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教学设计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利率教学设计范文

《利率》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五单元第99—100页 教学目的: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储蓄可以帮助国家进行经济建设。

教学准备: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老师的家里有五万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生1:用来买东西(不妥)。 生2:买保险。

生3:把钱存在银行里。

师: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五万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

【分析:创设质疑情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在本案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回忆有关储蓄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充分利用了学生想帮助老师解

决困难的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联系生活

理解概念 师:你知道中国有哪些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信用社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储蓄的场所。)

师:储蓄有哪些优点?

(储蓄不仅可以帮助国家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能增加家庭个人的收入。)

师:储蓄的存款方式有哪些? 生:我知道储蓄分活期和定期两种。

师:在定期存款的方式中,又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在学生述说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活期

零存整取 定期 整存整取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和整存整取吗?( 结合例子学生进行分析和说明 )

【分析:学生在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主动介绍了储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用提问的方式,营造了一种让学生踏实的环境,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

三、联系例题,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

入我们汭丰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张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 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

师:哪位同学主动上来展示一下?

生:我是这样填写的:存款金额是人民币五万元整,存款期限为三年,存款种类是定期整存整取,存款日期是2011年12月20日。

师: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五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出来,同学都记得当初存入信用社的金额是人民币五万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五万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

生:肯定会比五万元多!因为银行要多付给老师一些钱。

师: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

生:叫做利息。这些多出来的钱就是五万元存入信用社到期后的利息。

师:真棒!谁来说明什么是利息?五万元又是什么?

生:利息就是取款时银行所多支付的钱。“五万元”是本金

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生1:本金、利率和时间。

生2:利率是本金与利息的比值。它是由银行所规定的。

师: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生:计算利息用:本金×利率×时间。

师: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五万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

(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年限及对应利率,进行利息的计算,并进行交流。)

生1:老师的本金是五万元,存整存整取三年,到期取款时应该得到的利息为50000×5.40%×3=8100(元) 师:但是老师只得到7695元,为什么呢?

生:因为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利率纳税,所以老师实际所得的利息是8100×(1-5%),是税后利息!

师:对,存款的利息必须要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师:能否帮老师算一算,老师应该交纳多少利息税?实际得到的又是多少?

生2:老师应该交纳的利息税额为50000×5.40%×3×5%=405(元),实际得到的利息是50000×5.40%×3×(1-5%)=7695(元)

【分析:教师又一次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协商。这样一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利息”的认识,并让每个学生都来参与,都来体验,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成功。同时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四、巩固强化练习

(小黑板出示课本第100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自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第二篇: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内容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分割、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

十五计划纲要在第五篇改革开放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也宣布要用3年的时间渐次的实现利率市场化,作为先导,中资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在2000年9月21日就放开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若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整个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经济各领域市场化的步伐很不均衡,商品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金融市场的管制虽说有松动,比如商业性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金融债券回购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走向了市场化,但占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的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由此可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仅处于初步阶段。价格、利率、工资能否解除管制或能否实现市场化,实际关系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离不开利率的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麦金农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由于金融压制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受到了影响,因此提出金融深化的主张:主要是放松金融管制,让利率自由浮动以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把资本配置到效率最好的部门去,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压制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 ,实行人为的低利率导致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数是金融压制的重要表现之一,根据2000年的《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8月23日和1997年10月23日的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分别是7.49%和5.67%,同期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是108.3和102.6,所以我国的实际利率在各年有正有负,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我国储蓄存款的减少,而且储蓄率一直居于全球前列,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利率管制没有带来储蓄下降是客观事实,其副作用主要不是导致资本量减少而是导致资本配置不当,大大降低了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在我国 20多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一直没有实现商业化经营,软预算约束和投资饥渴症直到最近出现的局部买方市场才有所改善。政府配置资本可以有力的约束投资膨胀,但也带来了投资效率低下和阻碍资本市场发育的问题。

在利率自由化的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价格由供求决定,因此稀缺的资金能配置到最有效率需求最迫切的部门去。由于利率管制和歧视政策的存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多年来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被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一是国有企业和受政府支持的其它重点企业为需求者,国有银行为供给者的金融红市场;二是民营企业为需求者,民间放款者和违规发放资金的国有金融机构为供给者的金融黑市场(樊刚)。前者的利率要受到严格管制,虽说政府要根据经济形势不断调整利率,但利率基本上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该市场的参与者除了接受政府制定的价格外,还要符合政府规定的其它参与条件,如入市资格等。金融黑市的价格基本上由供求双方单独决定,由于市场里的政策性风险很高,因此利率水平也很高。在金融黑市上筹集资金的项目需要有很高的投资回报,大量在正常市场上具有可观收益的项目由于不符合金融黑市的高利率要求被淘汰了。金融红市场利用政策优势控制了大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甚至有政府的直接扶持,所以利率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被配置到较低甚至无回报的项目中去了,从而降低了整体资本的配置效率。

在自由定价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特征(平均收益、风险、税收待遇和流动性)决定。由于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千差万别,所以每笔金融资产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价格(利率)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如果一视同仁的将利率定在市场平均水平上,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谨慎的资金需求者对偿还借款是很在意的,因此他们愿意支付的利率也相对较低。资金的供给者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所有的借款者支付相同的利率,谨慎借款者的预期收益就会下降从而将首先退出市场,市场中就主要剩下高风险的借款者,资金供给者的收益会进一步下降,为了弥补失去的收益,资金供给者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利率,这将使风险次低的借款者出局,剩下一批风险更高的资金需求者。因此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资金供给者可能陷入利率提高,风险提高,收益下降;利率再提高,风险更高,收益再下降的恶性循环。资金供给者为了追求最优的预期收益,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利率水平,对风险小的谨慎贷款者提供较低价格的资金供给,对风险大的贷款者提供较高的资金供给。在利率管制下,金融机构没有资金的定价权,没办法使风险和收益相对称。实践中的许多企业支付的资金成本远高于官方规定的利率,只是这部分利率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黄金老,2001),没有反映在金融机构的会计报表中。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账外经营就是利率管制的一种扭曲反映,也是产生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原因之一。

利率与汇率向来是互动的,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会促使国外的资金流入该国进行套利,从而使本币升值;一国的利率水平偏低会促使国内资金外逃,抛售本币而使汇率下降,因此利率管制导致金融市场的不均衡是冲击固定汇率体制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固定汇率下,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得益彰的组合遭到破坏,如果利率不能完全放开,外资流入引起的货币供应增加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无法通过利率的变动得到缓解,同样也无法通过利率的上升阻止资本的外逃。(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低于国际金融市场约2----3个百分点,资本外逃的压力很大。)在汇率不可能短期放开的情况下,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至少可使国内金融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根据国外的经验表明,利率管制解除后,为了反映金融市场的供求也可能是出于对长期压抑的补偿心理,利率水平会有一定的上升,从而可以缓解本币贬值的压力。

一国实行利率管制无非出自以下目的:一是维持资金的低成本,以期鼓励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保持经济的血脉——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激烈的竞争,维护金融安全;三是为了实现特殊的目的,如集中社会资源支持关键部门的发展。但付出的代价是投资的低效率,金融配置的不合理;金融系统寻租泛滥,企业实际承担的成本并不低;金融风险难以化解,金融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利率管制的好处正在消失而弊端日益显现,利率市场化成了一种新的均衡,关键是选择何种条件下、什么时候废除利率管制,即时机是一个最重要的约束条件。

亚洲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由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投资水平严重下降。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而且国家还开征了利息所得税,目前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息只有1.80%,但居民储蓄还在不断的增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饥渴症由于机制转换已得到遏制,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因此解除利率管制不但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

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一旦放开,在短期内可能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之后才会随市场行情作不规则的波动。根据萨奇的研究(1996年),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的国家和地区中,15个出现利率上涨,5个出现利率下降;在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推行该政策后实际利率下降了,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解除利率管制后,我国的利率水平到底会上涨多少及能否承受住利率上涨带来的压力,这是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和谨慎推进的重要原因。2000年9月1日,大额外汇贷款利率放开后,该利率就小幅上涨了10%。因此,利率升高和利率作不规则的波动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政府直接掌握了利率的制定权和调整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的主要是政府无规则变动利率的风险。由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利率市场化后的存贷款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客户有选择金融机构的自由,所以针对相同顾客的资金定价会趋于一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表面看来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寡头垄断格局,但由于分支机构数量庞大,因此不太可能造成寡头合谋抬高贷款利率的情况。由于风险和收益的替代关系,利率市场化后各金融机构可能会对不同的顾客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区别定价的策略。但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借款者的完整信息,区别定价就很难有准确的依据,金融机构将陷入两难选择:保持高利率,可能把风险小的优良借款人吓跑,从而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使得预期收益反而下降,;保持低利率,则可能也面临收益非最大化的危险。假定收益在利率为R*时最大,降低和提高利率都会导致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减少,因此选择最优的R*是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一大困境。

利率市场化后导致利率随市场行情作不规则的波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营稳健的银行力求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从而消除利率波动对银行经营的冲击。在银行存在缺口的情况下,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金融市场利率的下降会导致银行蒙受损失;如果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则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银行蒙受损失。我国金融机构受诸多因素影响,不良资产的比例较大,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就达12000亿。如果不良资产得不到充分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大金融机构的经营困境。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大部分是居民存款,而居民能随利率的变动迅速调整存款的构成,所以银行的大部分负债是利率敏感性负债,其资产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它们对利率的变动反映不敏感,在利率上升时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如何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尤其是解决历史累积的问题就成了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一大困难。当然,经营比较冒进的银行可能会有意识的留有缺口,期望获得利率变动带来的好处,但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很可能是上升,因此即使保留缺口也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而现在国有银行的情况正好相反。

利率市场化会不会对社会投资带来影响呢?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我国的GDp增长8%,CpI指数上涨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3%,这表明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利率市场化后出现的利率上升和利率波动是否将对社会投资产生负效应从而使来之不易的大好经济形势受到影响呢?得益于债转股降低财务费用等一系列措施,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因为对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取消利率管制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利息负担可能有所反弹,国家还需承担国企财务恶化的风险。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首先是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请看第一部分的分析),利率市场化后规模稍大的民营企业可以逐渐告别高利贷的民间或地下借贷市场,在正规的借贷市场上获得稳定和合理的资金来源;其次是竞争会导致优良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扩大这些企业的投资规模;再次是资信低的企业通过付出较高的利率可重返借贷市场,一些对利率不敏感的国有企业并不会大规模的减少投资;第四是利率管制的废除有助于金融创新,花样繁多的金融工具给个人投资与消费提供了多种选择。所以利率市场化后,社会投资总量不会减少,主要的影响是投资构成发生了变化。投资构成的变化给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一时难以精确估计,但劣质国有企业的财务可能难免进一步恶化,国有企业改制的任务仍很艰难。

根据中美1999年11月及随后中国与有关WTO成员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的协议,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程度会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方面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乃至实现“国民待遇”,国际金融大资本就可很方便地在中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资金调动。在利率自由浮动的开放金融市场中,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动荡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在加入WTO之际实行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竞争,为经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金融养分;另一方面又解除了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对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的完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政府的国债余额约为12000亿,但因为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央行频繁地连降利息和政府开征利息所得税,国家近几年发行国债的利率较低,2000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利率是2.89%,五年期国债的利率是3.14%。利率市场化后,各金融工具之间竞争的加剧会导致金融工具收益进一步的趋同,国债利率必然走向市场化,因此政府付息的成本将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短期可能上升,市场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财政负担将增加100多亿元,这对我国比较困难的财政无疑是一个挑战。

三、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风险的化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创新风起云涌,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互换、掉期等应运而生,金融创新的原因之一是化解或转移基于利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利率管制使利率风险得到固定,但也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高度自由化的,即使利率管制国的金融主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同样面对大量的风险,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利率管制废除后必然将国际市场上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创新引入国内业务,因此鼓励创新是化解或转移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国内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而且许多金融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客户的金融意识不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有限;另一方面,国内银行的内控体制和监管制度也不健全,对金融创新产品在科技支持、内控保障、规章制度等方面难以配套,也客观上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当然,金融创新如衍生金融产品在交易中蕴藏着巨大的获利空间,为投机创造了条件,可能衍生出巨大的金融风险,所以稳健的金融主体开展金融创新业务主要基于规避或化解风险的套期保值而不是追求投资收益,否则这柄双刃剑可能会害了自己。

利率市场化后,监管当局不再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利率,但由于利率波动频繁,监管当局的责任实际更重了。从各国的经验看,监管当局一般要控制基准利率,由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美联储控制的是联邦基金利率和联邦贴现率,可供我国中央银行选择的是再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率水平。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其温和性、主动性和可控性等特点,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债券公开市场业务于1996年启动,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公开市场的交易量,全年共进行了60次操作,累计交易量达7075亿元,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额为1920亿元,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52%(谢多,2000)。公开市场业务的最终目标是货币供求平衡、保持币值稳定,但在利率管制下,利率不能自由浮动,公开市场业务无法用通行的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难以把握操作的方向和力度,利率市场化可促进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同时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又方便央行稳定利率。由于金融市场上稳定的预期对防止利率波动很重要,如何公布信息和传递信息对市场预期的形成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加大监管当局决策的透明度和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就很必要。

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的对比状况,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如果一国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到国外,导致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如果一国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不足的货币就会从国外流入本国,导致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在现实中由于国内和国外利差的存在,大量的资金为了套利频繁地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间流动,因此也对汇率制度产生着冲击。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过程中央行要维持1:8.3的美元和人民币兑换比例。国外资本的流入,货币当局需要收购外汇,增发人民币,可能导致货币供给过大,在经济过热时容易促长通货膨胀;国内资本流出,货币当局需要出售外汇收购人民币,可能导致货币供给的过小,在经济下降时期容易促进经济萎缩。所以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要维持汇率制度的稳定,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可能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背,不利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利率市场化需要我们做好一些配套工作,包括汇率的自由浮动、货币政策目标的坚持等。

参考文献:

黄金老,200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 1 期

萨奇,1996,《利率市场化与利率关系的国际经验》,《国际金融研究》1期

谢多,2000:《公开市场业务实践与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转变》,《经济研究》5期

第三篇: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分析

河南新野建信村镇银行 陈宇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极容易积聚金融风险,被国际金融炒家利用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宏观经济波动。因此,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由此分析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顺利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

Abstract: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refers to the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to the commercial bank, independently by commercial bank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finally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central bank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money market rates for mediation, deposit and lending interest rate is determined by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of financial structure of the market interest rate system and the interest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du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by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peculators use caused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macro economic fluctuation. Analysi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f the banking sector, therefore, the challenges and risks, and analyses the corresponding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to smoothly promote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promot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1 Keywords: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2

一.利率市场化现状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是古典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其代表作是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其核心观点是看似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其实一种理想的自我调整机制,借助价格信号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战后,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发展中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及严格的金融管制,二人于1973年分别先后发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及《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著作,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以利率管制为代表的金融管制,降低了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通过对这种金融抑制的解除,可以增加内部积累并实现合理放贷,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因此,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主张是金融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是核心。

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钱水土、于广文对我国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状况所作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加快0.29个百分点。由于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因此,每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意味着更加趋近市场利率水平。可见,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宋飞对前人所作的各种代表性实证研究进行详细分析,认为“自由化改革的确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地区)长期性的高效率的经济增长,而管制政策则带来相反的效果”,而某些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配套其他的相关措施:“„„金融改革与利率市场化必须在其他有效措施的配合下发挥作用”。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证都认为,利率市场化确实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当配套其他方面的改革。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初步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构想:“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

3 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完善货币市场„„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在 2002 年十六大报告里面,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这个概念。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而同年3月人民银行公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基本上是遵循上述思路,朝着上述目标推进的。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式开始。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同年10月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同时,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4年1月,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和规模大小分别制定。2004年10月,基本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仅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2.3倍的上限管理。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也实现了上限管理。同年11月,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全部放开。截至2008年,放开的本外币管制利率累计达123个品种,管制利率减少到24个品种。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业还很注意培育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另外,我国在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方面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1996年,人民银行推出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CHIBOR);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正式上线运行,并在今后三年多的运行中充分体现了其对我国市场利率的代表性。2012年2月13日,中金所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启动。克服327国债期货的心理障碍重启国债期货,因为这是利率市场化乃至汇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其他选项。

随着利率在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对信贷资金的调控也逐渐从规模调控转变为价格调控。

我国历时十几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范围涵盖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改革、债券市场4 利率改革、存贷款利率改革、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培育以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转型等多个方面,可谓成就斐然。然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主要的浅层问题还有:存贷款利率尚未彻底放开、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将由于高昂的风险溢价导致资金不可得等。主要的深层问题还有:垄断的打破和所有制的多元化、产权的清晰界定、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约束和道德风险的防范等。

走向利率市场化,尊重市场定价为先,首先应从尊重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与债券的市场价格开始。目前国家已有动作,截止2013年4月21日,债券扫黑风暴落马人士已有五位,整治债券市场是国债期货重新回归的重要前提。

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由此分析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顺利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挑战

1.存款挂牌利率的差异化态势开始显现,存款竞争升级

虽然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打开得非常有限,银行自主定价权不大,但各家银行还是根据自己的资金充裕情况、市场地位以及客户结构等,进行了差异化定价。以前不需要操心的存款定价开始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必须紧密跟踪、关注、研究的重要内容。

2.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显著拉低银行业利润增速

由于近期降息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相结合,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间的盈利增长将面临一定的压力。根据国外利率市场化的一般经验以及银行存款资源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利率开放初期,存款市场的竞争激烈将推升存款成本。这两次调息也体现了这一点:存款基准利率虽然下降,但各家银行基本都对其进行了上浮。同时,由于存款定价刚刚放开,同业之间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故而可能造成一定时期的价格混战,进一步提升存款成本。在存款利率上升的同时,贷款收益率可能下降,一些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可下浮至7折。存款成本与贷款收益率的变动将导致存款利差的收窄,进而减少银行今年的利息收入。考虑到存贷款重新定价因素,调息对商业银行明年的利差和利息收入负面影响将更为显著。

3.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方面提高了对银行定价能力的要求。以前银行存款是统一定价,各家银行都一样,而现在则需要天天紧密跟踪同业的存款利率变化,以便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调整定价。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价能力的培养,定价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存款利率开始放开的初期,这种变革带来的冲击还是很猛烈的,银行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提高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频繁,表现出更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利率升降频繁、各家银行利率差异化的情况下,银行客户可

5 能会更加频繁的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调整存款和贷款的期限,从而对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投资渠道增多,出于逐利目的,资金会频繁地在银行之间,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流动。存款稳定性的降低将对银行稳定核心负债、加强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4.为银行产品服务创新,业务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条件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增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权,使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与客户资质,设计出品种更为多样的存贷产品,使客户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得到更多的选择与更好的服务。

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活跃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金业务收入,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也给银行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等业务带来机遇;同时,伴随利率市场化出现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在给银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更为广阔的业务创新与发展空间。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走向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荆棘、试错和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即通常讲的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在转轨阶段,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一种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这也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利率上升得过快、过高,就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使资产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主要落在了银行身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加大;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银行在欠有大量外债的情况下债务负担加重等。另一种是在利率水平整体升高的同时,利率的波动也迅速增大。但长期在管制环境中生存的商业银行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经济史上各国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银行危机。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恒久性风险,即通常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导致利率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波动。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失衡相对较为严重,6 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

(三)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建议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宽松的宏观金融环境。

只有在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实行利率市场化才能保证实际利率的稳定,相反,如果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贸然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难以承受利率频繁变动而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因此,选择宏观经济稳定环境是成功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对于保持实际利率的稳定并使实际利率为正数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是不宜推进利率市场化最后的攻坚之战的。目前的任务是要全力治理通货膨胀,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2.尽可能规避风险,稳步前进。

利率市场化会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为此,商业银行贷款的管理者如何防范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是对商业银行管理者的严峻考验。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往往倾向于降低利率竞争贷款,为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考虑先放宽占银行业业务比重较小及拟鼓励的贷款(如中小企业贷款和农贷)的利率下限;后放宽对经济影响较大且需限制的贷款(如购房贷款、地产开发贷款和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利率下限。待到贷款利率市场化运作相对正常之后,再由长期到短期逐步放宽存款利率上限,以防范可能出现无序竞争而产生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3.在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上,宜先放开长期利率,后放开短期利率。

在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上,韩国的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借鉴。由于韩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采取先放开短期利率的做法,结果导致银行和企业举借大量短期债务从事长期投资。而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外国债权人拒绝对韩国的短期债务延期,结果酿成韩国金融机构支付危机并很快诱发金融危机。因此,为防范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先放开长期利率,后放开短期利率。

4.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商业银行应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总体目标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文化和风险偏好,另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如果商业银行以承担利率风险来获取利润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这样的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丰富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银行信息系统能全面度量利率风险的大小,能及时发现利率风险敞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如暂时不具备以上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的,应以尽量不承担利率风险为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为适应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必须要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利率风险可控化。一方面,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 7 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的新工具、新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的有效评价

5.加强金融监管。

利率是关系整体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变量,利率的高低既能促进整体经济有序运行,又会造成整体经济的无序震荡。所以利率市场化不是对利率的放任,而是要在源头上更好地管理利率。这就需要严格对金融体系实行监管,把经济主体违规的外在收益转换为其内在成本,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主体的违规行为,使市场化的利率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合理地配置资源,“熨平”经济的波动。

6.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具备一些改革条件。

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有:要有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银行的客户要接受和认可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要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需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目前,我国的企业、地方政府等过于关注资金的可得性,不注重资金的成本,对利率不敏感。为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广泛宣传市场风险,让企业、地方政府建立通过利率来控制财务成本的经营理念,要重视采取措施防范利率风险。

7.商业银行应大力进行金融创新,转变银行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应通过金融创新来加快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盈利模式的转变,降低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持续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这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治本之策。

8.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 利润水平降低, 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可以占到其全部利息收入的40% 以上, 有的甚至可以超过60%。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当不发达, 非利息收入占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 发展空间非常大。具体来说, 商业银行可在积极拓展代收、代付等业务的同时,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市场主体资格, 积极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代理发行债券、银证转账、代理保险、基金托管、代客理财、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积极主动地开发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新品种, 以此大幅度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9.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国有银行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在银行整体战略的框架内,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以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风险。 (1).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

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由董事会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管理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实现垂直化管理,确保风险管理政策能够迅速有效的得以实施贯彻,有效控制和防范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经营风险。其中,在风险管理委8 员会下设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其主要负责其拟定全行的利率政策,管理全行的利率工作,对全行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利率敏感性管理,确定外部、内部利率,确定总行对分支机构的利率授权。

(2).实行以利率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首先要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宗旨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可以为其接受的风险和报酬之间的配置比例,最大限度地增加净利息收入,而各种风险因素最终是通过利率机制的传导来影响资产负债的利率收入的。因此,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利率的风险管理。西方银行经验表明,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监测、识别并预测利率的变化走势,对所有计息的资产和负债按利率结构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方案,从而大幅度提高组合分析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有利于降低利率风险,增加银行净利息收入。 (3).确立规范的利率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评价四个阶段。利率风险识别是指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对常规风险,可以事前找出对利率风险影响敏感的经营参数,确立其敏感系数以允许波动范围,据此采取常规性防范措施。对法规、政策、不可抗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后续风险测量和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利率风险测量是指衡量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幅度。风险测量中需要的原始资料应尽量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利率风险处理,是指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后运用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或幅度,或化解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通常采取承担、回避、补偿、分散、转移等处理方法;利率风险评价是指对前三个步骤的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了解风险管理的效果,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行渐近,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要成功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完善其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需在渐进性和适度超前性两项原则的指导下,采取以下举措:

(一)主观认识上,要居安思危,重视利率风险。

重视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顺利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前提。只有商业银行清醒地认识到利率风险的重要性,它才会愿意花费较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建立健全它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管制利率在我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商业银行可以轻松地获取

9 巨额利差收入,从而管理利率风险的动力较低。这是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态度。

(二)制度设置上,通过具体可行的规章和程序确定和落实各层级各相关风险管理部的权限和职责。

(三)管理技术上,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努力掌握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

另外,宏观层面上,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关配套:

首先,国家统计局、中央银行等部门应当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及数量,以便金融界及金融学界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有更充分的了解,以便进行更准确的利率预测、利率风险衡量以及相关实证研究。

第二,完善国债品种,尤其是形成短期国债的滚动发行态势并保持短期国债的存量规模,以便形成完整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从而为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定价基准。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央行票据,但由于其一直面临高成本、税收、超额利润和影响长期利率等诸多问题,因此,只能看作一种过渡性工具。因此,短期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归根结底还是得依靠短期国债。可喜的是,自2006年来,我国采取国债余额管理制度(而非此前的发行额管理制度),从而为一年期以内的国债的发行打开方便之门(因为不会占用当年额度)。制度上的障碍既已排除,2012年国债仿真开启。我国可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形成较充足的短期国债规模。

第三,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将为金融市场更为丰富的基础工具,从而使商业银行得以完善其资产负债结构,更好地对利率风险进行表内管理。基础工具的丰富还能促进衍生工具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进行表外管理。

第四,组织高等院校研究利率风险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成果往往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全部由商业银行独立承担未免不公。高等院校是一国的思想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理应承担这个重任。

总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风险管理日益重要。我们相信,只要商业银行能及时正视利率风险管理问题,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不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国家给予一定的合理配套,我国的银行体系就一定能经受住利率风险的考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江主编,《金融发展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71~p75。

3.钱水土、于广文,《从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载《浙江学刊》,2004年1月。

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

10 5.解川波、尹志超主编,《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 7.《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

8.《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 9.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载《金融研究》,2009年1月。 10.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 1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第四篇:《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读后感

文章讲述了中国利率政策的变革历程,从政府对利率实行管制到逐步向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前进过程中的得与失。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制度,利率是官定利率,全国只有一家银行,而且在银行利率体系中,利率档次很少,不同的档次之间的利差很小。种种原因导致了中国市场的利率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当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之际,所面临的首要市场经济问题就是如何改革调整过去以来长期的低利率水平状态。

利率工具可以调节市场经济,对于低利率,则有利于市场投资的扩大,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基本原理。实行低利率制度,可以使得市场流通中货币量的扩大,从而获得经济上的增长,这也是经济学上关于货币价值的基本原理。但过剩的流动货币却会造成经济过热,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一系列问题,这时候需要国家力量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抑制经济过热就需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那就需要用政府出台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压制物价上涨,保障民众生活,其中最常见的货币政策就是调整利率,增加利息率。

政府要实行宏观调控,市场会作出相应的反应,此时,市场就具备了一定的可控性。而在1978年以前,中国的经济市场却是缺乏这一特性的,原因是当时市场上只有官定利率,利率工具的变动对市场产生不了相应的影响,发挥不了利率调控的作用,政府在操纵着市场,市场经济是计划性的经济,未达到市场化的经济,低利率无起到加大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一系列因素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在实行了几个五年计划后发展逐渐缓慢,甚至到了停滞的地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地吹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过去的黑暗时期后迎来发展的新浪潮。此时活跃的经济自然地联系到调控的种种政策,政策向着经济看齐,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其中不乏有利率改革的政策。经过了23年的变革,我国经济已经是名列世界前茅,GDP更是跃居世界第二,然而,利率改革方面却是收效甚微。改革开放初始,在过去利率管制制度下,中国市场的利率水平很低,在掀起第一次改革浪潮时,经济学家就意识到改革利率的必要,他们普遍认为高利率对筹集资金与改善企业经营有利,从1979年到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就连续5次提高了银行的存款利率,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改革利率中的尝试,也是一种敢于实践的态度,而其中的利与弊将在日后的经济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来。

由于一直以来,利率水平的制定都是国务院决定的,这次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利率的调整,表明从1982年起,中国利率形成机构开始有所松动,而国务院则允许中国人民银行有20%的利率浮动调控权。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中国利率形成已出现背离计划体制的态势,更表明这就是中国利率放开的起点。

1988—1989年间,中国逐步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市场对此前利率调整过快的反应。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压低物价,减少投资,中国政府先后两次出台调控利率的政策,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两次调高利率,此次的利率调控虽然最终也是成功抑制了通货膨胀,但这个调控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却引起的社会一连串对经济增长与利率调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和思考。就比如说利率名紧实松的问题,利率的提高影响不足,表明利率工具的存在力度不足,即使利率提高,对经济产生一定有限度的影响,我们依然不能据此就确定中国执行了严格紧缩政策。虽说利率提高是紧缩政策的重要动因,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操作手段,但我国的利率调控却是大大不同于西方国家对利率调控的定量。西方国家的利率是市场利率,货币当局无法直接控制,而中国利率仍是近似于官定利率,利率与调控目标之间缺乏稳定的相关性,导致利率工具只能作为货币当局操纵的目标,而此问题在改革初始到现在就一直没有改变,一直在延续。1992年,经济的复苏带来大量的投资额,中国经济再次出现过热现

象,通货膨胀死灰复燃,金融市场处于混乱的状况中,利率工具等无效用问题突出,虽然政府屡次调整,收效却不见所在,金融工具不适应市场的缺陷再次暴露。迫于压力,政府决定改革调整利率,此次目的也就在于启动经济,缓解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局,刺激股市。有西方经济学派认为,消费倾向,储蓄倾向都与利率相关,投资方面更是离不开利率收入。据此,可以理解政府对利率改革的决心和动力。

市场化利率,所引出的关于利率改革该条还是该放的争论,尽管中国理论界争议不断,政府方面依然坚持以调为主路线,其中却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放开的“特例”,例如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国债市场利率等,均开始实行放开利率调控的策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利率市场化的曙光。

关于现阶段全面放开利率的说法,我持有慎重的看法,觉得还是应该以调为主,部分放为辅的策略,因为中国市场经济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国有部门占绝对比重,在发展经济,实行调控时,更应该协调市场主体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对接,而整个经济体系中,由中国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机构体系都不能很好的与市场经济接口,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重构机制才达到有利于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目标。目前,中国还不允许私人开办金融机构,股份制的银行虽然有不少,但却不能体现出股份制企业的特色。以上的原因明确地指出只有改革金融机构构成,才能逐步解除金融部门财政职能,并最终实现全面的金融自由化。

在改革进程中,中国采取渐进的方式,同时面对关键的问题,“改革的具体步骤应如何确定?”根据官方的说法,中国利率市场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利率改革顺序进行,时间为3年。而金融评论家则指出我国利率改革放开顺序应为:1,彻底放开直接金融工具的利率;2,放开银行贷款的利率;3,银行存款利率逐渐放开。

由上述诸多观点中思考,我觉得所谓渐进式改革,应该注意不仅仅是某种利率工具的放开,更是整个金融工具层面的放开,中央政府再逐渐放开的同时,应通过适时的调整,使中国官定利率逐渐向市场化利率靠拢。

第五篇:四大行首套房贷利率全部降至基准利率之内

记者昨天从国有银行获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日前共同研究差别化房贷政策,其中提到“切实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合理权衡定价,在基准利率之内根据风险原则合理定价。”这意味着,四大行首套房贷利率将不高于基准利率。

多家银行已回归基准利率

此前2011年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部分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或1.05倍,首套房的购房成本也大大增加。但从今年年初以来,随着银行信贷额度的增加,银行房贷政策发生微妙变化。

去年10月份建行将首套房房贷利率上浮5%,执行基准利率的1.05倍。不过从1月底开始,该行就可以执行基准利率。另一家在去年调高首套房利率的银行——深发展也从2月1日下调到基准利率。据记者了解,目前四大行的首套房利率均执行基准利率。其他股份制银行多是以基准利率为基础,部分申请者会因为资信状况进行一定的上浮。另有部分外资银行可以95折优惠。

今年申贷比去年“好很多”

除了利率控制在基准利率以内之外,四大行还明确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据了解,建行申请房贷最长2个星期。工行、中行审批时间则在1周左右。而在去年

三、四季度,由于额度紧张,贷款者需要排上1-2个月的队,才能申请上贷款。

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比去年下半年的情况要好很多,去年因为没额度,着急买房的只能是加价放款,现在来看至少额度这个因素没有了,只要收入稳定、没太大问题都很好批,利率则是跟着总行的政策走,一般是执行政策的下限。

首套房购房者支付成本下降

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表示,2011年的部分真实自住购房需求,从7折利率到基准利率甚至有的要上浮,首套房购房者的支付成本明显上涨,影响自住需求的入市。首套房的贷款政策有所宽松,这样才有利于真实刚需享受到调控带来的房价下行利好。

据了解,除了在首套房差别的信贷政策外,四大行明确支持资质良好的开发企业进行有市场需求的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房的有效供给。地产股迅速做出反应,昨天地产股成为A股领涨板块。从指数走势看,沪市地产指数昨日大涨3.73%,深市地产指数大涨4.22%。

背景

监管层频放信号支持首套房

去年年底以来,监管层在首套房的信贷政策上频频现“差别化”倾向。

2011年12月23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明年要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优先保证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

2012年2月,央行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在房贷方面,央行将继续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满足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继住建部之后再次释放满足首套房贷需求的信号,此举使市场对于首套房利率放开的预期进一步增加。

计算

百万房贷9折少付息10万

“如果能打折那会省下很大一笔钱,我们的购房压力也能减轻不少。”最近正在看房的沈小姐表示。工作2年的沈小姐打算结婚,但房子没买一直让她揪心。

就目前多家银行的房贷政策来说,首套首付3成、利率基准。以贷款100万20年还清为例,如果是执行基准利率,月供为7783元,总利息867927元,而如果能打9折,月供则减少为7364.76元,总利息更是减少100385元为767542元。

沈小姐表示,这虽然不能和几年前利率七折优惠的条件比,但对于刚需一族而言,能打折的首套房贷利率,相比于之前的1.1倍及1.05倍利率,无论是月供还是总利息方面,还款压力都会相应减少。

20年贷款100万还贷数据

利率 月供(元) 总利息(元)

1.1倍 7.755 8212.57 971017

1.05倍 7.4 7994.9 918776

基准利率 7.05 7783 867927

95折优惠 6.698 7572.76 817462

9折优惠 6.345 7364.76 767542

7折优惠 4.935 6563.7 575288

上一篇:绿色环保行业范文下一篇:老舍的猫课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