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本

2023-03-05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 正在于它能唤起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具有唤醒心灵、解放人性、诱发潜能的功能。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即教学重在唤醒学生。教育教学的终极意义是致力于主体精神的唤醒和激励, 从而提高受教育个体的生命质量, 提升其生命价值。同时学生主体精神的尽早唤醒, 可以实现学生自主、能动、高效的个人发展。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和接纳已有的知识, 而是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 以及他的人格心灵, 唤醒他的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正如钱理群所说, 语文教育要以“立人”为中心, 为成长中的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的底子”, 让学生终生受益。

在语文新课程中, 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课 (自学求知) 、师生对话课 (师生互动合作) 、探究讨论课 (探究性学习) 、拓展延伸课 (阅读探究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 (朗诵、课本剧、演讲、辩论等) 等多种课型全面实践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主张。要实现走向生本的语文生活教育课堂, 就要在语文课堂上践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个性特长, 乃至开设个性化课堂, 如辩论、演讲、答辩、课本剧、模拟法庭等, 让学生在走向生本的语文生活课堂上不断生长, 让师生尽情展示自我, 形成“百花争妍春满园”的课堂氛围, 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是:明确任务 (教师设计或者学生提出) ——自主学习 (解决学习内容的基本要点) ——合作学习 (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分组讨论探究 (各抒己见, 综合观点) ——交流碰撞 (各组派代表发言, 阐述本组观点, 其他同学补充) ——自由辩论——教师总结提炼和评价。比如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学习, 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对译文章, 同时勾画并分类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言虚词、偏义复词等等, 然后再在小组的合作、探究和老师引导下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以及探讨该文的文化价值。

一、自主式学习

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按照不同的学习要求开展自主学习。语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为生命的体验。新课程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呵护、培育、唤醒、生成来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 这就离不开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生命体验。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生活是体验的人生, 情感是体验的冲动, 智慧是体验的发现, 人的情感和智慧只有在学习和生活的真切体验中才能生成。所以语文教育就是学生个体生命的体验教育。体验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 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就没有语文教育的生成。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非同一般,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以感性的方式获得知识和能力,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 有着自己的认知、思想、个性、阅历及价值观等, 在语文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人生际遇、心灵感受等相关、相似甚至重合时, 进行互渗、碰撞和情感的共鸣, 语文的学习就更多地体现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产生情感和领悟意义, 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体, 在整合了阅读、听说、思考、写作和历史与现实等生活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老师、学生和文本的多元对话与理解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文言文教学, 在文言基础或内容探究方面, 就可分组为6人一小组, 全班7组, 让学生组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分门别类地找出文言基础知识的知识点 (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语句翻译等) 并组内合作解决, 找出组内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老师或其他组同学。在内容探究方面也一样, 先在组内合作探究, 讨论出一个相对集中的意见, 再在全班发言交流, 进而引发大家的争论, 从而增进大家对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二、合作式学习

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 即知即传, 互帮互学, 合作解决自主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学从本质上来说, 是一种交往和沟通。教师、学生和文本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三要素, 教师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文本, 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使学生在交往中沟通, 在对话中理解。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建构、合作探究的过程, 就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相遇、对话, 并且沟通融合、互动影响的过程, 是师生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思想和意义价值的过程, 也是真正教学相长的过程。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语文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界限, 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 把你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 与百年之远, 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 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阅读就是与文本的“对话”, 是老师、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 获得和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是对语言的理解、领会, 与文章蕴含的故事、思想、哲理进行碰撞, 与作者产生的情感交流, 心灵感化的过程。语文课堂, 应当是张扬学生个性、唤起学生激情、激发教学潜能、展现学生生命价值与活力的舞台, 也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显示的场所, 更是师生阅历共享、思想交流、智慧激发、观点碰撞、思维延展的平台。师生之间是交往互动、对话沟通、共同发展的关系。语文课堂的对话, 不仅仅是言语的应答, 更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雅斯贝尔斯语) 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的“敞开”与“接纳”, 是一种以教材课文为“话题”或“谈资”, 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思想交流、精神互通, 共同去体验、挖掘、生成和创造“文本”, 构建文本“意义”的双边活动。通过师生的对话与交流, 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在交流中重组, 在理解中深化, 在共享中倍增。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要主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师生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心灵以及生命对话, 通过多元对话, 才能真正涵养文化精神, 增益人文素质, 进行个体生命的精神建构。

三、探究式学习

就学习内容中存在争议或疑惑的地方来深入探讨,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去深入认识探究问题, 形成各组间的思想或思维碰撞与交锋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就是在合作探究中展开的多元对话。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对话强调的是师生、生生的相互解释、相互交流、共同体验、共同发展。对话最突出的是它的开放性和启发性, 通过对话积极的参与对方的思想, 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阅历、体验, 扩展自己的思想、思维。对话教学就是一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方式。对话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 亦即相互理解的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融合与交流。理解的基本含义包括意义沟通、相互解释、设身处境、共同体验、宽容悦纳。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体验, 是一种“视界融合”, 是一种对话, 也使学生自我理解与思想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体现新教育理念的“对话”, 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 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 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学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在对话中学会尊重, 学会合作, 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对话式教学就是要以兴趣激发兴趣, 以能力培养能力, 以思想点燃思想, 以民主造就民主。教学从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互动、合作、理解、探究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 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 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 进行心灵对话和沟通, 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比如《老王》一课探究小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展现小人物的美好心灵;《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探究人与自然问题;《桃花源记》探究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力低下、阶级压迫的环境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引发学生与文本、老师、同学、历史、现实、心灵等的多元对话, 对于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和反思也会更加直观和深刻。

摘要:结合新课程理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我的课堂教学实践, 为了根本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我们构建和践行了走向生本的语文课堂教育有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生活教育,生本教育,小组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 靳玉乐主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 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论析下一篇:“商海玉道”杯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