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思考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生本课堂的思考范文

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再思考

[摘 要] 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 我们不能仅把它看成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理念. 本文在阐释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现状,提出了几个策略以优化和改进生本课堂.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本课堂;问题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下有效的教育理念,其思想本质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 而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基于生本课堂理念开展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储备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等良好习惯的形成,还能够为学生感知数学、激发兴趣、融入课堂提供机会.

然而,当前的问题教学中出现了内容预设程度过高、缺乏课堂生成等一系列新问题.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生本课堂的理念之下,深入探讨问题教学,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能力型思维范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优化、稳定和实效.

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内涵

阐释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情境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现有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在正确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掌握和理解更多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生本理念下?_展问题教学,一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其主体地位,数学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在具体实践中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二要紧密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感受,注重学生自身的学情,创建差异化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差异;三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力量,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要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置问题时,要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感性知识,既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又培养出健康的情感与价值观;四要借助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营造出一种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在探索中允许学生表达出不同的观点,对于同一个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优化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策略

展问题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出准确的答案,而是要在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模式下,结合前文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1. 改进问题的表达方式

与小学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 在问题内容的设置上,应改变数学机械化的问题教学定式,将学生身边的柴米油盐等“数学现象”植入问题教学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口语化内容,使问题教学更多地符合几何、函数、逻辑运算等.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投影”知识时,笔者针对初中生立体几何思维尚未建立的实际,通过各种手势在灯光中的影像、灯光位置调整时物体位置的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投影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巧设数学问题难度

结合新旧知识点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根据基础知识回答出部分问题. 对于剩余问题,要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再回答,从而有效避免问题太易,学生举手回答时课堂秩序变得混乱的现象,又不至于问题过难而出现没有学生能够回答的尴尬情形. 并且,设置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按照“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顺序,在给予学生适当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出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图式.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知识时,笔者在课前1~2天时间里,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出大小不等的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所做的图形,然后结合自己的操作,要求学生回答如何判定几个图形是否存在相似关系,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相似”有关的内容,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操作到理论的升华.

3. 优化问题教学过程

只有领悟到推理数学问题的过程才是问题教学的真正目的.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着眼于学情,以学生回答问题为主线,通过引导和帮助,促使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 在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应急于判断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而应多问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促使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分享自己解题思维的过程时,发现自己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组织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已知△ABC,AB=AC,如果在一次小火灾中烧掉部分图形,仅留下底边BC和∠C,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重新还原出△ABC. 在该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学生从∠C入手,有学生从BC入手,在学生复原出等腰三角形ABC后,笔者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随后继续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要求学生应用几何语言进行提炼和总结.

4. 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

教学中也要树立“为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学理念,不断延展问题教学范围.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在实施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重点和难点上,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围绕基础性、思考跨度小的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对于一些开放性、有探讨性、有价值的内容,则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问题教学的差异性,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问题教学的机会.

例如,给出如下试题:已知摩天轮的中心与地面相距130米,摩天轮的半径是50米,如果你乘坐摩天轮从最底端以每秒1°的速度转动,当转动2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在该题的讲解过程中,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摩天轮的画面,迅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并按照习题讲解步骤进行理解,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

5. 创新问题教学形式

在问题学习形式的设计上,要达到“新、奇、趣、准”,课堂问题的设置就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度,使学生从内心渴望知识,渴望征服难题.

例如,组织学生复习“概率”时,笔者利用微课组织学生复习该知识,其中微课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半部分为问题情境,即学校分配给我们班参加校庆的名额,班长说每个学生参加校庆的机会为50%,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学生依次抽签,然后在上半部分视频结束时,笔者设置了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这样做真的公平吗?若不公平,请你设计一个公平的方案. 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 最后,笔者展示出下半部分微课内容,具体阐述了上述抽签是否合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

6. 优化问题教学评价

每个学生接受问题教学的能力千差万别,在教学评价中,不能只注重教学的目的、方式和方法,还应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性评价. 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和小组之间的互评;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包括学生获得的进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综上所述,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 问题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还是一种教学过程的理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不断充实和丰富问题教学内容和形式,优化教学流程,才能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自主发现和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知识结构,从而为生本课堂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生本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大讨论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越来越开阔和生动的世界。笔者长期执教初中语文,现从中学阅读的实际,谈几点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1、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阅读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及作者在多层面多层次展开对话,从中吸取精神营养,进而提高主体自身阅读能力、丰富主体自己精神世界的脑力劳动的过程;也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及作者间的复杂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阅读离不开阅读主体对文本材料的选择加工,离不开阅读主体对作者情感体验、态度观点的思考与评判。也就是说,阅读的要义不在于简单的理解和接受,而在于由文本的启发、激发使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进入到理性思考的境界,形成对文本的独特认识并能够将这种认识个性化地表达出来,甚至创造性地加以引申和发挥。所以,中学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必须首先坚持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也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激发出来后,阅读才会成为主动的对话,而不是被动的抄写和记忆。

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在阅读活动中,存在多种对话关系,如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师生与作品(文本)的对话以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等关系。这些关系的中心必须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关系,其他关系应该为学生把握文本的内涵和与作者的深层次交流对话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只有教育者把阅读诸多关系的核心落实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关系上,阅读活动的主体才会真正回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才不会把教师的理解与发挥作为教学的主体,才不致使学生沦落为抄笔记的主体。也只有在这种观念下,我们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才能真正扮演好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教学的效率。

2、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实际 初中阶段学生的大致年龄段为13岁到16岁,他们的认识能力、审美水平、经历社会生活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等,都被局限在相对低层次水平。他们学习语言、阅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是从语言运用的范例中学习,从阅读实践中积累,进而从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阅读知识和规律。因此,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范例中,从阅读积累中琢磨作者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去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意和体验,进而将这种阅读感受和体验内化和强化,最终能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如果文本或阅读的要求过分高于学生的阅读实际,脱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那么,学生与文本自然就难以找到对话的基础和对话的平台。任何一厢情愿、越俎代庖甚至超越学生阅读实际的行为,其结果必然与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期望相违背。

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需要阅读原理、阅读技法的辅佐

阅读是写作的逆化,“因文得意,读人读己”则是阅读的目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语言组织、文章风格,进而把握文本的内涵和意蕴,最后升华为对文本、对作者的认识性、批判性评价和丰富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曾经有一位青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陆蠡的《囚绿记》时,设计了六个问题:

①“我”毫不犹疑地决定下了朝东房间的小小理由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③“我”为什么囚住这绿色?哪些词语很准确地写出了“我”囚绿的过程?

④“我”把绿“囚”牢了吗?为什么把绿色比作“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其作用是什么?

⑤文章最后一段写“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用了什么修辞?其作用是什么?

⑥你有过类似“囚绿”的行为或感受吗?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客观地说,这些问题周到、全面,涵盖了文章很多的知识点。但所有问题依然是细密、琐碎的语言项目,没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没有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青年作家,在国难当头,在革命时代中昂扬奋进的精神追求和表达出来的对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深切赞美,学生自然难以准确体会作家特定的情意和体验下的语言表达。没有审美阅读,更没有创造性阅读,自然就谈不上提高阅读效率了。

当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离不开得当的阅读技法的培养。点、评、批、注,精、略、诵、默等,各有千秋,又往往因人而异,这里不作展开。

三、语文阅读教学还要彰显人文性。

阅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就有悠久历史的汉语言文学而言,语文阅读还是修身、是养性,是对灿烂文明的吸收与传承。

1、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受以便分析评价文章的主体意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提倡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使语文阅读不仅成为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方式,更成为其表达情感、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理想殿堂。

在教学实践中,孩子们很多次据理力争、“势同水火”的场面使我记忆犹新: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还活着吗?我们该怎样评价于勒?那十多个碗碟是闰土埋的吗?……尤其是在讨论那“那十多个碗碟是谁埋的”时,正反方各执一词。一方同学认为是杨二嫂埋的。理由是她爱占小便宜(偷手套为证),那十多个碗碟是她偷到但没来得及拿回家,所以藏在灰里的。否则,她怎么能那么准确地从灰堆里找到碗碟呢?同时,即使最终她没有拿到碗碟,她还可以以此为借口拿狗气杀。令一方同学认为就是闰土埋的。理由是因为“母亲”一直照看着家中的东西(在前文有体现),在闰土和杨二嫂两人中,就只有闰土有机会接触到碗碟并有机会把它们埋起来。尽管“我们”也承认闰土是一个善良淳朴的人,但也不排除在生活的煎熬中的、贫困窘迫的他顺便“拿”了十多个碗碟藏在灰里。再说,杨二嫂爱占小便宜,但与其藏在灰里,为什么不直接拿回家去?„„正当同学们争得不可开交时,另一个同学代表举手发言:“母亲”也只是听说而已,可能谁也没有藏碗碟(杨二嫂没有机会,闰土不会做这种事),就人物个性而言,之所以有埋碗碟的议论,是杨二嫂诬陷闰土,一是为了弥补得不到东西的不平衡心理,一是以此为借口拿狗气杀。此时,作为语文教师的你,还需要标准答案、“专家”点评吗?

2、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创造性阅读能力,即学生把认识评价的中心从文本、作者的情感体验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在自己的独特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把赋予文本的语言形式、文章内涵等以自己特定的理解,或加深补充,或引申发挥,或质疑创新等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参与作者的认识思考和情感表达,并对这些内容作出选择判断和评价。因此,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强调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更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有自己的理解评价,要引导学生的阅读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扩充,思想感情得以升华。有了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就可以很快地对《苏州园林》中“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和“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才是可取的”两句话作出自己独特的评价;有了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自然能和宗璞一起从藤萝的衰败和茂盛的变化中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一哲理,能在美丽的藤萝前摒弃许多人生的“疑惑”和“痛楚”,在情感的净化中,在梦幻一般的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不觉加快了脚步”,走向阅读的新境界。

第三篇:肖临骏:生本理念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教育理念得到不断发展,越累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生本理念,也落实到教学当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更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具备创新技能的人才,初中科学教师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进而慢慢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在课堂上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故事性导入法、实践导入法等等,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可以保证导入的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科学老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时候,可以讲述在北方有些地方存在着地窖,当人们点着蜡烛进入地窖的时候,突然蜡烛熄灭了。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很多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从而开展实践实验,让学生动手体会当蜡烛是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蜡烛在二氧化碳中熄灭的原因,还培养了学生实践的能力。

二、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课堂中的权威,学生很多时候都无法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这种相对比较压抑的氛围当中,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压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慢慢地被抹杀,因此一定要创造一个相对平等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畅所欲言。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相对压抑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就会慢慢变得迟钝,但是在轻松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就会就得更加地活跃,并且充满创造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各抒己见,各展所长,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利用科学实践提高创新培养能力

科学是一门主要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更加注重实验的开放性,同时,学生可以针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证明铜片与盐酸之间的发生反应的区别,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经过思考,学生可以提出更多的方案,当实验成功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尝试总结成功的经验,而失败的学生则需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总结和反思为什么实验会失败。然而,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硫酸稀释的时候,就在上课之前利用谜语开启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谜语性教学:我入水中较安全,水入我中有危险,我与水合多放热,实验牢记保平安。因此,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得让学生进入到教师所预设好的学习情境过程中。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可以主观地能动地进行发挥,自然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培养。

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时,而大疑则大进。从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问可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老师则需要关注学生质疑的问题。我们知道学习过程从“无疑”到“有疑”,然后再到“无疑”。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疑问,那么才会有探究乐趣。在科学教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真正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疑问,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进行补充和点拨。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一样,教学效果会非常地明显。科学,本来就是要靠大胆的想、大胆的质疑才能出现新的观点以及突破。所以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大胆想,大胆质疑的精神。

总结言之,有效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这就对初中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科学教师时刻关注科学、研究科学,对自己实践的行为不断反思和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探索出一套最适合、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同时,作为初中科学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设置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能力,努力阐述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生本教育的思考

对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2012年4月27-29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在海南省海口市海甸景山学校举行。市教育局组织部分市直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次会议上,生本教育的创立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以及一批在生本教育一线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校长和教师在研修班上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和示范课。活动结束后,局领导又组织校长和教师赴生本教育实验校广东省花都区育才学校实地考察观摩,并和学校领导和部分参与生本实验的教师进行了座谈。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 历经12年研究,生本教育从15个实验校开始,发展到遍及13个省份的200多所学校,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功能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学习;德育的真正基础是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教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提出了“教皈依学”的教学观,“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的课程观。

具体到语文课程教学,生本教育理论认为,语文课的作用是推动阅读,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就是看有没有推动阅读。教学要“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推动阅读,教学要引起阅读的兴趣,通过读一篇课文,引出类似或有关的许多篇课外文章以及大量相关知识。教学讲究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面的扩大,而不在一篇文章上深挖。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示交流时间,引起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兴趣,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实践活动即阅读、写作、交流、表达,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而非传授知识者。提前识字、大量阅读、简化考试、少做练习、固本强基、先慢后快、展示交流、激扬生命成为生本教育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因为这样,在生本教育理论指导下,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过识字关,识字量可以达到2000个以上,四五年级的学生就能写高考作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博闻强识和综合素质令人叹服。

生本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讲究先学后教,做到根本、简单、开放。找到了根本就找到了简单,找到了简单就找到了开放。英语教学则要把书本英语通过英语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英语。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就是教师在努力把书本语言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转变为具体情境里的学生生活语言的实践活动。

那么,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能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呢?

第一,必须坚持并深化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生本教育的理念与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异曲同工,课堂操作环节同中有异,课堂教学的立意各有千秋。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要坚持目前所走的改革之路。高效教育综合改革要不断借鉴、吸收先进地区和学校的成功经验,以我为主,丰富完善。要深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与海量阅读的有机联系,海量阅读的实施与考核、海量阅读与语文活动的联系,为学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导学案编制和课堂教学要删繁就简,务求实效。以语文教学为例,要减少对单篇教材的过度理解分析,扩大主题相近教材的引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把语文教学的根扎在深厚的阅读积累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

第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低年级段语文教学中按照生本教育思想改革语文教学,力争提前度过识字关、提前进行大阅读训练,利用儿童记忆的黄金期完成阅读量的初始积累,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从现在开始起对教师进行生本教育理念的针对性培训,着手制定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下学期启动改革做好师资和预案准备。

第五、着手准备绘本图书、拼音读物的购置,为新入校学生开展大阅读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源保障。修订学校高效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海量阅读实施细则,细化完善、突出落实措施和阅读效果的考察。

第六、做好中低年级段学生家长的培训工作,争取家长支持。

二〇一二年五月九日

第五篇: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

许多教师对课标中要求“改变情境的呈现方式,让情境与生活紧密结合”已能很好把握,而对问题情境的核心要求“具有数学味与富有挑战性”突破不大,有的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数学本质。要改进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重视数学本位与学生本体。

数学本位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第一切入点。无论哪一种教材,其例题的编制都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思考,并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有序发展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其基点是要清楚问题情境的知识点和这一知识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进教材情境或重新创设问题情境也应在不改变其问题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其次,问题情境必须是现实的、简约的、整合的,教师应该对各种基于生活的情境进行加工,让问题的数学信息便于学生观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快激活,而不是让情境牵引学生走向语文类或其他学科类的思考,这也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意所在。

学生本位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本,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已经贴近学生的生活了,那就是以生为本。诚然,这是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从心理学上说有认同感。然而,好的情境更应关注的是能否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而让学生长期停留在低起点的问题情境中,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生本”。

上一篇:人际沟通的重要范文下一篇:生产例会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