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本”课堂

2022-09-18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张嘴巴加一支粉笔, 一本教材加一块黑板,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一堂课下来绝大多数时间是教师精彩的“演讲”, 学生是忠实的听众。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太单一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除了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以外, 个人自学、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 都应该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今教育已把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这是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纵观现行小学数学新教材, 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也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 在新课标指引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我主要从导入激趣----引导自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评价、当堂训练等几个环节谈一谈我的“生本”课堂。

一、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是大量的主题情景图和图画情境题随处可见, 教材充分利用图片、卡通、游戏、表格及生动活泼的文字表述, 直观形象地呈现学习材料。教师应该利用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声形并茂”地呈现这些学习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教师还可以选择运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素材精心创设情境, 组织游戏, 设计活动, 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高涨的情绪走进学习活动。如, 我在教学《几和第几》时, 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卡通动画片创设了动物运动会的比赛场景, 紧张激烈的比赛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状态, 让学生来当小裁判, 评出运动员们的名次,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直奔主题。

二、引导自学, 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 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贯彻课改精神,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施素质教育,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比如, 每节新课之前, 我都会让学生通过“看书”、“试做”、“提问”三个环节进行课前预习。对于某些有新旧知识联系的内容或比较简单的内容, 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学, 还培养了一批“小老师”。例如, 我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怎样算的?然后请学生自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思考并且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吗?然后请“小老师”来讲。这样, 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用不教代替了教, 用学生教代替了老师教,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摈弃那种教师包揽一切, 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发现数学规律, 注重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由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中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 并在发现的过程中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如, 我在教学“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时, 发给每个小组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片、直尺、三角板、细线、和一张记录表等, 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每个圆片的周长和直径, 然后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发现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量、亲自计算得到的数据, 发现了规律。这样, 远远比教师把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告诉学生印象深刻。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取知识, 还获得探究的经历, 体验到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将终身受益。

2.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互动, 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 为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新知识的获取不再完全依赖教师, 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而获得, 这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中有明确的分工, 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 学会与人交往,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所以, 老师们不要怕课堂“乱”, 不敢采用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

四、教师引导, 总结评价, 当堂练习

如果要给教师一个恰当的比喻, 我觉得不是蜡烛、不是园丁, 也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是一颗星星, 星星虽不能照亮学生的前程, 却始终为他指明方向。一节课中, 学生的充分互动后, 剩下的就是教师“导”的时间了。在学生获得体验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水到渠成, 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上, 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 在易出错易混淆处, 都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感悟总结, 需要教师为学生释疑。因此, 教师的“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导”还包括教师对学生个人预习、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全班交流学习等方面的引导和组织。

在课堂上, 教师应及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结果, 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 既重视学习能力的提升, 又要关注学习情感和态度。加强学生日常评价,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 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上, 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做到当堂训练, 分层练习, 巩固提高, 加深内容理解, 训练运用能力。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后的分层练习:先进行基本的的知识点的回顾训练, 给学生提出一道练习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 而不做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呢?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学生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知识解决问题, 达到了巩固提高的目的, 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

总之, 以学生为本的“生本式”课堂, 我们要把握“先学后导、评价反馈”的核心理念, 落实“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率的, 是最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模式, 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应该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成长起来。

摘要:在新课标指引下进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摒弃单一的“口耳相传”“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建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导入激趣——引导自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评价、当堂训练等几个环节, 体现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生本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 今日教育.中国学术期刊, 2012.11.

[3] 小学数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1.7.

[4] 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上一篇:基于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从品牌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看品牌角色的塑造——以绝对MINI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