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设学案第四章第一节

2023-01-01

第一篇:教设学案第四章第一节

高中化学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一、 学习目标:

1、 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写出其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二、课时安排:共1课时

三、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一)原电池原理

1、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1)两个活泼性 的电极,二者 (如相互接触)或 相连, 插入 中。

(2)形成 回路。

(3)总反应为能自发发生的 反应。

2、正极、负极的判断

3、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电荷移动方向 (1)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以下图为例) 负极: ,电极反应式: 。 正极: ,电极反应式: 。 电池反应方程式: 。

(2)电荷移动方向

电子由 释放,经 沿导线流入 ,电解质溶液中的

离子移向正极,在其表面得电子被 ; 失电子,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3)盐桥的作用: 。

四、课堂合作探究目标:

1、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2、正极、负极的判断

3、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电荷移动方向

第二篇:第四章 第一节

第四章 长征的胜利,红军建设的恢复与加强

第一节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央红军的精简整编

一、遵义会议对“左”倾军事错误的纠正

1934年12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进入广西后,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要到湘西与红

2、红6军团会合,立即调整部署,将5路“追剿”军合并为两个兵团,在红军前往湘西的道路上构筑工事,张网以待。红军如果继续往湘西去,势必陷入重围,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在此危急时刻,毛泽东提出,立即放弃前往湘西与红

2、红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红军转到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贵州去创建根据地。12月11日,中央红军占领通道县城。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向问题。毛泽东的主张得到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与会同志的赞同。李德等人却不顾当时的严重形势,坚持原定同红

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13日,中革军委命令部队,“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15日,红军突破贵州国民党军在黔东南的防线,占领黎平。

1 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就红军行动方向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向黔北进军,在川黔边地区创建新苏区。最终,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区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并“责成军委依据本决定按各阶段制定军事行动计划,而书记处应会同总政治部进行加强的政治工作,以保证本决定及军事作战部署之实现”。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暂时避免了可能的覆灭危险,也为彻底纠正“左”倾军事错误创造了条件。19日,中革军委根据黎平会议的决定,发出《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决议之通电》,命令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前进。20日,中央红军开始出发,在消灭黔军一部后,进逼乌江。30日,红军进占猴场(今草塘)。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了黎平会议关于创建川黔边新苏区的决定。1月6日,中央红军渡过乌江天险,7日占领遵义。9日,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城。中央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短期休整的机会。

1月15 -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洛甫(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何克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红5军团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央秘书长邓小平。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了会议。会议共两项议程:“

(一)决定和审查黎平会议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

(二)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

会议经讨论认为,黔北地区人口稀少,少数民族较多,共产党的工作基础薄弱,不利于创建苏区。因而决定,改变黎平会议关于以黔北为中心创建根据地的计划,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会合红四方面军,到川西或川西北地区去创建根据地。

会议认真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损失的教训。博古在会上作了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事力量的强大、白区革命运动和苏区周围游击战争配合薄弱等客观原因,而对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缺乏正确认识。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了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自我批评,同时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商量的意见,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列举事实说明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深刻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具体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王稼祥也在发言中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对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表示支持。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与会同志的发言都不同意博古的总结报告,支持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意见。

会议作出如下决定:“

(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四)取消三人团(1934年夏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人组成)②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指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党内负总的责任,毛泽东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博占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3月4日,中革军委决定设立前敌司令部,司令员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中旬,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召开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决议指出: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在战略转变与实行突围的问题上”,博古、李德“同样是犯了原则上的错误”,当继续在内线作战已极少胜利可能以至完全没有可能时,没有适时实行战略退却,以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而是继续与敌人拼消耗,从而造成红军的重大损失;在突围行动中,“基本上不是坚决的与战斗的,而是一种惊惶失措的逃跑的以及搬家式的行动”,致使红军在长征初期又遭受严重损失。决议严肃批评了博古、李德取消军委集体领导,压制不同意见的粗暴领导作风,强调“为了粉碎敌人新的围攻,创造新苏区,必须澈底纠正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并改善军委的领导方式”。

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多次取得反“围剿”胜利所运用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指出:“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各级指挥员必须灵活运用运动战战术,实行“从阵地战战术(短促突击)到运动战战术的坚决的迅速的转变”。决议还指出:“广泛的发展游击战争是党目前最中心的任务之一。在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苏区与闽浙赣苏区,党必须坚持对游击战争的领导,转变过去的工作方式来适合于新的环境。最后同

二、六军团及四方面军必须取得更密切的联系并加强对于他们的领导,以求得全国红军的一致行动与互相配合。”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会议集中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和宗派主义组织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对中共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从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开始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为夺取长征的胜利,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二、中央红军进一步精简整编,不断加强政治工作

中央红军长征后,部队编制不适应长途转战的弊端明显暴露。为此,中革军委不断对部队编制进行了调整。

1934年11月17日,中革军委决定对红

8、红9军团进行改编,红8军团只保留第23师,红9军团只保留第3师;原属红8军团的第21师、红9军团的第22师各改编为5个补充营,用以补充各军团。 12月4日,中革军委又作出精简机关和轻装的决定:撤销师、 l团在苏区内线作战时建立的后方部,撤销兵站,保留师、团运输队,分别编90人和60人;红

1、红

3、红5军团后方部只保留军团医院、教导队、供给部(附运输队),其他单位一律撤销,红

1、红3军团医院各缩编为2个医务所,红5军团医院缩编为1个医务所,师、团的卫生队分别缩编为90人和30人;红

8、红9撤销后方部,保留师后方机关;缩编直属队;;缩编直属队;机关撤销或编余人员一律补充连队;抛弃或销毁不便携带或不必要的东西。

13日,中革军委下令,撤销红8军团建制,除营以上干部外,其余人员编人红5军团第13师各团。同时,撤销红5军团第13师师部,机关人员充实基层战斗部队,所辖各团由军团部直接指挥。黎平会议后,调红5军团参谋长刘伯承回中革军委,恢复其长征前因反对李德而被撤销的红军总参谋长职务,由陈伯钧任红5军团参谋长。

同日,中革军委决定将第

1、第2野战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司令员由刘伯承兼任,政治委员陈云,副司令员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下编3个梯队:第1梯队,由中共中央机关、中央政府机关、中革军委总司令部的5个局、总政治部没收征发委员会、国家保卫局和1个医务所合编组成,纵队首长兼第1梯队首长;第2梯队,由总卫生部及1个医院(5个医务所)编成,何长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3梯队,由总供给部和通信队编成,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撤销原第2野战纵队司令部,以部分工作人员加强第3梯队;干部团、保卫团为独立作战部队,归军委纵队司令部直辖;适当缩编总卫生部、总供给部,编余医生补入干部团、保卫团各卫生队;撤销总兵站部,其工作并入五局运输科。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猴场会议又强调:“在充实战斗连的原则之下,应缩编我们的部队,军委纵队必须继续缩小,以适合于新的作战环境。”

根据猴场会议精神,中革军委于1月5日通令各军团、军委纵队,要求“进行各兵团、各梯队本身的人员、武器、弹药、担子、马匹及其他一切资材的全部检查和整理,限三天内进行完毕,并将结果报告军委,准备进行缩编”。

遵义会议决议对盲目扩大部队体制编制的做法提出了批评:“红军的编制一定要适合现时国内战争的环境,主力还未充实就去建立许多新的师团单位是不对的,应该于充实主力之后再去建立新单位。拿全无教育训练又无战斗经验的新兵师团单独作战是不对的,应该使新兵师团中有老兵骨干,并尽可能在初期使他们在老的兵团指挥之下训练出战斗经验来。那种不必要的笨重的与上重下轻的组织与装备是不对的,应该是尽可能的轻装。必须充实连队与加强师以下的领导。”

根据这一精神,中革军委于1月19日再次下令:军委纵队改为中央纵队(实际上仍称军委纵队),司令部、政治部由红军总司令部和总司令部政治处兼任。根据这一命令,军委纵队进行了整编: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团留1个连与中共中央内卫队一起,担负中央机关警卫任务,其他分队补充红

1、红3军团;撤销通信队,保留第

1、第

6、第

29、第30通信分队,归军委总司令部三局指挥,其余的分队和装备加强部队;撤销中央警卫团,人员补充战斗部队。在此前后,红

1、红3军团也进行了缩编:红1军团撤销第15师,所属部队分别编人第

1、第2师;红3军团撤销第6师,所辖3个团合编为第

16、第17团,第16团编入第4师,第17团编人第5师。在此期间,总政治部要求各军团政治部利用部队在遵义地区休整之机,组织工作队,深入开展宣传群众和扩大红军的工作。经过10天的工作,遵义地区的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了红军,纷纷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和照看伤病员,还有4000余人主动报名参加红军。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得到较多的兵员补充。

遵义会议后,为使部队尽快了解会议精神,张闻天、毛泽东、陈云等亲自深入部队传达。同时,中央将会议精神电告红四方面军、红

2、红6军团和中共苏区中央分局。这时,中央红军虽然已由休整转为机动,但各部队仍然利用行军和宿营间隙,按中央要求,以多种方式传达和学习遵义会议精神。红军广大指战员得知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统治、毛泽东回到党和红军领导岗位的消息后,群情振奋,决心在新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努力奋斗,争取胜利。

1月20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中央红军分3路向赤水河方向前进,准备从泸州上游北渡长江。28日晨,红军在土城与进行拦阻的国民党川军展开激战。在敌增援部队迅速赶来的情况下,为避免不利决战,红军撤出战斗,挥师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国民党“追剿”军随即跟进川南。为摆脱追兵,红军改向川滇边的扎西地区机动。2月9日,部队在扎西集中。

2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指出:“为适应目前战斗的需要,并充实各连队的战斗力,以便有力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便于连续作战,军委特决定实行缩编各军团的战斗单位。”命令规定了整编的具体办法,并要求“各军团应在干部与战士中进行必要解释的充分准备工作”;各军团的新兵,一般应补入各战斗连;“各军团应利用休息的间隙期中进行缩编,其日期由军委个别命令规定之”。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为了求得有把握的胜利,我们更必须求得部队的休息与整理,百倍的加强我们的政治工作,提高我们的战斗力,巩固我们建立新苏区的决心与信心。充实连队与加强连队的战斗力,是我们目前的迫切任务。缩编我们的战斗单位,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要求,中央红军各军团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整编。红1军团除精简师直属队外,仍保留两个师的建制:第1师下辖第

1、第

2、第3团;第2师下辖第

4、第

5、第6团。红

3、红

5、红9军团撤销各师师部,由军团直辖各团:红3军团辖第

10、第

11、第

12、第13团;红5军团辖第

37、第

38、第39团;红9军团辖第

7、第

8、第9团。整编后,除干部团外,中央红军共编16个团,各团司令部都配备了电台。整编期间,部队扩红3000余人。中央红军各部队的基层连队普遍得到充实。

同时,中革军委对后勤机构也进行了调整。撤销总供给部,总供给部与总司令部四局合并;总卫生部下辖的“红星”医院,改编为两个干部休养连。整编中,各部队进一步轻装,抛弃了笨重难带的辎重。

这期间,为了加强川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共中央派红3军团第5师政治委员徐策、干部团上干队政治委员余泽鸿等组成中共川南特委,并从中央红军中抽调数百人在石坎子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活动,策应主力红军作战。同时,以红军总供给部80余人组成黔北游击队;以红3军团100余人组成赤水河游击队;以红9军团120余人组成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在黔北地区活动。后遵湄绥游击队在作战中失利,赤水河游击队编人黔北游击队。1935年7月,黔北游击队与川南游击队合编为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下辖2个支队、6个大队,共800余人。

经过扎西整编,中央红军的体制编制基本适应了长时间、长距离机动作战的需要。整编中,许多被降职使用的干部都能以大局为重,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对于这次精简整编的意义,毛泽东后来指出:“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更能打运动、游击战,这又为后来三渡赤水打大胜仗,创造了件。”

红军一渡赤水后,国民党“追剿”军主力跟进川南寻求与红军决战,黔北地区防守兵力空虚。毛泽东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指挥红军于2月中下旬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夺遵义城,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遵义战役的胜利,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士气,坚定了敢打必胜的信心。战斗中,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

为调动国民党军西进,中央红军于3月中旬再次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国民党军误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围攻。为摆脱包围,中央红军于下旬再次东渡赤水河(即四渡赤水),并乘机南渡乌江,将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甩在了乌江北岸。4月上旬,中央红军乘虚威逼贵阳,随后挺进云南,于5月上旬全部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夺取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从四渡赤水到北渡金沙江,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正确指挥下,发扬运动战特长,以高度机动和灵活的战略战术调动和打击国民党军,实现了中央渡江北上的战略计划。这一胜利,集中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同时再次证明,部队的体制编制必须适应作战的需要。

第三篇: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材分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识记常用天气符号并运用符号阅读天气预报图,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2.技能目标: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能综合分析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大气质量、关注健康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记常用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阅读简单天气预报图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讲授法 看图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2.讨论

(1)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2)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

(3)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4)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

(5)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6)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3.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了天地工作、学习。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

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 (板书)天气预报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58主要天气符号图)

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

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 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

(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

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教师要及时评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

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

(板书)卫星云图:

讲解:

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5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

况(青藏高原有雨)

大家一起回忆讨论,并试着归纳天气预报的概念

活动三:

1、展示教材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你能学做天气预报员吗?

把学生分为六人为一个小组各小组任意挑选城市,发布天气预报,教师做好巡回指导,让学生在模仿预报员的过程中加强对主要天气符号的记忆和理解。

2、练习教材P59活动第二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为什么不妥?(台风——捕鱼不合适;沙尘暴——跳绳不合适;霜冻——插秧不合适;晴——打球合适)

3、现实生活中许多动物都能预报天气,想一想,连一连。

蜻蜓搬家将有雨下

知了飞的低出门带雨衣

蚂蚁潮,下雨兆

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

乌龟拼命叫,天热气温高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提到“气候”这个名词,你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么? (板书) 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播放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不同气候的景观,更清楚的了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学生观察后总结)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生列表总结: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练习:教材P59活动第3题: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暴风骤雨——天气;四季如春——气候;阴转多云——天气。) 过渡:你了解当地的天气与气候吗?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有关知识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用呢?

(板书)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可以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自由谈论,教师作好指导)。

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夏秋降雨多,冬春降水少。

相关材料:

(农业方面)风调雨顺,年景才能喜获丰收,每一种农作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照,农业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量。

(生活方面)每天早晨,晨炼已成为城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儿,早晨雾气重,尤其早晨到出太阳之前,近地面雾蒙蒙的。大雾天,大气比较稳定,一些污染物(如汽车尾气)滞留在空气中,被雾滴吸附造成能见度差、空气浑浊。因此,早晨锻炼身体最好避开,待大雾消散后再出来活动活动更有益健康。

打雷下雨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但是一场雷暴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能够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据研究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在晴天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实践表明,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对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有很大作用因此雷雨过后,建议大家外出散步,有的医学专家在雷雨过后,将带有负氧离子的空气引进病房,以协助治疗病人。

(科技方面):天气和气候还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的作用

展示当今风云人物——杨利伟的照片和资料,跟同学们一起了解气象条件对神州五号的

升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师生的辩论,让同学们了解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对身边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学生看问题要从事物的两面性去分析。

学生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不足,互相交流学习的感受,对不明白的还可以继续提出疑问。对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三、气候

1、概念

2、特点

四、天气和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四篇: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1、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展进程为从一国到多国 B、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1909年,一位35岁的科学家荣获该的诺贝尔物理奖,被后人誉为“无线电之父”。这位科学家是

A、赫兹 B、贝尔 C、西门子 D、马可尼

8、19世纪末,汽车的发明和使用实现了人类以车代步、日行千里的梦想。著名的汽车发明者戴姆勒和本茨都是 A、英国人 B、德国人 C、美国人 D、法国人

9、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

A、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0、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是

A、 蒸汽机 B、 轮船 C、 汽车 D、 电视机

11、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

1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制度广泛确立 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完全形成 C.资本主义要瓜分世界 D.资产阶级走向反动

13、右图中的漫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B.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

C.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14、垄断组织的产生在当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具体表现有①有利于进一步扩

大企业的规模②有利于从根本上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③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和降低成本④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1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19世纪最后30年里,股份公司得到广泛发展,这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B.垄断资产阶级榨取超额利润的要求 C.帝国主义进行扩张的要求 D.后起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

16、《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的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的贷款以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社会金融的需求。” 这表明①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正在扩大②银行贷款是当时工厂扩大生产的惟一途径③金融资本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具有决定作用④垄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 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 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丹尼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向前面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指的是

A、文艺复兴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0.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是

A.资本主义的腐朽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资本主义要瓜分世界 D.资产阶级走向反动

二、材料解析题:

1、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取得了无数重要的科学成果。根据上图,请回答:图1中富尔敦创制的“克莱蒙脱”号汽船运用了瓦特改良的 。图2中飞机的发明者是 。 分析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共同影响。

2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刺眼的光线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美国在这一时期(19世纪后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重基础学科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一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闻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

——《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

材料三 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的连续发生,生产力向更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轻视新发明新技术的原因及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为大力发展新科技而采取的措施。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原因,并说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所经营的生产……已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假如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

材料二 马克思说:“垄断是好东西,因为它是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经济范畴。”

材料三 列宁说:“垄断尽管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矛盾,但从另一个意义上看,垄断也是资本主义走向反动的标志,必然加剧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垄断也为世界革命创造着条件。”

请回答:

(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形式除材料一所说的外,还有哪些?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垄断组织的评价有何相同之处?

(3)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垄断必然加剧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 为什么会 “为世界革命创造条件”?

参考答案

一、1C2A3A4A5A6A7D8B9D10C11C12A13C14C15A16D17A18A19C20B

二、1答:蒸汽机(1分);莱特兄弟(1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加强了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活动;密切了东西方联系。(写出以上答案中的任意两项均给2分)

2答:(1)原因:思想保守和企图维持已取得的垄断地位。后果: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逐渐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 (2)措施:注重研究和引进应用技术,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网络人才。

(3)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使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国际竞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使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转向北美。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答: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如卡特尔、辛迪加等。 (2)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理解:随着垄断的出现,各国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纷纷加强了对外扩张和掠夺,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最终引起了世界大战。

条件:由于上述帝国主义矛盾和大战的爆发,相应给战后掀起世界性的革命高潮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第五篇: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教案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工作原理的相同与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做功.

2.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难点

重点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内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难点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试管、胶塞、酒精灯、水汽油机和柴油机模型。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用汽油机模型在讲台上演示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1.生活中的热机

(1)演示课本图14.1-1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热机就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看到过那些热机?这些热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认识汽油机

(1)出示十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汽油机的构造.

(2)利用汽油机模型演示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四个冲程.

(3)引导学生总结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并回答"想想意义"的三个问题. 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做功冲程发生了能量的转化,燃料燃烧,化学能变成内能,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使汽车获得动力,排气冲程排出汽车的尾气.

3.认识柴油机

(1)出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柴油机的构造.

(2)利用柴油机模型演示柴油机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引导学生总结出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出汽油机与柴油机工作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介介绍生活中的汽油机与柴油机的优缺点.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四、检测反馈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热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汽油机:构造、四冲程、应用

三、柴油机:构造、四冲程、应用

上一篇:教师学习名师心得体会下一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