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语境下的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研究

2022-09-11

一、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食品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 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关乎着人类最基本的权利问题。我国近些年来的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数不胜数, “塑化剂”、“苏丹红”、“染色馒头”对大众来说一点都不陌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食品的态度再也不是以前的“吃饱就行”, 现在是不仅要吃饱, 更要吃的安心, 吃着省心。食品安全在不断受关注的过程中会不断发酵, 逐渐变成社会公共事件, 极其败坏社会风气。本文以风险社会为切入点, 希望通过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得出一个关于食品安全法的完整体系, 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风险社会语境下的食品安全犯罪

风险社会反映了现代工业社会的本质在哲学社会中的概念,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的一个社会学家。他指出:工业社会变成“风险社会”是因为其本身系统中存在问题, 它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而来, 并导致人类所制定的规则被打破[1]。从认识的角度来看, 风险社会的形成, 是因为人们在工业化社会发展中, 对出现问题的反思。风险社会是人类科技发展带来的“负能量”文明, 食品安全问题具备现代反思性。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 这种问题也会愈加突出。

风险其实就是主体所做的社会行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 出现的带有危害性的事件, 它带有一定的现代反思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知识。

(一) 风险具有的特征

1. 人为的特征

人类的行为是导致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导致的风险和人类行为导致的风险比起来, 简直不值一提。

2. 同时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

这如同我们经常说的“这既是机会, 也是挑战”。风险一方面确实带有危险性和侵略性, 但是它存在的同时也激励着人的意识进步或科技发展[2]。我们得一分为二的来看待问题, 不可只看到不好的一面。就像一部汽车, 喜欢的人能看到它优秀的一面, 而不喜欢它的人也能指出它的不足。

3. 对社会造成延续性的后果

前面讲过, 风险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带来的, 并且对知识有一定的依赖性, 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 风险所带来的后果, 不管在地域上或者时间上, 危害的不仅仅是现在, 对未来依然能够造成影响。比如切尔诺贝利事故, 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对人类的安全造成威胁[3]。

4. 不确定性

风险形成的危险虽然可以预测, 但始终是属于不确定因素, 也许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以环节的改变导致风险消失或更强, 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风险的具体情况。

5. 风险的建构本性

风险是社会构建的产物, 与人们的所有社会活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 食品安全在风险社会情况下的解读

1. 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受到历史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还有国民对“食品安全”的问题还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的。另外如今的社会情形复杂多变, 人心不古, 为了利益使用各种手段, 导致我国食品生产环境逐渐恶化, 制作过程安全隐患加重, 加上消费者地位普遍比较薄弱, 政府在市场监管和食品监督这方面力度不够, 立法不严, 处罚不重等众多因素造成的。

2. 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特征

风险理论虽然不是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但是它给我们思考现代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当然, 它并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经过分析, 可以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有两大特征:

一是人的行为导致食品安全出现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食品加工的众多工序中, 如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 造成破坏经济, 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食品安全问题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发展的, 并不是凭空出现, 所以要小心警惕。三鹿奶粉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都有目共睹, 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虽然个别生产问题食品的黑心企业不一定会造成多么严重的问题, 但根据以往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经验来看, 食品加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问题发生。

二是生产食品的主体有不稳定性。严格来讲,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要体现在这个过程当中, 而不是结果上面。所以, 在立法的时候要注重规制人们的行为。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是因为人们过去的某种行为而导致的, 但每当遇到这种问题时, 人们往往更在意的是这种问题带来的后果。另外, 导致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并不是只有主体的错, 安全问题导致的结果之间也具有不可确定性。如果人们总是在寻找导致食品出现问题的“唯一”主体, 即使有可能, 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我国有关食品安全刑事立法中存在的缺陷

(一) 食品安全犯罪具体刑事人不明确

在我国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中, 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规定的食品以及生产、销售有毒食品安全的犯罪存在双重客体。在现行《刑法》中, 食品安全类违法规定在第三章节中, 没有明确区分犯罪的主次关系[4]。这样很容易忽视食品安全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 即不利于法律法规的实施, 也不利于提高民众和管理者对食品安全的正确认识, 也会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二) 食品安全刑事立法范围不严密

在《食品安全法》修改后, 其中所涉及食品安全行为体系比较健全, 从生产主体、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对象, 都有比较广泛的涵盖。而在《刑法》中, 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规定只有“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并且在对象上限制非常少, 仅仅规定了食品和少数的违规物质, 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均没上榜, 导致有关物质即使出现安全问题, 也没办法根据法律来制裁。这种疏漏相当于间接性的为不安全食品走向市场打开了一道门。

(三)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设置不妥当

首先是罚金刑不妥。这种行为容易造成刑罚恣意。所以要取消《刑法》中对犯罪人的罚金刑。钱财的惩罚不是惩罚的关键, 否则容易让犯人养成“罚完继续赚”的念头。这种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法官的自由裁决, 比较有灵活性。

其次是资格刑设置不妥。我国《刑法》针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制裁更多体现在事后, 对食品安全的防御性病不多见。所以, 限制, 甚至剥夺食品安全犯罪者的资格刑限制, 让犯罪者再无法用职务或者便利继续犯罪, 不仅这一种, 凡是和食品相关的工作, 皆不可再踏入。

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保护的建议

《刑法》在控制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存在有一定的缺陷, 与《食品安全法》中所规定的同样罪行存在分歧, 在审查犯人时容易造成前后矛盾。以上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的分析, 我们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法律法规:

(一) 调整食品安全犯罪归属

在食品安全事故中, 受到危害最大的就是那些不确定的人, 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受到的威胁最大。从我国《刑法》的综合角度来看, 我国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要大很多, 所以我们可以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调整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内容中。这有助于刑法加大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和打击犯罪的力度, 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安全。

(二) 扩大刑事立法调整范围

第一要延伸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环节。《刑法》中只规定了食品安全的“生产”和“销售”, 它不像《食品安全法》一样从种植、培养再到消费, 覆盖整个食品链条, 所以《刑法》容易疏漏某一个链条, 从而使其受到破坏。所以《刑法》应当向《食品安全法》一样, 将链条放长, 延伸食品安全打击环节, 增加监管范围, 与《食品安全法》相辅相成, 更好的发挥作用[5]。

其次, 要取消《刑法》中的食品罪的“危险犯”立法模式, 应将“危险犯”改成“行为犯”。控制一切可能潜在的危险, 一旦出现问题要追溯到问题源头, 不要让模糊的“危险”定义造成执行上的困惑以及司法上的难解, 从而造成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不安全食品猖獗期, 所以亟待将本罪的犯罪方式扩散至“行为犯”, 行为人一旦从事生产或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任意环节, 都能够造成犯罪, 可以在不安全食品流向市场前就结果这个阴谋。

第三, 要加强相关作工人员的工作, 让其意识到“不作为”也是导致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源头之一。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 发现食品存在安全风险时应立即停止生产整改, 若没有按照义务去制止, 导致出现严重后果的, 应定性为犯罪。这样可以促使生产者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控制, 减少危险情况的发生率。

(三) 完善刑法设置体系

1. 要对犯罪者的罚金刑设置进行细化

应充分发挥罚金刑的作用, 让犯罪者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根本无利可图, 从根本上降低犯罪率, 即使有行为人有能力犯罪, 但也没有什么回报, 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其次, 要设置食品安全犯罪的罚金, 达到立案的标准。还要细化罚金的量刑程度。对犯罪人的罪行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造成后果、认罪态度等具体情况来适当判刑。另外要对出现问题企业的法人代表加重处罚, 也是杜绝问题发生的一个办法。

2. 增加犯罪相关资格型

犯罪所获的惩罚永远不是法律的最终目的, 法律的最终意义在于限制和预防违法行为。所以, 非常有必要在法律中多增设一些相关犯罪资格的条例。在国外一些地方, 食品加工、销售企业若发生安全问题, 除了罚金惩罚以外, 还有吊销其营业执照或生产资格的方式。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从而更加有效的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6]。

五、结语

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并不在少数, 而且立法的修改与调整也促使相关法律法规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今天, 我国依然能爆出许多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事件, 这说明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健康发展, 也关乎在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今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 都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对待这种问题, 我们要报着“零容忍”的态度, 法律不能简单成为一个威慑工具, 应该主动融入风险权利的体系中, 在有限的法律空间内为食品安全提供最有力的帮助。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事故接二连三, 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 法律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后防线, 应当严格加强管理和打击措施的力度, 做到食品安全问题有法可依, 违法必惩。当前的经济发展让一些不法商家不择手段的生产和销售有毒食品和劣质产品来谋取利益, 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也对消费者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本文站在风险社会理论的角度, 对我国食品安全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做出分析。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制裁,风险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伟.风险社会语境下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的转型[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1 (11) :29-35.

[2] 丁冬.从“法律中心”到“社会管理”——风险社会语境下的食品安全保障[C].第二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集.2012:221-229.

[3] 张言民, 魏在军.风险社会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治理[J].菏泽学院学报, 2013, 35 (4) :56-59.

[4] 李竞男.风险社会语境下的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5] 金镇秀.风险社会视角下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完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6] 刘伟.风险社会语境下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的转型[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1, 11:29-35.

上一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新途径的探讨下一篇: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