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2024-05-05

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共10篇)

篇1: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府谷县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2015—2017年)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学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学校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优化了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为改变“教育过程的模式”,也为我们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真正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模式,以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终生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信息化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使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发展需要,满足学校现代管理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府谷县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要求,坚持“关注教师幸福,让学生愉悦成长”的办学宗旨,以信息化引领现代化,实现我校发展的新跨越。

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原则。从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分类指导,分工协作,整合和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效益。.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在积极配备教育信息技术硬件的同时,围绕加快学校信息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改革,建设与管理并重,实现软硬件同步发展。3.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前瞻的思想,改革的思路,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做到认识统一,领导到位,措施有力,投入落实。

4.坚持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引进与自主开发想结合的原则。5.坚持效益优先原则,根据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分部实施,注重实效,克服盲目性。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强大功能作用,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行政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进程的推动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整合,丰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教学研究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两到三年内,初步实现教育信息数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管理电子化。

(二)主要任务

1.教师全面掌握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上在线学习,进行计算机辅助教与学,能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学习和处理信息。.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3. 在自主开发的同时,通过共建共享、购买、租赁等方式,建立健全各类资源库。力争到2017年,使每一学科、每一章节都有与之配套的优化过的“电子教案”和课件。使每个学科、每个年段都有与教材想配套的典型的新课程教学案例资源。4.抓好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运用我校电子白板技术课题研究成果。

5. 抓好信息化校园创建工作,建设内容全面的校园网。建立网上教师社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团队的学习力,表达力,领导力和创造力搭建平台;依托校园网建成网络备课系统,全面优化集体备课机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系统,实现教师专业档案信息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系统,实现学生成长档案信息化。

6.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丰富校本课程,进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作用,与学校的广播系统、演播系统相配合,促进学校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7.充分用好机器人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学生骨干。.积极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的水平,达到无纸化办公,实现由制度管理、层级管理向信息管理、文化管理转变。

9.积极引进培训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为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提供硬件保障。

10.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三、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引导全体教师转变思想,提升理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引领现代化的重要性,确立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重要位置:

1.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2.信息技术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重 要途径;.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引领教师把信息化建设当作学校办学特色来重点落实,运 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和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1.加强教育信息化技能培训。在信息环境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的角色。为了帮助教师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强化教师的信息能力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继续教育,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教设备操作技能培训,白板课件设计培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设计培训,常用软件的应用培训,常用网络平台和网络工具的培训等等。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

2.打造新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所有教师都要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办公,信息查询,会利用备课系统进行集体备课,会应用常见的教学软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大部分教师会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问题解决学习,会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科研。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考核,在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对信息能力作出明确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优化课堂,减负增效

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助探究构建了良好的环境,我校将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五大模块”课堂教学模式(即: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课堂讨论、辩疑解难——训练巩固、知识迁移——检测反馈、总结升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完善我校课堂主流模式,构建同时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高效课堂,使学生快乐学习,轻松掌握当堂知识,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2.信息化平台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不仅便捷、高效,还能资源共享,特别是信息搜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只要教师们能够树立高效课堂意识,教育的种种弊端不难改变,科学高效的课堂,毕竟是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乐土,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境地,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四)专家引领,培养骨干

1.重视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做好教育教学骨干教师的培养。在信息化建设中,一是要加强专业信息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依靠这支队伍做好教师培训,维护设备运行,并通过建章立制的办法,加强网络管理,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二是重视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培训”与“送出去学习研修”等方式,培养好、使用好骨干教师,建立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库(包括导学案设计、课件、课堂教学微视频等),通过网络供全校师生共享。

2.专家引领,培养骨干。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学校建设永恒的主题,为了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思想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定期请专家到校做培训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培训学习,迅速培养我校较高层次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保证投入,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学校经费支出,除了满足基本的办学条件支出外,将投入的重点投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学校在自身资金来源中,优先保证教育信息化培训和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

(六)加强领导,实现目标

1.加强领导抓落实。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由校长直接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学校教研室、教导处、信息处、网络管理员、信息专业教师、学校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团队合力,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协调管理。

2.实现目标促效益。按照我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任务要求,大力开展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的应用。一是用好开通的个人空间,2015年末开始广泛学习借鉴和利用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的优质资源;二是逐步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人人通平台,到2016年末实现全省用户、资源和应用共享;三是借助全省“人人通平台”开通的不同层次的名师课堂,开展校际互助、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等多种应用,到2017年我校推出一批创新应用的优秀示范案例;四是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动员广大教师及电教、教研人员参与,逐步形成基础教育优质课例“研究、制作、评选、共享”的教学新模式应用推广机制;五是按照“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整合改造已有资源,购买特色资源服务”的工作思路,按需购买和引入公共资源,教师参与共建资源,实现在“人人通平台”支撑下不断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提升。

府谷县明德小学 2015年4月26日

篇2: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2016 — 2018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战略决策。近年来,全区上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快速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为促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开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局面,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内涵发展,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工作方针。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全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加快实现全区教育现代化,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学习型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现状与问题 1.现有基础

(1)硬件环境建设。近年来,各学校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和社会其他资金的支持,整合、更新了学生用计算机,为信息课正常开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基本达到了专任教师人手一机的配备标准,能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要。在全区教育城域网建设方面,区教体局与中国移动公司临沂分公司网络部合作,改造了全区教育城域网。所有学校(包含村小)使用移动公司免费提供的网络核心设备实现了光纤接入,中学与街镇中心小学、区直小学带宽达到100M,村小带宽为10M。在录播室建设方面,全区第一期投入200余万元在7所学校新建了一批集微格教学、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录播室系统。

(2)软件环境建设。与中教启星公司合作,在中国移动公司资金协助下,初步搭建起科研、培训与教研为一体的罗庄区中小学研训教平台,在全区范围内正在推广使用。按上级要求,购买了全市统一的“一师一优课 ”视频资源平台,并在全区使用城域网版的办公OA系统,在系统内实施网上无纸化办公。

2、存在问题

(1)城域网硬件设施建设受限制,互联网外部出口有时受阻。我区城域网主干线主要依托中国移动公司免费提供的华为的网络核心设备,区教体局信息中心与诸多学校尚没有配置自己的网络核心设备,网络环境的基础性设施过份依赖中国移动公司,并且中国移动公司网络受诸多因素影响,有些需要的网站经常访问不了。

(2)资源平台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可以有效利用的平台数量少、功能不全面,各平台入口规则不统一,适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资源不足。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尚不能深度融合,仅是把信息化手段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

三、发展目标与原则

按照“网络全域化、资源集成化、使用普及化、运维优质化”的总体思路完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建设,实现教育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与普及共享,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及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到2018年年底,建成人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中遵循如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在区域教育统筹规划基础上,充分整合各学校现有的软硬件系统,合理规划新建系统,制定分步骤实施方案。合理分工,分步实施,确保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2.统一平台,互联互通。

建设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以及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储存和检索统一,实现资源与信息纵向、横向贯通。

3.深度融合,支撑创新。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有效支持教育教学创新、教育均衡为根本目的,开展智慧云平台建设与应用。

4.共建共享,全面应用。

整合力量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全面推动应用。建立并逐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激励机制,保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持续、高效发展。

5.规范管理,保障安全。

严格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要求,制定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管理规范,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四、任务与措施

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载体,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保障,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是根本。

(一)硬件建设

进一步优化教育城域网,建设区级教育云数据中心,扩充互联网出口,逐步实现教育城域网内部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强学校多媒体录播教室建设和多媒体“班班通”升级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数字化多功能教室建设。

主要措施:

1.升级改造现有教育城域网,内网主干线改造工程于2016年启动建设,完成城区学校1000兆光纤进校园,街道(镇)中学、中心小学100兆进校园,村小20兆光纤进校园。2017年启动无线骨干网络建设,2018年全区基本实现教育城域网内部无线网络全覆盖。2.2016年建设完成罗庄区教育数据中心。局信息中心与各学校配备统一品牌的网络核心设备,配备支撑全区教学、研修、管理信息化的服务器及网络平台,提供平台数据计算、网络安全传输、资源存储等功能。

3.按照应用导向原则,2017年前升级改造完成区内非交互式多媒体“班班通”设施,构建“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资源应用模式。

4.2017年街镇中心(区直)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完成多媒体录播教室建设,提供支持开展集体备课、案例观摩、专家讲座的能够双向互动、交流研讨的支撑环境,促进教师间优秀教学方法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共享。

5.逐步开展创新实验室试点建设和翻转课堂应用试点工作,打造数字化网络课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建设“一对一网络教学班”、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数字阅览室等项目工程。

6.整合中小学校园监控、视频会议、课堂直播等系统,完成全区教育视频系统网络融合建设。

(二)软件建设

进一步完善罗庄区中小学研训教平台,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

主要措施: 1.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开发,区、校两级分工建设、共同应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6年学科资源覆盖率达到85%,2017年实现中小学所有学科资源全覆盖。

2.2016年60%的教师和初中以上40%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2017年基本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促进“空间应用”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3.2016年启动建设覆盖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为教育监管、教育决策、各类在线测试、教师学分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建设多层次、多角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与教师发展评价系统;建设家校互动服务系统,为家长提供管理与信息发布的入口,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学习评价等服务。

4.利用信息化加强教学、行政和后勤管理,2017年全区基本建成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2018年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各项功能。

(三)坚持应用驱动,深度融合教育教学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强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应用等内容的培训,把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各级专题培训,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措施: 1.做好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教研人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

2.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级各类学校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的优化和创新应用。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推动“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城乡互动课堂”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3.逐步开展“翻转课堂”应用试点工作,打造数字化网络课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建设数字校园电视台。组织好微课大赛、电教优质课推荐评选活动,打造“翻转课堂”优秀示范案例。

4.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探索开展3D打印教学、创客式学习等课程,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综合信息化素养。

(四)启动智慧校园试点校建设项目

选择试点校配备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智慧教育理念与实施方法指导下,基于智慧校园感知环境,引进新型多媒体互动交互设备、移动教学终端设备,重构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网络硬件环境,并提供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结合备课与教学中心,为开展智慧教育提供应用支撑。探索形成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为特征的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育。

主要措施: 1.2016年在区内启动建设3所教育信息化基础好、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教师信息素养较高的学校作为首批“中小学智慧校园”创建试点校。

2.2017年,依据试点校的示范性作用,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培养现代型教师队伍,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素质教育体系新模式、新途径,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为罗庄区“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五、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系

区教体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教研、电教、财务、基教和督导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罗庄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全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各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2.抓好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充实区教体局信息中心技术力量,统筹指导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区信息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学校按规模大小配备1-3人的专(兼)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

3.积极筹措资金,保证设施满足配备投入

统筹管理“两费”资金,协调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将配备和维护资金列入学校预算。严格落实临教财字﹝2009﹞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两费”的管理使用,并在每年的教育费附加及学校教育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以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争取政府专项投入的同时,广泛宣传,努力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

4.强化督导评估,建立激励机制

篇3: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规划》指出,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 健全比赛制度, 创新办赛机制, 提升赛项质量, 把大赛办成面向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基本覆盖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群, 对接产业需求、反映国家职业教育水平, 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学生技能赛事。助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规划》指出, 每年举办的赛项原则上控制在100项以内, 新设项目控制在赛项总数的25%左右。高职在校生数高于10万人、中职在校生数高于20万人的专业大类, 原则上每年均设比赛项目。本规划期内举办的比赛项目总和覆盖中、高职专业目录中80%的专业大类和40%的二级专业。

《规划》明确界定了参赛资格:高职参赛选手应为高等学校在籍高职高专类学生。中职参赛选手须为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生。高职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在25周岁 (当年) 以下, 中职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在21周岁 (当年) 以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报名参赛的, 一至三年级 (含三年级) 学生参加中职组比赛, 四、五年级学生参加高职组比赛。

篇4:规划出台 三年振兴电子信息产业

按照《规划》要求, 未来3年, 电子信息产业促增长、保稳定要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3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另外, 电子信息产业调结构、谋转型要取得明显进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

《规划》指出,今后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9大重点领域,确保完成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的任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认为,通过部署三大任务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规划》的亮点之一。现在电子信息产业有很多布局都在产业的低端,我们的核心的竞争力就比较弱。所以最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技术含量,要提高产业定位,通过这个《规划》来拉动产业的提升。

据介绍,《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另一个亮点,是从国家的高度来部署整个产业。 它把这个产业的内容从软件和集成电路逐渐扩大到了液晶显示、下一代互联网、软件外包等等,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个链条进行布局。这个对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篇5:教育信息化工程三年规划07年

雷锋小学

电教教材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雷锋小学

电教教材教育信息化工程三年规划

雷锋小学

电教教材教育信息化工程三年规划

(2007年——2009年)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文件精神及长春市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我校现有的校园网基础资源及人力资源,对未来三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以下两方面的规划: 一、三年工作目标:

(一)学校教育资源网的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4.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与互联网的通讯和资源共享,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

5.继续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资源库的内容,重视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网页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三级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全校教师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及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35岁以下青年教师能进行课件制作及具体网络的基本技术。

2.逐步实现教师无纸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科研。

3.明确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要求,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计算机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革和实验。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4.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人才基础。

5.科研先导,开展区域性教改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启动以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为目标的互动教育新模式的研究,积极开展运用网络实现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试点研究。6.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7.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三)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标

1、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网络知识,学会利用网络查找学习信息。

2、高年级学生掌握一定网页制作知识。

3、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积极、更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4、网络的学习资源以及网络交互空间(BBS),根据个人的学习个性、能力等,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合作伙伴,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学习、协作学习、多元学习。利用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间通过网络的充分互动完成创新性学习任务,在信息化环境中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 1.教师(1)教学设计技能

让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媒体的特性、设计工具的操作,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设计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的制作合成、教学评价等内容,并能就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2)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教师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教学之前首先应当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常用软件的安装及使用。

(3)网络操作技能

能利用电脑进行电子备课;教师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网络教学的方法,内容包括INTERNET一般原理与硬件配置、浏览器的使用、E-MAIL的收发等,能用FRONTPAGE等软件制作网页,能制作FLASH网页动画。(4)课程整合方面技能

学科教学向网络环境教学推进,要懂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教学,综合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能来上好网络课及整合课。

2、学生

(1)中年级段基本目标:学会用计算机学习、上网。A、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

B、学会英文打字,能比较熟练地使用鼠标。C、会在网络环境下自学。

(2)高年级段基本目标:熟练掌握上网。

A、会熟练地使用单机和网络环境自学。大部分学生能在网上查询、检索、调用、下载文件。

B、会使用网络环境与他人实现远程交流,会补充完善自己的网络主页。

C、初步掌握1-2种汉字输入方法,会使用电脑写作、计算。D、个别学生掌握简单网页制作。

电教教材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信息化工作的专项实施意见,我校的信息化工作要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师资的培训为保障,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应用为核心,以贯彻新课程精神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加快建设步伐,全面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

二、总体目标

根据市教育局的相关目标,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分项落实以下工作。积极参与信息中心的虚拟城域教育网的联网,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快构建学校电子政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和教育管理网络化;充分利用远程继续教育和教育网络系统,培训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积极筹备,争创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

三、重点工作

1、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校园网的设施和功能,为构建市教育局专用虚拟网(VPN)作好自身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主要是软件的开发与积累;硬件需要与上级部门配套来配置。

2、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教育局提出的教育网络防黑客、防病毒、反黄色信息等网络安全标准和管理措施,根据要求安装防火墙等安全装置。主要是现有软件的升级。

3、积极推进教育电子校务的规划建设。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4、推进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课件制作培训和课件制作评比活动,征集广大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的课件,充实学校教学资源库,并逐步完善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不断提高教学信息化的普及程度。

5、为进一步推广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应用,结合上级组织的竞赛和研讨活动,开展相关的校本竞赛和研讨,提升学校的应用和研究水平。

6、充分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平台,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和培训,以教育信息化带幼教师教育现代化,使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7、加强学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决定因素在于人,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是推进此项工作的关键。一要建设一支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校管理干部队伍;二是要建设一支思想上进,熟识信息技术课程,懂教学、懂技术的专业课教师队伍;三是要开展教师全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建设一支不断壮大的能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日常教学的师资队伍。

四、实施规划

一、硬件投入

1、行政人员每人配备一台电脑。

2、年级组办公室10人以下配置一台电脑;10人以上配置二台。

三、软件开发

1、收集整理现有课件材料,构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负责部门:教务处)2、40岁以下教师每学年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少于2节;30岁以下的不少于4节。使用后的课件交给给学校资源库。

电教教材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信息化工作的专项实施意见,我校的信息化工作要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师资的培训为保障,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应用为核心,以贯彻新课程精神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加快建设步伐,全面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积极筹备,争创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本学期,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分项落实了以下工作。

1.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教育局提出的教育网络防黑客、防病毒、反黄色信息等网络安全标准和管理措施。

2.积极推进教育电子校务的规划建设,目前主要是工作安排,通告,通知,校园新闻等内容。今后要在教务日常管理、后勤日常管理上建立网上平台。

3.推进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评优课活动和课件制作培训活动,征集广大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的课件,充实学校教学资源库,并逐步完善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不断提高教学信息化的普及程度。

4.为进一步推广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应用,结合上级组织的竞赛和研讨活动,开展相关的校本竞赛和研讨,提升学校的应用和研究水平。

但是,还有一些工作没有能够按计划全部落实: 1.年级组办公室10人以下配置一台电脑和10人以上的办公室配置2台电脑还在筹措。

2.收集整理现有课件材料,构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负责部门:教务处)40岁以下教师每学年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少于2节;30岁以下的不少于4节。使用后的课件必须交给学校资源库。工作还不是十分到位,或者说共享的作用还没有很好的发挥。

篇6: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数字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张掖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我校实际,特制定《靖安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

1、计算机教室建设:2010-2012学,完成计算机教室升级建设任务。

2、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无线AP接入20mb光纤上网,实现教学与办公的高速。

3、2012年计划新建初中部6个班互动式、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建设,计划到2014年利用2年时间逐步实现全校18个班互动式、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建设。

4、校园网建设:2012年完成(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

(2)资源建设数字化: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依托甘州区教育局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上多项交流。4)尝试开辟有特长学生个人主页,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

(5)网络管理制度化。1)强化管理、规范制度,修订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全体成员信息技术考核指标和评估、奖惩办法。2)加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日常维护,保证校园网络畅通,使设备使用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3)制订师生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范师生上网行为。

(6)依托校讯通平台,做好家校联系,加强对学生的监管,逐步实现教学的有效延续。

(二)加强资源建设,提高应用质量

1、加快校本资源库建设。按照自建、共建、购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加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一是大力开展优秀教学案例、设计、课件的评选交流活动,不断充实校本资源库;二是利用三原教育信息网共享机制,不断充实校本资源库;三是加大投入,购置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充实丰富校本资源库。

2、加强资源整合应用研究

(1)开展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1)实行电脑网络备课设计。(文本、课件)

2)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探索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扩展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法与途径。3)合理运用信息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4)运用网络开展学生课内外作业指导、学习情况分析和学习评价。5)根据学科需求,设计、制作单元或横向知识结构虚拟情景资料。

(2)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1)根据学校特色和专题研究项目编写校本教材。(文本与音像结合)2)开展师生实践活动。3)进行网上成果展示。4)根据教师、学生实际,编写计算机培训校本教材。

(3)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程的探索。1)以问题或者案例为切入口,通过网络资源,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2)开展师生网上主题式探究性活动。3)开辟师生网上专题论坛。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评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活动和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教师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电子白板课例大奖赛活动。

5、加强张掖市“数字校园”的应用,服务我校教育教学。

(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应用水平

1.加强对全体成员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全体成员观念更新,从行为上提高全体成员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

2.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的场所。1)定点、定时、定人,安排领导、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参加各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2)请专家作讲座,培训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3)挖掘本校培训资源,集中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训,通过具体的优秀的案例,进行整合方法的培训。4)观摩学习。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5)学术沙龙。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通过集体确定主题,大家分头探索、研究,集中讨论,最终形成共识。通过以上方式培训,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员培训,并持证上岗。

(四)推行管理信息化,实现办公无纸化

1、规范网上办公流程。指定专人负责办公自动化工作,做好公文接收、办理、上报、存档等工作。

2、全面推行学校管理信息化。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籍、学业管理。

3、加强网络安全工作。对相应的数据通过光盘、移动硬盘做好备份,健全应急处理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各种数据、信息的安全。

(五)强化管理考核,服务教育教学

1、明确网络管理人员职责。定期做好设备的清查核对和保养维修工作,对发生硬件故障的设备及时更换或维修。完善电教设备出借、使用和赔偿制度,多媒体教室、智能广播、闭路电视、电子阅览室等设施设备正常使用。

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考核。学校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研究工作纳入工作考核中,与教师签订岗位目标任务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3、完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校级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做到“软件故障不过天,硬件故障不跨周”,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夯实责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信息化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2、落实经费,加大投入。落实县局经费投入制度,规范管理使用信息技术教育经费。

3、加大考核,严格奖惩。学校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研究工作纳入工作考核中,与教师签订岗位目标任务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靖安中心学校

篇7: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校园。

二、总体目标

到2018年,以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培养造就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保障硬件正常运行,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信息化。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

2、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室,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虚拟环境,如:教育教学资源库、视频点播、校园社区、虚拟实训环境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帮助

3、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4、优化组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篇8: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2012年5月的一天, 我收到陕西省教科所“陕教科 (2012) 25”号文件:《关于组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实验学校与子课题的通知》。从文件中得知, 该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的“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FHB110067) 。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 课题学术指导单位是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我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 该课题的研究抓住了语文教改的关键所在, 对探索语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于是, 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 我们成立了由县教研室四人组成的绥德县地区指导中心, 在全县选了城乡10所热心教科研工作的中小学校作为子课题研究实验学校, 根据北京总课题组的《课题申报指南》要求, 制定了子课题实施方案, 开始申报子课题。

“少教多学”开题暨培训研讨会于2012年7月27日至31日在山东省举行。我们组织实验学校校长和子课题负责人一行10人前去山东省无棣县参加会议。会议主题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课题负责人和部分实验教师、教研人员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云集山东, 寻求语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印象最深的两个报告, 一个是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报告;一个是课题组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明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设计的构想与实施》。这两个报告使我们对当下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开展“少教多学”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也明确了子课题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会议安排的首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好课不少, 但有些课也不敢恭维。主要问题是“少教多学”理念渗透少, 教师满堂问, 学生启而不发, 课堂气氛沉闷, 反映出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2012年9月7日下午, 正是陕北高原秋高气爽, 五谷杂粮成熟时节, 绥德县《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子课题开题暨培训研讨会》在实验中学召开。在会上, 宣读了子课题立项通知书;学习了总课题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工作措施及年度工作指导方案;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代表分别讲话。最后, 我举办了《“少教多学”子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专题讲座。会后, 各学校都认真培训实验教师, 积极投入到子课题研究中去。

如何将“少教多学”子课题研究与我县正在实施的“有效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迫切需要专家的指导与引领。2013年春季一开学, 我们请总课题组的领导和专家来绥德, 对绥德的课改及课题研究工作给予指导。5月3日, 总课题组组长景民、课题组专家孙廷峰、秘书长刘桂英三人从北京风尘仆仆前来绥德, 深入辛店中学、张家砭小学课堂听课。专家们听了郝玲玲和王亚兰两位教师的课后, 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 并和学校领导、教师举行座谈。第二天上午, 在实验中学大会议室里, 全县中小学校领导、教师共560多人参加了课题组专家的报告会。孙廷峰老师作了《贯彻“少教多学理念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专题报告。孙老师的报告, 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建立五个方面, 系统而完整地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作了阐述, 同时对我县今后课改和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2013年7月16日至20日, 总课题组首届年会暨课题研究专题培训会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举行。首届年会主题是:践行科学理念, 制定合理策略, 探寻有效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课题组安排我在第二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小学组当评委。小学A组在铜仁市南长城小学举行。我和云南、新疆及西安莲湖区教研室的王老师一起当评委, 评委组长是北京市教科所的张立军主任。全国各地的18位小学教师在两天的大赛中一展风采, 好课连连。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 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很大, 课堂上的变化令人欣喜。看来, 只要观念转变了, 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老师们都说受益多多, 不虚此行。

按照总课题组关于开展优质课评选的要求, 绥德县“‘少教多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于2014年初夏进行。

我们以县教研室和县教育学会联合发文, 要求全县100多名课题实验教师人人参与优质课评选, 每所学校至少选出一名优秀教师参加县上的评选。2014年5月22日, 县上‘少教多学’优质课评选以小学组和中学组分别在实验中学和绥师附小举行, 各学校推荐的13名教师参加了评选。特别是实验中学贺小华老师所作的八年级语文《好嘴杨巴》, 让人眼前一亮。这节课很好地突出了“少教多学”理念, 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我在点评时建议实验中学领导就贺小华老师这节课进行观摩研讨, 让老师们都来看看什么样的课才是“少教多学”, 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所真正喜欢的课。

第二届年会暨课题中期培训研讨会于2014年7月20日至26日在河南省商丘市雎县举行。年会主题是:“遵循教学规律, 讲求教学艺术, 践行少教多学, 提高教学效率”。来自河南、新疆、山东等地的16所学校作了“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各地在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中也发现了我们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不足。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无论是听报告还是听课, 千余名参会者顶着酷暑炎热大都准时到场。会场、课堂秩序很好, 拍照、摄像、笔记都非常认真, 不少参会者提前到场占座位, 从始至终, 气氛真诚热烈, 让人感动……

2015年, “少教多学”子课题进入结题时间。第三届年会在陕西咸阳西北大学启迪会展中心召开。年会主题是:让少教多学成为教学常态, 让结题评审走向科学规范。几个很有分量的主题报告, 分别是:浙江省教研室胡勤的《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范式》, 山东省教研室张伟忠的《少教多学的思考与实践》和赵明的《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把‘少教多学’变为教学常态》。这些报告, 高屋建瓴, 既面对实际教学, 又具有前瞻性, 为今后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两个学校的结题报告展示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和延安实验小学。

我在第四届“教育艺术杯”教学大赛小学A组当评委。看了全国各地选送的课, 参差不齐, 喜忧参半, ......哦, 少教多学, 任重道远矣!

三年的“少教多学”子课题研究, 我们收获了什么?一次更新教师观念的洗礼。从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开题, 到研究论文、教学设计、优质课的评选, 一系列研究过程就是一次次新旧思想的碰撞、一次次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三年来, 绥德县课题实验学校先后有40多人次分别参加了总课题组在山东、贵州、河南、陕西举办的课题年会, 聆听了18位国家级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观摩了12位名师的示范课;聆听了全国各地20所学校的子课题研究经验介绍;观摩了240位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 使老师们开阔了教育视野, 领略了语文最前沿的教学风光, 对“少教多学”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 三年来, 每位实验教师都写了六篇论文或教学设计参加课题组研究成果评选。大家都认识到“少教多学”是在“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把教师的“多教”转变为学生的“多学”。同时也明确了“少教多学”不是“量”的界限, 而是“质”的变化, 它是一种教学理念, 更是一种教育思想。

一个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据北京总课题组介绍:2011年7月以前, 在网上搜索“少教多学”只有几十条零星的信息。现在, 输入“少教多学”在百度上搜索, 查到的相关信息已经超过1亿条。

在绥德, “少教多学”已经成为课改的代名词, 由实验学校辐射到所有中小学。大家用“少教多学”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绥德中学、实验中学、绥师附小等学校还将“少教多学”向其它学科教学传递和渗透。老师们在教学中已经自觉地运用“少教多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逐步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

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在成长。“少教多学”子课题的研究, 带动了教师观念的转变、观察问题角度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使参与者了解并体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让行动者变为研究者, 获得一定的科研能力, 逐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这就是子课题研究的成果。那些想一下子就研究出有轰动效应的成果, 是一种很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在三年的子课题研究过程中, 绥德不少实验教师课堂教学变化很大, “少教多学”理念得以渗透, 进步很快。实验学校有四位教师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 还有两位教师在首届课题年会“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中讲课并分别获得二等奖。绥德县教研室也被总课题组评为“少教多学”子课题先进地区指导中心。

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对于学校来说, 是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对于教师个人来说, 就能体验到思考的快乐、钻研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这就是子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篇9:落实三年规划 促进纺企党建工作

去年中纺联的党建工作开展得成功,主要因为政研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批非常成功的、以抓党建促经营发展为典型的企业案例,像红豆集团就是让人印象最深的一个。在此基础之上,政研会还在行业内评选了十家民营企业党建单位,并对这批企业给予了表彰。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2日,中纺联在红豆集团召开的党建工作会议得到了中组部、国资委等单位领导的重视,江苏市委、无锡市委都派出了主管领导参与。事后,政研会把红豆集团的党建经验编订成书籍资料,在全行业内进行了宣传推广。

去年下半年,中组部在全国企业中组织号召学习红豆集团的党建经验。年底,国资委系统召开了行业协会经验座谈会,中纺联党委副书记陈伟康代表中纺联介绍企业党建工作方面的经验。在刘慧兰看来,可以说中纺联的党建经验为其他行业协会开展党建工作树立了一个标准。

从去年的经验看,抓企业党建已经和纺织强国建设密不可分。根据中纺联党委的建议和意见,政研会对纺织行业的党建工作做了三年规划。刘慧兰说:“在三年中,我们要开展相关的企业党建经验调查研究,推出先进典型,树立示范企业,从而引领纺织行业企业的党建工作,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做到党组织在行业内的‘双覆盖’——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今年是中纺政研会实施党建工作三年规划的第二年,在总体延续去年中纺联党建工作的基础上,政研会启动了“2013深化推进全国纺企党建活动”。和去年有所不同,今年的党建工作要在全行业开展。从范围上而言,扩大到了纺织产业集群(名镇)、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

今年,中纺联开展企业党建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于纺织强国建设,加强和创新企业党建工作,提升企业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纺织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和职工队伍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刘慧兰强调,事实上抓党建、促发展这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实现纺织强国建设目标完全一致。(赖松)

篇10: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及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引领学校思政工作,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四梁八柱”,纵深“四爱三有”,落实“三全”育人,加强“四个自信”努力践行“两个维护”,打造具有“X一中”特色的思政教育工作品牌。

二、总体目标。

以“一个目标(学会做人)”、“两个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个重点(改革、素质教育、安全)”“四个突破(环境卫生、学风建设、两操质量、文明礼仪)”“五个场所(教室、操场、休闲区、综合实践基地、家庭)”“六个渠道(课堂、班会、阅读、板报、广播)”“七种方法(说理疏导、榜样示范、实践教育、情境熏陶、心理咨询、规范约束、专家会诊)”“八步程序(稳定情绪、了解情况、思考对策、发现优点、寻找缺点、沟通落实、跟踪反馈、调整策略)”作为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政教工作,实现政教工作的科学化、有效化、特色化。

三、具体目标。

X、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三进”活动,促进各门课程精准定位、差异衔接、合力育人,真正让课程建设亮起来。

X、以“道德讲堂”为载体,赋职赋能让岗位热起来,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

X、乘势而为,让自信强起来,多维立体阐述中国抗疫的制度优势。

X、突出主题主线,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X、聚焦课堂阵地,激发活力让思政一线动起来,形成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强大共识和良好氛围。

X、打造“X一中集团”特色的思政教育生态体系,因校制宜凝练思政课特色品牌。

X、落实“三全育人”,构建形成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四、工作原则。

X、坚持突出主题主线原则。将《习谈治国理政》《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学校思政建设最新教材,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X、坚持强化创优理念原则。深入实施“X一中教育集团新时代思政建设创优行动”持续以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六方面创优为抓手,创新方式方法,将思政建设与督视导、教育改革评价工作相结合,攻坚克难推动重点工作落细落实。

X、坚持推进一体建设原则。成立X一中教育集团思政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把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紧紧围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抓好课程建设,总结好经验好方法。

X、坚持落实“三全育人”原则。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深中小学语文、思品、历史、地理、体艺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抓好课程思政,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把立德树人触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X、坚持打造一校一策原则。压实集团联盟校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各联盟校区位和资源优势,在课程建设、评价改革、师资培训、共建帮扶等方面打造具有“X一中教育集团特色”的品牌项目,推动联盟内思政建设协调发展。

五、工作思路。

(一)加强思政工作探究,注入思政正作新活力。一是提高认识、强化学习,提高思政工作水平。坚持每周一次理论学习,组织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律。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刻认识习新时代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进而办好具有X一中教育集团特色的新时代思政课。

二是加強顶设计,深化改革创新,让思政教育“四梁八柱”定型增效。

以《囯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加强思政工作顶层设计,制定《X一中教育集团思政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工作主题,进一步形成稳扎稳打、层层递进的良好态势。

三是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实现思政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定期召开思政工作例会,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创新力度,以行之有效的改革及接地气的措施,积基树本,让教育回归璞真。

(二)加强思政精细化管理,精心打造德育新常态。

通过集会、国旗下的讲话等途径广泛宣传教育、安全演练,以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强化校园保卫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发挥保安职能作用,把一切不安定、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根据本集团各个时期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保卫制度及各种应急预案和安全负责追究制度。

加大“夏扬”志愿者服务队建设,让“四爱三有”纵横到边。加强留守学生思想教育。加大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力度。完善班级、年级学生小岗位管理职责、制度和组织架构。联合年级组成立自主管理学生干部培训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

(三)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全员德育格局。

加强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建设,构建并完善“集团校长——联盟校校长——分管校长——政教处——团队——年级组——班级”思政工作网络。落实“三全”育人,构建形成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班主任岗位培训,探索出X一中集团班主任从入职到成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流程;推动班主任考核及评价改进,建立一支稳定、实干、有奉献精神的班主任队伍;筹建班主任工作室,提升班主任培训品质,加大年轻后备班主任的培训力度,丰富班主任梯队建设层次。总结梳理推广班主任先进经验,进而辐射整个教育集团;编《师生交流技巧》《家校沟通宝典》等,为全员思政工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强化基础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狠抓文明养成教育,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学生会建设力度,从学生的迟到早退、自习纪律为突破口,继续细化学生考核工作,以日反馈、周公示、月总结,敢动真格及时处理、教育学生,净化学习风气。探索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学生评比工作,在严抓学生纪律的同时,注重树正气、立典型,利用开学典礼、期中表彰等先进学生进行表彰,力争让校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高位统筹谋划,充分发挥各职能科室机制作用,有效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政教管理。(二)加大宣传激励。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总结提炼工作推进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有影响力的政教工作创新品牌。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作用,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政教工作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也许这就是所有作文下一篇:管理人员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