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2024-05-24

大学心理学知识要点(精选6篇)

篇1:大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要看其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属于心理健康的生活适应标准

2、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心理活动强度

3、现代对健康的概念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完美状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

4、对挫折的错误理解是挫折对人百害无一益

5、双向心境障碍是指发作时从抑郁到燥狂两极症状都会出现

6、WHO在1990年对健康的概念进行了完善后,新的健康概念包括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四方面的内容,即“四维”健康。

7、在著名的“情绪ABC理论”中,“B”代表个体对激发事件的看法、观点和态度

8、人类(和动物)对紧张或痛苦经验的知觉所引起的普遍反应称为压力反应;以面部表情、声音和躯体姿势体现的对外在影响的适应性行为,持续时间相对短暂,被称为情感反应

9、要保持家庭的和谐,则需要预防和处理家庭“生活事件”,不论发生什么事,不能离开现场,离开家人是不利于“生活事件”的处理的是不论发生什么事,不能离开现场,离开家人

10、个体在接受新的工作时,觉得非常兴奋,有种激情昂扬的感觉,这可能处于压力反应的警戒阶段;小方进公司已经两年了,最近总觉得自己已经陷入麻木的状态中了,每天为工作而烦恼,一想到工作就好像一宿没睡似的身心俱疲,小方可能处于职业倦怠期

11、个体的疲劳程度可以作为职业倦怠的主观指标,它包括了因为工作满意度下降和胜任感下降导致工作中自尊的丧失、出现多种身体症状,但是医学检查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的疾病、出现注意力集中困难,负性情绪较多和脾气急躁、易怒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2、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并不容易,因为紧迫感会让我们压力更大。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时间管理

13、把自己的经历集中在正确的目标上,每天朝着目标迈出一小步,属于压力应对信念建立的动机

14、面临痛苦经验时,保持心理健康的最佳策略是完全地接纳和面对

15、小林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常常会约上几个好朋友去打篮球,这在情绪调节上属于合理发泄法;遇有不良情绪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宣泄

16、为减轻腰骨疼,减少脊椎的负荷,可以选择挺起胸。

17、压力应对的战胜策略包括认知和身体上两部分,其中更改工作、对某些工作进行委托授权属于身体上的应对。

18、反应关注调节包括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三个方面。

19、压力反应的三个阶段:

(1)警戒阶段,这是个体遭遇到威胁或压力时,身体的压力反应系统由刺激而产生反应的最初阶段。

(2)抵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可能对工作、对能力、对他人产生怀疑,可能变得忧虑、灰心或者疲乏,可能引发睡眠问题,也可能表现出过多的敌意或易于攻击。(3)衰竭阶段,当个体长时间持续暴露于压力源之下,在用尽所有的适应能量后导致衰竭。

20、关于生活事件量表,正确的是:生活事件量表是自评量表、对生活事件的评价包括其影响时间和影响程度两方面、生活事件量表包括记录和计分两部分。

21、测验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即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22、关于焦虑自评量表的分数分析,主要统计指标为各题的单项分是错误的

23、在SCL-90的测验结果中,某受试者的阴性项目数是65,则阳性项目数是25

24、某人的压力自测量表得分为12分,说明精神压力程度中等

25、某人使用PHQ-9心情指数自测表对自己进行了自测,结果为6分,说明轻度抑郁,需要引起关注

26、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27、郭念锋教授的十条心理健康标准:(1)心理活动强度;(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暗示性;

(6)心理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篇2:大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一)意识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里,△波消失、出现类假于清醒状态下的高低幅的脑电波、眼球开始上下左右快速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梦的特点包括梦境的不连续性、梦境的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分心、注意的分散。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所从事的活动不能在同一感觉道内完成、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社会需要包括求知、交往的需要。

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需要、情绪、诱因。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不同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行为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相同的动机引起。

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性动机包括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和爱好。

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广度、效能、稳定性。

爱好是指向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情感相联系的、推动人努力学习和积极工作的有效动力。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力量强的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长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得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

情绪和情感是主体以一种主观感受的形式进行反映的、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其外部表现形式、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言语表情表现在说话的音调、说话的速度、说话的节奏上。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绪适用于动物和人;情感只适用于人。情感比情绪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表现在情绪和情感是同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代表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

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动机、组织、信号。

沙赫特的情绪理论叫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性、强度、紧张度、激动度上。

意志行动的特点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一种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现的。

动机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和意志的自觉性品质相反的品质是武断从事、受暗示性。

人格具有独特性和整体性、稳定性和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特性。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学习要点总结二

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根据日出日落的交替、一年四季的变化、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生物钟可以调节人的行为,给人估计时间提供依据。

(电影、动画、霓虹灯的动感变化)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错觉的性质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视觉、听觉、不同感觉道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错觉。

记忆是指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加快的现象、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

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头脑中出现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具有积累感性知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为想象提供素材。

三个记忆系统是以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

瞬时记忆是以刺激物的形象、感觉后象的形式保持信息的。

记忆广度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是对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

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根据思维的形态所划分的思维的种类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是概念的内涵越浅其外延越广、概念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外延越广。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是概念的内涵越深其外延越窄,概念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处延越窄。

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掌握。

人工概念是人为制造出来供实验用的材料、是对自然概念的模拟、因为是模拟的自然概念,所以与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概念有很大的距离。

问题空间就是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此伏彼起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状态的认识。

(瓦特看到水开时蒸汽把壶盖顶起来,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洗澡时觉得身体受到水的浮力发现了浮力定律、鲁班被带齿的丝毛草划破了皮肤而发明了锯子)都是原型启发的例子。

(把13放在英文字母中间会把读成B,而把它放到阿拉伯数字中间会把它读成13、老师对某位同学印象好,阅卷时会不自觉地多给他几分)等都是定势的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有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

(循环子目标策略、逆向搜索策略、计划简化策略)都属于启发式策略。

言语的特点包括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

参与言语活动的皮质部位包括言语运动中枢、言语听觉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书写性言语中枢。

有意想象包括理想、空间、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幻想的特点是其内容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其内容指向于未来。

意识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里,△波消失、出现类假于清醒状态下的高低幅的脑电波、眼球开始上下左右快速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梦的特点包括梦境的不连续性、梦境的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分心、注意的分散。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所从事的活动不能在同一感觉道内完成、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社会需要包括求知、交往的需要。

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需要、情绪、诱因。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不同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行为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相同的动机引起。

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性动机包括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和爱好。

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广度、效能、稳定性。

爱好是指向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情感相联系的、推动人努力学习和积极工作的有效动力。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力量强的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长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得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

情绪和情感是主体以一种主观感受的形式进行反映的、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其外部表现形式、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言语表情表现在说话的音调、说话的速度、说话的节奏上。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绪适用于动物和人;情感只适用于人。情感比情绪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表现在情绪和情感是同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代表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

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动机、组织、信号。

沙赫特的情绪理论叫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性、强度、紧张度、激动度上。

意志行动的特点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一种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现的。

动机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和意志的自觉性品质相反的品质是武断从事、受暗示性。

人格具有独特性和整体性、稳定性和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特性。

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包括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思维力等、的支柱和核心是思维力。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表现为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能力决定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和巩固的程度、能力决定了掌握知识和技能所能达到的水平、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素质包括一个人生来具有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神系统的构造和机能的特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和限度,而环境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进度;遗传潜势好的人,环境对他的能力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比较大;遗传潜势差的人,环境对他的能力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比较小。

气质类型有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等学说。

气质的特性表现在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和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上。

气质特性的感受性和耐受性一般表现为感受性强耐受性弱、感受性弱耐受性强。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不决定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会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性格容易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核心。

构成态度的基本因素是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性。

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它们的不同侧面。

篇3:资金时间价值知识要点浅析

一、终值与现值

(一) 终值与现值的概念

终值又称将来值, 是现在一定量现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 俗称“本利和”, 通常记作“F”。现值是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现金折合到现在的价值, 俗称“本金”, 通常记作“P”。在理解终值和现值概念时, 要注意终值与现值概念的相对性。某一时点的终值, 可能是该时点以后时点的现值;某一时点的现值, 可能是该时点以前时点的终值。

(二) 利息的计算方式

主要包括单利计息和复利计息两种, 本文重点研究复利计息。复利计息方式既对本金计算利息, 也对前期的利息计算利息 (各期利息不同) , 俗称“利滚利”, 其要点是由终值计算现值时所应用的利率, 一般也称为“折现率”。

(三) 复利终值与现值如下:

一是复利终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F=P (1+i) n=P (F/P, i, n)

在上式中, (1+i) n称为“复利终值系数”, 用符号 (F/P, i, n) 表示。其中, 复利终值系数可以通过查表得到。但需要注意的是, 多数情况下系数是以符号的形式给出的。因此, 对于有关系数的表示符号需要掌握。 (2) 系数符号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中间用逗号隔开, 第一项格式为未知数/已知数, 第二项和第三项分别为i、n,

二是复利现值, 其公式如下:

上式中, (1+i) -n称为“复利现值系数”, 用符号 (P/F, i, n) 表示, 该系数可查表得到。以上系数间的关系如下: (1) 单利终值系数与单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关系; (2) 复利终值系数与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关系。注意在计算时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 如需要用到复利终值系数, 但条件中给出的是复利现值系数, 应能想到利用系数间的关系换算得出。

二、年金的终值与现值

(一) 年金相关概念及种类

年金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次等额收付的系列款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金额相等;二是时间间隔相等;三是一系列款项。年金的种类有:

(1) 普通年金:从第一期开始每期期末收款、付款的年金。

(2) 即付年金:从第一期开始每期期初收款、付款的年金。

(3) 递延年金:在第二期或第二期以后收付的年金。 (m为递延期, n为年金收付次数, p'为收付期年金的现值, P· (1+i) m=P')

F=A (F/A, i, n)

递延年金求现值的方法比较复杂:

方法1 (两次折现) :

P=A× (P/A, i, n) × (P/F, i, m)

方法2 (先加上再减掉) :

P=A×[ (P/A, i, m+n) - (P/A, i, m) ]

方法3 (先求终值在求现值) :

P=A× (F/A, i, n) × (P/F, i, n+m)

(4) 永续年金:无限期的普通年金。公式为:

P=A/i

(二) 年金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年金收付间隔时间, 虽然名称上带有“年”字, 但间隔时间可以是任何时期, 不一定是一年, 可以是半年、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等。 (2) 注意年金收付的起止时间, 可以是从任何时点开始, 如一年的间隔期, 不一定是从1月1日至12月31日, 可以是从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3) 四种类型的年金, 要辨别清楚以下时点位置:现值和终值的时点, 第一次收付和最后一次收付的时点。特别要注意, 在即付年金中, 第一次收付是在第一期期初 (第0期期末) , 最后一次收付是在第n期期初 (第n-1期期末) ;在递延年金中, 第一次收付是在m+1期末, 最后一次收付是在m+n期末, 在计算时可应用这些关系联立方程, 求出m和n。 (4) 注意偿债基金系数和年金终值系数是互为倒数的关系。 (5) 关于即付年金的现值与终值计算, 都可以以普通年金的计算为基础进行, 也就是在普通年金现值或终值的基础上, 再乘以 (1+i) 。 (6) 计算递延年金终值和计算普通年金终值基本一样, 只是注意扣除递延期即可, F=A (F/A, i, n) 。重点是把握递延年金求现值, 方法比较多, 建议重点掌握以下两种思路, 递延年金的现值=年金A× (n期年金现值系数-m期年金现值系数) ;递延年金的现值=年金A×n期年金现值系数×m期复利现值系数。以上各式中n是指A的个数, 即收付的次数, 不是最后一次收付时点, m为递延期。 (7) 永续年金因为没有终止期, 所以只有现值没有终值。 (8) 在计算中注意期初期末的表述, 第n期期初即为第n-1期期末。由于即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都是在普通年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为了在计算过程中不出错, 建议可先把期初都统一转化为期末后再按普通年金的思路进行计算。其系数间关系可用表1表示:

了解系数间的关系, 有助于计算时根据条件所给系数, 推算出需要的系数。

三、货币时间价值计算步骤

(一)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步骤

关于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 尽管公式很多, 但并不难掌握, 因为系数公式不需要记忆, 原理清楚之后, 容易出现错误的一个地方, 就是时间点。建议在进行这方面的计算时形成良好的习惯, 把有关的信息画在数轴上表示, 尽可能通过画图, 明确时间点。解决货币时间价值问题所要遵循的步骤:判断这是一个现值问题还是一个终值问题;画一条时间轴;标示出代表时间的箭头 (n, m等) , 并标出有关现金流 (年金等) , 确定终值点或现值点;决定问题的类型 (单利、复利、终值、现值、年金问题) ;将其他类型年金如即付年金或递延年金转换为普通年金;调整时点差异;具体计算。

(二)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类型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篇4:大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知识;大学生;求职;应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其中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若能正确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减少一些阻碍,就能够较顺利地找到理想的职位。

一、投递简历前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大学生就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职位的选择,职位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对职位选择的观念尤其重要。自卑和自负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对自己、社会、职位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充分地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

1.客观地评价、分析、感受自我是个体在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亦是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由于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和成长背景过于单一等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可能会缺乏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环境的客观了解和认识,从而出现认知偏差,影响其就业过程及对合适职业的选择。作为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位前,应静下心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实力,找出自己的不足,根据自身的特质来择业。

2.一个人一生的职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有所调整。大学生对社会要有一定的认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所学的专业是否可以胜任,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是否适合,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应“与时俱进”,不要抱着非哪个职位不可的态度,选择职位要灵活。

3.对用人单位也要有足够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必须充分地搜集所选单位的相关信息。因为了解对方、熟悉对方,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该单位,是否喜欢该工作,这决定着你以后对工作的投入多少以及成绩如何。

二、社会心理学知识在投递简历时的应用

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应试人员的第一份资料,决定着应试人员是否可以进入面试。简历是用人单位产生第一印象的间接信息来源,而第一印象的好坏非常重要,人们往往根据最初的印象去判断一个人。第一印象是认识主体对第一次获得有关认识客体的不完全信息,通过直觉判断形成的整体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专有名词。具体到大学生求职来说,就是指用人单位对第一次获得的有关毕业生的不完全信息,包括自我介绍材料、政治面貌、学习成绩、各方面的能力、组织及他人的意见等等,通过分析,在头脑中对毕业生形成一个总体感觉。

用人单位在对投递简历的大学生进行筛选时,主要是借助于第一印象做出决定的。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给人印象深刻,心理定位高,容易升华为“刻板印象”。良好第一印象的定式效果一旦形成,用人单位就会认为录用你不会错,将来你一定会工作得很好。实践表明,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大学生就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应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在书写简历的时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书写时首先应列出自己的基本情况,然后着重介绍自己在校期间德智体等方面的情况,取得了哪些成绩,受到了哪些奖励,接着介绍自己的能力情况。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够坦诚地写出来的话,会博得用人单位更多的好感,增加面试的机会。

三、社会心理学知识在面试时的应用

面试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大学生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要重视首因效应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不可以“以貌取人”,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一偏见。所以,求职者在面试时,一定要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考虑合适的服饰,总的要求是干净、整齐、大方、得体,与所谋求的职业相适应,符合自身气质。求职者走进办公室时,应自信、沉稳,尽量放松自己,表情自然,面带微笑,给人以真诚、亲切的印象,礼貌地问候对方。面试人员示意坐下后,求职者应保持恰当的坐姿,挺胸收腹,四肢摆放也要规矩端正,目光交流時眼神要坦然自信。回答面试人员的问题时要语言清晰、流畅,透过平和、抑扬顿挫的谈话,语气和声调可使对方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内容要简洁,不可偏离谈话主题,谈话自始至终都应彬彬有礼,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涵养。

总之,在求职过程中,形象出众者应正视自己的优点,不能忽视个人能力的提高,而形象普通者应首先加强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通过加强综合能力、内在魅力等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要摒弃不自信甚至于自卑的心理,因为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将个人能力和素质作为第一衡量标准的。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04.

[2]王茹.“首因效应”的特点及在“职场”中的运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5).

[3]琥珀,柯岑.关于当前大学生择业面试的有关思考[J].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作者单位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

篇5:大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尊师爱生。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

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 6

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因素得到发展,使心理生理素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历史性2永恒性3相对独立性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资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8】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9】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实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即考虑稳定性,不随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10】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 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1】我国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2】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机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3】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基础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1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5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5】简述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行 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16】简述教师应如何热爱学生?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17】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18】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3发扬教育民主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9】如何建立教师的威信?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0】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1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21】试述教师职业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 【22】教学应该遵循哪些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3】教学的基本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4】教学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5】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4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26】论述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1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2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巩固知识并不是期末复习阶段的事,而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复习要抓住两点①复习要及时,要抓住基本的,规律性的知识,②复习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要多样化要把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末复习结合起来,使复习成为体系,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教会学生记忆方法,记忆方法很多如,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注意调动多种感官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并加以运用。【27】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28】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29】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30】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31】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的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3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3】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民主与法治观念的启蒙教育 【34】简述德育教育新形势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 【35】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6】试述德育的任务

1培养少年儿童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37】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 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这一基本规律

1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行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3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性及外部表现,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5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排斥,其中 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

6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品德教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38】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39】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有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40】简述如何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1】论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42】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3】简述如何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①学校与宣传部门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②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联系 ③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44】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文娱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阅读活动

【45】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46】课外,校外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7】简述教育研究的意义 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48】简述研究方法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宏观方面:1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是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3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

具体来说:综合与分析研究课题;归纳与演绎的研究思路;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情况。

【49】什么是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教育研究的特点有: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检验性 【50】试述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鉴于时间融为一体,将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环渐进的四个环节

1计划:主要是明确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制定行动计划 2行动;主要是实施行动项目,对行动的监控、调整 3考察:主要是观察、记录、访谈、问卷、收集背景资料

4反思:主要是调整描述结果、分析解释原因、评价行动、构想纠正失误克服困难的新行动计划

行动研究的优点在于:活跃,能适时做出反馈与调整;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对行动研究的批评在于: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况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

文章来源:http://

篇6:管理学研究方法知识要点2015

科研研究的目的和过程

第1章

科学过程与研究设计

1.1

前言与基本概念

1、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解释并预测自然或社会现象;

2、求知的四种方法:

宗教

权威

逻辑

科学

3、看待现实的3种观点:

前现代观点:个人的经验无关紧要,也不能改变现实;

现代观点:

有一个客观的现实,但是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经验,因此客观现实和主观经验能够并存;

后现代观点:没有客观事实,只有对现实的印象或者主观经验,这些现象和经验都被认为是现实或者真理。

1.2科学研究过程

是对自然或者社会现象做系统性的、受控制的、实证的和批判的调查,他可以始于理论,也可以终于理论。

1、科学研究过程的4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研究问题;

第二步,进行文献回顾;

第三步,找到理论并且形成假设;

第四步,设计并执行实证研究。

2、研究设计的两个目标

--控制差异

--确保效度

三大类差异:最大化系统变异,控制外生变异,最小化误差变异

系统变异:因变量的差异,它受到研究假设中的自变量的影响;

外生变异:外生的或者研究目的不希望得到的其他因素的差异;

误差变异:由于随机波动而导致的指标差异;

效度:指研究成果的可行程度。

四种效度:

构念效度:测量的准确性

内部效度:结果是否真的由所假设的原因导致

统计结论效度:以统计检验对假设的关系进行解释的可行程度

外部效度:假设的因果关系能否应用到对因果变量的其他测试方法,推广到不同类型的人、环境和时间当中。

第2章

研究的起点:提问

2.1

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问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

问题与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

2.2

用什么方法发现好的研究问题

由现象驱动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

由方法驱动的问题:多层次、纵向、跨文化

由灵感驱动的问题:深度思考、与他人交流

由文献驱动的问题:广泛阅读

2.3

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

化问题为研究变量和假设

化问题为研究设计

2.3.1研究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用定性方法研究全新的课题和变量

用实验法研究具有因果关系的假设

用问卷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来检验相关性假设

2.3.1.1问卷研究法分(主要考虑是否含有时间维度影响因果)

横向研究法:同一时间段内,对研究的所有变量搜集大样本的数据,这些样本通常跨越部门、企业甚至国家。

纵向研究法:对确定的样本的变量,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去搜集数据。

第3章

管理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3.1理论和理论建构

理论:Merton定义为“在逻辑上相互联系并能获得实证性验证的若干命题”

Bacharach定义为“一个概念和变量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概念之间通过命题联系在一起,而变量之间则通过假设联系在一起”

中层理论:相对宏大理论和细微理论而言,概念是中层理论的基本要素

3.3.3做出理论贡献的方法:

判断标准:实证的和理论的四种发展理论的方法:

深化:研究者在已有的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成分,使得原来的理论更全面、更具体、更精确和更严谨,从而增加了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繁衍:研究者从其他领域的理论中借鉴某个或者某些思想、将其应用到新领域的现象上。

竞争:针对某个已经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却做出与原来理论争锋相对的解释。

整合: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3.3.4归纳和演绎

归纳:通过对于具体事件的总结,从中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或者原则。

演绎:将笼统的、一般性的原则推演到具体的事例。

3.4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描述

讲述一个故事

列出参考文献和引用别人的成果

引用实证研究发现

在概念之间构建联系

为研究建设进行的推理

运用框图说明理论

结束并继续故事

第4章

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的机会与挑战

4.2科学哲学:

实证主义

逻辑哲学论

逻辑实证论

进化认识论

4.2.1问题产生于三种不同的情境:

1、理论与观察或者实验的结果不一致

2、理论系统内部发生互相矛盾的现象

3、两个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冲突。

第二部分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5章

实证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实证研究注重客观现实与抽象理论之间的双向依赖关系。

5.1.3实证研究中的数据搜集

数据的三种来源:

1、外界直接可以观察到的事件作为数据来源,在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将外界信息转化为数字;

2、研究者无法直面直接观察对象,需要借助测量工具,实现数字化的描述;

3、将测量工具用于他人可以观察的行为。

5.2.1

研究设计的目的和过程

研究设计的目的有三:

1、有效的回答研究问题;

2、满足实证研究效度的要求;

3、控制研究中设计的各种变异量。

5.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1、实验法

自变量由研究者控制或操纵;

当研究者主要关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剔除各种替代解释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时,实验法是最好的选择。

2、准实验设计

没有对被试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而是在自然场合下进行观察。

相对于实验法,缺点在于不能用随机分配消除混淆变量和替代解释,内部效度略低,但是准实验设计对研究条件要求较低,可以做到灵活多变,而且所得到的结论使用范围较广。

3、问卷调查

特点是快速、有效、廉价。

需要大规模的样本才能保证自变量有足够的变异量。

4、二手数据

来源不受研究者控制,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配。

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较高,适用于研究对象较大、需要较大规模样本、时间跨度长。

5、质性研究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接触。

样本量普遍较小,经常通过方便抽样方式获得。

由于来源不受控制,很难将研究结论进行重复验证。

对研究过程控制程度较低,质性研究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推论不容易严谨。

它可以作为数据来源方式、其他研究手段补充、成为孕育新概念、新理论的摇篮。

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对研究结果的预期。

选择研究方法主要考虑的点见书130页。

5.2.3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匹配

5.2.4

数据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5.3

实证研究的效度评价

1、构念效度:测量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构念效度,有两种方法:

从分析抽象构念的角度,需要精确定义理论构念并明确它的内部结构。

从变量自测的角度,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以控制测量误差。

2、统计结论效度:以统计检验对假设的关系进行解释的可行程度

统计决策的四种可能性:

接受正确的零假设

拒绝错误的零假设

拒绝正确的零假设“存伪”

接受错误的零假设“去真”

3、内部效度:结果是否真的由所假设的原因导致

3.1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出自变量之外的各种混淆变量。

3.2常见混淆变量:

过去事件的影响;

成熟效应;

测验效应;

统计回归;

自我选择效应;

流失效应;

测量工具效应。

3.3如何预防:

一方面,从强化变量间的理论联系出发,在概念层面充分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同时通过文献搜寻可能影响的混淆变量,予以测量,在统计检验时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从选择研究方法上进行考虑。

4、外部效度:假设的因果关系能否应用到对因果变量的其他测试方法,推广到不同类型的人、环境和时间当中。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研究样本的选择;

研究环境本身可能具有特殊性,造成我们得到的结果无法推论到整个目标群体;

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

5.4

实证研究中的变异量控制

5.4.2

最大化系统变量

5.2.3

控制外生变异

常用的控制方式:142页

1、排除法

2、随机分配法

3、配对法

4、统计控制的方式

5.4.4

最小化误差变异

第6章

实验研究方法

6.1

研究的类型

理论和数据的关系:

有数据支持但无理论指导

有理论但无数据支持

既有理论又有数据

6.2理论和假设

理论就是解释和预测某些现象的一系列假设,通常用来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和预测未来的事件。

假设是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

自变量:就是在你的假设中引起某个详细的变量,也是实验中被实验者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就是在你的假设中被预测的变量,或者实验者认为会随着自变量的变而变化的变量。

单一自变量假设和多自变量假设

6.3

什么是好的假设

一个好的假设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必须是能否证伪的;

必须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

需要具备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

简洁;

具有繁衍性;

有趣的;

--三种反映154页

6.4

实验室研究

检验假设的三种方法

1、观察性研究(搜索自然发生的数据)

优点,帮助证实实验室里获得的结果在自然环境下也会发生;

缺点,受到与假设无关因素的影响;只能说明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2、现场试验(在自然环境下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缺点,受到与假设无关因素的影响。

3、实验室实验

对其他因素加以严格的控制,只改变我们希望改变的自变量,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准实验:这种实验者不能直接操纵自变量,不能对被试在各个实验组之间随机分配的实验。

6.4.4.现场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比较

6.5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6.5.1随机化:指实验材料在各个实验组之间的分配,被试的实验顺序等是随机产生的。

完全随机化

随机分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实验组的过程

随机分配的原因:

统计分析的需要

可以减少甚至去除某些额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没有得到控制的干扰因素的影响。

6.5.2复制

在相同的处理下,独立重复实验以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

复制的原因:

复制可以让实验者对实验误差有一个预估;

由统计分析性质可知,相较于一次测试,多次的复制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估计样本均值。

统计分析需要一定的数据量才可以达到一定的置信度,复制可以提供一定的数据量。

6.6

实验的效度问题

内部效度威胁因素:

通常称为混淆变量,指的是没有得到控制的无关变量,这些变量使测试结果产生了系统性的偏差,导致我们不能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是否是由自变量的变化产生的。

常见威胁因素:

1、被试选择偏差

2、实验者偏差

3、成熟程度

4、偶然减员

5、测试关联

6、统计回归

7、多重因素作用

外部效度威胁因素:

1、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2、霍桑效应;

3、需求特性;

4、安慰剂效应。

6.7

如何把假设转化成实验?

6.8

实验设计

6.8.1

组间设计

假设只有一个自变量。

参与不同实验组的人是不同的。

6.8.2

组内设计

要求被试要参与某个自变量的所有可能情况。

6.8.3

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的选择

组内设计的缺点:

需求特性影响较大

可能产生传递效应

*抵消平衡法:随机把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顺序中。

组内设计的优点:

由于不存在被试的组间差异,组内设计更容易做出显著的效果。

6.8.4

因子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同时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主要效应:分析一个自变量时忽略另一个自变量的影响。

交互效应:同时考虑两个自变量,看组合对自变量的影响。

组间因子设计

组内因子设计

混合因子设计

第7章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没有随机分配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实验。

7.1

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质量的准实验研究

7.1.3

准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

传统实验方法的使用;控制组

测量方式;时序测量

“显著性”测试。

第8章

实地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的优点:

1、最快速有效的搜集数据;

2、适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高,数据样本量大;

3、对被调查者干扰较小,得到被调查者的支持,可操作性强。

4、成本低廉

问卷法假设条件如下:

1、大多数的参与者会认真地阅读和回答问卷中的所有问题;

2、大多数的参与者有足够的能力理解问卷中的问题;

3、大多数的参与者会提供真实而坦诚的答案。

8.1

问卷的设计

8.1.1

沿用现有的量表

益处:

1、在文献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量表一般有较高的信度(稳定性和准确性)和效度(概念和变量);

2、在文献中被反复使用的量表认可度高;

局限性:

1、文化上的局限性

2、时间上的局限性

3、语言上的局限性

注意事项:

1、确认量表的适用性:

概念上的适用性;文化上的适用性;样本上的适用性。

2、确认量表的可行性

3、尽量沿用其量表中所有的问题,不要任意删改。

4、确保翻译的质量。

8.1.2

自行设计量表

情况:

1、现有的量表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2、研究的目的在于测试某一源自西方的概念的跨文化应用性;

注意事项:

1、问卷设计的决策:

问卷中将要调查哪些变量?

问卷中的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卷中所含的变量使什么样的结构?

2、量表的尺度

尺度可以分为4大类:列名的、顺序的、间隔的、比例的。

列名法的尺度:帮助研究人员将研究样本归组分类;

顺序法的尺度:不仅将变量归类,且将其排序;

间隔法的尺度:不仅将数据归类、排序,还能导向一系列的数理统计。

比例法的尺度:尺度有一个绝对的零起点,不带有间隔法的尺度在起点方面的任意性。

3、问题的设计

开放型或者封闭型

正向和反向

4、在设计问题中需避免的现象:

避免使用具有双重意义的问题;

避免使用诱导性的问题;

避免使用答卷者须依赖记忆才能回答的问题;

避免启动答卷者为满足社会期望值而答题的动机。

8.2

增强问卷法的有效性

共同方法变异:指由于测量方法的单一性(而非测量变量所代表的关系)所造成的变异。

8.2.1

途径:

1、多卷多时点问卷法

2、多群体问卷法

3、多来源数据综合法

8.2.2.多来源数据综合法

将研究建立于对自我报告的数据和非自我报告的数据的综合性的搜集和分析之上。

1、锚点法:用客观数据形成锚点,以此为基准来研究主观的心理现象;

2、共测法:运用自我报告和非自我报告的数据来测量同一变量,为研究结果提供外部效度的依据。

3、延伸法:帮助研究者跨越自己的研究领域、延伸研究的范畴。

第9章

二手数据在管理研究中的使用

9.1

界定二手数据

1、一手数据的特征:

数据按照研究者的问题设计直接向被调研对象搜集而成;

直接用于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项目;

在数据搜集过程中研究者通常与被研究对象发生直接接触;

数据一般为研究者所拥有。

2、二手数据的特征:

原始数据是他人搜集的;

原始数据的搜集是为了其他目的,而不是专门为本研究设计而为;

使用二手数据时,通常不和被研究对象直接接触;

通常可以通过公共及公开的渠道获得。

3、使用形式:

作为基本的数据来源和形式;

作为辅助性的数据源泉,旨在增加对实证北京的理解和把握,或者用于对所选取样本数据的可靠性确认;

作为问卷数据的补充信息。

9.2二手数据的传统和贡献

9.3文本形式的质性数据

9.4

矩阵结构化的量化数据

9.5

二手数据的优越性

9.5.1基于二手数据的样本量通常很大,样本甚至可以具有时间跨度,从而获得面板数据;

9.5.2

二手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程度的客观性;

9.5.3

二手数据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使实证研究更具有“他律性”

9.6

使用二手数据的“眼、法、工”

需要有理论透镜去捕捉、识别和选取适用的二手数据;

确认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识别、提取以及编码的准确性;

要有耐心,肯花时间,不怕费事。

9.7

使用二手数据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不可一味的贪图利用“现成”的二手数据的便利,把严肃的学术研究变成数字游戏和论文“制作”;

2、不可无原则的妥协于二手数据的局限,结果理论和实证不同,研究发现和解读似是而非;

3、不可盲目的陷入二手数据的挖掘中,忽视对管理实践的关注,不接受现实世界的“地气”,是研究索然无味。

二手数据的缺点:

变量指标的契合问题;

变量指标的准确性问题。

二手数据的4种误差:

9.8

二手数据在中国的使用

第10章

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

10.1

案例研究的意义

10.1.1.什么不是案例研究

10.1.2

什么是案例研究?

是一种研究设计的逻辑,必须要考虑情境和研究问题的契合性。

三大类:

探索性案例研究

描述性案例研究

因果性案例研究

10.2

案例研究的质量

10.2.1构念效度

10.2.2

内部效度

10.2.3

外部效度

10.2.4

信度

10.3案例研究的执行

10.3.1准备阶段

10.3.2执行阶段

10.3.3对话阶段

10.4

案例研究可能遭遇的问题和解决

第11章

质化研究及其数据分析

11.1

扎根理论建构的基本原则

11.1.1

为什么要做质化研究

本质和特征

11.1.2扎根、理论和建构的概念如何构造了质化方法

11.2

数据分析:编码与编码过程

11.2.1

苏筠的研究:开放式编码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第12章

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

12.3

情境的含义和影响

12.3.1

情境的含义

情境不只是外部环境,还存在于个体内部,例如个体理解周围世界的总体倾向、判断和决策的逻辑、思维过程和个人特点等。

情境的三个层次:

个体层次:认知方法、交流方式、信仰系统

中观层次(离散的):行业、职业、公司环境、群组构成、领导风格、工作特征、物理环境、人口特征

宏观层次(统括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技术、气候、地理、历史、宗教

12.3.2

情境的影响

四种:

现象程度的大小或高低的不同;

现象意义及其表现形式的不同;

两个现象之间关系的形式和大小的不同;

两个现象之间关系的解释逻辑的不同。

12.3.3

情境化的定义

情境化指在对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时,识别并考察他们所在情境中相关的和有意义的元素。

可以加强现有理论、提高其精度并且提升其预测能力;深度情境化尤其能发展有效理论以解释新情境中的独特现象。

12.4

四种情境化的方法

12.4.1

方法一:研究情境无关型现象时的情境化

12.4.2

方法二:研究情境嵌入型现象时的情境化

12.4.3

方法三:单情境中研究情境敏感型现象时的情境化

12.4.4

方法四:研究方法的情境化

第三部分

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

第13章

理论构念的测量

13.1

测量与管理学研究

一项研究计划通常包括:

确定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的样本类型;

操纵或测量用于解释的变量—自变量;

观察结果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可能影响结果单不属于主要研究兴趣的—外生变量;

通过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测量的定义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规则,用数量的方式描述研究对象所具备的某种特征或行为。

13.2

测量质量的评价

13.2.1

理论构念与测量指标

反映型指标:测量指标是理论构念外在的表现形式;

构成型指标:指测量指标说明了理论构念的不同方面,构念的意义存在于对这些指标的整合基础之上。

反映型测量模型更加接近于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传统;

而构成型指标在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的模糊性;

2、信度系数很难评估;

3、统计上不准确;

4、构念效度难以推断;

5、因果关系模糊

13.2.2

构念效度

指理论构念与其测量量表之间的一致程度。

影响因素:

研究者的操作性定义出现了偏差、测量内容没有充分的反映目标概念、量表缺乏信度。

量表的污染

量表开发的三条原则:

详细定义目标构念,使量表内容最大限度地包括构念的各个成分;

发展出清楚的测量指标,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他相关概念的影响;

努力控制各种随机因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如测量当时的物理环境、受试者的心情等。

13.3

量表开发的一般步骤

13.3.1

构念说明

好的定义还应该着重说明目标构念的5个特征:

1、清晰定义目标构念的性质;

2、明确解释目标构念与其他相近构念的差异在哪里;

3、清楚地确认理论构念的层次;

4、在构念说明时,我们需要确认它所应包含的内部成分;

5、在明确构念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说明与目标构念密切相关的前因变量与后果变量。

13.3.2

产生测量题目

演绎法—由上而下—通过整合已有文献,对构念进行清晰定义,确认测量指标应该涵盖的范围;

归纳法—由下而上—通过定性的方法去了解构念的内容与结果,结合现有的文献,产生测量指标。

13.3.3

内容效度的评价

定性评价时着重:

检查每一测量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即这些指标是否恰当地代表了构念定义中的某一方面的内容;

所有的测量指标是够完全涵盖了研究对象的理论边界,测量指标是否与构念定义之间实现一一对应;

测验指标的分配比例是否反映了构念中各个成分的重要性。

定量评价时方法:

直接评价测量题目与构念定义的匹配程度;

通过评价测量题目区分度的方法实现对内容效度的定量评估。

13.3.4

内部结构的检验

探索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

13.3.5

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评价

13.3.6

聚和效度和区分效度

13.3.7

逻辑关系网络的建立

13.4

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量表开发取向

直接翻译取向

修改取向

去情境化取向

上一篇:装维题库含答案下一篇:解放思想争当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