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本科毕业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杂网络本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毕业论文是成人网络教育本科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对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的多年实践,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论文写作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及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第一篇:复杂网络本科毕业论文

当今毕业生写作水平普遍不高的复杂原因

摘要: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大多写不好文章,既有许许多多的社会原因,也有家庭教、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原因。在学校教育中,不能科学地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导致青年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毕业生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虽有社会方面的,但作为学校教育,却不能有等、看、靠的思想,而应当富有针对性地切实改革语文教学乃至写作教学工作,以争取尽快扭转被动局面,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较快提高。

关键词:当今;毕业生;写作水平;较低;原因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许多同仁所倡导的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多读多写、勤于笔耕,培养兴趣、热爱写作,锻炼思想、陶冶情操等办法,无疑都是正确的;如果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一一落实,那么提高写作水平自然可以期待。然而从目前大学毕业甚或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的写作水平,令人实在不敢恭维。其中能够写出像样的大块头的文章的学员,真是凤毛麟角。许多用人单位及其领导也都为选拔不到能够写出一手好材料的有用人才而感觉到苦恼,并向我们提出质疑。那么广大青年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什么不能尽如人意呢?原来我们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时代前进了,社会的气候和土壤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对于写作的态度也都随之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注意并研究这些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把学生写不好文章的原因仅仅归结在教学方面;如果我们不能找出学生写不好文章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各方面复杂的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就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也自然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当代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正在随着年级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退。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还是较好的,他们的写作水平与以前的学生相比还没有明显的差距,有些学生的文章还是相当出色的。然而到了高中,由于课程繁多、学习难度加大、升学压力过重,他们能够用在写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处于缓慢提升的状态,能有显著提高的学生不是很多。到了大学阶段,他们对于上写作课大都应付而已,高度认真地完成作文练习的为数很少。他们对于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大都是东摘西抄,生拼硬凑,其中将论文写作作为一次探讨问题的过程而去深入系统地加以研究、严肃认真地予以完成的更是少而又少。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而且应当深入研究,找出对策。

一、导致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的主要外因:

我们以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减退的外在原因确实不少,而且仅靠学校教育是根本不可能予以解决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上诱惑力很大的东西实在太多,诸如网上揽奇、智力游戏、视频聊天、博客会话、各种格调低俗的娱乐性节目……;再加上盲目崇拜偶像的追星狂热。这许许多多极具诱惑力的东西,让那些缺乏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青年学生很容易下水;一旦下水,他们就会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他们哪里还有精力去学习、去写作呢?

2、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进入了读图时代——色彩绚丽、生动感人、变化神奇的银屏形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长于煽情、鼓动有方的节目主持,不用思考、无需理解的直观性动感信息,无一不能牢牢吸引公众的眼球,更何况是天性好玩的青少年学生呢?他们乐意将主要精力用于以上各个方面就是不愿意一字一句地去啃书本,尤其不愿意去读那些知识性、理论性很强,不动脑筋就无法理解的学术论文或学科专著。

3、由于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仍然存在,由于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夜暴富的先例确有一些,由于某些腐朽思想已经腐蚀了广大青少年的灵魂,由于住别墅、开轿车、出入高级娱乐场所已经成了许多学生羡慕和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青少年在中学、大学阶段,便已做起了如何如何赚大钱、发大财、当老板、成大款的美梦。他们整天做梦,就是不愿意通过务实而艰苦的劳动去搭建由美梦通向现实的桥梁,他们哪里还愿意将主要的心思用在耗神费力的写作上呢?

4、还是由于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现代的青少年中不少人对于本人的衣着打扮、家长的身份地位、亲戚朋友等关系背景,对于同学间的互请互送、互相攀比,对于交异性朋友乃至恋爱同居,都觉得特别重要或感到是一种时尚,甚至被认为是学生时代多彩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体验社会与人生的必修课。学生们都在忙着做这些事情,哪里还愿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写作之上呢?

5、从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能够胜任技术工作、管理工作、营销工作的,由于能给单位或企业很快带来看得见的效益,所以往往在基本工资之外还能获得重奖或提成,其中干得出色的,也更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晋升的机会也就多一些;而能够从事文案撰写工作的(当然很少),大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费尽心力,枯燥乏味,却无名无利,常常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责,工资待遇虽有保证但很难遇到获重奖、得提成的机会——这样的情况早就为在校的大学生所了解;作为头脑灵活、注重实惠的当代大学生,有几个甘于寂寞,愿意选择枯燥乏味的撰写工作呢?

6、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便四处活动、想法设法争当学生干部;他们当上了学生干部之后,便又在校园之中大搞不正之风;再加上老师与部分领导的包庇纵容,他们在学生中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由此便挫伤了许多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无法在健康的校园氛围中茁壮成长。

以上种种,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干扰、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既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怎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呢?

二、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问题。

学生不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花费在写作上,还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目前看来,贫富悬殊的学生家庭确有不少,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差距很大的学生家庭也为数很多,独生子女比例很大,单亲家庭确有一些,家长在外打工、让年迈的父母和年纪尚小的孩子在家守巢的也大有人在。这些情况就使得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和问题。在有些家庭中,孩子整天都被金钱和享受所牢牢包围,从小就以小皇帝或小公主自居,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啥有啥、我为中心的特殊生活。在有些家庭中,孩子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也无法接受正常的乃至科学的家庭教育,学校和家长难以及时沟通也无法密切配合,孩子处于自流或半自流的状态之中,常常为了发泄或迁移感情而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在有些家庭中,家长常用颠倒是非的溺爱和不能吃亏的纵容来教育孩子,用消极的乃至反面的示范效应来影响孩子,让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做人,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也不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不懂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从小到大,一天到晚,就知道围绕孩子唠叨不休,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却不理想,孩子不仅不会领情,还常常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叛逆性格。孩子生活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加之自由化思潮和其他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他们对于正面的教育便常生排斥心理,长大后便形成了对于正统文化的反叛心理。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面前,还怎么能够专心学习、用功写作呢?

三、在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不高与教育界及学校有直接关系,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除数理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外,其他课程则很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现在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课程,不管年级高低,一律以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为第一要旨。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也往往将此点要旨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学生在给老师打分时也以能否引起自己的兴趣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于是老师备课时,便把当代学生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尽可能地备进教案,有些老师乃至教育工作者干脆就把迎合学生兴趣当作了教学改革的一个落脚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似乎不再是让学生学到“真知”,而变成了想方设法迎合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把是否感兴趣当作能否搞好学习的全部理由。岂不知,学生能否搞好学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想、意志、态度、方法、身心素质、相关的环境条件等也同样是学生能否搞好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只是其中的一个直接因素。兴趣既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也是受其他因素制约的。对于老师来讲,被动迎合学生的兴趣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而改变学生的原有兴趣,培养学生新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持久地保持或者逐步增强,则就费时费力了。这对老师当时或很快就获得良好的评价或晋升的机会几乎不起作用,弄不好,还起反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面前,老师还愿意选择后面一种出力不落好的做法吗?老师长期迎合学生兴趣、迁就学生兴趣的做法,便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学生的理智便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再者,在当前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隐患。大家知道,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等,作为某种思维形式是可以研究的,但是决不能以此来替代思维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有许多人对于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方式很感兴趣,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而引进课堂。我们认为,若从思维的角度来考虑,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方式,所注重的是违反基本规律的一种反常思维,是不具有普遍意义和科学价值的。脑筋急转弯式的思维方式,常常把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逻辑关系当成了一因一果的逻辑关系,常常运用偷换概念等错误做法,让学生去寻找与其所谓的标准答案完全一致的答案。老师如果动辄就进行脑筋急转弯式的思维训练,或经常孤立地进行所谓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并把这些思维当作创新思维,以此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此长期下去,学生还会按照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正确方法去进行思维吗?学生的头脑中还会有科学思维的一席之地吗?在基本不懂或根本不懂什么是符合逻辑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究竟有哪些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学生就只能进行所谓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进行真正的胡乱思维喽。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并弄懂它们之间的关系,熟知运用它们的条件和规律,能够辩证统一、机动灵活地加以运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尤其要掌握辩证思维的深刻内涵、基本形式和基本规律,并能够将辩证思维的科学理论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思维实践,形成科学思维的理性习惯;只有按照“遵循规律——冲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再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检验”的程序去训练学生,学生才可能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进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思维。

第二,在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不少专家出于好意,为了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适当降低教与学的难度,为了给学生多减轻一点负担,便把中学阶段对于语言知识的初步介绍几乎抹去了,对于汉语语言的基本规律几乎不讲了,让学生仅凭一点感性的知识,凭着对于自己接触的各种语言包括社会上流行的时尚语言的模糊感觉,凭着对于老师的课文分析和作文评讲的肤浅认识,而去进行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于自己的语言为什么词不达意,为什么语句不通,为什么条理不清,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完整准确、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则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由于老师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语言规范与不规范的科学道理,学生便也无法在语言运用中,自觉运用规范语言,自觉纠正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现代的学生大都不喜欢学习那些枯燥的富含科学规律的东西,对于不花相当功夫确实难以弄懂的东西,他们也就干脆不去问“为什么”了。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也只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的被动性学习,是一种只要能够升学、其他什么也不愿多问的急功近利的学习。而中学老师,为了不违背教学大纲的精神,为了避开简单几句话也确实说不清楚的问题,也就不去向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了。长期下来,学生按照语言规律、使用规范语言进行自觉表达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提高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或语言专家,还应懂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二者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由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我们愿意尊重这样的客观规律,我们就应注意让学生在中学阶段便开始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懂得规范地使用语言的基本规律;从而让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个方面,能够比翼双飞,共同提高。

第三,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学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往往不大注重立论活、选材广、说理难、实用性强的各种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不大注重学生思想观念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由于老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也承受着升学率的重大压力,老师便没有多少精力去关注社会、研究人生了,他们特别注重的就是寻找和筛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由此,他们也无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无法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观点。老师在评讲学生作文时,也往往只讲观点是否正确,却不讲或讲不清观点为什么正确或不正确,怎样分析和认识问题才能使观点正确;只讲选材是否典型,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典型或不典型,怎样做才能使材料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只讲词语句子是否规范,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规范或不规范,规范的具体要求究竟有哪些;只讲思路清晰或混乱,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思路是清晰的或混乱的,应当怎样才能够进一步理清思路;只讲说理不够严谨而系统,却不讲或讲不清为什么不严谨、不系统,怎样说理才能够做到既严谨又系统。老师往往只就面上的共性问题进行评讲,而不愿意深入剖析、找出内因、分门别类、个别指导。这样指导学生作文,就显得不深入或太浮泛,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针对性也不强,作文教学的效率自然就比较低。为了让学生能在高考中得到高分,老师便在押题上狠下功夫,在押题的基础上便让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甚至几十遍的模拟训练,让学生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选材能力、布局能力、阐述能力只局限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随机应变能力乃至整体写作能力就逐步退化了。当学生遇到未曾见过的题目时,当学生遇到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才能够成功地审题立意、稳妥立论、筛选素材、锤炼典型、巧妙布局、严谨论说的时候,学生可能就束手无策了。

到了大学阶段,写作课老师一般只是泛泛授课,而不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训练学生议论文乃至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然后以此为基点,适时地向其他文体扩展开去。大学老师往往只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个人的科研之上,不愿意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花费在精心深入地辅导学生认真写作之上,更不可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持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再加上学生本来对写作就不够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呢?

综上所述,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多方交织的复杂原因,严重地干扰、分散甚至转移了学生学习和写作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其他方面而没能比较有效地集中在学习和写作方面,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就很难积累许多对写作有用、尤其是对写长篇大论式的文章有用的相关资料,更没能积累起大量的典型事例;由于学生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读书尤其不愿意阅读理论著作,所以学生便很难将前人的思想结晶和理论精华继承下来,并通过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所积累的特别有用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资料也就很少,甚至越来越少;由于学生不善于进行辩证思维、系统思维乃至创新思维,不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便缺乏写作时必然要用到的理论武器和思维武器,由此学生在文章构思时就难以打开思路,就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问题或陈述事件,就不知道应该按照怎样的逻辑去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或说理叙事的先后顺序,更不知道自己的观点究竟能不能站得住脚;由于学生也不懂得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是符合逻辑的语言,是表(下转164页)(上接163页)达得体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学生即使有了思想、事例和比较成熟的构思,却无法明白﹑通顺﹑平匀﹑稳密地表达出来,更无法准确、鲜明、精练、生动地表达出来。由上可知,缺乏对写作有用的生活资料和典型事例,缺乏写作时所必需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资料,缺乏文章构思时所必需的理论武器和思维武器,不会运用规范的语言、符合逻辑的语言、适宜得体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表达,便构成了学生写不好文章的四个方面的直接原因。

导致学生写作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表面的,也有深层的……虽社会方面的原因为我们解决不了,但作为学校教育,却不能有等、看、靠的思想,却不能等待一切条件都已具备了才去认真改革教学工作。学校教育应当针对学生相关方面的原因,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扎实有效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力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以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较快提高。

作者简介

王汉生,男,回族,1950年生,副教授,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原主任, 2008年11月因年龄关系退居二线,现任教学督导员。曾主讲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文字,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是”之词性及其他》、《主谓词组充当定语的特点》、《关于语素的定义》、《谈词典释义中所存在的问题》等四十余篇学术论文;主编了一部省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实用教程》(由科大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参编了由张登岐、秦礼君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辞专题》(由海洋出版社1992年出版)。

作者:王汉生

第二篇: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研究与实践

摘 要:毕业论文是成人网络教育本科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对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的多年实践,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论文写作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及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

毕业论文撰写是网络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往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要求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描述案例、撰写论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以下“我院”即指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的实践为案例,结合笔者对网络教育本科生多年论文指导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举措提出建议。

一、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成人学员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学习过程和现实工作或生活问题联系紧密。也就是说,成人往往是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或在生活中发现有再充电的需要,而选择进行继续教育,尤其是便利性较大的网络教育,来学习知识或获得文凭的。

因此成人学员往往具有工作体验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较强、易于沟通,也更易接受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等特点,但同时也因工作、生活或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想走捷径、难以专注和学习积极性不易长期坚持等问题。

二、我院对网络教育成人学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思想建设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能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达。成人学员虽然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积累,但常因之前教育背景或理论基础欠缺,而不擅长把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尤其不擅长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大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听到要完成几千字的论文才能毕业,心里就会有点发怵,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从何下笔、如何计划文章结构,因此就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且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写作周期通常在3~4个月,论文写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学生又要工作又要业余学习,若督促不到位,则难以长久坚持。因此,在毕业论文思想建设管理方面,我院做了以下工作:

(1)从新生入学、跨入校门开始,我院就通过教学计划和通告等形式告知学生,除了修满学分以外,必须写作毕业论文并通过,让学生对毕业要求有清晰的认知,在思想上早日做好书写毕业论文的准备。

(2)毕业论文通常设置在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学期,我院通常提前一个学期就会以多种形式告知学生“即将”启动毕业论文工作。

(3)我院专门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提前录制“毕业论文写作导学”课件,在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时就发布给学生,以便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个初步而直观的了解,并且知道写作流程以及学院的各项相关规定。

(4)关于写作毕业论文的章程、规定、格式要求、范文、选题参考等,我院在学院网站首页开设“论文园地”专栏,常年开放,感兴趣的学生平时也可以查阅、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启动后,也发动学生到论文园地了解规定、熟知要求、浏览学习范文。

(5)毕业论文评定结束后,会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不同等级,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优秀论文将在学生中公示,且发放证书及奖金,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能达到毕业条件,需重新申请论文写作,因此,提前公示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我院的相关规定,也便于学生在论文启动之初,就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了自己的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

三、我院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

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时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性,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学习优质课程。我院设置有多个远程学习中心,在最后一个学期,各远程学习中心的學生和市区内的学生一样,同步展开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我院还专门开发了专为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服务的在线论文平台,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将论文导师每一步的指导要求、师生每一次的互动、学生每一步所提交的工作都纳入论文系统中进行监督及管理,而且学生和导师同时也可通过邮件、微信(群)和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点对点的论文写作辅导,构成了以学生和导师为主体的双向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

我们建设的在线论文平台由教学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管理,学生和导师分别以不同的身份登录,面向学生和导师显示不同的面板,主要有如下功能:

(1)明示时间节点

我院论文写作工作分为选题、提纲、初稿、定稿、审核、答辩六个环节,在论文系统中清晰划分并显示各环节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各个环节内导师及学生所必须完成的任务。

(2)显示导师、学生的联系方式

由教学管理人员聘请具有资质并具备丰富远程指导经验的论文导师,提前根据专业性质、各远程学习中心所处地域进行安排并录入系统,录入后每位导师和对应的每组学生可相互看到彼此的联系方式。

(3)管理人员发布管理通知,告知学生各种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

比如答辩与否的选择、相关规定、重要性、时间节点及答辩流程等,所有重要通知都可在此发布,导师和学生都可随时查看。

四、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监控措施

毕业论文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管理,着眼于运行过程的监督及关键环节的控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论文导师和远程学习中心班主任等多重角色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后台全程监控整个论文系统,我院重点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下:

1.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储备

建设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导师聘请环节我院要求进行专题试讲、面试、签署协议、培训,管理人员定期和导师、学生进行联系并通过在线论文平台对论文指导过程监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根据导师指导效果进行考评并收集简历建设储备导师库。

2.注重全过程、无盲点的管理

在论文完成主要过程的每个阶段的后期,管理人员及时提醒导师跟进学生进度,重点监控联系尚未完成的学生。尤其定稿结束时,要关闭学生端口,意味着学生不能再对自己提交的论文做任何改动,这时要做到管理人员和导师都对学生情况胸中有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进度和状况。

3.突出不同阶段管理重点

根据论文完成的不同阶段,加强重点任务管理。在选题阶段主要是加强审核,要求选题既体现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既体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又紧跟时代热点;在提纲阶段要根据学生答辩与否进行重点把关,答辩的论文字数要求多,质量要求高,论文结构长,提纲就要求高。 抄袭现象高发是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的一个常见问题,进入初稿阶段,就需要开始严格对抄袭的控制,此阶段主要由论文导师进行;定稿阶段和审核阶段,着重对格式的规范并安排专人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抄袭审查,对网络抄袭过多的论文出具论文审查报告,通知学生并给予一次修改机会;审核通过的论文才可以参加现场答辩,远程学习学生则通过视频进行远程实时答辩。

4.通过奖优罚劣措施树立良好的学风

通过评选优秀论文并公示成绩、发放优秀论文证书及奖金等措施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予毕业,需下学年重新申请论文写作。

五、对完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我院构筑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对导师和学生的管理,以及论文质量的监控方面都行之有效,在提高学生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此体系加以完善,提高其有效性,对提高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论文质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构建全程参与的管理团队,包括各个专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监控论文平台的管理人员,实行专家指导下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论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建立清晰的质量标准,如有修改则着重提醒论文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2.储备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增加视频或面授指导环节

虽然在毕业论文启动工作之初,就向学生公布论文导学视频,但部分学生会由于长期在外地出差、出国或是家庭原因等因素,接收学校信息较晚,或是对学院信息关注度较低,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之后也难以跟上进度,而论文指导教师毕竟是和学员一对一进行具体接触的人员,因此若由指导教师在和各学员建立联系之初,就及时录制并上传具体讲解各环节制度及注意事项的论文指导视频,会对学员掌握学院规定、跟进各环节写作、提高论文质量,有较大帮助。另外,部分论文指导教师是在读博士、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较高,也需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的储备。

3.及时更新论文资源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每年都涌现出许多热点和更新的企业案例,论文平台中的资源库也应随着新技术和热点进行更新,给学生提供的选题素材、指导课件、优秀论文范例以及各类资料素材都应及时更新,并由指导教师着重向学员指出,力求让学员的论文能体现时代特征,体现思想热潮,这样更能提高学员在认识和观点上的高度,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4.实行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

通过实践摸索,采取论文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即由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后,给出初级评价和成绩;再由专职审核小组成员,采用网络技术,批量审核全部论文,并对抄袭超标的不合格论文出具论文审核报告;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教授带领评审团队,抽查部分论文再次进行审核,筛选出论文质量较差的论文,最后由教学管理人员对指导教师的指导交流过程、论文最终成绩再次进行审核,确保无遗漏、无差错,确定论文终审成绩。这种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对严格把控论文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5.建立及时反馈的导师评价系统,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论文指导教师是重要角色。无论是和学员建立一对一的具体联系,还是对学员每个环节的写作进行指导,对学员的写作态度和进度最清楚的人都是指导教师,论文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因此,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建立包含学生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多角度、全面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加强激励措施机制,是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学员论文质量的有力举措。

六、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愈来愈突出,越来越多想要边工作边充电的成人学员选择了网络教育。通过论文写作,学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归纳水平,学会构架论文写作体系,初步掌握用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进行网络教育的机构,也要根据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搭建符合需求的写作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学员写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洪建峰.基于Web的毕业论文指导交流系统设计与应用——以上海电視大学毕业论文系统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49-51.

[2]亓俊国,邵轩.网络环境下成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4(10):11-13.

[3]王桂和.浅议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及创新[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6):102-103.

(编辑:王天鹏)

作者:雷登攀

第三篇:复杂系统视阈中的应用型本科教师自适应性教学变革

[摘要]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是一个具有非线性、多主体、自组织和自适应等特征的复杂系统。教师自适应性教学变革是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复杂系统的原动力,并应该强化它。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通过加快自我专业发展、了解学生课程需求、关注社会应用型本科动向、积极参与课程变革等途径,来提高自适应性教学变革的能力。

[关键词]复杂系统;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自适应性

[作者简介]高连扣,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金华32100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的取向是要把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制定的“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然而,多年来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实施的结果并不理想,伴随着课程教学变革的进展,存在着基础主义、学科主义、训练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多种倾向性问题。显然,这场重大而又持久的课程教学变革决不是单纯的课程内容更新或教材变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情境、评价标准和师资、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革,它不仅仅是一次教育范式的转换,而且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将要向纵深推进,不能沿用过去传统的简单思想,而应该用复杂系统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并且应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教师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一、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

以往的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我们基本把它看成是“计划→实施”这样一项简单活动或一个简单事件,然而,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复杂系统理论为我们认识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提供了复杂性这一新的思维范式和方法论。

(一)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的非线性

非线性理论认为,复杂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线性思维只是分析问题的高度简化和近似处理,非线性思维才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活动系统,最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和课程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它们组成了相对稳定的变革活动的结构。此外,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活动还存在其他诸多的要素(如环境、教法),而且人(教师与学生)的复杂性与课程知识的生成和转化机制、知识状态与层次的复杂性都使教师、学生、课程教材三者不存在一种稳定的结构,课程教学变革系统的要素是开放的、生成性的、关联性的、不确定性的。在这个复杂系统中,由于各因素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个教学变革系统产生影响。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活动过程中涉及数不胜数的因素,这些因素又构成错综复杂的联系。在这些因素、关系之间很难区分谁主谁次、谁重谁轻,它们之间的机制不是简单的径直的因果规定,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构建方式,这些机制的发生与否,还取决于具体的时间、场景等随机出现的条件。所以,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过程,不是按“计划一实施”这一线性思维方式进行变革的,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发展过程,变革中的突发教育事件和变革过程中难以预测的特殊教育情境致使课程变革不能按照计划好的课程方案开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的多主体性

在复杂系统中,其构成要素往往都有主体的参与,主体和客体存在耦合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看到系统内的多要素和多主体,看到主体或要素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同样,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不是某一方面或少数几方面主宰下的变革,而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互动过程,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教育官员,以及每一位学校领导等主体都是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的参与者和动力。

在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中,教师是一支重要的参与力量,教师绝不仅仅是课程方案或计划的执行者和消费者,也是课程教学变革的直接发起者或参与者,甚至是课程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学生也是课程教学变革的重要参与主体,不再是课程知识和课程变革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体。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成为课程教学变革的起点。家长是参与课程教学变革的重要主体和力量,家长对课程教学变革的态度和认识会影响到课程教学变革的实施和进程。企业同样是课程教学变革的重要参与力量和主体。企业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成为课程教学变革的直接教育资源,尤其是企业的特色资源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空间。课程变革越能与企业紧密结合,那么课程教学变革就越有成效。此外,学校领导、课程专家等都是课程教学变革的重要参与主体和力量。学校领导对课程教学变革的支持度如何,关系到课程方案的落实状况;课程专家对变革的专业指导程度如何,关系到课程教学变革能否顺利地开展下去。总之,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是在众多主体的参与下的一个多主体互动推进的过程。

(三)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

复杂性理论认为复杂事物在非线性、混沌发展的过程中充满着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是一个自组织过程。自组织是指“通过事物自己的自发、自主地走向组织的一种过程,从而使系统不断地结构化、层次化。这就是说,在自组织过程中系统形成的各种稳定有序的结构,是系统内部各因素彼此协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界环境直接强加给系统的”自组织主要通过自身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调节控制自身的结构和秩序。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的自组织过程,是由变革主体、内容、方法与策略以及变革环境等多个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是开放的,变革的发起和开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社会政策、文化观念等作支持,需要吸纳外界的信息和能量到自身结构上的重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观念冲突和多样化而远离平衡态。正是由于人们对课程和课程教学变革有不同的认识和差异,才有可能进一步审视传统的课程及课程变革中的问题,形成对话交流的氛围,使课程教学变革引向深度和良性发展。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总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或涨落,课程教学变革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或整体的对传统课程范式的偏离状态,变革的课程就是对传统课程的波动与涨落,以推动应用型本科课程的创新和发展。总之,在开放、远离平衡态和涨落基础上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使课程变革由低级走向高级、走向良性运作与发展。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同时还是一个自适应过程。自适应是指系统能自动改变自己的习性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复杂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面临环境的不断变化,理应有能力适应。复杂系统在其自我调整中,不是被动地对所发生的事件作出反应,而是积极地试图将所发生的一切都转化为对自身有利的东西。这意味着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系统内的多元主体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复杂系统适应性主体的七个回声模型和机制(即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根据“环境”和接收信息来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行为,并且通常有能力来根据各种信息调整规则,产生以前从未有过的新规则,在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间进行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促进整个系统的演变和进化。

二、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复杂系统中应强化教师的自适应性教学变革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系统的自适应性动力来自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各种参与主体及其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原动力是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的自适应性教学变革。因为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是课程教学变革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最主要的实施主体,是复杂系统的关键“节点”,具有“节点吸引性”。

(一)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自适应性课程教学变革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从教育活动产生的渊源来看,教师与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是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但是,自从现代教育出现以来,教师逐渐远离课程开发和研制的过程,成为既定课程材料的单纯接受者和他适应性教学变革者。经历了20世纪以来多次课程变革的失败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使教师由被动参与课程变革的“边缘人”走向课程变革的“主体人”,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才得以“理性回归”,“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命题才被赋予新的蕴义,即教师要以课程变革主体成员的身份,从课程的规划、开发到实施、评价,真正实现全程地、自觉地、有力地和主动地参与。

那么,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自适应性课程教学变革能发挥哪些主体性作用呢?

1.清晰课程意识。应用型本科教师的课程意识,表达了其对课程形态的理性自觉,并通过感性的课程参与和教学行为折射出来。应用型本科教师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中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课程需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学生视为个性化的能动个体,注意课程价值的巧妙传递,避免灌输和教化;同时应用型本科教师会将自己有益的人生感悟、经验融人课程之中,运用教育机制选择适度灵活的教学策略;应用型本科教师在接纳既定课程的同时还表现出批判和建构的意向,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风格和特点。

2.实现个人知识的重构与生长。应用型本科教师自适应性教学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其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一方面,应用型本科教师具有很强的自主反思意识和科学化的反思机制,养成了良好的知识积累习惯,注重对课程专家的建议与学生课程需求的分析,通过“深描”从中挖掘经验、技巧,进而构建“扎根理论”,从而使自己的个人实践知识内涵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教师富有卓越的理论鉴别力和批判力,能在浩如烟海的课程信息中迅速捕捉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并经过与课程教学变革实际的联系、改造,打通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通道。

3.增多自主性、反思性与创新性行为。应用型本科教师在课程教学变革实施中呈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反思性和创新性行为,完成从既定课程的“执行者”、“旁观者”向课程“缔造者”、“主导者”的角色转化,能够坦然面对教学变革实践中的“瑕疵”而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能够用课程变革的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和形成一些新的课堂管理策略及教学思维。

4.改变职业成就感体验。自适应性课程教学变革的主体性身份,使应用型本科教师获得了更深刻、更丰富的职业成就感体验。而这种成就感已经与传统敬业精神支配下的幸福体验相比发生了维度的改变。新的成就感更多来自于应用型本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权利的实现,而不仅仅是顺利实施教改方案所取得的教学绩效;新的成就感更加内隐、深刻、持久和富于弥散性;新的成就感已经成为进一步增强应用型本科教师深入探究课程教学变革的内在机制,而不仅仅作为维持职业的反馈补偿性的心理自足感。

(二)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他适应性教学变革的弊端为其自适应性教学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多年来,我们的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一直倡导的是教师他适应性变革。从人们对一般的变革所持的态度推论,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的他适应性教学变革必然会遭遇某些教师的反对乃至抵制。据美国学者哈维的全面系统分析。教师对变革的抵制出于以下一些原因:(1)教师不是变革的主人。如果教师认为变革是外部的或来自外部组织,那么他们就不会接受变革。(2)没有利益回报。如果教师认为一个变革课程计划不能使学生更好发展,或者他们自身不能获得相应的尊重或回报,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抵制变革。(3)增加负担。变革经常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压力,在这些压力和负担面前教师经常受挫,甚至充满敌意。(4)缺乏行政支持。除非官方对课程计划真正负责或保证支持变革,否则教师不会接受变革。(5)孤独感。没有人会单独进行变革。(6)不安全感。人们往往拒绝那些对他们的安全造成威胁的东西,很少有教师愿意冒险实施变革的课程计划。(7)规范的不一致。有时变革的课程计划所代表的教育哲学取向与教师的哲学观念相冲突,这样教师就会抵制新课程。(8)令人厌倦。没有教师会接受一项让他感到不愉快的课程计划。(9)失控与混乱。如果变革被认为是减少了控制或产生混乱,那么它很容易遭遇抵制。教师期望变革能够使事物变得更容易管理,允许更多的控制并促进其有效工作。(10)分化的知识所导致的排斥心态。如果教师认为那些倡导变革的人比他们拥有更多的信息,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这些人拥有过分的权力。(11)变革的突然性和整体性。人们往往倾向于拒斥重大变革,尤其是那些要求人们完全掉转方向的变革。(12)非预期的东西带来抵制。有时候,有些非预期的东西会出现并抵制变革。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有研究发现,很多应用型本科教师对课程改革心存疑虑,质疑课程变革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课程教学变革持有抵触心理,在实施教学变革中表现为敷衍了事和流于形式,不能主动地去适应变革和推动变革。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的这些他适应性教学变革的弊端也为自适应性教学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复杂系统中教师提高自适应性教学变革能力的途径

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自适应性课程教学变革,对于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复杂系统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来说很关键、很重要,也很有必要,那么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自适应性教学变革的能力呢?

(一)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加快自我专业的发展

正如加拿大教育变革专家迈克尔·富兰所说:“有效的教育变革的核心,并不是实施最新政策的能力,而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生预期的或者非预期的千变万化中能够生存下去的能力。”没有应用型本科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对课程变革的积极适应,变革课程的推行必然走向失败。同样,不愿努力追求自我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教师也必将被不断变革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所抛弃。一个优秀的应用型本科教师,要积极寻求自我提升,争取在现代应用型本科课程的变革中起到引领的作用而不只是为了赶上变革的步伐疲于奔命。应用型本科课程变革促使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教育哲学观,促使其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促使其不断地反思与研究,实现教师专业化。应用型本科教师专业发展是其内在专业结构和应用型本科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会以“专业者+企业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循环,逐步增强应对课程教学变革的能力。

(二)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了解学生的课程需求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除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应用型本科概念、原理、理论等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具有解决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在传统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和教学中,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历经改革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变革,带动着与应用型本科课程相关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随之发生改变。

面对变革的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学,应用型本科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中的学生研究。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的学生研究是提高其课程教学实践水平和自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的学生研究可以根据“明确问题、收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确定行动计划”四个步骤展开,采取自省的计划、实施、观察和再思考这一螺旋循环方式,其循环程序是设计、行动、观察、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和反思。这种研究注重具体的实际教学情境和学生的课程需求,弥合了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隔离,也促进了应用型本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关注社会应用型本科的动向

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是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企业、组织、团体的课程,而社会、企业等需要的是“会做事、能做事”,能够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因此,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学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划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的倾向,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中,大学应用型本科课程不断地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分量。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大学应用型本科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相对于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而言,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应用性等特点。实践性教学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特殊的作用。

而应用型本科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必须要随时关注社会上应用型本科发展变化的动向以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的变化,据此构建动态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性教学体系。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教师通过“走出去”(到实际部门、生产经营企业去考察、调研、学习、挂职)、“请进来”(把实际部门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请进来做报告、兼职授课)的途径,经常保持与社会、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缩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距离,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四)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变革

以往他适应性课程教学变革意味着课程事务当权者对教师的集体性排斥与边缘化,折射出了应用型本科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的失落,也折射出了应用型本科教师对课程教学变革的自适应性不够。因此,大学应用型本科教师应重新思考自己在课程教学变革中的角色和地位,树立“交互主体性”意识,通过与课程事务当权者的对话沟通而达成共识,争取教师的课程话语权,彰显教师的课程角色,让教师在课程事务上从“边缘”走向“参与”,在课程变革中获得新生,成为变革的课程实践者。

应用型本科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途径有很多,可以表现为影响课程政策的制定、参与课程开发、参与行动研究等。参与应用型本科课程决策是课程权力赋予应用型本科教师的真正体现,也是应用型本科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主要途径之一。应用型本科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如中央、学校和课堂等层面参与课程教学变革决策。参与课程开发是应用型本科教师参与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变革的又一重要途径。从教师的具体活动方式来看,应用型本科教师参与的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活动,广义上可以归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与课程新编三大类。应用型本科教师参与课程行动研究实际上彰显了应用型本科教师在课程教学变革中的探究角色。应用型本科教师积极参与应用型本科课程行动研究,能够改变课程研究工作被专家学者所垄断的局面,避免应用型本科教师是专家学者的“传声筒”的现象,弥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体现教师与课程整合的理念。真正把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制定的“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

作者:高连和

上一篇:声乐教学法相关论文下一篇: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