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教育模型选择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互联网、乡村初中教育及人力资本投资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乡村初中生是指居住在乡镇和农村并就读于当地初中的学生。本文之所以选择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初中阶段是乡村地区学生个体人力资本差距产生的关键阶段。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初中生毕业后面临不同的人力资本积累路径。初中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深造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市场。乡村初中生毕业后如果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其工作能力和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提升,之后可以从事范围更广和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回报。同理,乡村初中生毕业后选择接受普通高中,进而将来有机会获得更高层级的教育,其未来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工作素质获得更大程度地提升。本文的研究意义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当前我国约有一半的初中生在乡村,其人力资本积累比城市初中生薄弱,提升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人力资本被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是创造财富的重要因素,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解决贫困落后问题和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基本已经得到经济学家的共识,贫困地区可能存在先天禀赋资源不足、当前经济总量和质量落后等不利于其持续发展的问题,相对于其他资源条件的落后,人力资本是促进乡村地区脱贫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是增加农村家庭收入的关键手段,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会提升农民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实现农村家庭增收。提升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全面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重要保证。第二,本研究关注乡村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选择,将乡村初中生的预期成本收益分析作为研究起点,从主体本身的微观视角出发探究影响其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因素,结合期望价值理论,建构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模型,为已有研宄提供个体教育选择的解释。本文研究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有利于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实施“普职大体相当”的政策背景下,分析高中阶段教育对农村初中生的供给情况。同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乡村初中生所经历的教育过程中,各因素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选择影响信息,有利于为推进和普及髙中阶段教育提供政策依据。为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布局,以满足不同群体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提供政策依据,对实现均衡化、多样化的人才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依旧面临着城乡高中入学率的巨大差距,乡村初中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正确引导乡村初中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实现普职分流,填补劳动力市场上职业技术人才的短缺。第三,如何改变乡村落后教育水平一直是众多专家和学者探索的一个问题,乡村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乡村地区教师资源缺乏,乡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在“互联网+”时代,基于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教育扶贫项目在便捷性、低成本和持续性方面更具有优势。通过教师推动互联网资源应用的“双师教学项目”模式,解决了“慕课”存在的低参与率和高辍学率问题,教师使用现代互联网教育技术有利于拓宽教学思路和增强教学能力,进而可以解决乡村缺乏高质量师资的问题。本研究为应用“互联网+教育”技术提高乡村地区教育质量拓宽了研究思路,为通过现代网络教育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学生人力资本提供了政策依据。本文围绕提升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这个研究目标,从三个层次展开研究逻辑结构:要提升乡村初中生的人力资本,首先需要了解乡村初中生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因此,本文在第一层次的研究中,从微观角度对乡村校级初中生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了科学估算,合理度量人力资本是研究城乡初中生人力资本差距的基础,通过进行跨校和省内平均水平的比较,以及差异分解,发现乡村初中生需要通过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缩小差距,进而引入第二层次关于如何引导乡村初中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在第二层次的研究中,从微观个体层面,探究预期选择因素本身、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乡村初中生如何产生影响,发现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有利于初中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进而引入第三层次关于如何提升乡村初中教育质量的研究;在第三层次的研究中,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描述了互联网如何改变乡村初中教育,并通过实证分析估测了互联网对乡村初中教育的影响程度。从而把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的测度、投资和发展联系成一体。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第一,首次提出了校级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的微观估测方法,结合调查数据,对校级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估测。尽管已有研究对我国各省农村初中生的人力资本进行了测度,比如中国人力资本项目,但是,省级层面的农村初中生的人力资本是基于全省劳动力水平的平均值,不能反映省内真正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因此对精准脱贫政策和脱贫后防止返贫的政策分析缺乏准确的数据度量支持,不利于政策研究分析。测度结果进行跨校和和省内平均水平的比较,估计了教育质量因素和区位经济因素造成人力资本差异的贡献度。该估测方法的计算结果可用来描述校级微观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状况,与传统宏观人力资本测度形成互补。第二,在探究如何引导乡村初中毕业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问题上,将价值预期理论融入升学选择模型,填补了从经济收益回报角度分析研究升学选择问题的空白。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行为动机,将投资选择的预期相应回报加入初中生升学选择模型。为了准确地估计各因素对乡村初中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考虑到模型内部设置结构和假设条件不同,尤其是纳入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回报作为解释变量,使用了较为前沿的混合逻辑模型,而非普遍使用的多项逻辑模型或条件逻辑模型。除了从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和自身异质性的角度出发外,将J-F终生收入法计算的乡村初中毕业生不同选择对应的平均预期终身纳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本文建立理论模型用来描述互联网如何改变乡村初中教育,补充了互联网教育与人力资本关系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该理论模型基于经典文献假设,将互联网教育技术资源作为教师可使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服务引入学生人力资本形成过程,在假设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情况下,推导出学生受到互联网教育影响而产生的人力资本变化,并将学生人力资本的变化分解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替代效应指互联网教育下授课活动中运用优质视频资源的替代,互补效应指当地教师使用互联网教育资源进行互补教学,改变自身教学质量。第四,填补了互联网教育与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方面的空白。目前互联网教育的实证研究数据较少,本研究对应用互联网教育的“双师教学项目”进行调研和数据调查,该项目在较少接触到互联网教育的乡村学校引入互联网教育资源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干预。本研究针对“双师教学项目”设计了学生、教师和校领导问卷,采集了实验学校师生的信息进行实证分析,应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首次探究了互联网教育技术对乡村教育水平发挥作用的具体影响渠道。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综述,建立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测度、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投资和互联网对乡村初中影响的理论模型;其次,应用了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和问卷调查方法,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最后,应用多种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应用改进的J-F终生收入法进行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测度;应用Oaxaca-Blinder均值分解理论中的添加反事实假设的思路进行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差异分解;应用混合逻辑模型探究预期终生收入等因素对我国乡村初中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影响;应用基础双重差分模型、拓展双重差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互联网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构包括六个章节。其中,第一章是前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范围,梳理了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规划了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提出预期结果,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总结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衍变、人力资本测度方法、学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与互联网教育和人力资本关系四个角度进行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第三章估测我国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并进行校际间和省内平均水平的差异分解。本章首先基于J-F终生收入法提出估测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的方法,结合精确到学校级别的初中生升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概率,以及县区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和大专升学率数据,推算出各个学校初中生的人力资本。借鉴Oaxaca-Blinder均值分解理论分析造成不同地区人力资本差异的原因,比如升学率、当地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回报率及经验回报率和当地人力资本水平的外部性影响等,分析哪些因素会造成地区和校际间预期人力资本差异,比如教师的因素、学校的因素和地区的因素等,进一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造成差异的贡献程度。第三章描述了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现状,发现学生的预期终生收入会随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增长,促进乡村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实现乡村家庭脱贫,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应值得被探究,即如何引导乡村初中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有哪些因素影响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本文第四章对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分析。第四章进行了乡村初中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将期望价值理论引入乡村初中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理论模型中,提出学生个体随机效用函数,以个体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个体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理论模型基础,由理论模型过渡到实证回归方法-混合逻辑模型,介绍了混合逻辑模型的假设条件、参数估计方法和回归系数解释。本文将预期投资选择的相应回报纳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应用人力资本并纳入个人选择模型。乡村初中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选择的实证研究是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双师教学项目”数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属于全国性代表样本抽样调查数据,为了控制学生认知能力和学校班级固定效应的影响,更精确地估计预期人力资本对学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本文使用了地方深度调研数据“双师教学项目”数据库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互补研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展示各影响因素与乡村初中生做出不同升学选择结果的的相关关系,通过混合逻辑模型估计乡村初中毕业生各人力资本投资选择对应的预期时间成本对初中生选择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系数。第四章发现了学生成绩和当地学校教学质量对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如何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成绩。在众多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项目中,新兴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在便捷性、低成本和持续性方面更具有优势。为了探究“互联网+教育”模式是否能给乡村学校教育带来改变并产生影响,第五章分析了互联网对乡村初中教育的影响。第五章探究了互联网教育对乡村初中教育的影响。首先提出理论模型,用来描述了互联网教育改变学校教学方式的过程,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得出互联网教育对乡村初中教育影响的结论。为了验证模型所得推论,需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支持,因此,本文介绍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应用,尤其详细分析了分析应用互联网教育的“双师教学项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拓展的双重查分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互联网教育实验项目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整体效果分析、动态效果分析、渠道分析和分位数回归分析四个角度进行实证分析估计互联网教育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产生的影响。第六章对全文总结,得出主要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对后续研究进行一些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测度校级乡村初中生微观人力资本的方法,并结合实地调研获取的升学率数据,对我国校级乡村初中生微观人力资本水平进行测度。根据测度结果进行了校际间人力资本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学校的初中生人力资本存在较大差异;对学校与本省平均水平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省份内部的乡村初中和该省初中生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存在差距。学校教育质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回报是造成人力资本差距的主要因素,提高乡村初中的教育质量、提升地区高中教育质量和重视当地劳动力市场保护对于缩小各学校间初中生人力资本差距至关重要。第二,本文使用混合逻辑模型研究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预期投资回报对乡村初中毕业生的选择有显著作用,在保持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的预期终生收入每增加一万元,其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的概率平均增加0.031%,而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预期终生收入每增加一万元,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概率平均增加0.054%,说明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对应的预期终生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吸引力大于普通高中教育。该实证分析结果意味着,如果当地教育质量提高带来高考成绩提升,会激发乡村初中毕业生选择普通高中;同时,如果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从而增加收入回报,也会促进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学习成绩对学生选择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工作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学习成绩对选择普通高中的影响程度高于中等职业教育。第三,理论模型证明了互联网教育能够提高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基于互联网教育实验项目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验课目成绩,参与互联网项目的学生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成绩分位数排名提高。互联网教育技术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的渠道包括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所带来的效果和学生直接看视频产生的效果。其中,教师教学水平通过看视频所带来的提高效果具有时间累积效应。学生课堂看视频时间增加一个小时,对学生数学成绩平均提高了约0.344个标准差,从成绩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变化来看,其含义是学生课堂看视频时间增加一个小时对于一个数学成绩位于50%分位的学生平均可提高到约63.3%分位。教师备课看视频时间增加一个小时,对学生数学成绩平均提高了约0.0367个标准差,从成绩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变化来看,其含义是教师备课看视频增加一个小时对于一个数学成绩位于50%分位的学生平均可提高到约51.6%分位。处于成绩较低分位的学生从互联网教育获取了相比于成绩处于较高分位的学生更大的边际效用。本文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受制于当前的调查能力,使用的数据依旧有限。估算校级初中生人力资本时,使用了该校初中生选择升入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工作比率的数据,但缺乏该校学生进一步选择升入大学、大专和工作比率的数据,只能使用该初中所在县的所有高中生的大学和大专升学率数据。对此,本人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会继续进行数据补充收集工作。第二,论文侧重乡村初中生认知能力的研究,缺乏非认知能力的研究。相比于考试成绩,非认知能力测度范围宽泛且较难进行量化测度。对此,本人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会拓展乡村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测度、形成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Jorgenson-Fraumeni终生收入法;互联网教育

学科专业:劳动经济学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范围

第二节 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

第三节 理论基础分析

第四节 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五节 预期结果、研究意义、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六节 主要创新点论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衍变

第二节 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综述

第三节 学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

第四节 互联网教育与人力资本关系

第三章 我国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的测度和差异分析

第一节 乡村初中生各选择对应预期人力资本积累路径

第二节 乡村初中生微观人力资本的测度和差异分解方法

第三节 乡村初中生人力资本的测度结果分析

第四节 人力资本差异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初中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介绍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节 实证回归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对乡村初中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互联网+教育”产生背景

第二节 “互联网+教育”产生影响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现代互联网教学技术应用

第四节 网络教育技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估测应用网络教育技术对学生产生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六节 “互联网+教育”对教师和学校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后续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上一篇:继承爱国传统论文提纲下一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