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2024-04-20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用6篇)

篇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为主

2013-01-10 | 作者: 李力 | 来源: 经济日报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其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要解决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因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已面临严峻的形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到底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我国现有农业经营主体,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划分,主要有承包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在近日召开的首届“清华三农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韩俊强调,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为基本原则,不可脱离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关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确实,家庭经营在农业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是农业生产中最适宜的经营模式。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业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经营形式也是家庭经营,这是农业与工商业的区别。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要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劳动者素质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认定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从居住地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认定探索,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其次,要拓宽培养途径,突出培养重点,优化培养方式,着重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务农,鼓励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子承父业;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平台,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民工“阳光工程”等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同时,要完善培养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等创业培训规模;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

粮食“九连增”的实践已经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在今后现代农业大跨步发展的进程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链 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要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

韩俊提出要把握好五个问题:要扶持一家一户的农民发展专业的、规模的、集约化的生产;要重点培育一大批比较规范、对农民带动作用比较强的合作社;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培育新型农民;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认为,在中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出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增长。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是农户

本报昨日刊发《信阳:土地流转催生家庭农场兴起》一文后,许多读者和农民朋友纷纷来电,询问家庭农场等相关问题。现摘发陈锡文等关于这一问题的有关阐述,以飨读者。

不管农业经营体制怎么创新,真正的主体还是农户。农业选择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既是历史现象,也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这是由农业自身的产业特征决定的。就全世界来看,基本没哪个地方的农业不搞家庭经营,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

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不是要去搞一个新制度,而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更好地激发家庭经营的活力。

家庭经营怎么走向现代化?陈锡文认为,简言之,就是让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农户要提高集约化水平,采用先进科技和现代生

产要素,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服务,把一家一户做不了、做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做好,帮助农户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什么政策优惠?陈锡文说,今年新增补贴和支农项目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为的就是让肯种地、会种地、能种地的农民不吃亏、有效益、得实惠,这也体现了中央的政策导向。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2月1日2版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2013年04月16日 06:37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包括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之相适应,应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并使其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然要求,也是抵御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民有序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

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强化农业技术与政策宣传,提升普通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经营理念;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为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创造条件;支持与鼓励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干人才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支持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开发与经营,尤其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成为专业种养大户,造就一批现代职业农民。

大力发展专业家庭农场。抓好登记管理,鼓励有一定规模、符合规定的种植、养殖大户申领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成立家庭农场。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并引入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精准农业”。

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牵头组建、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对农户的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注重培育典型,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基地、示范合作社。鼓励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试点,在试点地区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

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培育,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创建区域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

(王兆林 作者单位:南宁市社科院)

服务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时间:2013-12-12 17: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性决策。打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瓶颈,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总体实力较弱,发展水平不高。与普通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集约化经营需要承担较多的土地流转费、农机购置费等投入,融资总量由过去的“散而小”逐渐向规模化转变,其出现和发展契合农村金融服务提升的现实需要。

客观而言,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质和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需求,突出表现在贷款覆盖率低、占涉农贷款比重较小。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因资金需求量大、放贷成本低、可抵押资产多,信贷满足率相对较高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依旧被作为普通农户来放贷,合作社作为法人申请贷款仍较困难,获得的贷款较少。且贷款期限不契合产业链逐渐延伸下的经营周期和销售周期,更难满足固定资产投入的中长期融资需求。

银行业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二是银行的商业化取向与支农责任存在一定矛盾,还难以覆盖银行支农的机会成本,不足以调动其积极性;三是在服务方式、审批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与其运作特点不尽适应;四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跟进不足,缺乏满足需求的专属产品;五是信用评价工作相对滞后,在信贷评级和准入要求上匹配度不高。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身也存在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等因素。

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是一个金融新课题。为更好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需求:一是建立健全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融资担保机构合作。二是积极开展信贷服务方式创新,适当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门槛,提供高效便利的融资服务。三是量身定做金融产品。重点开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三权”及农机具抵押贷款,以及订单、仓单、保单、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和自助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是一项牵涉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其持续改善有赖于政策面有针对性扶持。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细化各项扶持措施,采取贷款贴息、税收优惠、费用补贴以及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发展农业保险、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有效措施,切实发挥金融支农的正向激励和服务保障作用。

优化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

赵云鹏 2013年01月16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即将发布的2013年“一号文件”都聚焦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而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引导一般农户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注重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一般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通过租赁和转包等形式受让农户流转出的土地,从事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新型经营组织。我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分田到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一直是我国农业主要经营方式。但是,伴随着农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出现。仅以家庭农场为例,根据农业部数据,仅2012年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就有家庭农场6670个。

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有效解决了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下、风险高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是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策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据媒体透露,国家近期有望出台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加财政补贴,鼓励地方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鼓励地方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效促进土地、财政资金、金融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村金融机构在做好常规性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应根据国家农业发展新的形势,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把支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持“三农”重点。同时,由于新型经营主体目前普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抵御外部风险及干扰的能力较弱,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也应注意防范风险。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客户准入。密切跟踪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主管部门管理政策实施情况,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名单制管理。在信贷支持过程中,要对借款人主体资格、借款用途、生产和管理水平、销售目标市场、还贷来源和担保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查,重点选择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经营效益较高的经营主体给予支持。

其次,强化产品创新。在采取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担保和自然人担保等担保方式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担保物的实际,对农机专业户购置机具和经营性资金需求可试点农机具抵押;关注各地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对具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创新仓单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对资信状况良好且符合相应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

第三,做好贷后管理。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管理特点与一般农业经营主体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客户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加强客户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加强资金流向监管。对采取创新担保方式的,必须要加强抵押物监管,防止抵押物悬空风险。

第四,密切关注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由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所在行业市场波动较大,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掌握行业信息,开展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的研究。加强与当地政府涉农部门的联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密切关注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调整和产业整合状况,有效规避政策风险。

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浙政办发〔2012〕7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者总体素质和实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等文件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义

新型农业(含林业、渔业,下同)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实践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多,但所占比重仍不高,单个实力不强,农民老龄化、生产兼业化、土地经营零碎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实施“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为基本方向,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进农民利益的基本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分类推进,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到2015年,力争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50%以上,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75%以上,农业生产作业主要环节基本实现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

三、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等多种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创业。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

(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符合登记条件的可以申领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以林权出资成立公司。支持引导合作农场将股份合作的土地进行整理规划,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

(三)提升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试点,在试点地区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评价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为合作社提供农产品展示展销、委托代理财务、联合兴建服务设施、协调信用授信等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分工与合作。

(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申报驰名商标(工商部门认定)和浙江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中国名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创建区域品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ISO、GAP、HACCP、MPS等认证和水产品对欧盟出口注册、低酸罐头对美国FDA注册以及FSC森林认证,提高产品质量。

(五)大力发展农业服务组织。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全力抓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改善服务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基础作用,支持其开展农业生产性全程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要建立以农机作业为基础的农机(粮食、植保)专业合作社,实行“一区一社”全程服务;现代农业综合区、台湾农民创业园要统筹建立专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规模养殖场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统一饲料供应、兽药配送、排泄物综合利用和屠宰加工等服务。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销社在农产品加工仓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做好农业产前、产后服务。村经济合作社要做好为家庭承包农户的服务。

四、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和服务

(一)引导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引导土地依法、自愿、平稳流转。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积极推广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季节性流转等方式,推进整村整组连片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减少季节性抛荒。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林权有序流转。

(二)加强农业人才培养。逐步扩大全省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提升班招生规模,在成人高校招生中实行统考单招。完善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创业补助政策。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能力。

(三)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鼓励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面向生产研发、推广技术,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实现“一社(企)一顾问”,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

(四)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继续办好省农业博览会等农业展会,继续支持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赴国外、境外参加国际农产品食品博览会,巩固出口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组织开展农产品生产单位(基地)和经销、加工、消费单位对接活动,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及时销售、采购农产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融合发展。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推广应用规范的合同文本,提高合同履约率。

五、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的支持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逐步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建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建立科技研发机构等。对获得驰名商标(工商部门认定)、中国名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创建区域品牌的,省财政按规定给予奖励。对认定为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的,在安排相关专项时给予优先扶持。对进入上市辅导期和列入上市后备资源的农业龙头企业,省级有关部门在发行债券、并购重组、股权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新建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工程。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等资金优先扶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对农业龙头企业提取的风险保障金在实际发生支出时,依法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调节市场、解决本省农产品卖难问题中起到主要作用的,省财政对符合规定条件的贷款优先给予贴息补助。

(二)落实用地用电政策。认真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浙委办〔2009〕37号)规定的设施农用地政策。各市、县(市、区)在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时,应合理安排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扩建、新建项目用地,各项费用执行最低价。电力部门要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用电,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养殖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粮食烘干机械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其他加工用电,按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价格或大工业用电价格执行。

(三)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性扶持资金,根据国家税收有关规定落实优惠政策。对拖拉机不征车船税,对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税务部门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税务登记提供便利。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按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贯彻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运输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货运车辆(不含空车),凭《绿色通行证》可免费通行省内除高速公路以外的收费公路。

(四)加强农业信贷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依法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设备、参保渔船、林权、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农业发展银行要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粮棉油收购吊销业务、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粮棉油全产业链经营、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以及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扶持、承担国家及省级规划或财政补贴支持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要继续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信用等级评估工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类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及时做好担保工作,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农业担保机构给予一定风险补偿。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要优化保险服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保障农业持续平稳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农业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2-12-22 06:44:09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1日在全国农业工作会上说,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主要农产品供给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

韩长赋提出,将加快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韩长赋说,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今后将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篇2: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2017年06月12日08:38 农产品期货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农业产业政策结合、与脱贫攻坚政策结合,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发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基本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又不忽视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存量、倾斜增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既扶优扶强、又不“垒大户”,既积极支持、又不搞“大呼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设扶持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坚持落地见效。明确政策实施主体,健全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发挥政府督查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齐抓共促合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政策落实与绩效评估机制,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发挥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引导作用

(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依法

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探索建立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等生产性服务组织。发挥供销、农垦等系统的优势,强化为农民服务。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五)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路径提升规模经营水平。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并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全程化服务,提升农业服务规模水平。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集聚发展,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建设,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形成一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基地,提高产业整体规模效益。

(六)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户脱贫致富。总结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经验,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设立风险保障金。探索建立政府扶持资金既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又增强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的有效机制。鼓励地方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允许将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户共享发展收益。

(七)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鼓励农户家庭农场使用规范的生产记录和财务收支记录,提升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农民合作社依照章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成员积极性,共同办好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生产作业标准或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示范服务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政策体系

(八)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力度,针对不同主体,综合采用直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方式,增强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直供直销、休闲农业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公益性服务,建立健全规范程序和监督管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林牧渔和水利等生产性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服务平台,为周边农户提供公共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农民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鼓励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土地整治和

篇3: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原因及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1.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原因分析

1.1.1“谁来种地”的问题亟待破解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 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趋突出, 据统计, 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例已下降到38.1%,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 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 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紧迫。

1.1.2“地种什么”的问题亟需回答

当前, 受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滑因素的影响, 一些地方的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 甚至出现撂荒现象。小生产与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 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畸高畸低, 谷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频繁发生。

1.1.3“怎么种地”的问题非常迫切

当前, 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传统、经验的生产方式由于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不高, 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迫切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以及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 通过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方式来实现。

解决这些问题, 客观上要求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加快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2 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1.2.1 认识程度显著提高

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 提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文件, 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力度。2014年江苏省财政安排28.2亿元专项、支农项目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新型主体发展。

1.2.2 农机化快速发展

2013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 江苏达到78%。全国水稻机械种植、收获水平达35%、74%, 江苏达到75%、95%。

1.2.3 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

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 2013年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到0.253亿hm2, 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6%, 江苏超过30%。

1.2.4 经营主体发生新变化

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种粮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 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已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 种了全国1/10多的地, 产出了1/5多的粮食。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江苏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

2.1.1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截止2014年上半年, 两者分别为23.5万个、1.58万家 (认定数) , 共经营土地102.13万hm2。据调查, 家庭农场平均规模7.33 hm2左右, 其中种植业家庭6.67~20 hm2为主, 家庭农场盈利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农户, 大部分可达到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收入水平。两者已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目前专业大户处于过渡期, 家庭农场处于萌发期。

2.1.2 农民合作社

截止2014年上半年, 注册登记达6.9万家, 成员数975万个, 入社农户比例67.5%, 社均成员数141个。其中全国示范社30家, 列入农业部首批示范社名录824家。专业合作社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强竞争力, 成为带动成员对接市场的中坚力量, 是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点。目前合作社处于成长期。

2.1.3 农业龙头企业

县级以上的达5 645家, 其中国家级61家, 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销售额过百亿的142家, 省级以上607家。2013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 260家、农民增收406亿元。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目前龙头企业处于转型期。

2.1.4 社会化服务组织

全省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已超过1万个, 粮棉油专业化服务组织超过600个, 注册登记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数4 380个。全省集中育秧覆盖率达到40%。

2.2 扶持发展的有关措施

2.2.1 政策支持

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充分发挥工商注册登记职能做好家庭农场登记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文件。

2.2.2 财政扶持

省财政专项扶持农民合作社资金从2006年的0.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2亿元;2014年新增专项扶持示范家庭农场的发展资金1 000万元;专项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从2002年的0.5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2.4亿元。

2.2.3 示范引导

创建“四有”、“五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认定, 首批111家;星级农机合作社评选, 合计858个;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等。

2.2.4 创新模式

一是南通的“全托管”模式。由专业化的服务组织为种地农民提供从种到收乃至销售等贯穿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有两种形式:实物型:收获物归农民所有, 经营主体向农户承诺每667 m2小麦和水稻产量不低于400 kg和600 kg, 农民则向经营主体交纳1 200~1 450元不等的托管费用。货币型:收获物归经营主体所有, 经营主体给农民150~1 200元的费用。二是盐城射阳县联耕联种模式。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 由村组统一组织, 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界限, 破除田埂, 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 由专业服务组织 (农机合作社) 实现联耕联种 (统一品种和耕种) 、联管联营。三是扬州江都“土地股份合作+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由村集体组织通过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份, 集中流转农民承包地, 再发包至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四是高邮、睢宁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社会化服务”, 依托专业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解决单个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某些环节生产要素不足的问题等。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政策不配套

金融服务由于缺乏抵押物, 融资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难。保险覆盖面小、大田作物补偿标准低。设施用地政策难落实, 机库等基础设施用地难解决。执行农业电价和水资源费减免等政策差异性大。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多头投入、分散使用, 影响了财政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一些机耕路条件差, 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破损。

2.3.2 机制不健全

合作社数量发展较快, 但内部分配不合理, 规范程度低, 管理松散, 生产效益低, 有的是“冒牌”、“空壳化”, 享受了政策, 但没有真正发挥合作社的作用。新型主体与传统农户联接机制不完善, 合作不紧密, 范围和规模小。社企不分, 不按章程运作, 利益得不到保障, 不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关系停留在发放土地租金和劳动报酬上, 产销衔接不稳定。

2.3.3 土地流转不畅

土地流转不适应市场发展, 规范化的流转市场没有形成, 机制不完善, 收益缺乏随市场化利润调整机制。确权工作进展不快, 存在面积帐实不符、四至不清, 流转面积确认难等问题。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些地方承包合同不完善, 承包经营权证没有发到农户手中, 权证、合同、台账与实际承包地不一致, 没有建立档案, 流转后改变用途等。有的流转时间短, 影响承包人积极性。

2.3.4 经营人才缺乏

劳动力短缺, 年龄大, 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难, 一些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阻力大。

3 建议

3.1 坚持实施分类指导

3.1.1 发挥家庭农场生产优势, 将其打造成粮食等规模生产的主体

全面推进认定, 积极培育示范, 建立三级示范名录。鼓励以家庭农场为成员组建合作社, 开展合作和共同经营。

3.1.2 发挥合作社服务优势, 提高规范发展水平

加强动态监测, 建立成员个人帐户,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加强规范建设, 提高发展质量和层次。规范合作社信贷融资, 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试点。

3.1.3 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 增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鼓励引进生产设备, 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和分级、包装等设施, 支持承担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收储业务。

3.2 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3.2.1 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积极稳妥试点, 规范有序推进, 按要求全面完成确权任务。

3.2.2 健全土地有序流转机制

探索农地“三权分离”, 开展交易市场试点, 引导土地通过市场流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真正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工商资本流转农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 严禁农用地非农化。

3.2.3 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农民大量转移并稳定就业创业的地区, 培育土地股份合作, 重点发展土地集中型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普遍存在兼业化和纯农户的地区, 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 重点发展合作经营和统一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规模适度原则, 重点发展6.67~20hm2左右中小规模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家场。

3.3 健全扶持政策体系

3.3.1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梳理分类, 整合涉农资金。减少简单的直接补贴, 灵活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承担项目等方式,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和放大效应, 建立多元投入新机制。推动新增补贴向家庭家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从事粮食生产的主体倾斜。加大对新型主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奖补力度。

3.3.2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创新金融产品、融资模式和担保方式。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农机具、厂房以及订单、保单等的抵押、担保试点。探索开发特种养殖等险种,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以合作社法人进行税务登记, 防止做企业报表, 出现两本账。

3.3.3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点在农资购销、农产品销售、农机作业、农业植保等领域培育农民合作社和专业服务组织。

3.3.4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开展有针对性技能、创业培训。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农业领域的优惠倾斜政策, 吸收人才投身农业。

3.3.5 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篇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关键词: 泰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培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77-03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的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张义珍认为,一般而言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 [1]。牛若峰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受到了限制,农业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经营模式和经营主体也需要随之创新和转变,合作制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2个方向 [2]。黄祖辉等认为,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户群体开始逐渐分化,农业经营者分化为传统农户、专业种植与养殖户、经营与服务性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和非农农户5种主要类型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是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分离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于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求,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1 江苏省泰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区,泰州农业分为里下河河网圩田、高沙土平原、沿江圩田3种主要类型区,现有耕地面积29 85万hm2,农林牧渔从业人员47 62万人,占总人口94%;近年来依托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和带动,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农业,在农地经营体制上大胆探索,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创新经营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4]。

1 1 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种养专业大户兼具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优势,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截至目前,全市承包面积2 hm2以上的专业种养大户达到了1 1万余户,以种粮、蔬菜、水产、畜牧等方向为主,从业人员4万余人;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 947个,包括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类型,以从事农业信息服务业、农产品销售业为重点,业务范围已经拓展到植物保护、农机服务、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入社农户达117 6万户,超过农户总数的60%,已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五好”示范社32个、市级103个;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经农业经济经营管理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达1 329家,工商注册登记的有852家,主要为水产养殖、种粮及高效设施农业等,全年经营收入24 75亿元,其中从事水产养殖的最多,占56 8%,从事粮食种植的占27 1%,从事蛋禽养殖的占56%,经营其他项目的占10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园区79家,其中省级园区7家,拥有市级及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4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江苏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江苏九寿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江苏楚龙面粉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03 76亿元,同比增26 3%,实现利润总额23 02亿元,同比增长44% [5]。

1 2 经营模式不断探索创新

近年来,泰州市在坚持家庭经营为主,合作经营、产业化经营并举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土地入股、利润分成等多种形式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如姜堰区桥头镇通过江苏状元食用油脂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加强与农户的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带动近2 000户农户从事油料品种种植;张甸镇采取土地托管和统一服务的形式与农户签订包产协议,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近万亩;兴化市果蔬食品加工集中区江苏顶能食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对接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为农民增收31 500元/hm2,带动农民近万户;泰兴市黄桥镇引进上海园艺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 3 000 多户农户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分界镇沈界村蚕业产销合作社成立后,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带动该村500多户栽桑养蚕,社员蚕桑面积由原来的8 hm2拓展到40多hm2,还辐射了周边5个村4 000多个农户扩栽桑园,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由于工业基础较好,吸引外来种养大户搞规模化种植养殖是靖江市比较普遍的农业经营模式,目前全市仅外来种粮大户就有100余户。生祠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种粮3 33 hm2以上的大户有40余个,绝大部分都是外来的“职业农民”,新跃村共有基本农田236 hm2,其中133 33 hm2左右被安徽、浙江及江苏省宿迁等地的农民承包种粮。

2 泰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制约因素

尽管近年来泰州市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现实中依然面临众多因素的制约。

2 1 土地流转因素

nlc202309041718

适度规模和土地产出率较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特征,因此土地流转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 [6]。截至2012年底,泰州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共 8 03万hm2,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35 25%。土地流转困难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最大的矛盾是政策预期不稳定,非农收入农户、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力,但是由于在户籍、社保、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没有获得“市民”待遇,有后顾之忧,使得他们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再加上政策错位,如目前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都是按家庭联产承包以现金打卡方式发放,无论土地种不种都有补贴,相当部分兼业农户抱有“宁愿撂荒不愿流转”的想法;其次由于文化层次低信息闭塞,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土地流转利益得不到保障,各种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加上对于部分中老年农民来说, 务农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造成农村土地流转意愿降低;再次土地流转服务也不到位,虽然泰州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是缺乏经费和人员保障,相应的信息发布、土地收益评估、政策咨询以及土地矛盾纠纷处理等服务跟不上。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2 2 人才因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主要有2个来源,一是对现有务农群体加以培养转化,二是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 [7]。目前,泰州市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源问题突出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现有务农群体青壮劳动力不足、留守劳动力学习能力差。泰州市农村已有76%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文化程度低等现象突出,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市场经营意识有限和职业培训很难开展,直接制约了传统农业主体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另一方面农业经营后继人才缺乏。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传统观念影响,受过一定教育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几乎全部流向城市,很少有人愿意返回农村投身农业,大学毕业生即便是农业院校毕业生,返回农村就业创业的比例也非常低,调查显示,即使是现有专业种养大户的子女。有意愿将来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服务的比例也非常低。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堪忧。

2 3 资金供需矛盾因素

适度规模化、生产现代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特征和要求,而适度规模化和生产现代化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首先,由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原始资金积累有限,而农户“惜租”使得土地流转租金不断走高,同时农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再加上国家种粮补贴政策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补贴,种养大户很难享受到补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资金紧张,资金需求较大,而且资金需求明显比单户家庭大、期限长,需求范围也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业产业链转变。另外,涉农贷款供给明显不足,2013年泰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 46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69 7亿元,仅为109%。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回报见效慢,跟其他产业相比回报率低,又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许多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想要扩大规模融资贷款都比较困难。目前泰州市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由于网点分散、抵押困难、违约风险高等问题,各经营主体普遍很难从农业银行和信用社贷到款,即使成功也手续繁杂、隐性成本高,许多农业经营主体被迫从小额贷款公司或者地下金融解决资金问题,无形中提高了经营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卡住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咽喉”。

2 4 农村公共服务因素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的社会服务,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大环境,具体包括科技推广、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信息、交通等方面 [8]。农村留不住人、农业事业无人经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与农村在这些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大环境的落后也直接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泰州市也不例外。突出表现在一是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平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人员老化、知识退化,服务弱化现象严重;二是教育资源城乡差别大,不但体现在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上,更多的是师资等软件投入上差距明显,对于尤其重视子女教育的中国父母来说影响巨大;三是虽然泰州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建成,但是由于认可度、费用、方便度等问题,利用效率不高,信息化服务滞后。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策建议

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体制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面临土地、人才、资金和公共服务等众多约束和瓶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 1 规范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模式,使土地流转由简单的出租向转包、入股、抵押、托管等多种形式转变,在农业基础较好的兴化、姜堰北部地区以土地合作社为载体推行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在工业基础较好、农民兼业化突出的靖江、泰兴等地积极推行空心村整治、宅基地复垦与集中居住相结合;保证土地流转农民利益,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价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租金浮动调整或者入股分红等形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对土地承包方的履约加以监督,防止经营失误以后一跑了之;强化社会保障增进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特别是从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与管理,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经费和人员问题,建立调解、仲裁、诉讼等完善的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对流转之后土地的监管,防止土地流转之后特别是工商资本投资的土地“非农化”。

3 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最终需要人才的经营,因此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一是重视农业职业教育,整合和利用各种农村培训资源,特别是鼓励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民培训,主要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退伍军人等, 以实用技术和经营能力为培训重点,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的素质。二是营造农业就业创业环境,在土地、技术、资金、政策审批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有专业素养和知识背景的人向农村流动,扎根农村、投身农业。鼓励和扶持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创办兴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项目,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

nlc202309041719

3 3 加强农业农村金融支持

当前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已经由过去满足生活需求为主向满足生产经营需求转变,资金需求呈现出金额越来越大、期限愈来愈长、金融产品需求多元化等特点。一是要培养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因为商业性大银行关注更多的往往是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小微型金融机构更加关注农村市场,因此既要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考核奖补,给予风险补偿和奖励,同时要在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基础上鼓励和引入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社等在监管下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在竞争中创新和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二是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方法,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设备、参保渔船、林权、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三是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扩大保障范围。做好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各类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创新和丰富保险种类尤其是针对农业生产的保险险种,将专业大户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粮食生产、特色农产品生产以及农机具等纳入保险范围,财政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来调动参保积极性。

3 4 发展公共服务

首先是要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通过经费保障、绩效考核、市场购买等充分调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点面”结合,对科技服务需求强烈的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重点服务,通过免费培训和田间科技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化联系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加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科技研发,形成品种引进、技术配套、产品加工、品牌创建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其次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教育服务,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和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引导师资力量向农村流动,为农业人才扎根农村解决后顾之忧;在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互助型服务和农业经营性服务,重点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乡镇或区域性公共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 张义珍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新疆农垦经济,1998(5):9-11

[2]牛若峰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31(3):20-25

[3]黄祖辉,俞 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6-26,56

[4]江苏省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16)[Z] 泰州市人民政府,扬州大学,2012

[5]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 泰州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张照新,赵 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 改革,2013(2):78-87

[7]钱克明,彭廷军 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J] 农业经济问题,2013,34(6):4-7

[8]刘志成 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2013(6):128-131

篇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3年03月17日04:59大江网-江西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特派记者 邱 玥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已成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新形势,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如总体实力较弱、规范管理不够、政策落实不够、人才引进机制欠缺等等。”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厅厅长甘良淼建议,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

篇6: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2016年4月28日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山区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我县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规范管理、加大指导服务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1、种养大户情况。全县共有种养大户312户,其中粮食种植大户124户,经作种植大户86户,畜牧养殖大户52户,水产养殖大户50户,综合类种养大户220户。其中种植业以水稻、茶叶为主,畜牧养殖以生猪、土鸡养殖为主,水产养殖以流水养鱼为主。经营业主以基层村组干部以及有经验的农户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速度加快,一些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返乡农民渐成主流。

2、家庭农场情况。自2013年7月我县注册登记全市首家家庭农场以来,截至目前,全县经县农委、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共73家,其中种植业56家,经营耕地、茶园面积1.15万亩;42家养殖业家庭农场中,生猪养殖规模500头以上2家,养殖水面100亩以上6家。全县家庭农场中,达到中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15家,达到大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5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9家,2015年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纯收入为21.4万元。

3、农民合作社情况。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9家,其

中部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2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45万户。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为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提供了纽带。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家。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突破3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5、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县建立各类农业服务组织77个,其中农业技术服务型组织16个,农业产业化合作互助型组织8个,农产品销售组织5个,植保服务组织32个,农机服务组织16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全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市场化、多元化进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效益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促进了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营机制的创新,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一是加快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臵抛荒问题,保证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避免了农地“非农化”倾向。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计流转耕地、茶园5.68万亩,全县耕地流转率在15%左右。其中流转年限5年以上的耕地面积达4.62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81.5%。规模连片流转有了较快发展,其中50-100亩连片流转面积占24.9%;

100-200亩连片流转面积占9.2%,200-500亩连片流转面积5230亩,占1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分散的农户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联系起来,将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特色企业集聚,已成为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

二是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促进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ₓₓ家庭农场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引进标准化大棚设施240余亩,成为了省级标准菜园;ₓₓ葡萄种植家庭农场,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完善了农场内葡萄架、喷洒设备、钢管避雨棚等基础设施,为农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ₓₓ茶叶龙头企业以生态茶园改造为重点,有效地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生产,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目前我县80%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了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ₓₓ生态农业家庭农场200亩水稻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ₓₓₓ等3家农场获得了无公害、有机认证。全县12家企业20余个产品获得“三品”认证,ₓₓₓₓ3个传统产品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

四是促进了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在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起到了引领作用,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新亮点。生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新安源等企业的带动,建成了ₓₓ茶产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ₓₓ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开展了立体茶园改造,建成了1万亩

多维立体生态茶园示范区;产业融合逐步加快,“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得到有效发展,全县各类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ₓₓₓₓₓₓ基地等一批宜农宜游产业示范基地。我县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二、我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

(一)以规模经营为导向,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指导意见”,对家庭农场资格认定标准、申请注册登记程序进行明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规范管理等方式,鼓励青年农民、返乡人员创办家庭农民,加大了注册登记、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ₓₓₓₓ渔业家庭农场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县农委积极为其申报有机产品认证,控质量拓市场,该农场已发展成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冷水鱼养殖家庭农场,被省农委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二)以产业特色为依托,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围绕“二茶一花一鱼”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牵头组建、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开展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着力培育运行规范、机制灵活、管理民主的示范性合作组织。ₓₓₓ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农资采购、统一茶园管理、统一绿色防控、统一品牌推广、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开展有机茶园基地建设,目前合作社已有200余户农户加入,基地面积达1.5万亩,被评为部级示范合作社。

(三)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

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县34家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建立联结基地35万亩,带动农户3.6万户,茶叶、蔬菜、瓜果、农家乐等“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2个。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规模基地为基础,全县先后建成了4家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ₓₓₓₓₓ2个品牌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4家企业品牌获得省著名商标,7家企业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在ₓₓₓₓ等乡镇初步形成了3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逐步实现了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带动基地的良性发展,我县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四)以完善机制为重点,改善经营主体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形成规模经营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二是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完善了农技服务责任制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一对一”配备农技服务人员;帮助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省、市、县各类展会。三是完善扶持机制,形成“三农”保障体系。从资金投入、项目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先后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奖补资金超过500万元;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积极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问题,2015年全县各

类新型经营主体信贷资金规模达3.5亿元,三、当前我县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短缺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规模快速扩张,但由于原始积累少、流动资金少,也没有什么资产担保,虽然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加大了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但在融资担保困难、授信额度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造成信贷融资难,制约了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扩张。2015年据对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调查,36家企业信贷总需求为4.4亿元,但实际落实金额只有1.8亿元,落实率仅为41%。

二是设施薄弱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障碍。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的土地绝大多数是通过土地流转来的,多为地形地貌条件差、交通不便、水源缺失区域,如ₓₓₓ生态农业家庭农场流转200余亩种粮的耕地均为抛荒山坞田。此类型田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如遇大的灾难,家庭农场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三是市场风险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隐患。家庭农场市场意识相较龙头企业来说相对薄弱,生产品种单

一、规模产量高,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没有稳定的供应市场,往往造成生产发展了,产量增加了,但价格急剧下跌,导致价贱伤农。如今年蔬菜市场价格低,ₓₓₓ家庭农场种植的辣椒、茄子等蔬菜因产量大,而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较低,在本地市场供应饱和价格低且无法吸纳情况下,开拓外省市场又不成功,家庭农场发展壮大面临困难。

四是人才缺乏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制约。随着农村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才缺乏成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

展的最大制约。据初步调查,我县5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头人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显缺乏。尤其在市场营销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一大短板。

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措施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新型经营主体经营风险。加大财政奖补扶持力度,财政支持既是构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度体系的保障前提,更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严格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等扶持政策。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农业项目重点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特别加大对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且各项扶持措施之间的联动性也应进一步强化,真正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风险防范扶持力度,由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面对的自然风险也随之加大,而目前我县开展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只涉及水稻、油菜、能繁母猪、蔬菜等产业,因此建议省、市开展家庭农场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对家庭农场,单独投保、单独理赔,缩短理赔周期。加大资金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部门把家庭农场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建议省、市农业部门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协调,出台《关于开展信贷合作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每年筛选一批运转正常、效益较好、信誉较高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授信贷款试点。引导组织具备条件的农业企业分类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中小板、创业板融资,在“新三板”和省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

2、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水平。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服务发展的原则,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创新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体系,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平稳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制订并完善一系列土地权益保障措施,确保其经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将新型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重中之重,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不断开拓眼界,全方位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人员素质。通过地方与高校共建项目扶持等方式,鼓励农业院校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训。扶持兼业农民成为专业农民、一般农户成为种养大户、城镇居民下乡务农成为专业大户;同时建议省、市有关部门放宽家庭农场准入条件,打破户籍限制,允许与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城镇职工创办家庭农场,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后劲。创新经营管理服务。全面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建立家庭农场农技特派指导员制度,强化农技服务。积极动员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产销对接、产品展销展示等方式,开展品牌营销。指导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在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同时,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统防统治、产

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服务等各项生产性服务,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满足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上一篇:土山寺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方案下一篇:关于完善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管理流程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