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2022-07-12

第一篇: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摘要]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文在企业文化模式研究上,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提出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模式体系,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文通过建立矩阵模型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已经建立的四种企业文化基本模式,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企业在发展各阶段选择企业文化模式的策略。构建健康有效的企业文化模式,对于加快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企业文化模式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基本模式、作用、中国特色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长期发展和创业的精神动力、价值追求,不仅满足的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观,而且为普通职工带来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使得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及基本模式

文化,最初是由各自在不同自然环境下集合的人类群体——部落、民族、国家为了生存与生产的需要而进行沟通、交流所产生的在各自内部共通的意识和信息等逐步发展成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哲学理念等。由于各民族、国家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并在交通、信息尚不发达、互相沟通不畅的时代各自发展,从而使那些拥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容量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哲学观念的民族、国家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可见,文化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阻碍或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企业文化的构成,其基本公式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而主体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只有建立起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制度文化,最后才能形成企业物质文的表象。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团体意识、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俗。这些方面的内容细化起来,可以细致到企业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厂微、厂旗、厂服、文化传播网络。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是要以功能性的主体精神打造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而企业精神的形成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营哲学有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文化模式的提升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思想.将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灵魂与活动的源泉。目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包括这样几种:(1)协同型:以友好协作为主体,创造企业非常友好的工作环境.强调组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重视关心客户和员工。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是一种人性化的基本模式。(2)活力型:企业内部有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新和承担风险,鼓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权,这样的文化模式是较为创新的。(3)层级型:企业内部有着非常正式 的、有层次的工作环境,各级员工的工作行为活动都有章可循,关注的长期目标是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基本属于一些大型集体化企业。(4)市场型:企业内部有一个竞争性十足的工作环境。关心声誉和成功,关注富于竞争性的活动和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适应于随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公司,例如:招投标公司。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

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以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施展着极大的影响,这和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一样的。1978年8月—1991年1月,科特与赫斯克特先后进行了四项调查,调查了美国22个行业中的207家公司。调查的目的是确定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联系,查明这种联系的本质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揭示这种联系是否可能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以及以什么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结果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高,而有的则不利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高;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不利的文化可以被变革,从而转变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有利的企业文化。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业绩不佳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着负面作用。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文化会对企业采取必要的新型经营策略或经营战术产生抵触。可以预见,在当今世界,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在未来对企业经营会有更大的负面作用。

企业文化容易蔓延,即使在那些汇集了许多通情达理、知识程度高的人才的公司中也是如此。那些鼓励不良经营行为,阻碍企业进行合理经营策略转变的企业文化容易在相当长的岁月里缓慢地、不知不觉地产生,而且往往是在企业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存在,就极难改变。因为这些文化不易为人所察觉,同时还表现在对现存企业内权力结构所做的维护。企业文化虽不易改变,但它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文化。这种转变错综复杂,需要时日,也需要具备杰出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这种领导必须具有明晰的洞察力,清楚哪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一种目前实业界、企业文化研究领域均罕见的洞察力。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经济的相对停滞,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内外环境之中,既是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又能动地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企业文化虽然是企业“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因国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国家的企业、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个国家同类型企业,都不可能有同一个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和外部生存条件的变化,企业文化的模式和内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1、形成企业内在的精神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凝聚力、导向力、约束力。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潜在的智慧发掘出来,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正是企业生存的内在动力。越具有才华的人,其个性化的倾向就愈加明显。这种差异性如果不能被企业文化合在一起,那么就不能发挥出人才的优势,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变为反作用力。企业文化的另一种力量是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别的人才整合为一个整体,将“珍珠”串联成“项链”。

2、与企业的制度形成互补,解决制度与效率的矛盾。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制度相辅相成。组织文化“差开化”论的学者认为,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文化是由许多亚文化组成的,行为的一致性只存在于组织的各亚群体之间。如果企业企图用企业文化来代替福利、薪资等公司管理制度,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很可能导致亚文化甚至逆文化的强化。因此,企业制度是“刚”,企业文化是“柔”,两者结合,刚柔相济,缺一不可。如何理解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打个比方,企业的问题比作大小不同的鱼,制度比作网,网眼越小捕鱼越多,拖网的速度就越慢,即效率低;网眼越大,效率越高,所以在追求速度的今天,文化日显重要。

3、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土壤。麦肯锡公司对核心竞争力有如下定义:“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

借助该能力,能够按照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流程。”按照此定义,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来培育。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企业员工就有共同的价值观、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正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以及形成这种力量所需要的漫长时间,这种不需要文档传递,不用人为操作、监督、检查,也难以被复制的特点。因此,好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软件条件。

4、实现公司战略的柔性动因。没有文化的企业也可以存在,但它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成长。因为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主旋律,就无法引导企业不断发展。文化既不能解决企业现在赚钱与否的问题,也不能解决企业未来发展能否实现,与企业文化优劣有密切关系。文化不决定企业生存,但文化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能否基业常青。企业在战略上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理念上决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价值观上决定“追求什么,放弃什么”等理性决策时,文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浅析 第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不能绕开现代企业制度谈企业文化。

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所有权制度。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所有权混乱是企业文化无法由虚入实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还涉及到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民营企业的产权明晰等方面,更普适的企业改革还在于董事会、监事会与执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完善;我国商事法律正致力于消灭传统的关于全民、集体、私营、独资的按所有制划分企业的办法,而代之以独资、合伙、公司、股份合作的按存在形态的划分企业的方法。

我们知道,所有权从法律上看具有绝对支配权的物权形式,从管理学上看是最具激励效果的分配办法,从哲学上看其决定了主体哲学的存在价值;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企业哲学的问题,如果没有所有权制度的明确,那么企业文化将难以激发真正的人力资源潜能。这样的例子以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为典型。

第二,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哲学背景的基础上。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始终在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激烈争锋中寻求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人在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很多企业开始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塑造企业,但至少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领域,无不在每一次欧风美雨刮来之后一片喧嚣,盲从,这就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到底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并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当然,作为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传播者的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炒作是要负责任的,但买单的一方同样不可推卸应负的责任。观念决定行为,在探索企业如何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主见的有高度的指导思想,就必然导致企业的学费越交越多,越交越不值,越交越没有效果。

第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用中国优秀哲学之道统御西方管理之术。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目前中国企业正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大范围地吸收着西方优秀管理思想及其制度,并且在辨证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要分开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能够在保持自身及其强大的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充分实现中西合璧。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得益于其对于历史传统的高度维护,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以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为主要标志的多次自我否定之后,却陷入了哲学、价值观的极其混乱

而多元的状态之中,时至今日,仍然因为经济一体化、工业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而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改观。这是中国应当向日本韩国学习的地方。

其次我们更要思考“落后就是优势”的根本概念。后发的最大优势在于习得与创新,也就是能够以最大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整合全世界企业管理的优点和资源为中国所用,在此基础上创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这里要强调两点:1)企业管理界应当要树立坚定的创建中国特色管理模式为己任,并在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及文化的指导下搭建框架,围绕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来吸纳国外优秀管理资源。2)要加强辨证分析的能力,不要把国外的文化垃圾当作治病的良方,不要把不适合中国特色的西方制度照搬照抄。有些书籍拿着美国四十年代的定量研究表格来中国推,我们不反对个案的适用,但如果传播开来,这对中国企业管理是极其有害的;有些书籍拿着德国某研究机构的所谓最新成果翻译出来就大肆宣扬,翻开来看,找不到可以在中国企业适用的地方,做研究我们是不反对的,但做实践那就差得远了。

第四,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充分展现中国企业自己的“个性”。

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得好:“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这个特点同样遇到两个普遍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谁?企业文化如何体现企业特色?

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

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于偏激的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

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

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停留在形式主义,口号与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严重脱节。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

式。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企业文化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哲学系统的若干元素的缺失,表现为愿景、使命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混乱,将所有的价值观放在一起,没有突出核心价值观。使得对企业文化实施的指导性不强。 如上四条标准既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样是指导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其企业文化阶段性成果的四大标准。我们欣然地看到在中国企业文化第二次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文化系统并做出否定、创新的抉择。我们的企业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正在跃升,我们的企业文化研究者以及实操者们正在致力于如何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如何使企业文化变给更实在,更有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总体上是向着如何在中西方企业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发展,并且更重视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远远不够,距离创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仍很远,因为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仍不明朗,部分研究或实操者过分夸大西方定量方法的作用,同时对于真正属于中国企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中国哲学及价值观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尚缺乏足够的发掘;总体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用于中国企业管理在西方管理思想的漫天飞舞下尚未形成潮流。我们愿意和更多的热爱企业文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朝着创建中国企业哲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努力。

四、企业文化模式矩阵分析

1.企业实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

在现阶段,很多企业经营者在实力不断壮大后已经对公司文化的建设加以重视,而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一般都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所以实力强与弱是制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反过来看,很多小企业同样因为忽视文化建设而最终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因为企业实力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概念,因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企业的竞争能力来量化企业的实力。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战略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是一种能将各种竞争能力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

2.企业的前瞻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选择企业的前瞻力作为研究的另一个变量,是因为着眼于未来,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公司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不考虑未来,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企业,则会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难以把握,所以,掌握未来才会掌握今天,掌握未来才会决定今天和未来的命运,才会拥有未来。当然,这个未来并非终点,而是是公司某一发展阶段的过程目标而已。

3.模型建立

经过上面的分析,依据企业现阶段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即企业实力)和企业的预期能力(即前瞻力)两个变量来建立二维矩阵,如图所示:

4.模型分析

我们按照矩阵所示四象限把企业文化的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保守型、稳妥型、竞争型、风险型。

保护型文化模式是企业实力比较弱,同时对未来的预期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化模式。推崇保守型文化模式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保证其管理制度不受新的、多余理念的挑战。它重视已有管理规范的程序化,习惯一切照章办事,不思创新,对如何随环境变化创企业新路缺乏动力。

稳妥型文化模式较多的关注企业的发展,多有戒备的心理和守业的心态,一切求稳渐进。由于他们行动迟缓而往往失去经营的良机。

竞争型文化模式更关注企业目前的发展,企业对未来的关注稍逊于对当前企业实力壮大的关注,其管理制度较为开放,倡导开放意识、诚信意识、公平意识、规则意识、效率意识等一系列崭新观念,对新的管理理念采取不断吸收的态度,全方位引进竞争机制,不仅重视同其他企业的竞争,也重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善于通过各种竞争去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效率,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风险型文化模式所关注的不只是企业眼前的利益,而是更关心企业的未来,他们为未来发展的拚搏精神和投资意识都是不同凡响的。因为企业发展到鼎盛

时期,忧患意识就更强,只有积蓄最大的力量,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由于风险型存在着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能够减少风险,战胜风险,往往会取得比其他企业更大的回报。

五、企业发展各阶段文化模式的选择

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模式,使企业的生命得以延续。

1.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应文化模式

(1)初创期——保守型文化模式。企业在初创期,因为还没有知名度,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等方面都不具有竞争优势,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在业内竞争,企业不但不能够赢得利润,而且很有可能亏损。此时,企业求生存是其基本的目标,那么围绕企业目标建立起来的就是保守型的文化模式。它的实力弱小,而且根本无暇顾及将来的事情,大多数时间考虑的是能够暂时的获得利润,逐渐的积聚资金,以便进一步发展。

(2)成长期——稳妥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成长期,知名度逐渐扩大,各方面的优势也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突显,企业开始盈利,并且利润呈上升趋势,此时,企业的目标就是要发展,所以迎合企业当时的特点就应用而生了稳妥型的文化模式。因为,发展期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它的文化不能够支撑它稳步进入成熟期,那么它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就会夭折,或者因为失去很多有利的机会而不能发展壮大,因此,企业的领导者会慎重的采取各种策略,它的整个制度文化的建设的都具有稳妥的特点,在稳中求发展。

(3)成熟期——竞争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成熟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相当的实力,整个操作流程都在规范化,利润达到最高点,并持续盈利,此时,企业开始在行业中跃跃欲试,他的一切行为都具有竞争性,不断的采取行动与行业的领导者群体较量,因为成熟期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期,此时,企业虽然也很关心未来的发展,但是,他更注重的是企业实力的增长,更希望自己晋级领导者行列。此时,企业文化从内到外都强调竞争,不仅重视跟竞争者的市场竞争,而且,还在企业内部通过各种方式激励自己的员工竞争以提高效率,全方位的引进竞争机制。

(4)衰退期——风险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衰退期,因为管理者在成熟阶段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断,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仍然是屈指可数的,但是,成本消耗在这个时候也是逐渐的增加,最终导致了利润的下滑,企业的经营者不得不考虑如何延迟衰落或者破产,不断的调整策略以适应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对未来的预期意识增强,如果经营不善,随时准备转产,此时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再生,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企业文化就是风险型的企业文化,它具有绝对的超前意识和忧患意识。

六、对文化模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创建的企业文化模式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对于文化模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在选择文化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在选择保守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高其执行力。首先是执行理念的塑造,需要高层领导以身作则,成为执行文化的传扬者和推行者,并具有文化组织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是业绩与激励的有效结合。除了运用奖金、股权等物质激励手段外,还要注意运用精神激励的手段。再次是团队精神的塑造。由于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业务模式不成熟,部门定位不清晰,导致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丧失团队精神。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加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把管理的“形”与文化的“神”结合起来。第二,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选择稳妥型文化模式时,最重要的是在稳中求进,不断创新,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建立一个全员创新、追求卓越的制度体系。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产品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从而改善现有的市场环境。创新也可以使企业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第三,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在选择竞争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不仅要在本土与本国企业竞争,还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快速开发

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灵活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只有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四,对于衰退期的企业,在选择风险型的企业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在企业建立一套先进的危机预警系统,让企业整体文化引导企业能够及时地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最快最好的决定。在此阶段,企业要建立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敏感地预测和感知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及政策法规等造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妥善处理各种不测事件,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风险型企业文化就是要使得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 爱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2] 布尔迪厄、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 武志伟: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功能研究[J].软科学,2003(5).

[5] 谢舜、肖冬平:论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6] 曹振杰、周冉:现代企业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个关于企业成长新解释范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

[7] 李万县: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文化解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3).[8] 王晓玉: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竞争优势探索[J].商业研究,2005(5).

第二篇: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

内容 摘要: 企业 的慈善捐赠有他利型和互利型两种模式,本文从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三方面论述了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即他们分别属于他利型和互利型捐赠模式; 分析 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在 经济 市场中的实力地位不同、外部制度环境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模式,培育 现代 公司慈善文化的对策措施,即倡导企业公民理念、运用税收减免政策、规范 发展 慈善机构等。 关键词: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差异;慈善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慈善捐赠活动源于西方 工业 文明,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慈善捐赠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 中国 企业实力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

一、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

(一)企业慈善捐赠的两种模式:他利型与互利型 根据决定捐赠事项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是否重视捐赠项目的管理和评估这两类主要指标,可以将企业捐赠划分为互利型和他利型。主要依靠外部驱动力[1]决定捐赠事项、不重视捐赠项目管理和评估为他利型,主要依靠内部驱动力决定捐赠事项、重视捐赠项目管理和评估为互利型。 他利型企业捐赠模式的基本规则是将公司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对立,相分离,以企业与政府、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各执经济、 政治 、社会职能,各自独立为社会准则。这种捐赠模式将慈善捐赠视为企业家个人的慈善行为而与企业的目标无干,企业只有经济目标、经济功能、经济责任,如要实行捐赠,最好方式是将捐赠的资金、组织、项目都与企业本身完全分离。因此,公司领导人“几乎不在解决社会 问题 的事务中提出自己的专门建议,他们乐于站在幕后资助私人基金会”,多“采取现金捐赠给非营利部门,而不是捐赠产品、商业建议和公司志愿者,以免非盈利机构和公司走得太近”,在决定捐赠项目时,有意“选择那些和自己的业务最小相连的领域”以防被人以利己的口实诋毁。[2]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工业化早期社会的仇富心态的产物。 互利型的捐赠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慈善范式。互利捐赠本身的特性导致这类捐赠具有一种内在的机制。简言之,互利型捐赠的机制型要素主要是:①互利理念是他利和自利的有机整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②互利型捐赠是公司与社会博弈的结果;③互利式捐赠处于外部场与内部场的协同作用之下;④互利式捐赠将公司地位置于与所有相关利益人建立的 网络 之内。互利型的公司捐赠模式体现了公司好公民的慈善文化,它鼓励公司进行慈善投资,慈善投资的含义不是狭义的经济概念,而是不排除经济含义的社会投资。“公司通过资助那些引起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关注的长期项目,如 教育 改革、艾滋病防治等,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它导致“公司首次用慈善事业来支援公司真正的目标运用。除了现金,公司还向非营利部门提供管理建议、技术和通讯支持、以及志愿者雇工团队。[”3]

(二)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 如前所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当前国外企业主要以互利型捐赠为主导模式,国内企业主要以他利型为主导模式。可以从企业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评估等特性说明中外企业慈善捐赠模式的差异。

1、捐赠决策驱动:国外企业内部驱动占主导,国内企业外部驱动占主导 一般而言,企业进行捐赠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内部驱动力”,即企业从企业发展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进行捐赠的动机,包括高层领导的重视、企业战略规划、吸引客户及消费者等:二为“外部驱动力”,即外部机构的捐赠动员及企业的从众心理,包括政府、慈善机构、媒体的捐赠动员以及其他企业捐赠的 影响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捐赠决策的驱动力方面,国外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计划策略、员工发起和领导倡议等内部驱动,比率为80%,而国内企业仅为41%;国内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动员、社团劝募和社区申请等外部驱动,比率为59%,相应的国外企业为25%。内、外不同的捐赠驱动力反映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处于不同捐赠状态,其中,国外企业有着明确的捐赠动机,内部驱动占主导,是一种主动性捐赠,国内企业捐赠动机模糊,被动捐赠的行动更多。 2、捐赠结构:国外企业策略性强,国内企业实用性强 一般来说,企业的主营业务,企业所在的社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影响企业选择捐赠方向,企业捐赠结构反映了企业进行捐赠的策略。《中国企业家》近期对部分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有87.5%的企业选择“教育科研”为主要的捐赠方向,75%的企业选择“赈灾”方向,50%的企业选择“扶贫”方向。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各有84%的企业选择“扶贫”和“赈灾”作为捐赠的主要方向,80%的企业选择“教育科研”方向,52%的企业选择“ 体育 文化”方向。可见,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教育科研”方向的捐赠,国内企业更倾向于“扶贫”、“赈灾”方向的捐赠。显然,跨国公司利用了教育捐赠互动性强的特点,扩大了捐赠的影响面,体现了企业在慈善捐赠过程中的策略意识。

3、捐赠效果:国外企业重视管理和评估,国内企业管理不足、评价稍低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一项包括15家跨国公司和15家国内企业的“捐赠研究资料”的结果显示,国外企业重视捐赠项目的管理与效果评估,其中与政府合作管理的比例达到76%,与社区合作管理和自行管理的比例分别为5%和2%,三者合计达到83%。另外,国外企业86%以上的捐赠资源得到了效果评估,但国内企业接受评估的捐赠只有11%。由于对捐赠效果的评价低于跨国公司,国内企业的继续捐赠意愿也比跨国公司低。 总体而言,国外企业的捐赠决策主要是由内部驱动,主要指向相关利益人,因此十分重视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估,属于互利型捐赠模式;国内企业的捐赠决策主要由外部因素驱动,捐赠指向策略性不强,因此不重视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估,属于他利型捐赠模式。

二、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实力地位不同,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同等等。

(一)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 国外企业互利型的捐赠模式体现了“企业公民”的慈善文化。“企业公民”理念是企业和社会双赢的互惠理念,就是将企业看作一个社会的公民,企业和普通公民一样,应该为社会尽一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企业不能只是追求利润的机器,它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对社区的责任。当然,企业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如宣传形象、表彰其美誉度等。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捐赠和慈善行为是企业的社会投资,是企业与社会积极互动、互利的一种行为。“企业公民” 理论 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与非盈利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企业捐赠成为跨国公司自主、自觉的社会道德行为,并且将企业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的制度化的运作机制。 目前 ,在欧美等国家,企业社会投资已经成为国家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解决社会贫困、社会分化等许多社会问题的手段和策略。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对“企业公民”理念的认知程度不深,中国企业的慈善参与理念更多的依然是带有民族情感的价值理性成分,虽然它更加注重人类的社会需求和精神层面的平衡,但却由于缺少与工具理性的有效结合而显得零散和随意。

(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实力地位不同 发达国家的企业慈善从他利走向互利,一方面源于工业社会的成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已经有了一整套社会制度,依靠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再创造以及积极的社会投资和实施再分配,增进全民社会福利、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另一方面,是全球化 时代 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各种势力争斗加剧的结果。 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是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必然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目前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观念和水平还比较低,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紧密相关的。由于受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文化的影响,国内企业的企业领导和职工都把企业承担社会功能是做天经地义的事,只是国家“从一个口袋里拿东西方到另一个口袋里去”而已,他们视参与慈善为简单的“还国家的债”和“为政府承办社会事业”。因此,还没形成把慈善捐赠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的互利型现代企业捐赠模式和慈善意识。

(三)中外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 历史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利于企业慈善文化发展的,相对成熟、完善的内外制度环境。以民间慈善事业相当发达的美国为例,截至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服务于公共利益、资助慈善事业的各类基金会组织就有近4万个,拥有资产约1900亿美元。美国的慈善组织、基金会非常发达,从国家立法、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监督到内部运作相对比较成熟。正是这种成熟才使得美国的慈善事业获得良性发展。因为人们相信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会把他们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 反观我国的情况,当前我国非盈利机构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机制,没有很强的经营能力,不能很好地在慈善事业的捐赠者和捐赠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就宏观层面而言,我国公益机构的发展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募捐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第一,我国公益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其对企业慈善功能的引导还不够。我国公益机构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往往行政化色彩较浓,远没有形成市场化的竞争局面,渠道不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慈善行为。第二,国家对公益机构的法规和制度管理乏力。我国对捐赠行为专门的 法律 规定是1999年9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然而,该法由于涵盖面较小,可操作性不强,对规范捐赠为和受赠行为所起的实际作用并不大。第三,我国公益机构自身的管理与运作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如未能开发足够的捐赠对象和项目,捐赠人可选择的范围过小;工作人员队伍不专业,工作效率不高,专业化能力不强;运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高,捐赠款项的使用情况往往不甚明了,捐赠者不知道是否有效地满足了自己的捐赠愿望,从而打击了捐赠人的积极性。

第三篇: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研究

企业管理

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研究

纪慧生,陆强,王红卫

摘要:商业模式是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系统。本文通过分析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系统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系统都是企业价值创造系统,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并通过对运营系统分析,提出基于企业运营系统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商业模式的深刻理解,为商业模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商业模式;运营系统;创新;价值创造

1、引言

商业模式实践最早始于古代的商业贸易活动,但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的流行却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互联网的出现才使得商业模式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商业模式的兴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客户市场的细分,企业上下游和横向协作关系越来越复杂,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都对推动商业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互联网为商业模式提供更多的表现形态,消除了空间距离和时间约束,带来了商务表现的新方式,企业所处的商业生态网络联系越来越复杂,利益相关者和价值网络使得商业模式形态多样化。这些都导致冲突的商业模式急速变革,新的手段、渠道、途径层出不穷,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条件。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1]。Amit和Zott[2]的研究表明,公司的商务模式是创新的重要土壤,是价值创造的关键源泉。商务模式是公司运作的秩序,公司依据它建立,依据它使用其资源、超越竞争者、向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并依据它盈利[3]。Gray Hamel[4]认为,商业模式包括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四大要素。商业模式以顾客价值创造为起点,以企业价值实现为终点,因此任何商业模式最后都必须要归结到“企业如何盈利”这个最原始的问题上来[5]。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OM)指“对生产

系统(为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运作和改进的活动。”现代生产/运营是一切组织中将其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根据系统的观点,这个输入向输出的转化过程,是通过生产/运营系统来实现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时代华纳前CEO迈克尔•邓恩说过,经营企业过程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系统具有密切的关系,对这一点研究者仍认识不足。绝大多数研究者未能建立起运营和商业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框架,更无从说起在这一框架下有效进行商业模式实践指导。商业模式实践需要和理论有效结合。从企业系统观角度看,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系统是一个问题的不同研究视角。鉴于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经济的重要性,目前,急需加强商业模式设计的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商业模式设计的理论体系,使理论有效指导商业模式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对企业而言如何通过企业运营系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2、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的联系与区别

2.1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的联系 1)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的目的相同。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的目的都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运营系统以应用价值作

为分析的对象,目的是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运营系统通过充分收集信息,进行运营系统的总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活动的必要性分析,确认必要活动,补足空缺活动,剔除不必要活动,并进行的活动功能价值评价和运营活动优化;商业模式则是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它以价值创造为主要目的。Chesbrough[6]指出,企业商业模式有两大作用: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企业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利润实现机制和价值创造机制[7]

。价值的创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进行的。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8]。可见,企业商业活动是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到价值实现的过程。

2)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的内核是相同的。无论商业模式还是企业运营系统,都需要核心能力作为其功能实现的保障,核心能力都是最关键、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能力。缺少核心能力的商业模式无法完成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实现;缺少核心能力的运营系统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可见,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的内核是相同的,即都依赖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3)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都具有系统性。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都是系统,具有系统功能,系统运行涉及的内外部因素众多,需要高效协调和精心管理。商业模式输出的是产品/服务的价值,而企业运营系统输出的是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是由企业内部以创造价值为目的许多有机联系的活动组成的一个系统;企业运营系统是由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等许多有机联系的活动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活动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支持着同一战略定位下的各个主要战略。

2.2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的区别 1)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的功能不同。商业模式的功能是价值的实现;企业运营系统的功能是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效率、安全等。商业模式关注的是企业外部,以外部市场环境为主要出发点,企业商业模式更是企业为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9],它需要考虑各利益

相关者及潜在利益合作伙伴,通过价值网络实现共赢;企业运营系统关注的是企业内部,以内部运营为主要出发点,需要考虑的是产品的设计、产品生产效率、流程的优化等等。商业模式的功能实现最终需要依赖企业运营系统,需要企业运营系统提供产品或服务。

2)商业模式与企业运营系统的视角有别。商业模式主要是从商业和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以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为指导原则,研究的是如何进行价值的发现、创造与实现;企业运营系统主要是从原材料、流程管理、产品制造、服务提供等视角出发,以低成本高效率制造、生产产品为目标,研究的是如何进行产品的规划设计、产品的生产制造和服务的提供。

3、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创造价值。商业模式描述的是,业务的各个部分怎样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系统。商业模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或者通过模式创新活动实现“后发制人”,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游戏规则和竞争格局。价值创造是企业最核心的经营活动,无论是采购、生产、营销和服务等环节,均存在价值创造,每一次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了企业所选择的交换对象、内容和方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定义为“价值对象”、“价值主张”和“价值实现方式”[10]。翁君奕(2004)指出商务模式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等来表征[11]

。商业模式应该以本企业为出发点,通过价值创造实现企业价值、客户价值、伙伴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个强健的商务模式包括:清晰定义的成员,有效合理的激励,关注于价值的视角。它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客户是谁,如何盈利,如何以合适的成本来把价值传递给客户[12]。商业模式的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都与市场紧密关联。价值发现是市场需求和客户偏好的深刻把握,价值实现是市场盈利模式的精准分析和实施策略。价值创造以价

值发现为导向,其产品/服务定位要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偏好,如市场定位不当,价值主张不明确都会影响价值创造环节;同时,价值创造以价值实现为评估、反馈依据,价值实现能力的高低通过评估和反馈,找到原因,并进行调整,或为营销渠道,或为价值实现,或为价值创造环节出现问题,如产品制造周期太长,产品质量不过关,成本居高不下等等。

价值发现来源于市场分析和战略制定,价值发现的完成体现为企业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来源于企业的运营系统,价值创造需要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制造等实现;价值实现来源于企业的营销管理等一些列销售活动,

商业模式

运营系统

而盈利模式是价值实现的核心。从商业模式角度看,商业模式是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到价值实现的过程,而企业的运营则是从战略分析、运营管理到营销管理的过程,二者具有紧密的关系,如图1。商业模式通过从企业战略层、运营管理层和营销层等贯穿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此外,商业模式中的核心,如资源整合、价值链环节重构、价值拓展等是实现价值创造的价值杠杆,它能通过较小的代价和商业运作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可见,企业价值活动过程是从价值发现开始,结果价值创造,终于价值实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最终需要通过商业模式来完成。

图1 商业模式和运营系统的关系

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8]。价值要素组合和资源整合是商业模式中价值创造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商业模式可以理解为不同价值要素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商业模式是通过组成要素或其要素组合的改变而实现赢利,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以及要素价值的改变都会导致商业模式的变化。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价值产出,运营系统是企业价值活动的核心,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企业价值的最终来源于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运营系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

4、基于企业运营系统的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企业摆脱竞争不利状况的有效手段。一些传统企业凭借互联网技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改变了昔日步履维艰的发展局面,许多企业凭借对商业模式的创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携程旅行网、分众传媒等。Magretta[12]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

现有价值链的调整。高闯、关鑫[8]基于价值链创新理论提出商业模式的五种基本类型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延展型、价值链分拆型、价值创新型、价值链延展与分拆结合型、混合创新型。李东等[13]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有三种类型:顾客价值创新,成本结构创新,利润保护模式创新。Paul Timmers [14]提出的分类体系基于交互模式和价值链整合。商务模式构建的系统化方法包括价值链分解和价值链重构。张婷婷、原磊[5]提出基于价值模块的商业模式变革路径、基于界面规则的商业模式变革路径、基于二者混合的商业模式变革路径。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到企业系统的各个环节,需要系统性思维作为指导。当企业通过需求分析(客户潜在需求、客户偏好等)和环境分析(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环境)感知外部环境并发现价值时,企业会寻求战略选择,这种战略机会是基于企业资源和能力基础上的,战略定位与选择分析的结果对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活动改

变,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及售后服务等活动,如产品规划设计、产品功能改进、生产流程优化等;二是企业通过构建价值网络,整合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和利益伙伴关系,实现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垂直一体化、战略合作等等;三是企业进行价值链创新、价值配置与管理、盈利模式设计等一系列过程,如业务的并购或外包,营销

渠道与策略制定等,从而完成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分析、关键因素分析、价值流分析、风险评估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也是企业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分析工具。价值实现是商业模式的检验标准,企业可以通过价值实现的效果,进行商业模式的风险评估与重新设计创新,不断提高商业模式创新效果,如图2。

图2 基于企业运营系统的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商业模式视角下,资源整合、价值链环节重构、价值创新等是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它能以较小的代价和商业运作实现高效的价值创造。资源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商业模式是企业对其可利用资源的规划,其目的是寻求这些资源的最优组合,以最大化企业获利的能力。整合的资源可以是客户、能力和信息等,资源整合实现了社会资源的统筹安排,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资源整合优化是创造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

企业运营系统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它以价值创造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活动,包括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综合,以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保障商业模式价值的最大化。企业运营系统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是商业模式实施的关键价值要素。从价值整合和价值要素配置

上看,企业的兼并和业务外包都是一种价值的重新组合和价值再创造过程。企业兼并是一种增强自身核心能力的商业操作和战略行为。外包虽然会增加一两个百分点的成本,但由于它的整体商业模式设计使它的产品在售出时省下了10个百分点的成本,它仍然有利可图[15]。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内外在驱动力是获得企业经济租金并论证了“S 租金”和“L 租金”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作用。“S 租金”即熊彼特租金,是企业通过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的组织模式的创新来获得的企业经济租金。“L 租金”是由企业及其员工系统地运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所获得的一种经济租金,具有不可模仿、不易转移和集中在特定领域的特征。

5、结论

从企业运营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既可以深入到企业内部了解商业模式,也可以提供商业模式研究的新视角,这正是现有商业模式研究忽略的地方,对商业模式的研

究应该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内部运行,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如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系统的联系与区别;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而从运营系统视角,两者在价值创造上有何不同;从运营系统视角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等等,通过研究,可以加深对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系统的深刻理解,将商业模式研究和企业实际运行有效结合,找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Michael Rappa(1999).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E]. [2]R.Amit and Zott C.Value drives of e-commerce business models[C]. The Wharton Conference on Winners and Losers in the E-Commerce shakeout. October 20,2000. The Wharton School.. [3]Allan Muah, Christonpher L.Tucci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 McGraw-Hill.200

5[4]Hamel, G. Leading the revolution [M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ress, Boston, 2000.[5]张婷婷,原磊.基于“3-4-8”构成体系的商业模式分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79-86 [6]Henry Chesbrough.Why Companies Should Have Open Business Model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7 2 :22-31.

[7]项国鹏,韩思源.资源环境约束下“浙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CESS价值创造模型及典型案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6):3-8.

[8]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9]Afuah A,Tucci CL.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Text and

Cases[M].New York:McGraw- Hill/ Irwin,2001:37-40.

[10]曾涛.变者生存——创富时代的商业生态规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1-

42[11]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魔方”的旋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2]Magretta,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2002,pp.86-92.

[13]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110):141-145

[14]Paul Timmers.Business.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 Journal,Vol.8,1998,(2):3~8.

[15]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Business Models and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bstract: Business model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nkag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perating system and business models. pointed out that business models and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s are corporate value creation system, business model is the business logic of value creation, and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s system, propos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operating system. Research could help to enhanc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models ,poi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business models study.

Key words: business models; operating system; innovation; value creation

第四篇:城市棚户区改造融资模式研究

字数:2467 来源:商情

2015年2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一味的向边界扩张导致城市发展的不均衡,老城区发展停滞,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棚户区由此产生。基础设施落后,危房旧房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如何迅速推进棚户区改造进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棚户区;融资;南昌

一、研究背景

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

2013年7月4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为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助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的积极效应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李克强在2015年两会上表示,住房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政府要为低收入困难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中国城镇化在加快,住房需求是刚性的,鼓励居民的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棚户区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一味的向边界拓展导致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使老城区的发展停滞,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棚户区由此产生。基础设施落后,危房旧房使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棚户区也越来越多,当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棚户区对城市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迫切需要更新改造。

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越来越高,城市土地资源趋紧,造成棚户区改造成本大大增加。

棚户区中生活着一些特殊困难家庭,生活拮据、几代同住、房屋拥挤、身体残疾等。拆迁之后,根据国家规定的拆迁条例,他们所获得的补偿无法满解决几代人的居住问题,所以这部分人会强力的阻碍拆迁,这是拆迁中很难实现的困难。

由于棚户区的基本设施严重缺乏落后,房屋年久失修,存在许多的安全问题。南昌市市长郭安说棚户区有三怕,怕下雨,一下雨整个棚户区漏的很厉害,情绪不稳定。第二是怕下雪,一下雪花结果容易垮房压人,安全隐患十分严重。第三还怕天干物燥,火灾十分频繁。这个地方一旦着起火来,那就是火烧连营,无法挽救。

三、南昌棚户区改造现状

南昌对棚户区现状进行了再次摸底,按照2013—2017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编制了《南昌市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2013年—2017年)》,初步确定了改造总体目标、年度任务以及具体项目。2013—2017年南昌市规划改造288个地块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7万亩,房屋建筑面积约2058万㎡,涉及约9.6万户、36.5万人,计划总投资约1778亿元。南昌计划用四年时间基本完成20132017年规划旧城改造面积约2000万㎡。

2013年,南昌市共完成房屋拆迁面积653.7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372万平方米。短短几个月,实施了十字街、万寿宫、青山南路、青山湖西岸、郭家庄、何坊西路、火车站东广场、幸福渠流域、临江商务区、象湖东岸等十大旧城改造项目,涉及9284户,房屋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

2014年,青山湖西岸片区、象山南路沿线、殷家巷片区等棚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涉及的总户数将达到3.4万户,房屋征迁面积约80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项目主要有西湖区象山南路沿线、东湖区青山湖西岸等21个改造项目,涉及约2.01万户,改造面积约452万平方米。

2015年,在南昌市新建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等县区召开的“两会”上划定了主城区旧城改造范围。改造的地块有:京山老街、万溪村“城中村”、团结路棚户区、十字街棚户区、中山路棚户区、二七北路沿线、环丘街(寰丘街)及周边、起凤路和香江家具城地块、昌东工业园区、罗家片区等。

四、南昌棚户区改造现行融资模式

2013年江西南昌市确立“四个平衡”的棚改政策,对全市棚改项目资金采取封闭运行、统筹使用,通过“1+6+X”模式撬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棚改,多个棚改项目快速推进。

根据国家和省里有关政策,南昌明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努力实现城市赢得环境、百姓赢得财富、政府赢得民心、社会赢得和谐作为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市区联动、机制推动、统一规划、政策扶持”的改造原则。城市棚户区改造按照“市级平衡、平台融资、县区拆迁、分类指导”的模式实施。

(一)资金封闭运行、统筹使用谋求四个平衡

南昌把全市四个中心城区的棚改项目统筹在一起,由市级统筹资金统一调配使用,建立了“四个平衡”机制,即单个地块不能平衡就综合平衡,内部不能平衡就外部平衡,近期不能平衡就远期平衡,静态不能平衡就动态平衡,确保全市棚改项目的土地收益全部返回用于棚改,统筹棚改项目的总体收支平衡。这样市、区两级就可以抛开单个项目短期内资金无法平衡的顾虑推进棚户区改造。

(二)“1+6+X”模式撬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棚改

“1+6+X”的模式,“1”即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筹措资金负责政府主导的旧改项目,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进入市土地储备中心专户,为后续棚改准备启动资金。“6”即由市政控股集团、市城投公司、昌工控股公司、轨道公司、旅游集团、市水投公司6家市属国有平台筹措资金负责棚改项目。“X”是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可以是三者之一单独融资,也可以三者分别组合共同融资。“1+6+X”的最大亮点是撬动了社会资本,形成多元资本参与棚改的局面。社会资本参与棚改,不仅解决前期的资金压力,还有助于加快棚改速度以及提升棚改地块的业态。

五、常见融资模式

(一)PPP模式

1、实质:政府部门通过给予私营企业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

2、PPP模式的优点

(1)保证项目的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缩短前期工作周期,降低项目费用,有利于缓解政府债务负担。

(2)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将部分债务转移到私人部门。

(3)使项目参与各方整合组成联盟,协调各方不同的利益,同时也能分散部分风险,当亏损时,政府与私人共同承担。

3、PPP模式在棚户改造的应用的优势

在棚户区改造前期动迁需要大量的资金,引入私人资金能够加快改造进程,提高改造效率,PPP模式使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政府赢利性企业和非赢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以双赢相互合作形式参与各方可以达到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参与各方虽然没有达到自身理想的最大利益,但社会效应最大化,对棚户区居民是最大的福音。

(二)BOT模式

BOT指的是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合同约定并授权另一投资企业来融资、投资、建设、经营、维护该项目,该投资企业在协议规定的时期内通过经营来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在此期间保留对该项目的监督调控权。协议期满根据协议由授权的投资企业将该项目转交给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的一种模式。

1、BOT在棚户区之类基础工程建设方面的优势

(1)可以有效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把从基础设施上省下的资金用到其它政府项目中去,从而可以在政府资源不足时将事情办的更好。

(2)而第三方承包商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政府和财团搭线,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采用BOT可以把金融机构和私人财团各自的资金通过入股或贷款的形式集中起来,投资建设于基础设施项目,而且投资效益往往相当可观。

2、BOT融资方式的劣势:

同样也是因为基础工程的缘故,BOT方式存在着一些缺点与局限性。融资成本较高,因此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也高。相对授权期限较长,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回收期也较长、投资风险大,构成了对投资者不利的一面。

合同文件繁多、复杂。BOT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程勋,中间有许多的环节,包括与政府签订特许权的协议、与承包商签订建设合同、与金融公司签订贷款协议、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在建设项目开始阶段就得付出巨大精力进行这些工作。

BOT涉及的经济主体比较多而且复杂,多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协调相当困难,而政府作为经济主体而不是仲裁者的参与,又增加了协调难度。

(三)ABS模式

ABS指的是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型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对于南昌棚户区改造项目来说,由于ABS融资成本低,融资效率高,对于这种棚户区改造需要尽快筹集资金的项目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资金来源丰富、投资风险小,ABS项目融资的对象时资本市场上数量众多的债券购买者,债券可在二级市场流通,并通过SPC的“信用增级”使投资者免受资产质量风险的损失。而且被重组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产池”,从而可以在许多债务人中分摊违约风险,这就极大地分散了项目的投资风险,使每个投资者的风险减小。

政府资金压力小,ABS融资是用项目的未来收益来偿还债务,这样就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资金压力,使政府的或者企业的有限资金从事更多的投资成为可能。通过ABS能获得资金而且又不增加负担。在棚户区改造这个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中,ABS融资模式能很好的满足。

六、总结

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推进棚户区改造进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每一个融资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现实情况下顺应实际产生的,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样也有其劣势。没有最好的融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研究的目的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总结出最符合当代情况的措施,将棚户区改造的工作更快更好的完成,让人民早日搬出棚户区,过上好日子。

第五篇:物流企业的营销模式与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我国现阶段的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来提出其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制定出相关营销模式与策略。

关键词:物流企业营销模式物流服务策略

目录

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2

二、物流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1、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缺乏 .............. 2

2、营销观念淡薄,缺乏成长活力 .............. 2

3、品牌意识淡薄,影响整体竞争力 ............ 3

4、物流人才的缺乏 ............ 3

三、我国物流企业的营销模式和策略研究........... 3

1、产品营销模式 .............. 4

2、促销、推销策略 ............ 4

3、强化品牌策略意识 .......... 5

四、小结...........

5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中国现代物流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现代物流企业大都是以前的货运代理商和运输公司,大多数中小规模的本土物流企业仍然处于低水准运作的状态,传统物流企业服务营销意识薄弱。从微观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物流企业它们拥有自己的仓库、车队、甚至远洋船队,造成物流过程的人员浪费,仓库的闲置、车辆的空驶等状况。而能够提供一体化、现代化、专门化、准时化、高效率服务的专业性物流企业则寥若晨星。

二、物流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大多采用传统的营销方式,物流企业营销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营销理念。例如:

1、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缺乏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经济规模小,无论是人员规模、资产规模、服务营业额规模等都比较小;由于对现代综合物流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受企业规模较小,传统物流体制和模式的制约,现代综合物流的现实需求还没有充分地释放出来,主动接受现代综合物流服务的规模较小;大多数物流企业设施简单、功能单一,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无法提供完备的物流服务。另外,由于服务没有标准化,致使我国物流企业整体水平低。

2、营销观念淡薄,缺乏成长活力

在营销策略上,我国物流企业大部分员工的服务观念、营销观念相对淡薄,当今一些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找上门”或是依靠一些固定的客源维持的原始营销阶段,企业自主宣传促销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服务观念不能到位。物流企业经营思想没有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市场营销知识欠缺,市场观念落后于市场规律的变化,对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不够,市场了解不够,开

拓不力。对客户的消费要求和消费心理缺乏研究,没有推出适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的服务项目,有关营销人员还未能真正树立起现代营销理念,从而造成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业务范围狭窄,缺乏成长的活力。

3、品牌意识淡薄,影响整体竞争力

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知名企业和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突显,这一点在物流行业也不例外。许多物流企业并不重视品牌建设,缺乏知名度,从而影响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品牌建设与维护上的不足,导致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抢饭吃”。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牌意识相对淡薄,培养专业人员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品牌意识差是我国物流企业一个普遍现象。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和市场环境的完善,物流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快速的发展,必须实施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综合运用企业可以控制的各种营销因素,优化组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策略,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

4、物流人才的缺乏

物流人才的缺乏一直都是阻碍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哎国外,物流人才的教育体系已经成熟,而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物流的职业培训也才刚刚开始,物流人才奇缺。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水平和专业素养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以及观念上的落后。

三、我国物流企业的营销模式和策略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销售就是物流,物流就是销售,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高效的物流服务是确保竞争有利性和差别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认识到营销和物流不可分割的关系,寻求到协调发展以相互促进的途径,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推出特色服务,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不论国有、民营还是私营的现代物流企业都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为提高我国物流企业效率,增强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中国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加强营销意识,实施正确的产品营销策略、促销策略、企业品牌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营销模式

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充分组合,为客户提供服务,关系到物流企业经营的成败。通过市场细分,物流企业可以看到每个细分市场上物流需求的差异,物流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以及物流市场竞争状况。针对未被满足的市场,以及竞争者未进入或竞争对手很少的市场部分便是客观存在的市场机会,结合企业资源状况,从中形成并确立适宜自身发展和壮大的目标市场,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就可以夺取竞争优势,在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为下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从产品策略的角度看,物流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要经过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进入成熟期后,从表面来看,产品的规模不断扩大,是销售的旺季,但实际上,企业的利润逐步下降。从营销的角度看,这时庞大的销售额同时意味着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已达到饱和,如果只生产该产品,该企业将开始逐步退出市场。此时,企业必须立即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或加宽、加深原有产品的系列,以抵消该种产品销量下降而引起的利润减少,成功的企业莫不如此。物流企业的销售人员对成熟期的到来最为敏感,应当将这一信息及时反馈给营销策划部门。策划部门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开发研制新产品,以保证物流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加大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物流企业的产品策略选择,可以相互配合,不断调整,而不应固守一种不变的模式。这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凡是有助于突出产品特色,树立产品形象的方式、措施,企业都应当积极利用。

2、促销、推销策略

物流企业促销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前提,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扩大产品的销售而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报道、说服、激励、唤起等促销工作。在物流企业中,人员推销是一种最直接的推销方式。可以采取试探性策略、针对性策略和诱导性策略。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人员推销有特别的好处:在与潜在购买者的接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可以面对复杂的问题,不断提出

解决的合理方案;有利于发展与顾客的长期关系,而这在物流服务营销中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物流服务产品的专业性和定制性特点,人员推销具有其他营销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求物流产品营销采用团队式营销的方式。另外,物流企业还可以在建立之初或者其他适当的时候,发起组织各种推介会议,邀请客户或潜在客户参加,在会议上推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在会议上与客户签约成交。物流企业推销成功有赖于跟顾客发展亲密的长期关系,以关键客户这一思想为基础,物流企业必须防止丧失关键客户,增加与关键客户的交流和交易。再就是物流企业的推销人员的甄选、组织和激励等管理工作也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推销人员要有敬业精神,专业素质高,与顾客沟通能力强,这也是物流企业促销成功的条件之一。

3、强化品牌策略意识 我国物流企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物流企业忽视了自身品牌形象在市场营销中的建设和运作。然而高速发展的国内物流行业,吸引着国外物流品牌积极拓展中国市场。他们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成熟的品牌战略都极具优势。先进的物流管理的优势最终体现在品牌形象的影响力。品牌是企业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实力、社会信任度、服务品质和附加值的体现,品牌在市场资源整合和竞争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今社会,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强化品牌意识,树立正确的品牌理念。

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它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增值的经济资源。品牌也是在国际市场中有力的竞争武器,国内物流企业要想在与国际知名物流品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品牌也直接影响着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国内物流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物流品牌的加入,给物流服务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此时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物流服务消费者在选择服务供应商时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优先考虑知名品牌物流企业。

四、小结

现如今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化,国内外市场加速发展,这给我国物流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物流市场的发展以及竞争的激烈,要求现代物流企业具备较强综合能力,而企业的综合能力不仅体现在产品服务上和地域优势上,更体现在市场的营销能力和服务品质。物流企业要不断创新营销理念和优化营销活动,以客户为核心,以物流资源链为服务手段,以市场占有率和建立客户忠诚度为导向,开展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注重客户的保有与开发,实现客户的系列化、个性化物流服务,注重客户关系的维护,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根据客户的行为来预测客户的物流需求,并为其设计物流服务,建立长期的、双赢的客户关系。良好的营销策略可以使物流企业获得长期的、稳定的客户,增强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引进国外资金、物流技术、物流管理人才及管理经验,更有利于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从国际市场获取物流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竞争规模和品牌,在国际物流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阶段下一篇:企业员工入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