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动精准扶贫实施的实践探索——志智双扶

2022-09-11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他强调,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 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效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对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然而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 面临诸多挑战和影响。志智双扶作为有效推动精准扶贫实施的关键, 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本文围绕“志智双扶”对有效推动精准扶贫实施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研究。

2 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目前, 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 也存在着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帮扶机制不精准、管理考核不精准、扶贫资金整合难、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扶贫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不科学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 从“志”和“智”两个方面还凸显出如下问题:

2.1 扶贫缺乏动力

一方面, 由于部分贫困地区存在着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导致该地区的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甚至脱贫而后返贫, 虽有国家扶贫政策支持, 却难以实现永久脱贫;久而久之, 就丧失了脱贫的信心和斗志。另一方面, 部分贫困地区的人口脱贫意识不强, 安于现状, 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根本动力, 导致精准扶贫效果不佳。

2.2 扶贫的思想落后

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对脱贫的方式认识不足, 长期依赖于国家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资金支持, 甚至不愿因此而摘去“贫困县”“贫困户”的帽子, “等要靠”的思想严重, 不能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没能利用好精准扶贫的政策而错失脱贫的好时机。

2.3 扶贫的“智”力不足

(1) 精准扶贫机制创新不足。部分贫困地区长期依赖“输血式”扶贫模式, 扶贫工作方式落后, 扶贫工作思路缺乏创新意识, 难以形成扶贫效益。

(2) 扶贫产业结构单一, 缺乏竞争力。部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 脱离市场, 缺乏竞争力, 产业扶贫效果不佳。

(3) 干部群众素质落后。第一, 由于当前农村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外出务工, 导致劳动力资源大量外流, 空巢老人由于体弱多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 而村干部自身学识有限、素质欠缺, 缺乏扶贫有效的人力资源, 难以发展产业扶贫。第二, 扶贫思想落后、脱贫方式认识不足, 阻碍了自身寻求发展的意识, 从而成为脱贫的“绊脚石”。

3“志智双扶”的对策

3.1 加强扶贫政策宣传

大力加强精准扶贫理论学习、政策宣传,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树立主动脱贫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使他们对脱贫树立良好的信心和斗志, 成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根本动力。

3.2 创新精准扶贫机制

学习成功实现精准扶贫地区的现金思想和经验, 结合当地实际和特色, 创新扶贫工作思路, 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模式, 有效改进扶贫工作方式, 形成长久的扶贫效益。

3.3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形成核心竞争力

结合当地实际, 挖掘当地特色, 发挥当地优势, 发掘市场需求, 利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路径,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 形成核心竞争力, 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

3.4 大力提升干部群众素质

(1) 对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加强技术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 为产业扶贫储备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2) 大力引进大学生村官、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 作为新生的“智”力资源, 使他们在农村这一广阔的空间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4 结语

综上所述, 实施精准扶贫, 消灭贫困,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习总书记强调,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志智双扶, 把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走科技脱贫的道路, 加大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 贫困地区的群众就一定能够早日脱贫致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实施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大力提升干部群众素质等一系列“志智双扶”举措, 有效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志智双扶”,贫困

参考文献

[1] 杨秀丽.精准扶贫的困境及法制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6 (1) .

[2] 张笑芸, 唐燕.创新扶贫方式, 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 (9) .

[3] 王嘉毅, 封清云, 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 2016 (7) .

[4] 贺东航, 牛宗岭.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11) .

[5] 刘解龙, 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6) .

[6] 郑瑞强, 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 2016 (2) .

[7] 庄天慧, 陈光艳, 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 2015 (6) .

上一篇:浅谈新常态下管理会计在金融企业中的发展下一篇:浅析建筑物拆除爆破的安全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