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初中历史科教学“边缘化”现象的探究

2022-10-30

新课改在我市实施已经几年了, 学校及老师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可问题仍然不少。类似于历史、地理、政治这些科目在学生、学校心目中的副课理念仍然不能挥之而去, 也因之这些科目的教学仍然是成效甚微, 远远未达到课程的要求, 更与教材编写者们的期望相去甚远。作为一名中学的历史科教师, 我切身体会到几次课改中这一学科改革的举步维艰, 更在这次新的、大的改革中认识到历史教学尚需我们努力探索。

如何使历史科的教学走出“边缘化”的现状?对此, 我自己进行了探索。尽管自己探索是有限的, 也是不成熟的, 可是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愿将自己的寸心所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1“新其师信其道”——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支撑点

记得我在上大学时非常喜欢历史课, 甚至有些痴迷的趋向。 (其实这是我班大多数同学的心声) , 因之, 历史教师也就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偶像。其原因是当时我们班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历史老师。现在回想起来, 我们喜欢白老师及他的课, 其原因可归纳为:第一, 儒雅的学者气质, 和睦的亲生之情。一幅高度的近视镜, 节奏缓慢但有磁性的声音, 优雅得体的动作, 无不使学生产生学者、绅士的感觉。就是在我班个别学生惹事时, 也从不向我们发火, 哪怕谁在他的课上捣乱;第二, 博闻强记、见识独到。老师为我们上了两年历史, 无论是上中国通史, 还是世界历史, 尽管他备了高质量的教案, 可从不看教案, 更不看教材, 每一个历史事件, 每一个人物评价总是那么精准。就是在课后, 有时我们谈起一些大家不太注意的历史事件他都可以将发生的时间、起因、经历、结果、作用等讲的一清二楚。如果说这些是一个大学历史教师应具的专业素质的话, 更令人叫绝的是在他的课堂上, 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文史不分家”——唐诗、宋词、元曲等他可以连续不断、抑扬顿挫给学生背出, 就连《讨袁檄文》这样长的文章, 他也可以一字不拉的背完。这些仅仅是他深厚专业知识的“庐山一角”。他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人物的评价等总是能够博采众家之长, 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上, 我们可以看出博学、爱生是“亲师信道”的根本所在。如果能够这样, 还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历史, 不喜欢自己呢?师生之间怎么又会产生隔膜呢?

2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历史科教学的新突破口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 老师总是就教材而教教材, 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的各种版本均能依据《标准》精神, 将“繁、难、偏、旧”的内容统统删去, 凸现了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就教材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发现有趣的图片、地图, 还有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这些是编写者们有意的、依据历史《标准》而设置的, 体现的是教学与学习中要“活”, 反对的是“死记硬背”。因而, 我们的教学法必须改变方法, 达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要达到如此的目的, 我们还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活化”教学内容。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 (上)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中的“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一框教材中出现了较多历史上的事件, 可均是点到为此, 我在讲授这节时适当扩充了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的故事。及王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些故事学生很少知道, 自然有很高的兴趣。提高了效率, 特别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如讲孔子, 可以适当讲讲《论语》, 讲到《都江堰》时, 我将自己实地参观的图片展示学生, 并模仿讲解员的讲解方式为学生讲。如此教学的做法,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激活了他们思维, 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的课堂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对此现象, 我是这样认为的:历史就是历史, 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甚远, 有些历史现象就初中生而言甚至无法想象, 这是好多学生不喜欢学历史的根本原因, 而教师则一定要在“活”现历史上下功夫, 也就是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中具体、形象历史。对此, 我们可以学学《闯关东》技巧, 让学生感人的故事中逐渐热爱历史。

3 加强实践、自主探究——历史教学中的关键点

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 历史总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就我们延安而言就有很多, 这些应当进入我们历史教学的视野中, 有些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而这一点, 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自己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多次活动,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炎帝与皇帝”一节时, 我与条件许可的同学一起到黄陵县去祭祖、参观, 实地感受, 同时要求全体同学利用多种资源查阅相关的资料;讲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时, 我与甘泉籍的同学亲自到秦直道游览, 感受了这一伟大工程;学到“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时, 我组织学生在课外看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种走出课堂, 进入生活感受历史的沉淀的事例是很多的, 如:传说中的凤凰山上的杨家练兵洞、清凉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宝塔山的唐时古塔、枣园、杨家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等都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活教材。这些活动不仅仅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更为可贵的是通过他们自己查资料、合作研究、实地感受达成了“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人类和平进步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的目标, 也使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收集、整理信息。合作的课题中更培养了同学的合作精神, 凝聚了班级体, 树立了集体主义的观念。当然, 这样的活动教师应先有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要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特别是要与同学们学习紧密结合, 不可随变去搞。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可以说是很难, 但我自己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结合各地、各校、教师自己的实际,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扩展学生的视野, 大胆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是历史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我认为要做到上述, 教师自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从教师角度而言最为重要的。

摘要: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应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达到“亲师信道”、激发兴趣;依据教学内容, 深入浅出, 生动形象开展师生间的学习, 将教材教“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 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

关键词:历史,边缘化,探究

上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下一篇:多孔双极板透水性对PEMFC极限电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