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14课

2022-09-26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14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13、14课知识点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具体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爆发时间:1919年 爆发地点(前期中心):北京 参与者(前期主力):学生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2、运动主力:工人阶级 运动的中心:上海。

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 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传播情况: (1)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

(2)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3)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3、影响: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阶级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或者背诵课堂上补充的中共一大二大对比表)

1、时 间:1921年7月

2、地 点:上海

3、诞生 的 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一大)的召开。

4、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5、中共一大的内容: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

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6、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7、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中共二大召开:

(1)时间:1922年7月 (2)地点:上海

(3)内容: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评价中共二大纲领(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时 间:1923年2月。 组织者:京汉铁路总工会 口 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意 义: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结 果: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经验教训: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认识。

3.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引导法。 2.讨论法。 3.材料提炼法。 4.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新编“九一八小调”,然后指出:九月十八日是一个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时至今日,每年的9月18在东北的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到底历史上的9月18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呢? 新课学习 (一) 九一八事变 [视频] 九一八事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 在学生提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补充。 引导一:日本为何制造“柳条湖事件”?

引导二:日本打到我们家门口,作为中国人,正常反映应该如何?而事实呢? 引导三:引导学生判定蒋介石的态度,教师可以出示材料。

引导四: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有什么理论依据吗?出示材料。 引导五:东北三省沦陷后,人民生活在日本的铁蹄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可以通过日军大量的屠杀、迫害中国人的图片配上插曲《松花江上》将日军在东北的种种罪行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第一个结果──东北三省沦亡。

引导六:面对日本残暴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映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一些图片、视频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东北抗日联军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岁月里,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与日寇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进行斗争。许多中华儿女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第二个结果──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过渡):从九一八事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野心不仅是东三省,而是要独占中国。它占领东北后还步步进逼,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哪里?(──华北)而且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聂耳在(1935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首歌成为激励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号角,成为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在全国人民反日运动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 西安事变

[视频]西安事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 在学生提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补充。

引导一:张学良、杨虎城作为蒋介石的部将为何敢以下犯上发动“兵谏”?

引导二: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那么,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从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复杂形势进行分析。

面对复杂的形势,张、杨两位将军也感到局面难以处理,于是他们诚意邀请他们信任的中国共产党帮助解决西安事变。

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内容,了解西安事变解决的真相及意义。[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安事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谁在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而且看到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

引导三:强调西安事变的意义。 课堂小结

“九·一八”正好谐音“就要发”,所以有些人选在这天开张营业、结婚;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愚昧!

历史不容忘却,面对历史,相信大多数人的心情难于平静,对于抗日烈士们!我们应深深地缅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五、板书设计 (一) 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

31、

9、18 2.地点:沈阳 3.借口:柳条湖事件

4.结果:(1)东北三省沦亡 (2)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 西安事变

1.时间:19

36、

12、12 2.地点:西安

用心

爱心

专心

3.人物:张学良 杨虎城 4.目的:逼蒋抗日

5.原因:(1)直接原因:蒋介石不愿意抗日

(2)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7.结果: 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六、随堂练习 (一) 选择题

1.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是( )

A.1935年12月9日 B.1935年12月12日 C.1936年12月12日 D.1937年7月7日 2.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七七事变爆发 D.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参加谈判,逼将抗日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张闻天 D.朱德 4.九一八事变爆发于( ) A.南京 B.上海 C.沈阳 D.长春 (二) 材料题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请回答:1.这是谁在什么事变后发给谁的命令? 2.这个命令造成什么恶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秭归县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 教学准备

《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1 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五、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我找到了哪些历史知识点、提出了哪些历史问题)。

2、思考:动脑筋(第70页: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活动与探究(第73页)

六、班内小组交流

1、小组抢答: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九一八事变”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待日本的侵略是什么态度?(不抵抗)。我们可以从他发给张学良的密电可以看出:(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并分析)

2、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内战,蒋介石提出“先剿共、后抗日”的主张。)危害:只有四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师:东北沦陷后,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同时日本在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下面看一组照片。(出示日军杀害中国东北人民的照片)。

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屠杀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根据P70-71页的内容回答)

2 过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满足于在东北的既得利益,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下面先看一段视频,请结合教材的内容分析:

3、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事变的时间、地点?你如何看待?

学生看视频后回答、分析。

师:蒋介石被捉到了,究竟怎样处置蒋介石呢?请同学们分析。

4、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各界有什么反应?

教师出示提示:从日本、美英、何应钦、宋美龄、中共等角度去考虑。 师: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是得到和平解决。请同学们讨论:(活动与探究题)(出示题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那些历史知识?“两大事件——两个时间——两种政策—五个人物——一个开始——一个形成”这些你知道吗?

八、课堂作业:高效课堂作业的当堂演练。

附:板书设计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二、西安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背景:

经过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结果

发动者:张学良

杨虎城

局部抗战开始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

教学反思:

秭归县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邮编:443604 电话:13607207792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20111225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交通的发达、文字的统

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

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铜钱、万里长城、焚书坑儒。

能力方面:通过阅读课文及有关史料读物,培养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角色的扮演,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分裂时期,这种分裂局面最终是由哪一个诸侯国统一的呢?秦国。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秦是如何统一天下的?(播放视频)秦始皇的梦想是他的皇位传万世,但是我们知道秦在二世就灭亡了。我们本节课就来看看秦始皇是如何加强统治的。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秦始皇为加强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秦始皇为加强集权,在经济和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在思想上采取什么做法? 4.为巩固统治,他在军事上又采取什么措施? 请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略)

教师:大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疑问吗?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一、政治上:废分封,立郡县

1.提问:你知道皇帝名称的由来吗? 展示幻灯片,进入历史角色扮演板块。

李斯的建议:“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其功业之大,实“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始皇:“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简单介绍表演的要求,组织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活动)

最终得出结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2.展示秦始皇翻阅大量简牍的图片。

第 1 页 共 5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每天皇帝要批阅大量来自于各地上报的奏章。(让学生通过图片获取信息)

我是小参谋:皇帝仅凭一人之力,难以批阅完成大量的奏章,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皇帝怎么办?

皇帝以下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也叫宰相,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监督百官;渚各司其职,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皇帝。

3.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师生互动交流,展示王绾和李斯的主张,与学生一起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之处。

王绾建议:承袭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请立诸子” ,以建封国。 李斯建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政权,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争论结果:废分封,立郡县

教师:皇帝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把地方上的权力也集中到了中央。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总结:图片展示知识结构图(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措施。)

教师引导: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在经济上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经济上: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1.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学生翻译理解,得出结论: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各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这叫做“车同轨”。

2.历史小故事一:一位秦国商人,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来到齐国贩卖羊毛,但是齐国人给它钱,他不要。请问为什么呢?

多媒体课件展示春秋战国各种货币,韩赵魏:布币,燕齐:刀币

第 2 页 共 5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圆形方孔钱(秦朝)

影响:结束了币制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秦统一。

3.历史小故事二:这位秦国商人,到楚国出差回来,为妻子买一件衣服,想给妻子一点惊喜,但是当他给妻子穿上的时候,衣服太长,穿不了。他以为楚国人真不诚实,骗了自己。你认为是这样吗?请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各地的度量衡不统一)

秦始皇为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三、文化上:统一文字

历史小故事三:秦始皇为了给原赵国地区的人民,增加赋税,用秦国的文字书写并颁布诏书。结果赋税并没有增加,秦始皇很愤怒,以为人民不听他的话,因此大开杀戒。请问原因是什么? 展示六国“马”的不同写法图片。

第 3 页 共 5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教师:仅仅一个“马”字就有这么多种写法。为了使自己的政令顺利地推行下去,秦始皇采用了什么办法呢?学生回答(小篆)。 教师小结: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颁行天下。 知识扩展:识别小篆

提问:秦始皇统一文字,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

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小结:各地的文化交流方便多了,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四、军事上:筑长城,御匈奴

展示长城的图片和唐朝诗人汪遵的诗句。

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

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

争及尧阶三尺高。

从这首诗中同学们能分析出,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吗?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根据秦长城示意图,找出秦长城的起止点。

教师: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现在我国的长城已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五、思想上:焚书坑儒

展示一段材料: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哗众取宠,“造谤”生事。

------丞相李斯

第 4 页 共 5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师生共同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焚书坑儒的目的、影响?

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课堂小结

大屏幕打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学生集体朗读,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

1、车同轨

2、统一货币

3、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

军事上:北拒匈奴修长城 思想上:焚书坑儒

课堂训练:当堂训练,巩固提升,教师及时讲评。 【教学后记】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重点知识的突破,教学中增加了许多的图片和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史料的筛选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应深度适中。在讲这一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引导,加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引导和教育。

第 5 页 共 5 页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公输》教案 沪科版

《公输》

《墨 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实词,把握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逻辑严密和说服力强的特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类比说理的方法,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3.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感受墨子的勇敢、善辩以及和平思想。 【课文提示】

1.《墨子》是记录墨子言行的散文,由墨子弟子记录。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心思想“兼爱”“非攻”。文章质朴,较少文采,逻辑性很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2.《公输》是《墨子》中很有文采和趣味的一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课文是通过墨子劝说公输停止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智和顽强斗争精神。

【虚词积累】 所

代词;在动词、形容词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的。 助词;和“为”相配,构成“为……所……”的固定格式;当现代汉语:被……。 名词;表处所、地方;相当现代汉语:处所、地方等。 以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赖一实现的根据、方法;当现代汉语:拿、用、凭、靠等。 介绍处置的对象;当现代汉语:把。

介绍动作、行为所产生的原因;相当现代汉语:由于、因为、按……而论。 介绍时间、地点;相当现代汉语:在、从。

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列关系;相当现代汉语:而(来)。 表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结果;连相当现代汉语:来、去、为了、以至。 表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方式、手段;不必译。 副词;表程度;相当现代汉语:太、很、更。 表数量;相当现代汉语:只有、唯独。 表时间;相当现代汉语:已经。

助词;用在“前、后、上、下、来、往”等前面,表时间、空间的范围;不必译。 动词;有时可以与“为”结合使用;相当现代汉语:根据、认为、以为、如同、用等。 名词;当现代汉语:原因、原由。 因

介词;引进凭借的人或事;相当现代汉语:依、凭借。 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因此。 表相承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于是。 也

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用在句尾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可不译。 用在句尾表判断语气;起是的作用。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首段),写出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写墨子与公输盘的舌战。 第三部分(末段),写公输盘服输。 【课文简析】

课文里的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在和公输盘的对话中,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是最精彩的。墨子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大大增强了说服力。特别是迫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后,从“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各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公输盘标榜的“义”的欺骗性。墨子善于抓住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展现了雄辩家的风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翻译: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攻打宋国。 要点:盘,bān 。

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原文: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翻译:墨子听说这件事,从齐国起身,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要点:子墨子,前“子”是学生对他尊称,后“子”是对男子尊称。

起,起身,出发。

原文: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翻译: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要点:命,教导,告诫。

焉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原文: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翻译: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 要点:藉,凭借,依靠。

之,代词,指代“侮臣者”。 原文:公输盘不说。 翻译:公输盘不高兴。

要点:说,同“悦”,高兴,愉快。 原文: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翻译:墨子说:“请让我献给你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要点:请,表示敬意。

原文: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翻译:公输盘说:“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 要点:固,本来,从来。

原文: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翻译: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礼,说:“请允许我向你说几句。 要点:之,代词,指代下面说的话。

原文: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翻译: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要点:何罪之有,有何罪。

之,没有实在意义。

原文: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翻译: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的而人口不足,牺牲不足人口却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叫智;

要点: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

原文: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翻译: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道这些而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 原文: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翻译: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奉行义不杀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百姓,不能明白类推。”

要点: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道理。 原文:公输盘服。 翻译:公输盘被说服了。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翻译关键句子,并分析其语气。(翻译详见“串讲课文” ) ①夫子何命焉为?

( 疑问语气,公输盘恭敬中带着客套。 ) ②吾义固不杀人。

( 公输盘虚伪、正经又掩饰不住傲慢。 )

③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 祈使语气,显出墨子蓄意提出无理要求。 ) ④请献千金。

( 语气显出问题严重,吸引对方注意,逼他表态,从而中计。 ) ⑤宋何罪之有?

( 看似轻描淡写中又咄咄逼人。 )

⑥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双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2.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3.哪里可看出这件事性命攸关,刻不容缓?

墨子不辞辛劳“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4. 墨子是如何让公输盘理屈词穷的?

墨子见公输盘,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公输盘标榜的“义”的欺骗性。墨子就是这样用类比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诱-激-驳”把公输盘置于理屈词穷的境地。

5. 墨子是怎样成功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

墨子会见公输盘,指出攻打宋国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以此让楚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明白攻打宋国的错误。

6. 你认为墨子具有什么品格?

墨子具有机智勇敢、足智多谋、镇定自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品格。 7. 课文哪部分内容详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详略得当。课文对楚要攻宋和墨子一路上的艰辛都是略写,作为背景交代一下,而劝说过程详写,因为这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大。在双方的交锋过程中,墨子的第三次发言最为重要,他抓住公输盘的“吾义固不杀人”,通过五个“不可谓”,全面批判公输盘的行为,使其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这一段最能体现墨子的机智善辩和镇定自若,所以特别详写。而前两次对话是为了诱敌,所以不宜展开。这样的详略安排是能体现墨子语言的逻辑美。

8. 为什么有人评价《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文章? ①情节起伏美: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去见公输盘,没有阻战,却请其杀人。 ②人物鲜明美:如墨子的机智善辩、从容镇定;公输盘的虚伪。

③语言逻辑美:如墨子引诱公输盘说出正确的观点,再对他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他的行为与观点想违背,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上一篇:安全管理制度制度yg下一篇:电缆修复施工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