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2023-02-02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七年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部编版七年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点

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阅读点拨】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问题: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2.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4.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还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句体。

总结归纳: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依靠着什么力量?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第二篇:七年四班语文寒假作业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你可以雪地长吼,为那个被你曾经祈盼无数次的假期;可以神游2000000000极,为自己不曾香甜的梦境拉长90个黄昏;还可以躺在细碎的日子里,悉数光线中跳动的粉尘和微茫中一次次枯灯独坐的身影;抑或进入宇宙洪荒,看盘古撑开混蒙,看女娲炼石。但老师不希望你逃离。请沃面激醒,端1000杯清茗,捧890本名著,与智者对话,与高贵的灵魂为伴,尽情沐浴圣者的华光,为自己筑1111110座精神家园!

一、古诗文积累

内容:《陌上桑》《观刈麦》《与朱元思书》《三峡》《马说》

要求:

1、以上篇目每周背诵三篇,将背诵的内容录音,上传到范老师空间,家长监督,录音证明学生已背诵。

2、默写在稿纸本上,注意书写的工整美观。

二、阅读

内容:

1、现代文阅读《胜卷在握》15篇,文言文阅读直通车做完。

2、阅读《三国演义》前80回。《周国平文集》和《梁衡散文》

要求:

1、现代文阅读每周完成3篇,文言文阅读每天完成1篇。现代文答案老师每周上传至群共享,请家长监督学生对照答案用红笔批改。

2、阅读《梁衡散文》后完成读书卡片共20次。(学生自行打印装订成读书记录册)

三、写作

1、想对你说谢谢

2、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微笑是一种神奇的电波,它会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日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背地里大肆抨击卡耐基。当卡耐基站在人群中听到他高谈阔论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使得宴会主人非常尴尬。而卡耐基却安详地站在那里,脸上挂着微笑,等到抨击他的人发现他的时候,那人感到非常难堪,卡耐基的脸上依然堆着笑容,走上去亲热地跟他握手,好像完全没有听见他讲自己的坏话一样。后来,此人成为了卡耐基的好朋友。

请以“微笑”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3、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亲爱的家长们:

漫长的假期,孩子们难免会放松自己,但适当的放松不等于放纵,这就需要您的监督与配合。请您帮助孩子制定好每周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检查完成情况;及时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针对孩子的薄弱学科,合理参加课外学习;书写情况不好的同学更要规范他的作业的书写质量。 期待在2014年每一个同学都有新的进步。也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谢谢!SB老师:范辉SB电话:13894825192,15604496488 SB号:630197590

第三篇:七年语文下期中考试卷

七年语文下册期中测试题(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

只要你心境平静,只要细心、认真地阅读、思考,就会感到试题并不难。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请相信自己。坦率地告诉你,本次考试许多题目没有标准答案,你尽管大胆地写下你的理解。

一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0分) 1.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4),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5)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束后,战友们吃惊诧异的诗句是:,。(《木兰诗》)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来势凶凶锲而不舍荒草萋萋家喻户晓B 九曲连环一泻千里锋芒必露亦复如是 C 妇儒皆知人声鼎沸炯炯有神秩序井然D 当之无愧杂乱无章惹人注目鞠躬尽瘁 3.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而且有三个答案,真可谓扑朔迷离....

。 B. 今年2月,林书豪引领纽约尼克斯队豪取7连胜,并打破多项联盟记录,这让此前赛事成绩平平、鲜为人知....

的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D.几年没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深圳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要求的标准。 D.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5、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8分) 书名:作者:印象最深的人物: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二 、阅读理解 (50分)

(一) 阅读文言文<<木兰诗>>,回答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惟.闻女叹息出郭.

相扶将

7、“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句诗的作用是(2分)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2)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9.横线上的句子表现了木兰出征后的什么心情?(2分)

10、从文末最后一句提炼一个成语,现在我们常用它来比喻。(3分)

11、你最欣赏花木兰哪一点?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的故事?请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交流。(4分) 我最欣赏的是:我讲的故事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共15分)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 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

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 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这是一道玻璃门。

12.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回答。(6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共18分)

小歌德是个顽皮的孩子,但好思索,好()。有一次,歌德捉到一只小麻雀,将麻雀关在小盒里仔细端详。麻雀的羽毛被小歌德弄得残缺不全,但是他仍没有找到留在脑海中问题的答案:“这柔软的肌肉里,怎么会长出羽毛呢?人的皮肉一样是柔软的,为什么却不长一根羽毛?”

一个一个的问题在小歌德的脑海中跳跃,虽然没有答案,他仍觉得十分有趣。小歌德真是一个爱思索的孩子 。

父亲约翰发现儿子爱思索的特点,觉得他懂事了,应该让他学习了。父亲亲自做小歌德的家庭老师,教他基础知识、作文和修辞。小歌德领悟很快,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几乎一学就会。

10岁的某一天,父亲把儿子领进自己的藏书室。对儿子说:“从今天开始,只要你需要,这个藏书室随时对你开放。”小歌德激动得跳了起来,问爸爸:“这是真的吗?”

“爸爸怎么会骗你呢?不过,不过你得先完成你的功课。” 从那以后,小歌德一有空就躲进藏书室。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籍,在他面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引起他的许多()。他摸着书本想:“如果我也能写出那么多动人的诗歌、小说,就会给许多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我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经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阅读、朗诵,并酝酿着写诗。纯真的诗句从脑海里()到纸上,他将这些诗献给外祖父外祖母。

外祖父读了,很高兴,亲了亲他的前额:“孩子,努力吧,你会成为 一个伟大的

诗人的。”

多年以后, 歌德成为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及思想家。 16.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是()。

A.追问奇思妙想跳跃B.刨根问底奇思妙想流淌 C.刨根问底想法跳跃D.追问想法流淌 17.将文中带点的词“贪婪”换成“聚精会神”好吗?为什么?

18.第一二自然段写出了小歌德的什么性格特点?

19.横线上的话揭示了歌德当时的什么心情?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0.小歌德最后成了世界闻名的大诗人,他的成功,就他个人来说取决于他的哪些优良品质?

21.小歌德的成长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2.半命题作文

题目:我多想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的文章。(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章叙事清楚,内容充实,立意新颖,写出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

答案

1、略.

2、D

3、A.

4、D

5、《童年》 高尔基 阿廖沙在恶劣的环境中,人应该学会坚强.

6、略

7、木兰停机叹息,表现异常,设置悬念。

8、(1)早晨告别父母离家,傍晚时候到达黄河边宿营。(2)脱下我出征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原来穿的衣裳。

9、思家,思念父母的心情

10、扑朔迷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11、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梁红玉秋瑾刘胡兰等

12、因为以前的那些门总是被踢破,而现在这门却从来没有破。这门这学生从心里爱惜它。

13、保住一道玻璃门不让踢破。

14、侧面反应了学生们的行为得以改变了。

15、略。(言之成理即可)

16、B

17、不好。因为“聚精会神”只能表现出小歌德读书专心致志的样子,而不能表现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追求知识的情形。

18、爱思索

19、能进“爸爸”藏书室学习的高兴、激动的心情。好学乐学的品质。 20、爱思索、偏好语言、以学为乐,刻苦勤奋。

21、说明一个人的成功,天资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好学、乐学,刻苦勤奋却是更重要

22、略

第四篇:人教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 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新授 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出示《官渡之战形势图》

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决战,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问题思考(p.82)

你如何看待这种(p.82)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演义》是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F我们理解某此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了解真实的历史。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书法、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

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小结提升:

1、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知识拓展:诸葛亮(p.84) 作业:课后活动(p.84)

1、结合《蒿里行》一诗,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结合《步出夏门行》一诗,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作者)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历史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2、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及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三国历史是大家熟悉的,三国中哪一国地处今天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今天的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汉朝以后,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授 东晋的兴亡

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西晋皇室贵族也大量逃到南方去,317年,皇室贵族司马睿又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现在的南京)。

学生阅读课本P.89~90内容。 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

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

东晋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荆州、扬州人民生活安乐,户籍和人口充实)的景象。

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的政治

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四个王朝(阅读p.90)。

东晋灭亡后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是频繁更替的。宋、齐、梁、陈(统称南朝) 由于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南方明显处于劣势?

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生阅读课本P.91~92内容。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1)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⑤手工业快速进步;⑥商业交流和城市繁荣。 (2)原因: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材料研读(p.92)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其次,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最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结: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历史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 知识拓展:阅读(p.92)东晋南朝时的海外贸易。 作业:课后活动(p.9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下一篇:全脑教育全脑思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