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规划

2022-08-12

第一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规划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析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析 〔摘要:〕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本文阐述了职业规划的概念,介绍了国内外职业规划的发展概况,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职业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

Abstract:Career Planning is an emerging concept in our countr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areer planning and its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 actuality of china’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s deeply analyzed and own view is put forward by the paper.

Key words: UniversitiesCareerCareer planning

职业生涯(Career)这个概念的含义曾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过很多变化,在70年代职业生涯专指个人生活中和工作相关的各个方面。随后,又有很多新的意义被纳入到“职业生涯”的概念中,其中甚至包含了生活中关于个人、集体以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是否成功,能否被大家、社会认可,并达到社会对其相应的回报,决定于这个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大小及其对社会的意义,换句话说,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与否、满足与否,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在所选择的工作中发展和实现自我,进而享受他所选定的生活方式。

职业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收入、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个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满足愉快与否,进而决定其一生是否成功。人生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相应的规划将是很难成功的。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讲就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要从事的工作、相应的学习培训以及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要根据实际条件具体安排。还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确立适当的变通性。虽然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职业规划也是个体的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

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的意思就是: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组织,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你的学习与工作达到你的目标?针对个人进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可以为人才提供优良的发展规划,使被设计者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为在工作中更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改进。事实证明,不少人事业无成,并不是缺乏知识和才能,而在于没有设计和取得最适合于自己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

二、当前国内外职场人员职业规划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的生涯教育的起源还是比较早的,但是可惜中间中断的时间比较长。中国最早在1916年由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引入并实施“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辅导,可能是中国生涯教育的开山之作。1917年吴廷芳、梁启超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以“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宗旨,针对当时国内学校教育和生活脱节、职业结构改变、人力供需失衡、以及国民职业教育观念较差的现实,大力推动生涯规划教育。1918年出版了《职业指南》,1923年出版了《职业指导》。1924年更是推动中小学建立“职业指导委员会”或者“职业指导部”,建立“职业指导员”队伍协助学生进行职业抉择。但这只是昙花一现。之后由于战争、社会等因素,我国在生涯规划领域的发展几乎停滞,大大落后于国外或境外。

目前在国外己有大量的公司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在美国有60%的在职人员希望在未来的12个月里换工作;80%的被调查人对自己目前的职业失去兴趣。在日本,人们每到年末便主动去参加个人测评,对自己及所能胜任的工作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并根据测试结果来判断自己的工作去向,修正职业生涯计划。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人才测评考试在很多国家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机构也越来越多。

我国进行学生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教育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开始在我国学习和推广前沿的理论和做法。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在理论的发展和本土化的工作方面,尚未出现理想的结果。因而,对于进一步运用和实践起到了阻碍的作用。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差异较大,而且教师生涯辅导和职业咨询等专业培训项目目前只有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地区开设,并缺乏资深的督导教师。总体来看,我国在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处在学习、模仿和探索的起步阶段,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如要满足日益增加的对于生涯规划教育和咨询,需要加大发展步伐。此外,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和教育发展上有相当的差距,在生涯规划的教育领域差距更是明显,如何促进各地区的交流和共同发展,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也是目前所面临的特有问题。

三、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现状剖析

1、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与实际现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还是比较陌生。调查中,只有176位学生称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这个比例还不到被访问总数的10%,有34%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虽然,大多数被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了解,但是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67.2%的被访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19.2%的被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程度不置可否;只有4.2%的被访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超过7成的被访学生(包括研究生)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帮助;只有3%的被访学生认为不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很多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都是相当缺乏的。虽然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但是大学生自身对职业发展指导方面的需求十分强烈。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从入学初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2.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十分盲目。目前,大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般有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导师的单独辅导、辅导员的一对一的指导、师哥、师姐的指点等,调查数据显示:近4成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即使是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受到过师哥、师姐的指点而已;参加过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的学生只占被访学生总数的29.8%。相对而言,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四和研三的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较多一点,尤其是参加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分别占该年级被访学生的41.3%和34.2%。

当被问及“你在学校接触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哪些内容?”时,一半以上(53.6%)的被访学生接触到过学校提供的本专业的就业信息范围和就业状况,其它内容依次为培养自身对专业的兴趣(32.7% )、促进自我认知的培训( 27.0% )、建立与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资源库,为学生见习和就业提供服务( 21.6% )、进行某些职业心理的教育和能力训练(17.7% )、对选择职业有特定辅导(14.3% )、进行过特定择业技能的培训(11.70/a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相关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还很少。虽然各校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在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还存在着参与同学范围较小,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还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的要求。这说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学生还有很多的此类需求。

3.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许多人也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77.5%的被访大学生中只有24.6%的被访学生认为很清楚实现理想的途径,而且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有26.9%学生开始经常关注他所希望的就业行业,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调整自己的发展和规划;有42.4%的学生虽然没有了解过他所希望的就业行业,但是这部分学生还是非常有意愿能有适当的渠道进行了

解;另有22.6%的学生对此根本没有考虑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6.9%的被访学生他们虽然想过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但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

4.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盲区。调查发现,在被访的2321位大学生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35.0%;对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20.4%;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都非常了解的16.3%;十分了解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占总数的11.7%;十分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的占总数的10.3%。当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层次进一步深入时,我们发现人数却在减少。大学生对自己的喜好并不十分清楚,更不必谈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5.学校提供的指导内容和范围欠缺,学生满意度低。从调查中看,学生不仅仅只是满足于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介绍,而是深层次适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而目前各所大学现在为学生提供的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并不十分充足和完备。另外,还有11.6%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本校的职业生涯指导;42.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相关的讲座或招聘面试技巧、就业理念相关的培训。从数据来看,大学生急需学校提供的服务内容和项目依次为“了解自己是怎样性格特质的人,适合怎样的职业”( 33.6% );“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内容”(29.7% );“提供自己在想从事的行业进行实习”(15.7% );“了解学校就业工作的政策和基本状况”(13.6%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上,最大的需求是要了解“我”、“自己”并想通过科学的方法、专业的手段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诉求、价值。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职业测评(55.1%)和专家一对一的咨询(53.7%)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次想知遣的是自己所学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包括动力和阻力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客观条件;再次是希望自己在校期间能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所实践,另外,社会大环境给予的政策也是学生十分关心的。但是大多数(61.1%)学生还是希望得到相关的指导,在大的方向上明确目标,并为所需要的素质做准备。有32.2%的学生表示顺其自然,不用这么早考虑,他们认为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再说也为时不晚。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仍有6.7%的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无所适从。

在西方许多国家,大学前两年并不限定专业和方向,学生可以广泛选修各学科的基础课,高年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才考虑选择专业和方向。而在中国,受高考体制的制约,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时都很盲目,从而导致很多人才走错了路,选错了行;有2-4%的学生被大学录取后不去报到,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对专业不满意,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对于在校生,如何择业成了大问题,很多人直到毕业还不清楚自己到底能干什么,适不适合这个专业,应该把什么作为工作,把什么作为职业,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已屡见不鲜;另外,毕业生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选择其它方向考研、考博的也不乏其人。

这些现象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在现行的教育下,高等院校应该对学生进行怎样的人才培养导向?应该看到,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不很清楚本专业的情况和分配去向,对于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也不清楚,此阶段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引导,就可能会使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浮于表层,专业思想不巩固。

四、高等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社会给予成员个人选择自己真正想做、又能做得更好的职业的权利和自由,这种择业权必须受到员工本人素质和社会需求的约束,个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要尽量从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事业着手。高校学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择业目标不明确,在形形色色的职业面前,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虽处于青年中后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缺乏丰富的经验,但他们的心理品质己全面、完整地发展起来,心理智能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塑性较强,个性逐渐形成并定型化,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更加关心自己,完全可以对未来的工作、职业、事业展开想象与设计,而且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只有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并积极去创造条件,实现目标。

第二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相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文章从成本效益分析、资金投入、校园资源的利用率及信息网络安全等角度来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设的现象,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3.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应用问题,很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要通过大量广泛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种种原因会产生教育信息化的落后,比如说教育设备的管理不完善、没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等,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缓慢。校园网络利用率很低,除了讲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的机房不对学生开放,学生无法查阅电子信息。所以,根据这种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政府和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4.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有关调查表明,90%的被调查学生对如何攻破防火墙,解开他人电脑密码等感兴趣,他们对破解密码或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希望得到无法轻易得到的数据,渴望发现网络系统内部或外在的漏洞和错误,这种心理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网络系统上到处搜寻读取不应读取的文件和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等软件本身的漏洞;加密和解密、入侵监测等技术产品的不完善;病毒的层出不穷;黑客程序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等也是校园网路安全存在的问题所在。有的学校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简单、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从国家政策,学校发展等宏观及微观多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重置与挖掘。

1.进行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随着专家学者对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各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我们所熟悉,其中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最初应用在对工程项目的分析上,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对所选择的方案的净效益值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判断方案的经济效果。

由于学校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时各个方案的投资成本不同以及产生的教育信息化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教育信息化目标选择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相对较优方案的选择方法就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多种情况下的不同方案做出比较准确的比较。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信息化的成本与收益都必须以货币价值的形式呈现,既所有信息化的特选方案的建立都依据其对社会收益可能产生的货币价值之上。但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法主要还适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外部效益分析上,因为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决策时,信息化收益并不能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例如,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在其毕业工作时可能增加其工资待遇,工资待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时就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我们要对资金的管理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资金在各个阶段都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融资渠道的完善和资金来源的保证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资,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把对教育的投资放在重中之重,只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各个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融资体制,特别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部门,保证专项资金的充足,利用学校特殊的人才资源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特别需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建设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合理分配。第三,拓展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渠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才能征集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个学校加强与社会以及各个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在对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的一定要坚持做到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是核心,教师培训是支柱,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是根本,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是保证的原则,在保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以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为指导思想,协调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培训机制、资源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3.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第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合理充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利用程序,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到现代信息化设备。第二,增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开放时间,虽然每个人都能利用到现代化设备,但是由于学生众多,每个人利用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开放信息设备的机房,学生自愿去学习增加每个人的利用时间。第三,教师在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增强利用的积极性,不但教师本身要利用好设备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用体系,保证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科学利用。第四,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奖罚体制,奖励利用好的学校,惩罚利用差的学校,让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低的学校限期整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

4.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技术问题,所以,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严格分配管理责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技术人员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的安全。

除此之外,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可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隐藏网络内部体系以及抵御各种病毒的攻击的独立的、从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独立出来的网络体系是校园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三篇: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 实效性是信息化时代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基准和标尺,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施方法、途径和载体缺乏创新等问题,应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和载体等方面入手,营造良性运行机制等方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Abstract: Effectiveness is the benchmark and scale of the succ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t is the objective basis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cks innovation in implementing methods, ways and carrier.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ways and carrier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154-02

0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①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在校期间的基础型教育,其教育所达到的有效程度也尤为重要。追求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

1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客观上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趋势、新特点,从而对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活动实际效果产生影响。信息化犹如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对该背景下山西省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

2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方法方面,大多数学生比较倾向于社会考察、微信宣传、访谈法、青年志愿者活动,认为这样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有30%左右的同学认为自我学习与教育、理论知识宣传的方式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程度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信息化?r代背景下在部分同学(尤其是非政法系别的学生)对纯粹的理论灌输有些排斥,他们不太接受空洞的理论教学,相反,典型示范、激励感染教育、微信宣传、网络宣传社会考察、志愿者服务这些在实践中获得心得体会,在实践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的活动,不仅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误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 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方面,同学们普遍认为青年者志愿服务、社会考察等实践途径的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讲授讲解、理论学习、理论培训,也有个别同学标注既要有理论学习,也要有实践交流,要使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满意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途径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实践教育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③从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活动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给予肯定的,但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其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差距,这说明这种实践活动还有待于继续发展,形式方面还需要创新。理论教育途径和实践教育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④但是在调查中,部分同学并不认可这种教育途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教育者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途径时,忽视了理论教育法在运用时的条件性。理论灌输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的作用,就避免不了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2.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载体方面,31%学生认为理论学习方面的活动效果比较好,有六名学生备注学校开展的面向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于简单,缺少实质性的理论知识;而69%的学生认为单纯的理论学习(如阅读报纸、书籍等,党课、团课培训等)效果程度不明显,学生不易接受,认为通过网络开展、采用图片展的形式进行、实习考察、党员带头作用这样的丰富多彩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程度比较高。

在总的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还是比较好的,只是在个别问题上存在分歧。这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总体上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要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情况制定最为合理的教育实施方案。

3 信息化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还要求教育客体适应新情况、面对新问题,增强自主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我国国家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方法、途径、载体之间的相互促进与融合。

3.1 运用隐性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方法,还要把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起来,防止把二者割裂开来,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当前很多学生还是会有一些逆反心理,单纯的理论教育会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在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隐性教育法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直接灌输式教育与间接渗透性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中。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直接的理论灌输,就会淡化学生的正确意识,相反,间接的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不仅是一个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还会收到直接灌输式方法所没有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高校各教育者要挖掘本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并渗透在课堂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中;其次,将这种理念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最后,教育者自身的言传身教示范作用是隐形教育方法成功运用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3.2 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创新教育载体,在信息化背景下要重点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载体,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途径,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新出现的事物不断丰富其形式,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它的实效性才会增强。一方面,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逐渐渗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必须正确理解,通过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发挥这种新媒体的积极作用,通过渗透、互动、引导等方式促进教育工作的实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之间的联系。如:建立微信群、QQ群进行信息的传播。此外,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各种社坛、论坛等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选择。这些新技术为教育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

3.3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即理论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各种校园实践活动,而且必须进行创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如占领网络新阵地、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等,以解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功能,开展更为丰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建立、优化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网站在功能和形式上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用健康、积极的文化因势利导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的选择。另一方面还要规范健全网络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网上信息的识别能力,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3.4 增强整体性指导,营造良性运行的有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具体的系统工程,它的整合性强,所以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指导,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运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在于教育主体坚持相正确的方法、合理的途径、相适应的载体的统一。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同时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接受具体、形象的教育与启发,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社会适应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加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⑤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日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这就意味着选择合理的教育载体也越来越为重要,要坚持寓教于行、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和寓教于管相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点的方法,融入隐性教育方法之中,充分发挥每种载体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郑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初探》,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12月。

②单文丽:《论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矛盾与化解对策》,载《教育改革》,2010年第8期。

③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46页。

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

⑤郝丽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载《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郑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

[4]单文丽.论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矛盾与化解对策[J].教育改革,2010(8).

[5]杨占良.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1).

[6]张焕华.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社科纵横,2011(3).

[7]胡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1(6).

[8] 李婧迟,王颖.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5).

[9]赵升文,影响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诸环境因素的调查报告[J].调查研究,2009(24).

[10]汪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6(8).

[11]郝丽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12]方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12(3).

[13]单文丽.论制约大?W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矛盾与化解对策[J].教育改革,2012(8).

第四篇:加强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程度是人事工作管理上水平上层次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本文指出了高校在加强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

人事工作 信息化管理 思考

1 引言

近年来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服务了高校的教学和科学创新与变革,提高了人事工作的效率。但高校人事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滞后阻碍了人事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 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作用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重要。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快车道以来,这对高校人事工作加快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各项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好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让计算机更多地代替人的活动,减少人力的浪费,同时也做到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创新性。因此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更为凸显。

加强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更能提高工作效率,紧跟时代步伐,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中,大量的人事信息通过人工操作,在批量处理信息时,冗长的数据不仅加大人力投入,而且浪费物力,更会因人为因素造成错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把数据统一汇总、分类处理、校对快捷,准确性高,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彰显社会的进步。

3 当前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虽然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进行人事管理,依靠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较好地服务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但是,由于人事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高校的大发展,对数字和信息的精确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依靠简单的几个数据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比较突出的是一些高校部分信息库仍停留在设计的初级阶段,维护不及时,又无法升级紧跟发展,同时也不能共享资源,用户权限受到影响,严重阻碍了工作的进展。在新设计的软件上又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保密性,也影响对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担心。有些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虽然使用了计算机,仍然停留在输入、打印的基础上,数据库是最基础的办公软件OFFICE,各科室之间数据对接不及时,更新滞后。

3.2 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不统一

高校人事部门是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上级领导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决策,也担负着本单位内部人员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维护。由于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对口的主管部门也根据各自的需要,开发出了适合自己本部门特色的专用性信息库,极大地方便了本单位工作。但高校人事部门对口上级主管部门有多个,因此信息库也分门别类,种类很多,他们之间数据也不能共享,不能相互导入导出,数据录入方法单一,不但增加了高校人事部门工作的难处,也造成主管部门数据不一致、不准确。

根据统计,河南省高校人事部门现在所面对的信息化软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上级各主管部门下发,且必须使用的软件。比如,在职人员工资晋升审核系统、离退休费管理系统、人员与工资管理系统、人事统计报表数据处理系统、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职称工作信息系统、考核管理审核系统、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普通话考试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由于高校人事部门对口上级教育、财务、人事、科技、教务等多个主管部门,每个部门又因工作需要分为不同的科室,每个科室都有相应的管理软件,门类很多,五花八门,高校人事部门一对多服务,尤其是人事信息的统计工作,各科室所需要的基本信息都相同;第二是本单位内各部门使用,且需要人事部门提供数据,如工资发放系统、财务预算报表系统、科研工作管理系统、教务工作管理系统等;第三是人事部门内部管理系统,各科室之间数据不能相互融合,大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比如各高校仍在继续实行岗位津贴的发放就没有可以使用的数据库,这个发放办法汇集了教职工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方面面业绩量的计算,再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后计作薪酬发放等。作为教职工最基本最原始的信息(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职称等),上述软件都需要录入,虽然数据库的建立是一劳永逸的,但这些软件之间是不能相互通用的,在重新录入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每个数据库都操作一次进行维护,增加了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并且会加大出错的几率。

3.3 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到位

实施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一个关键是,信息透明、反馈及时。在目前信息化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教职工看不到本人真正的电子信息,无法查询和核对相关部门录入的个人基本情况,信息缺失或不完整,以至于影响到教职工的评聘、奖励、职务晋升、考核等,有些教职工因为身份证号、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往往来回奔波数个部门进行修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4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有偏差

由于目前信息化管理还不成熟,个别领导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清楚、目标不明确,就事论事,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孰不知在竞争激烈的高校人才战场上,信息的竞争也亦成为重要的武器。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如果人事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脚步停止,人事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且有些高校人事工作的老领导,对信息化的使用不如年轻人,因此从内心上排斥先进的东西,他们认为只有写出来的东西才最可靠,有案可稽。

3.5 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

大部分高校人事工作人员,都是从不同专业的教师转型到人事部门工作的,真正从事管理者较少,而且不是从事计算机专业的,还有一些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同志,即使会使用计算机,大都是一般的办公软件,针对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为复杂的软件,应用起来困难较大。而且高校人事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具体的本职工作,缺少一名专门负责维护信息库的人员。

4 加强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 构建高效的网络体系

实现人事工作信息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面向各个高校和面向高校内部的开放的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人事信息资源共享。把人事信息化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建设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构建一个迅速高效、节约方便、安全可靠、容量大的数字化人事信息库。

4.2 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

实现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在全省的教育系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一个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应具有以下功能。①把目前人事和教育所用的软件功能都整合到这个平台中,各部门所需的报表能够根据需求有选择的自动生成。②设置多重管理权限,使各级层、各部门、各位职工在自己的权限内能够根据需要完善信息,做到安全高效。③建立反馈机制,做到各个使用单位和个人对信息平台的建议能够即时反馈,并及时完善。另一方面,权限下级在查询到信息有误的时候,如果没有权限更改,能够及时反馈到权限上级。

4.3 领导重视,做好宏观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①高校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在日常工作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人事信息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事信息及数据的统计汇总,而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和背景材料。这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等战略发展规划,人事工作信息化程度也是人事工作上水平、上层次的标志。②省级人事部门应针对高校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维护信息平台,使其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在运行中不断的改进完善。③高校各部门应设置专门的维护人员及时上报和更新信息,维持信息库的权威性。④上级部门要对下级上报的信息进行核对查实,做到信息的真实可靠。

4.4 加强培训,造就一支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加强对高校人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塑造一支高素质的人事管理人才队伍。要做好高校人事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秀的管理人员是关键,这不仅需要人事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人事工作管理专业知识,要有不断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也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同时要求本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既要做到工作的谦虚谨慎,也要保障人事工作的安全保密性。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人事工作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加强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动化处理信息的能力,培训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现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中华.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J].大学教育科学,2003,(3):80-82.

[2] 李洪.浅议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J].台州学院学报,2005,(2):90-92.

[3] 田奕娟.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227-228.

[4] 马涛.浅议人事信息管理网络化[J].中国煤炭,2002,(12)

第五篇:中国高校信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蔡 晓 丽

(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 要: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教育与高校信息教育衔接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对目前中国高校信息教育中存在的若干突出的问题及对现代大学生特点的分析,给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高校信息教育;创新能力;课程改革;信息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无限丰富的信息,人们再也无法按照传统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去记忆它们,而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运用信息,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

体现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就是要从传统的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教育观念也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来。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而发展中国家更要迎头赶上,否则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中产生的“数字鸿沟”将更进一步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也充分意识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高校乃至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新思想,它们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涉猎信息技术和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这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如果从2001年在高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算起,部分高中学生将于2002年将升入大学,初中学生也会相继步入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必推动高校也要相应地进行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而与中小学信息教育有很好地衔接,而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课程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信息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并且假设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为“零起点”。高校与中小学所教的知识点重复,并且有些内容到毕业时已经淘汰了。这种状况使得高校和中小学这两个本来应该承上启下、不断拓宽加深的两个学习阶段变得壁垒分明,如同“井水不犯河水”,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里普遍开设的都是《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上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存在很多低水平重复的地方。另外,大多数大学还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名义上有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兴趣选课的权利,但事实上只有很有限的课给学生选,为了凑满学分学生还得上那些课,即使他们早已掌握了内容、哪怕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自学达到要求,这与学分制的可选择性的本意背道而驰。

(二)信息化条件不高、学习资源缺乏。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网络中心,都很重视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落实到学生课余使用和课堂教学还是很难让人满意,几乎完全靠国家投入的高校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而相应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跟不上教育规模的发展,很多学生感叹高校的

信息化条件甚至不如中学。

学校机房紧张,也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全天开放,很多学生只能在外面网吧上网,网吧的经营者本着利益驱使,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用一些手段吸引学生玩游戏聊天,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迷于游戏、聊天与虚拟网络生活,结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另外,网络上可用的教育资源缺乏也是导致学生容易沉迷于网上娱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教育网站的功能往往侧重在“行政管理、对外宣传、新闻传送”方面,不可能也做不到用学习资源和研究信息来吸引学生,忽视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

(三)学科性倾向替代了工具性和综合性。 高校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为中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技能[2]。

然而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学科性倾向严重,片面追求学科系统化、教育内容偏深而不实用。学生往往为了通过等级考试而去学一些计算机理论、概念、编程等,参加各种辅导班、费了很大精力通过考试后才发现学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

学生没有把信息技术看成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没有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改变和帮助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

(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和方法。 大部分大学教师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和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上课时仍沿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些学生逃课、找人代听课现象的一部分原因,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无益。

而信息教育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是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生教育的观念。信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素质,它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如何针对以上问题给出对策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设置的调整、国家政策的支持,但考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

在对江苏地区高校的学生状况展开调研后,笔者总结出现代大学生的几个特点:

[3]

(一)现代大学生平民意识较浓,但社会危机感欠缺。近几年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教育由

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由原来的“天之娇子”变为“大众学子”,在思想上由贵族意识转为平民意识,认为大学时光人人有,不值得珍惜,导致思想放松、纪律涣散、学习懒惰、不求上进。而他们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接触少,还未体会到将来就业的压力与挑战,缺乏危机感 。

(二)过于自我,价值取向多元。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过分关注中长大,自我意识较浓、团队协作意识较淡。在生活中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群体,在学习上追求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功利性强,在目标上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成才,价值取向多元化

(三)学习态度和计划性有待提高 。大多数同学能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能主动学习,力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新知识”,但部分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做笔记、复习和总结等 。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自觉地学习、看报纸杂志、学习实用技术、上网学习的人占多数,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计划性,课余时间主要是休息、聊天。

(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大学生大都在20岁左右,生理、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具有强烈的想独立的愿望,但对未来、对社会很迷茫,缺乏职业规划和对社会的关注。

三、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精选教材、采用学分制。首先,鉴于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非“零起点”的状况,选择或编写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材。

将学分制落实到实处,将选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按照难度和内容进行模块教学,例如分成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对教师和课程进行选择,进行符合个别需要的学习。实施的困难在于选课学生数少的教师会很有很大压力。在教学进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学部分课程,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拿学分、申请免修,达到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缩短培养周期、减少培养费用、提高办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二)引资办学,开发学习资源。 在硬件上,建议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拨款,改善信息化环境,国家应当按照扩招后的规模核拨经费,减轻高校创收压力;也可吸引社会力量和学生自己投入的方式改善硬件环境,例如学生自己购买电脑,学校提供网络支持和机房,进行统一的管理等;在软件上,开展一些关于信息及其使用的研究和实践项目,开发符合高校教育规律、符合教学特点和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的教育软件,建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工具型、资料型、平台型辅助教学软件与素材、资料库。

(三)整合多科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学科性倾向,提倡教师在教学时应按照ACM/IEEE-CS提出的“广度优先原则”对信息技术课程作粗线条、全景式的介绍,引导学生从应试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确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工具性的特点使之跨学科,培养综合课程的意识,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同时,高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家目前的就业、经济、政治形势,体会到一定的社会危机感,从而珍惜大学时光,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尤其是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成为“复合型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规划。

(四)改革机制,促进教学。采用学生选教师、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制度,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鼓励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研究,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合作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定期召开小组教学研讨会进行研究和讨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4]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国家教育部,2000 .

[2] 祝智庭 钟启泉 .信息教育展望[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肖育亮 .对大学新生导向教育的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5).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1 Problems and Solution to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CAI Xiaoli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Changzhou, 213000)

Abstract : this essay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a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isproposed.

Keywords: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of college ;creative capability ; curriculum reform ; information quality;

上一篇:国学韵律操活动方案下一篇:观新起点新作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