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心学资料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教心学资料范文

教师招考教心学试题-(4)

第六章

1、当你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没有理解某个术语,这一过程属于()

A.元认知计划B.元认知监视C.元认知调节D.元认知体验 查看答案:B

2、下列策略中,不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A.举例B.类比C.提问D.划线 查看答案:D

3、下列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B.组织策略C.监视策略D.调节策略 查看答案:B

4、谐音联想法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精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查看答案:A

5、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供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具体方法B.动作技能C.复杂方案D.学习工具 查看答案:C

6、反思评价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精加工策略B.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元认知策略 查看答案:D

7、下列学习策略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A.谐音联想B.举例C.列提纲D.阐释意义 查看答案:C

8、组织策略重点强调()之间的联系。

A.新知识与新知识B.新知识与旧知识C.旧知识与旧知识D.都强调 查看答案:A

9、精加工策略重点强调()之间的联系

A.新知识与新知识B.新知识与旧知识C.旧知识与旧知识D.都强调 查看答案:B

10、学生利用系统结构图对学习材料归类整理,这一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查看答案:C

11、为了掌握预测、提问、解释和总结等四种策略,教师和学生不断地互换角色的学习策略训练模式是模式

A.指导教学模式B.程序化训练模式C.完形训练模式D.交互式教学模式

查看答案:D

12、复述策略适用于()

A.机械识记B.意义识记C. a和b都适用D. a和b都不适用 查看答案:C

13、划线是一种常用的()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查看答案:A

14、概念图是一种常用的()策略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查看答案:C

15、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应用性原则、()原则、自我效能感原则和监控性原则

A.学科性B.个性化指导C.通用性D.全体性 查看答案:B

16、学生在学习时能主动选择安静的环境,这是()策略 A.监控策略B.调节策略C.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E.可逆性 查看答案:D

17、陈林在等公交车时,不断回想下午所学的英语单词,这说明陈林很擅长()策略

A.自我监控B.自我调节C.时间管理D.环境管理 查看答案:C

18、小王发现自己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效果不佳,他及时调整了记忆方法,这说明他很擅长()策略

A.调节策略B.监控策略C.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查看答案:A

19、小明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问,来发现自己解题过程中的难点,他在应用()策略

A.元认知计划B.元认知监控C.元认知调节D.元认知管理 查看答案:B

20、小云非常喜欢通过口头讲解,课堂讨论和其他听觉刺激进行学习,这说明她的优势感觉通道是( ) A.视觉通道B.触觉通道C.听觉通道D.动觉通道 查看答案:C

第七章

1、创造性存在于哪些人身上?() A.多数人B.所有人C.少数人D.极个别人 查看答案:B

2、选择题中的单选题是训练学生的什么思维?() A.发散思维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D.动作思维 查看答案:B

3、随机应变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 A.变通性B.独创性C.流畅性D.综合性 查看答案:A

4、空间想象能力一般位于大脑的哪个部位?() A.脑干B.小脑C.左半球D.右半球 查看答案:D

5、创造性高的人智力会怎么样?() A.高B.中等C.低D.不好说 查看答案:A

6、创造性一词由谁首先提出?() A.布鲁纳B.皮亚杰C.吉尔福特D.班杜拉 查看答案:C

7、整齐划

一、遵守常规对创造性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A.积极的B.消极的C.没有影响D.不好说 查看答案:B

8、对教师而言,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做法是() A.不让学生提问B.及时解答问题C.不急于评价D.考试竞争 查看答案:C

9、不经过一步一步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与理解属于() A.形象思维B.逆向思维C.分析思维D.直觉思维 查看答案:D

10、头脑风暴法是谁首次提出的?() A.奥斯本B.吉尔福特C.斯腾伯格D.桑代克 查看答案:A

11、在一个问题中,朝向目标努力方向的操作或活动称为()。 A.问题的初始状态B.问题的目标状态C.问题的路径D.问题的种类 查看答案:C

12、问题解决者思考分析问题的背景信息,把握问题的实质,也就是要理解问题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明确问题的结构,属于问题解决的()。 A.明确问题与条件B.界定目标与表征问题C.寻找可能的解决策略D.预期结果与实施 查看答案:B

13、问题解决者首先明确目标,不断分析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的差距,将总目标分解为几个子目标,而后选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去达到子目标,缩减差距。()

A.算法式B.手段——目的分析法C.类比思维D.问题表征 查看答案:B

14、在数学中常常采用验算的方法来评价解答。如:以减法验算加法;解方程时,将答案带入算式等,这属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 A.界定目标与表征问题B.寻找可能的解决策略C.预期结果与实施D.回顾与监控反思 查看答案:D

15、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中,结合各门学科来培养问题解决策略和思路,称为()。

A.具体领域的问题解决策略训练B.一般性问题解决策略训练C.类比思维D.行为训练 查看答案:A

16、在一个问题中,给定的信息与情境,称为()。

A.问题的初始状态B.问题的目标状态C.问题的路径D.问题的种类 查看答案:A

17、当选择了某种解决方案后,执行计划,尝试解答之后的问题解决步骤是()。

A.明确问题与条件B.界定目标与表征问题C.预期结果与实施D.回顾与监控反思 查看答案:D

18、从目标开始往回走,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初始状态,叫做()。 A.算法式B.逆向反推法C.类比思维D.问题表征 查看答案:B

19、在一个问题中,期望达到的结果称为()。

A.问题的初始状态B.问题的目标状态C.问题的路径D.问题的种类 查看答案:B

20、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第一步是()。

A.明确问题与条件B.界定目标与表征问题C.寻找可能的解决策略D.预期结果与实施 查看答案:A

第八章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 查看答案:B

2、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 A.品德B.意向C.态度D.技能 查看答案:C

3、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 查看答案:A

4、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情感B.道德行为C.道德观念D.道德意志 查看答案:B

5、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 查看答案:D

6、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 查看答案:B

7、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 0~5岁B. 6~8岁C. 8~10岁D. 10~12岁 查看答案:B

8、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 查看答案:A

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 “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查看答案:B

10、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 “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查看答案:C

11、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查看答案:A

1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查看答案:D

13、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 查看答案:B

14、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 查看答案:D

15、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 查看答案:A

16、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 查看答案:C

17、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 查看答案:B

18、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 查看答案:B

19、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 查看答案:C

2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 查看答案:B

第二篇:重庆教师资格教心学总结

教育学学科建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法国卢梭:自然主义教学理想;德国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瑞士佩斯泰洛奇:师范教育的奠基者,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英国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

学校制度的演变: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苏格拉底三步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它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它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其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两方面来实现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它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它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它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它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它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它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呢为重点的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培养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课程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反映一定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有七个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整体性、层次性、递进性。教学目标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社会、学科的研究

课程文件的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与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教学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1.授受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发挥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应用: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1,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原则(1,按教材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材施教原则(1,对学生进行有区别教学;2,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书本知识的教学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学习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中学常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6,实验法 7,启发法 8,研究法 9,案例教学法 10,活动教学法—英语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11,交际教学法 12,体验式教学法(老师创造情境,引起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全面和谐发展,学生自主参与实践。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表现为做卡片,学英文歌,游戏,role play) 13,问答法(重视提问的质量和价值,提问要精心设计形成严密的逻辑序列,围绕教学材料提问,提问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和统一,提问注意有效性)

教学方法实施步骤1,引起动机 2,呈现教材 3,举例说明 4,归纳概括 5,布置作业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教学策略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新时期爱国主义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的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规律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德育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体谅模式理论特征:1.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发展需求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

班级管理功能: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说来有3方面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教育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具体表现为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领导方式:权威,民主,放任

领导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生活环境)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调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力量)

教育心理学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1,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3,心理活动随意性显著增长 4,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 5,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高中时期阶段特征:1,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化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2,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3,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发展4,不仅能比较客观看待自我,更能明确表达自我,敏感防卫自我,珍重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5,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和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放纵,民主)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认识成分-自我认识,情感成分-自我体验,意志成分-自我监控。发展经历从生理自我(3岁成熟)到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自我意识飞跃的第二个时期)

认知差异教育含义: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性格特征差异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程序教学遵循的主要原则:1,教材分为小步子 2,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 3,反应后有即刻回馈 4,尽量低的错误率 5,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

成败归因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班杜拉将强化分为3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最主要因素 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事实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回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贝尔)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2,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学习所代表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就只是发生相互作用,使其得到改善,获得新知识。

1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迁移的作用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3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 相似性,主要指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与相似性2 原有认知结构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 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 1 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8 知识学习的作用:1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的学校主要任务之一2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的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 知识的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 知识的获得通过直观(事物、模象、言语直观)和概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两个环节实现的。 10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4 培养学生观察力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1 如何有效的地进行知识概括1 配合使用正例和反例2 正确应用变式3 科学的进行比较

4 启发学生自行进行概括

12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 深度加工材料2 有效应用记忆术3 进行组块化编码4 适当过度学习5 合理进行复习

15 操作技能培训要求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定向)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模仿)3 充分而有效的回馈(整合)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熟练)

16 心智技能培养要求(高中)1 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使用正确言语

17 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学习环境、努力、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18 学习策略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

19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传统讲授法)、程序化训练模式(按步骤)、完型训练模式(提供不同完整材料)、交互式训练模式(教师与若干学生一组总结-提问-析疑-预测)、合作学习模式(两个学生一组)

20 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2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

23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措施: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体;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治时间的联系。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 提供各种怜惜机会4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提出假设,自我评价与反思。

23 创造性的培养: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好奇心,解除恐惧心理,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非逻辑能力,榜样。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推测与假设,自我设计,头脑风暴训练。

24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 品德发展由动荡(初中)向成熟(高中)过渡。

25 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1 正处在迅速社会话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2 自我意识能力差,抗腐蚀性能力弱,易受到外部条件诱惑和熏染3 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阶段,易受群体影响

4 重感情,易激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盲目模仿的心理,理智控制能力不足。

26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27 良好态度和品德培养方法: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28 心理健康的6标准:对显示的有效直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9 心理健康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习日常教学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0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有关课程;开活动课;其他学科中渗透;班级团队活动;个别辅导咨询;小组辅导。

31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阀、自我控制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改善学生认识的方法;艾理斯的ABC认知理论。

32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威客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提升师德修养的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磨练,向优秀教师学习,内省慎独

教师法第39条对教师申诉制度的内容: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出处理。

教师法14条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条例19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其资格: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证的;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5年

义务教育法34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法37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关解聘教师的规定 1,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的学习和业务学习,潜心钻研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Teaching Plan

Topic title; class type(new class);class hour(40min);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aims:1. Knowledge objectives(to introduce;to master the new language points, words,expressions, grammar) 2. Ability objectives; 3. Moral objectives Teaching focus;teaching difficulties

Teaching procedure:Step 1. Lead-in/warm-up(conversation)Step 2. Pre-reading (introduction)Step

3. Fast reading(skimming/scanning) underline difficult points;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exchange ideas Step 4. Comprehensive reading Step 5. Reading aloud Step 6. RetellingStep 7.Discussion(report:choose a speaker, role play) Step 8. PracticeStep 10. Homework(read the passage again; finish the exercise on students book; write a summary of the article)

第三篇:教心期末考试资料

1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前运算阶段) 2 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省智能)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知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促进者) 4 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习惯)

5 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6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泛化) 7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负强化)

8 有一种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生的反馈是及时的,并且主要是学业性的。在直接教学中,教师控制着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材料,控制教学进度,交互作用是结构化了的,但并非是权威性的。学习在一个欢乐的学业气氛中进行。 2问答题:

1、简要叙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平等中的首席,反思者与研究者,终身学习者)学习评定的四种方法:1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常模参照评定与标准参照评定,正式评定与非正式评定,团体评定与个体评定。惩罚、消退和分化性强化等方式消除不良行为的优点,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惩罚。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一直此类反应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通常是给学生呈现厌恶刺激,或者使用隔离性措施,让学生体验到不与快地情感体验,这种方法能够立刻让学生从不适宜行为中脱离出来,但是其持久性不强,且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一般,惩罚比较适合于的创立者是(苛勒)

9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布鲁纳) 10 随机通达的教学是由谁提出的(斯皮罗)

11 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12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的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较高的水平)

13 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讲的是什么知识(隐形知识) 14 共同要素说强调以下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

15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属于哪种迁移(同化迁移) 16 按照布卢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评价)

17 掌握学习模式是由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 18下列教学模式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是(合作学习)

19 如果教师想知道学生的班级上的排名。应该使用(常模参照)评定 20 最能够有效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的方法是(概念图)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是指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知识,不是简单回答就能够理解解决的知识。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Flavell,1976)。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1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2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教堂教学模式。在直接教学中,学生清楚教学的目标,分配给教学的时间是充足和连续的,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学生的表现收到监视,给学

比较明显的攻击行为,如打架斗殴等。但应用时要把握好实际和程度,通常,在教学中,我们不强调运用惩罚。

① 消退。消退是指消除强化或降低某一个行为。教学过程中运用消退比

较困难,有时即使问题行为减弱,也可能突然重新出现,这是自然恢复现象。教师在使用消退时应注意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不好的行为,

并且应结合消退使用其他的方法,如强化适当的行为。

② 分化性强化。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分化性强化是指我们要利

用一些线索、信号和信息来强化某些特定的行为、目标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强化某一行为,应该明确告诉学生做出某一些反应会得到某种奖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会明确,学习动机就会增强,要是学生学会分化,还必须对他们反应的正确和错误提供反馈。

1、如何评价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p207)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这种冲击和促进主要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室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题,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人本主义的观点和主张从理论上说无疑是方向正确的,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施起来也是相当不易的。即使是在人本主义思潮处于鼎盛时期,他们自身的教学主张,如“开放学校”“开放课堂”等也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2、竞争是否必然导致消极的作用(p241)

尽管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但是完全取消竞争亦不可取。竞争对于学习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3、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形成因素)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什么叫做为迁移而教? 【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钩,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① 整合学科内容 ② 加强知识联系 ③ 强调概括总结 ④ 重视学习策略 ⑤ 培养迁移意识

4、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五阶段理论(P318-319) ① 活动定向阶段

② 物质活动或物质活化活动阶段 ③ 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 ④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⑤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5、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只是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只是和控制。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①对认知过程的只是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②对认知行为对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品德心理的结构是什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和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能推动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表示赞同或反对、追求或取舍。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要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就必须作出一定的努力,就要有坚强的意志。行,即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它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出现高尚的品德简述三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一)个别教学制: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发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二)班级授课制: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三)分组教学制:是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优点:它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的培养。缺点: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描述标准化测验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优点: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不足:不能促进学习、使用条件非常严格、未必真正公平学习评定的四种方法: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常模参照评定与标准参照评定,正式评定与非正式评定,团体评定与个体评定。

第四篇:鄂教心健三下教案

我在学校很能干

教学目标:

1.在纸上列出自己为班级(同伴、老师、学校)做过的得到肯定的事情。 2.结合具体情境,分享那些在班级和学校里得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和班级人数相等的棒棒糖形状的卡片、糖果盒一个。 教学过程:

一、暖心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小诗《我和小鸟和铃铛》。

2.交流:“我”、“小鸟”、“铃铛”他们棒吗?棒在哪里? 2.教师小结: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二、轻松发现:

1. 用简短的词句在书中的“棒棒糖果盒”中列举自己为班级(包括同伴、老师)、为学校做过的得到肯定的事情,选取其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填写在“棒棒糖”卡片上。 2. 回收卡片,放入盒子中。

三、非常互动:

1. 每一个棒棒糖都代表着一位同学引以豪的校园故事,我们共同来分享吧。 2. 学生准备,分享故事。

3. 活动:抽取棒棒糖卡片,开始分享。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不一样,你们都很棒!班级因为有了你们才精彩!大家继续努力吧!

2 我在家里很能干

教学目标:

1.在纸上列举出自己在家里得到肯定的事情,包括:家务劳动、关心家人、接待访客以及照料自己生活等。

2.再现自己在上述情境中所说的话合作的事。 课前准备:

1.劳动技能比赛用的豌豆、衣服等。 2.用卡纸制作的高手牌。(例:做饭高手、洗衣高手„„) 教学过程:

一、暖心时刻:

1.导入:我们在学校很能干,在家里一定也是个能干的孩子,现在我们来开展一个小小劳动技能比赛,看谁最能干。

2.比赛规定:项目分为叠衣服和剥豆子,比比谁的动作最快,完成的质量最高。 3.全班参与比赛。

4.现场采访获胜的同学:你为什么能做得又快又好? 5.交流统计,颁发小奖励。

二、轻松发现:

1.你在家里做过哪些事得到了家人的表扬呢?想一想,写下来。 2.小组交流。

三、非常互动:

1.活动:.同学们在家里一定很能干,挑选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具体说说当时的情况,你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把自己最擅长的两项本领填写在“高手牌”上,抽卡展示。

四、课堂小结:

不论是家务劳动、关心家人还是接待访客、照顾自己,我们都有能力做好。我是家里重要的一员,家庭因为有了我们而更加精彩和快乐!

“多面”的家人 教学目标:

1.比较家人(以父母为主)在家庭情境下的话语方式和身体语言。

2.领悟家人不同的表达方式与不同的情境(而不是跟自己这个人)的关联。 课前准备:

1.准备《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的ppt或视频。

2.学生自行准备讲故事的道具(椅子、桌子、餐巾纸、书本、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暖心时刻:

1.倾听乐乐妈妈爱听的歌——《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2.歌词中妈妈做的事,我的家人为我做过没有? 3.学生反馈。

二、轻松发现:

1.家人什么时候对我笑,家人什么时候看着我伤心?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着重引导学生以家长情绪的话来回顾家庭生活。 3.请学生交流这些亲子生活情境。

4.家人为什么对我发脾气,家人和我一起开心的时候,我们还记得吗? 5.开展讲故事比赛,鼓励他们再现家人的话语、动作、表情。 6.请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 7.小结并板书:多面的“家人”。

三、非常互动:

1.家人见我们不好好吃饭是什么样子?家人在我们生病时是什么样子?请大家说说这里面有哪些不同?

2.学生陈述各种情境,并找出不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导致情绪变化的原因。 3.还有哪些情境中,家人的情绪、由于其、行为会有不同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 4.学生交流,反馈: ⑴因为有不同的生活场景。

⑵因为生活场景不同所以家人会千变万化。

5.相机板书:用不同的天气符号应亲子情境。

6.这些千变万化都是为了谁?你们还害怕这些变化吗?还讨厌这些变化吗? 7.学生交流所感。

8.总结:再次倾听《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第五篇:理学与心学之争

理学与心学之争: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辨析

摘要:自学派诞生之日起,学派之争便应运而生。每一次的辩论都会带来学术的大爆炸,继而百花齐放,使文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从理学与心学的学派争辩述起,简述了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进而对其中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论做一些简要的辨析和评述。所述程度皆较浅,希冀得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结论。

关键字:朱熹 王阳明 教育目的论 “明人伦”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陆九渊之间的学术争论,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自南宋鹅湖之会至明清一代一直争论不休。其中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阳明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

一、理学与心学的学术之争

朱陆本人及其门人前后有六次争论,反映了朱陆在本体功夫论方面的分歧点。其中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着重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九渊则认为读书不是成为圣贤的必要途径,要求圣人之道须“先发明人之本心”因而不主张多做读书穷理的功夫。讨论中, 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人的心中。在他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社会上儒家道德伦理。他认为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二、朱熹与王阳明教育思想简述

1、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的。其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圣人的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教育的内容是小学 “教之以事”, “大学是穷之其理”。其中,“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更是其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2、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心即理”、“致良知”是他的哲学思想核心。王阳明的教育主张也可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学以去其昏蔽”;教育目的是“明人伦”——通过“致良知”的方法实现教化目的“圣人之学,唯是致良知而已”;教育的内容是凡有助于“求其心”者,皆可学之。

三、朱熹与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辨析 朱熹与王阳明本质上对儒学的理解不同。

朱熹把儒家传统的教育观点,用理学作了新解释。他在阐述理学的基本理论时,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作用等同起来。他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大学以教子弟,都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卷七)即是为了使士子革除那些“物欲之私”,回复“天理”,使其言行皆符合伦理纲常的规定,即“格物致知”,从而 成为 “圣贤”。

王阳明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的观点,认为“理”存在于“心”中,“心即理’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是伦理道德观念。他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渐渐的由理学转到心学。其中的转折点主要得益于王阳明。

1、朱熹的教育目的论

朱熹的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的,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一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此而已。”(《孟子集注》卷5)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教化众人,使众人都“明人伦”;只要大家都明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天下就太平、社会就和谐了。可贵的是,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

反观今天的教育,我认为朱熹的办学目的,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现如今可用一个词“唯利是图”,来贯穿我国当前的教育全局。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应试教育,产出符合规格的、适应国家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个人主要希望教育能把他带出“众人”,走进“上人”的行列,以此来满足内心的虚荣心;家庭则是希望能获得一定的荣誉和经济收入。对于这些,社会显然并不买账。以至于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寒窗之后,从教育的金字塔尖上走下的“人才”们突然发现这个社会并不需要他们,这无疑打碎了他们对教育的一切幻想和期望。于是,人才们挣扎着,纷纷走出了国门。一些有危机意识的家长们更是焦虑万分,有条件的想尽办法把孩子送离牢笼;没条件的只好忍痛把自己变成“变态娘”、“狼爸”。由此,当前教育急需搬来朱熹,回复正气。朱熹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于社会上普遍的“唯成绩论”、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教风,该主张有一定的警示、借鉴意义。 另外,针对现如今浮夸,虚假的学风和学问界浑浊的风气,“朱子读书法”应是一袭纯净的清风,卷走污浊,归还曾经的净土。

2、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

王阳明的教育目的论也是“明人伦”,但他的理论基础则是 “致良知”说。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优,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也就是天理。这个“良知”除了圣人之外,都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状态,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工夫。他说“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传习录》上)因此,“致良知”与“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一路;“致良知”只是实现“明人伦”的一种手段。

最值得重视的是,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他从良知说出发,认为乐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要求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他提出的“训蒙教约”,他把教学比作时雨春风盎然生意,情意舒畅,在启发诱导、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王阳明的这些主张,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对如今强硬、单调、枯燥的应试教育来说,王阳明的这一主张应该得到重视。

注释: 参考文献:

1、《朱子语类》《近思录》《白鹿洞书院揭示》《性理精义》《答陆子静》《与朱元晦》

2、《朱陆之辩的主题演释及其确立——以朱陆三次相会为据》 陕西师范大学政经学院

郭锋航

3、《东南学术》 2006年06期朱陆之辩的缘由 薛孝斌

4、《中国哲学史(季刊)》1998年第3期发表的《朱陆之辩的哲学实质——兼论陆象山的学术渊源》 彭永捷

5、《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王炳照、郭齐家等编;北师大出版社

6、《 论语·朱熹集注》

齐鲁出版社

上一篇:教师自评表范文下一篇:教育的力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