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2022-09-10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规律的形成和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定存在着可能性和现实性,而存在的可能会成为现实,现实又会产生新的可能。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发展之中,同时预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的事物来讲,它既是一种存在,即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又是一种非存在,即不可能性。现实性是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研究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立足现实,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可能性的复杂性,合理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实践活动的成功。

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一部分,是对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化,因此两者相互对立统一,辩证结合。

现实性和可能性是不可分割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孤立静止的单一存在,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的形成和产生都要依存一定的基础,满足一定的条件。而现实性之所以能成为现实,是基于前期可能性的存在。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现实性是一棵树苗,那么可能性就是一粒播入土壤之中的种子,在吸收了适量的水分和阳光之后,破土而出,逐渐长成一棵树苗,成为了现实性。所以,没有了可能性,又哪来的现实性,在现实中没有某种根据的东西永远是不可能的。此外,有了树苗,才有可能继续产生种子,然后发芽、成长,以此循环往复。

由此可见,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统一和依靠就体现在事物的客观发展过程中,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性和现实性互为必要条件,客观存在的现实发展需要依靠可能性又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而新的可能蕴藏在现实中又不断转化为新的现实。

可能性的定义决定了它在事物发展中尚未发生或尚不存在,现实性是已经实现或发生的事实,可能性是新现实性的潜在的趋势,现实性是旧可能性的结果,因此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并不是一定会成为现实,只有在满足了充分的条件之后,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人终将会死,可能性的死人存在与活人之中,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可能性的死人就等同于现实的死人,两者有根本的差别。

二、可能性向现实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现实的东西是事物作为整体已经存在的,而可能的东西作为整体只在将来才会出现,现在它只是事物某种发展的萌芽或所具备的某些因素,甚至只是事物发展变化得以实现的某些条件。可能的存在必须是在现实中存在某种根据的,在现实中没有任何根据的东西永远是不可能的。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妄图制造出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的,抛弃生物遗传规律假想石头变成水果或青蛙变成王子只能存在于神话故事中。把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时,除了要考虑一定的客观条件,同时更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可能性成为现实并非必然,把握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要区分好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有可能性就有不可能性,不可能性是可能性的反面。可能性在满足足够的条件之后可以成为现实,而不可能性是即使满足了足够的条件也不可能成为现实。A同学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好的成绩,然B同学加倍努力也没有获得同样的好成绩;A同学努力学习,10次考试中有9次都是班级第一名,然则还有一次并没有取得第一名。客观条件、主观条件都有一定的而不可控性,是实践中,我们既要心存可能性,也要接受同时不可能性的存在,辩证看待事情的发展,做到有备无患。

即使可能在现实中存在某种根据,也要正确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现实的可能性有较为充分的根据和条件,是在当前具备实现条件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在当前不具备或不满足实现的条件。抽象的可能性当前无法实现是因为条件不充分,不能满足转化的需要,并非是不可能,在满足实现的条件之后依然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比如,一此科学理论的提出到成果应用的转化过程,是需要将来阶段条件时才能实现应用。1993年,美国科学家C.H.Bennett就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但是受当时条件限制,量子通信一直并示获得有效应用,直到2016年我国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就使得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应用条件获得进一步满足,既而为现实性转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在社会过程和有人的作用干预的自然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为事物的客观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空间是比较广阔的,这就为人的活动提供了自觉选择的余志。因此,区分二者关系有利于我们明确现在和将来的目标,既不能把现阶段可以做的事情放到将来做,也不能不考虑条件把将来的事情生搬硬套到现在来做。

三、运用质变量变规律把握可能性发展的条件

质和量是事物存在的最具有普遍性的规定。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会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的变化。可能性向现实转化,是可能在现实中有它出现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东西,而不断满足根据和条件到现实的实现过程正高度契合量变质变规律。因此,把握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要注重条件满足过程中细微的小的量变,这有助于可能性转化取得好的结果。比如,儿时要当科学家的理想,就需要孩子通过学校学习、日常教育学习,从学习获得知识的量变中,不断积累知识以满足成为科学家的条件储备。再中国传统哲学很早就有关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条件由量变到质变的朴素思想。再比如,自1838年莫尔斯发明电报以来,通信技术从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发展到光导纤维,进而到纵横制导数字程控交换机,从固定电话、卫星通信到移动电话、从模拟通信技术到数字通信技术。通信技术一次次的重大进步,都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网的能力和扩展了通信业务,例如从过去的电报、传真、电话到当前的可视电话、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等,促进通信行业蓬勃发展,提高了社会通信服务水平,促进电子通信领域的发展,这些历史过程就是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符合了量变质变规律。

中国古代把可能性称做“几”、“微”、“渐”、“几渐”、“微渐”,把现实性称做“实”、“著”。《易传》高度评价对于可能性的认识,主张以这种认识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把可能性和现实性相对起来,“智者知也,独见前,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总是预期获得某种效果,这就需要有预见性。科学的预见不是算命卜卦,不能提前知晓某些具体事件,而只能依靠对现实条件及其发展进程的可能趋势的分析预见事物发展的大致方向,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把握好发展的过程,最大程度获得预期的某种效果。

四、辩证地看待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总会收到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矛盾普遍存在于发展过程。矛盾的双方总是互相依赖并排斥,既同一又斗争,双方力量斗争中,可能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促进发展;也有可能旧事物阻碍新事物,使发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依据的不同的条件,运动的态势而向现实性转化的可能性。

在正确把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过程中,首先要创造条件,使抽象的可能性上升为现实的可能性,把握机会,同时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避免坏的可能;其次,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的过程作为人类进步和前进的积极动力;最后,要正确看待可能性的存在,切不可试图不劳而获,坐等天上掉馅饼,最终一无所得,一切工作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摘要: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的,可知的或者不可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着,既然有了可能性,那么相对地就要考虑到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客观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是对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化。研究可能性和现实性,首先必须要立足于实践,结合实际,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次,辩证地看待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实际中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从而获取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正确认知。

关键词:可能性,现实性,辩证关系,条件

参考文献

[1]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翠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大钧.易传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2006

[4] 杨波.大话通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上一篇:跨境电商多元模式下跨境物流企业服务功能整合优化研究下一篇:3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护理体会