常显而易见:总是谈论自己的事情。

“严肃”——总是把事情讲的很严肃,很少笑。

“逢迎拍马屁”——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变得有趣或者人很好。

“注意力分散”——做一些干涉谈话的事情,很容易转换话题。

研究的后半部分,对人们参与到对话中的过程进行录像,然后让其他人判断他们排序他们的无聊程度,并且研究者煞费苦心地去编辑他们在对话中所描述的事情。

这有很多方法去区分无聊的人和有趣的人的行为:

有趣的人比无聊的人公开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但是,显而易见,这与总是谈论自己不同。)

有趣的人比无聊的人有助于给出更多信息。

无趣的人总是给出更多的空洞的词,而且他们总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例如,总是说“嗯嗯”来恢复对方,但没有更多的话语。

无聊的人总是很少的全身心的投入到谈话中。

在最新的研究中,Leary和他的同事们向人们展现修剪后的人们极其无聊和极其有趣的录像带(由他们的同龄人判断的)。研究者不告诉人们录像带中谁被认为无聊,谁被认为有趣,然后对他们进行归类。

结果发现,无聊的人确实会被固定,他们会被更加严厉从各个方面判断。例如,他们很少被喜欢,他们被认为不那么受欢迎,他们被认为不那么友好,他们不那么热情。他们似乎不那么容易被了解。他们在性格上经常被诋毁,而不是那么明显的表现出无聊或者有趣:例如,无聊的人被认为不那么强大,不那么有安全感,不太可能作为一个领袖。在18个属性中,无聊和有趣的人只有在两点中比较一致:他们在可靠性和能力上具有相似性。

只有一个方面无聊的人比有趣的人更积极的,那就是人们认为无聊的人更加聪明。

猜你喜欢:

选择恐惧症,你恐惧的不是选择而是失败

非注意盲视如何影响生活

自杀前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自杀并非突发。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大约2/3的人都有可观察到的征兆。那么,倾向于自杀的人,在认知方面都存在哪些特征?自杀者自杀前会有哪些异常行为表现呢?

据专业人士介绍,倾向于自杀的人,在认知方面都存在一些特征,比如:

自杀者一般认识范围比较狭窄,倾向于采取非此即彼和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以黑白、对错、好坏的简单二分方式来分析遇到的问题,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

自杀前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在分析问题时,自杀者倾向于固执和被动,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运、运气和客观环境,相信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和不可避免的;面对困难时,要么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要么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估计,或者根本就不作任何的估计,其结果是经常选择了不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自杀者倾向于缺乏耐心,不现实地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获得成功,如果某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取得直接的、即时的成功,很快就会将其抛弃,结果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自杀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倾向于从阴暗面看问题,对人、对己对社会均是如此。表现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的敌意,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觉得自己没有前途,看不到个人和社会在将来可能发生的改变。这种悲观的心理可导致抑郁情绪,进而产生自杀念头;缺乏决断力,即犹豫不决,没有主见,同时行为又具有冲动性。

倾向于自杀的人,在情感方面也有一些特征:自杀者通常有许多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成为其情感的主要特征;他们对自己的这些负性情绪感到厌恶,很难接受;自杀者通常情绪不稳定,不成熟,表现出神经质倾向;冲动性地试图排除各种负性情感,如采取各种方法伤害自己,如酗酒、过量服药、捶胸顿足、用头撞墙、扯头发、暴饮暴食,甚至用锐器伤害手部、胸部和大腿等处的皮肤。

倾向于自杀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征是:社会交往少,与周围直接的人际关系(家人、邻里、同事、朋友)常发生冲突,经常丧失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同时害怕被别人拒绝;自杀者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不适,导致社交性焦虑和逃避社交的行为。

自杀前的行为表现会有以下迹象:

言语上的征兆

直接向人说“我想死”,“我不想活了”或间接向人说“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等表达厌世的话。或和别人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以及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等。有的人会流露出无助或无望的心情或突然与亲朋告别。

行为上的征兆

一些想要自杀的人会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或出现很危险的行为,也可能会有抑郁的表现。还有一些人会有条理地安排后事并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送人。部分人会频繁的出现交通事故,饮酒或吸毒的量也会增加。

最常见的6种自杀征兆

当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内有以下几种表现时,他(她)自杀的危险性就高:

1、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2、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

3、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

4、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

5、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6、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大约三分之二的自杀者都有可观察到自杀前的行为异常表现,如果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征兆,那么,可能会挽救我们亲人或朋友的生命。专家告诫,对于有上述表现的熟人要引起重视,必要及时寻找心理医生进行开导。

莽撞司机和冒失行人:谁更易违反交通规则?

不知何时听说了这样一句:莽撞的司机骂冒失的行人是SB,赶着去投胎;行人却说司机是2B,赶着去见阎王。那么这年头莽撞司机和冒失行人:谁更容易违反交通规则呢?

根据每个人的亲身体验不同,我们或许会尝试着总结规律,比如我觉得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比司机更多,而你却感到不负责任的司机比行人更多那么,扮演不同马路角色(司机或者行人),到底会不会对人的鲁莽行为产生影响呢?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马路上的鲁莽行为,只与个体特质有关,而与马路角色无关换句话说,无论你坐在驾驶座上,还是身处车外,只要你天性莽撞不羁爱闯祸,那么你违反交通法规的概率都一样高。

主要研究者、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心理学家Orit Taubman-Ben-Ari和Eliyahu Shay发现,一方面,相比没有驾照的人,拥有驾照的人(作为行人)在马路上走路时更容易做出危险行为,诸如闯红灯等等;另一方面,那些行事莽撞的司机,无论是在车里,还是在车外,都一样爱冒险当然咯,冒的是违反交通规则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色列,大部分成年人都拥有驾照,因此,为了了解那些“没有驾照的人”在马路上的表现,研究者们特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518名信奉“极端正统犹太教(Ultra-Orthodox Judaism)”被试(292名男性,226名女性)。对于“极端正统教派”的犹太人来说,开车是不好的,因此大部分“极端正统”犹太人都没有驾照。

(译者注:所谓的“极端正统犹太教”,是犹太各教派里面最保守的一支,严格遵从宗教律法,排斥大部分现代事物,“极端正统犹太教”信徒的家里通常没有电脑、电视机,他们不上网,不看电影,坚持男女隔离,而且拒绝服兵役,目前约有70万“极端正统”犹太教教徒生活在以色列,成为其国内一支奇葩;)

所有被试(持有驾照的和无驾照的)首先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测量其作为行人时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问卷题目包括了诸如“过马路之前是否先停下来观察情况”、“在无人情况下是否会闯红灯”等等;接着,持有驾照的被试填写了另一份额外的调查问卷,测量其作为司机时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问卷内容包括了诸如“驾驶风格如何(鲁莽,霸道,焦躁,还是耐心)”、“对不恰当马路行为(如超速、闯红灯)的接受度”等等。

你我或许都会觉得,司机们平常在路上开车的时候多,因此对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麻烦和危害也有着更清楚的认识,所以,当他们自己作为行人时,会更加遵守交通规则。事实上,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作为行人时,司机们(持有驾照的被试)比其他人(没有驾照的被试)更容易违反交通规则。

“研究结果显示,有了驾照以后,人们反而更加不肯‘好好走路’。”Taubman- Ben-Ari和Shay评论道,他们的这项研究发表在《交通研究:交通心理和行为》期刊上。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如果一个人作为司机时,驾驶风格横冲直撞,不顾危险,那么,当他作为行人时,走路风格也一样冒冒失失,不计后果。

以往研究表明,在某一领域高估(或者低估)风险的个体,在另一领域也更可能同样地高估(或者低估)风险。因此,研究者提出,无论是作为司机时的莽撞,还是作为行人时的冒失,都反映了该个体对于道路交通的风险估计不足。

最后,本研究在实验设计上也存在不足,由于没有驾照的被试都是“极端正统”犹太人,因此,可能还有其它因素(比如宗教信仰)影响了人们对于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打个比方,宗教信仰越虔诚的人,越不会违反交通规则没有驾照的人都是“极端正统”犹太人,所以都是模范行人;再比如,越是富有冒险精神的人,越愿意去考驾照拥有驾照的人都是有冒险精神的人,所以更容易冒险。

同时,本研究采用了“自我评价”的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该考虑采用更加客观、更加真实的实验设计,比如测量司机和行人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表现。

目前,大多数提倡“与交通陋习作斗争”的宣传都侧重于某一个单独群体(针对司机或者针对行人),然而,本研究揭示了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倾向具有普遍性(开车和走路时都一样爱冒险),因此,未来的这类宣传应当结合两者,在强调“莽撞司机害人害己”的同时,也别忘了强调“冒失行人坑爹坑娘”。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取向,重视人的问题心理,偏离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重视人的潜能发挥,强调积极的自我体验。它的出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积极心理学必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许多国家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现代学校一个重要的标志[1]。多年来,各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程度也趋于严重。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能摆脱传统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上,而忽略了他们作为有潜力个体的不断发展。要改变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面, 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 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真正的成人成才。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E.P.Seligman)于20世纪末在美国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满足、安宁、希望、乐观和福乐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特别是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包括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人格力量,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3]。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又有现实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二、消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有三级目标,一级目标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学生中的普遍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心理困惑;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偏向了问题取向,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层面,忽视了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潜能的开发。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脱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虽然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人际互动等,但在这些问题的讲授中往往脱离了学生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个体差异,教条式地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模式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长潜能。然而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非仅仅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个体。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片面

目前,在学校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看作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讲座与宣传的任务,与其他工作和其他教育者无关,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间的关系,忽略了其他教育者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必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僵化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从知入手,主要模式是先提出心理问题让学生理解,然后再列举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最后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引起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情感共鸣,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认为只有引起个体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才具有治疗的意义,这也就难怪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了。

(五)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和测量标准的老化

在原有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中,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诊断被当做是首要任务,诊断的重心是学生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认知。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量、评估使用最多的量表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其他还有荣格的焦虑量表以及生活事件调查量表等等。严格说,这些都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反映的是心理负面病态的倾向,用这些量表来刻画心理健康状况显然是不合适的,忽视了个体心理中积极的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展与应用正面指标提供评估、诊断的有效工具,从积极角度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培养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和生活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5]。因此,积极人格的塑造应是我国健全人格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这些内容既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只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积极心理学主张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

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要素,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体验式压力应对方式

所谓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6]。通过积极体验,可以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形成自身有效应对压力的策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应对压力,更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的各种教育不能激发个体的积极体验,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外在的、灌输的。因此,我们如果要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就要多采用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如培养大学生文学、音乐、美术、哲学等方面的素养,开展各种体育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并产生积极的体验,从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导之以行”的完美结合。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优化的评估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更加准确。从评价目标上,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关注个体积极独特的个性,注重评估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积极的成长动机,积极的自我概念等。这些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自身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使个体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积极,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

[2]季丹丹,张森.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曹新美,刘翔平.教师教育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上一篇:公路局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锅炉房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