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小妙招

2022-08-15

第一篇:激发学习兴趣小妙招

``“编写歌谣,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小课题研究

旧店中学 肖永生

一、课题的提出

2011年8月,我确立了“编写歌谣,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这一校本小课题.即将每课的重点内容都编成顺口易记的歌谣,便于背诵和运用。在欣慰和满意的同时,也不能不让我想起刚刚开展课题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我的研究历程虽说算不上艰苦,但也足够让我边回味边慨叹了。

调入中学任教历史学科,单位是新的,同事是新的,学生是新的,学科是新的,压力固然很大,当时工作热情也是非常高的,但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中学任课不是历史专业毕业,学科知识贫乏,说句实在的,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不会上历史课。我备课很认真,材料准备也很充分,但上课总感觉一环扣不上一环,各目之间知识联系不上,就像挎着一篮子鸡蛋,鸡蛋是好东西,但是哗啦一下倒在学生面前全碎了,我把课上散了。学生瞪着眼睛听,似乎很认真,但我知道,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想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这样的课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当时我很着急,就不断地听课学习,继续深入钻研,渐渐地我懂得了如何抓住一节课的主干,再生枝发叶,让课堂长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但新的问题随之又出现了,不管头一天的课堂气氛多么的热烈,学生多么投入,第二天一提问,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上来。为什么学生上课很认真,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呢?经过调查,我找到了答案,学生爱学不爱背,在学生眼中,历史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性的学科:首先,历史教材中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

优美的故事传说,有壮观的疆场战役,有神秘的人物传奇„„教师再辅之以相应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有论辩争锋、有探究研讨、有有趣的课本剧表演、

有精彩的课件展示„„所以学生爱上历史课,但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就由轻松快乐转为头疼愁闷,因为重要历史事件,年代的记忆实在是难以对付,学生死记硬背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必然会淡化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二、他山之石

口头表扬和变花样所激发的兴趣始终是外在兴趣,是不持久的,只有对学习材料本身感兴趣才是内在兴趣,才是持久有效的,这种内在兴趣来自于真实的收获与成功的体验,可是怎样让学生学生轻松获得成功的体验呢?我冥思苦想了很久。一天课间,我无意中听到某位学生吟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不是《诗经》中的名句吗?为什么它历经千百年世事的变迁、多个朝代的更替,如今依然传唱不休呢?除了它所蕴涵的真挚情感、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大概就是因为它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所以让人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吧!那历史课为什么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形式呢?我们为什么偏要让历史知识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而不将它整理归纳一下,让它整齐地摆放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背历史就像念顺口溜一样,省时省力效率高,而且记忆深刻呢?于是我萌生了编历史歌谣这个想法。

三、课题研究目标

在编写探索过程中,我注意积累点滴体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每首歌谣我大体都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编写、修改而形成的。

(一)、钻研教材抓主线,歌谣形散而神聚。

主线是一节课的魂,如果抓不住主线,上课者会感觉像是弹了一曲杂乱无章的音乐,听课者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首先必须抓主线,揪重点,然后在主线上“穿”歌谣、歌谣才会成为一个形神兼备的整体。各句歌谣外在形式仿佛无大关联,但内在线索却十分明晰,做到了“形散而神聚”,学生爱诵易记。

(二)、根据内容分形式,珠联璧合效率高。

经过将近一年的小课题研究实验,我觉得编写歌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具体的历史内容为依托,选择最能与之相适应的歌谣类型,让内容决定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主题、呈现史实、便于记忆,于是我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按照以下几种类型编写歌谣的:

1.对比型

这种类型的歌谣适用于易混知识的对比记忆。

2.排比型

《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

引进了先进技术,

积累了工作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

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3.记叙型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各个子目之间的联系都是比较紧密的,史实介绍也详细具体、前后连贯,这种编排结构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选用记叙型的方式编写歌谣。当歌谣还原后就像一段小记叙文一样,成了一段详实的历史资料。如:

《马关条约》:

一八九五年四月,

李鸿章签马关约,

割让辽东、台、澎湖,

赔款白银两亿两,

允许日本开工厂,

增辟通商口岸等。

4.概括归纳型

历史歌谣的编写并不局限于“一课一歌”,因为历史知识是错综复杂的,教材在做具体介绍时也进行了归类,同一时期的相关内容并不一定会在一课全都出现。

5.年代序列型

历史年代的记忆一直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最大难题,这些错乱排列的数字,易混易忘,所以按年代顺序将历史事件编成歌谣对于学生来说尤为可取 。年代序列型歌谣的编写也不局限于一课内容,可以把一个或多个朝代的重要年代及历史事件都综合归纳到一起编成一首或一组歌谣,这对于学生突破年代记忆的难关是很有帮助的。

6.人物专题型

历史人物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将众多的中华英雄分类汇总,形成一组“中华英雄篇”,如 “帝王篇” “中华谋略家篇”、“中华才子篇”、“中华才女篇”、“民族英雄篇”等,向学生展示一组中华英雄的群像。如:

《洋务代表》

洋务代表有哪些?

中央里面是奕。

地方代表曾国藩,

鸿章、宗棠、张之洞。

7.其它型,根据教材内容灵活确定,在此不作赘述。

四、研究步骤

但我也深知,我的小课题需要改进深化的地方还有很多,面临的新问题也有很多。比如如何通过编写历史歌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思考历史发展规律,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的能力,通过学史感悟现实生活的能力,如何发挥历史歌谣对历史学习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等等,我将在以后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争取使通过感性认识编写的歌谣散发理性的光芒,另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编歌谣的能力,争取经过两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编写历史歌谣,,并产生探求其它便捷途径的愿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编写歌谣,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这一校本小课题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让我用发自心底的语言来结束我的汇报吧!蜜蜂靠它的勤劳得尝蜜糖,寒梅凭她顽强的毅力傲绽雪霜,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凭的就是一颗热衷教研的心在教育的碧空翱翔,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继续深化自己的小课题研究,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谱写出一名教改探索者的奋斗之歌。

第二篇:激发幼儿兴趣的托班教案:大和小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物体中辨别哪个大、哪个小。

2、 学说“大*”、“小*”,并会找周围环境中大、小的物体。

3、 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感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布置公园场景,并有意识的在活动室周围摆放一大一小的物体。

2、 教师演示用的绒毛玩具大熊和小熊、大乌龟和小乌龟、大狗和小狗。

3、 幼儿已经学会歌曲《大猫和小猫》。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幼儿听着音乐排队到活动室,(活动室已经预先设置好公园的情景)。

2、 引导幼儿说说公园里有些什么,用语言表述公园的风景。

二、 感知认识,辨别大小

1、 公园这么美,有许多小动物也来玩了。

2、 出示大狗和小狗:告诉幼儿草地上来了两只狗,一只大,一只小。请幼儿说说、点点大狗在哪儿、小狗在哪儿。

3、 引导幼儿学说大狗,小狗,并向大狗,小狗打招呼。

4、 以同样的方法感知大小熊和大小乌龟。

5、 引导幼儿找找公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三、 游戏体验

1、 出示大猫和小猫的头饰,引导幼儿辨别大和小。

2、 游戏:大猫和小猫。大猫的音乐响起,大猫到猫妈妈身边,小猫的音乐响起,小猫到猫妈妈身边。

四、 活动延伸

1、 猫宝宝真乖,妈妈要奖给猫宝宝吃鱼了。

2、 出示大鱼和小鱼,大鱼给大猫,小鱼给小猫。请幼儿来喂。

3、 全体猫宝宝跟着妈妈到外面找鱼。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物体中辨别哪个大、哪个小。

2、 学说“大*”、“小*”,并会找周围环境中大、小的物体。

3、 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感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第三篇: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一、求新求变策略

新鲜的东西容易引起兴趣,这已是常理。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对于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我们教学就该常教常新,以"新"来吸引学生。

适当地掌握教学进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向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台阶,使学生总是保持吸收新知识的新鲜感。

教学手段方法要不断更新,富有变化。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可以变换教法,即使同一课中,也要使设计有节奏、有起伏,动静、张弛、收放、疏密对比转化,读读、讲讲、练练、议议交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各得其所,恰到好处,切忌单调枯燥乏味。

二、以"奇"取胜策略

好奇心人皆有之。所谓"奇",就是某一事物所表现的状态异乎寻常,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和原有的经验,这种新的刺激与原有认知之间的极大反差,引起高度的兴奋,产生质疑和释疑的强烈冲动。我们教学如果能以"奇"取胜,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新奇的课堂设计,奇妙的教学语言,奇异的事物和奇怪的现象,新奇的解法,奇特的活动都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向趣味盎然的学习境界。

三、竞争激励策略

一般来说,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的机制。各式各样的竞赛常常使人忘掉犹豫、忘掉自卑,竞赛可以刺激大脑的活动,竞赛造成热烈气氛。魏书生当班主任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每周都有一天下午是竞赛时间。他选择一首诗让学生在3分钟内背诵,看谁背得快,结果有的人2分钟就背出来了。为什么效率这么高?同学们说:"因为是竞赛,把吃奶劲都使出来了。"有一次举行数学竞赛:在一小时内,把一本数学书里的42道应用题全部列出方程来,看谁列得好、快、准。尽管比赛没有奖品,可比起来热火朝天,同学们评价说:每个人都获得一份奖赏--集中全力,紧张思维时的幸福感。魏书生正是充分发挥了学生这种好胜向上心理的有利优势。当然,老师也要注意引导得当,强化协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四、情感影响策略

人们对真理执着追求背后,都有一股浓厚深沉的情感在支撑,只是这种情感往往不为人们所觉察。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特别喜欢某个学科,不为别的,就因为该科任教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循循善诱,热情辅导,经常给他们正面的鼓励,因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学生也就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他所教的学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由此看出,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对祖国、对事业乃至对学生热爱的情感都给学生以熏陶,并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五、亲自参与策略

学生对于亲自参与的事情会特别关切,特别有兴趣。现代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育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尽量做到六让: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例如观察、自学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而且在参与时要允许学生有缺点、错误,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讨论、争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活跃的宽松的氛围。

六、榜样导引的策略

人在社会群体中活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学校生活中也是这样。运用榜样导引就是创造和提供接触良好榜样的机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引发对某个方面积极向上的兴趣。 组织观看一场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校园里就出现羽毛球热;英语课组织学生会话表演,使一些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放胆讲了起来;教师鼓励敢于提出问题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使积极创新思维、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蔚然成风…… 先进人物、科学家是学生的好榜样,教师也是学生的榜样,而年龄相近,能力相近的同学更是学生的榜样,因为他们更容易引起相互观察、相互比较、相互模仿、互相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对榜样的趋同心理倾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创设情境策略

从广义上说,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在不同的情境,学生的心理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创设相应的情境,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例如,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举行作文观摩教学,故意迟到了几分钟,学生们异常着急。这位教师不慌不忙走上讲台时,向大家宣布一道作文题:"当老师迟到的时候",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训练。这位特级教师根据写作训练目的为学生创设心理体验的情境,真是煞费苦心。 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学以致用策略

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运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知识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知识的源泉和归宿,以抽象的枯燥的东西填塞给学生,这是很多学生厌学的原因。我们应当还给知识本来的面目,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与人类实践紧密联系的丰富底蕴,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记得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教三角时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和不可渡越的河宽,思考如何运用三角知识求出地球与月亮距离;教学双曲线时,让大家思考为什么炮兵能通过敌方炮声测出敌方炮兵阵地方位;教复数时介绍它在很多领域运用的生动例子。这些做法无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决心。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品尝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比如让学生练习写作向报刊杂志投稿,一旦作品被发表,学生的兴奋心情是难以言喻的。当年学生时代的谢冰心就因为叶圣陶发表了她的一篇习作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此外学生可运用所学的生物、理、化知识参加工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发明创造等活动,这些都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成功激励策略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多次成功体验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反之,反复多次的失败也就会丧失自信,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成功教育模式使大批学习后进的学生克服了厌学和自卑,一步步跟上了学习的步伐。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使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尊和自信。 运用成功激励策略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坚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适合他们的方向不断地发展。第二,在教学上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起点,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这样他们才能通过跳一跳去摘到可以摘到的果子,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三,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根据多重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是某个智力方面的优秀生,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就能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取得成功。第四,教师应当善于用辩证的发展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千万不能用绝对的静止的观点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制造"失败者"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十、砥励志趣策略

学生的兴趣有的比较短暂,不稳定,有的能长期存在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特别应注意到有不少人因为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所以能坚持一个信念,坚韧不拔地朝着一个奋斗目标而努力。他们的学习已经不是为一时的好奇心和需要所驱动,而且服从于他的志向,这时他的兴趣已经升华为志趣。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古往今来,不少有志之士能自觉地学习,经受磨炼,最终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茅以升因家乡端午节桥梁断塌而立志为人民造好桥,终于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所以,我们应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把眼前的学习同终身奋斗的目标联系起来,同今后为人民、为祖国甚至为人类作贡献的志向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稳定而强大的学习动力。

第四篇: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 3= = = = = = = 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4、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教师的情感的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1、教师本身要对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兴趣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只要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感染学生兴趣

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博学的知识,更要有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的“阳刚”之美, 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3、教师能利用多种手段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阶段,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很难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别说理解与掌握数学规律。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是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律的有效途径。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从“疑”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学生的天性。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是教师按“引疑-质疑-解疑”精心设计问题的程序,逐步地引导。

1、以导引趣

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进学习的氛围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每节课的“开场白”(导入新课)说得好,对整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2、以疑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智慧的窗口,善于提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疑则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以动引趣

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也存在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精心设置,用心安排,我们可通过不同的教具、多媒体以及不同的教学场地使教学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乐园。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1、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家里一年的水电费,温度与负数,一个月的开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2、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是为了用,一旦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他那种优越感,自豪感会激励他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特别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价值,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自然会增加。

上一篇:积分制就是好三句半下一篇:局放设备技术规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